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实践十篇

2024-05-22

汉语教学实践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进修学习,他们学习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汉语,还包括医学、经济学等诸多方面,可无论他们学习什么学科,汉语学习都会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解决教学活动遇见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重庆医科大学自200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留学生总数已达数百人,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部分南亚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还有少数学生来自非洲及中东地区,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 留学生在我校学习一年的汉语,共开设有三门汉语课,分别为:汉语综合、汉语阅读及汉语听力,由于医学专业教学采用了全英语授课,而且汉语对他们而言并非学历教育,故我校并未将通过国家汉语考试与他们的学位挂钩,开设汉语课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并为后期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1 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而它的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前几乎从未接触过汉语及中国文化,而作为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都已定型,母语文化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现在学习一种崭新、截然不同的语言,必然会受到母语负迁徙作用的影响,从而造成学习障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已经发展成熟,因此他们更易于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学习知识,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贯彻理据性教学的原则[1]。

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直接教学法强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目的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无论是语言的理解或表达,都应避免依赖母语的翻译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经过国内对外汉语教育界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也基本达成了“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共识[2]。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完全不能使用母语或媒介语,而是要严格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期,母语的翻译是必要也是必须的,随着教学的深入,母语的使用应尽量减少,能不用的就不用,可用可不用的,则坚决不用。要遵循“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树立课堂语言意识,时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丰富性、针对性和得体性,有效调控语言信息输出的内容及形式,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切忌采用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语言教学中的一大通病就是过于偏重知识的讲解。教师教学中应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国外目前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red teaching),教师要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诸多方面出发,预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再是教室里唯一的权威,而是起到组织者、协调者以及顾问的角色;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增加交际性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激发学习汉语的动力。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难点及对策

在许多外国人眼里,汉语是一门高深难懂的语言,汉字更是深奥莫测,带着这样的印象学习汉语,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那么汉语究竟难在何处?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呢?

2.1 汉语声调

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三部分组合而成,普通话里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还有4种不同的声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留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声、韵母的发音,而真正的障碍在于声调,因为在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里,根本没有可供参照的声调系统,这使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认知依托。而且声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舌位,没有唇形,发音方法又难以描述,这些都使得它对留学生来说难学,对老师来说难教。

汉语的声调极为重要,它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它呢?显然仅仅通过教材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声调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喻江(2007)提出了“声调音乐化、声调人情化、声调语感化”的教学三步曲。由于声带的位置比较靠里,教师无法演示如何控制声带,难以直接观察声调发音情况,也不可能通过描述、展示发音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某种间接的途径作为中介,而“音乐”和“感情”是人类共有的无国界的东西,是最合适的中介物。通过把声调与这些中介物联系起来,使留学生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汉语声调[3]。这种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2 汉字教学

汉字是记录汉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与记录欧美语言的拼音文字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体系,它所特有的方块结构无疑是对拼音文字线形结构的一种彻底颠覆。

汉字形、音、义的学习中字形最难,就结构而言,它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最基本的笔画有6种(横、竖、撇、捺、点、提),复合笔画有22种(横折、横折钩等),而据统计,汉字的部件有600多个,其中常用的只有100多个,它们几乎可以覆盖2,500个常用汉字。

留学生常犯的错误可以归纳为笔画偏误、部件偏误、其它偏误三类,从这些偏误分析来看,留学生的字形错误是有规律的,常常在笔画、部件层次产生增加、减少、替换、方向性的错误,这说明留学生由于对汉字“以形别义”的区别方式不敏感或不习惯而忽视了一些细微的形体区别要素,从而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汉字教学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汉字的本质入手。从本质上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这是汉字体系一个最根本的规律,也是决定对外汉字教学必须遵从汉字规律性的理论基础与内在原因[1]。故在教学中要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笔画入手,进而过渡到部件汉字。其中对部件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汉字虽然结构繁多,但几乎所有的汉字都是由基本部件构成的,所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部件,汉字难写难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3 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语法究竟难不难,向来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汉语语法不难,因为汉语的词没有什么语法变化,动作、时间和状态是靠加动态助词表示的,而英语有性、数、格、时态的变化,颇为繁复。但也有学者认为,汉语语法规则不像其他语言的语法那样严密、规则,不少的语法规律甚至难以归纳,而且时常出现各种例外,这是因为汉语的各级语言单位的构成不是靠形态的变化,而是依靠语序和虚词的层层组合,由于没有形态的制约,汉语的组合就比较容易,当然也容易出错[4]。

现代汉语常用的虚词虽然只有三四百个,远远少于实词,但它的使用频率却很高,而且起着极为重要的语法作用。虚词掌握得不好,无论学会了多少实词,口语和书面表达还是不会意思清楚,流畅地道,如何教好虚词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习者最快地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而帮助学习者正确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则,形成语言能力[5]。在讨论语法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绝大多数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学位,而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教学中讲授语法并非目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学会语言的应用。

3 对外汉语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与研究一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过去的教材,人们总体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主要的批评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到外国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学习需求;实用性不强,学生想学和急于学的学不到,学了以后基本用不上;还有内容陈旧老化、重复雷同等等。2000年以来,随着汉语热的升温,一批新编的对外汉语教材相继问世,显示出了创新性的理念、方法和设计[6]。

首先,针对不同国别或不同母语背景的教材不断涌现,这比原来的通用型教材更有针对性; 其次,由于汉语学习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年龄层次越来越广泛,因此针对各年龄段学习者的教材也应运而生,它们充分考虑到学习者不同的心理及思维特点,在内容和版面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

此外,各科教材还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汉字教材,就要充分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教学规律和汉字习得的顺序。从汉字笔画入手,按笔画使用的频率编排笔画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先高频,后低频。从汉字结构着手,遵循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先独体,后和体。讲解汉字的笔顺规则应尽量选用独体字作为范例,充分利用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也是和体字构字部件的独特优势。最后,结合字型适当介绍一些汉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汉字符号特有的“形音”联系或“形义”联系[7]。

口语教材和听力教材,在内容上,要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料,保持课文语言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教会学生适合他们外国人身份的汉语,特别是在口语教学中,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种交际必须得体,以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和言语交际距离为宜,既不能过近,也不能过远,并不是一味地教授所谓“俚语”、“成语”,仿佛说得越地道越好,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日渐流行,它的特点是: 以任务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有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它的影响下,一些新近出版的教材都明显加大了练习量,这种练习不再是传统的由学生单独完成的作业,而是形式丰富的小组活动,并将其穿插于课程中,用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语料(可以是语言的,如: 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照片、地图、表格等)作为输入材料,让学生利用真实的语料在交际中接触语言,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老师、教学材料的双边、多边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练习机会,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汉语作为非母语的外语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难点,还有许多领域没有找到科学和准确的解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所以摆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76-80.

[2]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特色和组织特点[J].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82-85.

[3]喻江.声调教学新教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81.

[4]曹成龙.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序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1):31-33.

[5]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7-14.

[6]王尧美.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78-82.

