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文化十篇

2024-05-24

大众审美文化 篇1

从网络词语的产生到草根变身网络红人, 从各种事件所谓的“门”风波到当今风靡各社交网站的“晒”现象, 从网络艺术的繁荣到对艺术经典的恶搞, 网络文化在解体并重构原有网络环境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对当代文化生活造成了影响。综观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即互联网技术特征所导致的网络文化形态的变化以及对于其他媒介文化成果的冲击, 这便是文化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变异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从而产生的以网络视、听为主之外的触感、体验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其二体现在网络文化对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具体来说即网络文化接收者们在吸收了网络时代大环境下的文化成果后所表现出的自身的思维意识、思想观念以及审美状态的变更, 也即审美方式的变化、审美能力的变化、审美诉求的变化和审美趣味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大繁荣, 着实让网民们真正体会到了“网络无所不能”的强大力量, 而网络的普及与应用, 是否真正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求, 这便是此次课题探寻的主要意义所在。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由费瑟斯通在1988年4月《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报告中提出, 在倡导消除艺术的权威性与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之余, 他还着重强调了充斥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符号与影像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它们对人们物质欲望的激化。表面上看, 在以数字代码、编程符号、影视图像为核心动力的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的种种现象恰巧就印证了费瑟斯通对于这一时代文化消费与审美呈现的判断, 但单凭这一点就认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似乎难以立住脚。毋庸置疑, 互联网所拥有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接触文化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与审美最为密切相关的艺术为例, 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无需欣赏者花费精力、物力,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尽收眼底, 有时相对于身临其境却无法静下心来近距离欣赏的游客来说收获更为丰富, 可以说, 网络成全了大众对艺术的自由观赏。再以当下盛行于网络的文学作品为例, 不难发现, 作为受众, 其文艺阅读和观赏, 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便利、低成本和多选择性, 除此之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更是打破了过去由专业派或学院派垄断的格局, 呈现出了平民大众活跃介入文艺创作、传播、鉴赏和评论的态势。因此, 对于美的追求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尚活动, 也不再是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的夸夸其谈的专利, 而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东西, 审美活动在今天早已超出了纯艺术、文学的范围, 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确实实现了美的民主化, 实现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然而任何问题都各有其利弊的一面, “当平民大众成为网络上审美活动从创作到接受全过程的主体力量之后”, 当任何受众都能尽情享受网络环境带来的民主自由之时, “由此孕育并催生出来的审美意识就要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经典的审美意识发生冲突, 并进而冲击、消解、颠覆社会中既有的以主流传媒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观念和标准”。这种冲突来源于对精英式经典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于表面化、粗俗化、泛化与瞬时性的审美趣味的追求。究其原因, 一方面, 对于网络文化中的创造者来说, 其所要实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是通过市场的消费原则以及互联网传播的便利, 与审美的诗意和激情对于大众日常生活的调动和重新编排”。另一方面, 对于网络文化的接收者来说, 市场原则的介入则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问题不可避免地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美感转向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乐快感。同时,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自身的带动下, 更加速了网络文化市场化、网络文化经济化的脚步, 而网络文化也通过其独特的大众化优势回应着消费经济的召唤, 在实现消费市场以及传统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泱泱大国, 数千年前的古人在对美的人士上便早已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美善统一”可以说是先人对美的功能的认识, 其中“善”指的是对人有用, 有利, 有益的功利价值, 它不仅包括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行为, 还包括各种社会事物的功利价值。强调“美善统一”意在强调“美”的教化感悟功能, 对于“美”的体会理解可以对“善”进行更好的把握, 而对“善”的教化恰巧也促成了对“美”的认知的提升。正是基于此才有了《论语》中孔子所追求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人伦境界, 以及《毛诗序》里“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的对“文以载道”一词的经典诠释。但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 信息正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扩散, 而由此带来的信息膨胀和过度消费就无疑导致了大众审美的瞬时性以及审美能力的浅层化和表面化, 人们来不及过多的探寻一件事物的原委便急于投身于对另一事物的了解, 这样也就谈不上对美的挖掘与欣赏, 更谈不上美所能及的教化功用, 久而久之大众也就逐渐降低, 甚至失去了审美的能力与发现美的敏感性, 或许这与真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已背道而驰。

无论美学中所提倡的马克思式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审美化能够实现到何种程度, 还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何时得以实现, 其实现终将是以对“美”的高度认识与深度体验为标准的, 也是在正确的审美追求以及对艺术美的理解之上才能得以最终实现的, 虽然当代的美学界定没法完全超越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诠释, 即便不能用美来提升人们的人格、道德, 不能使其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也应以一定的制约机制加以约束, 才能使得审美化最大程度的实现。

我们尝到了这个时代网络带给大众以民主的眼光审视世界, 用审美的心态感悟文化的甜果, 但也经历着新兴媒介下深度审美模式的消解与匮乏。如何才能变文化的创造与接收之间的张力为动力, 两者互相推动、互为影响, 使两者交替攀升才是网络时代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如何实现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也是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哲学高度与深刻内涵的学科如何将网络文化与网络审美置于哲学美学这一高度应重点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hlwfzyj/hlwfzzx/qwfb/201402/w020140226599021768966.pdf

[2]巫汉祥.《网络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异》.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3]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7.

大众审美文化 篇2

当下,大众文化的通俗化在极力迎合各种趣味,这些趣味要么迎合受众胃口的感官冲动,要么制造出欲望使受众获得某种“满足”。在这种状态下的大众文化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市场化特征

当下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商业利润”与资本的扩张,其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这种商品性特点导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带有了商品的特性。它打破了我国精神文化长期依附干政治的传统格局,率先引入市场机制,把文化光明正大的变成了可销售的商品。因此,新时期大众文化始终把受众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把让受众快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从而占有了广阔的文化市场。

2、大众文化所呈现的通俗化特征

长期以来,传统美学一直以正统艺术为中心,强调的是审美经验与现实经验的区别,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研究的是音乐、美术、诗歌、小说等正统的艺术,而对当下现实社会丰富的、与大众更直接的审美活动则没有多少关注。说到底,这还是一种精英立场。而当下的大众文化审美的通俗化流行多少改变一下这种状态。当下文化中普遍具有大量市民文化、世俗文化的成分,有较强的感性化、通俗化特征,但是也要看到其缺乏理论的归纳和整理。

3、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娱乐化特征

大众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巨大的人群,大众文化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大众艺术”或文化工业的批量产品。因此受众轻松快乐的消费体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大追求。新时期大众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矫正了之前泛政治化的文化特征,那种正襟危坐的严肃传统逐渐淡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高雅严肃的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作品在社会中包括大学生中流行。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已与之前的审美认知已大不相同。在当下大众文化的母体中,各种元素深刻的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思维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是美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又是由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所决定的,具体分析有如下特点:

