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返璞归真三篇

2024-09-13

平面设计中的返璞归真 篇1

何谓地学博物馆?地学博物馆是指与地质学相关的博物馆。其主要标志不仅是收藏品 (化石、矿物、岩石、宝石、陨石……) 数量大而精美, 而且是有其主题公园。

在这类地学博物馆内外的一定空间如何进行艺术设计?如何施展设计师的艺术技巧?如何取得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生态、艺术与节能节约、艺术与旅游、艺术与审美、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艺术与诸多方面相结合而创造更大价值和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永远是我们艺术设计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人通过多次艺术设计的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返璞归真”哲理是指导地学类博物馆及其主题公园空间艺术设计的最好理论基础。凡遵循“返璞归真论”进行艺术设计, 就能取得最佳效果, 就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好评。因此, “返璞归真”文化遗产所包函的艺术设计真谛。这不仅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探讨和丰富本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理论以及在更高层面上对一种古老哲理的强大生命力的见证, 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返朴归真的美学境界

何谓返朴归真?返朴归真就是指事物要去除外在的华丽装饰的假象才能恢复到原本纯朴和原始天然的真善美状态。返朴归真也同返璞归真或归真返璞。返朴归真为我国传统文化道学教义, 道家认为学道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人通过自身心的修行和修炼, 使生命和心性反复到始初淳朴和纯真的本性状态, 本性的就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凡事物都有统一的规律, 如果艺术设计能够修炼到纯真和纯美的自然本性状态, 那么艺术设计就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二、返朴归真的绿色设计

返朴归真的绿色设计是人类目前艺术设计的一种趋势。绿色设计又可细分为简约绿色设计、节约绿色设计、环保绿色设计、概念绿色设计等等。比如“水立方”与“鸟巢”均属于概念绿色设计, 竹包装与玉米片编织包装均属于环保绿色包装设计, 旅游区的木质栈道属于就地取材的节约绿色游道设计, 广州番禺迎宾路的水晶形大厦, 造型很简单, 像一个天然的水晶柱, 但是很有特色, 成为一个路标, 无论是从审美还是从实用角度都属于简约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设计, 一方面保护了环境, 另一方面节约了资源, 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这种设计与自然界保持了和谐共存,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了真善美的最佳审美效果。

艺术设计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 就像人穿衣服一样。设计出的衣服的花色、款式、长短、大小如果适合了这个人, 这个人穿在身上就显得很美, 否则就不美。而且这种美与布料的档次高低是基本上没有关系的。不是多花钱买高档布料就一定好看, 关键是要适合这个人的客体的高度、肤色、发型、气质、身份等。空间艺术设计也是这样, 设计出的建筑物及道路以及附带设施, 它们的花色、款式、长短、大小都要适合这个客观自然环境, 适合了就美, 就好, 就正确, 不适合了就不美, 就不好, 就不对。而不是越豪华、越大、越怪异、越刺眼、越多花钱就越是好的东西。相反, 这种空间艺术设计不仅适合了客观自然环境, 而且还节约了资源、节约了资金, 既看起来显得简单又纯真, 没有欺天欺地欺人的霸道, 当今大众和永久的历史才会真正喜欢它。否则, 大众不喜欢, 历史也不喜欢, 终究要被后人拆除。

三、与返朴归真设计理念背道而驰的急功近利异端

至少在中国大陆范围内, 与返朴归真设计理念背道而驰的急功近利异端是媚俗、跟风、抄袭、追求时尚以及喜于视觉冲击等等。追求时尚, 使得建筑形式流行之快如同试装, 喜于视觉冲击, 有意用不合理的结构, 取得视角冲击, 以求短暂的印象深刻, 甚至以病态为美;抄袭, 使得建筑物如同是一个工厂铸模所造, 外表样子处处相同;跟风, 使人走到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见到“维多利亚”和“博士帽”;媚俗, 让人看了十分别扭的小小池塘、劣质的小小人造假山、人造假山上的塑料树、水泥人工陡崖以及靠抽水做成的瀑布、房屋平顶上的小红亭……根本无美可言。