汉语教学实践 篇2

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留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实践性很强。它以学生的口语训练为主, 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 铺设实景模拟的条件, 多说多练, 达到日常交流的目的。但实际上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口语成段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迅速发展, 与其整体的能力水平不相称。[1]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 (70.1%) 认为口语课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课中最为重要, 但只有少数学生 (24%) 喜欢上口语课[2], 学习与使用的需要与口语教学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反差。[3]

为了提升留学生的口语水平, 教师在口语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必须要打破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机械模仿、跟读等操练的灌输式教学套路。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中, 口语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活动, 讲台授课。根据教学任务, 融入生活环境, 可以课堂设在闹市、商场、酒店、旅游景点等。教师在口语课中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教师在口语课上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各个环境中进行各种实践训练, 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2. 留学生口语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广义的实践是指“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4]狭义的实践是与理论相对应的范畴, 是理论认识的运用, 是“区别人以精神、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 如认识、理论活动等”[5]。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实际操作为主, 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汉语口语作为一种语言技能主要还是依靠长时间的练习和应用来提高汉语水平, 实践教学应用于汉语口语是非常适合的。

2.1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完成既定任务。

在传统口语课上, 教师只是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让学生去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这种授课方式固然很好, 但是口语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限于课上, 而是要扩展到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活”的汉语并且把汉语用“活”。教师完全可以把口语课从室内转移到室外, 带领学生去饭店用餐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点餐、如何与当地人交流。任务驱动驱动式教学就是以完成一个生活活动为任务, 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口语。

任务的设计是重点, 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和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因为我校每个教学班留学生人数较少, 市场上又有天然的汉语应用环境。我们分组设计一些现实的口语应用任务, 比如安排学生购物、订餐、参观等活动。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有一名同学担任摄像工作, 记录大家的一言一行, 作为结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整个过程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实, 做细, 这样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离主题, 一盘散沙的现象。这些任务如同活的多媒体教学, 通过刺激多种感官,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保持集中, 比单纯依照课本进行讲读的教学更有吸引力, 获得知识的效率更高。[6]

2.2 课堂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汉语口语教学中,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沉闷、毫无生气, 课堂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主动索取者。

在留学生汉语口语教学中, 要调动课堂气氛, 实施互动, 课堂游戏运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关于课堂游戏,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词语接龙、猜谜语、读绕口令等等。通过这些课堂教学游戏的开展,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语口语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而言, 不仅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交流, 还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 以此带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

2.3 环境熏陶式教学模式

留学生们只有融入到中国的大的语言环境中, 他们的口语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找尽可能多的机会与当地人交流, 才能学到活的语言。目前学校出于来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 同时也出于安全考虑, 将他们安排在单独的一栋楼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 要想尽快提高汉语口语和交际能力, 就必须同中国人交流。

第一, 留学生可以和语言学院开展联谊活动, 使得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留学生能学到地道的汉语, 中国学生通过与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交流也可以掌握一些外语。第二, 争取留学生意见, 可以将部分有意向的留学生安排到同中国学生一个宿舍, 就像中国留学生到了外国会寻找一个寄宿家庭来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样。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三, 结成“帮扶对子”, 一个中国学生同一个留学生结成学习、生活中的帮扶对象。我们学院有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 他们可以和留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 可以一起练习口语, 一起研究彼此国家的风俗习惯。周末或者寒暑假, 可以一起逛街、旅游。从而使留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国社会。这样不仅能够减轻他们远在异国他乡的思乡之苦, 还会使他们接触到更底层、更朴素、更真实的中国。使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汉语知识、了解到最纯正的中国文化。

结语

留学生汉语口语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和课外的交际训练, 激发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针对目前我校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教学情况, 提出汉语口语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以提升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本文从任务驱动式、课堂交互式和环境熏陶式等策略来展开研究, 通过上述教学策略的综合应用,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口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汉语口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翟汛.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江学术, 2007, (2) :96—100.

[2]阮黎容.高级口语教材及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

[3]赵雷.建立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系统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 (3) :64—69.

[4]黄瑞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实践初探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教学内容 五步教学法 技巧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汉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语法,一种是理论语法,一种是教学语法。理论语法是对大量言语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言语的抽象,主要面向母语为汉语的本国人,作为一种知识形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一般不依靠这些语法知识去说话作文。教学语法则是理论语法的“逆向还原”,它是要把理论语法抽象出来的东西再具体化。教学语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理论语法进行了科学的筛选和程序化的工作,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不是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而是教学生用所学语法组织语言,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这是给外国学生讲授语法知识和给中国学生讲授语法知识的根本区别,适合高效地进行语法教学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有一种简化了的学习路线:先攻发音(学习音标),剩下的只需要两本东西,一本好词典,一本好语法书。”(孙德金2006)这里的“好语法书”就是指好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那么我们教什么?如何教?笔者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靠语序和虚词构成自身特有的语法体系,这是汉语与靠词形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的印欧语系的最大不同。吕文华(2002)指出,语法项目选择和编排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是否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是否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无疑“语序”和“虚词”满足了上述两点要求,应当成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

1.教句型

汉语语法系统庞杂,首先从哪一个语法点切入?按照什么样的语法体系系统深入地讲解下去?笔者认为针对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第一册、第二册较好地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试分析如下:

首先建立留学生对汉语语序的整体概念:以动词谓语句作为系统汉语语法学习的开篇,形成“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存在句→强调句”的排序,同时按照“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助词”的教学引入词性和“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的句子成分的学习。这些语法项目之间存在着前后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动词谓语句属于共知范畴,会带来正迁移,接着引入位于谓语动词前面的部分状语,副词充当状语的这一语法点,这对于学生就是新知识,这样新旧知识范畴交替,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加以维护和提升。又如:补语在能愿动词之后出现,因为从双方的心理和交际需要考虑,知道对方“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之后,接着就会想到“做得怎么样”,此时补语的出现显得合理而便于教师解释和学习者掌握,这些句子成分如何排列构成汉语的句型是语法教学的重要内容。

最近几年,引起语言学界广泛重视的“构式”研究既包括传统所理解的句子结构形式(尤其是特殊句式),还包括各类语块、构式块、框式结构(circum-construction)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体(施春宏2011)。当下汉语学界也正对一直困扰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特殊句式和句类(如“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语句、双宾句、存现句、疑问句等)和特定范畴的表达方式(如补语结构、数量结构、指称结构等)进行构式研究。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型在教学语法中的可独立性和重要性。

2.教虚词

虚词的数量庞大,大多意义相近,用法交叉,但在成句和区别意义中又起着关键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副词、介词、助词是数量最多,教学难度最大,学生也最难掌握的内容。陆俭明先生(2000)指出:“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其重要性大大超过实词;在汉语里则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有研究表明,学生一半以上,甚至80%以上的语法错误和虚词有关,并且存在着严重的化石化现象。一些常见的,最基本的虚词,即使是中高级阶段的学生,甚至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仍然用得不好”。如“了”这个最好写,最好认,但却是外国人最头痛最难学的一个字。如果没有“了”的系统学习,就等于抛弃了汉语时态的表达方法,也对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构成了障碍。如:“A我不爱你。B我不爱你了。”B句中的“我以前是爱你的,但现在不爱你了”的意思就是通过“了”在句尾可以表示变化义体现的。还有诸如“不”和“没有”,“又”和“再”,“就”和“才”,“朝”和“向”等等,笔者清楚地记得马真先生整整三个小时给我们讲“常常”和“往往”的辨析,我们才豁然开朗。显然我们不能如此这样讲给外国人听,那我们该如何教?

3.教用法,讲规则

“教用法”就是要把一个语法形式的使用条件说清楚。吕叔湘先生明确指出,一个语法形式“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之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之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

如何教用法?不讲或少讲大的语法体系,逐个讲解必要的语法点,不用或少用术语,精讲多练。只有学习者自身明白了应该在什么样的交际语境中,想要表达何种意念时选用与之相符的句型和结构时,才算真正学会了这一语法点。例如“把”字的教学,理论语法要讲什么是“把”字句;“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内部组成成分的相互制约关系等。对于外国学生,只要会在合适的语境下准确地运用“把”字句即可。笔者非常赞同冯胜利、施春宏(2010)提出的针对二语教学体系的“三一语法”,即通过“场景驱动、潜藏范畴、实现法则”来实现语法教学。我们知道“把”字句主要表达“处置义”“致使义”。张旺熹(1991)将“把”字结构的语用规律概括为:“它总是出现于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语境之中。”那么要表达对一个具体的东西和人加以处置的意思,就可以用“把”字句。通过设置场景,教师演示一系列动作,扔掉一支笔,打开一本书等,写出句子,接着归纳出把字句的核心结构:(S)+把N+V+其他。最后将句法规则进一步细化。学生初次接触“把”字句,头脑中场景、意念、句型相互印证,就能形成较深刻的记忆。endprint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技巧

