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防护十篇

2024-09-13

职业安全防护 篇1

1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1.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噪音

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 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焦虑。噪音主要来源于机器声、器械的碰撞及仪器、设备移动的声音以及小儿哭闹声等。

1.2.2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粘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3 化学性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合理应用, 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Sarto等调查发现, 配置环磷酰胺、顺铂的护士尿液中可监测到该药或其代谢产物, 环磷酰胺尿中代谢产物有诱变引起肿瘤的危险。Kevekordes等发现长期接触细胞抑制剂的护士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 DNA损害明显增多, 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显著增加, 与不接触此类药剂的医务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 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 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 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2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2.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1];陶新学等调查显示, 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 而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2]。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 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 (碘酒加酒精) , 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 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3];毛秀英等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4];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丙肝感染率约为3%, 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是65万例[5], 近几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 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及患者由2002年的40560例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14.1万例, 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例, 累计死亡7375例, 并且正由特殊人群 (吸毒等) 向普通人群扩散。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逐日增加, 面临重大的危害性。

2.3 针刺伤情况严重

2.3.1 针刺伤发生率高

毛秀英等调查432名实习护士10个月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3.3%, 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 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86.7%。

2.3.2 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如任小英调查注射后针头处理 (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毛秀英[4]调查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占25.6%, 操作中占20.0%, 操作后占54.4%;王红红报道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 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6]。

2.4 化疗药物的防护不到位

化疗药物配置多以分散式管理为主, 不设化疗配药中心 (基层医院根本没有这种条件) , 医院的护士在操作中均戴口罩, 主要与护士所受的无菌技术教育及护理部的要求有关, 但穿防护服、戴护目镜者极少, 能正确使用乳胶手套和聚乙烯手套的只有少数, 仅有几家医疗废弃物存放在带盖容器里。

2.5 心理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惫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7]。

3 职业防护

3.1 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

首先, 医院要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要以人为本, 勿以利益为本。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内为80.6%~93.3%, 国外为52.0%~89.40%[8], 这可能与国内外处理针头方法不同有关, 国外医院要求针头使用后不用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放入锐利物收集箱内, 而国内许多医院都规定针头使用后毁形、浸泡消毒, 在毁形、浸泡消毒过程中容易刺伤。其次, 医院在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报责制度的同时, 也要进行完整的反馈制度, 医院领导要及时对护士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加以改进。再次, 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 对高危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

3.3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 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 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 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 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化疗和血液制品应有明显的标志。配制消毒液、化疗药时要戴口罩、手套, 配制化疗药物最好在专用的加药柜中进行。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要戴防护面罩、眼镜。

3.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此举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有关研究表明, 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HIV感染。可见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职业暴露、采取正确措施。锐器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2%碘酒、75%乙醇消毒, 然后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 指导用药, 并加强暴露后心理咨询,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5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调查发现, 年龄轻、经验少、条理性差的护士发生暴露的比例大。因此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养成沉着冷静、有条不理的工作作风, 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 才能自觉执行预防措施, 同时, 护士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互相学习, 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暴露。

3.6 丰富业余生活, 增强体质

丰富业余生活是消除身心疲劳的上策, 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 以减轻工作压力, 促进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合理饮食,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加强责任心, 以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和暴力事件发生。

摘要:通过对护士造成职业危害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阐述及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防护措施, 对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减少职业危害,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2]陶新学, 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19 (5) :857~858.

[3]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0.

[4]毛秀英, 金得燕, 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10~112.

[5]中国艾滋病数据统计[N].南方都市报, 2006-02-03 (A0) .

[6]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7]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职业安全防护 篇2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的重要群体, 广大护士履行着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专业职责, 同时也面临着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威胁。作为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下临床实习前必须要了解相关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有关知识, 更好地为今后实习和工作服务。本次活动主要介绍护士职业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向护生讲解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及职业安全教育。通过事例让护生懂得常见职业性疾病的安全防护。

2. 主题教育活动背景

主题活动对象是11高职护理 (3) 班, 50人, 该班护生在校期间已经完成实习前专业课, 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较好, 思想健康积极, 对护理职业热爱, 憧憬早日实习。但由于高职生年龄在20岁左右,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乏一定临床护理经验, 也担心不能胜任工作。同时对于护理职业的了解不够全面细致, 对于医院实习热情高, 却缺乏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担心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后, 面对陌生环境和群体, 不知如何与带教老师及其他人员沟通有关职业安全问题。在理论学习和实训课中, 教师也将相关职业安全的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3. 主题教育活动目标

3.1 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护生了解护士职业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了解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及职业安全教育, 通过事例懂得常见职业性疾病的安全防护。

3.2 能力目标

通过事例懂得常见职业性疾病的安全防护。具备与带教老师、同行、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做到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操作临床有关的护理项目, 掌握职业技巧, 训练职业思维。

3.3 素质目标

引导护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有效应用于实践;培养护生洞察社会, 完善心智, 明确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护生心理素质,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护生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3.4 情感目标

培养护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志于本职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目标, 明确护理行业规范, 坚定职业理想,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遵纪守法习惯。

4. 主题教育活动准备与活动过程

4.1 主题教育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联系合办此次职业安全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的医院, 并邀请多年从事护士职业有多年带教经验的护士长;汇总有关于护士职业安全健康主题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分配好学生小组并进一步进行给出活动前的有关任务进行准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事例及知识, 并制作成PPT, 在活动课上展示, 准备与护士职业安全相关的小品;收集制作宣传板有关的照片和文字材料。