富于视觉冲击的病态建筑往往是以高价购买外国人的设计图纸造成的。例如某大剧院外观设计, 远看就像是人抓捏过的一团报纸扔在地上一样, 只有丑态毫无美感;再如某国际会议中心的外观设计, 给人的印象是粗糙巨大、臃肿, 如同一段巨大的高墙残基, 大有欺天欺地欺人的霸道。霸道是要不得的, 你能与天地抗衡吗?天地乃万物之父母也。人霸道则被视为无礼之徒, 遭人藐视。工程设计也一样, 其设计出的作品要与天地人保持亲和性, 这样天地人才接受这个作品, 才会被人爱护。对于霸道工程, 人们是绝对不会爱护的, 后人看不顺眼就会被拆除重建。因为人类追求的工程设计作品一定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最高的美学境界的设计作品, 一切病态的霸道之作、媚俗跟风的虚假之作、毫无意义的抄袭之作、无审美意境的流解之作, 都一定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淘汰。相反, 只有哪些品质优美的老坑翡翠仔料去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永久的沉淀在历史河床的底部, 最终成为人类艺术设计的掌上明珠。

四、石头记大观园空间艺术设计剖析

1. 石头记大观园空间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及主题思想

石头记大观园空间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国石文化为核心、以地质科学与美学相结合、以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世界级旅游亮点、热点的独特文化风景区。这个独特文化风景区的任务:一是向海内外提供天下独特而新奇的旅游观光服务;二是向广大游人传播世界独特而丰富的中国石文化。使游人在旅游观光中欣赏到从未有过的美的享受和快乐, 并在享受美妙的快感中获得有关天文、地质及生命诸多科学知识。

主题思想是:以返朴归真的哲学理念, 借助地质科学手段, 宏扬中国石文化并以此为旗帜, 把人类石文化引向艺术巅峰, 从而创造一个永恒的经典的、神话般的石头记大观园, 最后形成世界石都 (云浮) 的文化灵魂。石头记大观园是人类石文化的知识殿堂, 是地球上及宇宙中各种以石为载体的珍惜藏品宝库, 是流传子孙后代的精神和物质二者皆有的巨大财富。

2. 石头记大观园空间艺术设计的五大基本方略

方略一:着眼未来社会发展的百年尺度 (大尺度) , 创造石文化历史。

方略二:力举独特性和唯一性, 力求成为世界独一无二, 天下唯一的, 创造不朽文化典故。

方略三:打造永久性和稀有性, 是不可复制的,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创造石文化传奇的神话。

方略四:打造全国全球性旅游亮点热点, 创造取之不尽的一本万利的收藏宝库。

方略五:发挥和挖掘最大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创造中国石文化的旗手和21世纪世界石都的文化里程碑而载入世界史册。

3. 石头记大观园空间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分为12个博物馆及其专题公园进行设计。

(1) 宇宙天文与陨石博物馆

(2) 地球历史与岩石演化博物馆

(3) 生命大爆发大绝灭化石博物馆

(4) 中国古植物博物馆

(5)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6) 人类矿物资源博物馆

(7) 人类石器文化博物馆

(8) 中国玉文化博物馆

(9) 中国矿物药材博物馆

(10) 天下奇石博物馆

(11) 世界石都云浮石材历史博物馆

(12) 世界石都云浮地质历史及三大世界奇观博物馆

以上12座博物馆及与之配套的专题公园共同组构成为石头记大观园。其设计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妙趣横生。

五、返璞归真的艺术设计原则

经过研究, 认为返朴归真的艺术设计有八大原则。

1. 自然性原则

由于陈列的都是一些自然矿石, 属自然造产, 因而设计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顺其自然, 不可人为改变, 不能随便解读或只根据人造附加, 要高度的遵守自然标本, 高度的遵守自然规律, 高度的遵守科学学理。

2. 历史性原则

每一块标本都记录了一段自然历史, 每一段自然历史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 都带有过去遥远、历史、信息。因此要正确解读过去的历史信息, 一定要尊重历史, 不能人为改变历史事实。

3. 学术性原则

由于某些珍贵标本都是地质学家学术研究的标本, 每一块标本都是带有科学涵义, 学术价值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 有利于观众浓厚的兴趣, 达到旅游热点或文化热点的特别效果。例如几年前中国地质博物馆展示的一块中华龙石标本引起学术争议:中华龙鸟是“龙”还是“鸟”, 随后引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参观, 争相观看, 倍受世人瞩目, 一度门票爆满。

