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三篇

2024-09-11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1

1 社区银行的概况

1.1 社区银行的起源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 “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 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 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中文字面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 凡是资产规模较小、独立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行的、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1.2 社区银行独特的经营模式

1.2.1 独特的经营定位。

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在资金的使用上又以本地区为主, 能够根据需求主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其需要, 将农村地区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1.2.2 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社区银行的业务领域较为广泛, 从大范围来说主要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农村金融业务、以及客户金融服务。许多社区银行提供综合性的零售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例如:建立了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电子银行网络;降低或免除自助柜员机 (ATM) 的收费;提供品种丰富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信贷业务等, 在业务收费方面大大低于大型银行机构。而且, 由于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当地居民, 他们广泛融于社区的各项事务, 经常与客户直接接触, 深入了解客户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1.2.3 基于关系融资的贷款业务。

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 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而言, 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 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 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 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 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 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 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1.2.4 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

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 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 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 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 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给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 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 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1.2.5 能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 这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 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 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目前, 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 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

2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2.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

2.1.1 农村企业发展迅速, 县及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早在2001年底, 全国农村企业个数达到2116万个, 从业劳动力达13086万人。并出现产业化经营组织66000多个, 带动农户5900万户, 占全国总农户的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2) 。

2.1.2 农户就业逐步退出传统农业, 进入其他行业, 农户经济活动多样化。

1995--2004年间, 农村地区从业人员中从事传统农业的比例由71.8%下降到61.6%, 而其他所占比例由28.2%上升到38.4% (《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5年) 。

2.1.3 农户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 农业领域之外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成为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3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户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 比199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2.2 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2.2.1 在总量上, 农村的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

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使得相应的金融需求增加。

2.2.2 在结构上, 金融需求多样化。

复杂化的农户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使得金融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化。不仅有存贷款服务需求, 还产生了包括结算、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保险、信用卡、保管箱、有价证券发行和代理买卖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2.2.3 单笔金融需求规模较小且频率较高。

由于大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规模都较小, 其单笔的金融需求也较小。而另一方面, 需求主体众多使得需求的笔数较多、频率较高。

2.2.4 需求不稳定, 周期性强。

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与农业生产等周期性因素相关, 所以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像城市金融需求那样稳定。

2.2.5 风险大。

由于农村企业和农户经营的不稳定和农村经济本身就面临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再加上需求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 使得金融需求的风险较大。

2.3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2.3.1 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 造成产权主体虚置, 所有权缺失, 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 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 股本小, 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入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于是, 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 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总体看, 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 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 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3.2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 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 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就经营看, 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 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 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 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 (镇) 农村信用社和各县 (市) 联社各为独立法人, 机构分散, 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2.3.3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尽管近年来, 一些农村商业 (合作) 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 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3.4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

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 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 而从实践的情况看, 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 从总体上看, 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 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 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 流出了当地。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 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 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

3 结合社区银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社区银行的内涵在于它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 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 而这恰恰是我国农村所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建立社区银行的同时, 也是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过程。

3.1 建立社区银行缓解农村地区资金外流

建立社区银行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填补因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这造成中国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扩大的金融方面的原因。另外, 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加速从农村地区撤出, 这可能将在农村地区形成金融服务的真空, 社区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之一就是将本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在本地市场, 因而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 避免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另外, 社区银行的引进能解决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退出基层金融机构所导致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真空化:将这些欲撤并的网点转由民营资本控制, 或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将网点改造为社区银行, 则不仅可以解决网点撤并上的不良后遗症, 也间接解决了民营资本进入后的牌照申领问题。

3.2 建立社区银行来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建立社区银行能够适应农村地区金融需求, 实现与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与本地经济的适应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 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金融支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别, 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上也同样有巨大差别, 全国性的大银行很难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 也很难制定一个适用于全国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 从而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这为地区性的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机会, 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社区银行在掌握不同地区的客户信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社区银行的设立能够针对本地区农村客户的不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发掘未开发的市场取得回报。

3.3 建立社区银行解决农村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社区银行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村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主体仍然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农户, 其短期、小额的资金需求是日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相对而言, 农村社区银行在向小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 由于员工通常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社区, 对市场和客户都很熟悉, 掌握了大量的“软信息”。所以在搜集客户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信息收集成本。 (2) 社区银行的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风险识别能力, 从而能够很好地降低违约损失预期值。 (3)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 社区银行一般都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 即使不了解也可在当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客户的真实信息用以风险判断, 因此对有关资信材料要求和担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手续能够适当简化, 从而减少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管理成本。此外,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银行, 可将农村地区的大量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 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提高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 防止农村民间金融的边缘化, 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 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金俐.美国社区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 2006, 6:117-120.