1.基本模式

这里所说的模式是笔者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和步骤,最常用的模式为五步教学法:(1)设置场景;(2)点拨讲解;(3)归纳格式;(4)练习纠错;(5)细化规则。

教师首先要明确要讲授的语法点是如何将表达意念、表达形式、相应场景一一对应起来的,即在什么情况下要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步:给学生设置恰当的语境。如上文提到的“把”字句,教师做出打开书,擦干净黑板,关上灯的一系列动作,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老师逐一说出正确的句子,焦点集中于共有的“把”字。第二步:点拨讲解。“把”的语法解释繁复,此时教师尽量不要用术语,而是提炼出一两个核心的词汇加以点拨式的讲解,点到为止,比如,在解释“把”的语用功能时,简化为“处置”即可,学生一查字典即懂,同时强调具体可见的动作。第三步:归纳格式。(S)+把+V+其他,第四步:大量练习,利用现有场景,鼓励帮助学生自己造句,这中间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学生说出:*我把南京去了。/*他把女朋友想了。/*我把这个字没写对。此时各种错误大量出现,教师要集中力量再讲解“把”的语法错误,在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①“(S)+把+N+ V+其他”中的N要是可以处置的具体物品或人,南京这样的地方是无法处置的,通过比较“我把教室打扫干净了”和“我把南京去了”“我把他打伤了”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②V是具体动作动词,表抽象意义的心理动词、“是”“在”等都不能用。③否定词放在“把”的前面。对格式的细化后就基本完成了把字句的教学任务。当然后续还有更复杂的把字句的教学,但不能在初次学习时一拥而上。

2.常用技巧

(1)语法学习之初铺垫一些基本术语。

如何让学生听得懂教师所作的解释是让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手头痛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教师自己自身的科研水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自己能提炼出核心要点和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对他们的语言水平了熟于心,用他们学过或熟悉的词汇和句子,少用术语、长句。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术语学生既好懂教师又好用,所以无需回避,反而要提前铺垫。如:“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抽象”、“强调”“描写”与“判断”、“主动”和“被动”、“动词”和“形容词”、“副词”和“连词”,句子成分类的术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等。这些词在解释众多的语法现象时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虚词的辨析上。

如辨析“不”和“没”,分清对主观意志的否定用“不”,对客观事实的否定用“没”,“不”和“没”的最主要区别就掌握了。

辨析“却”和“但是”时,外国人常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我很喜欢她,却她不喜欢我。教师在讲授“却”这个新词的时候,除了意义和“但是”相同之外,更应突出“却”是副词,一定要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这一语法特点的情况下,基本术语能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向系统有效地汉语学习迈进,走出汉语难学的困境。

(2)重视同义句式和词语的比较。

虚词因其在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词,特别是形容词和动词,在语义用法上有交叉,教材、词典等注释含混、循环定义比较常见,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做好这方面的预设就会遭遇尴尬,如在学习了《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25课的生词“水平”之后,第二册的第7课出现了“程度”一词,学生就当堂提出了“老师,程度和水平有什么不一样啊?”笔者一时语塞,只好实事求是回答:“现在无法回答,明天给你答案”。再如:

a1她吃饭去了。 b1她回家去了。

a2她去吃饭了。 b2不能说:她去回家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该用“VP+去”的句式?什么情况下该用“去+VP”的句式?a组和b组都是“VP+去”与“去+VP”句式,为什么b2句式是错的呢?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老师该如何回答。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准备。

(3)示例的技巧。

学习汉语语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语境下通过大量的举例——例句可以让学习者自己体悟出各类语法结构的不同表达功用,进而准确合体地表达自己的意念。

选择例句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有趣、简单、极端、夸张。选择例句时能用短句不用长句,说他们熟悉的校园生活或者美食、明星。如:

他十五岁就大学毕业了。/他五十岁才大学毕业。

“就”和“才”的基本语义区别就显现出现了。前者强调早,顺利;后者强调晚,不顺利。

再如这一类例句:我吃饭。/我爱你。可以在讲授各类语法知识中使用,如讲授汉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时,用主干句“我吃饭”层层递进扩展,可以让学习者对汉语的语序和结构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

我吃饭。(主语+谓语+宾语)

我在食堂吃饭。(主语+地点状语+谓语+宾语)

我昨天在食堂吃得很好。(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谓语+补语)

我昨天在食堂吃完了两碗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在讲授一些虚词的用法时,老师稍加指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我不爱你了”/“我不爱你”/“我爱过你”/“我爱着你呢”等的区别,借此明确“句尾了、过、着”的异同。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用年轻人关心敏感的爱情做引,辅以调侃的语气,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显著。

(4)不要有错必纠。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要尽量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多说、多写。学生能把自己的意念如实正确地表达出来,别人听得懂就达到目的了。此时,如果我们在语法上过分斤斤计较,有错必纠,容易打击学生说汉语、写汉语的积极性。但对于说话造句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教师也要恰当地提出、解释、操练,特别是本课的语法教学重点一定要求学生真正听懂、说对。对于一些习惯性的,非本课教学重点的语法错误,不要刻意指出,可以在重复学生的句子的过程中,不经意地通过加重重音,多次重复的方法提醒学生的错误。如初级阶段的学生常把状语放在谓语之后,说成“我吃饭在食堂、我上课八点”,依笔者的经验学生并非不懂汉语表时间、地点的状语要位于谓语之前,而是习惯使然。

四、结语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以情境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以及对教学语言、示例技巧、难点预设、评价策略等角度总结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带来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排序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2]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3]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J].世界汉语教学,2002,(4).

[4]施春宏.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6]冯胜利,施春宏.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J].语言科学,2010,(5).

[7]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报告 篇4

一、实习时间:2011年10月24日至10月28日

二、实习地点: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B栋教室;

三、实习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实践性极强,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的教学技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解。

四、实习过程

10月27日,在B栋教室举行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每个人安排了一次讲课,讲课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一个同学上去讲课,其他同学就和老师一起在下面听,模拟课堂教学,每个同学都做好了讲课准备,把课讲得绘声绘色,大家也在实践者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五、实习感受

虽然一周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和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上我觉得在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教育见习是我们即将踏上漫漫人生征途的标志,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对我们的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次的实践虽然安排在我们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时间上会有点忙碌,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在实践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学习中的不足,这种不足所产生的吸引力使我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将自己与教师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来丰富填补我的不足,用我的热情为教育稍尽微薄之力。这次实习也让我成长了很多,明白了教师的艰辛。

整个实习完成之后,现在要写一篇实习报告。我的最大感想是: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着。站在讲台上能够举止得体;讲课的时候没有我曾今的老师的刻板;讲课内容要求生动;还有就是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对于学生的把握,对于教学效果的把握,对于课堂的把握,还有备课的心思。

做好一件事情,当然是把整个心思都放在这件事情之上。首先要认识对外汉语教学,明白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我们曾经以为是弘扬中国文化。是的,但是这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最后的结果。我们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让人们(学生)了解中国。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很好的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操。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了解中国又是不是他们的目的呢?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这正如我们当初学习英语,那么我们当初学习英语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目的呢?我们自然是不敢说是要了解英语世界的国家的,事实上直到今天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对于英语国家的理解,基本上还是皮毛阶段。中国文化几千年,只有生活在这个土壤之中,才能准确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英语国家的历史不长,可是我们有谁会很清楚呢?所以,不要主观地认为学习者也是抱着学习中国文化目的来学习的。

先认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第二语言教学。我们要把它当作一门外语来教,学生也当作一门外语来学。试问我们现在学习一门外语是为了什么?一是我比较感兴趣。再谈其他的目的或要求。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一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就要兼顾。也就是说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具体针对某一类学生。其次,就是不能面面俱到——毕竟,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涉及一个内容的把握了。要求我们讲课时不能太过简单,但是也不能太复杂,不然会挫伤学习者的兴趣。没有兴趣,又何谈学习呢!但是具体怎样把握内容呢?一是教材方面的内容要讲清楚明白,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但是不能太深。这是教学的要求。这是基本点,做不好这个,就别谈当一个好老师了。