4.2 主题教育活动过程

4.2.1 由学生自编自导小品来引发学生对护士职业安全隐患的相关思考。

小品大意:护士小张在给病人输液结束后拔针时, 不小心刺到手指, 而感染上疾病。目的:让学生明白护理感染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被污染的医疗锐器刺伤, 黏膜与皮肤伤口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通过接触传染最常见的是乙肝 (HBV) , 丙肝 (HCV) 和艾滋病 (HIV) , 其通过血液传播, 一次即可感染。教师指导:在小品结束后进行点拨, 引出学生讨论环节。

4.2.2 学生集体讨论相关的护士职业安全隐患。

讨论一:物理性因素;讨论二:化学性因素;讨论三:生物性因素;讨论四:心理性因素;讨论五:工作环境对护士造成的损伤。教师指导:针对学生讨论未涉及面, 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4.2.3 教师通过PPT和视频文件向学生展示护士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护士职业安全健康问题。

4.2.4 分小组展示职业危害的PPT及防治措施。

小组一:护理传染性疾病病人、病毒性肝炎病人和结核病人时存在的职业危害。教师强调:在医护人员群体中, 遭遇职业暴露几率依次是护理人员 (高效率是63%) , 临床医师 (14%) 和髙技师、实验员 (10%) 。

小组二:特殊科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教师强调:在实习期间, 这些科室都会轮到, 因此, 一定要注意相关的职业安全。

小组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教师强调:当事故发生时, 应立即挤出污血, 在自来水下冲洗伤口, 同时报告护士长并带去职工医务室或急诊室给予紧急处理。

5. 主题教育活动评价

护生参与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话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护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合作与交流情况, 护生在PPT制作方面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理解程度、全面性和职业素养的体现。

通过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调查问卷测验护生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内容的了解程度。护生通过制作宣传栏将本次主题教育活动运用图片和文字形式进行宣传。

结论

本次职业安全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特色在于以班级为单位, 与相关医院共同举办本次职业安全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诚邀医院多年从事护理工作, 具备丰富经验的护士长来共同参与本次班团活动。以点带面, 将班级的护士安全防护制作成宣传板在校园展示, 且张贴护生做的手抄报, 让更多护生了解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微.浅谈护士职业安全防护[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18) .

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篇3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9-01

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2)血液外溢。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另外,不容忽视低温保存血小板用的冷冻防护剂二甲基亚砜等低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

1.4心理因素采血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尤其是在采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献血员出现晕针反应、休克等现象,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实验室安全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体与包括采血护士在内的血站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将献血员、用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血站应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预案,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业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2工作环境消毒和防护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作用。工作环境消毒可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擦拭,每工作日消毒2次,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消毒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人体内。使用臭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符合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要求。

2.3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基本步骤是: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84”小毛巾擦手,更换新的小毛巾。

2.4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

2.5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

3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3.1现场紧急处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都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应始终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不要采用一松一紧的方法,防止松开手时,污染血液因压力降低重新进入体内),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反复冲洗5min;然后使用70%酒精或者其他皮肤消毒剂浸泡或涂擦消毒,并包扎伤口。采血护士眼睛溅入液体后,立即用冲眼晴设施冲洗,避免揉搓眼睛,连续冲洗至少10min。工作过程中感染物污染衣物后,用消毒剂消毒被污染处;要脱掉防护工作服和防护手套并更换,同时将工作服放人高压灭菌器消毒。

3.2特殊处理因献血员当时检测符合献血标准,但HBV、HCV和HIV存在窗口期问题。HBV暴露立即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α干扰素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慢性化。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受感染,并按照《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要求服用高效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篇4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职业安全防护 篇5

1 化学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1.1 化学危害因素

手术室常常会应用各种消毒剂,比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乙醇及含氯消毒剂等,这些都属于化学物品,若应用或处理不当,则极易引发化学危害事件。从相关研究中可知,戊二醛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皮炎、结膜炎等;甲醛可能引发肺气肿、哮喘,以及对皮肤、肝脏、眼睛及胃肠道有很大的刺激;乙醇、环氧乙烷等可诱发细胞突变,同时具有积累反应,从而出现致癌与致畸作用等[2]。此外,手术室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有全麻药(安氟醚)、关节置换后骨水泥释放的气体及电刀切割出现的废气等,这些很容易引发头晕、头痛、呼吸道不适等;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铂类及氨甲喋呤等,配药时若操作或防护不当,则可能引发护理人员呕吐、恶心、头晕、咳嗽、皮疹、月经紊乱、白细胞下降、脱发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1.2 防护

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净化,及时将有害气体排出,定时监测空气指数;降低麻醉废气的污染,加强废气排放,术中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密封性,选择性能好的机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气源管道漏气而发生污染;化学消毒剂的危害较多,故而要保障室内空气流通,可添加通风排污系统,而消毒剂应现配现用,纠正以往“用量越大消毒越佳”的错误观念,同时确保消毒剂剂量、浓度精确,不滥用,操作中严格戴好手套与口罩及护目镜等,对于甲醛可选择环氧乙烷进行替代;电刀应用时可采用吸引器将散发的烟雾抽吸掉,降低室内的焦烟;配置抗肿瘤药物时应按照手术室着装规范标准执行,必须穿戴一次性灭菌防渗透防护服,聚氯乙烯手套,术中需浸泡抗肿瘤药物时操作人员要暂离,浸泡完成后,可采用负压吸引器进行密封处理。

