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十篇

2024-07-15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篇1

一、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要做好规划管理

群众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建设农村文化, 首先要打好物质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管理, 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目前在群众文化建设中, 存在着应付了事、敷衍建设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一定要实施科学的规划管理, 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可靠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 建设农村文化室, 广纳良才

农村文化室是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乡镇和农村之间有政府机关、学生和各类事业单位, 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有生力量, 都是文化室建设的有力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文化室建设上, 城镇单位与村委会要有效联系挂钩, 组建新型农村文化室, 加大投入, 不断扩充资源, 使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改变。“高手在农村”, 在农村很多退休教师、文艺骨干、艺术爱好者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都可以成为文化室的一部分, 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健康发展的核心需要。

(二) 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有效地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法律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既有精神层面的心理满足, 又符合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要不断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但掌握科学致富知识、就业技能, 还积极地参与各项文化活动, 真正实现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要体现民俗文化, 各地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民风民俗, 如井岸镇醒狮表演、斗门区水上婚礼、莲洲金银龙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且值得发扬光大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 更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 更容易形成优质的文化氛围。另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开发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民俗文化, 为民间艺人提供就业岗位, 是群众文化建设的理想选择, 不仅文化得以传承, 农民还能从中获得利益。再者, 政府还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投入, 鼓励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的有效赞助, 全面践行富于商业色彩的民间艺术, 企业获得了品牌宣传效应,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得到了开展。

(三)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

农村群众文化是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 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我国向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群众文化建设是向前迈进的第一步,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创建一流的农村文化室, 开创资源丰富的活动场所。此外还要重视家庭文化内涵的渗透, 营造一种浓郁的家庭生活文化。当前, 信息网络基本上已经普及到我国大部分农村, 乡 (镇) 政府及文化室要积极宣传网络的重要性, 在农民内心树立信息意识, 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满足更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 如广场舞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舞曲和编舞动作, 进而使舞蹈动作更加规范。为在农村开创群众文化生活的崭新局面, 要引导农村开发商业气息文体产业, 在获得文化满足的同时还要满足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水平, 从而构建多样化、多视角的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各级领导要将农村群众文化纳入职责范围之内, 采取更加规范、量化的管理措施, 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 政府除给予财政补贴之外, 还要组建专业团队到农村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群众文化建设要提升群众参与性

文化的物质基础并不能替代文化本身, 文化享受需要真正的参与者支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视, 有的甚至还安装了电脑宽带, 但看电视、电影或玩网络游戏, 都不是群众文化活动, 因为这不需要组织和发起。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可以促进城乡交流的, 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 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

(一) 在形式上勇于创新

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 我国有许多群众文化网站, 这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走向, 也是体现“文化为民”的新选择, 它能够更加积极地满足农民的具体诉求, 体现了农民一定的话语权, 通过丰富的网站资源和网络活动, 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其实在一些商业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有很多演出体现了亲民性, 这让曾经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到的节目被移植到现场, 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 满足了农民的愿望。其中不乏互动单元, 群众可以参与其中, 甚至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品, 真正是雅俗共赏, 深受农民喜爱。除此之外, 农民在逐渐富裕的同时, 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文化, 享受文化, 进而精神沐浴在现代文明之中,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并且具有宽广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这一形势下, 群众文化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管理上, 都必须走创新之路, 这条路虽然曲曲折折, 但没有捷径。

(二) 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

群众文化是一种长期的积累, 不像科学技术一样在经过一定借鉴之后可以迅速提高。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 需要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不畏艰辛、勇于进取去开拓和探索的人, 这也是群众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群众文化创新首先在于形式的创新, 比如说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走向广场, 由高雅艺术变为雅俗共赏, 在广场活动中培育高雅的文化消费氛围。鼓励农民自发创新, 还可以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参与性, 促进当地文艺创作的兴盛。

(三) 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参与的新途径、新方式

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就要想方设法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一方面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将创作的权力交给农民, 让农民根据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理解来自发地进行文化创新, 实现“自娱自乐”, 突出农民的参与性。比如广泛兴起的广场舞, 大妈大姐们虽然不是舞蹈家, 虽然有的时候她们跳得确实不太好, 但她们依然乐此不疲, 观者也满脸堆笑, 这就形成了一种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 所以说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群众文化, 更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创新。现在许多农村都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团体, 备受喜爱。比如, 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 这些大多是中老年人团体, 他们不计较报酬, 更喜欢走东串西、悠然自得地打发日子。当他们的声音或身体在一个空间内出现时, 俨然就是一片鲜活多彩的世界, 散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这些美好的画面, 记录了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要多组织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 同时内容要丰富多样, 让群众积极参与进去。

