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课堂论文十篇

2024-09-12

聋校课堂论文 篇1

一、手语、口语的使用

教学语言强调要轻重隐显、张弛有度, 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比如讲解教材的重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 同时手语也要慢打;讲解浅显易懂的内容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 用中速手语;讲解紧张、愤怒、兴奋的内容, 用快节奏的口语和手语;讲解深情、优美、宁静的内容就用慢节奏口语和手语。如讲《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巨人外出回来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一段, 为了突出巨人“霸道、自私”的性格, 就需要用明快的语言渲染气氛:“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再如讲《繁星》一文, 整篇课文的基调比较深沉, 内容也较难理解, 所以就需要用慢节奏, 很轻柔、很陶醉的样子, 故音量要轻些, 手语稍慢些, 这样, 经过调控后的教学语言就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 在聋校课堂, 还必须突出优美、和谐的表情、动作和手势, 教师只有通过规范得体的手势, 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 口与手的协调一致, 然后把握好语调与手势的配合, 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自然与亲切, 愉快地向思维更深层次挖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要求交替变换、合理调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一的行为刺激下, 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 而间隔、变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所以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使课堂有动有静、动与静相生,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动与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先用直观教学法和讲解法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全貌和交通作用, 然后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最后用谈话法总结课文。这样安排, 整堂课就会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板书的相机出现

板书的出现时机应与教学语言手势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让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相统一, 这样不仅适合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也能引导和把控课堂, 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比如《鸟的天堂》一课, 我是这样讲的:“今天, 老师要带你们去天堂转转, (天堂) (板书) , 不过, 大家千万别紧张, 因为这个地方是鸟的 (板书) 天堂。现在大家放下心来, 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这种巧妙的板书时序的安排, 顿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路和课文的思路合拍共振。此外, 还要讲究板书的书写速度和板书频率。恰到好处的板书能给学生以重点的提示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 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学习, 就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 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 “马不停蹄”地跑, 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抛出了, 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 时间一长, 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 产生抑制, 效果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 教师慢条斯理, 像温开水, 一步一踱, 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到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

聋校课堂论文 篇2

一、努力挖掘并充分展示教材本身包含的丰富的内容美

聋校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于一体, 都是美育最好的材料。从教材内容上来说, 题材多样, 富有童趣;从语言上来说, 丰富精练, 生动传神;从人物形象刻画上来说, 贴近生活, 真实可信, 等等。如有反映领袖事迹的《周总理的睡衣》《关怀》;有反映家乡新貌的《我的家乡》《家乡变了》;有体现关爱他人的《帮助李奶奶大扫除》《亲人》;有反映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只有一个地球》;有介绍祖国壮美山河的《迷人的天山牧场》《桂林山水》等。课文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便于学生学习, 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感情朗读体味美

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法。而在聋校教学中, 必须充分利用视觉优势来补偿聋生的缺陷, 而观察又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在朗读时必须带有丰富的感情并配上夸张的表情, 使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表情变化, 随老师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来体会文章蕴涵的美。如教学《桂林山水》时, 让学生抓住文中优美的语句和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 去体会祖国锦绣山河的美。“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多么美的语言文字, 应该让学生好好朗读, 好好感悟, 聋生在这样的美读中, 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美

在新课程标准下, 利用多媒体拓展课文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开发学生创造能力, 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聋生知识面窄, 理解力差,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像, 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 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东西, 使文字与客观事物建立起联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 运用课件演示吐鲁番的美景, 五光十色的葡萄等, 给学生展示美的画面, 给他们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他们对美的追求。

四、在生活实践中拓展美

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语文。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教材中、课堂中跳出来, 不断扩大教学的空间,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如学完了聋校语文第三册树类、花类的知识后, 我上了一堂以“夏天来了”为题的拓展延伸课, 我先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回到教室后让学生把自己眼中美丽的校园用神奇的画笔画下来, 同学们兴趣盎然, 画得极为认真。罗丹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学生就可获得美的浸润和美的熏陶。