2 生物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2.1 生物危害因素

手术室工作繁忙不必多说,而且存有潜在血源性感染,比如HBV、HCV、HIV等急诊患者血清检验时耗时较多,一些患者往往不能等检测结果就要手术,甚至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等;手术台上操作过于紧张,在直接传递锐利器械,以及清点与清洗锐利器械时往往会引发锐器损伤;在术中,由于患者的体液或血液飞溅等污染护理人员面部或衣物等,接触被病毒感染的血液与体液污染的辅料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血液暴露,从而造成病毒感染危险。国内某调查研究显示80%的护理人员曾受过针刺伤,而对10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调查则显示针刺伤发生率高达96%[3]。

2.2 防护

加强标准预防,即积极做好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的隔离,不论是否存有污染,对于接触这些的皮肤与黏膜等都要做好防护措施,该措施应贯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术前、术中及术后都应做好标准预防;择期手术者要做好常规与辅助检查,阳性者要标明,急诊或未检查者应按阳性者对待,巡回护理人员与手术护理人员应严格戴好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操作完成摘除后要及时清洗手;对于一些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行手术,手术室内的所有人员都要严格穿戴隔离衣,并戴好手套,器械护理人员还应戴好防护眼罩,操作后要彻底洗手;加强洗手环节,该环节可去除手上暂住菌,同时可预防交叉感染,洗手属于最为有效与方便的自我保护措施,故而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洗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每日的洗手频度应大于35次;戴好手套也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故而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有“任何患者血液与污染有血液的物品等可能存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的意识,切实戴好手套操作。

3 物理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3.1 物理危害因素

研究表明,手术室的噪音水平均值60~65d B之间,但偶尔也会维持在90d B左右。通过调查与分析得知,噪音来源主要有电钻、电动吸引器、电锯、麻醉机、监护仪、器械车轮摩擦、工作人员交谈等。噪音可能引发人体生理与心理应激,并且可对手术关键时刻注意力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失误操作。手术室操作中经常要求护理人员要进行体力处理操作,比如每天连续站立6个小时左右,器械护士则要保持颈椎前屈15~20°等,这些极易导致护理人员颈椎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等[4]。激光C臂机、辐射等在手术室的应用十分广泛,使得护理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大大增加,若长期在这些射线辐射下,可能引发他们造血组织损伤,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放射性白内障、白血病及皮肤癌等。

3.2 防护

外科手术发展迅速,使得X线检查应用频繁,为此手术室应备置铅屏风与铅衣等;手术室门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如“危险”等,以此来提醒他人禁止进入;当X线检查过于频繁时,应合理安排操作人员,减少短期内大量被辐射,而工作人员术前要穿戴好铅或激光防护眼镜,同时穿好防护服;对于孕妇与哺乳期的妇女要避免直接接触X线;积极做好噪音控制,一般理想的A声级为40d B,最大不宜超过60d B[5],故而手术室应禁忌接听电话,相关的手术仪器应将音量调到最低;叮嘱工作人员提高素质,走路、讲话与开关门等要尽量轻;应加强意外损伤的注意,同时加强仪器与设备的保养,确保仪器可正常运转。

4 生理与心理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4.1 生理与心理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基本为女性,她们在体力上明显不及男性,这使得她们在搬运患者与重物时往往要更吃力,一旦持久工作可能出现工作姿势不对称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她们的腰背、脊柱及关节部位损伤;同时由于女性身体的特殊性,一旦在月假那些天工作,除了会感觉疲劳外,还会产生焦虑、脾气不佳、抑郁等,使得心理负担加重等;此外,手术室可能超时、超负荷及长时间工作,这些使得护理人员无法正常就餐,极易引发肠胃疾病。

4.2 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可采取活动左右腿的方式来轮换承担身体重量,同时可采取用力踮起脚跟的方式(反复2~3次,每次2~3s),以此增强血液回流;传递手术器械时,可尽量做到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适当选择弹力绷带、弹力袜等,采取双脚心下放置软布卷等方式来舒缓与放松下肢;通过收缩双小腿后部肌肉,促进血运,缓解下肢肿胀与疲劳;搬运患者时可两脚前后分开,高度最好维持在膝关节与肩之间,根据人体力学原理与技巧搬运,保障身体平衡。此外,应合理排班,设置科学的护士编制,减少工作负荷,创造轻松与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得护理人员可在和睦、温馨的氛围中工作。

5 结语

手术室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其中危急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采取急诊手术处理,为此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环境及其服务的对象都比较特殊,而工作中时刻都会面临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生理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应加强这些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制订出更加合理与有效的防护措施处理。

摘要:手术室属于医院十分重要的科室,尤其是急救与抢救的实施基本上都在手术室完成,对于患者生存率有着积极的影响。就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手术室职业危害发生率逐年上升,为此必须针对其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制订出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事件,进而提高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进行了综述,希望对相关事业有所借鉴。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防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邹丽娟,张俊娥,赖琼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J].护理学报,2007,14(8):17-19.

[2]武道英.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15):2340-2341.

[3]盛利芬.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J].医药前沿,2013,07(2):45.