三、结语

无论是乡镇文化站还是农村文化室, 工作人员都必须认识到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不但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 还要懂得如何将艺术传输给广大群众, 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群众参与才是群众文化的真谛。通过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让老百姓找到生活中的精彩, 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温暖与激情。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是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村群众文化的推广要以政府职能为保障, 社会各类资源为基础, 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本文就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及群众参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喆.浅析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J].大众文艺, 2013 (14) :18.

[2]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 2013 (3) :64-69.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篇2

1、乡镇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体系管理。乡镇“一把手”领导的思想决定一个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乡镇经济发展是政绩工作中硬性的、最重要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一般不能列入县级考核工作目标中。基于这种认识,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引起乡镇领导的重视,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同时,文化干部忙于其他事务,不能专司其职,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县镇村队的管理体系不畅,乡村文化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器械或无人管理,或丢失破坏,或成为摆设,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2、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太小。“送”文化的力度较弱。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较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县级政府财政对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递增,但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很小。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城市所占的公共文化资源多,农村的很少。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设置一般在每个村只配备一个文化活动室与几个农家书屋。“送”文化下乡仅仅是“喂食”型的满足,次数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内容对于农民来说并不完全贴近农村的生活,大多只是传统型的节目,毫无创新可言,电视、网络等文化节目的普及,提高了群众文化欣赏层次,致使大多数农民对这种形式逐渐失去兴趣;“送”文化大多流于形式,大多都是进行表演,而农民喜爱的培训、辅导等形式很少,导致演出的时候热闹非凡,演出结束后却变得很冷清,使得“送”文化没有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大批的青壮年进城,农村乡镇人口出现“空心村”,缺乏活力和动力,老弱病残幼组成的乡镇常态人口——“386109”无法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4、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受农业的生产生活季节性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并不统一,有些活动,如书画毛笔字展、演艺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够参与,而有些文明程度不高的农民参与赌博、迷信,这对培养良好村风民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缺乏农村文化管理和技术人员。虽然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在逐渐的提高,但提高的速度较慢,他们多数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不能够较好地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指导,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切近群众、切近生活。

二、县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县级农村群众文化应向科学、文明、富裕、尚德方向发展。农村文化需要通过政策与制度建设,用市场化利益引导,整合公共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提升文化品位,体现健康社会价值,以文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健康的农村群众文化是离不开政府正确的引导。县级政府应加大主导的力度,依托乡镇,服务农民,动员社会力量,用市场化办法促进长效机制建立,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县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专项模式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进行“民办公助”与“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村的自办文化。

同时,县级政府还要注意加强引导农民紧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宣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动向与新经验,提倡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另外,县级政府与各基层政府要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文化需求结合起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激励他们对健康向上文化娱乐的兴趣。

2、搭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与活动平台

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加大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除了进行农家书屋、文化中心的建设外,还要建设农民喜欢的、综合党的领导、村务公开、道德教育、体育、卫生、文明健康等体现综合项目作用的农村公共活动场所。县级还应通过进行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如平罗县将黄渠桥的腰鼓、宝丰镇的篮球比赛、威镇村的燎干节、马太沟的高跷等原有的“农字牌”特色文化做强,按照“弘扬主旋律”的要求,努力打造平罗县的品牌化、乡镇级的特色化、村队级的普及化格局。推进县城文艺演出、书法绘画、诗词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电影放映等活动走出工作室,走向农村,形成城乡结合的群体态势的多元文化,以为农村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

3、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县级政府与各基层政府应该清楚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将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县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真正纳入到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真正作为年度考核内容的重要内容,还应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与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的发展,更加规范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将原来的以乡镇为重心的文化管理方式下移到行政村,并将村落群众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放到整个农村的整体规划中,建设农民需要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综合平台,这样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4、整合所有资源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要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就要将农村群众文化带动起来,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整合力量能够最大化地将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社会参与当地农村的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以将农村的文化与教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觉农业除粮食生产外的其他属性,让农村打破产业的局限,在文化的带动下走出一条新的农村发展道路。特别是近些年来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农业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同时,以旅游的方式建立起农村地域品牌,将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形成良性循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可以建立起民间文艺组织,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以促进地域性文化的对外交流,并旅游为外壳,将农村文化向社会其他方向延伸。

