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课程教学十篇

2024-07-30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1

关键词:数值分析,课程建设,MATLAB

1. 引言

高等学校, 教学型的大学, 抑或是是科研型大学, 都要以培养学生为己任, 而其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 也是最可行的渠道。现阶段, 教学国际化越来越成为教学共识, 本文结合着项目的实施情况, 谈一些关于此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数值分析是高等学校数学或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学习计算数学的基础、核心,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创新的主体思想很多是在英文的原版教材中先得到介绍与说明反映[1,2], 以该课程作为切入点展开双语教学不但可以学习计算数学丰富且系统的内容, 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以及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 得以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3]。

财经类高等学校的学生, 他们不同于工科院校, 学习的侧重点多是管理学或者是经济学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问题[4]。基于此,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着重注意教学内容匹配学校的定位以及人才的培养, 本文正是以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数值分析》的课程建设为例专门针对财经类高校数值分析课程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析。

2. 主要的改革措施及实施情况

(1) 制定课程大纲

鉴于我校是财经类院校, 数学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的交叉新兴学科 (如金融数学、运筹学与金融优化、经济管理博弈论等) 日益受到青睐, 因此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数值分析 (或计算数学、数值计算) 课程的基础上, 依托我校应用数学专业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编写与制定了《金融数值分析》这一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大纲。本课程更加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加以实施:

第一部分为基础课程: 强调数学的基础, 授课24学时, 实验12学时, 包括数值代数、 数值逼近、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为 “数值分析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授课12学时, 实验6学时, 包括金融中的数值计算与优化, 蒙特卡罗方法, 实用金融期权估值等具体内容。

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教科书是我们的首选方式, 辅以其它教材为参考书, 教学过程中尽量全部用英文进行板书以及习题讲解。

( 2) 选定原版教材

我们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精心比较, 选定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Mathworks公司首席科学家C. B. Moler编写的英文教材 《Numerical computing with MATLAB》[3]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由英国Strathclyde大学数学系教授D. J. Higham编写的英文教材 《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option valuation》[1]作为教科书。这两部教材系统性强, 内容丰富且深刻, 重点突出。C. B. Moler着力于介绍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 鉴于编者就是MATLAB的创始者, 也是著名矩阵计算包LINPACK和EISPACK的作者之一, 因此对科学计算的理解非常之深入。这两本教材的选择保证了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 不足的知识点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处理与解决[5]。

3. 教学实践

( 1) 先行开设专业英语

要进行好金融数值分析的双语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金融学基础, 而且需要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简单的英文原版大学数学教材的能力。经对本校学生的抽样调查, 80% 以上的大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上难以独立阅读难度适中的英文原版大学数学教材, 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英文原版教材, 应在大学二年级先行开设数学专业英语选修课,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术语, 为以后开展相应的双语教学做准备。

( 2)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任课教师为双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毕竟教育的主体和受体皆为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本身, 这里就要求相应的任课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 且更要熟悉英语知识与文化。我校目前应对此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方面, 着重培训具有一定基础的中青年教师, 举办双语教学比赛, 鼓励良好的竞争, 加强他们对英语的读、 写、听、说等能力; 另一方面, 促进教师的国际化交流, 鼓励教师走出国门, 定期选派适合或有意向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短期出国进修或访问, 真正建立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关系, 从根本上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

4. 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机会的同时, 也给高校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新时代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需要我们所有同仁共同思考与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D.J.Higham, 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option valuation[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C.B.Moler, Numerical computing with MATLAB[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李柏年.财经特色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J].大学数学, 2005, (3) :4-6.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2

一、双语课程的教学标准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中存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书面英语教学模式———即采用原版英文专业教材,但是课程讲述中采用中文;口头英语教学模式———即采用英文或中文专业教材,课程讲述中采用英文与学生沟通。在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下,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同时接受英语的学习,一直到大学阶段。上述教学方式究竟哪一种更为有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重新从双语教学的定义进行思考。

根据王怀德等人的调查研究,[1]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对我国来说,即汉语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英语沟通交流的目的。双语教学主要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用正确流利的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笔者建议在双语教学中英语授课的课时数应该达到总课时数的50%以上。但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英语上课,为了避免语言转换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的或关键性内容可以辅助以汉语讲解,或者采用其他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最终在交际、工作和学习中能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同时,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生能够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词汇,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切换。

二、双语课程的教材选择

双语课程应当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开设。张希颖[2]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关注的问题,发现教材对双语教学的影响较大,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十分关心。85.9%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应当选用原版教材;75.4%的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中应当尽量采用国外的案例,希望能够选用与国际同步的原版教材。因此,双语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应当与国际同步,时代感强,语言上难易适中。好的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纯粹的英语专业词汇,更好的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由于原版英文教材的价格不菲,双语教师也可以在原版中文课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合适的课题来编写中英对照教材,然后用英语讲授。

三、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1. 教师的教学效果。

顾永琦等人认为,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前提条件是高水平的英语师资,否则不能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3]当前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课堂教学中能用英语板书、专业讲授者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能与学生互动者仅有20%。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不能临场发挥,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在授课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课堂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对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进行评估,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和问答式学习,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考的双向思维。同时,双语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双语思考水平。

2. 学生的听课效果。

双语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课程项目方面进行考察,也可以通过检阅学生的口试和笔试(开卷、闭卷)成绩综合评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双语教师在作业和试卷考核中设置英语内容,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答。在教师对学生听课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评估专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座谈以及问卷方式来调查、判断学生的听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怀德,李民权.目前实施本科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4(4):81-83.