[4]杨洁清.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357,360.

乙烯装置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6

对乙烯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及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作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全面了解乙烯装置的职业卫生现状, 确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减少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减轻作业人员职业危害接触提供科学依据。

某企业乙烯装置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投产以来, 至2011年, 期间经过一次技术改造、二次较大的产能改扩建工程, 从最初的每年30万吨乙烯的产能到现在每年71万吨。对该企业乙烯装置生产中, 工人作业过程中接触的毒物、噪声做了检测, 专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卫生分析和评价。

危害因素检测

该企业乙烯装置现有人员213人, 其中外操128人、内操15人、技术及管理64人、特护6人;内操、外操作业人员实行5班2倒的工作方式, 上班时间为12小时, 其他岗位为白班8小时工作方式。

乙烯装置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石油轻烃类物质、硫化氢、裂解汽油、噪声, 接触岗位为裂解、压缩机、急冷、原料罐区等外操岗位及现场技术管理人员, 各岗位人员在设备巡检、维护作业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业人员一般每2小时现场巡检一次。表1、表2是对该企业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定点和个体采样的结果。

硫化氢 较低浓度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当接触浓度在200〜300mg/m3时,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同时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出现“毒气眼病”。接触浓度在700mg/m3以上时, 患者可首先发生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行动迟缓, 如继续接触, 则出现烦躁、意识模糊、呕吐、腹泻和抽搐, 迅即陷入昏迷状态, 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接触极高浓度 (1 000mg/m3以上) 时, 可发生“电击样”中毒。

苯 短期接触苯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 引起急性中毒。重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 严重者会因为中枢系统麻痹而死亡。少量苯也能使人产生睡意、头昏、心率加快、头痛、颤抖、意识混乱、神志不清等现象。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 引起慢性中毒, 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苯可以损害骨髓, 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 并使染色体畸变, 从而导致白血病, 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注:苯、甲苯、二甲苯PC-STEL (mg/m3) 分别为10、100、100;溶剂汽油PC-TWA (mg/m3) 为300;硫化氢MAC (mg/m3) 为10。PC-STEL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MAC为最高容许浓度。

注: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PC-TWA (mg/m3) 分别为6、50、50、300。

甲苯 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该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 肝肿大, 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检测发现, 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巡检时在噪声区域的停留时间、距离产生噪声设备的远近及人为混杂因素 (说话、故意在高噪声区域停留时间延长) 等都是工人巡检作业时受到噪声危害的原因。

防护措施

该企业乙烯装置配备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有通风机、喷淋洗眼器、隔声罩、消音器、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固定式氨报警仪、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风向标、职业病危害因素警示标识、急救药品箱等;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主要有过滤式防毒面罩 (所配滤毒罐类型包括防混合烃类物质型、防硫化氢等酸性气体型及综合型) 、防酸碱面罩、防酸碱服、防酸碱手套、防噪声耳塞及耳罩、护目镜、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报警仪、便携式氨报警仪、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氧检测仪等。

图为乙烯装置

企业职工比较重视个体防护工作, 在装置物料采样、切水、配置酸碱等操作过程中都佩戴防毒面罩或防酸碱面罩以及防护手套等, 但对噪声的防护还不够重视, 在装置的高噪声区域, 部分职工巡检或操作未使用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为防止职工遭受职业危害, 企业应做到:

1.对含苯、硫化氢等高毒物品物料开放式采样和切水操作环节在生产及工艺可行的情况下, 对设施进行工艺改造, 尽量采取密闭自动的方式, 以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及中毒事故发生的机率。

2.加强对装置设备的维护管理, 避免生产过程中含毒物料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以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3.加强对通风机、风向标、喷淋洗眼器等设备的维护, 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进入泵房等有通风设备的空间作业时, 要开启设备, 以减少有害有毒物质的吸入;风向标尽量采用形式颜色尽可能醒目、可准确反应的风向带, 安装时注意位置应便于观察;喷淋洗眼器配备主要为应急时用, 要注意平时的维护, 尤其冬季室外温度较低, 要注意设备的维修、保温、防冻。

4.对特殊作业环节加强监护, 尤其对含苯、硫化氢等高毒物品物料开放式采样、切水操作时, 除必须佩戴有效的个体防毒用品及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测氧仪、测爆仪等个体检测仪器外, 还必须采取至少1人操作、1人监护的作业方式, 作业时注意选择上风向的操作位置。

5.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 重视噪声的个体防护, 对于进入噪声强度较高的作业区域必须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

职业安全防护 篇7

1 职业暴露因素分析

1.1 污染物品

1.1.1 微生物的污染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分类、清点带有各种污染物的器械, 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多、菌种杂, 长期接触这些具有潜在感染威胁的物品, 工作人员极易产生身体上的疲惫和麻痹的心理状态, 极有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毒等病原菌感染以及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其他途径而危害自身健康。

1.1.2 生物因子的影响

回收区工作人员清点污染物品时间长, 注意力高度集中, 使用后的碗盘及手术室工作人员未及时清理的针、刀片等, 在分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被刺、划伤的可能, 这些物品上都黏附有患者的血液, 这些致病因子通过受损部位进入人体, 增加职业感染的发生率。