三、培育农村群众文化的主体服务

1、要集中力量积极发挥出农民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培育农村文化的主体。发挥特色文艺团队的优势,“走出去,请进来”,引进融合其他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发挥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合力。

2、要紧跟时代要求,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基层的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创建面向广大农民的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农民生活,创作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新鲜的时代气息并存的出色的农村群众文化作品。

3、尽快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结合。要坚持不懈地、经常地送文化下乡,整合送文化下乡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服务资源,加强送文化的力度,我们要不断创新,利用不同的阵地与文化人才资源,建立能够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的农民自己的真正乡土化的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播下“种文化”种子,使农村的“送文化”和“种文化”真正结合起来,满足农民自娱自乐,让浓郁的“土生土长”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使农村带有传统色彩的地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农村文化“脱胎于传统、活跃于现代、融入于市场、扎根于农村”,向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转化,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针对县级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查找原因,做深刻研究分析,从方法上探讨解决对策,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寻求新出路。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偏远或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乡镇党委政府对群众文化重视不够,农民的意识也与时代的进步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也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笔者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多年,现就如何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农村文化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落后

近三十年来,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都在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放电影、演节目等,但数量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趁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再加之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文化和城镇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文化的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个人素质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升华,一些农民因一点小事争吵不休的事时有发生,仍然停留在小农意识的思想观念之中。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许多乡镇宣传文化中心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只是徒有虚名。近两年虽然上级很重视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央财政拿出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但是分配到各乡镇也就只有一二十万元了,这些万元资金既要征地,又要修建是不现实的,就需要乡镇自己筹集一部分。可是很多的乡镇由于前几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欠款太多,自筹的部分也就成为了纸上谈兵。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搞短期行为,要么就是用上级拔的资金搞一个临时场地应付应付,要么就是用学校原有的设备稍作装修,最终使农民的文化活动场地没有得到彻底落实。

(三)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农村中大部分人认为搞文化活动就是锻炼身体,他们在劳动时已经得到了锻炼,沒有必要参加。甚至还有一些群众,当文化专干去动员他们开展文化活动,还要求给发工资,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四)文化队伍不稳定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专干几乎都兼有多项乡镇其他工作,从事文化工作的时间不到总工作量的五分之一。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虽然每年在乡镇预算报告里都有文体活动经费,但没有真正用于文化活动开支。文化干部大多数个人素质都很好,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由于文化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开展活动就要用钱,大部分文化干部是要钱做事,或者自己垫付资金开展活动,有的甚至做了事,到年终也报不了账。大家都认为文化部门是穷单位,这样一来,文化干部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致使文化队伍不稳定,一些乡镇的文化专干流动性大,甚至空缺。

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文化专干、分管文化的领导要根据当地群众的习惯和爱好以及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地区条件等作正面的引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广播电视会,宣传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对农民自身和社会有些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如何去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哪些项目适合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地理环境适合开展哪些活动、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等。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群众,让广大群众自觉地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的队伍中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得到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全面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街道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街道、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财政都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财政资金投入的比例,确保乡镇、街道、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以“长期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应付了事。要把全民健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农家书屋等国家扶持的工程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地点,专人管理,逐步实现各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转,彻底改变虚有其名现象。

(三)努力建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

电影公司要积极推进“2131”工程和爱教电影放映。加强电影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个体放映队,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发行放映和组建农村电影公司,促进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规模化发展。加强主旋律影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科教影片的放映,多层次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努力建立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

(四)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坚持“行政推动、市场驱动、务求实效”的原则,探索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把经常化、小型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支持演艺团体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走乡进村为农民群众表演节目。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制定农村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教育培训、电脑知识培训、科技知识培训和家庭婚姻知识的培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逐步扩大培训范围,使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都来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和文化宣传活动,使一些农民从我看别人表演变为别人看我表演,通过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更有意识地发动和培养当地群众成为文化队伍的主力军。

(七)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网吧等方面的管理,坚决打击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农村建设以文化作先锋,是确保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篇4

一、加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重视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改变对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文化建设部门的领导,要明确意识到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将该项活动内容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的层面。不仅相关领导人员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是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对村民的举动产生影响和带动作用。并通过广播、板宣传手册等途径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宣传,使村民对基层文化建设有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观念深入人心。