[2]张希颖.双语教学中学生关注的问题的调查和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5(1):103-105.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双语 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

一、前言

双语课程与双语教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龄阶段就能掌握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本地或本国家通用的语言,熟练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比如在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双语教学是作为一项维护民权的措施,于1968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组织的,以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

应该说,双语教学形式在我国早已有之,它主要存在于一些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教师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听懂授课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混杂教学的方式,是非系统和非学科性的,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因此,科学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在中国大陆它还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双语就是强化英语教学,有人认为是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人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英语学习的目的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双语课程?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双语课程?笔者在尝试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双语课程教学后(教学对象为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本文就诸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二、双语课程及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人们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本国语言和国外官方语言)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会话、书写等表达与交流思想情感的现象。学校双语课程从广义上来讲,指用两种语言作为课程教学语言的课程;狭义地说,学校双语课程指使用外语作为课程教学语言的嵌入式学科课程。我国的学校双语课程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使用外语(英语)作为课程教学语言对非语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等)进行教学的课程。这里,把双语课程的教学称为双语教学。

三、高校双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定位

(一)提高学生的双语素养

语言的素养指通过学习语言,具有语言的知识素养、语言的能力素养、语言的审美素养、语言的角色素养、语言的心理素养。双语素养指通过双语课程的教学,在实现学科素养培养的同时实现外语素养的培养。所以,开设双语课程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也不是通过其他学科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而是使外语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培养具有双语能力、交流能力、学术能力、文化展示能力的人才,这是高校双语课程应当充当的角色与定位。

(二)把握双语课程的特点

1.学科性

高校双语课程是在非语言学科中设计的,因此它必须是学科性的。外语的应用要保证学科知识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双语课程学科的选择、课程进度、学生情况等都要慎重考虑。要坚持高校双语课程的学科性,不能以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作为学习外语的代价。

2.博弈性

学校双语课程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并不是进行外语课程的教学,所以区别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始终在博弈。简单而言,强调语言教学是以学习语言为目的,强调教学语言是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的。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当服务于教学语言,只有注意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才能体现出该门双语课程的学科性特征。同时,他们既是合作的,又是抗衡的;既是互补的,也可能是冲突的。所以,高校开设双语课程应有充分的估计,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矛盾,才能实现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3.嵌入性

双语课程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并不是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而是嵌入在学科之内的,是学科与外语结合的产物。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语言嵌入的位置、分量、难易,是双语课程成功的关键。

4.能动性与创造性

双语课程中的“教”“学”关系,是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关系。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充分体现出能动性与创造性特征。一方面,双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外语词汇及表述,学习内容的增多,加之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无形中加重了学习负担,而不同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上差异较大,稍有不慎,学生便对该门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双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设计到内容讲解力求新颖、简洁、富于生命力,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包括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双语课程本身的新鲜性和趣味性,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促使自己去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5.开放性

双语课程的教材是开放的。它要为当时、当地、当事者使用,教材体式不拘一格,可吸取的素材是广泛的、多样的、灵活的;在双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开放的。学生获取知识的经验是不断增长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互利互勉的。

四、高校双语课程的目标

我国的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鉴于双语课程的特殊性,还要从学科学习目标、外语学习目标和文化理解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考虑。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双语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双语学科知识,培养基本的双语学习能力,正如专家所言:“培养在非母语环境或非母语场合中(目前指英语环境中)较好地表现出具有独立生活、勤于了解;不断深造,乐于交流;适应工作、善于合作诸项能力的双语者。”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和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可持续发展。

五、高校双语课程的实施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认同发展。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确立与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身心成熟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又不会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是情感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所建立的真切交流、帮助学生即时发现问题、排除困难的措施、教师给予的赞同与认可等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学习动机,提高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认同心理指个体先由认同进而模仿,进而采用他人价值观的心理取向。教师用娴熟的外语对学科知识进行精辟地讲解,使学生有了一种模仿的欲望,从而增强双语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热情

热情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行精心地课堂设计,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克服对外语的畏惧心理,使每个学生都满怀热情地双语课程的学习中来。

(三)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学生直接用外语进行思维,才能提高外语的运用水平。双语教学要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协调与统一,经过长期反复地训练,对语言能够熟练运用和轻松驾驭。

(四)重视语言文化的交融

不同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变化。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社交礼仪、宗教、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带有四方语系国家的文化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并去粗取精,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从最初感知到逐渐接受,这样才能确保学科知识的增长河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步进行。

