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十篇

2024-06-07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1

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在RA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可致血管翳生成、关节炎症和骨的破坏, 故抑制TNF-α的作用对控制RA的病情和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TNF-α拮抗剂为我们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RRA)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本研究通过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RA, 总结其疗效和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近3年就诊我院的RRA患者, 共28例。病人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RA修订标准[3]及RRA诊治标准[4]:经非甾体抗炎药和2种或2种以上DMARDS (其中一种包括甲氨蝶呤或柳氮磺吡啶) 治疗6个月以上, 或1种DMARDS治疗1年以上, 病情仍处于活动状态。排除:①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有胃肠道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者;③孕妇及哺乳期患者;④结核、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严重感染、肿瘤、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变;⑤过敏体质的患者。

1.2 治疗方案

采用用英夫利西单抗 (类克,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00mg·支-1) 静脉注射, 首次给予本品3mg·kg-1·次-1, 然后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第6周、第14周各给予第一次相同的量, 输液的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予以甲氨蝶呤片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规格:2.5mg/片) 口服, 10mg每周一次。所有患者允许同时使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并辅以补充叶酸、护胃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定期随访, 以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第6周、第14周作为各项观察指标的判定点。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休息痛 (视模拟标尺法, VAS评分) 、晨僵时间 (分钟) 、关节压痛数及肿胀数 (采用简化的28个关节) 、患者对疾病活动总体评价 (VAS评分) 、健康评估问卷[5]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 、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疾病活动性评分 (DAS28评分[6]以28个关节计分) 。

1.4 安全性评价

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反应及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和血压等指标以及观察不良反应及其病情转归情况。

注:与基线时各指标相比, ◆ P<0.05;与第2周各指标相比 (除血小板、C反应蛋白外) , ▲P<0.05。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 (四分位数) 表示,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定量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完成情况

共有28例病例入选, 有20例完成4次注射英夫利西单抗, 有8例完成3次注射, 8例中有2例因疗效不佳退出治疗, 另外6例因病情改善明显而退出。

2.2 基线水平的一般特征

入选的28例患者,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3例, 年龄19~75 (52.3±14.9) 岁, 病程6~360个月。治疗药物上, 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6例, 甲氨蝶呤+羟氯喹5例,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10例, 甲氨蝶呤+雷公藤4例,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1例, 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1例,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依那西普1例。

2.3 疗效

2.3.1 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不同观察点资料分析 患者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第2周、第6周、第14周, 各项临床指标 (血沉、C反应蛋白、关节肿痛数、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疼痛评分、患者及医生疾病活动总体评分、晨僵、HAQ评分及DAS28) 较基线时改善明显 (P<0.05) ;第6周较第2周各项临床指标 (除血小板、C反应蛋白外) 明显改善 (P<0.05) ;第14周较第6周各项临床指标改变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3.2 本研究中发现有7例患者在最后一次输注时, 患者的DAS28评分出现了反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图1。与21例未反跳的患者在关节肿痛数及病程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见图2、图3、图4。

2.4 不良反应

28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皮疹, 予激素等抗过敏处理后症状改善, 并输注完英夫利西单抗。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1例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出现面部潮红, 调整输注速度后症状改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RA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 而TNF-α在RA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是炎症瀑布上游分子, 故抑制TNF-α的作用对控制RA病情是非常重要的。英夫利西单抗是TNF-α单克隆抗体, 大量研究表明,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能快速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疾病的活动度[7], 能明显缓解RA的关节破坏[8]。BEST研究提示早期使用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效果更佳。

2008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指出:“对于甲氨蝶呤联合其他DMARDS治疗反应不佳、病情处于中高度活动的RA患者, 推荐使用TNF-α拮抗剂”[9]。与已有的报道不同之处, 本研究纳入的对象均为难治性重度活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其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短期内各项临床指标明显改善 (P<0.05) , 其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关节肿痛数、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疼痛评分、患者疾病活动总体评分、晨僵、HAQ评分及DAS28评分。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炎症指标的改善较平行, 除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外, 其余各项指标在前3次输注过程中改善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3次与第4次输注, 各指标改善没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前3次的输注能较好的改善病情, 而第4次输注能较好地维持和巩固疗效的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在经过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 下降明显 (P<0.05) , 说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病情的变化。在RA病程中, 血小板的升高与RA的IL-1、IL-3、IL-4、IL-6、及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的活化有关[10], 血小板计数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和疗效变化, 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过程中, 有7例患者在输注第4次英夫利西单抗时, 患者的DAS28评分出现了反跳 (P<0.05) , 近一步分析这7个病人和21个未出现反跳的患者, 在基线水平的关节肿痛数及病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提示病程长的, 关节肿痛数受累少的高度活动的RA患者, 在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时, 病情可能会反复, 并可能更易出现耐药性, 病程长的患者, 本身就预后较差。病情的反复可能跟针对英夫利西单抗的抗体的产生相关, 作为外来物质, TNF-α拮抗剂具有免疫原性, 并能导致抗体的产生。约10%的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抗体, 抗体可能会部分中和英夫利西单抗的作用, 从而导致疗效的降低。在临床上出现输注过敏反应或疗效降低的患者中, 容易出现抗体, 但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 这种抗体出现的滴度是很低的[11]。因本研究的样本数偏少, 尚需大量的临床验证和研究, 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显示英夫利西单抗能在短期迅速改善高度活动的RRA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降低急性炎症指标, 改善和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因此对高度活动的RRA患者应及早使用英夫利西单抗, 迅速诱导病情缓解, 减少致残,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 予以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 (3m g.k-g 1) 治疗,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6周和第14周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7例最后一次输注后出现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升高的患者比21例未升高的患者在关节肿痛数及病程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血小板计数变化能较好的反映疾病活动度和疗效。尽早对多个关节受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有助于疗效的维持。

关键词:英夫利西单抗,难治的,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Morgan C, Lunt M, Brightwell H, et al.Contribution ofPatient Related Differences to Multidrug Resistance in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 2003, 62 (1) :15-9.

[2]Brown AK., Quinn MA, Karim Z, et al.Presence ofSignificant Synovit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ith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Induced ClinicalRemission:Evidence from an Imaging Study May ExplainStructural Progression[J].Arthritis Rheum, 2006, 54 (12) :3761-73.

[3]Arn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The American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Rheum, 1988, 31 (3) :315-24.

[4]林星, 余建华, 陈平, 等.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2, 13 (5) :284-287.

[5]Bruce B, Fries JF.The Stanford Health AssessmentQuestionnaire:Dimens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3, 1:20.

[6]Prevoo ML, van't Hof MA, Kuper HH, et al.ModifiedDisease Activity Scores That Include Twenty-Eight-Joint Count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Study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1995, 38 (1) :44-8.