(二)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建设活动的管理力度

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而为了增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效果,需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再教育、聘请专家及外出学习等途径,培养出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精英,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机构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加强对文化建设活动的管理,注重对村民文化活动的指导,端正其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导向,加强文化活动的监管,坚决抵制迷信、低俗及腐朽文化,促使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加大投入,完善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

在开展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政府资金作保障,因而需要结合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也可以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采用募和投资合建等方式来获取文化建设经费,科学合理对各项经费进行支配,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要不断丰富文化建设活动形式,例如露天电影放映、大型歌舞表演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群众性强的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培养其凝聚力,陶冶情操。

(四)创新内容,树立品牌文化

在新时期的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中,需要与不断进行创新,融入时代元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利用信箱、数字电视和网路远程教育等途径,在为村民提供日常娱乐活动的同时,向村民传授医学保健、生活小窍门和耕种栽培技术等,使文化功效最大化,是文化真正为群众服务。另外,要加强与各大专业院校的联系,从中吸取新鲜血液,保持文化建设的活力与创造力。近些年很多明星都来自农村,如小沈阳、大衣哥朱之文等,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表演团队,他们在文化表演中,流露出了真情实感,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新时期,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要不断挖掘出新力量,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比如,可以结合村民的日常实际生活编创一些小品、相声等,并要融入当地风俗,也可以播放与传播当地民歌,将其作为广场舞的主题曲等,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推进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二、结语

农村群众文化的特殊作用 篇5

一、具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使他们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作用

农村群众文化具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使他们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作用。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地域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地区差异很大等特点。因此, 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建立起广泛采用现代生产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农业生产体系, 就必须强化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介人其中的中国农村群众文化, 应当从重视智力投资出发, 积极为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

同时, 在农村群众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上, 要拟定系列性、持久性的实施方案, 诱导中国的农民从根本上脱离因长期封闭型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至今还支配着一部分农民的意识中的宗法观念、土地观念、自私观念以及保守观念, 使中国农民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长期以来, 农村群众文化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民群众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其自娱自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似乎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 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因此, 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使乡风更加文明, 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二、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 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1979年以来, 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变革的主题以引进市场经济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由此引发出坚持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生产方针。在逐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方面, 建立健全了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中作用。由于农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领域的拓展, 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它要求自身每开展一项活动时,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 这就是积极地为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鸣锣开道。而随着现代农业社会的不断完善, 农民手中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 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的转变也将增速, 由此会使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领域渗透, 以及如何处置农村剩余劳力出路等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些有利因素都催促着中国农村群众文化深人到专业户 (村〉、农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服务和各地域、各部门的分工协作, 以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等等过程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在文化方面, 人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投向与现实最为贴近的经济, 农村群众文化的经济功能也就突显出来了。它深入到专业村、专业户及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 深入到农业部门的分工协作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起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减缓矛盾、平衡心态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和团结凝聚民心的作用。

不过, 我们也要看到事物在发展中是多因素互相联系的。我们所认定的农村群众文化, 毕竟不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能超越农村社会物质条件而存在的文化类型。那么, 从事物的量变因素和质变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飞跃的辩证观点出发, 农村群众文化在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中, 其效益也许是间接的、潜在的, 并且更多地保留以文化意识为传导的文化普及行为的因素, 所以它的特殊作用的客观表现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是隐形的。

三、具有发挥自娱性文化的优势, 活跃和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

农村群众文化拥有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同的文化艺术普及与提高中的自娱性成分的特殊作用。农村群众文化在自身的文化孕育和文化发展中已经开拓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环环相扣的沿革线路, 成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农民群众会不受拘束地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分, 加人所处的地域内的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行列中。更由于农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情绪性、挥发性、松懈性诸特点, 出于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需要为目的, 身为活动者的农民群众似乎更看重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能够产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实际效果。

要注重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篇6

农村的问题从深度和广度而言, 不只是要单纯的重视农业生产, 促进新农村建设, 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问题, 自然也涵盖着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我出生在农村, 小时候, 以我的家乡邢台南宫而言, 文化生活少之又少, 也只是逢年和冬闲时由好乐的人组织爱好者, 在煤油灯的光亮下, 你唱段京剧, 他唱河北梆子, 自娱自乐消磨时光。因那时别说电视, 就连电都没有, 这就是当时农村文化生活的基本缩影。可以说它完全是一种自在自为的贫乏状态。

