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教学十篇

2024-08-08

初三政治教学 篇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就要制定一个好的计划。有了计划,就会按部就班地学习,合理地安排时间,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

2. 课前预习,课后要及时复习和巩固。

学生必须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长期坚持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易记易忘,因此要及时复习,只有这样,学过的东西才不会遗忘。

3. 勤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其概念多,不易记,复杂繁琐,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更需要勤做笔记。记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并且在课堂上把重点、难点记下来也能方便课后复习和巩固。

二、教师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节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写好教案,教师讲课才能胸有成竹。为了备好每一节课,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目标、重点、难点,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与表情,以及学生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证明,只要教师事先备好了课,学生就满意,教学就成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仔细、全身心地投入,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

三、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间,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引用,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又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引用“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引用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又有新鲜感,恰到好处。

三、情景交融,融会贯通,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引用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联系”观点时,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思考:“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然而,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带名牌手

1. 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三个方面”,掌握时代的脉搏,用新的成果、新的事实检验书本知识。平时,坚持看书阅读,上网查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一旦有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就把它摘抄下来,运用到课堂上去。这样不仅能增强说服力,而且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不仅要讲究深度,而且要讲究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原理的一般阐述上,还要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对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论证,以扩展和丰富其内涵。

3. 课堂内容充实、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空洞,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原则。例如“怎样爱集体”这个问题,我联系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实际,让他们自己谈谈如何为班集体出力,为班集体争荣誉,从而使他们知道怎样主动关心、爱护集体,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班集体成为他们依恋的家。这样做,就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空洞,让学生听了信服。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下大功夫,而且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讨论法、身教法、启示法等教学方法。

讨论法,就是有准备地把问题提出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事实材料,运用有关原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讨论,自然得出某一正确的观点或结论。例如,在新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为什么还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让全班同学讨论,经过师生分析、讨论得出,艰苦创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它是与社会发展同在的,无论什么时代,它都是人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

如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一方面力求选择准确生动的例证,另一方面力求语言的生动有趣,注重在语言组织、表达情感、手势表的人,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即使名牌可以显示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这段巧妙的引用捎带,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既讲清了道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在课文中被作为主观臆测的联系的例子。教师可以引用讲:“‘喜鹊兆喜,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晴则噪,鹊鸣是晴天征兆,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腐臭动物,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可见,这些观念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可是,后来把这种主吉主凶的预兆与信仰结合,鹊鸦就具有对福祸的神秘感应能力,这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了。”由此引用一说,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更令学生信服,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引用教学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引用中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散讲”。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引用内容要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科学性、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

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刘亚本

(淮安市清河中学,江苏淮安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设情境有效性

新课改提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如何才能适应这个要求呢?“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活,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有效创设问题引领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问题情境如何创设?如我们所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每课正文前都有“探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好好利用。但教材给出的有些问题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较好的方法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启发学生结合知识点,分析思考、议论析疑。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知识要求是: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如完全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处理教学,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效果差。我在复习时按时间循序给出现代中国三个时间段外交的历史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先用表格列举出在三个时间段内现代中国分别取得哪些重大的外交成就,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巧妙设问,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每一个历史时期内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什么特点?促进其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分别有哪些?(2)这些外交政策各自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3)从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中,你认为影响现代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

创设问题引领情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动作等方面下功夫。

又如身教法。“言传身教”是教师肩负的职业责任,教师是学生最受尊敬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工作态度。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力以自己

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是激活课堂、有效实施教学的根本方法。

二、积极创设语言感染情境

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品三国风云人物时,台下的观众会神凝听。大家在被讲学者的学识折服的同时,也被他那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于是便一讲一讲地收看下去。这对我很有启发:教师若仅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还不能保证把课上好,只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感人至深,才能抓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康熙帝》中“雅克萨之战”的结果时,我的过渡语是:“1689年,东西方各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一件是西方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专制王权,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一个是东方的中国,1689年清朝同俄国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个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道路,一个继续走封建老路,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直至l840年中国被英国用炮舰轰开了大门。”这样紧紧吸引住学生,为下一步客观评价康熙帝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适时创设小组竞赛的情境

