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集雨

2024-09-11

覆膜集雨 篇1

一、试验地基本情况

该试验设在天水市秦州区汪川良种场, 纬度105°34ˊ28〞、经度34°12ˊ55〞, 海拔1594米。土壤类型为淀淤土, 速效养分含量为:水解氮36.91毫克/千克, 有效磷4.51毫克/千克, 有效钾82.73毫克/千克。供试品种:登海3622。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

㈠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双垄全膜;平铺全膜;小垄沟半膜 (CK1) ;露地起垄种植 (CK2) 。

㈡试验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20.4平方米, 长6.8米, 宽3米, 每小区种植6行, 株距40厘米, 小行距40厘米, 大行距60厘米, 重复间距60厘米, 折合密度种植为49500株/公顷。4月23日点播后覆膜、5月5日放苗、5月14日和5月26日防中华仓鼠各一次、6月5日追肥尿素, 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

三、结果分析

㈠对产量的影响由表1看出, 玉米采取不同覆盖方式比露地栽培显著提高产量, 增产幅度在26.04%~68.46%。以双垄全膜模式产量最高, 平均单产达到11705.55千克/公顷, 比露地栽培增产4956千克/公顷, 增幅68.46%;比小垄沟半膜增产2912.55千克/公顷, 增幅33.12%。

由表2看出, 处理间F (97.540) >F0.01 (9.780) , 说明旱地种植玉米采用不同覆膜方式下, 对玉米产量极显著的影响。重复间F (0.4)

从表3看, 在5%水平上, 双垄全膜模式、平铺全膜模式、小垄沟半膜模式和露地起垄种植模式之间的产量差异均为显著水平。但在在1%水平上, 双垄全膜与平覆全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覆膜和起垄对玉米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但覆膜作用大于起垄作用, 双垄全膜模式为最佳的玉米种植模式。

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 双垄全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高, 达15894.45元/公顷, 比小垄沟半膜和露地起垄种植分别增加4230.3元/公顷、6205.2元/公顷。

备注:玉米籽粒单价1.7元/kg。

㈢对降水效益的影响由表5看出, 双垄全膜技术使自然降水利用效率达到34.35千克/毫米·公顷, 比露地起垄种植和小垄沟半膜分别高69.5、26.9个百分点。玉米降水生产效益达46.65元/毫米·公顷, 比露地起垄种植和小垄沟半膜分别高60.4、27.5个百分点, 是旱地玉米节水增产的有效措施。

㈣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 玉米双垄全膜种植, 降水利用率显著提高, 地温增加, 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 各种经济性状均明显优于露地起垄种植和小垄沟半膜种植模式。

㈤对生育时期的影响由从表7可以看出, 旱地玉米采用不同覆膜方式, 对玉米的生育进程影响很大, 生育时期相差10天左右, 双垄全膜种植模式免受早霜的危害, 有利于中晚熟品种在高海拔地区正常成熟, 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四、小结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由于垄脊中开集流沟, 形成了垄脊、垄底全方位的集雨层面, 从而提高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 改善了玉米生长的水、肥、气、热环境。平均产量达到11705.55千克/公顷, 比露地栽培增产4956千克/公顷, 增幅68.46%;比小垄沟半膜增产2912.55千克/公顷, 增幅33.12%。经济效益达15894.45元/公顷, 比小垄沟半膜和露地起垄种植分别增加4230.3元/公顷、6205.2元/公顷。降水利用效率34.35千克/毫米·公顷, 比露地起垄种植和小垄沟半膜分别高69.5、26.9个百分点;玉米降水生产效益达到达到46.65元/毫米·公顷, 比露地起垄种植和小垄沟半膜分别高60.4、27.5个百分点。

旱地果园集雨穴井覆膜效应试验 篇2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吉县年平均气温在6.5~11.4℃,年均日温差11.5℃,年平均日照时数2563.8小时,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雨量介于470~600毫米之间。试验果园位于吉县吉昌镇勒马垣。园地为等高梯田,梯面宽度30~50米,属黄壤土,土层深厚,苹果品种以红富士为主,树势中庸偏弱,株行距为3米×4米,株高2.5~3米,授粉树为嘎拉、新红星等(树龄20年)。

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为塑料桶穴井模式:在苹果行两树中间点挖1直径3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底垫入少许秸秆、杂草,放入无底塑料桶(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桶周围用土垫实,然后以桶为中心把地面平整成中低外高的方碟状,落差20厘米,然后覆盖规格为3米×3米的厚塑料布,四周用土压严,在位于桶正中的覆膜处开1小孔,用1瓦片或秸秆盖住。处理2为秸秆填实穴井模式:在苹果行中间点开穴,方法同上,在穴内不放塑料桶,直接竖放秸秆捆,草把低于地面,用碟状地膜覆盖。处理3为果园空白对照区:按一般果园正常管理,未采取集雨保墒措施。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采用降雨后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根据降雨量大小不同,分别测定桶底、穴底、空白区深20厘米、40厘米、100厘米、160厘米的土壤水分含量。

二、结果与分析

1. 测定结果(见表1、表2)

2. 集雨效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0毫米降雨对大田20厘米、40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几乎无影响,是无效降雨;而集雨桶底和集雨穴底土壤含水量都高达28%以上,说明果园局部得到灌溉。从表2可以看出,在降水量大的情况下,对照区4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3.22%,而集雨桶底和集雨穴底40厘米处,由于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仅达16.46%和17.23%。对于塑料桶穴井和秸秆穴井,100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高达21.07%和20.67%,对照区为20.44%,3个处理含水量基本持平;160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高达20.24%和19.55%,而对照区为18.43%,分别比处理1和处理2低1.81%、1.12%。

三、结论

对苹果园采用塑料桶穴井模式和秸秆填实穴井模式集雨保墒,在地平面上能使地表降水集中到果树行间,在土壤垂直线上能使降水经过人为控制措施进一步下行,打破盛果期树根深处150~200厘米干土层,有效衔接地上水与地下水。塑料桶穴井模式和秸秆填实穴井模式集雨保墒效果差别不大,均为旱地果园充分利用水分,实现增产增收开辟了新路子,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

上一篇:文化街区下一篇:经济文明论文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