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十篇

2024-09-13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1

职业倦怠,是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身心疲劳与能量耗竭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影响到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认可,更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1)工作流动性大。

幼儿教师跳槽的理由常是感到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人际关系难处理或工作时间特别紧张,所以想换个工作环境,频繁换园,但都是因为自己体验不到轻松或幸福。究其实质,是因为这些幼儿教师本身就存在职业倦怠感,不论换到什么环境,内心体验没有改变,外部环境也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

(2)工作带有情绪化。

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好动、好问、好奇,不知道躲避危险,注意力分散。这样的教育对象,需要幼儿教师耐心的呵护和引导。而职业倦怠的教师,幼儿的哭闹、纠纷,甚至是好动、好问,都极易成为激怒他们的导火索。工作中,这些教师情绪不稳定,对幼儿缺乏耐心、爱心,常常因幼儿不听话而发火,甚至出现体罚幼儿的行为。

(3)看待事物消极面多。

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因为身心的疲劳与能量耗竭,对外界事物或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对周围发生的现象,很少关注其积极面,反而常关注其消极方面。日常工作学习中,也有抱怨、牢骚。

(4)敬业精神有所降低。

很多幼儿教师对自我要求是比较高的,但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和以往相比,反差会很明显。虽然也很认真,但不希望工作有过多变化或创新性要求。甚至,会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相比较而言,以往看到幼儿的不良习惯,会立即制止或进行教育,现在可能会忽略或第二次看到时再引导。另外,惰性增强,对幼教行业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也不如以往精益求精。

三、原因分析

(1)工作压力大。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一是来源于教育行业、单位和家长对幼儿教师这一岗位的素质要求、检查和评比,常令幼儿教师应接不暇;二是来源于幼儿教师自身对幼儿安全问题的顾虑,担心所看护的幼儿在园出事故、有危险等,顾虑的原因通常是幼儿受伤或出现意外时,幼儿教师除了良心上会感到愧疚、自责外,还涉及经济方面的赔偿也是很大的开销,这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幼儿教师而言是个负担;三是来源于社会大环境对幼儿教师疏忽的不理解、苛责。当幼儿出现诸如磕碰、抓挠咬等伤痕时,虽然已及时向幼儿及其家长道歉,但有些家长仍不依不饶,有的还会报警或诉诸媒体,后果难以设想。当过多的压力不能得到释放时,就会使人出现身心俱疲的感受。

(2)工作成就感缺乏。

有些幼儿教师因为欠缺经验,面对因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教学活动时环境嘈杂,或户外活动时幼儿吵闹厉害的情况,不知道如何管理;对于幼儿的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应答;对于幼儿间的纠纷,不知道如何解决等。这些都会导致幼儿教师有较强的挫败感。而长期处于这种成就感缺乏状态下,不仅对工作的热爱和兴趣越来越少,逐渐还会产生厌倦、懈怠等情绪。

(3)对自我要求高。

有些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常拿自己和优秀的人相比,在工作中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或在意工作结果,甚至为效果不好的工作过度焦虑。比如,在意与家长沟通的水平、优质课评比结果、节庆日活动展示效果……幼儿教师工作时间本身就长,工作内容又繁杂,再加上对自己要求高,身心状况容易超出负荷,导致疲惫不堪。

(4)人际交往不畅。

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朋友少、社会联系差的幼儿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因为人际交往不畅、知心朋友少,不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求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压抑或焦虑等消极情绪不能及时地宣泄,而且也会导致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无聊,这就会使工作中的消极情绪有了更多的空间得以放大。久而久之,无法排解的负性情绪,会让幼儿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压抑、疲惫,不堪重负。

参考文献

[1]佚名.什么是职业倦怠[EB/OL].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6235,2008-08-07.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2

1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内涵的研究

何谓教师职业倦怠?学者们并无统一的认识, 他们大都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加以延伸与重组。

1.1 临床观点

以弗登伯格为代表的临床观点, 主要从临床的视角理解倦怠现象, 倾向于把职业倦怠看出是一种心理疾病或不健康症状。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过分追求自我设定的或社会价值观设定的不现实目标的结果, 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而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1]如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 教师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个人能量和资源被外界过度索求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2]

1.2 社会心理学观点

以马勒诗 (Maslach) 和佩斯 (Pines) 等人所主张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 职业倦怠是由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情绪衰竭是侧重于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 泛指个体因感情资源的严重耗竭而产生的无精打采和疲惫不堪的状态;人格解体倾向于倦怠的人际维度, 又称去个性化, 泛指个体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低成就感侧重在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是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如法伯认为, 教师职业倦怠是处于长期工作压力中的教师个体, 在情感上发生的一种递进式的、低强度的反应模式。[3]

1.3 组织观点

以奎内思 (Crens) 为首的组织观点将职业倦怠看成是个体因工作期望不现实而导致的幻想破灭的表现。个体在工作中通过对付出与收获的纵向与横向对比, 发现不匹配性的存在之后, 职业倦怠则会产生。它主要受二大因素的影响:一是过多刺激的情境导致了个体职业倦怠;二是缺乏挑战性的刺激情境加剧了职业倦怠的程度。如利思伍德 (L.Leithwood) 和布瑞恩 (Byrne) 均认为, 教师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与模糊、工作过度负荷、不良的学习氛围、民主表达的不通畅、较低的社会认可度等组织氛围中而引发心理不和谐状态。[3]