列宁曾说:“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精神。”[2]竞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目标性、对抗性、不可回避性等特性。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学生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3]这样便在学习中引入竞争,使教学交往的频度提高,力度增强,有效地促进教学价值的实现。

在教授必修三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课时,我发现这课的知识点特别多,于是就设计了十多道选择题和四道简答题:

1. 中国四大发明中,最早走向世界的是

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

2. 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3.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 中国在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生物、医学、建筑、造船航

的教学行为、精神、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面和价值观。

初三政治教学 篇2

一、以课本为依据, 进行全面的复习

根据我省近几年来中考命题覆盖面大, 知识点几乎涉及到初中政治全部教材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要求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 认真看书归纳总结出每课每节的知识点, 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结构并且要求学生看书时重视教材中的前言和结束语的复习, 从而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 并使其系统化。

1. 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

第一阶段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 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 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 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

2. 根据教材内在联系, 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基本概念准确掌握。

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抓住关键词;其次, 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 画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加深记忆。

4. 查问质疑。

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知识记忆的情况和欠缺的地方, 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保证一节课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从而发现问题;对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或有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讲解, 帮助学生记忆。

二、把握时代脉搏, 加强热点专题的复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最起码要留出一个月的时间从事专题的讲解和训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时政专题讲解。

考查当年国内国际时事,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直是政治学科中考的特色。因此, 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关心时政, 结合教材知识讲解时政,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时政问题的能力。

2. 必要的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的方式, 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1) 根据同类中考政治试卷或中考模拟试卷的命题模式进行仿真训练。 (2) 按照中考政治题型搜集、编写相当数量的习题分别集中训练。 (3) 选取国内国外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时事为载体, 从不同角度进行前瞻性命题和考查。当然,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应加强“开放题”的训练力度, 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三、讲究复习方法

开卷考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 学生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 调整学习方法。因此,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 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 进行小组知识竞赛、辩论赛、课堂讨论等让学生来上复习课, 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2. 理论联系实际。

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 关心天下大事, 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 拓展知识面, 开阔眼界, 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能力。

3. 突破传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

四、抓综合, 体现知识之间的贯通

1. 同一知识板块内部的综合。

在中考备考中应牢牢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 加强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例如:复习初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 应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主干知识, 按照其内在的逻辑线索构成知识网络, 形成有机的整体。

2. 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综合。

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 在今后的中考试题中会不断体现。因此, 在备考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跨越式地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在中考备考中, 有必要运用强化训练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 体现贯通原则, 提高学生的贯通能力。

摘要:为适应中考开卷考试, 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新要求的形势下, 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作为政治老师, 必须对开卷考试后产生的新情况作出判断和分析, 以便得出应对办法。

初三时事政治教学浅议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7—01

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会考的必考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时政内容,如何进行时政教学,是每个任教者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进行时政教学,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政内容必须同教材紧密结合,找准结合点

时事政治它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内容,而是同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日常学习的政治课的相关理论和观点都是对它最有利的诠释和说明。如:“两免一补”政策和废除《农业税条例》都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和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时政教学时,关键是教师应找到其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政内容同课本哪一方面的知识相关,教材哪几个理论和观点能解释说明这一现实问题,只有做到用所学理论和观点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把枯燥的时政内容教活,才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政内容要做到热点和考点紧密联系

面对一年内众多的时政内容,教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呢?最主要的就是要抓热点问题。所谓热点问题,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关注程度很高的问题。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等。对于热点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坚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去正确看待,因为有些热点问题它不是现阶段初三学生用所学知识就能够解决了的。如:“五个统筹”问题,它设计的面很广,是目前初三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的问题,所以它尽管是热点问题,但不是初三学生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而学生关注更多的应该是考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热点问题和考点问题紧密结合。在平时的时政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考点和热点问题,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必要的时政内容,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时政内容要关注学生生活视点

围绕学生成长,让政治教学回归生活,这是课改新理念的核心。离开了实际生活的引导,不关注现实生活,时政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时政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其主动去发现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让学生分析造成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原因,并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多角度思考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对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这样既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