[7]Yoshida NT, Hashimoto T, Atsumi T, et al.Infliximab[J].Nippon Rinsho, 2007, 65 (7) :1251-8.

[8]Pavelka KJ, Gatterova J, Tegzova D, et al.RadiographicProgress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 from theCzech National Registry Receiving Infliximab Treatment[J].Clin Exp Rheumatol, 2007, 25 (4) :540-5.

[9]Saag KG, Teng GG, Patkar NM, et al.American College ofRheumatology 2008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Nonbiologic and Biologic 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 Drug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Rheum, 2008, 59 (6) :762-84.

[10]Ertenli I, Kiraz S, Arici M, et al.P-Selectin as aCirculating Molecular Marker in Rheumatoid Arthritiswith Thrombocytosis[J].J Rheumatol, 1998, 25 (6) :1054-8.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2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Ghrelin,作用机制,骨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疾病,病程中出现炎症、滑膜组织增生和自身免疫三种病理生理过程。异常增生的滑膜组织侵蚀关节周围肌腱、韧带、软骨和骨组织,造成关节进行性破坏、畸形,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肿瘤样增生并分泌各种炎症因子在RA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2]。Ghrelin是一种内源性增食欲肽[3],除了可以调节摄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外,最新研究发现在多种炎症疾病中,Ghrelin可以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4]。本文主要对Ghrelin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Ghrelin与炎症和免疫的关系以及Ghrelin与RA的关系进行简单概述。

1 Ghrelin及其受体的结构与生物学特征

Ghrelin是1999年日本学者Kojima等[3]首次从大鼠胃黏膜分离纯化出一种新的脑肠肽,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GHS-R)的内源性配体。人类Ghrelin基因定位于3p25-p26,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可编码117个氨基酸的被称为前Ghrelin原的多肽;通过选择性拼接机制,大鼠胃Ghrelin基因可产生两种Ghrelin原的异构体m RNA:Ghrelin和des-Gln14-Ghrelin前体分子m RNA[5]。人和鼠的前体Ghrelin分子经翻译后修饰产生一种含有28个氨基酸的辛酰化蛋白,其生物学活性取决于N端第3位丝氨酸残基上的酰基化基团,迄今发现的数种Ghrelin翻译后修饰的酰基化基团中辛酰基化的形式活性最强。参与Ghrelin酰基化的酶为Ghrelin辛酰化转移酶(GOAT)[6]。GHS-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其编码基因位于3q26.2,具有高度保守性,目前已知的有2种亚型,GHS-R1a和GHS-R1b。GHS-R1a由366个氨基酸组成,具备完整的7个跨膜区,为Ghrelin的功能性受体,可促进生长激素(GH)释放;而GHS-R1b只有5个跨膜区段,含289个氨基酸,为Ghrelin的非功能性受体,不能与Ghrelin和GHSs结合,GHS-R1b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7]。Ghrelin的作用由GHS-R1a所介导,两者结合后,可经磷脂酶C(PLC)、甘油二酯(DG)、三磷酸肌醇(IP3)和蛋白激酶C(PKC)途径使胞浆内Ca2+浓度增高而发挥各种效应[8]。

2 Ghrelin与炎症和免疫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而这种联系由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激素和神经肽所介导。近年研究表明,Ghrelin可能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具有增强免疫反应和下调抗炎因子的作用[4]。Ghrelin及GHS-R的配体可能作为内分泌-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的信号分子发挥作用。Ghrelin和GHS-R广泛存在于淋巴器官,人类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存在Ghrelin和GHS-R信号系统[9]。Ghrelin可使幼龄和老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数增加,并能增强胸腺细胞的分化能力;经Ghrelin处理的小鼠表现为脾内细胞毒性和记忆性淋巴细胞数目增加,接种肿瘤细胞系后移植瘤的发生率和转移能力均下降[10]。

研究表明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机体摄食行为和能量的动态平衡[11]。在啮齿类动物,Ghrelin可防止内毒素引起的食欲减退,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降低LPS诱发内毒素休克的死亡率[12]。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表达Ghrelin及GHS-R,Ghrelin及GHS-R结合后,可选择性抑制厌食性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13]。而在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中,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可表达Ghrelin及GHS-R m RNA,Ghrelin可产生抗炎效应和消除内毒素引起的厌食[12]。已有研究结果支持Ghrelin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调控,其在免疫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和胸腺功能重建中可能发挥潜在的治疗作用[14]。

3 Ghrelin与RA的关系

3.1 RA患者血循环中Ghrelin水平变化

有关RA患者血循环中Ghrelin水平的变化已经有很多报道。Otero等[15]首次报道了RA患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福氏完全佐剂诱发的大鼠关节炎模型(AA)实验中,AA大鼠Ghrelin水平第7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5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Granado等[16]发现AA大鼠Ghrelin水平升高,给予Ghrelin激动剂腹腔注射8 d后AA大鼠患肢肿胀程度得到改善,关节炎评分降低,血清白介素(IL)-6水平也有所降低。Gonzalez-Gay等[17]报道肿瘤坏死因子(TNF)-α阻滞剂治疗RA患者可以提高血循环Ghrelin的水平。Koca等[18]的研究表明,RA患者血清总Ghrelin水平低于Behcet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组间酰基化Ghrel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Ghrelin水平与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显著相关性。Stofkova等[19]报道在AA大鼠中,血清Ghrelin表达增加,下丘脑弓状核GHS-R m RNA表达也增加。紧接着Stofkova等[20]研究发现,在AA大鼠中Ghrelin在血循环中的水平比相应的对照组均高,其中食物限制组AA大鼠的Ghrelin增高最显著。KaragiozoglouLampoudi等[21]研究发现非TNF-α拮抗剂治疗的RA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比正常对照组低,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Ghrelin水平显著提高。张金山等[22]研究发现活动期RA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无显著相关性。活动期RA患者关节滑液Ghrel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清,并且Ghrelin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同一年,张金山等[23]有关Ghrelin和瘦素的另一篇报道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组血清Ghrelin浓度显著降低,瘦素水平明显增高。相关性分析表明,RA组患者Ghrelin与瘦素水平呈直线负相关。Magiera等[24]研究表明RA患者Ghrelin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升高的Ghrelin经过一年的英夫利昔治疗后有所降低,但是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3.2 Ghrelin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Ghrelin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细胞凋亡,提高骨密度。Ghrelin引起的成骨细胞增殖很可能是通过PI3K和MAPK信号通路实现的[25]。Ghrelin慢性中枢给药通过一个独立的食欲调节机制可以提高骨密度;Ghrelin口服给药可以促进颅骨骨缺损大鼠形成新的骨组织和修复膜内骨[26]。在人体内,围绝经期、绝经期和绝经前期妇女血循环Ghrelin的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是更年期和绝经后与绝经前相比明显降低;在老年妇女,Ghrelin与松质骨密度相关,而不是总骨或者密质骨;在肥胖的青少年女孩中,Ghrelin与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呈负相关[8]。