五、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以美促德

聋校语文教材中刻画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思想道德因素, 如《周总理的睡衣》《王冕学画》《聪明的华佗》《詹天佑》等课文,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 让聋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健康、更美好, 从而激发他们做心灵美、有上进心的人。

聋校的美术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聋校;美术;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绘画的关键。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聋哑儿童只能用视觉来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且由于环境的局限,知识的贫乏,认识的事物很少,因此对各种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根据这一点,教师在上绘画课时,选择一些通俗、有趣的作品,通过欣赏学习并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漫画》这一课时,把课本中的欣赏作品临摹放大后,展示出来,通过讲解,使学生在有趣的画面中认识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的绘画兴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来提高。教师运用简单的线描方法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动的小动物,使学生认识到绘画可以画自己想到的东西,随心所欲。

二、教具的运用与图文并茂的讲解

教具在绘画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聋哑学生,他们的各种知识大都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理解所学的新知识。同时,范图的作用也很重要,因为在课堂教学上,手语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绘画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于用手语来表达,学生亦无法理解。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借助范图来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弥补许多手语交流的不足。例如,我在讲解《六面形体的写生》一课中,观察、分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出现的明暗变化时,首先把六面形体(石膏)放置在左侧上光的照射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三块不同的明暗块面,然后利用范图分析得出:上面受光照最多的一面称为亮面,即“白面”,侧面受光照较少的一面称为侧光面,即为“灰面”,没有受到光照的一面称为暗面,即为“黑面”,最后得出六面形体在光的照射下出现“黑、白、灰”三个大面。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六面体的明暗变化。

三、注重绘画步骤的示范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绘画作品之后,接下来便要进行描绘练习,虽然作品内容单一、形体简单,但要画得与作品形似并不容易。学生经常胡乱起笔,涂涂改改,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越画越不像,失去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把绘画作品分为几个步骤来完成,认真分析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绘画要点,把一幅复杂的画面简单化,运用示范讲解,使学生觉得简单易画,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如,用笔墨画一只麻雀,必须从头部画起,顺势画出翅膀,再画嘴、眼、耳、尾巴、腹部,最后勾画出爪子。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怎样用笔、用墨的浓淡变化,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使学生有法可循,画起来就容易多了。

上好每一节绘画课,对于聋哑学生是很重要的,课堂上的绘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想象力、提高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认识自然的能力,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同时也使聋哑学生多了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

参考文献:

王红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动画世界,2012.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篇4

一、现状

随着聋校的规范化,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沟通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的现象很普遍,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教师在唱独角戏一样,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其实呢,下面的学生懵懵懂懂,他们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意思,师生之间鸡同鸭讲,靠猜测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并不罕见,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好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有再渊博的知识、再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学生,因为沟通不畅如同一道被阻塞的桥梁,阻碍着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二、原因及对策

原因1:师生手语不一致。对于一些新手语,生僻手语,教师如果不及时教给学生,学生就有可能打指语,或者自己根据理解创造一个手语。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打手语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很常见。从总体上说,因为聋生的手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由于不了解有些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在表达上产生误区。

对策:规范师生手语。教师要勤查手语,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有不规范的手语要及时纠正。建议师生在交流中,当时就提出看不懂的手语,做到及时沟通。

原因2:师生手语的语法不一致。教师对一个句子是按照汉语的语言顺序打的,而聋生对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会因为视觉的先后而产生理解上的误区。

有时候因为语序的不同,学生会感觉强调的部分不一样。

比如,教师在讲一个句子“我买了一个苹果”时,容易让学生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我买了一个苹果。(强调“我”)

2.苹果我买了一个。(强调“苹果”)

3.一个我买了苹果。(强调“一个”)

对此,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对策,应该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观察,研究他们的手语表达习惯,在看懂学生手语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句子的语法顺序。