四、时政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政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时政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其他教学都有统一教材,而时政教学却不具备这些条件。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花费较大的气力。再加上时政学习多为记忆性内容,有的还需要准确记忆,这就更加重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学生思想上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千方百计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

首先,应向学生讲清学习时政的重大意义,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担负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的风云变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时代给他们提出的要求。

其次,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如:每天安排学生就当天要闻召开新闻发布会,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时政的积极性。

另外,时政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五、时政教学要学会“抓大放小”精心筛选

初三政治教学总结 篇4

初三政治教学总结

本学年本人担任了初三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复习工作,是我第一次使用山东版的教材。虽然感到很累,压力很大,但在年级组、主任的带动和帮助下,始终抱着“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的中考负责”的信念,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教师方面 :

1、制定教学计划,注重中考发展方向,认真备课和教学。

由于是第一次教山东版的教材,无论是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和驾御能力,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还是对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应对中考的方法,都有不少的缺陷。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自己积累的时政热点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时政热点潜移默化的吸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练习册、参考资料的使用。

政治只选用了《小天使报》作为练习册,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挑选好符合最新的课程要求的题目,其他的有选择让学生去做。

我把76个知识点给学生做了总结,编写成复习提纲,使用效果很好,尤其是知识点归纳、答题思路分析这两方面特别做得非常好。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听课、讲课,不放过任何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我还走访其他学校,诚恳向本专业老师指教。在听课后,仔细认真的写好听课反思,以便更好的学习他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短处,补己之短。

学生方面:

1、防止两极分化

政治这一科区分度不高,但是也会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这在教学上带来了不少难度,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感觉老师说得太快、听不进。老师在备课时所选择的事例要有典型,从多角度分析材料,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对进步慢的学生课后要做必要的学习方法辅导和重难点的提点。

2、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成绩中上的学生。曾有很多学生来找我咨询,当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焦虑很明显,夜里失眠、多梦,影响他们白天的学习。成绩中下但希望考上高中的学生也出项不安、焦虑的现象。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老师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成绩不好,或者因为父母能帮他们轻易考上高中,所以放弃了努力,此时教师应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学会对自己负责,克服依赖心理。科任老师不仅仅是上课,同时要利用课堂教学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人的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在半年教学中我也许多不足不处:

1.在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有时由于初三课堂的知识容量较大,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最后干脆不学了,只等拿毕业证。

2.期望值过高,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急躁冒进,欲速不达。而且,个别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无动于衷,喜欢拖拉不完成任务,没有找到更具体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

3、在复习中,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划了重点,但是有片面性,个别知识点漏掉了。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主体性更进一步充分发挥出来。

2.改良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效率,杜绝不想学、无所谓的现象的发生。

3.认真并及时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4.继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纠正和改过,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

5.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懒惰思想严重,学习自觉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个人工作总结

实验初级中学崔月红

初三美术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 篇5

初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 有些家长、学校老师认为学习美术影响了学生升学考试。经过社会和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下, 初三年级教学现状有所改善, 但是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初三年级美术教学现状

1. 教学课时不足。

有的学校在初三年级不开设美术课, 即使开设也不按国家课程标准课时量开设, 具体表现为将每周的课时减半, 或者初三上学期开设, 下学期直接停掉, 美其名曰保证中考科目的课时, 即使正常开设的学校, 往往也出现美术课时还会被各种考试所占用, 可以想像初三美术教学的时间量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都知道没有的量的保证, 初三年级美术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 学生热情度不高。

在一般人的眼中, 美术课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活动多、实践多, 没有死记硬背的课文, 没有做不完的试题, 学生参与热情一定很高。但是初中美术教学的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 一线的美术教师最为头疼的就是学生对美术学习在初三时学生用来放松的课程, 他们带着课外读物, 有时还会带上没完成作业, 趁老师不注意再做一做, 常看到学生因复习文化课而导致睡眠不足, 部分同学对美术知识掌握似是而非, 没有学习的热情, 课堂上提问也是鲜有人主动回答, 有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回答, 也常以不知道来敷衍。课堂实践也是为完成作业而为之, 没有思考, 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课堂缺乏创新性。

3. 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初三年级掌握的美术知识, 比初三实际认知水平还有所差距, 跟发达国家青少年相比, 国外美术教育全面注重素质的培养, 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 强调个性形成,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 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的人, 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 全力培养青少年美术教育。而我国在考试制度下, 初三年级的美术认知水平跟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

如何改变现状, 提高初三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每年都要承担初三年级美术教学任务, 无法回避现行制度下教学现状, 除了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做了些有效课堂探索与思考.