1、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趋向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表现为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审美情感上和审美方式上走向低俗。一些通俗浅薄的文学、影视作品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并由此使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为处事、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世俗化倾向。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艺术审美对那些有思想的大学生仍然具有巨大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使他们在吸收高雅文化艺术的神圣与壮丽的同时,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成为其精神支柱。当然,大众文化的流行离不开高雅文化的扶持,同时它本身在某些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程度的高雅文化的成分。

2、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趋向个性化

大众文化丰富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审美选择,向他们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同时,其人格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求新求异,渴望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这在他们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定位上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明他们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审美自身的追求。这种对个性的追求是可贵的,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去探索、发现科学奥秘,去创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3、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趋向感性化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他们审美趣味与追求的感性化,其表现特征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例如,读图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而网络成为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同时,大众文化正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这种传统媒介,图片成为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面临被逐步削弱的尴尬境地。青年一代审美认知的感性化还表现为对虚拟世界的迷恋,大众文化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大众提供一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大众文化的虚幻住往遮蔽青年一代对现实的视线,网络、虚拟空间、玄幻小说、网络游戏等成为流行。在他们看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东西应该作为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一个方面接受下来并热情地表现。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上升到审美的范畴中去。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反思 篇3

在消费型社会里,大众文化已然和其他商品一样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对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一方面不仅使受众的范围瞬间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另一方面,资讯的新鲜度也随时而动、随事而动。现代传媒无限拓展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广度,同时更是把大众文化追逐时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眼球经济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消费中,迷失了文化本身固有的批判性而沦为世俗的附庸;受众在传媒扭曲误导下,文化消费的对象被虚拟化。媒体的真实已经遮蔽了事实的真实,受众表面上在享受大众文化的繁荣之态,幻化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无疑是令人痛心之事,本文拟从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生发的审美主体、对象及过程进行研究。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替代美学批判性

大众文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自身转型相伴而生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为大众文化的发生发展注入了内在的经济动力和强劲的传播条件。大众文化自身具备的商品性、时尚性、媚俗性在当下消费型社会里得以充分展现,它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却离不开“消费”魔掌的推波助澜。

经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还不能有效供给社会消费的情况下,生产就规定和制约着消费,通常是社会能够生产什么,人们就消费什么,这便是生产型社会。反之消费型社会里,消费指导、制约生产,通常是市场消费什么,厂商就生产什么。在经济过程中消费不仅仅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方面,更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商品拜物教。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的生活迷失了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在于这种物化的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宰制。物的逻辑创造了一种主宰人的逻辑!对物的迷恋主宰了人的精神生活。受众沉醉在对物品消费带来的迷狂和快感之中,势必在不断摧毀自身的理想追求,钝化自己审美感受能力,而当对物的占有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宰之时,艺术(美学)也就难逃被世俗化、趣味化的厄运,沦为受众空洞灵魂上披着的华丽外衣。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追逐的流行消费行为。姑且不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兴起的理论背景和它对艺术的创新,单从消费的角度来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对商品(包括家居装饰、衣着服饰、个人美容等日常生活所需品)消费产生的感性欢悦,即感官的快适和满足。无疑“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受众通过消费提升了生活质量。丰富了生活内容,但这种泛化的审美观只能导致受众对商品的外观形象即象征意义被强烈的追捧,商品的实用价值被淹没在意义价值之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此时演化为对商品外在形象及象征意义(或者说商品外在符号化)的消费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如对品牌的过分追求,对色彩风格的迷恋等,出现了当下城市建筑的干城一面吗,家居装饰的风格剪切、复制的审美泛化景象。从表面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是当代艺术摘掉头上的“光环”向日常生活靠拢,拓展了艺术受众的广度,开启了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实质上它是一种把神圣美学世俗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行为,在不断挑战美学自身的严肃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在麻醉观赏者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以至混淆真正的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本质差距:把艺术等同于琐碎的日常生活。而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模仿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艺术(美学)是对现实世界影子的影子的描述。从审美活动的角度出发,日常生活与艺术活动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日常的生活世界在给人以稳定感和居家感的同时,也消磨着人的创新意识和忧患情怀,是人最终溶解至下种平均化的生活状态中,与之相比,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凡、琐碎的世界中超拔出来,天生具有的开放性、超越性,使其不会安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状态中,天然地具有一种对平庸现实的批判力量,通过颠覆日常生活世界中那仿佛已自动化了的惰性链条,把人们移植到批判地审视生活的新视点上。揭开遮蔽在日常世界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迫使人勇敢地面对挑战,凝视现实,在打破平静生活的同时,却把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地嵌入人的心灵。这正是人不断超越自身的本质追求的集中体现。

二、媒介真实遮蔽事实真实

据权威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解读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它之所以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由于文化已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大众文化”一方面是一种文化的现时代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报刊对事件、资讯的快速报道,电视对现场的直接传送,网络更是把地球演变成地球村,大众对大众文化、新闻资讯的消费也在悄然发生着革命。历时性的阅读变成共时性的观赏,被动性的接收变成主动性的参与。人们一方面在享受现代高科技技术带来文化消费形式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成为衡量一切的主导性价值,在经济利益的牵引和推动之下,影视传媒、网络媒体对收视率、点击率的追求,势必造成电视网络传媒用尽全身解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极度关注,因为观众消费已然成为传媒生存的唯一道路。于是,大众文化在传媒的推动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娱乐狂潮,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到内地的“家庭轻喜剧”,观众在娱乐狂欢中沉醉,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而今借助发达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直接参加到各种选秀节目的现场,通过短信的支持率高低直接选出自己的“草根明星”,媒体更是顺水推舟把大众的热情推向极致,双方在互动之中达到“共赢”的局面。而节目本身质量的优劣、艺术价值几何、事件真实与否、审美品位高低与否等本质问题大众已无暇顾及。同时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大众关注节目的热情。使大众沉醉在盲目、非理性的消费中从而达到其收视率、点击率的理想经济收益。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充分调动大众的猎奇心理、娱乐心态,从而片面地报道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误导大众对事件形成不真实、不全面的认识。而在科技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大众也对媒体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媒体真实已然遮蔽了事实真实,大众在通过媒体虚构的空间里进行对象虚拟化、幻想化的观赏。当然,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瞬间进发的无比奇异的触及心灵深处的体验,也被大众传媒所屏蔽,因为事件发生的一系列的真实细节已经被大众传媒所忽略和遮蔽,审美主体的独有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同时也在观看传媒传递出来的扭曲画面之前消失殆尽,诚然,大众也就无从体验或品味审美对象带来的真正的“品味”和“意境”,这种“快餐”式的消费只能使得大众在渐渐丧失对“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也滋生了娱乐至死的消费审