2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过程模式的研究

归纳起来, 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三种过程模式:

2.1 应激过程模式

这种模式从宏观上把教师职业倦怠分成4大阶段:热情期。该阶段教师热情极大, 工作积极进取;停滞期。这一阶段教师虽然能够坚持工作, 但其更喜欢关注个人的需要,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挫折期。这是教师经历情绪、生理问题的阶段, 他们身心疲惫, 工作的成就感降低, 并努力回避问题;冷漠期。教师的倦怠水平在该阶段达到最大程度, 身心健康损伤严重, 他们试图回避挑战和减少工作。

2.2 倦怠水平模式。

该模式以倦怠的水平和程度为标志, 将倦怠划分为3级:一级倦怠。此时, 个体常表现出烦躁和担忧, 其倦怠程度较低, 通过适当的休息或放松能够恢复到健康水平。二级倦怠。此时, 个体常表现出情感耗竭、低效感、易怒等行为, 倦怠也逐渐趋于固定、持久和不易恢复。三级倦怠。处于此水平倦怠的个体开始出现身心问题, 惧怕人际交往, 倦怠表现出剧烈性和难恢复性的特征。

2.3 经验阶段模式。

这一模式假设在服务业中广泛存在, 它从情绪衰竭开始, 继而是去个性化与低成就感。[4]

3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的研究, 国外的成果较多。其中, 马勒诗的职业倦怠问卷MBI最具有代表性, 该问卷因其公正性和精确性被广泛运用于教育、企业、科技等领域, 它由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三大测量指标组成。此外, 其它学者根据研究需要也提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如佩斯的S-MBM问卷等。但这些测量工具都因缺乏信效度检验, 影响因子缺乏多元群体的论证、职业倦怠与其它心理疾病区分度不明显等问题, 备受众多研究者的质疑。

我国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李冰、湖南科技大学蒋会平等人均以马勒诗的职业倦怠模型为依托, 立足教师群体, 采用访谈方法, 在理论模型和教师具体情况融合的基础上, 自编了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与生理问题等维度。通过统计分析,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实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4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都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归因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大方面。

4.1 社会因素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今天, 教师不仅扮演着“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 还承载在学生的“导师”、“父母”、“朋友”、“工程师”等一系列新增角色。过高的社会期望让教师倍感压力。工资待遇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育质量下降的不良归因等现实, 加快了教师由压力感向职业倦怠的转变。

4.2 组织因素

国外学者大大多认为, 学生自身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多元角色的冲突问题、自由束缚与权利匮乏问题等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如Leithwoed在研究中指出, 工作负荷过重、文书繁琐、僵化的科层制组织、变革的压力、角色模糊与冲突、学生的不良行为等组织因素都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5]而我国学者蓝秀兰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认为教师职业倦怠还应归因于社会期望、工作能力、不平衡感等组织与个人的不匹配因素。

4.3 个人因素

个人的年龄、性别、婚姻和教育程度等也会个体职业倦怠产生重要影响。如美国学者Melintyre和Lutz在研究中发现, 职业倦怠对于外控型的教师更容易发生, 他们通常将成功归结于个人命运和运气等外部因素, 而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因素。[5]我国学者曾玲娟也认为, 教师的人格特点与个性倾向、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6]等等。

5 简要评析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 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大学科的视角, 涵盖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校教师四大领域, 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与价值、过程模式、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及在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虽然他们的研究时间不长, 但却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充分认识到了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素质提升及教师教育改革的危害与负面影响;二是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特点、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达成了不少共识;三是对教师职业倦怠过程模式、测量工具及其在工作环境中的具体运用等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 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及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然而, 与国外相比, 国内研究主要存在四方面不足。首先, 对教师职业倦怠内涵的界定大都基于“病态”假设, 多将职业倦怠看成个体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或职业病, 而有关职业倦怠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反思却几乎没有。其次, 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在研究方法上, 量化与实证研究较多, 质性与理论研究较少。多数学者大都依托马勒诗的职业倦怠问卷MBI或加以修订, 采用量化与实证的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状况, 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和个案等多渠道收集资料, 进而作出深层理论的归纳与演绎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最后, 研究内容与范围过于狭窄。相关研究内容大都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基本现状、成因、测量工具及运用等方面, 对诸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合理性、成因及制度层面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很少涉及。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ourmal of Social Issues[J], 1974, 30 (l) :159-161.

[2]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9.

[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3 (1) .

[4]张玲.近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9) :181.