六、影响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几个因素

(一)教材及配套品种

就目前情况看,一种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很好,因为它英语地道,原汁原味,但耗资较多,且我们的思维方式、国情、教育理念与国外不尽相同,照搬教材会缺少针对性。为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亟待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各学科教材和双语教学的配套品种如字典、杂志等,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师资情况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而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原因是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其次是目前的双语课程教师缺乏系统的双语课程教育、教学培训。为了适应双语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作为双语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对象,他们对双语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接受及认可程度,成为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受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限制,许多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有不小的难度,师生间的互动也受到影响。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外语基础薄弱,对双语课程怀有畏惧、排斥甚至厌学情绪。所以,多渠道、大批量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他们与双语课程的对接度,才能确保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四)语言环境

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并且在更大范围内较多地使用这种语言。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看,语言是思维、交际、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语言这个工具还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也就是说语言还负载着思维、思想和文化。因此,要想真正用好一种语言,仅靠双语课堂这个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如墙报、板报、英语角、外语演讲、讲座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英语环境的国家,由大家群策群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英语环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英语大有裨益。

七、后记

高校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双文化的教学,多文化的教学。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教学,能够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使他们更有条件融入世界文化、全球文化之中,增强他们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但是,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且它涉及的方面众多,包括成本、需求、资源、以及长期影响等,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和分析它,不可盲目夸大,也不可流于形式,更要加以综合考虑,探索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方案,使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一枝奇葩,推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0.

[2]黄兰宁.学校双语课程[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0-120.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35.

[4]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110.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4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自身特点使其进行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实施的基本原则是简练、准确原则,与运动技战术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作 者:吴君宏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22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高校   双语教学   体育课程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5

关键词:普通本科,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1 计算机英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都在推行双语教学, 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比利时、芬兰、印度、瑞士、德国、英国的威尔士以及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等。最近几年, 欧盟国家又一次掀起双语教育的高潮。2001年,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等专业,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4年, 教育部强调今后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的一项评估指标[1]。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的一种需求, 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综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新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英语这个渠道流入和传播, 谁掌握了计算机英语, 谁就占有掌握最新技术的优势。

对于普通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中如运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经常会遇到一些英文的专业术语、关键词、程序源代码和帮助文档。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英文资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外语水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学习计算机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工具课, 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而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外最新计算机技术信息。

计算机英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 在大一、大二年级已经开设了大学英语公共课程,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一个促进和提升, 且学生在前几学期已经系统学习并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内容, 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再采用双语教学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这为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计算机英语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理论探索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 教学实践也必须杜绝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据了解, 一些刚升本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生在毕业时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不足40%, 如何在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中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需慎重。计算机英语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讲授, 其分章节包含了很多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知识, 具有专业和英语的双重特性, 为此,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

2.1 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对保障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目前, 很多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就专业目标而言, 要求学生以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其次是语言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一些常用的外语专业术语, 读懂本专业的外语资料;最后是能力目标, 学生在修完了大学期间所有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之后, 具有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学习的能力[2],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素质的能力以及提高跨文化素养。但就普通本科高校而言, 普遍存在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无法把国外开放式自主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3], 且学生外语水平普遍底子薄、基础弱, 若按此目标实施还不成熟, 目标过高不但会让老师身心疲惫,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因此, 要根据自身情况订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定位应该是: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 提高外语阅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能力, 提高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查阅与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重复遇到一些四六级词汇,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词汇量。

2.2 合理选取教材

选取合适的教材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如果与一些重点大学看齐, 一味追求教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适得其反[4]。笔者认为, 在具体的实施中一是可采用一些涉及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简单的双语教材, 且书中要配有专业术语的总结、长难句解释和参考译文;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若面面俱到不但需要更多的课时而且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学习负担, 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只将该专业侧重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将其分为范讲、精讲和自学三类。普通本科高校还可自编教材,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 自己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深度, 不断归纳和总结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 将其糅合到教材建设中去, 进一步扩大教学成果的辐射作用。

2.3 改革教学方法, 穿插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英语的一个特点是其“日新月异”[5], 词汇更新快, 其次客观、严谨、精练, 专业术语多, 缩略语经常出现, 合成的新词多, 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和名词性词组使用频繁, 长句、祈使句和被动语态使用较多, 方程与数字占有一定比例。若对计算机英语的讲授片面停留在课文的阅读和翻译上, 而忽略了其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就脱离了双语教学的本质。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授课的实际情况, 目前双语教学普遍采取渗透型、穿插型、示范型三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过程中, 渗透型教学模式比较合适, 具体可采取“自编英文课件及板书+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的授课方式+英文习题”的方式。在平时要注意收集不断出现的新的专业词汇, 在备课时, 把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和常用句型整理出来, 教学速度适当放慢, 在学生普遍掌握了专业词汇和句法后, 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阅读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上, 培养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和科技英语的能力。

另外, 该类高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一定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每堂课上课之前引入诸如《Family Album U.S.A》等生活化的美语教材。它们大多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而成, 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 教师通过英文提问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提高其注意力, 然后再正式讲授专业课程, 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采用互动方法,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问题、提问等方式, 通过“touching game”, 课堂英语交流和团队式讨论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 也可使学生缓解疲劳, 起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等作用。