美观,从而失去对真正美的感悟能力。

三、感官快适阻断审美体悟

如前所述,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深深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并迅速成长壮大,一方面消弭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解构来自学界精英文化的绝对权威,而成为一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追捧的文化新形态,伴随着全球性的传媒革命引发了一场“文化娱乐化”狂欢。因为在这种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里,商品的符号价值(形象价值)已远远超出实用价值而跃居价格榜首,任何新闻事件借助现代媒体传播,迅速辐射开去而成为可消费的文化娱乐产品,商家从中牟利。明星的个人隐私,媒体的超级秀场,甚至社会新闻事件,在全球咨询共享时代的裹挟下,电视和互联网的全球共时性传播的推动下,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可能加入到同步娱乐狂欢当中。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在一些区域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而在另一些区域,可能就变成了消遣的对象,转化为公众共同参与的“集体狂欢”。无论是眩晕的视觉冲击,尖厉的听觉震撼,骇人的触觉接触等感官的怪异的体验,还是阴森恐怖的惊悚片,荒诞搞笑的肥皂剧,色情低俗的“爱情片”等文化产品极尽能事地发掘大众的感官快感,当这种肤浅、空洞的身体体验消失之后,受众仅且仅能通过大众文化提供的娱乐产品来填充渐渐上瘾的感官需求,这无疑于饮鸩止渴而不能自拔。受众在疯狂地吞噬着大众文化的垃圾品,同时也在为其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日益恶劣的经济循环之中,主体的审美体悟越来越被大众所遗忘和丢弃。“快感”和“体悟”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短暂的肤浅的简单的生理反应,为大众所共有的感官“享受”;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与对象直接相处中的体验。“体悟”是一种持久的深层次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审美观照中所达到的精神愉悦。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由心生,境由情生。心灵、情感、意境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审美主体,才能生发“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胸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适静谧的禅思。同时,由“体验”而发的“感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凝神的赏析,精致的阅读,面对审美对象之时顿生的美妙、持久的精神愉悦,由“情”人“境”而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了悟人类的终极关怀——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然而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运用“消费”这种廉价的入场券,“媒体”传播的快速覆盖,彻底阻隔了受众通往审美之境的道路,使其沉醉、迷狂在大众文化快餐所带来的感官快感和满足之中而浑然不知,这无疑也给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使用了“障眼法”,文化的消费者和制造者在共生的文化圈中失去了批判力和创造力,沦入世俗的泥沼。

四、结语

当“消费”和“文化”共生在当下社会里,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荣假象表面似乎给大众文化的审美难题找寻到了出路,从本质上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给那些缺乏文化批判意识、美学鉴赏能力的受众找到了美丽的“藉口”,现代媒体制造娱乐大众的“真实”幻象成为欺骗自己的善意谎言,迷恋在感官饕餮后带来的娱乐至死的虚幻空间里,误认为自己已达到美妙绝伦的审美境界。如何在大众文化与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需要不断思索和研究的问题。

大众审美文化 篇4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notonly inherit thegood traditions of ideas and values, but also keep pacewith the times to constructand perfe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a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otherhand, on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itha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ideas combinedwith the transcendence, with the pursuitof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mankind as its goa.l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with the is also nee-ded.

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所谓“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如今的大学审美文化仍然显示其独有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指导大学生在感性的审美中进行理性的思维;从关注感性生命出发,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美的意蕴;启示人用理性的思维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完善审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满、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大学校园建设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环境条件,大学校训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形式载体,大学审美教育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根本方法途径。人文性是大学审美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独特价值的表现。

大众审美文化 篇5

关键词:《非诚勿扰》节目,审美文化,大众化,特征

引论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 在同类婚恋交友节目中以占绝对优势的收视率获得巨大成功, 成为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节目。如果我说它不仅是一档给广大未婚男女提供交友平台的节目, 而且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应该没有人反对。《非诚勿扰》的顺利开播为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 与当前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消费主义冲击已成为影响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正如“许多理论家认为, 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转型,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 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1]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已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文化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都获得特殊的存在形式的历史现象,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点和历史独特性。”[2]那么, 在消费主义冲击的背景下, 大众化成为当前审美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非诚勿扰》作为消费文化下一个典型个案, 我们通过对它的透视多少能够阐释一些当前审美文化中的大众化特征。

一、审美主体的大众化——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 从审美活动的出发点看, 若我把台上的24位女嘉宾作为审美对象的话, 那么, 审美的主体不仅是主持人、待出场的男嘉宾, 同时更多的是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

审美文化的大众化表现之一, 是使审美这一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古以来, 审美只是上层社会和读书人才有的殊荣, 而普通老百姓是与它无缘的。而审美主体之所以能从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是与当今时代文化普及、传媒媒介异常发达分不开的。消费时代下, 大众文化的研究与传媒, 特别是与电视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大众传媒已物化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众传媒不仅受众范围广, 而且很快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及娱乐的方方面面。加之“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全方位展开:从交通、饮食、服饰、建筑、居室装修, 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容、旅行, 这一切生活内容无不蕴含着审美文化的因子。”[3]这时大众传媒与审美的必然相遇, 书写了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质。普通大众能够通过这种先进的电子传播媒介接触到这个电视节目。

人们愿意关注这一节目除了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关注成为可能外, 人们审美心理的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时期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消费文化的冲击下, 人民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激烈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却日益增大。这些未婚青年几乎没有足够时间去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而《非诚勿扰》节目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这个节目的受众不只是80后的未婚青年, 还有他们的父母一代。这样, 通过这个节目, 那些未参加节目的未婚男女及父母们为自己内心欲望的满足找到一个移置的空间。“在弗洛伊德看来, 本能的升华中极为重要的是审美升华。包括艺术创作和鉴赏在内的审美升华就是让人的原始本能欲望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并在这种替代性满足中缓解心理能量蓄积所造成的人的紧张、失望和痛苦。”[4]这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所说的本我需要的本能欲望通过移置的途径发泄出来, 从而消解人们内心的紧张和压抑。同时, 节目中24位女嘉宾传递出来的择偶观念, 可能也令观众的审美欲望大快淋漓, 大有“心里话人有代言”的意味。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但并不是所有的未婚青年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暴露出来, 但节目中的嘉宾们往往能够做到。如拜金女马诺就毫不遮掩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另外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探讨, 如“家务必须由女人做吗?”“女强人的婚姻一定不幸福吗?”等等。在探讨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 不论观众认同也罢反对也罢, 都把他们拉到电视机前, 不自觉地成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二、审美对象的大众化——由高雅的艺术到审美泛化