其次是备课方面。教师对上述要求的把握,即寻找相关拓展方面,还要花心思把它讲的形象具体。现在自己当学生的时候,都很厌烦老师讲课不形象生动。想到自己要去讲课的时候,却又会步入前者后尘,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课堂。给学生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很好的互动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在一起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望。课程设计在总体上要把握课程内容的大体方向,不能偏离太远。这是教师的基本技能。针对有些学生讲课的时候,虽说是选择了一篇课文,但是所讲内容与课文是毫无关系。只是有一个方面类似,便做引申。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应该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的,这就涉及一个认真的问题。

汉语教学实践 篇5

古汉语去今甚远, 言语陌生, 枯燥乏味, 犹如天书, 学生总是提不起兴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成了关键问题之一。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特曼 (Terman, I·M) 对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64年的跟踪研究, 认为“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差异 (极少数弱智者及有生理障碍者除外) , 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机。”古今汉语虽相隔年代较长, 两者有一定差别, 但古今汉语毕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者就是 “源”和 “流”的关系。不仅许多基本的文字、词汇和语法是古今一致的, 就连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亦是古今相通的, 继承关系明显。美国语言学家卡西尔说:“语言犹如我们思想和感情、知觉和概念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除此之外, 我们就不能呼吸。”因此, 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例, 以让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由衷惊叹古汉语的精彩与奇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古汉语之美。“从而把古今串成一线, 切实感受到我们今天‘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里, 处处可以触摸到古汉语的气息。”

从人文学院的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 我认为 《古代汉语》 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深入进行。

1.更新 《古代汉语》 教学内容, 优化 《古代汉语》 教学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古汉语教学大致包括音韵、文字、词汇、语法、文选等几大部分。蒋礼鸿先生在 《古汉语通论》 中说:“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古汉语, 不仅要求能读懂文言文……古汉语的学习要求掌握科学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不仅能读懂文章, 也要能掌握古汉语的若干基本规律, 可以由此而为学习汉语史打好基础。”蒋先生对于古汉语的“教”和“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对于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来说, 这一要求则显得太高了。

我认为从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应随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实施过程中, 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 调整、优化古汉语教学体系。如传统古汉语教学中的“音韵”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但由于多数学生毕业后很少专门从事汉语教学的相关工作, 因此可适当降低“音韵”部分的学习难度及要求。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 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增强社会适应力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2.加强字词讲解与文化的联系, 促进 《古代汉语》 教学。

将字词的讲解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这是颇有成效的办法。如《论语·公冶长》 中有“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一句。除了掌握个别字的字义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看到“宰予昼寝”, 可问学生, 孔子为何如此生气?有人以为“昼寝”乃日常小过, 孔子不该大发雷霆, 于是主张“昼”乃“画”之误, 认为雕画所居之所是奢侈的行为, 故而孔子才会大骂宰予。其实, 只要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作息时间, 就会知道, 白天睡觉确是不甚得体之事, 这是极其懒惰的表现。因为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 如无特别情况, 绝不例外。早饭是上午九点左右吃, 晚饭是下午四点左右吃。由于取火不甚方便, 因此晚饭往往不重新做, 而是由早饭一次带出。由此, 古人是没有午休的, 他们都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了解这些, 从文字背后的文化出发, 对于学生理解文选及字词的含义是很有帮助的。

再如学习 《古代汉语》 时经常会遇到很多成语。教学中在掌握成语字面含义的同时, 还应尽可能还原一些历史事实, 那么学生在记忆和使用过程中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至误用。如成语“韬光养晦”即是在权谋场内经常使用的手段。作为权谋主体, 表面上收敛锋芒, 隐藏才能行迹, 掩饰雄心壮志, 以麻痹对方的警觉, 等待合适的时机, 实现预期的目的, 这就叫做“韬光养晦”, 是人们安身保命和图谋进取的基本途径。韬光养晦的权谋, 在实际运用上可以从隐藏或掩饰生理、感情、才能和志向诸方面去进行。权谋主体究竟要隐藏或掩饰哪一方面的真实情况, 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权谋场和权谋客体的行为动机。此时, 如能列举“韬光养晦”这一权谋的应用实例, 即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调动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记忆深刻。孙膑曾跟庞涓一起学兵法。庞涓出山后为魏惠王所赏识, 官至将军, 可是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 就暗中派人将他骗来。孙膑来到魏国不久, 受庞涓的陷害, 被魏惠王处以黥刖之刑。孙膑受刑后, 本以为是庞涓救了自己的性命, 因而立志将祖传兵法写出来送给庞涓。庞涓派来的传者看到孙膑的诚实, 以及他所蒙受的不白之冤, 深为同情, 就把庞涓的卑鄙行为告诉了孙膑。孙膑由此如梦初醒, 看清了庞涓的阴险嘴脸, 于是只好装疯以自救, 大喊大叫, 以屎尿涂身, 还烧掉了已经写好的兵书。庞涓看到这种情形, 认为孙膑真的疯了, 也就不再关注他了。后来, 有位齐国的使臣来魏国访问, 顺便偷偷地把孙膑接回齐国, 孙膑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从生理方面进行掩饰的实例。在社会生活里无论是什么人, 谁愿意同一个疯子去仔细计较呢?庞涓尽管阴狠毒辣, 但看到孙膑那般疯模样, 在心满意足之余, 也许还会产生一点怜悯之情。孙膑身处牢笼, 却能够摆脱被折磨死的厄运, 实在是因为装疯卖傻, 使得庞涓感到他已经毫无用处, 从而放松警觉, 不加提防的缘故。如此一来, 学生定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正确、恰当使用成语的目的。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因古汉语重在讲解语言知识, 较之文学要枯燥、单调、深奥得多。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语言知识, 时间长了, 学生必定失去兴趣。因此要想使古汉语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即是很好的手段。

如讲授 “ 文字” 部分内容时, 可利用课件再现古代汉字的原形, 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中了解汉字形体以及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走进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还可根据所讲篇目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篇文选背后都有复杂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如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权力争夺的故事, 电影 《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情节与之相像, 将 《左传》 篇目的讲述与客观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拉近学生与古代文选的距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他们学习的愿望。

4.利用多种社会资源, 到课堂外走走看看。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这点对语言文字来说同样适用。在古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像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宁波博物馆经常有一些青铜器展、家具展、书画展等。如看看青铜器上的铭文, 对于学习 《古代汉语》 的文字部分内容来说, 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方法。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到历史、语言、文化的传承性, 建立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不是单纯看书本上的内容, 要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综上, 我们应该坚持在批判中继承的原则吸收传统教学中有用的东西, 废除陈旧的教法, 加强学科联系,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教学方法, 可采用教师讲授式、师生问答式、课堂讨论式等。讲授式不一定是注入式, 问答式、讨论式也不一定是启发式。衡量是不是启发式, 其标准就在于是不是从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是从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 即使满堂问问答答, 时时分组讨论, 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也不一定就是启发式。于此,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摘要:宁波工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 其人文学院的《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即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教学实践 篇6

职业教育是应用性很强的教育, 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 所以汉语教学要与就业挂钩, 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人, 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完整人格、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 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有较强岗位竞争能力的人。本文将从“立回归社会人”、“重体验实践能力性”、“抓写作专业实用性”三个方面来探讨职业教育中汉语以综合素养为基础的实效性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一、以“心理诊断”为主的回归社会课, 凸显和谐性