2.4 实施合理考核方法

从考试方式看, 应注重考试成绩构成多元化、考试形式多样化, 改变闭卷笔试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专业外语能力的缺陷, 可在学期末安排一篇全英小论文, 内容以该门课程讲授的重点为主, 通过查阅资料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完成, 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科技论文的能力。综合以上考虑, 笔者采用以下考核方法:

2.5 建设双语教学交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各个学院都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方面, 为了避免课程重复建设, 充分利用和借鉴已有经验, 实现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共享, 另一方面, 教师可把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 如有关听力练习、发音练习、单词记忆、阅读练习和电子课件、教学大纲等上传到教学资源库, 创建计算机英语课程网站, 同时开辟留言板块, 学生间可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该平台提升计算机英语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2.6 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用流利的英文表达和交流, 这对普通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而言比较困难, 大多数都没有很多学习培训的机会, 尤其是出国培训, 其发音和阅读理解都存在一定问题[6]。因此, 可建设一支教学团队, 要求该团队的成员英语功底相对较好且都有双语教学的经验, 定期互相听课, 及时发现不足, 收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反馈, 不断总结双语教学经验, 共同参加双语教改项目和参与教材编写, 还可采用集体备课制度, 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举措, 鼓励团队教师队伍可持续地发展, 逐渐成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 结束语

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 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而教师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去备课, 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如何达到教学目标, 使学生既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接触到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又提高了英语的应用水平, 还需要更多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邓蕾蕾, 于合龙.高校计算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20 (12) :87-88.

[2]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9) :37-38.

[3]罗来成, 王建红.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24 (9) :59-61.

[4]蒋雪玲, 刘进.一般师范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 :155-157.

[5]孙超, 杨艳慧.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6 (1) :59-60.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6

1. 双语教学的概念

英国教育家Derek Powntree认为“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 每种语言讲授的课业约占一半。”《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语言学专家M·F·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 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

根据定义,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即双语教学。在我国, 双语教学应是指用一门外语 (主要是英语) 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而进行的学科教学。[5]具体来讲, 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外语和汉语并用, 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从规范的角度讲,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 (1) 教材必须是最近三年出版的外文原版书, 但教学参考资料可以是中文图书。 (2) 在课堂讲授和讨论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外语、汉语并用, 但以外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3) 期末考试用外语命题, 除少数论述题可以用汉语答题外, 其他试题要求学生用外语答题。可见, 高校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摆在藏区双语教学面前的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双语教师的严重缺乏问题。它严重影响和阻碍着藏区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推行。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目前藏区在校执教的各大、中、小学教师, 非英语专业的只具备教授某一学科的能力, 而英语专业的教师除了教英语课之外, 又不具备教其他学科的执教能力。而且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距双语教学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所以, 在藏区培训一批双语教师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藏区双语教师的培训

2.1.国内培训

2.1.1要有先进的理念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之心的培养是培训的第一步。藏区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难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藏区培养的双语教师应有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以及具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教改热情, 即要更新理念。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 然后才是“复合型”人才。如果双语教学的任务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外语语言关, 那么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反, 专业水平的要求就可以放宽。但是,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科技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首先是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的专家, 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业务素质。而且对专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把握, 对专业发展前沿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双语教师的培养应从语言向语言、学科并重的方向发展。

2.1.2.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2.1.2.1外语科班出身的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在外语语言方面完全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但是他们欠缺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应该对英语教师进行某一学科培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教学需要对某一专业进行培训和再学习。学成之后可以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从其他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1.2.2对某一学科教师进行英语培训。首先, 应进行英语口语培训。其中包括英语语音、语调的“正音”训练和日常英语的口语训练, 主要包括组织上课、管理课堂的课堂用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符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表达方式及要求, 做到清晰、准确。这一步可以不分专业进行。然后, 应根据学科特点细化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一步的培训主要包括学习各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 以及阐述和评论本学科问题的外语表达能力。可见这期间的培训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将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 并及时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3. 结语

从师资培训和教育普及的角度推进双语教育的发展步伐, 从而切实缩小藏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是藏区双语教育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尤其是由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外语水平的高标准要求, 使得学科教师的英语培训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M·F·麦凯, 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 45页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篇7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专业方向不同, 在《国际结算》的授课过程中2个专业的偏向略有不同。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 着重将他们定位于贸易商的角色, 即结算业务中客户的角色;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 着重将他们定位于银行的角色, 在结算业务中发挥为需要完成资金转移的客户提供服务的作用。但是无论何种定位, “国际”的特性使得这些业务均为跨国业务, 不仅实践性强, 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国际结算的过程中涉及大量英文, 包括大量的纯英文函电、金融票据、商业单据、合同、信用证和各类业务申请单证等。同时, 因为国际结算的专业性强, 所涉及的英文词汇有些即使是平日里同学们大学英语里就认识的, 但未必是其通常解释, 有其国际结算领域的专业解释和译法。所以说, 《国际结算》课程适合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其课程自身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双语教学, 可以把国际结算的业务知识和其涉及的专业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结算领域的相关国际规范和惯例保持一致, 使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 就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