如前所说, 当电视观众成为了审美主体时, 那么, 《非诚勿扰》节目中所有出现在镜头前的人便都泛化为审美客体, 即审美对象了。

在古典文化中, 人们认为可以称的上是审美对象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 似乎只有那些可归之为艺术的, 如诗歌、诗词、戏剧、绘画、书法等才可称之为美, 所以欣赏美的人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了。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中国整体转型和后现代思潮的涌入,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后现代化语境。后现代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多样性和宽容, 宽容是一种对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的认可。于是, 大众文化日益膨胀和扩张, 经典审美转化为宽泛无边的文化现象。“审美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边界消解了, 从广播、电视、VCD、DVD、Internet到报纸的电子版, 甚至是霓虹灯烁动的街头海报, 美附着在大众传媒中融化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5]后现代化使得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界限消失, 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詹姆逊认为, 后现代的特点是空间优位和形象泛化。不可否认,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 形象就是商品, 形象就是身体, 形象日趋浅显化和媚俗化, 与商业价值共生一体。

因而, 在商业主义刺激下, 一方面, 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紧张使得这些男女嘉宾们选择《非诚勿扰》速配婚姻的方法, 即通过节目中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上台男嘉宾的去留, 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另一方面, 一档《非诚勿扰》节目似乎没有成就多少好姻缘, 但却捧红了不少相亲红人, 成为网络评论的焦点人物, 从拜金女马诺到富二代刘云超, 再到如今的“艳门照”闫凤娇, 每一个话题人物的持续性炒作都令《非诚勿扰》的关注度迅速上升。而这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相亲名人无论相亲是否成功, 却凭借《非诚勿扰》这个平台打造了自己的独特形象, 虽然拜金主义的宣言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 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也不能否认人们说《非诚勿扰》成为了披着“相亲”外衣的真人秀。那些大放其词者, 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摇身变为所谓的“话题明星”, 这样看来, 上《非诚勿扰》节目只是他们快速出名的一个途径而已。再次举到马诺, 她也就由一个不为人知的模特转眼间拥有了一个二流明星的身价, 从而获得了安徽卫视的合约。形象的商品价值体现殆尽。

可见,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男女嘉宾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转眼间变成了观众的审美对象, 形象泛化消解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审美对象的泛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艺术化, 而艺术好像也不那么神秘了, 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反映。

三、审美标准的大众化——由单一到多元

《非诚勿扰》中的男女嘉宾由风格各异的人员组成, 遵循“差异性”原则选出来的, 这样做不仅是缓解电视观众的审美疲劳的需要, 同时也体现了消费时代审美标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长久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定义似乎是比较单一的。比如对于中国传统美女的界定, 似乎就是身材好、大眼睛, 性格温柔贤惠、处事大方。这就是长期以来男性对女性美的界定, 并一直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女性按照这种标准塑造自己, 学习上厨房、学习美容和健美、学着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 最终导致这些女性失去了自我。而在现代, 却并非只有那些貌美如花的女生才受欢迎。《非诚勿扰》在选择嘉宾的时候遵循差异性的原则选出了各式风格的美女, 她们有的温柔可人、有的活泼大方、有的淑女, 学历、职业、对男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彰显个性。这就好像一位学者在谈到审美时尚时所说“当一种审美时尚袭来之际, 多数人会随波逐流, 在审美时尚的冲击下, 人们往往难以保持自己一贯的审美标准, 而以时尚的标准为转移。因而, 很多以往看来不在审美范围的对象, 由于审美时尚的作用, 也成了审美对象, 尽管个人不一定能从中获得真正的美感。”[6]因而, 当彰显个性成为一种时尚时, 人们固然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同样在男嘉宾的选择上, 《非诚勿扰》的导播们也不是选择传统以来温文尔雅的绅士们, 而是特色各异, 有的相貌英俊、有的事业有成、有的是谦谦君子、有的出言不逊等等。马诺虽然赤裸裸地宣告自己的拜金倾向, 但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所有观众的支持, 相反有很多网民给予支持, 认为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豪爽而有个性;“富二代”刘云超对女嘉宾的指责并没有保持绅士风度的含蓄, 而是立刻给予反击。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 人们对千篇一律的明星产生审美疲劳后, 更加喜欢看未加修饰的平凡人原汁原味的呈现。因此, 《非诚勿扰》节目就以这种给人耳目一新的特色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睛。经验表明, 美的标准不能被某一群体所垄断, 每个群体都有权利宣扬其认同的美的标准。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可以说是消费主义时代审美泛化的一个延伸。正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和审美对象的泛化, 才使得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 审美的大众化已经成为当前审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这种大众化特征的直接后果是在当前消费主义时代下形成文化速食主义者, 导致审美判断的下降, 欲望满足成为一切。由此可见, 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的恢复与重构势在必行。

注释

1[1]余虹主编.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p146.

2[2]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p199.

3[3] (同上) p225.

4[4]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p67.

5[5]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p224.

当代大众审美生活利益化趋势 篇6

从目前审美的概念来看,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世界 (社会和自然) 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 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 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简而言之, 审美主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基本看法。在社会的发展中, 审美观成为了关系到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标准, 审美情趣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不同群体的喜好, 因此, 审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审美属于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并且在审美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共性特点。同时, 由于经历类似、生活层次相同, 往往在同一群体中的审美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 形成了大众审美的概念。从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众审美已经成为了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大众审美的影响, 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在朝着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大众审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变化的。

二、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考虑到审美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审美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 生活中各种积极的因素也对审美产生了反作用和重要影响, 所以, 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审美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由于审美的特点所决定, 大众审美所接受的事物, 将处于社会主流地位, 将会得到弘扬和发展, 大众审美所摈弃的事物, 将会被社会淘汰, 因此审美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作用。

审美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正面影响。符合大众审美观的事物在社会发展中会得到大力的发展, 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生活在发展过程中对审美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各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朝着大众审美能接受的方向发展, 因此, 我们要认识到审美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

生活赋予了审美新的标准和内涵。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 各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会对传统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 由此也给审美带来了新的内容, 从而赋予审美新的标准和内涵。