[2]贺瑛.社区银行的各国实践[J]上海金融, 2004, 11:46-48.

[3]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金融研究, 2005, 11:130-137.

[4]宋扬威.社区银行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3:85-87.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2

在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和谐文化为重点, 推动企业实现和谐发展。

一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企业文化建设要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不能脱离企业发展来建设企业文化, 也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建设谈企业发展。要在企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建设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企业发展, 使二者相得益彰。企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 要自觉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紧紧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个主题, 积极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在安全环保、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较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才能为企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条件。

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资本, 将员工的需求、职业素质和未来成就作为企业管理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 通过打造素质优秀的员工团队, 有效地整合员工团队的力量, 保障企业的生存, 促进企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要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牢固树立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为了广大职工去发展, 依靠广大职工去发展, 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 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企业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积极开展“深入群众促和谐, 凝心聚力促发展”活动, 各级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人文关怀和真诚服务来凝心聚力, 引导职工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树立“崇德崇才, 有为有位”的人才理念, 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热情,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理念。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 关键是要树立和谐的理念, 培育和谐的精神。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下,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和谐的内容, 挖掘整合企业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民本, 崇德尚群, 维护统一, 追求和谐等文化因素, 要积极汲取和大力弘扬。要通过树立和谐的理念, 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 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落实好职工多重保障机制、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等具体措施, 让职工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 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真心实意关心职工, 全心全意帮助困难职工, 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营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亲善和睦的氛围, 形成朝气蓬勃、生机勃勃的局面。要通过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教育, 关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凝心聚力的氛围。更加注重职工的全面发展, 努力实现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共进。

要反对对和谐的片面、错误的理解。这主要集中在对构建和谐与严格管理的关系问题上。构建和谐的着眼点是企业的全局和整体, 而不应局限于个别和少数。严格管理的目的正是为了企业整体的安全。只有企业安全无事故, 才能构建企业整体的和谐。相反, 如果打着“和谐管理”的幌子, 当老好人, 心慈手软, 对违纪行为不敢抓不敢管, 表面上你好我好, 看似一团和气, 由此产生的所谓“和谐”仅仅是个别人之间非正常的“和谐”, 其实质是放松纪律要求、放松管理, 这往往成为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须知“严是爱, 松是害”, 姑息纵容违章无异于放虎归山, 使隐患得不到整治和消除, 终究会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构建和谐与严格管理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石化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连续性强的行业特点更决定了必须把严格管理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把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与今年开展的“严细实恒抓管理, 挑战先进创一流”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夯实“三基”工作, 以严格管理保障企业和谐, 使企业挑战先进、争创一流、为实现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四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固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是石化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也是全社会对石化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同时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更加注重能源资源节约,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更加注重本质安全, 更加注重诚信规范, 更加注重文明和谐。

围绕“环保摘红牌”目标, 要进一步深化HSE管理, 争当HSE管理先进单位。要更为自觉地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加快技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

五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企业和谐文化是职工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结合企业实际, 广泛发动群众, 积极开展和谐机关、和谐作业部 (中心) 、和谐班组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能够受益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 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使和谐精神得到弘扬, 形成人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发展和谐的工作局面, 努力打造和谐企业,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要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为契机, 培育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以“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为宏伟愿景, 在文化建设规划的引领下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了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及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方法。

关键词:国企,和谐企业文化,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秀云.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6)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3

---省“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发言参考提纲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XX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9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叫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光是吃饱喝足,而且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身心愉快,有人文关怀,有国民素质的提升,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指导思想、1