1. 加强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早在春秋时代, 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乐学, 必须要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教师多作些示范性的演示、制作和辅导, 或运用教具、媒体示范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直接获得直观视觉美的信息, 通过直观感受, 使其获得深刻印象, 自然增添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单元的学生作业都给予展示, 充分利用美术教室专用教室的优点, 将教室布置成展室, 将学生作业装裱成作品, 在教室悬挂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2. 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美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生活创造美。为了让学生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用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和讲解。告诉学生我们现在所学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里处处都有美, 正待我们去发现和创造。

3.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堂课”的现象以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为此, 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把一些难以讲解的知识, 巧妙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表现。运用了音乐、幻灯、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向学生展示视觉和听觉感受, 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审美美好情感。《熟悉的韵律》 (初中第十七册初三年级上学期) 一课中, 我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用优美画面并配上音乐, 用软件体现诗画乐结合产生听视觉完美, 让学生体会诗画与音乐不同艺术形式都有自已韵律美, 三者结合更有感染力, 导入课题,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用幻灯播放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增加了信息量, 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 将大师创作过程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 节约了时间又很高效。课堂上的现场示范作画以及学生作业欣赏则借用实物投影仪完成。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课容量增大, 让学生感受了集视、听、说、画为一体的课堂效果。

4. 重视教学过程性评价提高课堂的效率。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 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 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 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由此可知,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摆脱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旧思想。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诗情画意写青山》课中,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学生平时练得很少, 对于材料要求也很高, 初三年级第一次学习画国画, 所以不能单纯以作业来做最终评价, 我不再是单看他们的作业, 而是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等, 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初三政治教学 篇6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讲究知识的传授, 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 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 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 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 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 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 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 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上述教学方式, 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 是可取的。

例如, 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 重点讲解“溶解现象”, 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 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 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 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 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 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 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 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 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 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 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 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 观察发生的现象, 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 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 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 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 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 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 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 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 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 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 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 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 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 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 的盐酸稀释1000 倍其结果不等于9 的内容时, 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 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 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 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 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 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 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 要重视实验教学, 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 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 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 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 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 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 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 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 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 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 时间长了, 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 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 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 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 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 第一, 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 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 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 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 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 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 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 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 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 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 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 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 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 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 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 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 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 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 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 还用于社会生活中,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 时间一长, 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 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 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 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 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 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 找到化学规律, 以理论去指导实践, 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 对知识分类的不断细化, 化学这门学科应运而生。化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自然科学, 对化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理论水平。初三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 是学生形成化学原理基础及其素养的重要时期, 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重。目前,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以及更加人性化的创新型化学教学方法, 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创新意识与思维。这是初三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结合初三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有序地开展务实的课程教育, 这不只是关系到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对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主要阐述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此外还阐明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化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化学教学,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4) .

[2]蔡淑田, 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S2) .

浅析初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7

一、转换英语写作教学的思维方式

一堂英语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布置一道题目, 让学生一起写, 然后宣读范文, 纠正语病。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通常只能启发一小部分人, 更多的学生仍旧存在无话可写、词汇缺乏、语法错误等毛病没有时间一一纠正, 使得写作课课堂气氛沉闷, 效率低下, 不值得提倡。英语写作归根到底是考察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之下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一篇英语作文的题目是“My Fravorite Sport”, 它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到情境之中, 描述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 关于它有什么故事, 什么有趣的经历, 喜欢的运动员等等, 是需要学生迅速地用英语思维来表达这个情境。

但是如果仅仅在一堂写作课上把它当题目布置下去, 学生们往往习惯于运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先用中文列出自己喜欢的运动, 为什么喜欢它, 列出1、2、3点, 然后试图一句一句地翻译它们。这样的写作方法显然不是英语写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 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备课中首先要转换自身的思维方式, 明确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反映到课堂教学上, 则是先设计教学步骤, 然后再进行训练。

同样还是这个作文题目, 教师在进行备课设计时, 首要做的是帮学生打开思路:

What’s my favorite sport?