[5]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11) .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及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文科教师;高职院校;职业倦怠

文科在高职院校成为边缘化的科目,重工轻文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文科教师区别于高职工科专业教师,在我院,教学对象一般为全院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与理工科完全不同的语言类教学。所以他们的职业感受,工作状态和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高职文科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当前我院正在推行后国家示范建设期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它严重破坏了教学环境,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调查

本研究以我院文科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我院文科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探讨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数据结果表明 56.09%的文科教师处于一般倦怠状态,数目达到了半数以上,而严重倦怠状态的教师高达13.41%。,职业倦怠问题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教师属于一般倦怠以上,说明教师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

压力源方面,22.4%的文科教师反映工作压力主要源自学院各种教学检查,有20.3%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压力来自教学准备工作量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42.7%,由此可见教学工作准备量大和学校各种教学检查成为主要压力源。

(1)了解文科教师对教学现象以及教学评估活动的看法。在现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有帮助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品德培养并重赞成率分别为67.4%和81.7%,在现行的高职教育改革中,文科教师还是比较赞同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等模式,这给文科教师的教学,教改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别于理工科,把语言类教学适用于高职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压力和挑战。

(2)了解文科教师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学院层面上所获得的支持,以期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案。我院文科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帮助最多的是家人和朋友,符合这一项占了73.2%,其次是同事间的协助与支持,占了40.5%。学生给予的支持这项符合占了48.8%,说明了学生给予老师的情感回报和支持是有效缓解心理状态的。学校各部门能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这一项中,符合仅占了3.3%。

二、讨论与思考

1.调查发现

通过调查和数据统计,高职类文科教师的倦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情绪衰竭方面,表现为厌倦备课和上课,敷衍学生和教学督导;很少或几乎不申报学科课题和研究;在人格解体方面,表现为学校课堂上不愿或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关心不够 ,与同事交往疏远;不关心教学改革进展和学校发展;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教师觉得幸福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平时工作混混或者辞职的念头。

2.启示和建议

高职文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总结如下:

(1)社会因素。在社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工科重点科目,重视实训教程。要求文科教师走专业方向路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重理工,轻文科”的思想指挥棒下面,基础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处境,这种尴尬的地位打击了文科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成就感。

(2)职业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的文科教师担负着全院的语文,英语等基础课,具有受益面大、课时多、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其次,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学历进修等成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的硬性指标,给教师增加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组织因素。首先是教学督导听课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一切学科都只凭两节课的听课进行量化给予评分,人为因素较大;其次,在绩效管理制度上,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而高职类文科存在学科弱势,科研上力量欠缺。文科教师评职称上存在较大障碍。最后是缺少对文科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抑郁。

(4)教师个人因素。文科教师在学校大环境中缺乏引导,缺少职业发展策略,从而导致文科教师职业发展缓慢。

3.解决高职文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建议

(1)社会和学院的政策支持。学院加大对于文科学科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认可文科教师隐形付出,切实提高高职文科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辅助系统,为高职文科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听课评分制度以及其他教师评价体系。

(2)教师自我建设。文科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变压力为动力,学会职业规划,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设定循序渐进的职业目标,增加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

(3)加强人文关怀。学院及系部要加强对高职文科教师的理解与关怀,创造一个愉悦放松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多进行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教师与学院间的对话和交流,多创造课余各类文娱活动和沙龙,对于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和抗压性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超平.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研. HRM 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D] .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4]朱莲花.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煤炭高等教育[J].徐州,2008(9)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篇4

通过“国培”学习,我明白了一直困扰者自己的问题—职业倦怠,我国自古就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教师是燃尽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摆在最主要的位置,视教育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而制约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它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我认为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过高的期望。

从古到今,社会对教师期望高。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现在人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二、学校管理的滞后。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三、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特点 教师虽然有寒暑假,但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况且,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教育效果并不是一维可以控制的,还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然而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却很高,对影响学生学业的其他维度的因素往往忽略,常常简单认为学生学习不好,品行欠佳,教师就得负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的责任。这些,给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教师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和单调感,存在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巨大压力。就像近两年手机上流传的那样:“老师的人生写照:干得比驴都累,起得比鸡都早,下班比小姐都晚,装得比总统都严肃,挣得钱比民工都少,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拉登都老,头发比和尚都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现实反差却是很大的,这不可能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同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待遇有很大差距,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四、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简单机械的规定正在使教师沦械操作的奴隶,而不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主人。如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设计者的初衷是积极的,在于让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并通过作业的批阅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但这一简单的要求却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机械性的对学生作业简单的划对错号的过程中。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教两个班,每班班额在60人左右,每天布置10道题,教师批改一本作业需要花费2分钟时间,那么教师批完这两个班的作业就需要花费4个小时。4个小时划对错号的机械劳动将使教师的思维、情感和身体等因缺乏新异刺激感到极度的疲劳。这种耗时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行政命令正在耗尽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行为改进计划。诸如此类的行政命令正在迫使教师离开创造性的工作岗位而走向庸俗、浅薄、单调和刻板,这样的工作要求日益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负担。不仅如此,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职称评优晋级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多的文字材料撰写的要求和各种评比活动的泛滥,使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了额外的工作。它们正在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新的压力源,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师要对班级中的全部学生的成绩、安全等方面负责。这使得教师们时刻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有班主任说,下班回家后最怕听到电话铃声,一听到就心惊肉跳的,害怕班里又出了什么事情。一个学期要到散学礼后才能松一口气。工作的不可控制感与无助感,对工作对象逐渐失去人性化,情绪、情感的疲惫感,就是这样逐渐如云雾般滋生弥漫开来。再加之社会上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系列性,孤立简单地把个案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五、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那么该如何消解教师职业倦怠呢?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地位,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第三,教师要学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

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2)随时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3)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行业的理解和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要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例,从物质上给予激励,精神上给予鼓励,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5

