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八篇

2024-09-11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6月来我院经皮射频消融 (PRFA) 治疗后的患者68例, 所有患者经过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或血清标示物检查确诊。其中老年组患者34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22例;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为 (65±1.2) 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 转移性肝癌20例, 肝血管内皮瘤1例, child分级:A级31例, B级2例, C级1例, 肿瘤平均直接在 (3.2±0.45) cm。非老年组34例,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4例;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为 (42±1.2) 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 转移性肝癌20例, child分级:A级30例, B级2例, C级2例, 肿瘤平均直接在 (3.1±0.55) cm。两组患者肾、肺、心脏等主要器官均无明显损伤, 两组各项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取病人的左侧卧位或平卧位, 通过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并配合盐酸哌替啶100mg肌肉注射, 后用B超来确定患者肝癌部位, 做0.5~1.0cm切口。在确定患者肿瘤的多少、大小、部位后, 用Redionics公司生产的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 (Cool-tipRF) 进行治疗。依据病灶直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病灶直径≤3cm的采用单针, 病灶直径>3cm的采用集束针。为了避免出现遗漏部位, 在消融病灶部位的范围上向外至少扩展5mm, 如存在较大肿瘤是应用多点为布针重叠进行消融。患者在术后如存在肿瘤为完全灭活或随访的过程发现复发情况, 采取重复射频消融或无水酒精进行治疗。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身心具有一定压力, 导致患者丧失信心, 表现为痛苦、多疑、紧张、恐惧、焦虑和绝望等心理。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 联合其亲友对其进行心理安慰、鼓励, 关心、体贴患者, 细心倾听患者心声, 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不孤单, 加速患者康复脚步,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做好护理满足患者身心需要。

1.3.2 一般护理

(1)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 脉搏、血压、温湿、皮肤色泽、呼吸、尿量、度变化等, 定期采血化验患者生化指标; (2) 对于患者给予高蛋白质、低脂肪、无刺激、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患者要少量多餐, 减轻消化道负担。

1.4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进过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病灶进行CT检查, 患者病灶部位为低密度无增长迹象即为完全消融, 否则为部分消融。治疗1年内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治疗2年后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 治疗3年后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对患者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肝功能、AFP及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回访, 回访时间为30个月。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集后,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 对于两组间的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的统计, 组间差异以对数秩检验 (Log-rank test) 。

2 结果

2.1 治疗1周后的效果

二组治疗结果显示, 老年组完全消融30例, 未完全消融4例, 清除率88.2%;非老年组完全消融29例, 未完全消融5例, 清除率85.3%, 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P>0.05。

2.2 复发率、复发时间比较

经过检查证实两组的复发率、复发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P>0.05。老年组、非老年组在1、2、3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8.2%、65.5%、34%和80.5%、49.6%、30.0%, 虽然老年组的生存率略高于非老年组但无明显差异, P>0.05。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并且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现象发生。其中主要的并发症为发热、局部的疼痛、胸腔少量积液等, 经过治疗后治愈。

3 结论

肝癌作为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4]。肝癌晚期会伴有肝硬化, 且具有不适宜手术切除和较强的复发率的特点[5]。针对肝癌的特性我院选择射频消融技术, 其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 借助超声影像技术定位, 并可以直接将设备的电极针插入病灶部位, 通过射频产生的热量, 最终将凝固和消灭肿瘤细胞。

老年肝癌患者多伴有其他脏器的疾病, 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但从本研究证明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经过经皮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后即时效果、复发率、复发时间、并发症、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肝癌复发性占主导地位, 反映出肝癌具有较高的复发性。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经皮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后能获得相同程度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尚春生, 王峰, 刘永晟.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J].中国介入放射学, 2009, 1 (3) :57-59.

[2]莫正英, 骆志国, 李芳, 等.提高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方法与途径[J].山东医药, 2009, 28 (49) :107-108.

[3]成建萍, 倪雪君, 周国雄, 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14) :1412-1416.