就目前职校学生生源看, 令人堪忧。选择职校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以往的学习阶段有过失败的阴影, 是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 是毛病较多的“问题学生”。笔者认为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怀疑心态、自闭心理表现为逆反行为。平时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没有形成好的品质, 行为举止不规范, 公德意识低下, 不是一个受身边人喜欢的人, 由此经常无意识受到种种自认为不公平的待遇。久之, 对身边的同学、教师、教辅人员产生猜疑, 与他人之间形成一堵精神厚墙, 将自卑的心装在壳子里, 表现出来的又是一副无所畏惧的“老大”做法, 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结果就是对老师教育产生不信任, 对正面的教育产生抵触, 对班集体冷漠, 老师要求做的他偏不做, 不能做的它偏要做。

(2) 厌学心态、失败结果导致自卑心理。长期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能力低, 学校的各种考评测试多以失败告终, 在班级很难显出自我价值, 备受冷落, 活泼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心态消极而自卑, 对任何事情缺乏热情。

(3) 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当或欠缺带来的负面阴影。表现为心理脆弱没有承受能力, 遇到困难挫折不知所措, 没有抗风雨的坚韧性。没有稳定的情绪, 易喜易悲易怒, 容易走极端;依赖性强, 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缺乏独立性;对亲情的淡漠, 对合作的不屑, 造成健康人格的缺失;言而无信, 考试剽窃作弊, 作业抄袭, 对家长、对老师欺瞒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4) 没有高远的学习目标, 贪图安逸, 不懂责任和义务。没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读书境界;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等而出现的信念危机。

这里讨论的“心理诊断”课, 主要就是针对上述职校生出现的一系列疾痼, 运用案例教学对症下药, 医治病根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激发他们的热情, 重拾丢失的自信心, 重新审视自我, 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人生、理解生活的能力, 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 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汲取社会上主流的、光明的积极因素, 激励他们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回归社会的和谐人。很难想象一个不以社会作为生存空间的“不和谐”人能在就业岗位上有所发展。

【案例】贯彻开放性原则, 关注社会热点文化现象, 用时代的“大气”轧出学生心中的“小家子”俗气。

针对上述列举的第4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爱国”二字是那么的陌生、淡然和遥远。例如在《星期天———父亲的手记》的教学实践中, 当分析到辛弃疾的《破阵子》时, 笔者将作者一生积极抗金收复中原的爱国话题说开去, 引入时代的话题。中国百年梦想, 经过太多风雨的洗礼, 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奥运盛会, 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当我们怀着一颗诚挚的心, 将奥运火炬高高举起, 热情友善地邀请世界各国人民参加的时候, 在英国、法国等国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课后要求学生以“奥运火炬传递”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事后学生们踊跃上网、读报, 教室里充满了奥运话题。通过作文讲评, 再一次将“爱国的理念”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在讲台上念范文, 由于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念到动情处时, 声音哽咽了;念到豪情壮志时, 教室里不由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以下是摘自学生习作中的二个片断:片段一, 发生在法国巴黎的那一幕, “藏独”分子肆无忌惮地抢夺“最美火炬手”金晶手中的火炬。金晶, 这个在圣火传递中感动了所有人的女孩, 用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和残缺的身体捍卫圣火的精神令我永远铭记, 她让我感受到当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荣誉比较时, 祖国的至高无上, 让我感受到什么才是真、善、美,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片段二, 弥足珍贵的是一批留学生和海外华侨, 他们自愿护卫火炬, 红旗漫卷, 唱着雄壮的国歌, 迈着铿锵的步伐, 向“藏独”分子走去的凛然不可侵犯的镜头, 让我感受到“祖国”二字比我生命更重要的压在肩上的沉甸甸责任, 这一刻我长大了。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用只争朝夕的精神与时间赛跑, 掌握一技之长, 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不愧祖国母亲养育之恩。

【教学反思】由于职校汉语教学呈现实用性特点, 塑造人灵魂的功能不能被忽视。从方向性上讲, 汉语课堂设计的内容要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体会汉语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情感的陶冶, 轧出藏在衣服下面的恶习、邪气等“小家子气”, 起到净化和提升心灵的作用, 进而丰盈他们的精神空间, 让他们学会人生的游戏规则。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 面向未来, 增加就业的砝码, 这就是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表现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后盾, 这就是经过“心理诊断”课“医治”出来的很“大气”的职校毕业生。教师平时要根据学生的“病症”,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 将学生的“歪枝斜叶”给无情砍掉, 使其茁壮成长。将求知、明理、励志、践行、做人等高尚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 培养学生成为一定品位的“和谐人”。

二、以“体验实践”为学习过程的摹拟课, 凸显能力性

所谓体验摹拟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 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 以获得客观、精确知识的过程, 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且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 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生活是自己的, 于是在摹拟中体验是向自我开放的。通过去体验, 实现了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融合, 情感和理性直接发生了对话。

这类课型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储备的理论知识实践化、能力化, 方向直指就业化。最大特征就是立足于每个人的教育, 对每一个人负责, 从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出发, 为学生设置适应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舞台, 让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 去获得相应的发展。将听、说、读与思维相联系, 将口语交际与职业活动相联系。既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供了文字解读、言语交流及信息处理的指南, 又将职校汉语的实用性凸显了出来, 让学生能从切身体会中体验到学汉语的需要和快乐。

此类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讲求实效性。遵循“学生为本位, 能力为中心, 实践为重点”的原则;课堂结构趋于开放、灵活;组织形式趋于宽松、民主。

【实验一】:“感知水温”, “小老师”互动课

对职校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相应的调整, 对于教材上难度较小、通俗易懂的自读课, 笔者一般是让汉语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老师”。“春江水暖鸭先知”、“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要放开手脚, 大胆让学生下“池塘”感知“水温”。要将此类课上成功, 得注意如下几点: (1) 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对上课的“小老师”从宏观上指导, 督促其备课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 (2) 课堂进行中主体方向的把握。学生对“小老师”上课表现为新奇、活跃、轻松、大胆, 在讨论问题时常常气氛热烈,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枝蔓得很远, “小老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 教师要做适时的导向, 以保证授课计划的完成; (3) 课堂结尾的中肯评价。一是学生对“小老师”上课情况的评点, 二是“小老师”对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评点, 在相互点评中得到提升, 三是教师的整体评价, 提升亮点, 给予肯定, 指出不足, 指明方向; (4) 课后让学生写感想或总结。让他们在自导、自演、自评、自感、自悟中获得刻骨铭心的能力, 是“热闹”后的冷静思考。

【实验总结】这类实验的特点:一是对学习内容作个性化处理, 适应职校生的特点;二是互动体现出情境———挑战———活动———反馈的程序, 完成一个完整学习任务不是简单地告知对与错, 而是重在学习所得的内在反馈与激励, 以循环互动的方式发生着作用;三是学会在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下来完成任务, 善于自我调节和反思;四是在学习中学生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性, 有公开表现和交流所学东西的机会;五是让学习者在学习程序和时空上能够进出自如、通达顺畅。