一、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一)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提出, 之后, 更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界定, 大致从两个角度分析:静态角度, 主要指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动态角度, 主要指形成职业倦怠的因素及过程。两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多年以来, 学界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未达成统一, 经归纳发现, 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作人员对被服务者表现出冷漠、不负责任的态度;工作人员出现乏力、易冲动、焦虑不安或抑郁等症状。

研究人员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不同维度:第一, 因个人压力太大, 使情绪和心理都处于疲劳状态, 从而导致其在工作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 对工作的激情逐渐消退;第二, 指个人人格的个性化, 对同事和自身的服务对象表现出消极、否定的态度, 对他人报以否定的态度及消极冷漠的行为, 并且不想亲近他人;第三, 指个人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及意义报以消极的评价态度,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工作不满意, 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陈贤2013) 。

(二) 教师的职业倦怠

通过对各行业职业怠倦情况的调查发现, 教师这一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这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重点。为了使人们能够以科学、正确的眼光看待教师职业倦怠,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将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为四种不同的维度:其一, 教师情绪疲惫;其二, 教师想要远离人群;其三, 教师感觉工作毫无意义;其四, 教师感觉自身知识被耗尽 (詹舒婷2015) 。

二、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

(一) 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在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只有在自身情绪崩溃的时候才会比较严重, 这与现实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出入,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 教师严重的职业倦怠造成自身的工作效率降低, 导致其做出离职或者申请调动岗位的决定, 使具有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数量减少;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品格人群, 对自身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并不会承认自身具有职业倦怠现象, 造成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表面上并不突出;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从而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 (柳娜、张玮2007) 。

(二) 初中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笔者在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中发现, 使初中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 环境

如今, 家长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 但并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些家长甚至会把学生学习不好的责任推给教师, 认为是教师没有教好, 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在英语教育方面, 部分家长并未关注孩子的英语学习效率, 认为学习英语没用, 忽视对他们核心素质的培养;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便不再过问, 孩子考试成绩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 若不好, 则归咎于教师, 长此以往, 容易使英语教师产生消极的心态, 最终引发职业倦怠情绪。

早在1993年, 我国就全面推行了将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模式, 但是此模式推行效果不理想。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不应该取决于他们所教学生考入重点高中的数量, 这种传统的评价体制使许多教师产生了倦怠心理。另外, 由于教师很少参与学校大小事务的决策工作, 所以在心理上未成为学校的主人, 只循规蹈矩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长期如此, 难免产生倦怠心理。

2. 人际关系

一方面, 教师工作模式单一, 不是在教室上课, 就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同事之间缺乏沟通。另一方面,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不良舆论太多, 几个教师打骂学生的事件往往被放大到整体教师群体, 使教师不敢管教学生。长期如此, 会使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不尊重, 不想教学生, 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自身素养得不到提高, 使教师产生厌烦心理, 最终产生倦怠。

3. 工作压力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是最轻松的职业, 其实不然, 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点, 并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 除了一天几节课的工作外, 还要耗费自己的业余时间探讨工作。另外, 语言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运用, 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特定的练习语言的环境, 因此, 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社会、家长、学生及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期望过高, 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 影响身心健康, 并最终产生倦怠心理 (亢黎明2013) 。

三、改善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对策

(一) 为初中英语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想使教师更好地工作, 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 就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笔者认为, 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制订科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模式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也可在办公室创建“英语学习角”, 使师生之间用英语交流, 谈论学习。这样做, 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 还可以利用英语课堂中的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及电影, 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英语核心素质的同时, 使英语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合作, 缓解职业倦怠心理。

(二) 教师应树立学习目标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作为教师, 应顺应社会的发展, 制订终身学习目标,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学校可通过聘请英语教育界的专家来指导教学, 提升英语教师专业能力, 并鼓励他们将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王宁 (2012) 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的, 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及满足英语教师在工作中的成长需求, 是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途径之一。

(三) 改变英语课堂教学体制

教师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容易产生乏味、压抑等消极情绪。基于这样的现状, 学校应该进一步对英语课堂进行创新改革, 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师能够在自主的环境中教学, 使学生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学习;还要在校长的带动下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 使教师能够参与学校事务决策, 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另外, 学校应积极解决初中班级人口超值的问题, 降低英语教师的工作负荷, 为教师制订定期学习、进修的机会,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金萍2016) 。

结束语

英语教师若出现职业倦怠状况, 应先从自身找问题, 找同事或朋友倾诉, 学会自我调节。社会及家长要避免给英语教师造成过大的压力, 信任并支持他们, 一起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改善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贤.2013.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调查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6) :84-85.

金萍.2016.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 (6) .

亢黎明.2013.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海外英语, (18) :22-23.

柳娜, 张玮.2007.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因素调查及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5) :116-118.