One of my favorite athletes/sportsmen? And sports event?And……

Have you tried it? Who did you play with? What happened to you and your partner?

Who taught you to play it? Where do you play it?

Did you feel it easy or hard? Why? And did you have fun?

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 使学生尽力去寻找和这个话题相关的内容。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并不停地开掘自己的经历感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验下, 笔者的一个学生曾受启发写到因为和父亲一起玩篮球, 不仅篮球水平提高, 并且感受到父亲的陪伴和爱, 所以最喜爱的运动是篮球。这样一来, 学生作文的内容就变得充实、言之有物, 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

二、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专项的写作训练课时毕竟有限, 而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还必须在课堂之外注意训练。笔者一直强调, 写作其实是重表达重运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因此, 教师不要局限于“写”这一种形式。在平时的授课上, 积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词汇、词组;习得语法和英语知识的运用, 也是在为学生的写作做变相的积累储备。何况, 相比动笔写, 课堂上的“说”更灵活。

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Unite 8: Merry Christmas”的学习中, 笔者就进行了授课与口头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实验,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课堂上, 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选定“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Day”“Christmas Day”三个节日分配给各小组;在学过书本知识点基础上, 让学生先进行group discussion, 讨论节日的日期, 做什么, 吃什么, 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的不同;然后让学生们进行一个小组口语接龙, 每个人介绍一两句关于这个节日的内容, 不能和前面的同学相同;接龙结束后, 由小组同学一起将接龙的话语组织顺序, 各自形成了一篇不错的小短文。

这也是对授课内容的一种合理运用, 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也可以将新学的词汇、语法立即运用到其他合理的语境内, 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三、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实施

说到底, 英语写作毕竟是一项需要动笔的训练, 因此, 平时的积累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写作的实践中来。换句话说, 写作训练课的写作内容训练应该是平时功夫的培养, 即利用多种形式帮学生打开思路、积累素材;而写作训练课的重点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和锻炼。

作为初三学生, 写作要求的基础还是语句正确, 表达流畅。毫无疑问, 在教学时,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语态、时态、语法问题严格要求, 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基本句型、主谓一致以及可数、不可数名词的搭配、冠词“a”、“an”、“the”这些细节又基本的问题上不能出错。

而在表达流畅方面, 大部分初三学生暴露出一个较严重的毛病:语言内在顺序的混乱。这其中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来不及写完草稿, 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一句写一句, 导致文章逻辑顺序混乱;二是因为许多学生从根本上缺乏顺序意识、逻辑意识。所以, 初三的作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化部分为整体的过程,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把口头语言、脑海中的语言组织到笔下。除了提醒每个学生在作文之前, 准备一个提纲性的草稿之外, 也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单独地耐心地探讨和辅导。

句型的使用也要遵循同样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基本句型教到复杂句型, 实际上, 在作文中越是复杂的长句越容易出错, 通篇都是长句不但易导致错误率高也会影响阅读。所以, 有必要和同学强调句型使用的时候遵循以下原则:长短相间;句型尽量变化交替使用;以基本句型为基础, 复杂句型是锦上添花。

英语写作教学不是一条速成培养之路, 初三学生更是处在一个积累与磨练的起步阶段, 因此需要师生共度漫长的坚持, 完成点滴的积累;注重英语思维方式、口语表达能力、写作形式技巧的结合培养, 来实现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三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解决当前英语作文教学耗时长、收效低的难题, 笔者根据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在下文进行了具体的方法论述。

关键词:初三英语,写作教学,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永芬.浅谈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J].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期

[2]高丽凤.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原则与方法[J].考试周刊, 2013年第9期