原因3: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这也是形成语言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聋校的教学语言中,口语和手语一般是最普遍的,指语和书面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但是,有时候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造成了这些方法的混乱使用,没有让它们用对位置,这样造成的沟通障碍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

针对此种情况的对策是:规范课堂语言,板书语言。

原因4:一些课堂教学本身没有最大程度地结合一定的环境、聋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而无法吸引聋生,更谈不上有效沟通;

对策: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还要创设一些有利于沟通的课堂环境。

三、建议

1.把聋生的培养放在手语的练习上,强化纸上交谈这一项。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都抱着美好的愿望,即自己的学生也能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跟别人交流,能够开口说话。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开口说话这一要求。

其实,我们应该针对聋生的实际调整训练的方向。练习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温柔地教给他们如何正确流利地用手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手语成为他们最熟练、最喜欢、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正视聋生的实际,他们毕竟跟正常的学生不一样,语言是他们的弱点和差项,而手语的表达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奋感,手语的表达会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让手语的表达把聋生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动他们学习聋语的积极性。

2.适时和聋人教师沟通和交流。聋人教师和聋人学生的生活环境一样,心理状态和心灵心心相印,因此非常容易沟通,而且聋人教师的语言和手语非常迎合聋人学生的特点,因为同是聋哑人,所以他们对聋人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地了解和认同。作为一名身体器官发育正常的教师,我们应该跟聋人教师学习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聋人学生形成有效沟通的。例如,一个知识点如果与聋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就非常容易被他们接受,如果知识点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的话,那么就非常难以被学生接受了。

四、愿望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假如有一天,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好沟通,学生和家长、社会可以很好沟通,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要一直努力!

聋校课堂论文 篇5

现象一:情境创设喧宾夺主

[案例]“认识周长” (聋校数学四年级上册)

曾听一位教师上“认识周长”一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老师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的情境.

师:同学们, 今天咱们课堂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 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课件演示:两只可爱的小鸡和小鸭围绕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跑步)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上面有两只可爱的动物.

生2:我发现小鸡和小鸭在跑步.

生3:我发现小鸡比小鸭跑得快.

生4:我发现它们没办法比较, 因为他们跑的方向不同……

(至此, 十多分钟过去了, 孩子们仍沉浸在小鸡和小鸭的跑步情境中, 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

[思考]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总会利用很多漂亮的动画和图片, 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 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尽管课堂中所呈现的优美情境是教师精心创设的, 但是从教学效果的反馈看, 课堂气氛活跃了, 可聋生并不能很好地从情境图中说出动物跑步的线路.究其原因, 是老师一味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和动画效果, 干扰了聋生的注意力, 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只顾看动物跑步而忽视了动画所要表现的实质内容, 使我们的情境创设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如果在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剪刀剪各种形状的动物图案,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剪的过程, 最后再引导学生一起用手指来比划各种图形一周的边线, 这样根据学生亲自动手、感悟来引出周长的概念, 效果岂不是高了许多.

[对策]聋生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 需要靠视觉等感官的补偿来认识周围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聋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所以, 在创设情境时, 我们不能仅考虑要吸引学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生成的学习材料和问题, 能否为聋生有效的服务.那么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有效的情境创设, 必须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之上, 有利于聋生的发展.聋生由于听觉障碍, 只能通过视觉来“观察”老师的手语.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应更多地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2) 有效的情境创设, 必须思考所选的生活事实能否足以支撑相应的数学问题.《聋校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 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要牢记: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引导聋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而不能一味笼统地追求热闹, 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现象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案例]“年、月、日” (聋校数学四年级下册)

记得一位老师上“年、月、日”一课时, 为了让聋生更好地理解年、月、日的关系, 她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年历卡, 安排了以下小组讨论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一边观察, 一边和组内同学讨论以下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份有多少天? (讨论开始后, 有几个聋生用“手语”嘀咕着:我都知道了, 这张年历卡给你看吧!有的组由于口语和手语表达的不完整, 学生之间互相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拿着年历卡无从下手, 有的后进生因理解水平的局限导致“不知所云”的乱谈……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 课堂变成了少数优等生的舞台.)