1.1.3 理化因子的影响

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 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环氧乙烷灭菌后环境及物品内残留量的超标, 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引起头疼、头晕、恶心、呕吐, 皮肤接触会引发皮疹或水泡等[1]。使用空气消毒机开臭氧, 多酶清洗剂等, 如不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可给工作人员造成皮炎、呼吸道哮喘等职业伤害。另外, 潮湿、高温, 稍有不慎易发生烫伤等伤害。

1.2 工作环境影响

1.2.1 噪声和高温

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烘干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在使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脉动真空灭菌器在脉动抽真空时真空泵工作发出的声音;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时发出的声音等。清洗机、烘干机、灭菌器工作时散发的高温热量在夏天不注意通风降温极易发生中暑事件。

1.2.2 空气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区每天清点、分类各种器械及包布, 引起细小纤维及其他杂质在空气中弥散, 易刺激呼吸道和眼睛, 长期刺激对呼吸系统和眼睛都有一定的伤害[2]。

1.2.3 潮湿污染

回收去污区工作人员长期、长时间与水接触, 工作环境湿度高, 工作人员又穿防水服、防水鞋, 身体内的水分不易排出, 容易引起全身不适的感觉。

1.3 心理、生理的影响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性质要求回收清点人员精力高度集中, 全院几十个品种器械包内物品需要熟悉并且数量要对齐。清洗人员需眼力精准, 如有物品未初步处理干净, 即便进清洗机清洗后物品仍有残留痕迹影响下一步包装区人员工作进程, 并打回重洗。包装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更大, 如包内少一件物品而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三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注意力需高度集中、动作单一重复、精神紧张, 加上工作繁重、长时间站立容易造成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监测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手卫生制度、应对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制度, 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照执行, 强化学习和检查执行力度, 变被动检查为主动贯彻落实。

2.2 加强新入科人员的岗前培训

对新入科人员进行跟班培训和集中职业安全教育相结合, 强化消毒、灭菌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等污染过的物品及针刺伤的危害性, 考试合格后才能单独上岗。

2.3 标准预防措施的执行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各类物品时均要做好标准预防: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双层手套, 穿防水服、防水胶鞋。一旦发生针刺伤或其他利器伤, 应立即脱手套, 自近心端向远端挤出血液并流水冲洗伤口, 杜绝局部挤压伤口, 再用2%碘酊棉球消毒受伤部位并不脱碘[3], 护士长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处理、检查、随访。

2.4 人性化管理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科内同事人际关系融洽, 同事之间互相关心, 做好弹性排班, 根据工作高峰时段安排好上班人员, 减轻疲劳、紧张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

2.5 控制噪声的产生

定期做好各类产生噪音设备的保养, 更换高分贝设备, 如:空气压缩机采用静音无油空气压缩机、灭菌器真空泵上空气过滤芯定期清理、门传动系统定期上油润滑、车轮定期润滑、各个区域间隔音等措施。

3 结果

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防护能力, 降低了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发生, 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健康。

4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 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不仅可避免护理人员遭受疾病的袭击, 还可提高工作质量。因此, 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防护制度是防止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主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及如何采用安全防护措施。方法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制定安全防护行为和办法, 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教育, 抓落实并强制执行。结果 提高了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防护能力, 降低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发生。结论 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防护制度是防止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消毒供应,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戴李中, 郑柏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1) :1283-1285.

[2]范徐红, 董必伟.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8) :977-978.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8

【关键词】肿瘤;防护

【中图分类号】R78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3-01

肿瘤科在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化疗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不断应用,研究表明,在配置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药物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到人体。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对化疗药物缺乏规范管理,配备化疗药物防护设备不到位,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国内外证实,化疗药物不仅对应用其治疗的病人产生副反应,还对配药和执行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所以提高化疗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实施化疗药物的规范化操作和有效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是保证化疗护士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

1、危险因素:

1.1缺乏相关知识

虽然对肿瘤专科护理人员的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但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够以及教育滞后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由于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在护理教科书中提及很少,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对自身的防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有调查数据显示护理人员最多出现前臂被毒性药物污染,而手则更高。加之护理人员工作量大,配置化疗药物匆忙,来不及防护。

1.2抗肿瘤药物暴露

肿瘤科护士长期处于治疗环境,在药物配制及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药物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橡胶皮塞压力过强可见药物喷出,溅到皮肤,头发,衣服上;注射器中里的空气排出时,药物散在空中安瓿中未被使用的药液暴露于操作台上;操作时有时针栓脱落,药物溢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被动吸收,形成潜在的身体危害,经常接触者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险。

1.3意外损伤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意外被针头,安瓿损伤;肿瘤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溅到护理人员的皮肤黏膜上。

1.4公共空间的暴露:

肿瘤科护士在日常工作和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传染媒介,增加可感染疾病的机会。比如同一个病房,同用卫生间;处理被污染患者的床单、衣物、排泄物这些不经意间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到达人体,损害身体。

2、护理防护

2.1重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护理人员必须经过化疗专业培训,以化疗药物作用、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化疗的潜在的危害,使护士自觉的维护安全;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岗位轮换。每半年对化疗配置室的护士,每一年对化疗治疗护士进行体检,包括: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及时调离,生育期,孕期护士不得安排在配置室工作,对化疗配置室的护士进行岗位轮换,减少腫瘤药物对身体的危害。