[4]杜锡林, 马庆久, 褚延魁, 等.射频消融 (RFA) 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4 (16) :260-261.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 女36例;60~69岁64例, 70~79岁50例, ≥80岁1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Ⅲ级;手术类型:34例为骨科, 22例为胸外科, 32例为泌尿外科, 36例为普外科。

1.2 麻醉方法

实施下腹部手术的92例患者运用低位硬膜外麻醉, 进行常规穿刺置管后给予3~4 ml浓度为1.0%~1.5%的利多卡因, 经过5 min的观察无椎管麻醉症状, 然后用原浓度药物进行维持麻醉。14例患者运用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将10 mg地塞米松, 每千克体质量0.08 mg氟哌利多, 每千克体质量1.0 mg哌替啶以及每千克体质量0.04 mg咪达唑仑进行静脉输注, 确保患者安静入睡。通过环甲膜进行穿刺, 快速将2.5 ml浓度为2%丁卡因注入气道内, 再静脉追加2~3 mg咪达唑仑, 3~5 min后测定患者对口咽部刺激无明显反应时, 动作轻柔地完成气管插管操作。12例运用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 根据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插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5 ml 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以及试验麻醉, 硬膜外麻醉选择8~10 ml 0.25%罗哌卡因, 每小时给予1次。首先通过静脉注射0.2 mg芬太尼和5 mg咪达唑仑, 当患者意识逐渐消失后, 再通过静脉注射0.08~0.10 mg/kg泮库溴铵或维库溴胺, 并进行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10~20 mg依托咪酯注射用乳剂, 停止自主呼吸, 确定肌松程度良好时, 实施气管插管, 通过麻醉呼吸机对呼吸进行控制。4例患者实施颈丛神经阻滞, 2例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完成手术操作。

1.3 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外, 对于可能存在严重脏器功能变化的患者, 应进行相应的检查, 确定重要脏器的代偿力以及功能情况;术前进行3~10 min的降血压、极化液、降血糖、抗心律失常以及抗感染等治疗[3]。术前心电图 (ECG) 检查或以往存在心绞痛的患者有心肌供血不足时, 应每周进行极化液静脉滴注, 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压控制, 将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频发室性早搏时, 应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同时注意增加冠状动脉灌注, 增加心肌氧供。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 应在营养心肌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情况下, 控制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00次。对于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给予阿托品试验观察, 假如效果不佳, 应准备临时起搏器或安装起搏器, 以便及时抢救[4]。对于同时存在肝肾、呼吸、血液系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积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确保各脏器功能处于最优状态。

1.4 心理护理

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提升对麻醉手术的耐受程度, 也可缓解痛苦。进入手术室时, 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应分散其注意力, 让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对于实施局部麻醉的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催眠的药物, 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5]。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操作, 缓解其焦虑心理,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2 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治疗前的麻醉, 术前应进行积极地准备和治疗, 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正确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患者在麻醉过程中, 应根据心脏疾病病理生理特点, 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状态, 手术部位来选择, 前提是确保患者心功能稳定, 降低心肌受损程度[6]。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加强全面的管理措施, 根据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应用合理用药, 尽量稳定心率、血压, 保证镇痛效果的完全, 积极预防心律失常, 给予吸氧治疗。本研究所选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 选择的麻醉方法具体为慢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低位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联合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颈丛神经阻滞以及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方法完成整个手术操作, 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 未出现因麻醉病死的患者。

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根据手术范围和心功能, 除了进行常规的麻醉准备外, 需要监测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差异。心功能较好需择期手术的患者基本项目为心律、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ECG等。心功能代偿不全实施大手术的患者, 除了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外, 还需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及动脉压, 测定留置导尿的尿量。在围术期多注意收缩期高血压, 对于预计手术操作复杂或者存在高危冠心病、术中失血过多、手术较大或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选择有创的监测设施, 可直接进行动脉内置管对血压进行连续测定, 安全性更高, 性价比较高, 能够及时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为围术期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7]。

综上所述,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医院诊治的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治疗, 合适的麻醉方法、正确的药物、良好的调控措施、及时监测等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缺氧缺血、应激反应、术后疼痛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预防。结果 124例老年心脏病实施非心脏手术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均未见因麻醉而病死的患者。结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订正确的麻醉方案,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加强麻醉管理, 可有效降低手术麻醉中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冰舒, 许德芳, 周春晶, 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前病例讨论[J].上海医学, 2010, 24 (2) :415-416.

[2]李秋霞, 卿恩明.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30 (7) :42-43.

[3]霍为国.对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2 (25) :745-746.