三、日常生活利益对审美产生的客观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 审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和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任何的日常生活以及利益观和价值都会对审美产生客观的影响。从目前现实生活中案例可以发现, 日常生活利益对审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日常生活利益对大众审美产生的积极影响。受到日常生活利益的影响, 大众审美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改变, 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新事物的出现, 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的选择, 使大众审美能够突破原有发展瓶颈, 朝着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日常生活利益与老百姓的日子息息相关, 能够使大众审美更具代表性,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生活利益对审美产生的积极影响。

日常生活利益对大众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日常生活利益中, 不乏拜金、享乐主义等物质化思潮的影响, 由此带来的过分强调利益化的审美观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生活利益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生活利益对大众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 避免大众审美走入误区。

四、当代大众审美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日常生活利益化的影响, 大众审美在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上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 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众审美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到生活利益化的影响, 大众审美也不可避免的朝着利益化的方向发展, 生活利益将会给大众审美带来深深的烙印, 影响着大众审美的发展方向。因此, 受到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 大众审美利益化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大众审美将朝着平民化趋势发展。大众审美的一个突出属性就是大众化、平民化,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 各种事物的发展都以满足大众审美为基本原则, 推动了大众审美的发展进程, 突出了大众审美的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 大众审美将朝着平民化趋势发展。

大众审美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由于大众审美对社会事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审美将会对各种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 大众审美将成为左右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大众审美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但促进了社会事物的发展, 同时也对社会事物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虑到生活利益化的现实情况, 大众审美在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上都发生了现实的变化, 由此可见, 在当今社会大众审美受到生活利益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大众审美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审美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传统观念中, 审美主要是指对美好的事物基本看法和态度, 审美对象相对单一, 审美的范围也比较狭窄。新媒体发展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 对审美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随着我国网络化传媒的兴起, 大众审美也突破了传统审美观的范畴, 大众审美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日常生活利益的影响, 并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发展形势, 我们要对当代大众审美进行深入研究, 不但要明确当今大众审美的概念, 还要清楚审美与生活存在的密切联系, 同时要分析日常生活利益对大众审美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大众审美,审美与生活,利益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富有;马小梅.宁夏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大有可有[J];共产党人;2011年13期

[2]王秀敏;王英喆;张巍.龙江文化转型视角中道德个性生产的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3]窦新颖;“五个一工程”推动原创打造时代精品[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从大众审美角度论角色的美感体现 篇7

关键词:审美,电影角色,造型美感,个性美感

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 它的通俗性较之其他艺术门类, 使观众接受起来更加直接,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去考究任何一部影片的品质都难以摆脱它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事实, 所以影视比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更要注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一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主人翁的塑造, 人物造型的成败也就注定了影片关注度的高低, 所以在主人公出场后必须在有效的短暂时间内利用动作或语言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如果不奏效, 那么影片中再精彩的情节也有可能无法打动观众的心, 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电影类型极其丰富的时代, 对角色的塑造也是形形色色, 各种各样, 那么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大众对角色审美的改变, 影响并制约着影片的前景和发展, 所以从大众审美角度去分析电影角色的美感体现, 是提升影片品质的关键。

一、当代大众对电影角色审美的需求

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的普及, 观众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 他们的审美意识也逐渐觉醒。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现代大众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 追求视觉刺激是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其富足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影视而言, 可以用后现代主义学者的审美过程作解释, “突出地强调了超负荷感官、审美投入、消解主体中心的梦幻知觉, 人们总是热情投身于这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这也就是说, 在当今消费者大众看来, 电影的形象化, 奇幻化, 娱乐化已成为审美的重要参照。从这一点来看, 也就证实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电影主人公的装扮越来越怪异、荒诞, 穿着的服装越来越鲜艳、迷人, 对声音的塑造也越来越个性化, 这些都是因为电影与文学是不同的, 文学中的形象是间接的, 而电影主人公的塑造却是直观的, 观众直观性的能从他们的外貌, 肢体动作和语言去构成整体评价并且能把他们的形象留在脑海中。例如在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主人公, 一袭黑色风衣, 一副黑色墨镜, 霸气十足, 当时一度被人们评论为极酷造型, 尤其是在躲避子弹的瞬间, 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动作, 国内各大综艺节目争相效仿, 此电影角色在赢得观众青睐后, 大批的影视作品也争相效仿, 《X战警》把自己的英雄角置, 不断激发剧团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提升怀梆剧团的活力。

(三) 健全怀梆演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

根据怀梆剧团的需要, 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邀请高级导演, 编剧, 音乐设计到专业怀梆剧团指导。选派优秀导演到高层次剧团, 艺术院校进修学习, 为怀梆剧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加强对农村业余剧团的辅导, 不断提高业余团队编创演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 强化精品意识, 加强剧目创新

怀梆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在紧密结合实际、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 强化精品意识、鼓励团队性精品创作, 抓住重大庆典, 重大社会活动等机遇, 创造出一批体现时代气息, 贴近生活, 贴近基层的优秀剧目, 不断扩大剧种的影响, 以创作和演出促精品、求发展。

(五) 拓宽怀梆艺术推介渠道

积极探索怀梆艺术传播形式, 不仅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利用旅游等资源进行怀梆艺术的传播;而且要通过“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开展, 让更多的当地人民了解怀色彻底改头换面, 从滑稽又俗气的漫画造型改为了身穿黑色皮革外衣的英雄, 整个队伍当中都营造着一股黑色摇滚气息。再如动画片《加菲猫》, 动画片中设计的形象一改往日真正加菲的容貌, 把它塑造成了一个集懒惰, 可爱于一身, 并且一言一行都带着一股嚣张跋扈的形象, 这也正是它能留在观众心中成为经典形象的立足之本。对于影片《加勒比海盗》中的角色自然就更不用多加阐释, 杰克船长邋遢的造型和类似醉酒的走路姿态, 让无数观众接受了一次海盗旋风的洗礼。这些影片正是迎合了观众对电影角色审美的需求, 所以不论剧情如何, 依旧续集不断, 而观众也仍然蜂拥至影院去欣赏早已在他们心中烙下印记的经典角色形象。