Ghrelin对软骨代谢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aminos等[27]报道人、大鼠和小鼠的软骨细胞表达Ghrelin肽和m RNA。Ghrelin很可能在软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为研究发现Ghrelin主要在增殖和成熟区表达,抑制细胞代谢率,提高c AMP的生成,抑制软骨细胞的代谢活性。另外,Ghrelin还能降低自发性和胰岛素诱导的软骨细胞对长链脂肪酸摄取。Gomez等[28]研究结果显示,GOAT m RNA表达于小鼠软骨组织和体外培养的ATDC-5软骨细胞系。人的软骨细胞系和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也可表达GOAT m RNA。此外,GOAT m RNA在ATDC-5细胞分化早期(3~7 d)表达水平较低;而在软骨细胞分化晚期GOAT m RNA水平逐渐增加。最后,在所有的药物和激素实验中,只有脂多糖(LPS)能够使GOAT表达显著减少。

3.3 RA患者Ghrelin基因多态性

Ozgen等[29]检测了土耳其103个RA患者和103个健康对照组4个常见Ghrelin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Arg51Gln,Leu72Met,Gln90Leu和A-501C的基因频率,研究结果发现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Ghrelin SNPs频率分别为82.5%和7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501C SNP与RA早期发病有关联。Robledo等[5]检测了950个RA患者和950个健康对照组,都是西班牙白种人,研究结果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GHS-R基因多态性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GHS-R基因多态性在RA遗传易感基因中作用不大。Rodríguez-Rodríguez等[30]共检测659个RA患者GHSR rs509035,rs512692和rs2922126多态性位点发现它们都不是RA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基因。

4 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动物模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病变。我国的患病率为0.32 %~0.36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国内外学者对RA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本文对现阶段较常用的关节炎模型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借鉴。

1 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

AA模型最先由细菌学家Freund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是建立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2]。多数是在大鼠足趾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0.1 ml致炎;但另有研究表明,0.15 ml注射量可能是RA模型复制中的最佳注射量[3,4]。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分子模拟理论,CFA皮内注射延缓机体吸收,造成对机体不断刺激而产生继发性自身免疫应答反应。

AA大鼠模型的原发病变属急性应激反应,致敏后即可出现致炎侧的关节、足跖红肿。18~24天达峰值,持续3天后逐渐减轻;致炎后10天左右发生继发病变,属自身免疫应答反应,20天左右达高峰,一般表现为造模后出现的致炎侧、非致炎侧(对侧) 及双前肢的关节和足跖肿胀,耳、尾“关节炎”结节等[5]。

该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复制方法,具有耗费少、方法简单易行、病理表现类似于RA等优点;但AA缺乏慢性病理过程,病变具有一定自限性。

2 胶原性(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关节炎模型

CIA模型是Trentham等1977年首次建立的实验性关节炎模型[6],在大鼠背部、尾根部多点皮下注射CII胶原乳剂(1 mg·ml-1),每只大鼠1.0 ml。初次免疫10天后加强免疫,再在鼠背部、尾根部皮下注射1 ml乳剂(尽量避免与初次免疫注射位置相同) [7]。CIA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免疫过程,由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且受控于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CIA模型具有典型的关节炎体征,小鼠在致炎后24天左右出现,36天左右最严重;大鼠14天左右出现,21天左右最严重。后足踝关节最常受累,肿胀一般持续5~8周,最终导致关节的畸形。CIA的关节炎发病率比单独使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显著提高,且CIA模型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等类似RA [8]。但CIA在同种属、同周龄、相同诱发因素和生活环境下,发病时间相差较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3 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最早由Dumonde和Glynn于1962年首次建立[9]。用卵蛋白溶解于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20 mg·ml-1的溶液,与等量弗氏佐剂混匀,注入动物背部皮下,每周1次,连续3周致敏,末次注射后1周于关节内注入5 mg卵蛋白[10]。其机制为关节内抗原持续存在,刺激滑膜细胞出现抗体并形成抗原-抗体-C3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局部炎性反应,诱导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于滑膜间质,逐渐形成血管翳,其覆盖软骨后导致其变性和降解[11,12]。

关节内注入抗原后,24 h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表现,随后关节肿胀有所减轻,至14~21天达到平台期;1~4周内,关节滑膜明显增生,血管翳形成,部分动物可出现早期软骨破坏;4周后出现不可逆的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最后可出现骨变形,最长到6个月时能够观察慢性炎症仍存在。

该模型成功率高,可在兔、羊等动物上复制,关节相对较大,适合需观察较大病变关节的研究,但免疫学指标及病程特点与RA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3-16]。

4 病症结合模型

中医根据其临床特征,病症结合模型主要分为风寒湿痹阻症模型、风湿热痹证模型和肾虚痹证模型。

风寒湿痹阻症动物模根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中医学理论,在造模的第1天,于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CFA 0.1 ml,同时将大鼠置于5~7 ℃冰水中,水深2 cm,站立20 min,同时伴以4级风力吹,每天1次,连续14天[17]。其他如将Wistar雄性大鼠尾根部、颈背部皮内多点注射小牛Ⅱ型胶原,其间每天在造模箱中给予风寒湿三种外界因素刺激的,为改良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动物模型[18,19]。风湿热痹证模型同上述风寒湿痹证动物模型,只是将风寒湿刺激改为风湿热刺激。肾虚痹证模型由艾景录等[20]建立,具体方法为Ⅱ型胶原免疫注射制作实验性痹证模型,复加雄鼠雌激素应用法和雌鼠卵巢切除法所致肾虚。

病症结合模型比单用CFA 或CIA等炎症周期长、模型稳定,且模型效果显著,更能体现中医学“证”的特色,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但该模型尚不完善,如只是简单地将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与西医病的动物模型相叠加;环境刺激条件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刺激时间及频率也各异;证候属性评价困难;模型稳定性、可靠性差等问题[21,22]。因此,在研制包含病因和中医证候在内的中医动物模型时,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引入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来,对中医学理论进行验证,并通过实验去发现新的现象和本质,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形成新的科研思路,从简单的外部造模手段的病证结合,向病证本质的内在联系发展,构建从临床到基础研究模式。

5 其 他

除以上四种疾病模型外,常用的RA动物模型还有蛋白多糖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软骨低聚体基质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Avridine诱导的关节炎模型、降植烷诱导的关节炎模型、链球菌细胞壁成分诱导关节炎模型、佐剂角叉菜胶诱导的关节炎模型等。但它们一般用于特定的研究,比如Avridine诱导的关节炎模型侧重于研究辅剂和先天免疫系统在侵蚀性关节中的作用;佐剂角叉菜胶诱导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炎性药物的筛选等[23-25]。

6 总 结

理想的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应具备以下特点:①临床症状、病理和影像学的特点与人类RA相似,尽可能少的非RA特点;②易感的品系容易得到且价格便宜、可高效繁殖;③可模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④易检测疾病和免疫功能的变化;⑤可缩短疾病的自然发生过程。但是,RA是由环境、免疫、遗传、感染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目前的RA动物模型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选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重因素而建立起来的,并不能完全反映RA的所有属性,不同的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可能只代表了RA发病特点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因此,选择RA动物模型时,应根据药物特点,结合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7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RO. 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TNF-Targeted Therapy[J].ISRN Immunology,2012,9(1):1-15.