[4]李乐春, 张炜华, 程冰湖, 等.老年窦性心动过缓390例麻醉分析[J].人民军医, 2009, 14 (1) :142-143.

[5]郭小平.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麻醉[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22 (5) :610-612.

[6]李秋霞, 卢家凯, 卿恩明.高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经验[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33 (3) :647-648.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健康教育 篇3

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观念在转变,护理内容在更新。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因此,护理工作重点除了提供日常照顾和完成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外,更着重于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通过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保健方法,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然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年龄75~100岁,尤其是女性。他们成为了健康教育突出的难点对象,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综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点,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的共同特点

记忆力及辨别能力差:由于非知识型老人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对疾病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差,对疾病相关知识感觉抽象乏味,容易失去兴趣,失去耐心,另外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记忆力,听力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减退,这种不可逆转的功能减退,增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反应迟钝:随着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老化,使老年人出现反应速度慢、思维过程缓慢、语言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老年人的学习。

性格固执:老年人因缺乏知识教养,一般比较小心谨慎和思想传统保守,有些老人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固执,一味按着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还有的老人由于疾病变得焦虑、恐惧、抑郁、悲观、揣测、依赖、被动地被人照顾,不愿积极参与健康保健。

缺少关爱,无人照顾:老年患者住院,子女大都有工作,很少有子女请假而来陪护老人,其饮食、起居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很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另外,缺少家人的支持和关爱,易引起老年患者的孤独、恐惧等负面情绪。

健康教育方法

尊重老人:越是年老的人越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在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就应以微笑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尽可能的尊重其生活习惯,耐心细致的介绍住院环境,规章制度及主治医师、责任护士,消除其陌生、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行动不便者给予扶持,留给患者可亲可信的印象,努力创造融合的气氛,使患者主动与护士交流和接受护士传递信息,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个人教育:适宜在患者病情稍缓,得到初步稳定时进行,重要讲述疾病的诱因、原理。辅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简单事物原理加以说明。在患者理解,无疑问的情况下进一步强调饮食、休息、锻炼、用药方面的知识。应用同类疾病成功事例给予鼓励,消除其负性情绪增加疾病康复信心。

反复教育:每隔1~2天可重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可采用半疑问式、诱导式、陈述式等方法加强患者记忆。因老年患者记忆力差、五官功能下降,语句务必简短、通俗易懂。

把握教育时机:把宣教,疾病知识教育贯穿于具體的护理操作中,随时随地进行,如每天晨晚间护理的时候,指导他们饮食、活动等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输液时、发药时告诉他们药名、简单的作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做患者更容易记住。

家属教育:责任护士要与老年患者子女多沟通,既要使其了解老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发症的产生可能,又要使其明白老人的孤独、恐惧、失落感会加重病情发展,非常需要他们的关爱、支持,并得到生活上的照顾。帮助老人共度难关,使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内容

强调针对性:应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如疾病知识,药物作用等理论性强,患者难以理解。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患者入院宣教,特殊检查,饮食宣教,恢复期功能锻炼,预防疾病的复发与出院后休息,活动注意事项等,这些内容与疾病密不可分。

内容阶段性:每次的教育内容不易过多,否则会使患者感觉疲劳,或者增加患者的负担,效果不理想。理想的做法是将教育内容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需要和特殊性进行施教。如入院的时候做入院宣教;晨晚间护理的时候做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指导;服药、输液的时候予用药指导等。

内容具体化:如指导糖尿病患者选择糖尿病饮食,应列举出具体的食物名称、量、餐次,指导功能锻炼的患者活动,应先帮助其锻炼,并一边指导锻炼所达到的要求、目标,直至患者掌握。

出院指导: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指导老年患者出院后服药方法,饮食注意事项,安全行为指导,定期复查时间。可以把出院指导内容以书面形式交给其子女,并指导其子女平时多关心,爱护,尊重老人,多给与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支持。使老人保持开朗的心情,提高了生活质量。

讨论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4

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球麻痹。进食及饮水时出现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物不能向咽部移动,食物及唾液常滞留于口腔。重者常张开口流涎,不能讲话和吞咽。假性球麻痹症状与球麻痹相似,但讲话困难比吞咽困难更明显,咽反射存在,伴有强笑、强哭等症状。