【实验二】:以画促教, 影视艺术课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 正日渐获得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比拟和匹敌的众多接受者, 职校生便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群。就信息而言, 他们信息储备差不多一半来自影视, 影视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感知社会人生的一扇重要窗口。再说, 各门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互通的, 小说大量改编成电影和现在正兴起的“诗电影”、“散文电影”的出现, 便是明证。基于艺术的互通性, 影视的某些概念, 表现手法和感性材料可以移用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教学领域。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适应职校生的授课方式, 发现这种影视艺术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冰心的《生命是什么》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了拍散文TV的做法。首先让学生抓住课文文脉:作者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将生命比喻成“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一棵成长中的小树”。然后要求学生用镜头剪辑化的方法, 用语言描绘的方式将画面放映出来并命名, 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效果很好。如一位学生拍摄的一组“一江春水”画如下:源自冰雪生命萌动图———青山绿水汇集细流图———百回千转奔腾怒号图———夹岸桃花轻流浅唱图———晚霞投影归融大海图, 真的很美。在此基础上, 归纳散文的特点和写法, 散文的“神”是文脉, 是“穿铜钱的线串”, 散文的“形”就是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和不同距离拍摄的语言画面, 是“钱串上的一个个铜钱”。这就比直接讲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要好得多。这就将枯燥的知识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其在快乐中体验。又如在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的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三五一伙地自由组合, 预先排演, 要求人人参与, 表演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结果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表演课, 有用绿色纸做的孤独邮筒, 有自带的一把小伞, 有用手机自录的舒缓凄婉音乐。在抒情诵读中, 有一对恋人在骑楼下躲雨的幸福镜头, 有女主人公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打着小伞去寄信的镜头, 有在街的中央被车撞倒, 轻轻跌落像蝴蝶飘落的镜头, ……每个人都很投入, 每组都有自己的创意, 到位抑或不到位的表演都会引起大笑。当时观摩这堂课的老师很有感慨地说:“想不到平时不咋地懒洋洋的学生, 还有如此的表演天赋, 看来我们以后得更多地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他们。”因此教师应尽量让课堂生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唱主角, 并唱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 让他们在切身体会实践中学会欣赏自己, 学会欣赏别人, 在相互欣赏中能力得到提升。在《雷雨》、《威尼斯商人》、《黛玉葬花》之类的教学实践中则可以先让学生看有关的话剧、电影或视频, 然后分析, 最后少不了学生对课文进行创意活动的环节。在这些活动课的基础上, 每学期可举行一次正规的较大型的汉语综合能力测验课, 成绩占平时分数的20%, 考试内容可以根据本学期的口语交际单元的内容进行规定,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定, 可以表演小品、相声, 可以朗读、竞选职位、发表演说, 可以模拟主持等。让公正、客观、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评委, 当堂亮分, 评出一、二、三等奖, 并请教师观摩, 发荣誉证书, 这样每次效果都会特好, 它也是学生一学期中最为关注、最为期盼、最为开心、最有成就感的课。

【实验总结】这种实验不仅仅只是培养了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的勇气, 展露发展了个性, 使之有决心、有热忱、有毅力、有目的、有理性、有智慧地去实现目标, 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锻炼了他们敏捷的思维方式, 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学生就业后决定其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有“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雄师”、“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之说。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交流等各个方面的挑战, 培养他们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诸如以下活动方式, 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模拟主持训练、演讲课、辩论赛、朗读赛、口语测试课、普通话训练课、对话训练、复述训练、倾听训练、语音室课、多媒体课、影视欣赏课、成语接龙训练、典故戏说课、说唱演活动课、读书报告课、短剧演出课、猜谜语、说笑话、对对联课及参观访问活动课等。

三、以“写作档案袋为抓手”的写作课, 凸显实用性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在建设职业人才高地方面, 走在了全国前面, 现发行的新版职校教材新增了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单元教材注重编写的科学性, 注重材料的新颖性, 注重贴近生活的适应性, 注重贴近职校水平的通俗浅显性。文种涉及条据、启事、规章制度、记录、书信、计划、总结、主持发言、说明书、合同、求职应聘书、行政公文, 富有时代气息, 全面而又实用。突出了职校汉语在就业导向方面的重要性, 给职业学校的汉语教学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崭新的面貌。

对在汉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 要紧跟时代步伐, 作出有效的调整, 要狠抓与专业挂钩, 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应用文写作。但写作对职校生来说毕竟是令其头疼的事情, 教师要“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采用最能吸引学生的方式, 将学生引上路。笔者在此与各位同仁们共同探讨。

1. 找兴趣点, 入应用文写作之路。

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地学有所得, 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 就会感到“没意思”。要让学生感到有意思, 就得让学生产生兴趣,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将他们引入到这点上来。要将枯燥的写作让学生接近、亲近从而乐学, 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对学生的应用习作, 用“放大镜”找优点:从立意观点、思维方式、立人行事角度、行文笔调、字体卷面整洁、作业态度等各个方面, 蹲下身子以包容理解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解读。一篇习作应至少找出两处优点, 缺点只写一处, 往最重要的拈。表扬激励多于批评, 让学生有前进的力量, 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乐此不疲往写作道路上走。清代教育学家颜昊先生说:“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 并以此鼓励他,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如将学生引到了兴趣这点上, 教师在写作方面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50%。

2. 抓“写作档案袋”, 培养有潜力的就业人。

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写作档案袋, 主要记载每次的作文评讲结果及学生在班级、学校或社会中参加的有关汉语活动情况。每次班级的作文讲评要搞得大张旗鼓, 将作文优秀者名单用红榜贴出来, 优秀文章或语段复印出来, 每次复印覆盖全班40%的学生习作, 下发给班级的每位学生, 让人人知晓, 这样既给40%的优秀者以鼓励, 又给余下60%的学生以压力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学期下来保证90%的学生的作文都能被复印, 让每位学生都尝到“甜头”, 能看见前进的曙光。优秀的整篇复印, 较好的复制段落, 较差的作文找闪光的语句, 装订成册, 作为班级档案袋。另外每次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在自己的写作档案袋里, 如作文的分数、老师的评语、老师给予肯定的语段或句子等都抄下来, 放在档案袋里, 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痕迹, 聆听到进步的步伐声, 这样一点一点地储存信心, 一点一点地积聚力量。接下来的工作是将学生的光环扩大到辅导员和家长身上, 家长会上可以将学生本人的写作档案袋和班级档案袋下发给家长,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写作方面的发展动态。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数次榜上有名, 文章被多次复印, 那种无以言传的美感一定会成为支撑学生持续前进的强大力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写作上表现不佳时, 家长也会施压的, 这样极少数不重视写作的学生会有来自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家长三方面的督促, 也会迫于无奈而重视写作。重视了总会有进步的, 当进步达到一定量就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 储备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职校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的操作, 学好写作就能将操作程序、步骤、流程给记录下来, 从而发现问题、剖析问题,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然后按照悟到的规律进行实践操作, 求得更高的工作效率。这样就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 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这就是一个发展、再创造的过程。重视应用文写作, 目的就是培养有发展创造潜力的就业人。

3. 悟写作精髓, 培养工作素质。

要让学生持续对写作保持热度, 除了上述的狠抓写作档案袋外, 还应让学生知晓学好写作有利于培养好的工作素质, 让其知晓利害关系, 从内心深处发出强烈想学好的愿望。日常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工作素质:严谨、踏实、实事求是, 科学准确性、程序性、条理性、逻辑性, 这从应用文的性质和写作特点就可以看出:

(1) 主题明确, 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这个特点意在务实, 解决实际问题。

(2) 内容真实可靠, 来不得半点虚假。工作中讲究踏踏实实, 讲究科学严谨。

(3) 语言简洁朴实, 务求言简意赅, 反对雕琢的不求实际, 更不能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4) 程式性。应用文从写作流程、篇章结构、文面版式等都有一定的模式, 不得随意更改。

(5) 时效性强。要写得及时, 发得及时, 办得及时, 工作中也讲效率。

这些特点既是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应该具有的工作素质,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精髓, 就具备了一些实际的工作素质。让学生明白写好应用文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让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引领着学生在写作路上越行越远。

一堂成功的职校汉语课, 必须闪烁着实用的价值光芒, 因此一名优秀的职校汉语教师有责任将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 思想得到净化, 能力得到发展, 写作得到悟道, 就业得到指点, 这就是本文探讨的意义价值所在。

摘要: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 培养出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市场人”。汉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担负起了培养合格就业人的重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探讨了几种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将汉语的实效性教学落得到了实处。

关键词:实效性教学,综合素养,和谐人,职业教育,市场

参考文献

[1]查有梁.20 Keys for Teachers[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4.

[2][美]W.James Popham.Classroom Assessment: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盛群力等.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 .

[4]许世国.职高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M].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8.