2.2重视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

2.2.1防护用具的使用

专业配制人员应先在更衣室更换衣裤;戴口罩,防护眼镜,戴无粉的乳胶手套(厚度应大于0.07mm)、或带双层的聚乙烯手套,是最有效的防护手套,其他如橡皮手套无防护作用,因为橡皮手套有弹性,涨大变薄后出现许多小孔,药物可通过这些小孔被皮肤吸收,所以在接触抗癌药物的过程中,可先带聚乙烯手套,再带有弹性的橡胶手套,这样更安全。工作台清洁消毒后铺上层为吸水材料,下层为防水材料的双层一次性防护垫,使药液溢出后容易收集处理。

2.2.2配药

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药物无菌,药液要吸净。安瓿类应先轻轻敲击其劲部和顶部,以保证没有药液留于该处,用75%乙醇溶液消毒该处后用无菌纱布包裹,轻轻掰开,防止安培折断时药物在空气中传播和雾化,或划破手指;自小药瓶内抽吸药液时,应用无菌纱布裹住针头和瓶塞部位,避免药液外溅,药瓶要抽气,防止瓶内压力过高发生药物外溢;

带橡胶盖的瓶装粉剂药物的溶解方法:用12或16号针头,插入瓶塞少许后将溶剂慢慢注入瓶内,然后抽出相应体积的空气,摇匀溶解后吸尽药液,吸取药液时不应往瓶内打入空气加压,以防瓶内压力过高使药液喷出,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气后拔针,以免药液排于空气中;

抽取化疗药时注意注射器应与针头紧密连接,以免松动,所抽的药物不应超过注射器的3/4,药液外渗;药液加入软包装输液袋后回抽部分空气,以免病房护士加液或换液时袋内压力过大造成药液外漏;将配好药液放于层流细胞毒安全柜,并开风机或放于可密封的专用塑料袋中。废安瓿,小药瓶连同防护垫放于可密封的专用塑料袋中,以防药物挥发污染空气。

用75%乙醇溶液消毒操作台和柜内,脱手套,防护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后淋浴。

2.2.3给药

抗肿瘤药物应由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给药,给药时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戴聚乙烯和乳胶手双层手套。

静脉滴注药液时采取密闭式输液法,避免有毒气体从排气孔逸出及液体输完后污染物品的处理。

静脉给药若从莫菲式滴管加药,必须先用无菌纱布围住莫菲式滴管处再行加药,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给药时针头与针栓接头牢固,防止分离药物喷出。

操作完毕摘手套,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同时要用清水漱口,洗手和漱口是降低污染和防止药液进一步吸收的重要步骤。

2.2.4排泄物处理

接受化疗的患者48小时内血液和体液都会被污染,所以在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带双层手套防止污染,化疗患者便后马桶要反复用水冲洗,最好医护人员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

2.2.5疗药物溢出和外溅的处理

2.2.5.1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接触;

2.2.5.2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肥皂水擦洗,配药后要拖地面;

2.2.5.3若粉剂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当药液清除完毕后用清水以及75%乙醇溶液反复擦拭;

2.2.5.4当操作者的眼睛不慎被污染,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皮肤被药液污染后,则用肥皂水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

2.2.5.5将所有的被污染的物品和清洗药物的物品放入密封的专用废物袋中。

小结

从预防着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同时提高接触抗癌药护士的自我防护,做好护士身心健康的防护,尽可能降低其化疗药暴露的危害,才是肿瘤科护士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贾晓燕,李荣香,许蕴林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数调查.护理研究,2001,15(2):74.

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 篇9

金华市中医院血透室

李育霞

【摘要】

血液透析护士是血液透析中心的支柱,血液透析护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责任心很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士在从事体力消耗的同时,也承受着多种有害因素的威胁。因此,明确影响血液透析护士身心健康的危害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十分重要。【关键词】

血液透析;护士;职业安全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日趋发展,血液透析不仅是肾衰竭病人常规的赖以生存的治疗手段,而且还是各种重症疾患抢救治疗方法。随着病人数量逐渐增多,病人病情越来越复杂,透析模式也逐渐增多,血液透析护士所要面对的涉及职业安全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有时会危害血液透析护士的身心健康,其危害程度远较其他科室的护士严重,护

【】士在从事体力消耗的同时,也承受着多种有害因素的威胁1。因此,明确影响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十分重要。现就血液透析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索和相关对策浅议如下。1 危险因素

1.1

生物损伤因素:血液透析过程,护士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如被血液污染的l6号内瘘穿刺针刺伤以及其他种类锐器刺伤。血液、呕吐物溅落到皮肤或眼睛里等,使她们感染各种以血液、体液为传播途径的传染性疾病机会增加,也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危险因素。由于大部分肾衰竭病人可能感染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甚至感染艾滋病(HIV),因此被肾衰竭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对血液透析护士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的感染。据报道,被肾衰竭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率为0.3%,HBV的感染率为3 %~6 %,HCV的感染率为1.8%。

1.2 化学损害因素:血液透析环境相对封闭,病人密集度高,空气流动性较差,而护士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种类多、使用频率高,如消毒用的甲醛、乙醇、过氧乙酸、柠檬酸等都是挥发性、刺激性、腐蚀性的化学试剂。这些消毒剂通常为超标的化学污染物[2],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外漏或挥发于空气中,如不能及时通风换气,其对护理人员身体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