王宁.2012.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成因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6

苍南县有体育教师800多人, 他们的工作态度影响着苍南学校体育的发展。2007年3月, 我们对苍南县100位在职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 根据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职业倦怠量表 (MBI—ES) 进行调查, 结果他们的职业倦怠率高达81.6%。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本行业的职业倦怠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据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了解, 在中国的台湾, 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而在中国其它省份, 对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少看到, 仅有沈阳师范学院的王小松, 四川体育学院的霍炎, 《中国学校体育》2007.2期李长志的一篇关于苏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的文章。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对教师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 最终受害的却是学生和我们的教育事业, 提出这样的话题, 希望能引起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共鸣, 大家都来关心职业倦怠, 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苍南县2007年在职的100位中小学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各种心理学书籍, 了解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和产生机制。

1.2.2 问卷调查法

制定问卷, 经效度和信度检验后, 于2007年3月对浙江省苍南县2007年在职的100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卷100份, 回收94份, 经效度和信度检验有效卷87份, 占问卷总数的87%。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获的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统计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1我们看出有81.6%的体育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已经远远高出其他职业的职业倦怠率。但大都处于职业倦怠的第一和第二层次。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有埋怨和抵触的情绪产生, 如果有外来的干预和自身的调节, 还是容易克服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第三层次的人数将会增加, 必将对苍南县整个体育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n=87

n=87

n=87

说明:A区包括灵溪, 龙港, 宜山, 钱库, 金乡五镇, 为苍南县经济发达地区;B区包括苍南县除上述五镇以外的所有乡镇, 为苍南县经济欠发达地区。

从表2可以看出, 教龄在4-11年之间的青年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高达90%以上。经过几年的教学, 他们对整个教学的过程和内容已经熟悉, 大都已成为教学的骨干, 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长期大量的简单重复工作, 如果没有很好的克服办法, 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教龄在1—3年的青年体育教师, 有职业倦怠的也好多, 甚至在实习期的教师, 也有职业倦怠的现象,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教龄的增长, 职业倦怠反而下降, 这可能跟这些老教师的思想成熟和大多已处在领导岗位有关。

从表3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数比经济发达地区要高出许多, 这可能同体育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师除了收入较低外, 还有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少, 体育教师的学校地位低。另外由于地区经济欠发达, 整个地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不多, 体育教师参与的机会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则刚好相反, 体育教师除了收入增加, 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和地区的社会性体育活动增加, 体育教师的成就感升高。这在很大方面减少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2.2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2.2.1 受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影响

“低水平重复”是毛振明教授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高度概括。体育教师是一群头脑聪颖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活力被束缚在“强求一律”的教学中, 甚至于“标准”的评价指标之下。虽然新课程的实施, 给体育教师很大的空间, 可受我们现实国情的影响, 体育还是属于小三门, 技能科, 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几十年不变的体育设施, 从小学到高中就教那几个动作, 可学生还是不会。一星期十几节体育课, 可重复的就那几句话几个动作。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自然使他们感到徘徊, 苦闷, 渐渐地丧失工作热情。另外体育课都在室外进行, 组织难度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解动作, 还要肢体的示范动作, 工作强度大。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训练等, 最早到学校最晚离开学校的都是体育教师。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身心极度的疲劳。几年下来自然就会有倦怠情绪的产生。从我们调查统计的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教龄在5—11年的体育教师, 他们的职业倦怠率高达90%以上。可以说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2.2.2 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学校的组织氛围。良好,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缓解人的身心疲劳。目前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是烈日和风沙, 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学校的组织氛围包括领导的重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目前的现状下, 学校体育只能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高考, 中考的奖金都被排除在外, 体育教师的成就感降低, 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在学校环境中, 如果个人在人际网中不能顺利交往, 就会产生心力交瘁, 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说良好的组织氛围, 健全的制度, 公正的评价机制, 是治疗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社会环境则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对体育的认知深度。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体育教师的成就感, 减少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进而职业倦怠的产生。

2.2.3 性格特征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型性格特征的人, 容易倦怠情绪, 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 力求把握环境, 时间观念强, 急躁等。研究发现:型性格的人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渡负荷和物质冲突上表现明显。这些表现和倦怠的症状有很高的相似性。

2.2.4 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体育教师也是人, 在遇到困惑时若能得到社会的各种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对工作的倦怠感。对体育教师的帮助有多种形式, 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社会支持系统对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作用十分强大。可我们现在还缺少这方面的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八成的中青年体育教师有职业倦怠现象产生, 教龄在5—11年的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高达九成以上。职业倦怠现象也向低教龄发展的趋势, 其中在实习期的体育教师中也有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 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教龄在15年以上的体育教师, 他们的职业倦怠则不高。

3.1.2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学自身的工作特点, 环境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等。

3.2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策略

3.2.1 个体调整策略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 学校管理体制, 社会期望都很难根本改变的现状下, 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第一, 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它并不是在人的一生中只发生一次, 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我们的心灵, 如果能够识别它的症状, 并在危害产生前发现它, 那我们就能很快恢复平衡, 而不需要一个很长的恢复期。第二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教学现状, 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这样就能延缓职业倦怠的产生。第三, 坚持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和积极的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宽容, 对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第四, 主动扩大社会交往。扩大社会交往能能扩大信息的来源, 消除认知偏差, 同时在交往中也能完善人际关系, 缓和职业的孤独感。第五, 积极应用心理补偿进行调节, 在社会压力氛围中, 体验教师通过主观努力, 让现实值大于期望值使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理想得到升华, 有效延缓职业倦怠的产生。

3.2.2 社会调整策略

在我们体育教师积极调整克服职业倦怠的同时, 也希望社会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特别是我们工作的学校环境。如能有良好的领导人员作风和工作方法, 完善的评价机制, 较高的工作待遇, 更多的娱乐场所和时间, 较多的进修学习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写组.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季浏, 胡增.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试 篇7