[2] 王楷文,周成林,王胜军,等.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模型 IL-25 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10,26(7): 561.

[3] 彭传玉,罗磊,胡玲,等.不同剂量弗氏完全佐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复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 1-3.

[4] Greish S, Abogresha N, Abdel-Hady Z,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 treatment of adjuvant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 rat model[J].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2012,4(10):101-109.

[5] 张敏娜.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J].实验动物科学,2011,28(4):57-59.

[6] Trent DE,Townes AS,Kang AH.Autoimmunity to type Ⅱ collagen: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arthritis[J].J Exp Med,1977,146(3):857-868.

[7] Park SM,Shin JH, Moon GJ,et al.Effects of 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 on amyloidosis and microvascular pathology in APP/PS1 mice[J].BMC Neuroscience,2011,12(1):106.

[8] Xu JX,Zhang Y.Anti-angiogenic effects of genistein on synovium in a rat model of type Ⅱ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2011,9(2):186.

[9] Ren GH, Xiao X, Shi WD,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Arthritis Induced by Sheep Collagen Protein[J].Journal of N ingx ia MedicalUniversity,2011, 1 (7):20-23.

[10] 胡吴斌,胡玲,唐照亮,等.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与评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

1290-1293.

[11] 孙莉莉,周郦楠. 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44-245.

[12] Glynn LE. The Chronicity of Inflam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Ann Rheum Dis,1968,27:105-121.

[13] 胡吴斌,胡玲,唐照亮,等.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与评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 1290-1294.

[14] Hunneyball IM.Use of Experimental Arthritis in the Rabb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 Arthritic Drugs.In:Otterness I,Cape R, Wong S,eds. Advance in Inflammation Research[M].New York:Raven Press.1984:249-262.

[15] Rossley MJ,Spowage M,Hunneyball IM.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Pharmacological Agent on Antigen Induced in BALB/C Mice[J].Drug Exptl Clin Res,1987,13(5):273-277.

[16] 魏东明,赵学,刘敬珍.卵蛋白性关节炎模型的诱导及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1):114-116.

[17] 薛盟举.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及评价[J]. 中医杂志,2012,3(17):1512-1515.

[18] 余炜,万毅.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70-72.

[19] 陈勇,卢芳国.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阻证模型思考中西医结合病证动物模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2):3-4.

[20] 艾景录,吕爱平,徐世杰,等.性腺功能异常型肾虚痹证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2-44.

[21] 柴铁玲.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1,4(3):215-217.

[22] 纪冬琛,李昌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评价与展望[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615-616.

[23] 熊英琼,程绍民,刘端勇,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思路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458-461.

[24] 肖百全,朱少璇,杨威,等.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探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23(3):63-65.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篇4

摘 要 目的 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 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治疗前后SOD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结论 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针刺;关节炎,类风湿;脑啡肽,亮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类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 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 例数 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 病期(例) 病级(例)

男 女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针灸组 30 5 25 45±5&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风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进行比较, 本次分组秉承患者自愿选择原则, 并全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为采用临床护理干预,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35~72岁, 平均 (52.6±4.3) 岁, 病程8个月~17年;对照组患者50例为常规护理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9~74岁, 平均 (57.4±4.1) 岁, 病程7个月~20年。患者全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晨僵、关节肿痛等症状, 本次观察对象入选标准:全部符合2009年国际风湿病学学会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3]。排除存在有严重脏器功能损伤、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癌症肿瘤患者或妊娠期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病临床尚无根治药物, 目前临床常规护理治疗原则以抗感染治疗为主, 从而起到止痛减轻症状的作用;同时控制和减少发病部位活动, 防止与减少关节损害;尽量维持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劳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可采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等[4]。由于大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类的药物对患者的胃肠道具有刺激性, 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饭后服药, 从而减少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此外, 中医对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独到优势, 对于不适宜使用激素类药物患者可采取中医理疗的方式进行护理治疗,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痛药, 实施常规知识宣教与心理安慰等。

1.2.2 观察组

(1) 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从护理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起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 及如何避免减少骨关节损害发生的办法及发生后的治疗方法, 从而取得配合。 (2) 心理干预:该病发展慢、病程长且致畸性高, 患者往往会因久病折磨害怕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安慰疏疏导患者应树立信心, 控制好情绪,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3) 用药干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应指导患者熟悉该病的治疗药物的属性、目的及副作用, 准确地将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 不可随意更改服药的剂量, 需特别交代用药注意事项及联合用药时药物的配伍禁忌, 避免发生差错事故。 (4) 饮食干预:RA为慢性消耗性疾病, 因服药及常年疼痛等因素影响, 患者的食欲会有所下降。合理的饮食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冷硬刺激饮食, 同时可多改善烹调的方式促进食欲。 (5) 功能锻炼:由于RA侵犯到患者的关节部位, 导致关节畸形, 为预防致残, 应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改善关节的功能训练。活动量应从小到大, 各部位关节活动应遵从护理人员指导, 从而减轻关节受累造成的损伤。重点注意日常生活中所需活动的各关节, 以恢复功能为主, 纠正外观畸形为辅助治疗。关节不可过负荷劳动, 早晨应以45℃~50℃的温水泡手, 减轻晨僵等不适症状。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研究6个月后, 对所有患者发放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 对患者进行详细说明, 告知其填写本表的目的与意义。

1.3.2 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制定量表进行研究比较, 该量表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好。60分以上为轻度功能障碍, 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需要协助完成;2 0~39分为重度功能障碍, 生活无法自理[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根据SF-36评分表评估本次100例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两组RA患者干预后康复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RA在我国为中老年常见慢性免疫性疾病, 病变可累及人体的多个关节造成关节畸形、残疾, 丧失正常功能[6,7,8]。目前, 临床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没有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 患者只能终生治疗。很多患者均因为经济负担及疼痛无法坚持治疗, 往往导致关节病变引起功能障碍与畸形, 最终丧失关节功能。临床治疗RA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但是, 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改善患者病情。在护理干预措施下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与宣教,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改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剧烈的关节疼痛是大部分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 持续的关节肿胀疼痛会使得患者的情绪变得急躁抑郁, 甚至会悲观的放弃治疗[9]。由此可见, 通过有效的宣教认知及心理、严密观察康复情况、指导用药、饮食辅助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晨僵情况, 减轻了关节损伤及痛苦,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分组研究的方式, 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方面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下康复良好其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证实了上述论点。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得出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促进RA患者康复, 减轻其临床症状与疼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该病康复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患者治疗后的康复状况在护理干预下的效果及其临床重要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入院诊治的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并进行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比较, 其中常规护理方式为对照组, 护理干预为观察组, 分别观察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 并对本次研究结果做出相关评价。结果:经过六个月的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下康复良好其生活质量较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得出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促进患者康复, 减轻其临床症状及疼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该病康复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关节疼痛,护理干预,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明鸽.康复护理干预类风湿关节炎2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3 (5) :71-72, 80.