1.3

物理损害因素:①血液透析使用的透析机等电器设备多有触电、爆炸、烧伤的潜在危险因索。② 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搬运透析液桶、生理盐水箱、搬运重症病人到透析床上、长时间弯腰给病人穿刺等,在这些操作中如果用力不慎,往往造成护士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肌肉拉伤等损伤。

1.4

心理因素:① 长期思想高度集中是透析护士存在的心理方面所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危重病人的抢救,具有操作难度大、病情复杂易变、治疗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使得透析护士心理压力大,体力、精力消耗大,治疗结束后护士往往出现全身疲惫、头晕、食欲减退、失眠等现象[3]。还有上班进餐无规律,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得胃病。② 被血液污染的16号内瘘穿刺针刺伤对受伤护士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HIV、HCV、HBV 感染病人血液污染内瘘穿刺针所致的针刺伤,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对于病人感染状况的确定也会加重受伤护士的心理压力。

1.5

噪声:透析机工作经常会发出各种报警声、水处理设备的声音及病人透析时出现的即刻并发症所发出的呻吟声,这些声音给护士产生较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表现为烦躁,焦虑等。护士的自身防护

2.1

严格执行标准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性因素的危害:做好消毒隔离的同时,规范护士的基本操作。在各种操作包括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腹腔积液时都应戴手套,手套破损或污染后应马上更换。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工作服,护士应配备几套工作服,如若被血液污染可及时更换,污染的工作服应先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omin再清洗。避免针刺伤,内瘘穿刺针非常锐利,操作时应格外小心。如若皮肤被针尖刺破,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2~ 3 min后用碘伏消毒。如果病人的血液是HBV、HCV 阳性,应立即注射高效价抗2HBs免疫球蛋500 mg,同时进行血液肝炎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4]。透析物品实行一次性,以减少交叉感染。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自检,皮肤破损者不安排在阳性工作区。保持透析间的清洁,地面采用I:500含氯消毒剂拖擦。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溅屏、防水围裙等)进行安全隔离防护。正确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并建立档案,对乙型肝炎易感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2.2

减少化学消毒剂的危害:清洗复用区域加强通风措施,特别是管道清洗、消毒后要继续开通风机,让空气循环,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成分。化学剂的配制最好设在通风处,尽可能集中在一起完成,避免或减少接触次数。配制好化学消毒剂暂时不用应密闭保存,减少挥发。透析间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灯,用物理的方法达到灭菌的目的,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2.3

降低物理因素的危害:① 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特殊危险部位要有显著标志。护士在操作透析机时要认真仔细,严禁将生理盐水滴漏到要害部位,以免自身触电。②血液透析室护士平时应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身体锻炼,增加腰部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在搬运重物时,运用节力技巧,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害。

2.4

增加心理防御能力:护士长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

2.5

噪声的防护:加强透析设备的管理,专人管理,定期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仪器处于完好的功能状态。透析间与水处理相对隔离。透析过程加强对病人监护,及早发现透析并发症,随时进行处理。熟练掌握对透析机的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引起机器的噪声。3 小结

新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如何降低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其防护措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护士职业防护也需要不断改进提高,以适应现代血液透析技术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职业安全防护 篇10

企业安全生产, 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是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企业安全生产, 涉及行业企业的自律、政府的监管以及社会的监督等诸多因素, 其决定因素, 是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2014 年12 月1 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施行, 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何以预防?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 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在这个问题上, 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安全生产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以其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享誉世界。笔者曾经在德国接受了一个月的职业教育学习培训, 亲身感受了德国职业教育。其间, 德国人对于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视, 令人印象深刻。德国人认为, 安全事故的原因, 归根结底, 要么是技术水平问题, 要么是安全教育问题。以德国铁路为例, 豪华、舒适、速度与安全曾经是德国铁路的骄傲。1998 年, 一场发生在艾雪德 (Eschede) 、致一百多人丧生的列车出轨事故, 令德国铁路骄傲不再。几年后, 德国人把这场特大事故制作成了电视纪录片, 广为传播, 用以警示、教育世人。德国人重视安全生产教育, 由此可以窥见一斑。今天的德国铁路, 安全被置于最高的优先级别, 排在可靠性和经济性之前, 被不断地强调, 而安全教育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概括地说, 德国职业学校里的安全生产教育, 具有以下特点:

(一) 受到高度重视

安全第一绝非口号, 它被实实在在地落在实处。其主要表现为:

1.安全生产教育位排第一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 安全生产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它的地位被放在第一位。在培训中, 教师每次上课的第一个内容, 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强调与本次课学习任务 (项目) 相关的安全知识、安全规范、安全要求。同时, 学生在学习 (操作) 过程中能否遵守规范和要求, 也被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畴, 不合格者不能取得课程结业证书。

2.安全生产教育一以贯之

(1) 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几乎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贯穿在每一个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相契合之处。例如, 在学习轨道维护内容时, 天下起小雨, 教师马上警示正在轨道上学习、作业的学生, 雨水会使轨枕变得湿滑, 极易滑倒造成意外, 要求学生一不可在湿滑的轨枕上行走, 二不可在轨道间退行。安全生产教育到此并未完结, 警示发出后, 教师还会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举动, 发现有人违反安全规范, 会立即指出并纠正, 毫不马虎。

(2) 贯穿在教育的始终。安全生产教育不是某个教师的个人行为, 而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常态工作内容。尽管每个教师个性不同、教学风格各异, 但是他们对于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视却高度一致。他们认为, 学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 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形成职业安全意识, 否则日后在情况复杂的工作现场, 一旦发生安全意外, 将是极其危险的。学生如此这般地接受三年的安全生产教育, 安全意识自然是植根于他们的心中, 根深蒂固。