二、影视文化影响着大众对角色审美的意识

在商业电影盛行的今天, 观众无疑成为了商家最热衷考察的对象, 于是, 电影和观众在无形间便形成了某种特殊关系, 一方面, 电影创造的人物要去迎合大众审美, 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另一方面, 影视中的角色造型不但能够给观众造成视觉刺激, 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还在不断影响着大众对角色的审美意识, 可以说引领了一部分时尚潮流。早在1953年, 《罗马假日》一片犹如一股清新的海风吹醒了无数怀揣童话梦想的观众, 在当时不仅刮起了典雅的“赫本热”旋风, 还有无数女孩们涌至理发店, 纷纷效仿起电影中赫本的短发造型, 穿上相同的服装。如果说这是老旧的经典形象, 那么现代的角色依旧能成为观众模仿的范本, 八十年代, 麦克杰克逊在MV《战栗》里面穿的红色夹克衫, 立马成为了公众注意的焦点, 当时可谓是人手一件, 再如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 四位女主角的打扮和穿戴也在一时间引发了时尚效应, 主人公被誉为了“纽约时尚教母”, 她在片中热衷的品牌也改变了大众的审美观, 成为了大众购物所青睐的对象。席卷全球票房的电影《哈利波特》, 在第一集出现后, 马上就拥有了无数的影迷, 并且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巫师帽和哈利波特的围巾。

影视作品的传播不仅能使角色的精美服饰掀起时尚风格的潮流, 而且角色在剧中所饰演的动作, 外形以及经典语言也是公众热衷的话题之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恐怕非周星驰莫属, 观众最喜欢效仿的便是他在影片中所说的对白, 这种语言方式主要以“无厘头”风格为主。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以前言不搭后语、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在表面上听起来是不能构成任何意义的语句, 把原有的言语秩序造成颠倒, 致使对白的原本意义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但也正是这一点, 使得观众对他热爱有加, 许多经典语句和动作仍被效仿在各个电影作品中。

梆、喜欢怀梆;更要鼓励怀梆音乐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 不断扩大怀梆艺术的影响力, 全面的推动怀梆传承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演出团体的联系与交流,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保证怀梆表演水平、丰富怀梆表演形式、帮助怀梆音乐走出省界、跨出国门。

怀梆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精神折射出的是怀庆府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 怀梆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危机。对怀梆的保护不仅具有与其它戏曲一样的普遍性研究意义;同时其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唱腔、旋法等又有着典型性研究意义。只有在政府、学校、艺术团体、个人等方面多维一体的努力下, 才能真正的形成较为健全的怀梆社会保护机制, 将这一极具特色的艺术瑰宝长久的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向华 (1978-) , 女, 土家族, 湖南农业大学讲师, 福建师范大学2010级音乐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

从这些例子中, 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 在各大影视剧的影响下, 人们对审美的感受也都怀揣着一份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但大多数人还是以追求个性化为主, 期待与众不同, 并具有一定新鲜感的影视角色出现, 当然在这种视觉刺激的包裹下, 也产生出了一些大众的模仿和从众心理意识。因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人类的早期的模仿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当观众们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的穿着大方又合体, 既漂亮又潇洒后, 不免会情不自禁的去效仿。就拿前几年的商业大片《穿prada的女王》来说, 片中的女主人公从开始初出茅庐, 穿戴不甚讲究的模样与很多观众的心态所契合, 随着对时尚的逐步了解, 摇身一变便从丑小鸭转换成了白天鹅, 这仿佛是给观众上了一堂时尚教育课, 即便看罢此片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购买名牌, 但也极力搜寻类似的款式和颜色, 并且很多人奉片中的时尚品牌为经典, 这时候, 流行的风向标也就有了转变。在《杜拉拉升职记》中, 主人公所饰演的白领阶层也是如此, 服装行头更换频率极快, 很多看过片子的白领们现在也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着装打扮, 越来越干练和帅气。就连《美国偶像》中比赛选手那怪异的发型, 也被很多人所模仿。还有语言的模仿效应, 从周星驰的电影中让人捧腹大笑的台词, 如今比比皆知, 到现在的火爆电影《让子弹飞》中, 一句“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仅能让观众看罢电影后成为了口头禅, 更是成为了很多广告商们的商业用语。

从众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的大环境下, 改变自己的想法, 判断以及信念, 在行为上服从多数人的看法, 所以当电影中出现的新造型, 新创意或者新台词时, 如果有些观众不接受, 那么便会被认为是跟不上潮流的行为, 为了能消除这种不安的想法, 一些人也就放弃了原有的观点, 加入了接受新鲜感的行列之中。电影中的角色造型似乎早已找到了这种心理, 所以从早期《罗马假日》中女主角的经典打扮, 到现如今《变形金刚》里主角们轻松随意的着装, 似乎都在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起着表率作用, 当然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变着他们心中的审美意识。

三、当代电影中角色美感应如何体现

在明确了观众对角色的审美需求以及影视中的角色造型也同时影响着大众审美之后, 应该再来分析一下如何能使影视中角色的美感得到充分体现。

1.造型的美感体现

(1) 传统式的造型美感

在大荧幕上的角色, 无论是善良的, 邪恶的, 美丽的还是丑陋的, 某些角色在造型的装扮上所体现出的美感, 不仅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并且能在大众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夺宝奇兵》当中, 印第安纳·琼斯博士利用道具在观众心中留下烙印, 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影片当中琼斯博士从严肃的教授身份转变成了一位冒险家角色, 这已经让观众产生了新鲜感和刺激感, 并且人物还利用道具在观众心中成就了一个经典形象, 头戴一顶牛仔帽, 手拿一条长鞭, 即便琼斯是以背影出现, 大家也会不由自主, 似条件反射一样猜出人物的身份。在国外有人开了间以夺宝奇兵命名的酒吧, 店门设计便是一顶帽子和一条长鞭, 这说明此角色早已深入人心。再如《杀死比尔》当中女主人公一身黄色紧身运动衣, 色彩夺目, 威风凛凛, 每次震撼人心的打斗用的道具都是日本武士刀, 所以就连海报都是以这把刀作为对象设计的。如果说利用道具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那么打造良好的光影效果也能刻画出经典的角色形象, 例如影片《教父》中白兰度饰演的“教父”角色, 观众既看不到他嘴唇张合的动作, 也洞察不了暗藏在阴影中犀利的眼神, 却能听到温柔、严肃并且些含糊不清的话语, 整个角色被棕褐色的光影笼罩着, 透着一股神秘感, 这种幽暗的光影打造了观众心中永远的教父形象。利用造型装扮依然能够呈现出造型独特的角色形象, 《回到未来》三部曲里最吸引人眼球的不仅有俊朗的主人公, 还有帮助他一起完成梦想的布朗博士, 这个人物以丰富的表情, 类似唐老鸭似的发型诠释了一个疯狂怪异而又聪明可爱的博士形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也不乏出现一些失败的角色处理, 比如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尽管算是一部CG巨作, 但由于过分的真实与拟人化, 人物的性格不突出, 造型也毫无新鲜感可言, 这也就导致了它是一部难以取悦观众的作品。