[2]何碧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7) :788-790.

[3]吴鸣.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6) :124-125.

[4]林慧燕.护理干预1年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23) :120-122.

[5]黎琴, 黄如娇, 于秀婷, 等.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5) :431-432.

[6]施春香.综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乏症状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1, 11 (1) :23-26.

[7]孔小阳.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1) :3523-3524.

[8]敬雪明, 李芸, 罗万红, 等.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1) :11-13.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 其他类别结缔组织疾病患者80例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29~78岁, 平均 (54.4±2.2) 岁。所有患者均与美国风湿病学会相关分类标准 (1987) 相符合;其他类别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中, 男41例, 女39例, 年龄27~74岁, 平均 (52.8±3.6) 岁, 包括37例骨关节炎, 4例银屑病关节炎, 5例干燥综合征, 4例强直性脊柱炎, 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健康体检人群中, 男女各40例, 年龄24~75岁, 平均 (48.5±5.2) 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三组待测对象血清中抗CCP抗体滴度进行检测, 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体内Ig M型类风湿因子 (Ig M-RF) 进行检测, 抗CCP抗体滴度超过20 U以及Ig M-RF不低于20 RU/ml则可判断为阳性[2]。对抗CCP抗体滴度以及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组间的差异进行对比,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群体内Ig M-RF阳性率, 对比Ig M-RF和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过程中的假阳性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X2检验抗CCP抗体阳性率的组间差异对比, Ig M-RF与抗CCP抗体的假阳性率对比;采用秩和检验处理抗CCP抗体滴度的组间对比,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CCP抗体滴度、阳性率

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滴度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其他两组比较, Z=200.088, 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 X2=474.199, P<0.05

2.2 抗CCP抗体特异性

在本次80例健康体检人群中, 78例抗CCP抗体检测为真阴性, 余2例为假阳性, 抗CCP抗体特异性为97.5%。

2.3 Ig M-RF与抗CCP抗体假阳性率

健康体检人群中抗CCP抗体假阳性率2.5% (2/80) , 明显低于Ig M-RF假阳性率21.3% (17/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种, 患者常表现为外周关节受累[3]。若缺乏早期诊断以及合理治疗, 患者病情则不断加重, 造成关节强直、畸形乃至丧失正常功能, 甚至造成终身残疾。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诊断的各项检测指标中, 类风湿因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但缺乏足够特异性, 在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其他类别疾病中同样可检出[4]。根据相关研究可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来说, 抗CCP抗体是其中一项特异度极高的诊断指标, 在诊断过程中抗CCP抗体敏感度为56%~78.6%, 而特异性则高达97.3%。本次研究中健康体检组血清抗CCP抗体特异性为97.5%, 基本符合相关文献[5]报道。除此之外在本次研究中抗CCP抗体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Ig M-RF, 提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诊断中, 抗CCP抗体阳性具有更积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 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过程中, 抗CCP抗体特异度极高, 其滴度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相比明显更高,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新刚, 张晓莉, 蒋莉, 等.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 (12) :1130-1133.

[2]刘冀, 杨发满, 李蓉, 等.青海地区回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抗体与血清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2) :3734-3736.

[3]庞红梅, 崔刘福, 房芳,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6) :625-627.

[4]李鸿斌, 铁宁, 贾永峰, 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抗环瓜氨酸肽表位表达与Th17/调节性T细胞的失衡和滑膜炎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 16 (4) :224-228, 封3.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7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GPI)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能使骨关节发生畸形骤变的免疫性病原体, 在患者自身常常存在着许多抗原性因子, 这些已经被事实所证明。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GPI浓度, 从而将GPI对RA的诊断价值及其与R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RA组:6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均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50例, 活动组34例, 非活动组26例, 平均年龄 (53±12) 岁, 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记录RA患者临床表现、年龄、性别、病程、肿胀关节数 (SW28) 、压痛关节数 (T28) 。对照组:126例,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20例, 平均年龄 (34±9) 岁;强直性脊柱炎6例, 平均年龄 (26±6) 岁, 另外选用健康志愿者100例, 其中男30例, 女70例, 平均年龄 (35±15) 岁。

1.2实验方法

GPI的测定试剂盒和标准品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GPI浓度。正常对照组GPI的+2S值为0.49μg/mL。以此作为判断GPI阳性和阴性的临界值。大于或等于0.49μg/mL认为阳性结果。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珔x±s) 表示, 采用SPSS14.0软件, 因样本值呈偏态分布, 故两样本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不齐性t检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两变量偏态分布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处理。P<0.05为差异具显著性。

2结果

2.1四组GPI平均浓度

RA组的GPI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 (SLE、AS) 及健康对照组 (2.09±3.21) μg/mL VS (0.33±0.55) μg/mL, (2.09±3.21) μg/mL VS (0.10±0.05) μg/mL, (2.09±3.21) μg/mL VS (0.19±0.15) μg/mL (P<0.05) , 见表1。

2.2不同检测指标的组间分布 (见表2)

(%)

2.3 GPI与RA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研究显示, GPI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 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如平均年龄、血沉及CRP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而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类风湿因子及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在GP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与GPI阳性组比较, *P<0.05。

2.4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GPI与疾病指标相关性分析

在对GPI与RA患者的年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ESR、CRP和类风湿因子及抗CCP抗体等疾病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发现, GPI与年龄、ESR和CRP等相关差异无显著性;GPI与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抗CCP抗体、RF因子呈明显相关。