[思考]聋校课堂教学中, 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 在未领会主体性教学精神实质的情况下,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模仿普通教育中的一些教学形式, 结果课堂展现的是聋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讨论.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讨论与交流的机会, 但这种形式上的讨论对没有语言基础的聋生来说究竟发挥了多大的功效呢?第一, 年、月、日这些内容来自聋生自身生活和现实生活, 大多数聋生有能力在课前就知道这些信息.第二,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损伤, 导致他们沟通语言上的障碍, 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 他们之间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所以这里的小组讨论根本就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 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对策]为了使小组讨论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聋校数学教师, 也应深入思考: (1) 教师要准确把握聋生的认知起点, 要精选讨论的问题, 明确小组讨论的价值, 只有在个人能力达不到时, 小组讨论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学生才有讨论的热情. (2) 老师要对小组讨论提出要求, 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再学会表达, 学会思考、辨别的好习惯, 使讨论的过程确实成为每个聋生思维锻炼与提高的过程. (3) 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合理分配.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听力差异有较为全面而细致了解之后作出比较科学的安排, 确定小组长, 小组长指定发言人的次序等, 以保证每名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都得到较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现象三:动手操作机械模仿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聋校数学六年级上册)

有一位老师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 为了让学生顺利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她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 上次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 拼成长方形得到的.

师:是的.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移动, 变成已经会算面积的长方形,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师: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如平行四边形, 通过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

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开始操作……

[思考]聋哑学生听觉失聪, 抽象思维不够发达, 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 主要靠视知觉来感知材料, 缺乏语言功能的调节, 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的属性.但他们观察力强, 善于模仿, 积极好动.上述案例, 从表面上看, 聋生也动手操作了, 实际上聋生只是按书上的方法机械地拼一拼, 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之中, 只能说是做了一次“操作工”.我们应该明白, 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下的产物与行动,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需要下进行操作活动, 才是有效的操作, 有效的课堂.

[对策]聋生由于自制能力差, 在课堂上精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适当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激发聋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选操作材料动手操作的目的是让聋生通过动手操作增加感知, 并在操作中探索规律, 获取知识.而影响操作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操作材料的选择.尽管聋校现有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便于聋生操作的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 提供适合聋生探究的操作材料. (2) 优化操作活动.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聋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才会有利于聋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但动手操作不是仅仅让聋生学会简单的模仿, 拿学具来摆一摆、量一量等, 而是要让聋生通过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为此教者要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操作活动, 优化教学环节,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让我们摒弃浮华和热闹, 不断地反思, 为追寻有效的课堂而不断地努力.

摘要:追求有效教学, 关注聋生的发展已成为聋校课改的热点问题.本文紧密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系列课堂教学案例, 就当前聋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某些低效现象, 作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对策.

聋校课堂论文 篇6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以有无进步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 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情况评价教学。教师的行为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高效学习等。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改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结果获得的过程。

由于聋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 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教师主导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及学生个性的舒展和张扬, 创造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弊端,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一些学生一遇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的题目时,就空在那里,根本不分析思考。学生对于灵活运用的题目类型得分较少,不会分析文章和正确表达需要复述的思维内容,不会独立思考,不会独立写作,一般基础知识通过记忆,学生掌握程度要好于灵活题目。这些都说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说、做。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并讨论。