(2) 颠覆式的造型美感

优秀的电影总是会给予角色丰富的多面性, 力求人物的饱满, 立体。这些角色大都是一表人才、体面风光、智勇双全, 但也不乏有其貌不扬、獐头鼠目、有勇无谋的颠覆式角色出现, 在电影力求创新的年代中, 这样颠覆式的人物也浑身散发着不可阻挡的魅力, 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就拿动画电影《怪物公司》来说, 人物的造型以一身蓝绿色毛发, 专门吓唬小孩子的怪物出现, 他的搭档也是只有一只眼的大眼怪, 但就是这样的充满想象力的怪异组合也能让观众忍俊不禁。还有颠覆了迪士尼传统动画的电影《史莱克》, 我们不说故事中戏谑了多少传统动画人物, 主人公的出场便已惊人的姿态震撼了观众, 史莱克不仅是一只丑陋的怪物, 连性格都塑造成了孤僻和野蛮的模样, 当观众满心期待影片的结局是类似《美女与野兽》的完美童话时, 女主人公居然也变成了绿色怪物, 影片中的国王也被改造成了个头矮小, 刻薄奸诈的形象, 大家在观看与传统理念形成巨大反差的情节以及颠覆式的形象时, 很多人赞叹不已, 这正符合了观众的新审美情趣, 虽然荒诞, 但在戏谑的情境中体验了一把自由, 解脱的快感。随后推出的《超级大坏蛋》也属于颠覆式的反英雄片, 真正仪表堂堂的英雄落寞了, 但一身蓝色皮肤, 成为人民公敌的大坏蛋最后却挺身而出, 成就了全新的英雄形象。在这些怪异化的角色中, 很多都被观众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这说明传统的王子公主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的只是一个梦, 一种幻想, 并不能体现出真实。而此类角色正好打破了原有的梦境, 把一部分现实中丑陋的画面表现进来, 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 因此, 这样的角色在现如今能获得的巨大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2.角色个性的美感体现

某些电影中的主人公表面上看起来虽其貌不扬, 但在影片深入浅出的刻画中却能脱颖而出形成独具风格的形象, 这便是人物个性所带给观众的美感体验。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主人公的形象以哥特造型出现, 无论外表看起来多么古怪, 他个性中总能体现出胆怯、忧郁、不食人间烟火的善良与真诚, 于是这个眼神淳朴, 语言至真的剪刀手形象便在观众心中无限的扩展, 放大。《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角色绝对算不上是帅气英俊, 但在纳粹的铁蹄蹂躏欧洲大陆时, 为了让自己儿子不受任何心灵上的伤害, 他编排成了一场游戏, 身形消瘦的父亲硬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儿子创建了一个童话故事, 这个角色使观众心酸, 落泪, 成为了人们心中伟大父亲的形象。包括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塑造的经典“汉尼拔”形象也早已人人皆知, 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梦魇, 在角色深邃的眼神下, 诠释着一位超乎寻常的冷酷和具有镇定自若心态的恶魔, 影片上映后, 这位神秘的琢磨不透的天才让许多观众无法从记忆中抹去。当然也有些电影对于角色的深层挖掘不够, 导致人物空洞淡薄, 虽然《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 但还有很多人对于主角的内心世界不甚了解, 所以在结尾处人物随轮船一起爆炸的场面并不能让大部分观众黯然落泪, 这就源于影片过分强调了主人公的音乐天赋而弱化了心理所导致的结果。还有影片《双重特工》,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主角以特务身份出现, 但片中并未对他的个性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语言表达也不充分, 所以看罢此片的很多观众对人物的刻画过于平淡而大为失望。

一部电影的成功应归功于多方面的因素, 除了情节可以供人们考究以外, 其中最让观众着迷以及为之疯狂的非角色莫属, 他们可以利用造型或者道具的新颖去引导观众的视觉审美, 利用优雅或怪异的动作让观众会心一笑, 还能因为穿着的服装去掀起时尚的风潮, 把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角色的立体形象揉捏在一起, 成为了现如今影视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华.影视媒体的灵魂——影视审美性初探[J].现代传播, 2006 (5) .

[2]钟蔚.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设计审美探讨[J91].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 (4) .

[3]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3) .101.

[4] (美) 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大众审美文化 篇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大众审美;影响

1.新媒体艺术的广泛性

新媒体的出现,也就决定着会出现一股与其相应的强大的“网络技术化”潮流。目前的新媒体技术范畴已相当宽泛,其中包括数字绘画、数字视频、录像技术、二维数字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音频技术、虚拟现实、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全息摄影、基因生物技术、仿生机器、光电效应等),进而以新媒体技术为创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主流的焦点。新媒体艺术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它改变了最初的信息传播途径,并且逐步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艺术的一个代言词。

这股当今社会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交往模式和审美格局。从传统艺术到现在的新媒体艺术,从最初的狭窄的特定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生活艺术,审美随之表现出广泛的态度。大众化的审美观、价值观常常呈多元化的特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而猛烈,吸引了企业家经济学家们眼球。网购发展的尤为突出,据发布的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销售额增长31.9%。

“网民”“网友”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舞台上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新的社会意见阶层。全国的各地政府也都开通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机构微博达到66830个,公职人员微博数33321个。

新媒体艺术深入我们的生活,微信的出现颠覆了短信的交流方式,人们的交流也愈加依赖各种媒介,我们也能深深的感受到新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网络草根的兴盛,使文化多元化共存。网络流行用语,草根红人,山寨现象兴起,“今天你吐槽了吗”成为大家的见面问候语,新媒体艺术再一次掀起一阵独特的文化狂潮。

2.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

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从一般来讲,审美具有区域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审美的大众化反映了在审美领域大众参与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审美的大众化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审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的需求和愿望都不尽相同,他们的生活境遇也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多种视觉元素产生起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温包生活状态下,就会追求更好的物资生活。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物资条件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但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闲暇。大量的闲暇时间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观念。

2.1时尚性

时尚潮流的多变性刺激着人们的审美系统神经,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审美需求。与此同时,同样也存在了弊端,这种多变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使社会陷入一种比较肤浅的现象当中。

2.2图像化

在现代的新媒体时代,图像被运用到广告中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它在视觉上比其他传达方式更加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2.3娱乐性

审美的特征主要是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望,于是新闻娱乐化、大众文学娱乐化、影视文艺娱乐化等现象出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乐。