2.1.1 教师

毋庸置疑,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综合考验。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 许多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 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 多数读、写能力强, 但听、说能力弱。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完备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用恰当的学生能够听懂的英文表达专业内容。实际上, 作为国际结算的授课老师, 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绝大多数国际结算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往往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所以说, 合格的双语教师的匮缺是目前双语教学中最大的瓶颈。

2.1.2 学生

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 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英语听、说能力远远弱于读、写能力的不平衡状态。虽然有小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较强, 既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 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 能看懂教材和多媒体教案的内容, 但教师上课时直接英语授课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的占比少之又少, 更无法用英语直接口头表达他们的想法。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 造成有些学生虽然对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心知肚明, 但是用英文表达却差强人意, 错误率明显增加甚至完全无法用英语表达。这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薄弱的现实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2 教材

目前, 没有合适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是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又一大瓶颈。就国际结算领域而言, 国外大学专门设置此课程并不多见。在国外, 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经常提供涉及国际支付与融资的培训、讲解与介绍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 在国际上, 国际商会通过系列出版物向全世界发布的有关国际结算的各种规则和惯例以及与国际结算有关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结算的相关当事人规范实务工作程序、调节各国间贸易支付关系、调解和裁决国际支付过程中所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主要依据。正因如此, 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大都分布在各银行的培训资料及各种国际规则、惯例和公约中, 现在国际结算英文方面的书籍比较少, 知识体系全面且完善的国际结算原版教材是极度匮乏的。这也就意外着, 纵然直接引用原版教材有诸多利弊, 但就国际结算而言, 我们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原版教材。目前, 国内编写的国际结算英文教材, 在其内容上,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都比中文教材明显偏低。许多国际结算中文教材中作为重点讲述的内容, 因极难获得与之呼应的英文资料, 在英文教材中被直接删除或一带而过。这对国际结算双语授课极为不利, 学生掌握不到国际结算的精髓, 这就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2.3 分寸

2.3.1 授课课时安排

抛开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授课内容相当广泛且有诸多繁琐细节要强调和讲授的课程。国际结算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内容, 也涵盖了国际金融的内容。国际结算课程通常包含有票据、单据、传统结算方式、新兴结算方式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讲解的内容多, 重点多, 操作性的实务环节多, 还涉及繁琐的国际规则和惯例。通常该课程即使采用中文授课, 课时都较为紧张。如果改为双语教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间正确的对应关系, 又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中英文的互译上。双语教学使得课程的安排更为紧张, 这就会使双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 国际结算在双语教学下, 如何安排合适的总课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安排各项内容所占课时的比例, 是一项需要长期摸索和推敲的工作。

2.3.2 中英文授课比例安排

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把握中英文授课的比例是一个难题。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中文和英文授课的总比例多少较为合适;二是哪些内容适合用英语教学, 哪些内容适合用中文教学。现在, 有些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过分强调英语授课, 导致两种不良结果。一是由于大量英语授课, 授课教师不自觉地过份依赖多媒体, 甚至变成了在课堂上对着多媒体课件直接英译汉, 使得专业课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英语课, 导致本末倒置、英语喧宾夺主。二是由于英文内容过多, 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双语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使得双语教学收效甚微,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如果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英文授课, 而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或者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为翻译式教学, 这样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说是完全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的。

3 提升《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教师

对于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而言, 既要熟悉国际通行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规则和惯例, 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还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拥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能力。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备课时, 需要阅读大量的国际结算相关英文资料, 在充分理解英文原版资料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力争用尽可能简洁的英语表述专业知识,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和驾驭,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授课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出国学习, 以强化对英语的掌控能力。授课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双语教学的系统培训, 学习一些双语教学的专门技能,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提升双语教学的水平。

3.2 学生

英语水平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定要肯下苦功夫、日积月累, 英语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因此, 对学生而言, 为了学好一门课程, 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国际结算所涉及的英语有限, 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特有的, 有固定的专门用法和译法, 对所有同学而言都是新词汇, 所以, 学生的英语基础稍差, 比如学生存在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不大等弱项, 诚然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难度, 但其对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的影响要小于其对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 英语基础即使不是很过硬的学生, 但只要愿意配合着老师的进度不断地积累专业单词和句型, 也能学好国际结算双语课程, 这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籍此帮助他们克服对双语课程的畏惧心理。只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做到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当然, 除了对学生强调跟着教师授课进度复习的重要性, 还同时要求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毕竟课堂上有大量的书面和口头的英语表达, 事先预习,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对知识的吸收率。同时, 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组织的网站、国际规则和惯例, 通过查找、阅读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 让学生扩大视野, 增加词汇量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确保中英文之间正确的对应关系。

3.3 教材和教辅材料

如前所说, 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缺乏原版英文教材, 目前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从长远来看, 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高校可以组织优秀的专家学者, 在借鉴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比如国际商会系列出版物以及有关法律、规则、惯例和国际公约等, 撰写既能让学生学到国际结算实用知识, 又能被学生掌握的通俗易懂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编撰是艰辛且漫长的过程, 在编写过程中, 要考虑到内容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努力把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写进教材, 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 整体而言, 由许南、张雅编著的《国际结算》英文版和其中文版教材, 尤其英文版, 是目前国际结算双语教材中, 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一本教材。