以前我在上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有一次考试题目类型比较灵活,学生一拿到试卷就傻眼,考完跟我说和以前教的不一样,和书上的原题目不一样,不会做。那一次,学生都考得很差。以前我总是认为,学生不会分析,老师帮助分析,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初次尝试让学生发挥思考想象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学生不会分析也就没有做太严格的要求,就放弃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即使学生刚开始不适应,也要坚持,逐渐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调动思维。以前考试时出现的题目学生根本没见过,学生就不分析,因为平时老师没有教他们如何分析,他们习惯老师的灌输教育,不动脑筋思考,只等着老师讲给正确的答案结果,不考虑这些答案是怎么分析得来的。一般聋生考试时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很少有学生会写出不同的答案。日常教学形式很固定单一,学生没有动脑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有些学生也许在课堂上根本不注意听讲,因为课堂上不太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只是老师在那里苦口婆心地讲解,无形中助长他们的惰性。后来总结教训,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开始并不能适应,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还没有从原来的教学模式里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自己主动思考,虽然效果有时不是很显著,但毕竟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思想,开始独立思考,自己写作,尽管有时写出的句子并不是很好,但至少有时学生会写出意想不到的句子,这就是老师放手的结果,也许学生并不能做得很好,但一定要求他们这样去想、去做,要懂得“放手”。教学中我经常找点短文让学生自己分析 ,或者是自读短文,慢慢地学生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不放手永远不会得到这些“意外”。

为了更好地适应考试的变换,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和写作,老师不要一切包办,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写句写话能力的锻炼

新的课改思想是要求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人正常地交往和沟通。聋生的语言发展历来都受到老师的关注,虽然经过老师的教学,但学生写出的句子让我们有时啼笑皆非,语句颠三倒四是常见的事情,甚至写出的一段话并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学生由于没有说话的语境,不懂的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怎样解决? 传统教学模式只考虑向学生讲解课文,是一种老师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无法得到真正发展,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一定非要组织教学、复习检查、新授、总结和布置作业,只要在课堂中学生的接受效果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行。

三、低年级采取书面语问答的交流方式

聋生的词汇量有时虽然很多,但是不会运用,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通顺的话表达正确连贯的意思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书面语问答的交流方式,所谓书面语问答,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笔谈的一种交流方式。老师可以问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用笔写出答案。久而久之进行问答锻炼,聋生就能写出固定格式的正确语句,改变聋生语句错乱的现象,训练学生的书写和正确表达语句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达到促进学生与社会交往的目的。

四、中高年级,教师为学生发展语言创设一定的场景

聋校课堂论文 篇7

一、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石”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者预先想要达到的结果,而教材是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者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分析、理解教材各章节、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每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

本学期,我也深入到课堂听过几节校内公开课,不容乐观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住,学生在练习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很花哨,教师站在讲台上似乎想跳起来,讲台成了表演的舞台,就连不会说话的聋生也跟着老师的“节拍”“舞动”起来。这些现象似乎表明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掌握如何呢,不言而喻。这种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过分强调课堂形式的完成,避开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运用,对教材的主干和主体知识如蜻蜓点水,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这样的课堂谈何价值取向?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的教师,就是想尽办法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融洽,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有声有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适不适合,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研究有争议、有价值的内容,不要动辄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结果表明,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老师对要讨论的问题安排不妥,讨论的问题不明确,没有方向性,以至于学生在讨论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对照书本内容乱打指语,有的讨论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这样的研究学习流于形式。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探究学习是一种形式。”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探究讨论的内容有所选择,并且老师还要随时随地进行正确指导,使探究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富有教学特色,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亮点”

教学特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形成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和点睛之笔。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但不是评价良好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刻意注重了教学特色给课堂带来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有意识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有位老师用普校教材给聋生上了一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上课一开始,老师富有表情并带着聋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想把聋生带到故事情节中去,读完课文,聋生一脸茫然,似乎“糟糕”透了,然而听课的老师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真是所谓的“精彩”极了。授课老师依然激情高昂,接着讲解整篇课文,概括这篇课文是讲述了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得到父母不同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人公在这样不同评价的环境中成了一位诗人。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聋生能够“对答如流”,这样一喜一悲的故事情节,师生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就连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对这种情景赞叹不已,真是“精彩极了”。然而,有些东西不得不反思、质疑,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聋生对词语难理解,写句子颠三倒四等现象,很难现象聋生在课堂上有如此突出的现象,授课老师提出的问题连听课老师还没反应过来,聋生很快就反应过来,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评课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授课老师基本功相当扎实,能说会道,很有激情,站在不同角度去评价这节课,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普校,这节课可谓是“精彩极了”;而针对我们聋校似乎有种超越性的发展,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力争从聋生的角度去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彩”极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把教学特色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学效果才能更加出彩。