4. 科普性 (知识性) 原则

要让游人知道这些宝藏的形成和自然科学规律, 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还可以设计一些未成年人的活力。比如古生物的挖掘和修复, 矿物标本的采集和鉴定, 让游客及青少年学生参与这个科技工作的过程, 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这是当今知识旅游所必要的。

5.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能引来更多游人。例如我国常州中华恐龙园设计了一个科学家在野外挖掘化石的瞬间, 几位与真人同大小的蜡像“科学家”正在细心剥离化石, 他们个个神情专注, 一丝不苟。这逼真的场景和惟妙惟肖的蜡像人物, 让人趣味无穷。在可在馆内增添3D、5D投影远古时代动画短片、flash恐龙拼图游戏, 让游人及青少年在学习中由更多的趣味性。

6. 新奇性原则

新奇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大观园只有做出超乎想象的新奇性, 看客才会四季如潮, 旅游经济才会高涨。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对新奇事物总是感兴趣, 好奇心人人有之。还要配合多媒体互动性, 使新奇性发挥极致。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返璞归真 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 返璞归真 儿童思维

引言

平面设计的创意主要来源于创作者的思维,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平面设计创作者大多思想都变的越来越成熟,但是这种成熟从某些方面来讲会限制创作者的设计发散思维和灵感,使其作品变得庸俗和复杂。而平面设计者在创作和设计作品时,又需要一定联想和灵感,从而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优秀的创意作品。因此,平面设计者如果能够使设计回归本真,遵从返璞归真的理念来看待世界、设计作品,那么自然能够从新的格局中找出设计的灵感,开辟一条新的设计道路。下文笔者就会对平面设计中的返璞归真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平面设计中返璞归真的原因

返璞归真的本身含义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将返璞归真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则是指要去掉平面设计中外在的、浮夸的装饰,保留其最本真的意义和作用。现代平面设计师在创作时大多都只是复杂元素的堆砌,这就使得设计的作品大致相同,缺乏创意,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好的设计需要不断做减法,许多大师的经典作品大多都是没有设计的设计,例如耐克和麦当劳的商标,虽然只是由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成,但却在突出品牌特点的同时还令人印象深刻。回归本真,就是回归我们的内心。相反的,如果设计师把设计纯粹当成一种产品,会产生很多设计垃圾,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另外还要在设计时体现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中大多都是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这些传统图案有很多值得现代平面设计师借鉴和参考的元素,例如祥云、龙纹、财神寿星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象征都可以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发挥方向。

2 儿童思维特征的创作思维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只有从返璞归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进行创作,才能让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最真实自然的体现。在众多返璞归真的创意思维中,儿童思维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儿童思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儿童往往涉世未深,受世俗的影响较小,因此其思维方式具有跳跃性和独创性,并且其认识事物的方式也最贴近自然和本真。

2.1 儿童思维中的联想能力及其表现

儿童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联想能力强。对一个儿童来说,还没有受到太多来自各方面的束缚和约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也造就了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模式,使其具有非凡的联想能力。另外,儿童还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天性,使其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极高的热情。

对于一个平面设计师而言,在创作时最重要的是要有无穷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好的创意和想法。儿童的想象力出乎意料、不合常规但又合乎情理。他们会将月牙联想为指甲、云朵联想为动物、树木花草联想为具有生命的个体等。如果设计师能够具备这种能力,并将联想能力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那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儿童思维中的概括能力及其表现

儿童思维还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拥有十分强大的概括能力。有许多的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类从一出生就具有一种强大的思维概括能力,但是随着人的不断成长,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其具有的概括能力也会逐渐减弱。由于儿童受到世俗的约束较少,思维不会受到外界太大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是最强的,这种能力也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

2.3 儿童思维中的率真性

儿童具有率真的天性,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并不因为有框架的限制而改变,这种率真的天性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中所不可或缺的。现代平面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由于其自身思维中受到的世俗限制太多,导致其在创作时顾忌太多,缺少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思维方式,这就使得其作品难以具有创造性,变得庸俗不堪。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学习儿童率真的天性,不需要掩饰或者妥协,尽可能选择并创造自己艺术,尽情挥洒自己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使作品返璞归真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回归到本质,取得返璞归真的效果,就需要保持一颗孩子的童心,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自己的想法高度概括,从而找到事物的精髓之处,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结语

返璞归真的含义包括返璞和归真两个方面,返璞是要求现代设计结合传统,归真是要求平面设计回归到事物本质。设计师应该在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儿童的思维来进行创作,并且积极学习西方的创意思想,做到中西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平面设计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宁臣.《平面设计的艺术创意性与使用性》,《文学教育》,2011年第10 期.