护理

1 认真观察神志及饮食情况。经口进食时是否呛咳,进食所需的时间,每口及每次进食量及种类,进食时是否有情感失禁(强哭、强笑)。

2 观察吞咽及模拟吞咽、咀嚼动作,口唇闭合的情况,有无喉头上抬及颈部运动的情况。

3 饮水试验可以判断吞咽障碍的程度。方法:让患者按习惯自己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正常人1次咽下(从口至喉头运动为准),时间不超过5s。

4 心理护理。病人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和吞咽障碍等,对他们的打击很大,产生恐惧、自悲、紧张心理。护士要安慰和关心他们,消除不良心理。生活上给予帮助,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口腔护理。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流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要进行口腔护理,4/d。

6 康复训练。根据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ⅰ~ⅲ级者不用训练可以正常饮食,只需指导其进食的方法、适合进何种饮食(如软食、半流质),必要时进行饮食监护。ⅳ~ⅴ级需要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伸舌,以对口腔、颜面肌及颈部屈肌的肌力行强化训练。并进行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向糊状食物过度,如食藕粉等利于吞咽。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好,不易引起误咽。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11月收治非计划拔管老年患者108 例, 均于置管后72 h内拔管。对108 例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8 例中, 外渗51 例, 堵管31 例, 脱管24例, 静脉炎2例。

讨论

原因分析:①外渗:外渗的主要原因是置管时血管选择不当, 进针角度过小, 固定不牢, 老年人皮肤松弛, 另外, 护士宣教不到位, 患者穿刺部位上方衣服过紧, 肢体活动过度。②堵管:血栓性堵塞: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反流, 或从导管抽取血液标本后未彻底冲管, 输液结束后未正压封管, 致血液在导管腔内形成凝血块或血栓。非血栓性堵塞:因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异物颗粒堵塞引起, 另外, 还与封管液的种类、用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③脱管:a.留置针留置过程中未妥善固定, 套管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 易外力作用而松脱。b.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或负重。c.护士巡视不到位, 穿刺位置不当、约束具使用不当、交接班未查看, 患者烦躁不安。④静脉炎:a.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有关, 远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明显高于近端。b.静脉炎的发生与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有关, 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 特别是液体量超过1 500 m L, 容易引起静脉炎。c.穿刺时消毒、无菌操作不严。研究显示,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和局部皮肤感染与家属的文化知识和对留置针护理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1]。

护理对策:①加强健康教育:对护士的宣教:由具有资质的老师亲自向大家讲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的重点, 拍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留置针封管视频, 利用晨会, 科内学习留置针穿刺方法及封管注意事项, 制定老年静脉留置针置管流程, 护士长定期对大家进行考核, 要求人人过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制定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 在患者第1次置管时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并详细介绍留置针的作用、优点、操作方法、操作时配合要点、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②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对于输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时间长的患者应选择血流速度快、走向直且粗大、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近端血管进行置管。如有破损、感染、皮肤炎症等表现, 避免进行穿刺。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预防栓塞性静脉炎, 宜选择小号留置针进行穿刺, 减少血管损伤及刺激。③妥善固定:a.使用自黏性绷带、丝袜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 根据患者留置针穿刺的部位、皮肤敏感性、经济收入等因素, 个性化地选择留置针保护装置, 如自黏性绷带、丝袜, 这两种材质弹性大, 透气性好、吸汗, 极少过敏, 保持皮肤干燥, 固定稳妥, 防止手臂过度活动造成的敷贴卷边、导管移位及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现象发生;同时具有覆盖穿刺点及延长管、妥善固定肝素帽, 降低患者视觉感受和心理压力特点。b.统一贴膜固定方法, 贴膜九步固定[2]法:撕开贴膜-单手持膜-穿刺点对准贴膜中央-塑形-按压-撕除边框-边撕边按-记录时间-小标签固定在针柄-高举平抬法固定延长管, 肝素帽的位置高于穿刺点。④合理选择封管液及掌握封管技术:a.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堵管的关键。有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 发现采用150 m L生理盐水加12 500 U肝素钠封管效果最好[3], 既可以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又减少了卫生资源浪费。b.每次输液完毕, 采用脉冲式冲管, 用连续、不间断、一边旋转一边推注方式退出针头, 推针的速度大于拔针的速度, 使肝素帽内形成正压, 减少回血现象发生, 避免堵管的发生。⑤严格掌握留置针适用范围:对于输液量少, 输液时间在3 d以内的患者, 无需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血管条件差、输液持续时间长的重危患者, 建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或中心静脉插管, 以保证输液、用药的顺利进行。⑥加强巡视:按时巡视病房, 加强对留置针的观察, 发现具有造成非计划性拔管隐患的, 应及时处理, 如遇到烦躁不安患者, 应适当约束, 做好交接班。