目前新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重心不再是看教师如何“演”,而是由学生的表现体现教者的教学水平;不是停留在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让信息技术走进聋校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聋校语文;阅读障碍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得到了广泛运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聋校语文教学形成了有机整合,架设了一条新型立交桥。

多年來,聋校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让聋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已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聋校的语文课堂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器官受损,主要靠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双眼睛,这早已不能满足听障学生的要求,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据研究,聋生一堂课获得的语言有效信息只有39%。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成为聋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如,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桂林山水》,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反应不够积极。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有趣生动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自己动手点击等手段,给聋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直观感知,深入理解课文

听力的丧失,给聋生的活动空间和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他们的生活经验偏少,认知能力不足。要让聋生真正理解文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聋生视觉的补偿功能,帮助他们顺利地理解课文。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情境再现,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言文字的内涵,让聋生动之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三、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感

聋校教师常常感叹,聋生语言发展受阻,抽象思维难以形成。所以聋校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聋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引导聋生感受美、欣赏美。聋校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聋生来说,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美”的感受,而多媒体课件通过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将聋生带进了一个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知识世界,从而使聋生为之动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陶冶情操。

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课件: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手拉手来到大自然中,跳起《春天在哪里》的舞蹈。聋生立刻被这群小朋友感染了,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随后出示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卷,教师可停顿数秒,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表情黯然。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选择颜色,点击涂画春天的景色。瞬间,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油菜花黄了。通过学习《春天》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继续寻找春天的美景,总结春天的特点,最后画春天、写春天。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不知不觉陶醉在美的气氛之中。

四、利用网络,减少阅读障碍

网络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功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聋生由于受听障的影响,难以用耳朵接收外界语言的刺激,使他们因为不理解而不愿意读。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程度较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也可以把抽象信息转为形象信息,将无声信息转为有声信息,为聋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聋生更好地读通、读懂课文,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过渡到课外阅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拓展到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流连忘返!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弥补聋生的听力缺陷,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突破了传统的“手口相授”的呆板模式。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是对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促进了聋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广阔空间。我将带领聋生走进这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让信息教育伴随着聋生,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堂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0(8):28.

聋校课堂论文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  现象分析  对策研究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聋校数学课堂目前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是提高聋校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聋校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1、师生交往方面:

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一种是教师只管把自己所备的课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不管学生是否吃得下,有没有反应,另一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只要学生在脑中掌握如何解题就行;学生在练习本上抄抄算算,只要按时正确完成作业就好,而忽视了聋生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2、生生互动方面:

“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聋校数学课堂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同桌为主,互动的形式单一,互动缺乏主动性。学生个体需经老师许可方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而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也多为同桌的交往,也必须经老师的许可方能进行,从本质上讲,这种交往都是一种静态的被动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组与组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之间互动面不广。

3、生本互动方面

传统聋校数学课堂学生与媒介的互动点着重在教本上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教学挂图等,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多媒体,目前聋校推行导学单的使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导学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网络,在聋校数学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生本互动成为有效、高效互动,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聋校数学课堂多数老师习惯于老生常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对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认识有偏差。

2、学生听力语言缺乏,在语言交往方面存在偏差,课堂上老师所打的手势语,学生不能完全看懂或一字半解,断章取义,同理,老师对学生所打的手语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沟通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使聋生无法逾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难关,导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产生语言障碍,难以象正常孩子那样流畅地交流。

3、聋生的知识积累不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正常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低下,一些基本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或者是东拉西扯,偏离问题的主题,学生之间知识、思维能力发展层次不平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能有效互动。