[2]李勤.《平面设计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细节》,《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8 期.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 篇3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分析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返璞归真”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朴实,扎实,真实

前 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这些奋战在基础教育第一县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有了越来越多地感受。新课程改革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缕缕春风的同时,我们也间或地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并非新课改的所期待的效果,诸如很多老师就课改而课改,出现“华而不实,浮而不深,燥而不爽”的现象。这样的一些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无大碍,却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凭借着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又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千头万绪,模糊一片,有的甚至失却了语文课特有的个性、本色和本体。鉴于此,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这样才能把语文的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向来就应该提倡返璞归真。《辞海》上是这样注释“返璞归真”的: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语文教学中提倡“返璞归真”,就好像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崇尚鲜花与绿草的气息一样,是从把语文能力看作语文知识的叠加的想法与做法中,走向让学生自由走进文本呼吸的教学。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所谓返璞归真就是指让学生自由地走进文本呼吸的教学。这种教学的特色可以用一个“实”字为中心来概括,诸如朴实、扎实、真实等等。在这里“朴实”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需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质朴实效,首先一点就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脱离具体的文本而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与浮华是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其次是不能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原本是为了在适应网络媒体内容的新颖等而采取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的形象性,但他也有自身无法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感悟文本的权利和享受;最后不能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冲淡教学的本质内容。“扎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关键。做到扎实,就要通过阅读理解、诵读记忆、加强交流来促进积累;通过赏读,体验来感悟文本,让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其实,语文实践既可针对课文设计练习,还可拓展课堂的空间。“真实”小学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的追求。它将引导师生走进自然而真实的课堂情境,唤起师生共同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说真话,质真疑”,达到做真人的目的。这种教学,能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深入体验,智慧讨论,感受语文的美丽。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制定出具体详实的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教师把课上得质朴实效,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予孩子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怎样的课才算是天然而去其雕饰呢?我们或许能从以下三个语文教学的误区中搞清楚它的真谛。

(一)脱离文本,追求课堂教学热闹浮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在这样一个“对话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文本”是三者对话的基础。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源”是课文。课文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师生情感依托的一方家园,是师生展示才华、提升感悟的一个舞台。舍此,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可是,时下有些教师只顾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脱离教材任意发挥。例如,在听过的一堂公开课上,教师执教《落花生》,在讲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你更喜欢谁”的讨论。“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精神被否定。虽然课堂上学生小手举个不停,说个没完,可惜学生得到的是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内涵把握不准。其实《落花生》的本意并没有否认桃子、石榴的价值,只是赞扬花生更朴实、有用,以此达到教育孩子做人要踏踏实实,对社会作贡献。这种道理是要让学生自己静心读书体会的呀!如果教师脱离课文,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气氛活跃,那往往会变成画蛇添足,结果只会误导学生,人文熏陶更无从谈起。

(二)滥用媒体,剥夺学生感悟文本的权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了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弥补学生感知经验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在,多媒体似乎成了一把万能的“金钥匙”,有的教师将所有的环节、所有的生字、所有的问题都做在媒体上,觉得这才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志。其实不然,我们把文本变为各种各样的画面,表面上是借助于画面来解释文本,而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就消解了文本的主题意义。这样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视觉形象,剥夺了他们再创造的自由。因为,一个最好的课件,也无法包含文本的所有内涵,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于是学生琅琅的书声日渐稀少,学生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富有动感的媒体演示中浅尝辄止„„因此多媒

体要慎用,要牢牢把住媒体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关,媒体只有用在教学的难点之处,文字无法表达之处,文本的重点必需解释之处,或用在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之处,才能显示媒体的优越性。诚然,需用媒体而惰于不用,这是对学生的罪过。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如果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底,让他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就很容易读出喜爱之情。