3.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互动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模式客体读者——主题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心里的距离感来对待这些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这种模式被转换成作者——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审美客体——艺术品的审美关系,这是一种提供观众参与的艺术,互动艺术家用作品鼓励观者参与创作他们的叙事内容内容或是与自己的作品发生关系,这是的观众真正地“走近”和“走进”作品。现在一些节目制作当中出现了“互动”这一环节。在节目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也可以和台上的嘉宾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让观众经历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现在的节目越来越人性化,电视节目设置短信平台,电视连续剧根据观众的反馈设定结局等等,都是在“互动”方面做出努力的表現。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能够通过新媒体的媒介特质展露出来,同时新媒体也扮演着一种艺术手段的角色对艺术内涵和媒介信息的传达做出了贡献。当我们身处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艺术的精妙的环境中时,我们享受着这样的空间,接收着媒介信息,感受着这样的艺术,通过个性主义的表现方式,带我们进入一种宽广的体验当中。就譬如一部好的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会给人一种近乎完美的亲身体验,观众会为之欢笑,也会为之涕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交互方式。他的亲和力和综合力让时尚与中国的传奇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时激起了人们创作的欲望,大批的爱好者加入这神奇的领域。对于一个新领域的理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它所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否认。虽然它源于艺术,但是真的属于艺术吗?一些所谓的新时代出现的“艺术产品”为了追求刺激和适应新潮流社会,与大众文化和流行元素相结合,但是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单单是具备这两种元素,它还有自身的审美价值。我们需要在艺术与时尚之间找到平衡,校正我们对艺术的审美思考,这样才能使新兴的艺术繁荣发展。

4.结语

总之,新媒体艺术的最终核心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梦想,实现人的价值。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要接纳新兴的高科技而且还要融入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汲取传统美学的思想,创造更加具有表现性的审美艺术。这是一个属于人类的世界,属于我们的时代。它因为我们而生成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因为它而获得新的存在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著.新媒体艺术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

[2]邵晶晶.新媒体艺术引发的审美思考,美术大观,2008.02.

[3]陈敏南.中国艺术美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求索,2010.08.

[4]吴予敏著.美学与现代性.

[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

[6]黄明奋著.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

大众审美文化 篇9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其消极功能的`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批判.本文从这些批判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剖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指出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其素质水平决定着大众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整体素质.

作 者:尚晓丹 尚晓丽 作者单位:尚晓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尚晓丽(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171000)

大众审美文化 篇10

大众心理审美观念一般情况下会受诸多因素制约, 同样对于消费行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 消费行为方面显示的是有价值物品本身的元素、品牌形象、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动机及消费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显示, 但其中大众的心理审美观念会有一定的主要地位。所以:

(一) 大众心理审美观念影响着消费者的品牌爱好

经研究, 审美思想越时髦, 消费者越喜欢, 而有的更直接选择便宜的、实用的相关产品。

(二) 大众心理审美观念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

不管商家的广告效应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还是多么的天花乱坠,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和审美, 一个习惯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 也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这时候只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力才能使之发挥好的效果。

(三) 大众心理审美观念决定了人们对消费场所与消费方式的选择

对主要的消费市场来说大多数人最多去的就是卖场超市, 再就是大型商场。选择卖场超市主要是商品实用实惠价格合适, 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应的措施与服务质量也比较高, 再就是, 进货随时, 随时购买任意选择。选择大型商场主要就是在于它的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比较高;批发的商场和散户虽然价格很优惠, 但是不耐用, 质量不高, 也得不到实用的售后服务。经过分析:有64%的大众受物价影响, 有26%的大众受产品质量影响, 有24%的大众受周围的氛围影响。相应的学历和学位高的也会更加注重质量和环境, 对于物价则考虑的比较少;同样, 不管什么年龄的人群首先选择的也是物价, 其次考虑的才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对于环境氛围上和方便购买方面考虑较多的主要是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

(四) 大众心理审美观念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趋势

经调查, 中国大众群体主要的消费方面有房产 (52%) 、孩子学业 (48%) 、外出参观消费 (42%) 三个主要方面, 再就是交通、银行、学业和家庭环境等也有一定的消费, 百分比相应是23%、21%、28%和16%。思想越时髦, 对于未来消费中房产、孩子学业和家庭环境消费的方面就比较少重视, 而在外出游玩、交通工具、银行投资和学习学业等这方面的选择就多一些;相对来说务实型的大众和节约的大众则选择了房产和孩子上学;提前支出型的会选择外出游玩、交通工具和银行投资。

二、广告设计创意对大众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

对于大众的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方面, 主要是这个广告的设计创意是否吸引人, 如果打动人或者很吸引人眼球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有深刻的记忆, 尤其是在物质和精神各方面

责任编辑:陈贵娟

日益发展的现在, 广告的设计创意以及表现更应该注重大众的心理以及艺术吸引力。现在的大众心理不单单是注重物质欲, 他们都有一定的选择性, 会根据广告信息, 更多地要求在精神层面的满足性, 看能否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心理归属和共鸣, 因此, 大众消费群体的买账与否取决于广告设计创意的吸引力及创意程度和精神层面。经过研究显示, 有好创意的广告作品能很好地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和精神需求, 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购买力。因为它不单单在心理上让人产生愉悦感, 还有一定的精神审美力, 体现其很好的品位追求, 这样这个广告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比如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的想法和设计, 通过音乐的元素“音乐品位”, 大大刺激了大众群体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让人产生了一定的购买力和精神需求, 也一定程度上让产品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

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创意应被人们铭记于心中, 因为只有满足大众的品位需求, 才能取得成功。创意好的广告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轻松自如, 有感染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一个好的有轻松感的广告让人欣慰知足, 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好的口碑形象, 容易给大众群体留下很深的印象。万宝路香烟的想法就是利用了持久影响力的“美国牛仔”元素, 同样也具有独特性。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的想法与倡议, 则是通过“音乐品位”的元素需求, 同样和大众的心理审美紧密地连在一起并深深地扎根。

最后, 一个好的广告的设计创意肯定是一定程度上让人从心理层面得到满足, 这个无论是好的策划还是想法, 还是不好的想法导致失败, 都需要经过一番实践考核。从社会学的意义角度讲, 一个好的广告必须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来满足大众群体的文化需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的, 不易改变, 所以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深入研究, 注重方向感, 这样才能准确地发挥好完美的想象力去营造打动人并有意境的广告作品。

当然, 在进行创意之前必须经过广告主题内容、表达形式等的创意研究与构思, 然后了解大众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生活特色、人文环境, 最终才能使作品更有高度和内涵, 才能有打动人的氛围和意境。优秀的广告设计创意就是能与大众的心理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大众群体的心理和精神愉悦, 刺激他们的物质需求, 才能达到一石二鸟, 否则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摘要:广告设计创意要与大众心理审美有一定的联系, 这样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投资下一篇:志愿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