众多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201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 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严重的工作倦怠。这些数据已经充分说明教师的职业倦怠调试已迫在眉睫。

就拿秀水河子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为例。在职专任教师129人, 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52人, 占教师人数的40.3%;40—50岁之间的教师11人, 占教师人数的8.5%;近3年, 学校吸纳新教师21人, 占教师人数的24.8%。根据学校教师现状, 不难看出学校教师队伍既存在严重的老龄化情况, 又存在着一支很大的青年教师队伍需要培养的情况。老教师们本身年龄较大, 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面对着如今教育教学不断改革, 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引入, “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等课堂教学设施的使用, 使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并屡次遇到困难, 他们因此倍感苦恼。举个例子, 我们学校有个郭老师, 今年59岁, 在去年的视导检查中, 正好抽到了他的国学课。在此之前, 学校针对老教师组织过多次学习“如何使用交互式一体机”的教学课。郭老师是个要强的人, 他已经尽力去学习和实践了, 可是, 当检查组真来听他的课了, 他一下子蒙了, 不知该怎样操作了。上课期间, 该利用的课件也不会用了, 该播放的视频也播不出来了, 伴随着焦躁与不安, 他结束了那堂失败的国学课。第二天我再见到他时, 明显能感觉到他的疲惫与无力感。再来说说学校青年教师的情况。刚才提到过, 学校近几年来的新毕业大学生20余人, 他们怀揣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忱踏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起初工作干劲十足, 但是秀水小学毕竟是在农村, 远离了他们原本生活的繁华都市, 枯燥乏味的环境, 第一次离家工作的复杂心情, 再加上初出校园的青涩, 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经验的缺乏, 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 还要教育、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 无所不包。平行班之间内心的暗自较劲, 无形的压力油然而生, 使得原本生龙活虎的一张张笑脸, 演变成一张张为学生做典范、严于律己的严肃脸。私底下, 他们渴望着周末、渴望着假期, 希望可以出去玩玩, 散散心。这些表现是什么?这也是职业倦怠, 这是作为初出茅庐新教师的职业倦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我们清楚地知道, 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 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会使教师失去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就教育而言,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因此, 适当的调试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势在必行。

一、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是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前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过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远远不合时宜, 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每一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为所有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 帮助他们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 在制定学校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 要充分听取、接纳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让每一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一定要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土壤。作为学校主要领导, 应多深入到基层工作当中, 关注、关心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使他们在紧张工作中内心得到宽慰。就如我刚才所举的例子, 当我注意到郭老师遇到的困难后, 我及时找他谈话, 化解他内心的困惑与不安, 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 让他紧绷的心情得以放松, 工作热情也高了, 工作压力也变小了, 自然职业倦怠也会被调试;在关注、关心青年教师方面我也加大了力度, 聘请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海燕老师来校为年轻教师们做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辅导, 聘请辽宁陆军高炮一师政治部主任陈勇大校做《立足三尺讲台, 追求治学境界, 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传道授业的大师》的报告, 让他们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减少职业倦怠的关键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 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 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 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 学校会组织开展“教师趣味运动会”“班主任论坛”“骨干教师交流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并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召开学校民主生活会, 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 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可以放松心态, 做做游戏, 互相倾诉一下心得, 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交往, 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 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教师“书法绘画展示会”等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 大家一起读读喜欢的书籍, 练练字、作作画, 陶冶情操, 在工作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培养生活乐趣, 舒缓教师的精神压力, 缓解职业倦怠。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是消除职业倦怠的保证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 学校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 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因此, 我校会定期组织开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项讲座, 组建名师团队, 开展以“爱国爱校, 放飞梦想”“五四师德标兵演讲”等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演讲活动, 以及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人人听我一节课、我听人人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青年教师以及部分资深教师积极参与, 从质朴深沉的言语中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在字里行间表达他们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同时还发挥我校市骨干、市优秀教师的资源, 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互帮互助作用, 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从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更维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维系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我相信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试, 教师一定不会忘记迈入校园, 踏上三尺讲台时的炙热初心, 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让我们一起翘首企盼法库的教育事业之花常开!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竞争激烈, 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工作。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教育管理理念,综合素养,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珂.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

[2]唐志红.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场域”压迫分析[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8) .

[3]陈善英.职校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1) .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8

关键词:酒店;实习员工;职业倦怠;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1-02

近年来广州地区酒店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越来越紧张。广州星河湾酒店为了缓解旺季的压力和培养新的酒店人才,改善酒店员工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酒店竞争力,开始倾向于招收高等院校的实习生,以缓解酒店人力资源的紧张,提高酒店服务质量。此外,星河湾酒店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实习生的培训计划,如:阳关计划,管理培训生等。尽管如此,在实习生的实习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许多实习员工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

一、广州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职业倦怠现状

为了解广州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职业倦怠,通过有代表性地选取34名实习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工作你是否感到怠倦?”以及“是什么让你感到倦怠?”,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酒店的实习生17%存在职业倦怠,其中表现在情绪衰竭6%、玩世不恭或疏离5%、降低的职业效能感6%。并了解到实习生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二、广州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

1.学校实习计划欠佳,店校配合不完善。

学生希望学校为他们联系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等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另外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一种“放羊式”的实习管理,在实习期间缺乏细致的跟踪指导和过程激励管理,使部分学生对实习安排产生抵触和消极应付的态度。并且学校和酒店的配合上不到位,导致许多实习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