3讨论

本实验通过ELISA方法检测得出:RA病人组GPI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及正常人群组, 这与鲍春德、卿之驹等的报道是一致的[2,3]。Monica S、张建明认为, 血清中GPI抗原以0.33μg/mL或0.2μg/mL作为阳性分界点, 可检出大部分的RA患者[4,5]。据国内文献报道, 当GPI浓度以0.33μg/mL、1.11μg/mL和2.0μg/mL为阳性分界点时, 阳性率分别为38%、84.5%和25%[1,6,7]。本试验发现, 以正常对照组的GPI的+2S为0.49μg/mL作为判断GPI阳性和阴性的分界点, 60例RA病人中有16份低于0.49μg/mL, 其余均高于分界点, SLE组有5例高于分界点, AS组有1例, 而正常人群组有5例, 当GPI值为0.49μg/mL时, GPI诊断RA的敏感性为73.7%, 特异度为92.1%, 表明以0.49μg/mL作为分界点能使RA的诊断得到较理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GPI的研究结果出现的差异可能源于选择的患者分组和人种不同, 不同的患者遗传背景及并发症也均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

本实验发现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在GPI阳性和阴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同时通过对GPI与RA患者的年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ESR、CRP和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等疾病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发现, GPI与年龄、ESR和CRP相关差异无显著性, 与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DAS28、抗CCP抗体及RF因子呈明显相关, 这说明GPI在部分RA病人中的升高是有一定特异性, 而且和关节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相关性[2]。这一现象表明抗GPI异质体的存在与抗GPI抗体之间显著相关。故有推测是由于GPI的变异被机体所识别, 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继而引发或加重RA[8]。

由此看出, GPI对RA的诊断及活动性的判断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可能成为RF和抗CCP抗体以外的一种标志物, 或者和CRP一样, 成为RA活动的指标之一, 从而增强RA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GPI很有希望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及活动性判断,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赵冠飞, 李永哲.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与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杂志, 2005, 8 (5) :25.

[2]鲍春德, 叶萍, 陈晓翔, 等.血清中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抗原升高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9 (8) :277-279.

[3]卿之驹, 贾凯, 秦立新.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8) :481-482.

[4]MONICA S, DENNISRB, HEMIK J D.AutoamibodiestoGPI-in rhemnatold arthritis:linkage between an animal modd andhmran diseased[J].Nat Inmam, 2001, 2 (8) :746-753.

[5]张建明, 程建平, 金跃.6-葡萄糖磷酸异构酶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及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9 (13) :1215-1217.

[6]张炯, 陈宇明, 薛愉.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9 (7) :125.

[7]郭品娥, 沈茜, 郝怡鑫, 等.血清中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5, 4 (6) :466-468.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8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外治法;中医治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致残[1]。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本病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 阻滞经络,经脉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酸困、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外治法通过体外给药,作用于体表,达到就近驱邪治疗疾病的作用。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10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常用治疗RA的外治法包括熏洗、针灸、推拿、外敷等。

1 治疗方法

1.1 针灸疗法

1.1.1 电针 电针是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运用电针治疗仪在毫针上通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陈昊等[2]观察电针刺激经穴与口服雷公藤片对RA患者晨僵时间改善的作用,以曲池、足三里、丰隆配合外关、阳陵泉为主穴,采用电针平补平泻,隔日治疗60例患者,连续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晨僵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5)。阿片肽是一大族内源性神经递质,参与产生多种复杂多样的生理调节功能,而其中中枢β内啡肽(β-EP)的镇痛作用最强。研究表明,电针可显著提高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大鼠痛阈、降低其足跖容积,并能显著提高其下丘脑、脊髓的β-EP含量,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能调节中枢β-EP的含量有关[3]。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与RA的病理改变有密切的关系。艾坤等[4]研究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与足跖肿胀度的相关性,发现电针可能通过增加血浆IL-10含量,降低IL-1、IL-2、TNF-α含量,达到改善局部足跖炎症反应,降低肿胀度的作用。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可加重关节滑膜炎症,其在RA的病变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而类胰蛋白酶是肥大细胞的特异性蛋白酶。何天峰等[5]隔天针刺针刺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悬钟、肾俞,每次15 min,共8 d,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比较发现,针刺组滑膜组织中的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表现显著减轻(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针刺可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上调的类胰蛋白酶表达(P < 0.01),说明电针具有调节滑膜肥大细胞的作用。

1.1.2 火针 火针疗法是将针烧灼后刺激一定穴位和部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蔡静敬等[6]采用火针针刺联合药物治疗RA,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夹脊穴,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3%,复发率为12%;对照组有效率为73%,复发率为22%。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火针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张卫东等[7]火针治疗RA大鼠,检测不同时段RA大鼠体质量、足部肿胀度、关节疼痛评分和多关节炎指数,火针组在造模后第19天起效,而MTX组在造模后26 d或33 d起效,MTX组疗效不及火针组。且在光镜下与正常组比较,MTX组肝细胞核增大变形,火针组肝细胞核基本正常,说明火针对肝脏无损伤,安全有效。

1.1.3 灸法 灸法是指将艾绒或其他材料置于腧穴皮肤上燃烧,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的一种疗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等作用。丁放[8] 用灸法治疗51例RA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用单纯灸法,对照组采用针刺,取穴位根据整体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结果发现,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压痛、晨僵等临床症状及降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胡玲等[9]研究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进行艾灸治疗RA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经艾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而艾灸治疗60 d时的疗效明显优于30 d的疗效(P < 0.05或P < 0.01),且隔姜灸的疗效优于温和灸(P < 0.05或P < 0.01),认为艾灸的灸程和方法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1.2 熏洗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进行熏蒸、熏洗而达到治疗目的,是中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之一。张文福等[10]观察龙虎汤(药物组成:生麻黄10 g、生白芷10 g、山萸肉15 g、青风藤10 g、鸡血藤15 g、醋延胡索15 g、透骨草15 g、炒白芥子10 g、伸筋草10 g、徐长卿10 g、老鹳草10 g、生川乌6 g)熏蒸治疗风寒湿阻型R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有效率为9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对类风湿因子的影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张士金[11]自拟乌龙二活桂枝汤,以生川乌、生草乌、穿山甲、羌活、独活、桂枝等为主药煎汤熏蒸、浸泡四肢关节,治疗RA患者4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RA中存在Th1/Th2的失衡,Th1占优势,细胞因子TNF-α、IFN-γ过度表达,而Th2型细胞因子如IL-10含量很低或检测不出,Th1活性超过Th2活性,由此加重RA病情。陆继娣等[12]研究中药熏蒸对AA大鼠血液及关节中IL-1β的影响,发现中药熏蒸对大鼠血液中IL-1β含量较模型组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 < 0.05), 而免疫组化观察AA大鼠病变踝关节局部细胞因子的表达,中药熏洗组大鼠关节IL-1β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 < 0.05),认为中药熏蒸可以下调模型大鼠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致炎因子IL-1β的水平,抑制关节滑膜中IL-1β的表达。刘明岭等[13]通过研究发现,中药熏蒸可上调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下降IFN-γ、TNF-α水平,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中药熏蒸疗法的抗炎作用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有关。