(3) 培训场地与工作现场的安全要求一致。尽管学校培训基地的工作环境远没有真正的工作现场环境复杂, 但是培训中心并未因此降低对学生的安全要求。许多要求是强制性的, 譬如规范的操作行为、严格的劳保着装等。学员在进入培训中心学习之前, 培训方就提出了明确的着装要求, 包括上课时所着服装的质地、鞋子的功能等, 必须满足现场劳动保护的需要, 达不到要求不允许上课, 要求之严格可见一斑。

(二) 方法、形式多样

德国教师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并无一定之规,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随机而为, 形式活泼, 方法多样。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一是宣讲法, 通常在每次课开始时, 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 宣讲相关的安全制度和法规, 对学生提出安全作业要求。二是演示法, 教师根据工作现场的具体作业要求, 为学生讲解并演示规范做法, 以及现场出现危险状况时正确的应对处理方法。三是问答法, 课堂上教师会适时提出一些与安全操作、安全生产有关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学生不仅要回答是什么, 还要说明为什么。四是考察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故意设置一些安全隐患观察学生的反应, 借以考察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 给机械加油完毕, 教师可能看似无意地随手把油桶放在操作区附近, 借以观察哪些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如果没有人注意到存在的问题, 教师则会通过语言或行为暗示学生, 直至引起学生的注意。五是鼓励法, 对于在学习、作业中安全意识强, 操作规范的学生, 教师总是及时给予表扬, 以此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 教育效果显著

注重安全生产教育,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以德国矿山为例, 资料显示, 历史上, 德国经常发生矿难, 但如今德国的矿山安全闻名全球。在那里, 所有的工人都经过至少三年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实际工作培训;在成为企业正式职工之前, 他们还要通过企业组织的集中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以后, 他们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安全意识就在这样锲而不舍的坚持中, 根植进了从企业高管到普通矿工的每个员工的头脑里。用德国人自己的话来说, “安全”两个字是“大写”的。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安全生产教育,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具有典型的渗透性特征, 不仅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一是企业安全生产, 教育是关键。要真正将“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在实处, 狠抓安全教育, 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 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二是安全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安全教育只有日常化、常态化,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以笔者所在的德国培训班为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员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发生了显著改观, 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和漫不经心, 到后来时时处处按照安全作业要求, 认真对待, 细心观察, 谨慎处置, 并逐渐成为了自觉的习惯, 教育的力量由此显现。三是安全教育要成为一种文化熏陶。通过锲而不舍的安全教育, 让安全生产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行动、一种文化自觉。

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职业院校必须有所作为

一直以来,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2004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 号) 中就明确指出:“目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煤矿、道路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2010 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 号) 再次强调生产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事故总量仍然很大, 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 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复杂, 如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监管不利等, 但这些不过是外因,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 经营者、管理者、从业者无安全意识或安全意识淡薄, 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建设者的重担, 使每一个劳动者形成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小觑。以铁路行业职业院校为例。铁路安全文化, 历来是铁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铁路安全生产更是直接关系到广大旅客和铁路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是铁路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伴随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 大批来自铁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加入到铁路建设者的行列。这批建设者安全生产意识的高低, 对未来中国铁路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铁路职业院校开展安全产生教育, 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思想意识教育, 如安全生产形势的宣讲, 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 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要求, 安全生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等, 使学生形成法律法规意识、生命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与防范意识;二是安全知识教育, 如铁路安全设施、设备、工具、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和保管知识, 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措施, 自救互救知识等,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三是安全生产案例教育, 通过学习国内外、业内外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或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 教育学生安全问题需要警钟长鸣;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如紧急情况下的事故防范及救援起复技能等。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 既要一以贯之, 又要浸淫渗透。首先, 安全生产教育要进课堂。学校应开设安全生产教育课程, 并纳入校企合作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 能够向学生传递强烈的信息:安全, 永远是铁路行业最重要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意识。其次, 安全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 只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才能在学生心中打上深刻的烙印。其三, 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彰显铁路安全文化。建设铁路安全教育展廊展厅、事故救援起复实训中心, 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实训室里张贴安全操作规程, 举办安全生产教育周, 都能营造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使安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五、结语

企业能否实现安全生产, 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意识、态度、习惯、行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就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在这个问题上, 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学习德国的经验, 将安全生产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 使每一个劳动者形成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掌握必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就这一点来说, 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而且大有可为。

摘要: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何以预防?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安全生产教育的问题上,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安全生产教育,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具有典型的渗透性特征。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建设者的重任, 使每一个劳动者形成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职业教育必须有所作为。本文以铁路行业职业院校为例, 认为开展安全产生教育, 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思想意识教育, 二是安全知识教育, 三是生产安全案例教育, 四是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开展安全生产教育, 既要一以贯之, 又要浸淫渗透, 首先要进课堂, 其次要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 第三则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安全生产教育,职业教育,德国,铁路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 (主席令第13号)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2014-9-1.

[2]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39号)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2013-9-6.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号)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2004-1-9.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2010-7-23.

[5]德国第一届铁路运营安全会议[J].中国铁路, 2010 (9) .

上一篇: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下一篇:品德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