滥用媒体,究其根源,是对事物两重性的认识不足所致,它既是认识的问题,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还有一个评价体系疏漏的问题。

(三)活动形式纷繁,冲淡教学的本质内容。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符合个体认知规律的。但是,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却是不足取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那种表面上看似“生机勃勃”的活动场面,实际上是散漫的、肤浅的活动。主要是由于教育者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学生看似热烈讨论,其实是在浪费时间。由于过多地注重形式,教师看似也在作指导,其实并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笔者以为,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的统一。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应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遵循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使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朴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需要。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小学语文顾名思义姓“小”名“语”,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程。因此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正如崔峦教授所说: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因此,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很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做到“面向现实,课堂真实,教得朴实,学得扎实”,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简单教语文,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学得朴实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教师“讲风兴盛”,学生却“读风不起”。学生读书时的情景,这是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的宝贵经验。“把握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观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让学生感受

文中“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又说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新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我,经过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我也从中积累了一些阅读教学经验。

1、读中结合图文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动画、音像等,并且大部分插图、画、音像都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故事。小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说话。在教学《咕咚》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装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哪些动物?讲了它们分别在做什么?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样写小兔、狐狸、猴子等小动物们听到响声以后是怎么样的情景,再对比狮子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体会到小动物们茫然若失、盲目跑走,猴子却沉着冷静、善于动脑了解事实真相,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住处转化为文字符,让学生进一步了课文内容。这种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词语都是大有好处的。

2、读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世界多美啊》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你讲,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的方式。道德让学生读文,想想小鸡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鸡孵化的过程以入对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鸡孵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鸡孵化的过程时,学生们异常活跃,各抒已见。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3、读中进行说话训练。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学习说话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以读与说有机结合。我在教学《猫和老鼠》第一节的第三、四两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再指名读后,我说:你们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花猫“睡觉”的情景。请你们想一下,花猫在“睡觉”,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一打开,他们就会产生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像,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我看见花猫趴在地上睡觉;有的说我看到花猫眯着眼睛假装睡觉;有的说,花猫根本就没有睡觉,它在等待机会抓老鼠。这样,把学生带入

课文,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了花猫等待机会、胸有成竹抓老鼠的心情,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文中的形和情。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4、读中进行展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可以用富有童趣的表演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让我非常满意。学生把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学生愉快地表演中,他们也理解了从小青蛙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是最快乐的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啊》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自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分组创作这幅画。教师分发给各组画有自然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如:各种动物、植物图供学生选用。学生可以有的贴图画,有的在图上用彩色笔涂涂画画,并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上,让学生进行评比谁的画片画得最好。有的在自然风景图上贴上了许多树,有的在地上画上了许多的小草,有的在图上画上各种动物,有的还在图上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听着学生的讲解,我真为学生的想象力叫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让文字转变成为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课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高有低,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是一箭又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又喜又爱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们只要把听、说、读、思、画等有机结合,互相相得益彰。真正把课上得朴实。

(二)本分为学生,以“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

《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是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在朴实的课堂中,感受成长的愉悦。

1、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互动对话中增强意识。

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新闻记者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利用期待,填补空白。接受美学告诉我拉,作品,意义的不确定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在“疏可走马”处进行想象,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与伤口产生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如

在学习课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见„„”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就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这小小的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长城”、“看见了北斗七星”„„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创造。

在一系列的阅读对话互动中,学生的这种阅读期待下的阅读已悄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他们充分独到的见解、体验、意愿,在与老师的交流感悟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像力,从而对体意境进行挖掘,对文体空白进行的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

2、利用期待,设置悬念。要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配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乌鸦上当以后,会怎么样想,怎么样做?读读课文想想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这样的预设性悬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猜测,在阅读中沿着各自的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期待设置景蓄情,利用阅读期待故意设疑等等。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不念旧恶重要心理倾向。一成不变地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也只是预设方式,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而教学程序或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随着阅读教学进程而巧妙地把“生成”与“预设”结合,从而使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2、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在互动对话中情趣共济。

师生是教学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自己,彼此欣赏,互相悦纳。学生感受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使教学处处充满着奔涌的激情。这些是师生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互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轻轻地》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爸爸昨天上晚班,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起床,穿衣、走路、说话,怕影响爸爸休息的事。下面是我教学这课的一个片段,足以印证师生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富有情趣的阅读教学情境:

生:轻轻地穿衣,轻轻地穿鞋,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该生读得很响亮)师:爸爸夜班天亮了才回家,现在终于睡觉了,让我们轻轻地读,别吵了他,听老师读。(老师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生:老师读得真好听,我也要象你一样读。

师:(播放多媒体,边述说)天在蒙蒙地发白,爸爸拿着工具终于回到家里,一副疲倦

的样子。谁来读好这一段?