三、聋生有效互动的对策:

1、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教者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2、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聋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聋生入学前的语言基础几乎是零,即使接受过学前康复的聋幼儿语言能力也很低,所以聋校九年教育是聋生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低年级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准确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养成要说的习惯。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概念、定义、术语这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理解语义和内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

3、规范教师语言,做到沟通无障碍。

聋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聋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到示范作用,教学语言必须严谨,口语清晰、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打规范、正确、逻辑性强的手语。经常到老师课堂听课,我发现:平时注重学生语言训练的教师,他教的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就强,数理知识掌握较牢固,能说出自己的认知过程。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综合采用手语、口语、体态语、书面语。他们说的句子是结构完整的,并将手语表达不清楚的部分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尤其是导学单的使用,使学生预知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课堂上打哑谜的现象,他们还经常让学生把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当堂写在学习单上,从而培养了学习用书面语思维的能力。

4、充分发挥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使生本互动变得多样化。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案,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设计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 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手势语、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聋校数学课堂中把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结合使用,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我校就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模式的整合展开研究和探讨。我们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反馈小结”课堂学习五要素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资源共享等方面,我们把导学案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环节,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构知识环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用信息技术承启质 疑难点的破解,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用信息技术以达深化主题之目的,在反馈小结环节中,用信息技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现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实践,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达到缔造完美课堂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互动”的策略 》 加茂小学 黄海月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障碍的成因分析 》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毛霞敏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与途径研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镇江市特教中心 张静宏

聋校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探究 篇10

一、科学处理普校教材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语言缺陷, 他们在知识接受能力、领悟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正常学生, 因此必须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我校原则上降低一个年级使用普校教材, 考虑很多小学一年级聋生没有像普通学校一年级学生一样接受学前教育, 使用普校一年级教材难度较大, 因此一年级聋生还是沿用聋校一年级教材, 从二年级到九年级全部使用相应的普校教材。普校教材教学内容较多, 需对其进行合理取舍。如:普通学校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聋校老师可以选上, 语文基础训练中的“作品赏析”由老师自行筛选。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广角”作为选学内容等。为了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还对语文、数学等课程适当增加了周课时量。

二、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做指导。为了使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尽快熟悉新教材, 我校采用多种形式对老师进行培训:一是请专家进行讲座二是派老师外出学习三是校内培训。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改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等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 使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有初步了解, 同时对聋校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使教师的基本功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我校还对老师进行新版《中国手语》培训, 要求教师对各学科通用手语熟练掌握;四是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 通过学习, 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 使教师逐步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要由传统的一维教学目标升华为三维教学目标。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也要作较大的改变:

⒈教学过程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授—巩固—作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是:问题情境—探究尝试—解释与交流—拓广与应用。为了使教师适应新的教学过程, 我校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典型引路。让实验班的教师轮流给老师上示范课, 让老师熟悉新的教学流程;二是合作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老师集体讨论教学困惑, 共同设计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

⒉教学方式的更新

(1) 注重情境体验教学。新教材不仅要求在探究尝试阶段、解释与交流阶段更加注重聋哑学生的情境体验, 而且从上课伊始就要以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身临其境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我校教师每次课前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要么精心准备教学挂图, 要么上搜索动画素材, 要么准备生活实物。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经常用生活实物演示知识情境、用图画再现知识情境、用角色表演体会知识情境等直观形象的手段让聋哑学生理解知识。

⑵注重生活体验教学。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使用普通学校教材进行各科教学过程中, 我校提倡用古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领悟进行教学。让各科教学走出课堂, 走进聋哑学生生活。如语文老师将课文内容还原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图片, 让他们以似曾相似的感觉理解语境, 数学教师让聋哑学生走出课堂自己测一测、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面积等。思品课教师萃取聋生日常行为片段让他们辨明是非, 进行道德体验。