初三政治复习教学计划 篇8

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优秀的成绩,现结合政治历史学科的特点:除了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外,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第一阶段(第1周——第3周):赶教学进度完成未学完的新课。

由于政治,历史学科课时少(每周各两节课),任务重,政治12,13课未学习,历史仅学习到下册13课,从而严重影响中考备考复习,所以我要利用一切时间尽早结束新课,力争在三月底结束。

二、第二阶段(第4周——第8周开始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点梳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本轮复习采用地毯式复习法、即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应学知识,以便做到理论知识掌握于心,在考场上能灵活运用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轮复习要“过三关”。(1)记忆关。必须做到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使其系统化。(2)基本方法关。传授学生解题技巧和规律。

(3)基本技能关。复习目标要明确,讲和练做到有的放矢。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本学期时间段,因此用来系统复习的时间也短,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复习巩固。抓住重点知识点,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在联系,可采用比较法,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设计针对性强的试题,帮助学生练习巩固,利用课余时间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与辅导。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及时反馈矫正”和“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教材,精心选题,顾全上、中、差的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记忆的情况和欠缺的地方,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或有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透彻他讲解,帮助学生记忆。

三、第三阶段(第10周——第13周开始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在这部分时间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近几年中考试题大都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和最新材料为背景,从不同角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问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考说明》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学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划分专题。关于热点问题的复习可以结合订阅的优秀刊物报纸作参考加以整理。

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中考说明的样题及各种题型,在专题复习同时进行题型训练。

四、第四阶段(第14周——第16周开始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及查漏补缺阶段

1、对每套试题的命题原则、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要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对于前段复习过程中忽略的知识点一定要查漏补缺。

2、模拟题一定更要认真讲解,对于命题角度较好,能够考察重点知识,设问有层次、综合性比较强的符合中考命题的特点的题,一定要举一反三,作为范例给同学们讲解。

3、一定要注意答题技巧以及如何把答案组织到位的讲解。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

4、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指导学生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查漏补缺。

五、教师复习时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 就是集中精力,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听清楚。要记好课堂笔记,课堂上积极发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的理解。中考复习不同于平时的复习,要以实际出发,凡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一带而过;凡是容易误解的,要正误对比;凡是难以理解的,要重新学习。在方法上,不要象平时学习新课一样一节一节的慢慢学习,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串起来,要认清各部分知识横向、纵向之间的相互联系,虽然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上课专心听讲,还要把握住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首先,识记:是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和再认,就是记住。考试改革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这类知识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其次,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理解可分为理解概念或原理。理解概念,也就是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懂”字当头,不是“背”字当头。再次,运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应用于新材料、新问题中,分析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的问题。即“情境出在课本外,道理落在课本中”,有较强的时代感,不仅要“懂”,而且要在“用”上下工夫。这一层是对知识掌握提出的更高要求,把知识和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出人所料又不出所料。

2,引导学生多练: 复习中的“多练”并不是搞题海战术,使学生负担加重,而是通过多种题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基础知识。“多练”要求我们首先要精心选择题目,由浅入深,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回答、讨论、试卷分析等。在复习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一些模拟现实问题的情境,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和理解。多练要注意练习的题目要对应中考,其次,要培养临场经验,经过平时考核和模拟考试,力求把题答准答全,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

3,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中考要获得好成绩,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关心时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政治课具有时政性的特点,这也是与其他学科相比的最大特点,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能力。

4,教会学生整理归纳、查漏补缺。临近中考的复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零散的知识点理成“线”再织成“网”,做到既能分散又能集中,使自己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及时补缺堵漏,不留后患。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使知识以网络化呈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由的发现知识和领悟创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解析、挖掘、创新,最终一定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适应中考的考试形势。5,要求学生学会审题和解题的方法: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试题作出准确回答的关键。考生在审题时常犯的毛病有两点:一是拿到试卷后,为了赶时间而急于作答,审题不认真,观点不全,内容不充实;二是审题错误,所答非所问,答案不切题意要求。为此,在审题时要注意三点:首先审题时头脑要冷静,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其次在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的前提下,拟答案要点,确定答题范围,另外,要抓住关键词,突出重点,试题中的关键词如题目中的“眼睛”,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答题的根本,从而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最后,在答完试卷后,不要急于交卷,应将题目与答案对照检查,发现错误与遗漏之处及时修正和补充。