生:轻轻地穿衣,轻轻地穿鞋,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读了,很小心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爸爸太疲劳了,沉沉睡着,还发出鼾声,我觉得爸爸太辛苦了,所以我觉得要轻轻地慢慢地读,不要吵醒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又聪明又情事的孩子。

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人人参与对话,自己解读文本,形象地体悟文本的意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的碰撞,只有在这样平等互助的氛围中,才能擦出火花。老师不宜以隐蔽的权威者角色操纵对话的进程,而应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让阅读教学情趣共济,让对话充满人性的魅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互动对话中张扬个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敏锐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张扬个性。《谁住顶楼》一文涉及到众多的人物形象,分房结束后势必产生对人物的感情评判罗在执教过程将近尾声时,让学生表演分房过程,有下面的一组对话:“你们为什么都要争着住顶楼?”一个说:“反正要有一个人住,不如我住。”另一个说:“住顶楼,站得高,看得远。”再一个说:“把方便留给最需要的人”„„我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同时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处处把方便留给别人。学生阅读存在着一个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理解延伸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受历史、传统、环境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加之学生本身的个性、学识、气质、情趣的不同,再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三、“扎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扎实,就是指扎扎实实抓读书,读课内书,读课外书;抓朗读、背诵、写作、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提高,然后才谈得上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等。语文毕竟是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化的积累与延续,是汉语言文化精华的集成,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这一点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是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也就缺乏后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潜心读书”,让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让学生走进课文,揣摩文字,拥抱语言,感悟情感,促进有效的积累。

1、阅读理解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詹天佑》一文中“勘测线路”这一段,通过对詹天佑所做、所说、所想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他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爱国思想,是课文的重点段。可以对教学作如下组织:初读感受语意,细读感触语脉,品读体味语意,美读体察语情。以上四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层次、反复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必将有利于加快语言积累的步伐。

2、诵读记忆促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名家名篇,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等。这种诵读记忆,还可开展一些如《走进春天》的古诗欣赏活动,让学生们交流诵记描写春天的诗歌名句。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感受绿柳似碧玉的柔美春光;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品味早春时节万物萌动的勃勃生机。只有日积月累,博闻强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积淀。

3、加强交流促积累。

正因为阅读本身是个性化的生命过程,每个学生的选择会各有偏爱,各有对文本不同的见解。在动态的、合作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学生能围绕中心话题互相交流,彼此倾听,并作出补充、纠正、吸纳。他们能分享到众多个性的感悟与选择,在兼容个性和共性的心灵交融中才能采撷到更多更美的语言珍珠。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结束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是否应该修复圆明园。学生的发言会涉及到中国的历史、现实和将来;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及国民素质;涉及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姿态等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必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当然,这种交流切忌程式化,而应随机应变,见缝插针。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

感悟就是对事物在感触中有所领悟。它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文本,要想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然要通过体验和感悟这个途径。

1、赏读,实现与作者的对话。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玩味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鸟的天堂》一文,是巴金老人秀美文字之一,文中关于榕树描写的奇美文字,让世人惊为叹之。为此,在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精读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分享榕树所蕴含的“意境美”。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审美积累就被有机地渗透到美丽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了。

2、尊重多元、独特的体验。

多元、独特的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前前后后多次出现“体验”的字眼。朱熹也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可见,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会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情感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而且学生对具体的阅读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并因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体验、审美程度和阅读习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学生对于课文的鉴赏常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正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3、有机渗透,力促感悟的发展,情感的升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有机地渗透,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就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材料,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一篇散文,教师在教学时带着孩子品读课文,就会被冰心的童心和爱心所震撼。但不要就此停下,可再一次牵着孩子走近冰心,从《雨后》到《纸船》,从《母亲》到《繁星》,感受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怀,品味美文,感悟人生。至此,语文以它深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