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聋哑学生记忆的弱点就是对旧知遗忘性大。普校教材知识点多面广, 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 要求聋哑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校给聋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 对每一学段、每门学科都拟订了具体的新旧知识联系点, 让聋哑学生“推陈出新”“稳学稳扎”, 对旧知牢记心里, 对新知学习充满自信, 胸有成竹。

⑷注重教学资源甄别。普校教材教学资源非常丰富, 同一教学知识点在不同的教辅刊物和教育网络媒体上有不同的教学见解, 我校教师在参考教学时不照搬照抄, 而是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有选择地吸收普校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四、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教材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改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聋哑学生已习惯了聋校教材, 对于突然而至的“变味”普校教材, 他们心里既好奇又胆怯, 据我校对最初使用普校教材实验班调查, 有些同学反映:“很困难”!“语文课文太长了, 读不懂”!“数学题太灵活了, 不会做!”为了使聋哑学生乐意接受普校教材, 我校教师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

⒈培养学生“接纳”意识

第一:形式上接纳。普校教材页面比聋校教材设计精美, 非常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给聋哑学生比较两种教材形式上的不同:如普校教材语文课文每课至少有两幅彩色插页图片, 插图栩栩如生, 给人一种“文画合一”的视觉冲击。而聋校教材语文课文每课只有一幅彩色插页挂图, 这些插图画得既小又简单, 缺乏生动感。第二:内容上接纳。普校教材学习内容非常贴近同学们生活, 语言简洁、优美、生动。而聋校教材学习内容比较“陈旧”、“单一”。

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聋哑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描写、阅读方面比正常儿童困难得多。在学习方面突出表现为对文字性的东西普遍不感兴趣, 75%以上的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 95%的中高年级同学怕写作文, 90%的同学不理解数学应用题中的文字意思, 语言障碍对他们自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普校教材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自学课文。我校为弥补这块“短板”, 教师们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措施:配齐工具书。要求三年级以上的聋哑学生每人一本字典、一本《中国手语》、一本词典, 自己动手查工具书。要求聋哑学生必须带着充分的准备走进新内容, 课前必须预习和查找资料。目前我校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们安排了自学任务:或者是朗读新课文五遍以上, 或者是找出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优美的语句, 或者是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等等。

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普校教材内容编排与聋校教材大相径庭: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聋哑学生适应普通学校教材, 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校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注重两点:一是培养聋哑学生思考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部分聋哑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 为了改正这种不良习惯, 我校数学老师一直认为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进行探究性问题思考训练。如:在数学例题讲解中进行“变式”讲解, 要求聋哑学生探究一题多解法或者不断的改变例题条件, 让他们头脑中不断地进行问题重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二是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我校将思维训练方法作为使用普校教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各学科教师对思维训练要各有侧重。如:语文老师针对聋哑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思路狭窄的弊病, 可以对其进行思维流畅性训练。要求聋哑学生按主谓结构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句;让他们续编故事等。数学课中要求老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思维变通性、独创性训练, 要求思品、科学、物理等学科教师对其进行思维辨证性训练。

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第一、正确分组。一般3~4人为一个学习合作小组。推选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聋哑学生为组长。组员按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优劣合理搭配, 保证每个小组基本上“势力相当”。小组固定下来后, 不轻易调整,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组员之间的了解和默契配合。第二、明确职责。各组员在合作活动中各行其是, 团结协作。如:每天晚自习小组合作学习期间, 有的组员负责检查课文背诵, 有的负责帮助落后的同学, 有的负责搜集课后资料, 等等。第三、扬长避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优势, 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不抛弃, 不放弃。如:小组开展“手抄报”比赛活动时, 让学习成绩好的组员准备信息资料, 让美术基础好的同学设计版面和插图, 让书画好的同学工整书写, 让手工好的同学拼剪贴画等等, 力争每一项合作活动都做到全员, 参与。第四、建立评价机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在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经常开展评价总结活动。

上一篇:功能考核论文下一篇:园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