如今, 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 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同政治和经济生活一样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农村家家有彩电, 还可以自娱自乐的唱卡拉OK。还有的村里留出几间房或空地, 作为文体活动厂所。平时晚上农民们可以去打球、下棋、跳交际舞, 但是由于客观上农村幅圆面广, 人口多居住分散, 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依然滞后。

现农村, 除了看电视之外, 更多的还是玩扑克打麻将为第一所爱, 有的是寻开心, 有的是以娱乐为名, 行赌博之实。这些人出手成百上千元、通宵夜战, 即伤害了身体, 也伤害了邻居之间的感情, 甚至引发犯罪。除此之外, 还有些地方封建迷信。说到这儿, 我联想到中央提出的用先进文化塑造人, 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的深刻含义, 也使我产生了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的感想。

那么, 重视农村文化活动, 究竟应从那里入手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这些群文人踏踏实实的深入基层, 到群众中去调查研讨, 根据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对象以及他们不同的兴趣, 因地制宜的确定工作目标和方法, 引导广大群众从盲目逐步走向普及, 形成规模。

以前农村文化不外于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艺术门类辅导, 但在新形成下的今天, 要宏观的考虑群众文化的活动,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的多元化应在乡村广泛开展, 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自娱和娱人。

在农村推行多元化, 有其天然的可行性和优势。其一, 推行多元化, 便于同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相结合, 对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其二, 推行多元化, 可以依不同对象, 情趣爱好发展, 人数不限, 可聚可散;其三, 可适合各种群体, 把活动局面铺开,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们忌赌倡乐的精神转变, 进而改变社会不良风气, 促进文化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篇7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文化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全面开展的综合性工程。而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强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因此, 积极建设和发展乡镇、农村的群众文化非常必要。

一、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 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 开阔农民的视野, 改善陈旧的思想观念。群众文化还可以更有效的宣传国家政策, 增强农民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促进农村的法制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在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 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农民文化知识的丰富, 能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2. 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 能够快速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对群众各种思想负担及心理裂痕进行修复, 同时还可带给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 引导和启迪人们的思想, 激发出人们的正能量, 缓解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群众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转变农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 改善农民的价值观念, 从而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风尚。目前很多农村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生活陋习, 迷信风与赌博风成为阻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顽症。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帮助农民群众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 帮助农民尽快与迷信、愚昧等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引导农民积极的抑制歪风邪气。建立起团结友爱、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使农村真正成为和谐、健康、文明的新农村。

3. 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阻碍农村生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就是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落后问题。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 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庞大的新型农民来全力支持, 因此, 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农民, 也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型农民的培养, 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生产力, 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促使农村各项建设事业得到科技与技术的支持,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整体环境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发展对策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进行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能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 要综合考虑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特征, 构建出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各项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开展一些内容积极健康, 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部门还应该积极深入的开展“三下乡”等活动, 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新产品和文化新服务送到各乡镇、农村。相关文化部门还应该广泛开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有效丰富农村人口文化生活。树立新农村的精神文化风尚, 使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农村群众文化格局不断巩固;充分发挥农村群众文化自娱性的优势, 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丰富。

2. 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前提, 也是新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站、文化馆、有线电视、乡镇图书馆以及其它文化活动场所等。在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方面, 应该全面解决公共设施规模小, 硬件设施简陋以及设施分配不均等问题, 还要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化馆或文化站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 是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持续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能力, 将文化站建设到位, 改善各项设施的功能, 从软环境到硬件设施进行全方位的建设。

3. 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

文化工作者是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主体, 也是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农村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 也决定了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在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起稳定、高水平的群众文化队伍。首先文化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起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已, 多看一些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作品和资料,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其次乡镇政府及相关的文化主管部门, 还应该定期举办各类群众文化理论及业务培训,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 还需要对一些优秀群众文化带头人进行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另外, 乡镇、农村的文化工作人员, 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精神层面修养, 发扬积极奉献的精神, 为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做出最大努力。

在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一点非常必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还是改变农民生活条件, 为农民办好事, 办实事的主要渠道。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部门及工作者, 必须高度负责, 大胆创新, 为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贡献全力。

摘要: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群众不仅能够提高广大乡镇及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 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作用,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慧平, 关于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探索思考[J].大众文艺, 2012, 6:207.

