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六篇

2024-09-13

《湘夫人》 篇1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表达对湘水女神的思念仰慕之词。全文只有234个字, 不论是秋风吹拂木叶下凄楚浪漫氛围的营造, 还是远望流水痴情迷惘神态的描摹, 抑或是香草美玉装饰爱巢的尽心尽力, 屈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鲜明生动的语言, 把湘水男神对女神的追思渴盼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湘水女神有多美

湘水女神到底有多美? 关于这个问题, 文中并未给出正面回答, 也许在作者看来, 这没有答案的美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遐想空间。好在湘君毫不掩饰他内心的激动, 我们从他的表现中可窥见一斑。

“帝子、佳人”是对湘夫人的爱称, 这称呼里有尊重、仰慕, 也有幸福、甜蜜。湘夫人是天帝的女儿, 理应得到尊重。“绝代有佳人”, 若能获得佳人芳心, 湘君是幸福的、让人羡慕的。再看佳人未至时湘君的反应:先是“思公子兮未敢言”, 思念深重, 但害怕愿望成空、美梦破灭, 只得暂时把思念埋在心中, 以图心里安慰。一如越人之歌所唱:“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鸟何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太过长久的等待, 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 湘君竟精神恍惚产生了幻觉。唐人戴叔伦说:“鱼沈雁杳天涯路, 始信人间别离苦。”湘夫人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把这“胡思乱想”的湘君折磨得甚惨。最后, 在确认佳人失约、美梦破灭之时, 湘君却依旧坚持“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可叹, 可赞。这就是忠贞的湘君, 这就是凄美的爱情, 这就是湘夫人的魅力。读到这, 屈大夫也许会以调侃而警醒的语气问:“你说湘水女神美不美? ”

二、尽心竭力筑爱巢

面对如此绝代佳人, 湘君用什么独特方式赢得佳人垂青, 表达这份刻骨铭心的爱? 《湘夫人》第三段里详细描绘了湘君用各种香草金玉为湘夫人装饰爱巢的过程。首先, “筑室兮水中”。将房屋建在江水之上, 有现实因素:湘夫人为水神, 房屋依水而建, 符合水神的生活习惯。有浪漫因素:《诗经》有云“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浪漫的爱情总如水般缠绵悱恻、悠远长久。其次, 湘君装饰爱巢所用的材料更是值得推敲。“桂栋兮兰橑”, “桂”, 芳香四溢, 清雅高洁, 有“九里香”之称, 为百药之长, 能治百病, 养精神。与佳人相爱, 必企盼佳人长寿安康, 多么实在的祝福。“兰”, 花中四君子之一, 外形简洁素雅, 叶形细长柔软, 花姿优美, 素淡幽香, 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之气质, 优雅空灵。在中国写意画中, 画家多用水墨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素洁, 兰既是对美人的称谓, 亦是美丽的象征, 还可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湘君心中, 湘夫人如空谷幽兰, 不以无人而不芳。与此佳人相遇, 必长相厮守。“罔薜荔兮为帷, 薜蕙櫋兮既张”, “薜荔”, 常绿植物, 擅长攀爬, 叶片为卵状“心”形。推想一下, 看到用桃心编织的帷帐, 湘夫人会否回心转意, 如约而至? 古人的浪漫远比今人的一大捧玫瑰来得妙, 如此率真热烈爱意的表达谁能招架? “蕙”, 蕙质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和秀外慧中的品德。湘君反复赞美心爱之人高洁的品行气质, 亦是对自己的肯定。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生活及忠实、善良、美丽事物方面的和谐与默契。”忠实的湘君, 美丽的湘夫人, 愿他们的爱情地久天长。“芳椒”取多子之意;“石兰”可制作胸花, 有迎接之意;“药”即白芷, 可入药, 亦可美容……凡此种种, 每一种香草的运用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湘君的良苦用心。

爱她, 为她建一座房子, 给她一个温暖的家。爱情终究要回归生活, 生活就是一种责任, 湘君表达爱的方式朴素又浪漫。那座芳香四溢、神奇美丽的水上宫室, 寄托着湘君的希望与梦想。