初三政治教学 篇9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阶段的运用

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被提出来;在中高考历史学科考试中,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因此,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易忘、易混,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动力。为此,我在初三历史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较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一)第一阶段———系统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课堂教学应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每一个基本概念,讲透每一个单元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由于内容庞杂、课时有限,复习课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在遇到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或类似的历史事件时,我往往会运用比较方法实现突破。

1. 字面相近知识点的比较:

中考对卷面书写的要求很高,关键词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细节,所以考试常常会错在一些熟视无睹的名词上。如:“张骞”和“张謇”,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加入了形象的描述:张骞是骑着马出使西域的,所以偏旁为马,而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所以偏旁为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中的“汽”和“气”;屯田戍边的“戍”与戊戌变法中的“戊戌”,等等。

2. 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限制,对许多相关历史概念的掌握其实都比较模糊,尤其是复习阶段,六本书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很容易令学生目不暇接、措手不及,而这将直接影响其答题效果,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真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异同,理解各自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很多学生容易把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时代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如下表格和练习: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列宁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的分公司已遍布世界各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列宁提到苏俄倒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叫什么?谈谈你的“倒退”的理解。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首次当选总统时,美国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推行的“新政”新在哪里?

(3) 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什么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类似于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秦国和秦朝、道家和道教、曹操是东汉时的人还是三国时的人、封建帝制、封建土地制度与封建制度、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等。对于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用心积累、精心寻求突破方法、耐心讲解辨析,只要我们做到这几个“心”,就一定能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3. 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

第一,同一历史阶段相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为师,开始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场运动,同是探索,但探索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第二,不同历史阶段相同事件的比较学习,马克思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如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起义和南昌起义,同样是共产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通过对两个事件社会背景、过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不同的结局取决于中俄两国不同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后来毛泽东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三,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在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给出了同一时期的两则材料:一则是《权利法案》中的一段话: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又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又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另一则是康熙皇帝的言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接着提出问题: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却处于上升时期,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两国政治制度的差距显而易见。此外,中英两国还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分别会给两国带来怎样的命运呢?进而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新航路开辟后的四五百年中,是世界各国从孤立、隔绝走向交流、开放的时期。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中国封建社会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外性,终于使自己丧失了领先地位并拉大了与西方的距离,这就为后来的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比较揭示差异,设问引发深思,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第一轮复习“竖成线”的基础上做到“横成片”,初步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达到纲举目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专题,我将它们形象地称之为“合并同类项”,比较法的优势尤其凸显。

在专题复习中,比较教学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专题、分析个案、综合比较、揭示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这一专题时,我提出了一系列有递进关系的问题: (1) 请你在课本中找出各朝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2)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吗? (3)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 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作用?经过几分钟的自主学习,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考点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主要有: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时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制度,以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元朝时马可·波罗访华;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的戚继光抗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雅可萨之战等。从史实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则转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前者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兴旺,后者导致国家的落后挨打。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从以上的学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其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兴,闭关则锁国;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国际地位,取决于综合国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一结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振兴中华。所谓启示,正是在历史学习中提炼到的规律、本质的东西,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以史明志,以古鉴今。又如:从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再如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现代中国人民对救国建国道路的探索、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时,都可以运用以上四个步骤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恰当准确地运用比较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知识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从而达到初步掌握历史规律,并以此认识现实问题的目的。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三)第三阶段———综合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活”,触类旁通,活学活用,通过综合归纳复习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度和准确率,以适应中考的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特征,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为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较见异同,比较出真知”,“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发展轨迹,我再次运用比较教学,比较中突出这样两个时间:9世纪、14—15世纪。9世纪时,封建制度才刚刚在西欧确立,而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唐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强大富庶、最文明先进的国家,此后的四五百年,西欧社会王权衰落、罗马教廷一手遮天,战乱频繁,经济衰退、文化低落;同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南宋时经济重心正式实现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对外交往兴旺发达,封建文化全面繁荣,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开始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第二个时间:14—15世纪。14—15世纪上下,中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时间而言,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体相当,但是在此后的四五百年中,双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直到中国被远远抛在后面,原因何在呢?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照。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正是在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范围非常广泛。第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影响力大,冲击力强,近代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兴起于资产阶级形成时期;启蒙运动产生于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之际,这两场运动的展开,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神权思想,尤其是启蒙运动在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批判王权和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否定封建王权、实行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具体方案,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第三,西欧近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比较多,除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较快发展外,还突出表现在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上,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始于新航路开辟,通过这些罪恶的活动,欧洲殖民者获得无数财富,一方面他们利用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另一方面,这些殖民地也为欧洲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并不光彩,充满着血腥、贪婪和暴力,但客观地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反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范围则非常狭窄,仅仅局限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地区,而且是在个别生产部门,只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几块孤零小岛。究其原因,首先,封建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同时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这些对资本主义萌芽来说都是限制的因素。其次,来自封建上层建筑的阻力,具体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发展;对外政策方面,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此时的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文化方面,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用封建教条束缚知识分子,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