2.薪水报酬偏低,缺乏人文关怀。

酒店支付给实习生的薪酬往往低于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广州星河湾酒店采用职务工资制,工资政策往往与特定的工作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比较客观,却忽视了一个问题:知识和技能不同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贡献不同,创造的财富也不同。另外,酒店对实习员工的“重使用、轻培养”, 使得实习员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致使实习员工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形成缺乏归属感、企业人文关怀的感觉。

3.工作超出负荷,工作满意度低。

酒店服务员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消耗体力大。星河湾酒店所遭受内外竞争日趋增大,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不得不加班,每天正常工作8.5至10小时,有些甚至超过12小时。再加上星河湾酒店内部工作职责不明,例如:遇到忙时,其他部门员工都被调到客房部或者宴会部去帮忙。这让员工产生一种做“额外功”的感觉,加之专业技能要求不同,他们不能很好的完成所交待的任务,由此引发一种恶性循环,实习生工作满意度低。

4.自我实现感缺失,丧失工作热情。

星河湾酒店的企业文化是:“舍得、用心、创新,用星河湾的品质打动世界”。而酒店实习员工多为90后,他们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又刚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自我估计过高,常常导致工作的失意。酒店实习要求在与形形色色的宾客频繁交往过程中,学会控制自我情绪,诚挚、热情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最高的要求。而人是一种情感生物,长期的忍让、谦恭、压抑将导致情绪的不良波动,最终导致疲劳、厌烦和抑郁感持续出现。而学生又较成人缺少自我调节能力,以至于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

三、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职业倦怠的疏解

1.学校搭建平台,加强酒店和学生沟通。

培养优秀人才,学校责无旁贷。学校需开好实习前的动员大会,让实习学生明确实习的意义、目标、任务、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学校关于酒店实习方面的相关规定等。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树立做一名酒店人的信念。学校和实习指导老师应密切关注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实习生出现的问题。学校最好能选派教师到实习地对学生加以实习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健全薪酬体系,激励稳定员工。

在现实生活中,酒店的部分管理人员始终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而员工则把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组合作为综合目标。如果酒店制定的薪酬政策是单边政策,那么终将导致员工不满,酒店的发展也将不尽人意。酒店应高度重视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减缩实习生与老员工之间的工资差别,在实习生之间实行弹性工资制和差别工资制,可以使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较强个人感召力的优秀员工起到带动和刺激作用,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为酒店挽留人才、稳定员工,提高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

3.明确岗位职责,引导职业规划。

明确实习员工的岗位职责,减少实习员工的工作压力,是减少实习员工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广州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大多数是餐旅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职场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情绪不够稳定,对工作容易丧失热情,为了培养他们对工作的忠诚度,可以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向实习员工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强化和改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如:酒店的“阳光计划”、管理培训生培训,可以让更多的实习员工参与和享受,极大地帮助实习员工走出职业停滞的困难局面,让其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有关部门应先考虑到员工个人价值观、人生目的、个人特质的不同,然后以它们为依据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处理好实习生个人目标与酒店总体目标的关系。

4.端正实习认知,增强工作效能感。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素质、语言能力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在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到达实习岗位后经过短暂培训就能尽快上岗,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那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要做到:摆正实习心态;结合自己所学,从实践中丰富知识,使理论与实际连接起来,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 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对实习认知的调整,工作效能感得到增强,进而疏解了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的员工倦怠的问题。

四、小结

本文以广州星河湾酒店为实例,采用访谈法、实证分析法对星河湾酒店的实习员工职业倦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职业倦怠的具体成因,即:学校实习计划欠佳,店校配合不完善;薪水报酬偏低,缺乏人文关怀;工作超出负荷,工作满意度低;自我实现缺失,丧失工作热情。进而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切实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升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满意度,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最终达到帮助广州星河湾酒店实习员工疏解职业怠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维,刘思奇,江祖彬.餐旅专业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53-57.

[2]周采风.酒店实习生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1,11:121-122.

[3]庞明丽.学生酒店实习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 现代交际,2011,08:168.

[4]丁侃.高校旅游专业酒店实习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1,34:110+113.

[5]刘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中存在的主观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界,2010,02:239-240.

[6]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146-149.

[7]王亚男.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分析及建议[J]. 考试周刊,2011,50:204-205.

[8]郑淼.企业员工职业倦怠感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9

教师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和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

职业倦怠的现状具体表现为: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发展的困惑,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性别方面,女教师的 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四是工作负荷的重压。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 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五是公平待遇问题。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六是学生问题的困扰、家长的苛求。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调节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改善树立教育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此外,还要注意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确立创新型领导者 的重要地位,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领导者需要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注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心理健康

一项对国内五省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显示:76.2%的教师表示自己承担着工作压力,24.9%的教师处于极重压力之中,高压环境导致了幼儿教师心理严重受挫、极易产生侵犯行为,所以幼儿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应该得到社会特别的关注。

我国对职业倦怠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倦怠的概念及理论和介绍,相关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而且对于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出入。此外,对于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也主要存在于职业倦怠与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以及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还缺乏可靠的实证支持。另外,测量群体多集中在医生及中小学教师等为对象的研究,针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深入。