1.3 敷贴疗法 中药敷贴是将中药熬膏或研末调和敷贴于一定部位,使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皮肤肉理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中药敷贴治疗RA常根据辨证采用不同作用的复方制剂外敷,取得较好疗效。照日格图等[14]运用制川乌、木香、桂枝、苍术、白芥子、乳香、苏合香、炙甘草等药物制成寒湿祛痹散治疗寒湿痹阻证RA,关节疼痛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7.50%,对照组为40.83%;关节肿胀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32.50%;关节压痛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59.44%,对照组为32.50%;关节屈伸不利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1.39%,对照组为45.83%;晨僵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1.11%,对照组为43.33%。张义伟等[15]研究发现,铁棒锤浸膏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及IL-lβ和TNF-α含量(P < 0.05)。邱明山等[16]发现白芷外敷联合常规药物能明显减轻RA的关节肿痛程度,提高疗效,研究显示,治疗组在关节炎症活动度指数、中医证候有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近年来,中药敷贴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日益增多。王建辉[17]运用接骨膏内服、外敷治疗AA大鼠,给药后7 d、14 d和21 d大鼠血清中升高的IL-8明显下降,IL-10水平逐渐升高,与模型组以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范利锋等[1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风湿3号膏方治疗RA,发现该方能明显降低外周血清中IL-1和TNF-α的水平,且观察组45例活动期RA患者有40例病情改善达到了ACR50标准,对照组46例活动期RA患者仅有30例病情改善达到了ACR50标准,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的一类缺氧适应性反应的转录因子。傅卫燕等[19]研究发现,当归拈痛加味膏剂可能通过抑制HIF-1α活性,使滑膜细胞不能适应缺氧而减慢增殖,加速凋亡,从而使凋亡率明显加快,减轻滑膜组织增生。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强度与RA病理损害严重度一致。施晓芬等[20]研究冰乌膏对RA的治疗效果,发现冰乌膏中药组能减轻大鼠足跖肿胀,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不同程度改善病理损害,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DGF在炎性细胞浸润聚集、滑膜增生、纤维细胞增生区有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与病理损害严重度一致,安慰剂组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认为冰乌膏可以显著改善RA的症状。

1.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指通过将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蔡明明等[21]观察43例RA手关节肿痛患者在原有口服中药或西药治疗方案不变的条件下加用穴位注射丹参冻干粉针治疗,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局部穴取外关、八邪,按照常规取穴方法,刺入穴得气后,主穴每穴注射0.2 mL丹参冻干粉溶液,局部穴每穴注射0.1 mL,隔日注射1次,8~10次为1个疗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得出,手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周径平均值、关节压痛数,结果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黄智莉[22]运用野木瓜注射液治疗RA,治疗组选取穴位以曲池、足三里为主穴,并配合病变关节局部取穴,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

1.5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高德荣等[23]运用陆氏穴位埋线法治疗RA,主穴取督脉大椎至长强穴,两侧华佗夹脊穴,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上肢肩髃、手三里、外关、阳池、养老、后溪透中渚,下肢环跳、风市、伏兔、鹤顶、委中、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悬钟、昆仑、解溪及阿是穴,结果有效率为98.00%,且埋线后停服激素者达93.00%。付钰等[24]选用足三里、肾俞穴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RA,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AA大鼠滑膜细胞MMP-2、MMP-9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高(P < 0.05),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 < 0.01),认为穴位埋线通过下调MMP-2、MMP-9的表达,减轻其参与或介导的对滑膜组织的损害,从而控制关节滑膜炎,阻止关节软骨和骨损害的发生。另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苗药能促进T淋巴细胞凋亡,并通过促进Fas/FasL介导滑膜细胞凋亡,降低Bcl-2对滑膜细胞凋亡的抑制,从而控制关节滑膜炎,阻止关节软骨和骨损害的发生[25]。

1.6 蜂 针 蜂针疗法是利用特种蜜蜂尾刺中蜂毒液,经医师的手法刺入患者相应的部位,或利用蜂毒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穴位封闭而达到治疗RA的目的。刘喜德等[26]根据发病部位,以局部取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采用蜂针疗法治疗RA,结果蜂针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 < 0.05),在改善症状和体征的积分方面,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蜂针治疗组的美洛昔康及MTX的用量、病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西药对照组(P < 0.05或P < 0.01)。邓鸣等[27]用蜂针疗法治疗RA患者20例,发现治疗组改善RA患者症状体征、降低活动期指标水平有效率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改善中医寒湿痹阻证候有效率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邝慧玲[28]观察蜂针治疗AA大鼠,蜂针组AA大鼠血清和滑液的TNF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00 1,P < 0.000 2),认为蜂针对RA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NF过度分泌有关。

1.7 药 浴 药浴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中药煎汤洗浴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利用药物和水之特性,以内病外治为目的的一种祖国传统外治疗法。魏德源[29]自拟药浴汤剂治疗寒湿毒瘀型RA,以松节为主药,配伍姜黄、威灵仙、透骨草等药,水温调至39~40 ℃,患者入木桶中浸浴药液40 min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芬布芬,每次600 mg,每日1次,口服。1个月后评价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6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杨本涛[30]选择RA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选择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艾叶、川椒、丁香各10 g,丹参、独活、伸筋草各12 g,当归、忍冬藤各15 g等药物组成药浴治疗,隔日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1.8 刮 痧 喻建平[31]运用刮痧治疗RA患者20例,取双侧大钟、膝关、外关穴及肢体疼痛肿胀部位,以穴位或痛点为中心纵向10 cm为刮拭区域,以平补平泻手法,出现暗红色斑点则止。无肿胀处顺刮,有肿胀处逆刮,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2 总结与展望

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RA包括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敷贴、中药熏洗、蜂针等,具有疗效显著、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几年,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针灸、熏洗、敷贴、蜂针等疗法免疫调节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但中医外治法在治疗RA的研究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中药外治法对早期或急性期患者疗效较佳,对中晚期关节畸形患者的疗效研究较少;②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疗法如针灸、敷贴、熏洗,对推拿、刮痧等疗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少;③目前选择中医外治法的标准不统一,有的根据辨证论治用药,有的根据关节症状评分用药;④对中药外治法的安全评价分析较少,内容亦不完善;⑤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集中在TNF-α、IL-1、IL-10等几个细胞因子上,对于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等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对RA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进一步研究各种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对中医外治法的安全评价进行系统的分析。

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2]陈昊,王艳,顾一煌,等.电针结合口服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3):40-43.

[3]张皓,王健,陈新勇,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作用及内啡肽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5):390-392.

[4]艾坤,武丹,常小荣,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跖肿胀度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22-624.

[5]何天峰,张树辉,李连波,等.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7):670-676.

[6]蔡静敬,李伟东,雷春升,等.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3):1391-1392.

[7]张卫东,王丕敏,韩润霞,等.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3,33(4):334-338.