至于教辅材料, 网络资源应该说是当今社会的首选。国际商会、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保理联合会、国际福费廷协会以及各国银行的网站, 它们能提供英文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业务流程以及案例介绍等。它们提供的资料不仅权威, 而且内容简单易懂、形式生动有趣,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绝好帮手。当然, 学生也可以通过国内银行和专业网站查阅中文以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国际组织的网站往往有多种语言页面可供选择, 一般包括中文, 前文推荐的教材也有中文版本。有中文的弊端是, 学生较容易偷懒依赖中文, 甚至只看中文不愿意看英文, 毕竟阅读英文教材和文献要吃力许多。教师就此点要不断督促和鼓励学生, 克服惰性, 只有英文阅读量越大, 专业词汇才能积累越多, 也才能使外文阅读越来越容易。但是也不能只看英文, 完全不看中文, 还是要参考一定的中文资料, 从而保证对英文专业词汇的正确翻译。

3.4 教学安排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细节较多, 要讲解的内容就多。因为采用双语教学, 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又必须用英文和中文各讲述一遍, 就更增加了讲解的时间。而如果课时量不变, 教师只能减少授课的内容, 或是降低授课的难度, 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因此, 鉴于双语课程的难度, 可以在原中文教学的课时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课时量。

在中英文授课的比例上, 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 决不能因为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学者指出双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讲授, 英文的比例要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笔者认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哪个教学环节, 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中英文的使用比例, 有些内容必须用英语阐述, 有些则用汉语才能讲解透彻。在内容难度不大的情况下, 多使用英语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双语学习的状态。比如有些国际结算专用术语, 学生第一次接触时, 应尽量用英语讲解其定义等知识, 再告知学生其中文呼应的译法, 因为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些术语的英语会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 笔者强调必须告知学生这些术语在国际结算领域的中文说法, 因为有些术语看上去就是一些日常的普通英文单词, 但其中文翻译却是专业性很强的非其通常含义的专门词汇, 这时, 让学生建立中英文之间的正确匹配和呼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 比如关于信用证的关键知识, 要讲解清楚内容、操作、惯例、业务细节、注意事项等内容时, 仅仅使用英语是无法达到讲全讲透的效果的, 此时必须增加中文的使用频率,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这时显然做不到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另外, 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可以用英语表达, 但对于要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和解释, 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国际结算的教学中, 往往会辅以大量的案例, 笔者认为, 案例分析可以不拘泥于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语言选择。案例的本意是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此时语言不是最需要关注的因素, 能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才是要达到的目的。

摘要:国际结算课程授课内容操作性强, 涉及细节多, 内容庞大且繁琐, 在双语授课无形中又加大了授课的难度。文章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 分析了国际结算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并从3方面归纳总结了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国际结算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坤.《国际结算》课程双语实践教学探索[J].成功:教育, 2011 (24) .

[2]费钟琳.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教学研究, 2008 (1) .

[3]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 .

[4]王建福.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

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界定标准探讨 篇8

一、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理论界定标准

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包括教材、课堂讲课、作业和考试等四个环节,因而,某一门双语课程的教学也包括教材、课堂讲课、作业和考试等四个环节。下面从课程教学四个环节入手,对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进行理论界定。

1.语义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从语义上说,如果某门课程教学的上述四个环节不全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就可称其为双语课程;而上述四个环节如果全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就不能称其为双语课程。也就是说,从教学语言角度,我国高校非语言课程可划分为纯汉语课程、双语课程与全英语课程;从语义角度,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是指课程教学的四个环节既涉及汉语又涉及英语;或者每一个环节仅涉及一种语言而四个环节合并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或者某些环节仅涉及一种语言而另一些环节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语义视角界定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十分宽泛。使用英语教材、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完成、课堂讲课以英语为主进行教学的课程是双语课程;而只是使用英语教材、其他三个环节均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课程也是双语课程。前者使用英语的比例极高,而后者使用汉语的比例较大。

2.语言地位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培养大学生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能力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因而,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直接目标是使大学生具备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能力。由于我国大学生已能熟练使用母语——汉语,因此,要达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直接目标,在教学语言上就应突出英语的地位。如何才算突出了英语的地位呢?最起码的标准应是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使用汉语的比例,即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由于课堂讲课是课程教学四个环节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把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的语言地位标准落实到课堂讲课这一教学环节上。也就是说,从语言地位角度,只有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的课程才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

语言地位视角界定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与教育部提出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界定标准是相一致的。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的课程属于高校双语课程,这实际上是把“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双语课程的语言地位理论界定标准具体化后的可操作性标准。

3.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只开设英语语言课程,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教学结果是我国大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读写能力,而英语听说能力却大大低于英语读写能力。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上述现状,在对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进行理论界定时,我们有必要更加突出高校双语课程中英语听说的成份,鉴于目前英语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我们取80%为“更加突出”的标准。也就是说,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角度,只有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80%的课程才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这一理论界定标准应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实质意义上的理论标准。