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总之, 恰当运用比较法教学, 可以使含混的概念清晰化, 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很多同仁已经或正在感受着它的种种便利和益处。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 放之四海皆准的, 在广泛使用比较教学时, 我觉得应注意到以下原则:

(一) 可比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的前提是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如果把毫无关系的两个事件强加在一起比较,只会带来物极必反的结果,造成学生逻辑思维的混乱。

(二)目标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认识历史事件的内涵、把握历史脉络的走向,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比较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活动中,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思维主体,所谓“我思故我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是衡量比较教学运用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自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各种教学方法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体现。

(四)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结果。

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说:“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较研究,是难以成书的……”

摘要: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 能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 如:易忘、易混, 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 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 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 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探究动力。本文就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及原则进行了论述。

初三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九年级学生情况简析:

我所教的班级总体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课堂纪律好,普遍有自觉性,求知欲强,但主动参与性欠佳,课堂气氛有待改善,部分学生灵活性不够高,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理解运用综合能力较低。

三.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中考复习工作

在总复习这段时间里,要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同时要具有更广的时事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上课专心听讲:

就是集中精力,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听清楚。要记好课堂笔记,课堂上积极发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的理解。中考复习不同于平时的复习,要以实际出发,凡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一带而过;凡是容易误解的,要正误对比;凡是难以理解的,要重新学习。在方法上,不要象平时学习新课一样一节一节的慢慢学习,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串起来,要认清各部分知识横向、纵向之间的相互联系,虽然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更牢固的掌握知识。

上课专心听讲,还要把握住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首先,识记:是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和再认,就是记住。考试改革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这类知识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其次,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理解可分为理解概念或原理。理解概念,也就是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懂”字当头,不是“背”字当头。再次,运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应用于新材料、新问题中,分析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的问题。即“情境出在课本外,道理落在课本中”,有较强的时代感,不仅要“懂”,而且要在“用”上下工夫。这一层是对知识掌握提出的更高要求,把知识和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出人所料又不出所料。

(二)多练:

复习中的“多练”并不是搞题海战术,使学生负担加重,而是通过多种题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基础知识。“多练”要求我们首先要精心选择题目,由浅入深,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回答、讨论、试卷分析等。在复习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一些模拟现实问题的情境,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和理解。多练要注意练习的题目要对应中考,其次,要培养临场经验,经过平时考核和模拟考试,力求把题答准答全,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

中考要获得政治科目的好成绩,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关心时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政治课具有时政性的特点,这也是与其他学科相比的最大特点,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能力。

(四)整理归纳、查漏补缺。

临近中考的复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零散的知识点理成“线”再织成“网”,做到既能分散又能集中,使自己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及时补缺堵漏,不留后患。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使知识以网络化呈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由的发现知识和领悟创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解析、挖掘、创新,最终一定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适应中考的考试形势。

(五)学会审题和解题的方法:

上一篇:精细化养猪方案下一篇:纸媒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