[8]丁放.单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

[9]胡玲,郝峰,钟峰,等.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6):401-405.

[10]张文福,陈秀花,陈震,等.龙虎汤熏蒸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9,22(6):29-31.

[11]张士金.乌龙二活桂枝汤熏蒸浸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J].中医研究,2012,25(7):29-32.

[12]陆继娣,沈鹰.中药熏蒸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液、关节中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25-26.

[13]刘明岭,沈鹰,陈志煌.中药熏蒸在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中TH1/TH2的变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31-133.

[14]照日格图,伍镝,曾远.寒湿祛痹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09,30(8):1003-1004.

[15]张义伟,董琳,马学琴,等.铁棒锤浸膏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31(1):9-10.

[16]邱明山,徐明,陈进春,等.白芷外敷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15-18.

[17]王建辉.接骨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9(1):64-66.

[18]范利锋,陈汉玉,翁庚民.风湿3号膏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IL-1及TNF-α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20-22.

[19]傅卫燕,安莉萍,袁丽.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外敷对AA大鼠关节中HIF-1α、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26-228.

[20]施晓芬,薛鸾,胡建东,等.冰乌膏对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4):5-6.

[21]蔡明明,马宝东.穴位注射丹参冻干粉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手关节肿痛43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21-22.

[22]黄智莉.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50.

[23]高德荣,高德贵,高露.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27.

[24]付钰,王光义.穴位埋线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MMP-2、MMP-9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116-2118.

[25]付钰,王光义.穴位埋线、苗药对AA大鼠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22):4711-4715.

[26]刘喜德,张金禄,郑汉光,等.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08,33(3):197-200.

[27]邓鸣,张炜宁.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6):71-73.

[28]邝慧玲.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1937-1939.

[29]魏德源.中药配方颗粒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10):326.

[30]杨本涛.中药药浴联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74.

[31]喻建平.刮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52-53.

如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锻炼方法 篇9

2、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出现,防止病情反复。寒冷、潮湿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因素,因而大多数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阴天、下雨、寒冷、潮湿,尤其是冻疮时关节肿痛均加重,往往使平时治疗处于稳定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前功尽弃,因此,要重视气候季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

3、注意日常饮食的调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和高维生素食物以及钙剂的摄入。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某一种或几种食物敏感,食后即复发,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则坚决不予再次食用。

4、调节情绪,树立信心类风湿关节炎病程长,病情反复性大,患者情绪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就很容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要想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就要树立战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正规的治疗,并对预后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期望值。

5、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6、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7、注意劳逸结合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 篇10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研究发现[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常伴有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 本文就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 血小板计数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 血小板可定位于活动期RA滑膜炎症病灶中, 而静止期RA患者的关节内则不出现, 且在RA患者关节滑液和血清中检测到血小板特异性蛋白, 提示血小板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RA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滑膜炎及血管翳的形成, 活化的血小板参与了RA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RA活动期血小板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考虑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1 血小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P选择素 (GMPl40, CD62P) 是分子量为140 KD的膜蛋白, 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P选择素即从血小板表面脱落至血液中的具有活性的物质, 被认为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之一。在多种介质刺激下, P选择素能迅速表达于活化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 活化的P选择素多形核白细胞 (PMN) 的配基发生作用, 有利于其它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 促使白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滚动至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白细胞的浸润。白细胞再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发生作用, 致使炎性细胞迁移及黏附至滑膜组织, 引起滑膜的免疫反应及炎性损伤。炎性细胞又可以释放更多的P选择素, 由此反馈作用促使RA病情的进展。据此Grober等[2]提出用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难治性RA, 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1.2 血小板释放炎性递质

血小板活化后可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血小板生长因子 (PDGF) 等多种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进而参与RA的炎性反应。

1.2.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是一种内源性具有生物活性的磷脂, 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脂质介质,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 在炎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AF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 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 在急、慢性关节炎滑液中都存在生物活性的PAF[3]。PAF即可以促进IL-l、IL-2、IL-6、TNF的合成和释放, 参与白三烯、前列腺素的合成, 扩大炎性反应, 还能刺激滑膜细胞增殖, 降低胶原、蛋白聚糖的合成, 增加血管壁通透性, 诱导炎症细胞浸润。Zarco等[4]在正常兔膝关节内注射TNF或PAF的实验也证实了PAF可能是关节损伤早期重要的介质。

1.3 血小板与炎性介质的相互作用

徐晓玲等[5]的研究表明, 多种细胞因子在RA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主要有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11 (IL-11) 等。这些细胞因子在炎性反应中可作为炎性介质介导炎性反应的发生。

1.3.1 白细胞介素6 (IL-6)

IL-6与IL-11、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制瘤素M (oncostatin, OSM) 同属gp130家族, 它们的受体复合物拥有共同的亚单位, 故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IL-6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6]: (1) 通过影响巨核细胞的大小、数量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 (2) 保护巨核细胞免于凋亡; (3) 增强IL-3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刺激作用。通过三方面的作用, RA活动时患者血浆和滑膜中, IL-6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为引起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机制之一。而Ragab等[7]研究也同样证实抗IL-6抗体治疗RA在临床试验中有一定的疗效。Nakahara等[8]的研究表明, IL-6可以增强IL-1和TNF-α的生物学效应, 同时, 这几种炎症因子可以协同作用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2 血小板平均体积与类风湿关节炎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反映血小板大小悬殊的程度[9], MPV代表单个血小板容积, 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同时也与血小板的超微结构、酶活性及功能状态相关[10]。国外学者[11,12]在研究中发现活动期的RA患者常伴有MPV的改变, 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国内苏娜等[13]2011年对258例RA患者的PLT、MPV、ESR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PLT、MPV均在RA活动期显著升高, 与ESR呈正相关。考虑RA活动期滑膜炎性反应明显时, 滑膜液中IL-1B升高, 刺激巨噬细胞异常增殖, 可使血小板异质性增加[14], 相应大体积网织血小板数目增加, 检测的MPV增大, 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功能加强, 同时异常增殖的巨噬细胞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引起血管的损伤, 导致滑膜炎症加重。但张英杰等[15]选择了50例RA患者与30例正常人的血细胞参数进行对照, 结果发现RA患者血MPV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经治疗后, MPV可以明显升高。目前MPV减少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一般认为胞体内有形物质的多少决定细胞体积的大小, 血小板体积的减少表明所含颗粒及血小板活性物质的减少。因体内血小板释放反应, 导致胞体内所含颗粒空竭, 故而使其体积减小[16]。MPV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且MPV变化发生在网织血小板阶段, 比PLT变化更早, 顾也可作为早期判断RA病情活动度及治疗的依据。但目前活动期RA患者MPV的变化仍无定论, 其机制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上一篇:盛京银行下一篇:法律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