按照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视角的高校双语课程理论界定标准,在课堂讲课中100%使用英语的课程也是高校双语课程,并且可以推广为,在上述教学四个环节中全是使用英语的课程仍为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称其为全英语高校双语课程),因为在课堂讲课中100%使用英语并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情况下,在作业和考试两个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是很容易实现的。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了全英语高校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二、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实践界定标准

由于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源头,所以教育部要求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在实践中,鉴于我国大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读写能力,绝大多数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在教材、作业和考试这三个环节都要求只能使用英文,因此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实践界定标准就参照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双语课程定义,依据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实践情况,从课堂讲课环节的中、英文使用时间情况来划分。

1.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在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规定最低限度的实践界定标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因此,“最低限度”就定为20%,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达到2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

符合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在课堂讲课中先用中文讲授完整的教学内容;然后用英文多媒体课件把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步骤或方法、案例或例题讲一遍,一般是照着英文多媒体课件念一遍,用英文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比例较少。从时间上看,这一教学形式的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会达到或超过20%。一般说来,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区间范围是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为20% ~ 40%。

2.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我们以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双语课程定义为基础来形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为50%左右(区间范围是40% ~ 6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满足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直接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讲课,解释和说明中文与英文并重,可能使用英文的比例高于使用中文的比例,也可能使用中文的比例高于使用英文的比例,但两者相差不大。

3.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前面谈到,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8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实质意义上的理论标准。以此理论标准为指导可以构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超过8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达到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在课堂讲课中直接用英文讲授完整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步骤或方法、案例或例题,也包括对上述内容展开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对很少的直接用英文讲授很难理解的内容,采取先用英文讲授,再用中文讲述一遍的方式。

4.中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处于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与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之间的范围就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中级的实践界定标准,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为60% ~ 8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中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达到中级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直接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讲授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步骤或方法、案例或例题,对上述内容展开的解释和说明使用英文为主,对其中直接用英文讲授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如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等,采取先用中文讲授,再用英文讲述一遍的方式。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 篇9

(辽东学院教发〔2008〕105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继续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深化双语教学改革。为规范管理,确保我校双语课程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

我校的双语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使用外语进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除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等专业外,可以扩展到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程除外)。双语课程是学生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外先进专业理论和优秀前沿成果的现实需要。

学校先期在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3个专业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力争在三年内,在全校本科专业试行双语课程达到10—20门左右。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本部门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点,制定双语教学的目标,并从2008—2009学年下学期开始,切实采取具体措施,努力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二、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试点建设与全面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学校以本科专业为单位规划双语教学工作,以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等专业作为试点先期开展工作。在双语课程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其他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2.双语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于双语课程建设采取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按照《辽东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辽东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试行)》予以管理和资助。

3.坚持先进性、学术性和适用性原则,选择最新出版的外语原版教材,既符合课程教学纲要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与外语接受能力。需要明确的是双语课程不是语言课,双语教学首先必须保证专业质量。不允许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降低原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双语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

1.双语课程教学教材应采用外文书籍(含讲义),教学参考资料可以是中文图书。

2.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普通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等交流能力。

3.双语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经所在二级教学部门组织专家试讲,认为达到了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师才能进行双语课堂教学。

(二)双语课程教学的授课要求

1.主讲教师教师可采用100%的外语教学,也可采取双语教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双语并用,但要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其中内容讲解、外文板书比例不低于50%,作业与考试内容的50%应用外文完成。

2.为提高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3.在使用外语授课时,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与之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对于试点专业的课程,要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试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要积极开展双语辅助教材建设。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选购教材时应尽量选购有国外原版教材“影印权”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教材。

(三)现阶段实施双语教学的方式 目前,我校开展双语教学尚存在着学生外语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教师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各二级学院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原则,灵活地开展外语教学工作。

1.先试点后铺开。首先在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展试点教学工作,可以07级中选拔外语能力好的学生,成立双语教学试点专业或试点班,在条件成熟后向全校所有专业铺开。

2.先部分后整体。在课程的部分章节先进行外语教学,在学生接受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整个课程。

3.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混合进行课程教学。对目前学生接受能力不足或教师口语水平不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混合的形式。条件不成熟的课程也可以通过外语专业词汇渗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四、实施双语教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一)学校将以立项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先期开展试点双语教学建设的本科课程,每门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专用于课程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在充分利用外语优秀的学科类课程教师,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学校将分期分批重点培训申报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

(三)在课时津贴方面给予支持。对承担本科双语教学课程(5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外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其教学工作量计算标准。在双语课程教学中,表现突出、教学效果优秀的,给予表彰。

(四)双语教学的课程开设由各二级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在每学期末集中受理拟在下学期用双语授课的教师的申请。凡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须提出申请,并在其所在二级教学部门试讲,确定其资格。凡通过试讲者,所讲授双语课程由课程所在院系组织实施。