[2]史春芳, 浅议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J].黑河学刊, 2010 (5) :42.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篇8

一、当前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三个有利条件

(一)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全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8522平方米,藏书3.98万册,文化站阅览座位385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56个,文化活动室占全县64%,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建有基层文化示范户624户,其中省级84户,市级63户,县级173户。建有402个“农家书屋”,现有“丽水市山花乡镇”16个,“浙江东海文化明珠”4个,创建省级健康型体育乡镇10个。特别是近几年来四大镇成功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松阳县文化创建工作的档次和品位。

(二)文化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村级文化联络员680人,全县有组织、有名称、有场地、有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就有585支,人数有3.6万之多。每年县、乡镇两级都要开展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和文化经纪人等各类培训,达2500以上人次。他们作为群众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特别是广场舞、集体舞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三)文化活动开展呈现新亮点

一是借势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围绕“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结合实际每年我们都要开展主题文艺巡演活动。二是依托主要节庆、重要时段、重要部署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广泛搭建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如:举办松阳茶叶节、农民文化节、搭建乡乡一台戏、乡镇文艺汇演、排舞大奖赛等舞台,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和享受者。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呈现普及化、常态化发展趋势,农村处处出现了“小孩闹、妇女跳、老头笑”的欢乐场景。

近几来,我们通过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抓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集中归纳为“三个”初步解决。一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读书看报难、参加大众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一些偏远乡镇村文化贫乏的落后面貌,逐步改变了“早上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不是看电视搓麻将就是吃饭睡觉”的枯燥生活方式;三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脱贫”问题,正逐步向“文化温饱”、偶尔也能吃一顿“文化饱餐”方向挺进。

二、当前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三大因素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相适应,存在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的现象

按照县有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总体要求,我县严重不足。从县本级来说,“两馆”建设推进缓慢,或者说是“蜗牛式”推进,项目尚未落地。从乡镇角度讲,目前还有4个乡镇文化站尚未开始建设。从村级角度讲,距离85%的村具有文化活动室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二)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少、素质低与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青黄不接、能力欠缺的现象

从县里角度讲,我们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目前文化馆还不到16个人,真正能到基层辅导、讲课的人也不是很多。从乡镇角度讲,全县文化员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招聘干部,文化员队伍人员紧张、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青黄不按现象比较严重。全县30名文化员中,专职的文化员还不到10人,兼职的有20多人,兼职的占文化员总数的65%。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情况比较突出,绝大部分文化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当作乡镇脱产干部使用。从村级角度讲,民间文化缺乏领军人物、缺乏创作人才、缺乏辅导人才。

(三)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农村文化的地位不相适应,存在投入不足、保障乏力的现象

全县有20个乡镇的文化站,除了几个大镇比较正常运行外,其他的至今大部分都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乡镇文化站站舍被占用,设施被挪用现象。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成了乡镇干部的专用场地,普通老百姓没机会接触、使用。文化站为什么没有保持正常运行?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正常的运转经费。一旦正式开放,或者举办文化活动就势必要产生水电费、人工费、设备添置维修更新等各项费用,而目前的文化站财务不独立,依附乡镇,一分自有资金也没有。再如群众跳广场舞的音响设备基本都是个人掏腰包,产权属个人,政府缺乏有效引导、服务、支持和援助。

三、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三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

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着眼点要高,着力点要低。着眼点要高是指强调农村文化重要性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农村文化这块阵地不能丢,丢不得,也丢不起,一丢就要出乱子,出大事。着力点要低是指要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用专业化的标准要求农民。不能把农村群众文化搞的太深奥,要便于操作和推广,让农民易懂、易学、乐学。

(二)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

硬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阵地、财政投入等方面。软件主要包括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机制体制、制度管理等因素。文化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但光有硬件设备没有文化活动,硬件就会成为摆设。如何处理好软硬关系呢?

一是夯实基础,阵地建起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村级文化活动室要再扩大覆盖面,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吸引力上做文章。努力实现85%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任务,继续加大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和“丽水市山花乡镇”的创建力度。

二是打造名片,品牌亮起来。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县农村文化积淀深,底蕴厚,内涵丰富,对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文化、精品文化,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县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民间文化品牌还不多。《松阳高腔》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我县不可多得、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朵奇葩,是我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松阳高腔》的成功先例值得效仿,成功模式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聘请专家、老师对本地的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编排、创作、展演,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队伍”,不断提升“一镇一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狠抓队伍,锣鼓响起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文艺骨干在繁荣农村文化、普及农村文化、推广传播农村文化中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繁荣群众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更强的农村本土文艺骨干和富有魅力的农村文化领军人物。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民间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撤不掉、搬不走、乐奉献、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三)正确处理“冷”与“热”的关系