语言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层目标,“重在过程”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达,既动口,又动手,在运用中更进一步地锤炼语言,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1、针对课文设计练习。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在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品读课文后,展示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们

稍作准备后便会妙语如珠:“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带着微笑,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着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风光了。”这种设计是立足于文本基础上的实践,学生无疑比较容易接受。

2、拓展课堂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还应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为此,我们应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享受美好!如《乡戏》第二自然段写乡戏很受农民喜爱。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在讨论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但教师不能就此满足,可再一次启发学生:能举例说说你熟悉的人是怎样喜欢看乡戏的吗?学生静心思考后,必然会说出许多内容:

1、春节时,奶奶很早就煮好晚饭,让我一吃完就端板凳占座位。如果去迟了,只能坐在后面,那就看不清,也听不真了。

2、去年的一天,我跟外婆去三里路远的小村子里看乡戏,走了那么多路,外婆一点也不累,还非常精神。„„

四、“真实”是返璞归真教学语文的追求。

“真实”是语文之本,“真实”是教学之根。如果忽略“真实”,只在教学形式的浅层面上运作,就会使语文教学出现华而不实、浮而不深的怪现象。语文教学只有拥有“真实”,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内心需求为出发点的,才能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唤起学生最真的感情。

(一)呼唤师生真实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是用心灵去碰撞的。”“心灵”指的就是满怀的激情。首先,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爱的结果,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提升的沃土,是和谐而温馨的氛围,是真、善、美的结合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暖的微笑洒给每位学生。你轻轻的握手,表现出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无间;你抚一下他的肩膀,示意座下,传递的是对他的尊重和疼爱„„其次,教师自己要爱课文,善于挖掘课本的内在因素。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情感及学生情感达到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先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自己对邓小平这位伟大人物怀有深深缅

怀爱戴之情,才能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激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痛失伟人的悲哀,也让学生因有邓小平爷爷这样的伟人而骄傲;只有当自己沉浸于送别友人的离情中,才能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感染学生,让他们也体验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才会产生惜别后无限思念友人的情绪;只有对地球母亲怀着深沉的爱,才能在教学科学小品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地球母亲的沧桑,从而让孩子树立起爱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成为自觉的行为„„

(二)走向自然真实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应充满自然真实、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与亲。”在课堂上运用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教学实践中,如采用以鲜美图画再现情景,用美妙音乐渲染情景,把自己当作角色进入情景等方法,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曾聆听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当老师讲到坐在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从容自若,谈笑风生时,老师的手指朝左边一点,说那边有一座千年古塔,塔雄伟壮观;又朝右边一指,说这边有一棵大树,树高大秀丽。这时有好几位学生的头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的手指转动。可见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老师所设置的氛围之中,完全投入到了老师所引领的知识层中。这样真实的课堂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喝彩呢?

(三)鼓励学生说真话,质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敏捷灵活的,同时又具有独创性。如《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前文讲到公仪休特别爱吃鲤鱼,可是后文又说一位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前来送礼时时,公仪休却说:“这鱼我不能收,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时,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疑问:“公仪休不是在撒谎吗?撒谎可不是好行为呀!”在成人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也太容易理解了,可在孩子眼里,这个问题却包含着出孩子多少难解的困惑和求知的欲望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在仔细研读了公仪休“论吃鱼”的那段话之后,意见逐渐归于统一:如果说公仪休是说谎的话,那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婉转的拒绝,更是一种聪明的自我保护。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引起了学生们深入的讨论,使正直、廉洁、机智的公仪休形象更丰满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课堂中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享受着语文的美丽;课堂外感受着生活中的语文,体会着活用语文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出版社2002.5

3、《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十二种现象》 作者:薛连宝 刘春双

《教学月刊 小学版》2004.1上 第12—15页 2004.2上 第13—16页

4、《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断想》 作者:田本娜 《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版》 2004.9 第13—15页

5、《在源头处做文章》 作者:潘照团 《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版》 2004.12 第29—30页

6、《实践性——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作者:辛亮 《小学语文教学》 2004.4 第14—15页

致 谢

毕业论文已经接近了尾声,在这里,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魏薇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风险因素分析下一篇:资源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