汉语教学实践 篇7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方面的师资, 要求学生在经过系统地理论学习以后, 逐渐掌握本专业在教学上的相关知识, 包括语言理论、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心理学等知识, 从而进行汉语教学。但是, 随着这一专业的发展, 很多问题突显出来,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 很多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在这个专业上的投入较少, 只凭着老师一张嘴来授课, 没有实习实践的场所, 没有留学生资源, 所以导致学生学了四年以后也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不知道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 学生一旦走上讲台, 完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形式, 一味讲授, 忽视学生的存在, 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而言, 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2005年1月7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重点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文件中把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提出来, 并且把实践教学放在首位, 要求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本校实际、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教学,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师资, 实践性很强, 所以这个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突出“应用”二字, 在人才培养上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把学生的实习实践放在重中之重, 适当加大实习实践的比例, 把这一项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强调专业性, 又要强调实践性, 力争打造“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以打造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在秉持应用性理念的前提下, 分年级分阶段的展开实践教学。大一大二为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加强学生在外语听说方面的训练;大三为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要结合课程类型开展实践教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 了解基本的教学法;大三为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是真正的实习实践阶段, 是知识升华阶段。这个阶段要让学生真正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在教学中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只有真正地从事教学, 才知道教学为何物。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公办院校, 我们应该以“应用”为导向, 以“就业”为前提,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不可少。理论教学要联系实践教学,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充分保障这一专业的实习实践条件, 为学生打造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和展现所学的平台,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将知识转化为才能。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特点, 其专业教学实践内容和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方向和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化要求、应用语言学科的学科性要求以及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元且连续的实践体系, 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校园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和社会实习实践。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比例, 把课上实践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开拓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把实践成果作为测评学生的主要手段。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有两大依托,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 二是保证实习实训。具体如下:

1.调整课程体系, 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1) 基础理论方面。包括语言学、教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这些理论相关的课程传授应以“实用”为目标, 根据学生需要适当删减理论学时, 增加实践学时。教师在讲授时也应立足于“应用”。以汉语语法教学为例, 在学习汉语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开设教学语法课程, 应该让学生了解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区别, 让学生学会怎么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复杂的语法问题。与此同时, 也应该设立偏误分析课程, 把留学生的偏误向学生展现出来, 让学生自己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 并且让他们学会把抽象的语言理论具体化, 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语法、教学法、偏误分析等课程上应该以实践为主, 加大实践学时, 通过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增加实践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将课上所学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2) 第二外语。开设第二外语, 特别是小语种。让学生在已有外语的基础上选修一门外语, 另外, 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也可以辅修第三外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外语与汉语的对比, 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特点, 并且为学生出国从事汉语志愿者以及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文化知识。包括中华特质、风俗特征以及外国文化常识等。在传授文化知识的时候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教学才艺课, 包括剪纸、绘画等, 这些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部分除了教师讲授之外, 可以设置专题由具有一定才艺的学生讲解, 让学生参与其中。

(4) 社会学、伦理学。包括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内容, 以及一名教师所应有的礼仪风范、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涉外礼仪等。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既要在课堂上获悉, 更需要在社会实践和与人交往中获得。所以这部分课程内容通过改变课程性质, 可以和校内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不断提高。

2.利用各种条件, 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践

(1) 校内的实习实践。主要指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及相关实践。 包括模拟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比赛、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辩论会、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课并组织讨论等, 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第一, 利用微格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微格实验室的设备, 虚拟课堂教学, 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试讲录下来, 然后针对讲课视频进行点评和讨论,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 扬长避短, 及时解决不足之处。第二, 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 利用一切机会与外教进行交流, 这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 也会丰富人生经验、社会阅历。有留学生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留学生资源, 可采取互相学习或者“一对一”辅导的形式, 让学生跟留学生一起学习或者帮助留学生辅导汉语, 也可以在班级内选拔优秀的学生给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开设《电影赏析》、《汉语熟语》等相关选修课, 让学生亲身感受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

(2) 校外实习实践。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比如与社会上的一些汉语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 定期选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从中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 国外实习实践。学校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或者相关的外事部门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让有条件的学生作为“交换生 “到国外学习, 同时与合作院校签订协议, 给学生提供给当地人讲授汉语的机会, 从而更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定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比例, 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着实地体现出“应用”二字,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发挥自己所长的平台, 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各种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进而更充分地凸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色。可以说, 搞好实践教学体系,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金前文.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J].河南科技, 2013 (12) .

[2]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8) .

[3]曹保平.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现代语文[J], 2011 (10) .

[4]王彬.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淮北师范大学学报[J], 2012 (10) .

[5]李薇.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 2011 (7) .

汉语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MHK;民族预科;教学模式

一、前言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是专门用来测试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一个正规、高效、权威的汉语水平评价工具。考试成绩可以体现应试者的实际汉语水平。通过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是应考者汉语水平的证明。考查考生实际运用汉语交际能力是MHK的目的,符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规定。

2010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在高校全面推行MHK,在高等学校2010级入学新生中全面开始推行MHK考试。

伊犁师范学院预科汉语教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许多一直从事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预科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未停止。

随着MHK的实施和推广,现有的预科汉语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新的形势,因此,研究切合伊犁师范学院发展的预科汉语教学模式,探索我院预科汉语教学的转型,不仅可以加快我院预科汉语教育的发展,有效提高我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也对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研究做出贡献。

MHK的推行对预科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汉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科汉语教学水平,对我院预科汉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规划,努力实现传统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形势下预科汉语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思路

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区内外民族预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笔者对我院民族预科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改革思路:

1.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入学时,对预科新生进行汉语水平摸底测试。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按汉语水平将其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三个教学等级进行分类。在三个不同等级的班级运用不同等级的教材,安排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2.分小班上课。分级时中级班控制在35-45人,初级班每班人数在20-30人,最多不能超过35人。这样,在课堂能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练习,达到熟能生巧。

3.严格推行升留级制度。自2007年开始对预科班级采取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标准的留级制,2012年开始对预科班级采取以民族汉考(MHK)为标准的留级制,对达不到规定级别的学生予以留级。由于此项制度的坚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设置课程组。为了减轻课时多、多头课的压力,同时便于教师之间对相同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交流、提高,预科部按所授课程将教师划分为:精读组、听力组、阅读组等三个课程组。

5.注重课外阅读。要使汉语水平得以提高与突破,单靠课本资源是不够的。引导学生课后多读、泛读课外读物,扩展视野,增长知识,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型和词汇,提高汉语水平。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词典等工具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会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

6.封闭式强化教学。预科部自2010年以来,一直实行全封闭管理,教室固定,晚自习有教师值班检查,周六、周日全天按照規定内容自修,有教师值班严格检查。实践证明,封闭式强化教学,其效率早已超过之前的教学效果。封闭式强化教学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7.淡化词汇教学,强化课文教学,突出文化知识的特点。词语的讲解侧重关键词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意思和本课上下文语境中的意思,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课文是对学生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之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课本中内容,组织学生运用课文提供的语料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进而突破书本局限,结合语境扩展思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掌握句型、句义和句调,了解句子是怎样上下衔接,段落是如何连缀成篇的,提高读、听和写作的水平。

8.采用阶段目标教学法。新生入校即进行MHK考试,以此次考试为基点,两个月为一个时间段,班主任给每位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结合月测,根据学生成绩找出其薄弱点,对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练习。达标的学生予以奖励,不达标的学生予以处罚或诫勉谈话,连续两次不达标取消评特困生的资格。

9.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民族教育首先是政治教育,其次才是文化教育。基于此,预科在开设影视欣赏、新闻联播导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等课程之外,要以讲座形式开设民族宗教政策、新疆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在提升预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坚定反对民族分裂的立场,弘扬社会正能量。

10.进行网络汉语资源建设。投入一定经费,加强汉语教学网络内容的建设和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预科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联系,利用校园网和微信等网络工具为载体,上传各类汉语学习资料,供全院少数民族学生在线和下载使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总结

预科汉语教学过程模式的改革不仅借鉴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优点,还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更加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转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专家听课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技巧,从而改进教学模式。

在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和改革实践始终是伊犁师范学院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对自治区其他高校展开了民族预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190.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71-274.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迟敏.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语言[J].语言与翻译,1999(3).