农村文化“两头热中间冷”的“哑铃形”状况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两头热”是指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多;还有一头热是指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老百姓“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所谓“中间冷”是指乡镇文化管理力量十分薄弱。部分乡镇正处于三种状态:一是没人干事。文化站建好了,却缺乏人员管理。二是没钱办事。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特点。三是无章理事。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如何管、如何用、如何运行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管理制度,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还没有章可循。

今后工作就是要硬化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强化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积极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项目筹资和文企“联姻”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确保文化站等农村文化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真正发挥作用。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篇9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推进与落实,并且这也是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需求。面对新的工作需求,我们应该对群众文化在当前农村地区发展和建设工作应用下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抓住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地做好相关文化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关键的实践基础保障。从新农村建设工作角度来说,群众文化主要是指在当地一定领域空间中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主题。本文就群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探究了相应的工作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篇10

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现状, 探索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成绩有目共睹。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许多不足。

1. 有发展。

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家书屋、农民公园、宽带入户等文化工程的实施, 使农民也能看电视, 上互联网、跳广场舞, 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 有潜力。

由于部分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 活动手段过于简单, 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 仍然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 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 青壮年文化娱乐方式仍然以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为主, 许多富有时代气息, 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 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3. 有创新。

近年来, 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形式不断创新。根据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坚持“三贴近”原则, 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 抓住国人的怀旧情结, 举办清明踏青、植树、端午龙舟竟渡、“七夕”集体音乐舞会等。对群众自发组织的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活动也给予极大支持和鼓励

4. 有不足。

目前, 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 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 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说, 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镇化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 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农村群众对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始终认为农村群众文化“一不出粮食, 二不产棉花, 既当不了饭吃, 又不能做衣穿”, 没有从建设法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从社会层面上来说, 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作用、地位、价值等认识很模糊。一些富起来的村可以拿上万甚至数十万的资金修祠堂、修族谱, 但对文化投入微乎其微。

2. 内容形式较为单调。

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 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看电视, 二是打牌。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 深受农民喜爱, 但毕竟次数有限, 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 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 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 传统项目缺乏保护。

一些农村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 如舞龙、舞狮、舞蹈、腰鼓等, 曾经一度在农村非常活跃。近年来,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留守老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组织开展这些传统项目, 缺乏对传统项目的保护, 使其逐渐走向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空白。农村传统技艺无人继承, 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产品很少流行乡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流失殆尽。

4. 文化专干良莠不齐。

据统计, 虽然基层政府配备了文化专干, 但真正的文化专业人才并不多, 且大部分学历偏低。同时存在专干不专的问题, 文化专干身兼数职, 转岗频繁。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 对文化专干的培训非常有限, 造成文化专干的后天不足。此外, 民间文艺队伍极不稳定, 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民间文艺队伍由于缺乏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 文艺骨干为谋生计, 只能外出务工, 文艺队伍名存实亡。

三、对策及建议

为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 (镇) 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 有重点地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 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 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水平,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切实抓好乡 (镇) 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进一步加强区 (市、县) 文化馆、图书馆建设, 提高“两馆”对乡 (镇) 村文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文化结对活动, 充分利用文化较强区 (市、县) 、乡镇的优势, 携手并进, 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全国、普及广大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拓展农民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

2.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乡 (镇) 村文化建设, 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 乡 (镇) 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农民自办文化缺乏人才是制约我国各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落实好中央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 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 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解决好我国农村专职文化队伍中专业建设薄弱、业务干部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 大量聘用文艺专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 不拘一格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 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创新培训内容, 完善培训机制, 整合培训资源, 全面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 不断增强文化骨干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 逐步形成区 (市、县) 、乡 (镇) 、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3.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 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 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移风易俗, 抵制腐朽文化,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 不断充实活动内涵, 创新活动形式。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 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 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4. 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力度。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 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 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 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上, 既要体现多样性, 又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开拓创新, 坚持不懈, 才能让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摘要:简述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主要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队伍建设, 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等, 以期为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孝芳.《大理日报》[N].2012-4-4 (A3) .

[2]王尚昆.边立民.《浅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探索》杂志网2011-8.

上一篇:超体积因子论文下一篇:护理专业临床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