三、忠于爱情忠于斯

就像湘君不顾一切追求湘夫人, 屈原亦不顾一切追随楚怀王。梁启超在《屈原研究》中说:“他是一位有洁癖的人, 为情而死。他极诚专虑地爱恋一个人, 定要和他结婚;但他却悬著一种理想的条件, 必要在这条件之下, 才肯委身相事。然而他的恋人老不理会他! 不理会他, 他便放手, 不完结吗? 不不! 他决然不肯! 他对于他的恋人, 又爱又憎, 越憎越爱;两种矛盾性日日交战, 结果拿自己生命殉那种‘单相思’的爱情!”湘君用独特的方式———筑室水中, 表达他的忠贞, 屈原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沉汨罗, 表达他的忠诚。当屈原披发行吟江畔, 渔夫见状问其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的自杀结束了忠贞理想与残忍现实的矛盾, 留下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的精神。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悲其志。适长沙, 过屈原所自沉渊, 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 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 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矣。”面对屈原的自沉汨罗, 太史公茫然失落。和太史公一样, 后人在为屈原扼腕叹息的同时都有这样的疑问:唯有死亡么? “进路北次兮, 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 限之以大故” (屈原《怀沙赋》) 。“让我拿什么爱你? 唯有死亡! ”。

摘要:《湘夫人》是湘水男神表达对湘水女神的思念仰慕之词。湘水女神是忠贞的湘君的凄美爱情的对象, 彰显湘夫人的魅力。面对如此绝代佳人, 湘君用独特的方式赢得佳人垂青, 表达这份刻骨铭心的爱, 湘君不顾一切地追求湘夫人, 正如屈原不顾一切地追随楚怀王。屈原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鲜明生动的语言, 把湘水男神对女神的追思渴盼描写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屈原,人物描写,《湘夫人》

参考文献

[1]杨婷玮.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 2009.10.

[2]王玉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J].河北教育, 2008.9.

《湘夫人》教案 篇2

1.通过合作探究,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归纳《湘夫人》中的抒情方法。

3.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主旨,了解诗歌形象的多元解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归纳《湘夫人》中的抒情方法。

难点: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主旨,了解诗歌形象的多元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作为导入。该歌曲改编自《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可谓是一种相思,别样风情。《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美丽与鲜活吗?

二、诵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3.再齐读。

三、初读感知

诵读提示:《楚辞》中的“兮”字,是衬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此诗中“兮”字的位置在句中,节奏比较舒缓;本诗的情感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湘夫人》瑰丽缥缈,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如断臂维纳斯,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今天我们在第一学习时间的基础上主要探究两个问题。

探究题一:诗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请选择其中一个层次找出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并读出这种情感。

师预设学生答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句诗妙就妙在意境美妙:湘君久等湘夫人不来,在他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这句诗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

水裔?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象征寓意。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这句话说的是在期约中女主人公久久不见,湘君远望、观流水的行为。湘君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有一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白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愁思表达了湘君对对方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它珍爱地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最后他怎么又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这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总结情感:对大家的发言作一下梳理,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情感发展的脉络,从相约不见的惆怅,到只见流水的迷茫,到想象美好生活的喜悦,再到期望等待的执著。这些情感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呢?概括一下,不外乎三种:融情于景,寄托情感,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铺陈想象,强化情感,如诗中对“筑室”的描写;巧用比兴,暗示情感,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些情感是对诗歌语言进行准确理解得出来的,这种解读诗歌的方法叫“以意逆志”。

过渡:我们已经分析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那么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探究题二:文中的“我”是谁?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师预设学生答案:屈原或湘君。引导学生思维:回顾初中时学过的《诗经·蒹葭》(齐读第一段),其实《蒹葭》和《湘夫人》一样,都体现了文学创作的母题:在水一方或秋水伊人,这一创作母题的本质意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理想与现实永远矛盾的悲剧心理,由此可见,诗中的我是对湘夫人倾诉爱情绝唱的湘君;对楚怀王表达忠贞悲歌的屈原;是一切心怀美好理想即使失意不得仍然决绝追求的灵魂。我是屈原的分析是结合了屈原的生平经历,这种解读诗歌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除了这两种解读诗歌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发现诗中有许多的香草和美人的意象,这就是屈原诗歌所开创的“香草美人喻”,我们知道:香草象征高洁的品质、美好的才华,美人象征理想、君王。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地解读诗歌。