方针政策和党的声音传播到群众中去。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开发,创新农村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要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特别是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我镇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狠抓农村文化工作,使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活跃,文化消费成为新农村建设时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全镇45个村普遍建立了村级文化大院,建有农民夜校、小康书屋、远程教育室,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还成立了农民俱乐部,棋牌室、台球桌、电子阅览室、露天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近三年,通过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我镇农村的文化大院建设水平和档次均有了大的提升。CC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整合村级公共设施要素,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村级文化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镇党委、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年都利用春节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带动全镇成立了10多支秧歌队和舞龙队,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气氛。XX村还以村妇代会为首成立了20多人组成的“庄户剧团”和100多人参加的秧歌队,自编自演具 2

有乡土特色的节目,利用重大节日、农闲季节义务为村民们演出,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让村民受到了启发教育。2007年元宵节,我镇农民私营企业捷信市政工程公司出资举办了一场元宵焰火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把农村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由主抓宣传的党委副书记任主任,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部门人员为成员,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全镇文化建设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在制定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对文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考虑,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各项内容,通过科学严格的目标管理,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机制,为农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小城镇驻地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2002年,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可容纳600人的镇文化中心,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2006年,投资600万元建成集景观、健身、娱乐于一体,占地80余亩的半圆农民健身中心,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棋盘桌以及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和“青春之舞”大型雕塑,200多平方米的大型舞台可满足大型露天文化活动的需要;投资100万元建成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 3

心,配有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和会议培训室,方便了群众的咨询、学习、娱乐。同时,我镇还十分注重城镇文化建设,在街道两旁路牌和宣传栏内设计了“走进XX,走近文明”、“怡馨花园,金色家园”、“开展公德比赛,争做文明市民”、“树立荣辱观,建设新家园”等内容新颖、鼓舞人心的标语,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村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2008年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改扩建村级文化大院 45个,29个村达到一类文化大院标准,16个村达到二类文化大院标准;建成农民健身娱乐休闲广场17处,占全部45个行政村的35%以上,其中牛圈、尚道、李沧、万二庄等村的文化广场凭借标准高、效果好、实用性强,吸引了众多上级领导、外地单位的参观学习。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成为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健全稳定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加大文化创作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镇基本形成了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目前,我镇已有20多个文化艺术演出队伍,1个专职文艺创作组。各文化艺术演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科技服务任务外,平时大多利用农闲季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依托镇文化站成立的专职文艺创作组,先后创作出了歌曲《XX赞》、《三十六计》、《纪检之歌》,吕剧《婆 4

婆》、《XX一派好风光》、《廉政为民正党风》,山东评书《退指标》、《计生模范赵玉环》,西河大鼓《实施纲要谱新篇》等一批综艺作品。其中2008年5月创作的吕剧作品《廉政为民正党风》,得到了全市纪检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三是构建网络,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整体上台阶。在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我镇不断加强镇、村文化网络建设,构建起了以镇文化中心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以农村文化爱好者为补充的文化网络。利用镇文化中心,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大对各村文化工作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组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开展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把农民急需的种、养、加致富技术送到群众手中,帮民致富。在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村文艺表演队汇演,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给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大院载体作用,自办一些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

三、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和谐的因素:一是文化需求旺盛,但是文化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民群众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但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文化设施及配备较陈旧,总量不足。由于观念不新、5

机制不活、投入不配套、阵地逐渐萎缩、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作用。不少业余剧团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和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缺乏吸引力。同时传统文化艺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淘汰,新一代文化专业人才又不愿走农村发展之路,队伍素质难以保证。四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据我们调查的10个村的情况来看,其中8个村都建有秧歌队,方式、内容相似,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五是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及时加以解决。

四、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目前,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主要有“五盼”:一盼基础设施完善的文化阵地。群众迫切盼望各级要把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训、民间艺术发掘保护等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二盼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农村文化队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 6

不高等问题,群众盼望各级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宣传,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盼内容丰富、经常开展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基层大多数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主要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和一些老人、妇女组织开展的日常健身文体活动,群众需要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四盼有好的文艺节目。基层群众反映,现在的电视频道虽然很多,电影也不少,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的影视剧作严重缺失,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不多见。五盼正规剧团多下乡。参加过“文化下乡”活动的人都曾见过,每一次下乡活动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当地百姓最期盼的文化盛事。

五、搞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部分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置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要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建议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以镇村为单位,采取“旧瓶(传统节日)装新酒(内容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 7

上一篇:消防部队会计下一篇:技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