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篇10

一、依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在进行双语教学时, 双语学家Cummins提出的阀限理论能够给予较好的指导。该理论认为, 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的认知存在两个阀限, 每一个阀限代表着不同水平的语言能力。当学习者所掌握的两种语言能力都低于第一阀限时, 不足的语言能力会对其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当学习者所掌握的两种语言中有一种语言达到了与其年龄所相应的能力水平时, 其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既不会受到正面也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当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时, 其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会受到正面影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大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时, 母语掌握不存在问题, 所以基本都处于第一和第二阀限中间或第二阀限之上。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对于已经达到第二阀限的优质生源, 可以进行高端英语教学, 采用浸入式的全英文授课, 包括课后的作业乃至最后的考试都用英语完成, 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打造高端英语人才。对于英语基础一般但有强烈愿望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 采用英汉融合的方式授课, 但英语必须为主要的授课语言, 至少占据授课语言的50%, 并且不断增加直至全英文授课。因为, 在融和了两种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忽略掌握较差的语言。如果两种语言传递出的信息类似或相同时, 学生就不愿听第二语所传递的信息。对于英语基础差又没有意愿的学生, 则不必进行双语教学。

二、多方努力, 打造复合型师资

师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一大瓶颈。专业教师限于语言能力, 难以用第二语言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英语教师则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最理想的办法是由具有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授课, 但他们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 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及教师个人共同努力。

1.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 确立双语教师地位和加大双语教学投入。

目前, 双语教师游走于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边缘, 其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对双语教师, 国家既没有规范的认证体系, 也没有衡量教学质量的统一标准。这不仅涉及双语教师的具体工作量和薪酬, 也涉及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 并最终影响双语教师的自身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此外, 政府应加大对双语教学的资金投入, 分批按期将双语教师送往目的语国家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深造, 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2. 社会和学校开设分类分层的培训项目,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上海市近年来开办了多期有关双语教学的培训项目,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授课技巧, 并对有关教学技能和教育方式进行课堂实践指导。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有关双语教学的培训, 可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分类分层的形式。在分类上, 针对双语教师的不同来源, 可分专业课培训和语言能力培训两类。在分层上, 可开设有关双语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开设有关课堂教学策略的培训,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设有关认知规律和文化差异的培训, 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3. 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结对子, 取长补短。

日本宫崎国际大学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就是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完成的。课前两位教师基于各自的教学目标一同规划课程进度, 安排教学活动和各自在课堂中的任务。课上, 两位教师轮流或共同主持各种课堂活动。这样, 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全方位地合作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发挥了各自的长处。我国双语教学可以从中有所借鉴:鼓励英语教师走进双语课堂, 针对学生语言方面遇到的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指导。当然,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也要迎难而上, 在双语教学中不断充实提高, 努力将自己打造为既精通专业又语言过硬的复合型教师。

三、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并推广。这一教育理念关注个人, 强调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双语课堂同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一门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较短, 多数仅为一个学期, 仅仅靠教师课上的讲解远远不够,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课下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如在进行授课之前, 教师可以将重点的专业术语或理论罗列出来, 自己首先做出讲解示范, 然后将剩下的分给学生去做课前准备。下一次上课时, 先由学生来做简单陈述, 教师再由浅入深, 对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解, 并适当地引入国际上相关的前沿信息, 启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情境性比较强的专业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中的国际商务谈判部分, 在讲授完专业知识后, 完全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次商务谈判。同时,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课件制作上不妨大胆使用图片、图表和有声影像, 给学生呈现立体真实的知识体系, 从感官上加强印象, 激发兴趣。再次, 教师还可借助网络平台, 共享双语教学资源, 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宽视野。网络平台可分课程区、拓展区和答疑区。课程区主要为本门课程的介绍、授课要点和课件分享;拓展区可提供丰富的外文专业资料、外文专业网站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语音、视频材料;答疑区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教师可对有关课程方面的疑难点做出进一步解释, 学生也可同教师进行讨论, 有关课程的通知也可挂在这里。这样, 师生互动就从课内扩大到了课外, 时间上也不受限制, 可大大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四、围绕教学目标, 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1. 在政策上,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明确详细的国家级统一标准来衡量双语教学的质量。

例如, 要成为双语教师, 是否应该将外语口语测试作为一项必备的资格考核?国家是否应该制定统一可行的外语口语测试标准?双语教学如何界定?双语教师授课时所使用的外语应达到多少比例才为双语教学?

2. 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双语教学的质量考核中。

双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专业基本理论素养所囊括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包括由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及最新研究成果所传递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乃至其折射出的西方先进科研规范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二是这里的英语应用能力应该是用来增进与非英语本族语者和本族语者之间理解性的能力, 即Seidlhofer提出的“英语国际语”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简称为ELF) 的标准。因此, 双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ELF情景交际中的有效性, 切不可忽视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发音不一定要十分标准或表达十分地道, 但使用英语获取信息、表达想法、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必不可少。基于以上两点, 在对学生进行衡量时, 除了笔试之外, 更应开设口试环节, 并加大口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以此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掌握程度、能否运用国际通用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运用第二语言来有效地表达专业思想。同时, 双语教学还应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内。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和平时测试, 将学生成绩构成多元化, 以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要: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的对策为: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多方努力打造复合型师资;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双语教学,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节点直线约束下一篇:使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