分析到这里,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身影,他身材修长,峨冠博带,独自在江畔徘徊,他把自己内心如火的深情全部释放在寂寥的山水中,终于同明澈婉约的潇湘之水一起,走进了古典的永恒,令我们永久地缅怀。让我们一起朗诵余光中的诗《淡水河边吊屈原》。

(作者单位 湖北省枝江一中)

《湘夫人》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思想、气节品格及《楚辞》相关知识。

2、疏通诗意,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文意。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感受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介绍于屈原有关的知识

二、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楚辞体的特点: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2)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5)想象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象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三、与本文相关的故事: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四、解决字词义

1、字音 见课本

2、疏通文意:见课本

五、理解全文

1、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2、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 哀婉

3.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A、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B、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A、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B、“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六、主题研讨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七、总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 湘夫人

屈原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湘夫人》教学反思 篇4

刚刚教完《湘夫人》,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成功之处我觉得体现在我努力的创设诗歌的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情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该诗的美妙之处,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成功的呢?这是我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中体会到的。看到学生陶醉的表情,满足的微笑,兴奋地搓着手掌,不住的点头,我知道,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式教学是可行的,《湘夫人》这篇课文是写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于诗歌比较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

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我是否应该继续采用这种情境再现式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接受,我会继续尝试的。不足之处就是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很多时候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做的不够好,所以总想包办代替,赵老师说的非常好“老师说的再好,不如学生说的很糟,起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了”,是啊,因为我的包办代替,虽然学生也领悟了诗歌的美,但总有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感觉,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出来,教师即使累死,学生也未必有所收获啊,这种不足在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学生答诗词鉴赏题失分率特别高,如果我们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是很好嘛,有时自己明知这样做是很好的,可是因为不放心,因为赶进度而变成自己一言堂了。

一言堂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老师说一我不敢说二,这种危害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新课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我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讲完《湘夫人》,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也许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吧。

湘夫人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夫人》。

一、说教材和学生

我所选篇章是来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篇章。是屈原流放江南楚地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祭歌。讲述的是楚地水神湘君和其爱人湘夫人的故事的一首诗作。主人公对爱的执着赤诚让人敬佩;故事哀婉幽怨,邻人动容。故事性让诗歌充满了吸引力。但因诗歌所叙述故事带有强力地方色彩和距今时间的久远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再加之屈原作品想象新奇、赋予象征意味、辞彩考究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此次构思教学我将以化艰涩为浅显、化繁琐为简易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朗读文章,在读中体会诗歌情感

2、能理清文章内容,梳理诗歌所叙述的故事

3、加深理解“香草美物”赋予的象征意味

4、引导学生关心诗的语言本生,学会品味语言蕴藉和它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

1、有效朗读,在读中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2、细致琢磨语言,体会语言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诗歌善用意象传递情感,屈原惯用“香草美物”喻指其美好情感与追求。

四、教学难点

体会出诗歌语言丰实的表达效果,应用想象再造情景,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情况和屈原诗歌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再现情景、传说故事、有感染力的语言和问题,让学生真正走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走入诗歌意境中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将不采用常规的由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文体风格进入,而是借海子《面朝大海》中对美好居所的向往引入第三段中湘君对他与湘夫人爱巢的构想,引出美丽的风景是多情人们的向往。引出这美丽的风景是打动人心扉的,但真正打动我们的是那美好的生活,这美好生活中的人,是这美好生活中美好的人。由此引出那令湘君魂牵梦绕的湘夫人。

学生通过读去领会湘君与湘夫人哀婉、凄美的爱情。在学生弄懂诗写什么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体会诗的语言,即弄明白诗是怎么写的这个问题。重在讲述屈原的“香草美物”的象征意味,和他带有强力感染力的语言特色。重点赏析意象营造意境传递人物情感这一借景抒情,以情染境的表达技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生,因为语言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为还课堂给学生我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赏析诗歌、品析是的语言。由于课堂的有限,我在此节课只完成了诗写什么、怎么写的为题。在课的第二课时我将在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与学生探究为何写的问题,即引出屈原与诗歌中主人公湘君的关系,与学生探讨屈原寄予在湘君身上的情感和思想。最后由学生在过去学《离骚》的基础上归纳屈原作品及楚辞的特点。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的说课结束。希望得到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希望您们指出我的不足和错误。

他山中学

《湘夫人》 篇6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 悲秋

· 士不遇。

·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文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六、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上一篇:内燃机行业下一篇:共享数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