一、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Her-Bert J.Freudenberg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的下降,工作热情的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随后,Lee和Ashforth(1996)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职业倦怠。Maslach(2006)提出职业倦怠是一种对工作中持续输入压力的长期反映并且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MBI-GS)。Demeroutietaln提出了JD-R模型,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角度对倦怠产生做出了解释。Bakker and Demerouti(2007),Hakanenetal(2008)和Schaufelietal(2009)对JD-R模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倦怠是源于一种长期的高压下产生的慢性表现,并且其症状源于健康受损过程和动机形成过程。Fogartyetal(1999)Schaubroeck和Fink(1998)从工作需求感(工作量、工作时间投入、员工关系、角色冲突、技能保留等)角度对JD-R模型进行了解析。1998年,Christina将行为决策应用到倦怠研究,强调人与工作特征交互作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提出了认知倦怠心理模型。对于职业倦怠的构成,大多数学者赞同职业倦怠由“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成效感”(Efficacy)三成分构成,但由于“情感耗竭”在职业倦怠的三个成分中非常突出,也有学者提出将个性化和成效感合并为消极态度(Negative Attitude),或者直接由情感、躯体和心理的精疲力竭取代职业倦怠。而元分析(Meta-analysis)、交叉效度检验(Cross Validation)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研究结果均表明“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最能有效地解释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Glaser(2000),Demeroutietal(2001)和Kalliathetal(2000)主张从疲惫(exhaustion)和冷漠(cynicism)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倦怠。其中疲惫(exhaustion)主要指有职业本身带来的情感、体力、认知层面的疲惫,冷漠(cynicism)则反映了对于工作的漠然及敬而远之的态度。21世纪初,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入了系统实证研究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心理、职业压力及组织不满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证实压力并不一定导致职业倦怠,只有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没有缓冲资源,得不到有效、系统的支持,一些不可调节的压力才会发展演变成为职业倦怠。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从业者表示正在经受着高职业压力(Rossietal,2006)。Webster and Bergman(1999)的研究指出,许多从业者已经将职业压力看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其中有些正在经受更为严重的职业压力。对于职业倦怠影响因子的讨论,有研究表明,压力导致职业倦怠,而社会支持可以降低职业倦怠(La Rocco,House,French,1980;La Rocco,Jones,1978)La Rocco,House,&French(1980)主张来自压力源的支持比来自非压力源的支持资源能更有效地降低职业倦怠程度。La Rocco,etal.(1980)的研究也证实了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更易受到工作支持资源的影响。Maslachetal.(2001,2006)认为职业倦怠与高度职业不满、低组织承诺以及高狂功率有关,并指出繁重工作量、低薪资、缺乏公平感及不和谐组织关系是引发职业倦怠的直接因素。Bakkeretal(2005),Martinussen和Richardsen(2006)研究表明了工作需要感、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2004年开始,我国对职业倦怠研究的关注逐渐升温,对职业倦怠的测量,目前应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是Maslach等人编制的通用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李超平等学者经过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删除了“工作怠慢”维度中的内容,以使得表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需要。李永鑫、王国香、刘长江(2003)等学者也依据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编制了倦怠问卷。李超平、时勘(2003)从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的角度讨论了职业倦怠的影响因子。张简、张西超(2003)以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为切入点讨论了职业难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但是,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少数职业群体,整合性研究不多,干预性研究匮乏。数据处理方法上更多是相关与回归分析,而少见路径分析特别是结构建模分析;研究结论上出现不一致,如宋珊珊等(2003)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对生活质量的生理与心理维度均有预测作用,玩世不恭对心理维度有预测作用;班永飞等(2004)的研究则发现职业倦怠各维度中仅有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是生活质量的预测变量。

二、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外综述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主席Willard Mc Guire首次提出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Kyriacou和Sctcliffe(1979)建立了教师职业压力和健康的理论模型,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消极情感的反应综合征。1983年,Brenner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增加了“环境特征”和“退缩”因素,提出了一般紧张度概念。Dick和Wagner(2001)采用结构方程法同样对Kyriacou和Sctcliffe的教师压力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扩展,测量了压力、紧张度以及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工作负担和他人非议排挤因素会带来更多的身体症状。Dick和Wagner(2001)的研究发现应对策略是工作负担和倦怠之间的调节变量,采用适应性应对策略的教师在倦怠水平上比采用忽略或避免问题情境应对策略的教师要低。此外,许多对社会支持和教师职业压力关系研究显示受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教师在心理和生理上要比社会支持低的教师更健康,且提高自我效能能够减轻压力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压力的长期存在,造成教师的消极心理,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职业倦怠情况。

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徐福明和吉峰(2004)等学者进行了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2003年,赵玉芳和毕增重对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调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和教龄、职称、性别及所在学校级别有关。2004年,曾玲娟等学者对教师进行了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呈正相关。刘晓明则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学效能感越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越高,且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具有可调节作用。2005年,香港学者David W.Chan抽取了83名中国香港教师,使用教师压力问卷(TSS)和一般性疾病问卷(GHD20)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教师身体疾病症状呈显著高水平,其次是焦虑和烦躁不安,教师压力和健康之间有显著相关。同时,年龄越轻、未婚、教龄短的教师职业倦怠越严重。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上一篇:测量的不确定度下一篇:建三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