汉语教学实践 篇9

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传统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现代汉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区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区分应用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实行动手动口式和“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并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考核方式上应重视理论知识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作 者:汪东锋 王鹏翔 李延梅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1)分类号:H193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 实践 改革 思考

汉语教学实践 篇10

刘珣先生早在20年前便注意到这一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环境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在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订或是教材的编写中, 都只考虑课堂教学这一个方面, 没有把自然习得也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去, 就会陷入“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境地。因此刘珣先生呼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 建立课堂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2]

对外汉语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 我们暂且称之为对外汉语实践课, 它是相对于正规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 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一个学期组织两到三次。对外汉语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也是汉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

一、对外汉语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语言实践课, 其教学形式总得来说可以分成三大类:

1. 游览类

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 探访百姓生活, 这种实践活动颇受留学生欢迎。

2. 座谈类

比如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会等。座谈活动的内容可以和语言相关, 也可以是和社会联系紧密的专题, 让学生直接与社会对话。这一大类又可分成“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小类。比如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教师就可以把已经找到工作、正在找工作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请进来”, 请到留学生的教室里面来,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又如探讨中国的养老制度,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中国的养老院, 通过与老人聊天, 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

3. 竞赛类

通过竞赛, 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与机会;通过竞赛, 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学习兴趣。竞赛类可分成语言类竞赛和才艺类竞赛两大类。语言类竞赛可以是演讲比赛、小品比赛、作文比赛等;才艺竞赛包括歌唱比赛、摄影比赛、中国乐器演奏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烹饪比赛、武术比赛等。

二、语言实践课教学所遵循的几个原则

1.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一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求证, 并且乐此不疲, 同时还会获得成就感。通过这种途径学到的知识, 理解更准确, 记忆更牢固。语言实践课要紧紧抓住这一要素, 力求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富于新意,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习得语言。另外, 选取的内容不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以外, 内容难度还要适中, 易于理解, 易于接受, 不然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影响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2. 实用性

汉语实践课如果一味追求趣味性, 远离实用性, 不能对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补充、拓宽, 就失去了语言实践课原有的作用和意义。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按部就班、循序展开, 学到的知识较系统而规范, 在实际交际中能够派上用场, 对学生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会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语言实践课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 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而忽略了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真实的交际环境, 使外国留学生感到有交际需要而进行合乎实际的真实性交际, 学会在什么时侯、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表达最为合适, 最终达到使外国留学生言语表达准确、得体的目的。

3. 层级性

根据学生阶段不同、水平的高低, 语言实践课的内容难度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实践课内容应该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紧密一些, 以利于巩固、加深课堂所学。活动内容的难度可以相近或略低于课堂学习内容, 这样, 一来学生不会因为内容过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二来也不会给学生造成额外负担。例如, 一位汉语初级班的教师是这样安排实践课的:他请班上的学生喝咖啡, 老师告诉学生们咖啡馆的地点和见面时间。要求学生从学校出发, 单独行动, 可以骑车, 可以乘公交车, 但是不允许坐出租车。最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到了咖啡馆, 纷纷向老师和同学们用汉语讲述问路的经过, 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虽然自己才学了短短几周的汉语, 但已经能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很是自豪。

进入中、高级阶段以后, 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 其难度可以略高于课堂学习的内容, 有一定的挑战性。下面是一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做一项简单的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中国大学生的周末生活。学生们自己做好问卷后, 周末就到附近几所高校开始调查。学生们通过调查、分析、整理, 最后交上来调查报告, 虽然调查报告的语言层面还需要完善, 但在思想层面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说明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并积极参与到实践课中来。有的学生还把中国大学生的周末生活和自己国家做了对比, 还有的同学比较了现代中国大学生和自己父辈的周末生活……在这次语言实践课上, 很多学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问卷调查任务, 锻炼了听、说、写的技能, 还交到了中国朋友, 扩宽了深入中国生活的渠道。学生都表示从这次汉语实践课中获益匪浅。

三、语言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1. 对语言实践课的重视不够

从管理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来讲, 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和课堂教学相比, 课外语言实践课更像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调剂。

2. 语言实践课教学经费不足

很多富有创意的语言实践活动常常因为经费的原因迟迟不能开展, 或者半途而废。

3. 语言实践课缺乏系统性

语言实践活动形式虽然丰富多彩, 但是缺乏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言实践课教学计划、缺少具有约束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从整体来看缺少系统性, 这就直接导致随意性很大, 很难充分发挥课外语言环境的优势,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因此语言实践课不应是课堂教学的陪衬和点缀, 而应该把它

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探讨

彭亚玲 (江西省宜春一中336000)

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新课标下化学教材提出的要求, 为了紧随时代步伐, 进一步提高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本文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难度;教学主体;学生积极性

高中化学在新课标下呈现出了新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 于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化学是高中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文理思维、智力开发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下, 学生是参与化学学习的主体, 因此, 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同时, 对于实验的特殊功能也要给予相应的重视, 引导并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 这对于学生观念的转变、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科教学意识的树立都是有着很大帮助, 由此可见, 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师, 组织并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仍旧是教师, 教师在学生身边扮演的就是好伙伴以及助其完成学习的助推剂角色。

一、依据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想要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需要在课前进行反思,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新教材给人的感觉好像内容并不是很多, 但是只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它包含有说不完的话题。在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 需要注重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衔接, 并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 突出落实该课的知识点与拓展计划。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路

1.对于课改后的新教材要用心体验才能够对其有正确的理解。教学目标、增删内容与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课改后的高中化学教材中都对其有着明确要求和规定的, 而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也都是其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说, 时代气息是新教材优于传统教材最显著的地方, 不仅设置有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多方位学习角度, 还有各类生动有趣的情景学习素材, 这样就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 完美展现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2.针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 要注重对他们初、高中教材教学的衔接。高一的新生往往都是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学生, 因此他们在化学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就不尽相同, 教师应结合他们在实际中的表现情况, 通过谈话交流、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考试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工作, 以此来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初高中教学衔接计划安排, 尤其是课改后的高中化学新教材, 理性化是其知识衔接的典型特点, 新教材相较于课改前的旧教材而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在对这一规律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复习, 这样才不会有新的教学困难出现在今后的教与学过程中。

3.教学难度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随着近几年高考在化学试题方面的难度有所降低, 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降低一定难度的, 比如说平时教学、作业以及考试等方面。但

提升到和课堂教学同样的高度,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加以考虑, 这对于整个语言教学无疑是有利的和必要的。

是仍旧不能够忽略对学生的基础训练。此外, 各类优辅差的工作也要积极开展, 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比如说可以针对成绩优异的同学开设一个兴趣活动小组, 针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开设一个辅导小组。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度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 只有保证了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利益, 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合作。

三、随时留意学生的课堂情绪变化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 因此, 不能够再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该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 挖掘学生的自学才能, 使他们对于未知知识的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 不仅要使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还要随时留意学生的课堂情绪变化。

1.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教师一直都是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操控者, 常见的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课堂一般都是由教师的掌控而造成的, 可以说, 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不能够胜任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 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是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要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中消除对课堂的恐惧心理, 将教师当作是一个朋友, 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让学生有勇气对教学内容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或者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都说只有感兴趣才会去认真学习, 所以说, 能否调动学生课堂情绪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也就是最能调动他们情绪的最佳时刻, 因此,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课堂情绪的关键所在。比如说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这样学生就能马上对其作出回答, 而且不同学生的答案会各不相同,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课堂情绪, 还能够引导他们对其进行自主探索, 教师还应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当出现强烈争执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者是组织他们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赛, 这样学生之间在相互交流各自的知识所得的同时也能够相互进步, 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高中化学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不断的发展与探索, 教师要在正确且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对其中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革, 这样才能够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2010.

2. 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

3. 贺嘉杰.《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228-229

上一篇:初中英语口语交际下一篇:质量细节与服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