总之, 通过对108 例老年患者非计划拔管事件做分析, 查找出老年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的原因, 制定了对策, 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大大降低了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108例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原因, 制定对策。结果:老年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是外渗、堵塞、脱管、静脉炎。结论:加强宣教、合理选择血管、妥善固定、正确封管、加强巡视, 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

参考文献

[1]宗小敏.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 :86-88.

[2]肖庆, 文礼红.留置针敷贴的九步固定法[J].护理学报, 2012, 19 (2) :24-27.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6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一组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因为其卓越的抗原提呈功能和免疫激活作用,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DC细胞的独特免疫功能取决于DC分子的免疫状态, DC是一组异形性细胞群, 除其独特的形态外, 还有系列表型和功能上的特征, 成熟的DC表达MHC-Ⅰ、MHC-Ⅱ类分子, 协同分子CD80、CD86, 黏附分子及特征性标记CD1a、CD83等, 有效的抗肿瘤免疫依赖于系统多因素的作用, 其中DC的作用至关重要。肿瘤状态下未成熟DC摄取肿瘤抗原后的活化受阻, 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类分子HLA-DR低表达, 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功能减弱, IL-12分泌减少, IL-10水平升高, Th1/Th2比例失衡, DC功能处于抑制, 不能有效提呈肿瘤抗原, 导致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低下, 或对肿瘤抗原呈现免疫耐受[2]。鉴于DC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国内外对NSCLC患者DC的功能状态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至目前为止, 所得结论尚不一致, 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基于此, 我们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功能状态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肿瘤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NSCLC患者, 共30例。

1.2 入选标准

(1)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 (2) 临床分期ⅢB~Ⅳ, 体能评分≤2分; (3) 性别不限; (4) 年龄≥70周岁; (5) 知情同意, 愿意参加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 无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者; (2) 临床分期不符合者; (3) 合并其他肿瘤或慢性病者; (4) 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5) 孕妇、智障者; (6) 不愿参加本研究, 随访不便者。

1.4 分组与处理

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0例, 作为研究组, 于治疗开始前3d,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肝素抗凝, 分离淋巴细胞, PBS缓冲液漂洗, 调整细胞浓度备用。对照组30例, 选择同年龄段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标本, 研究开始时一次性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标本处理方法同研究组。本研究正式实施前, 取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同意。

1.5 DC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于分离好的淋巴细胞中加入RPMI1640完全培养基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 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孵育3h, 轻轻晃动培养板, 此时吸去悬浮细胞为淋巴细胞, RPMI 1640培养基轻轻漂洗培养板2次, 附着在培养板中的黏附细胞大多为单核细胞, 少量B淋巴细胞和微量T淋巴细胞。镜下细胞计数, 加RPMI 1640完全培养基调整细胞至106/mL, 并加入细胞因子GM-CSF (25ng/mL) 和IL-4 (25ng/mL) , 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隔天半量换液, 加半量细胞因子 (12.5ng/mL) , 培养至第7天, 即得到成熟DC。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DC

制备成熟DC细胞, 调整细胞浓度至106/mL, 吸入2mL至试管, 1000rpm离心5min, 用pH=7.4 D-Hank's液洗2次, 吹打均匀, 分别加FITC-CD80、FITC-CD86单抗置4℃、30min, 用pH=7.4 D-Hank's液洗1次, 流式细胞仪检测, Cell Quest软件分析。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采用t检验, 结果以χ—±SD表示, 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表1所示为NSCLC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CD80、CD86 FCM检测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CD80分别为 (49.46±31.97) 和 (74.92±28.82) , t=-3.241, P=0.002;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CD86分别为 (90.71±54.94) 和 (118.11±25.00) , t=-2.486, P=0.017, 说明NSCL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CD80、CD86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3 讨论

近十几年来, DC与肿瘤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3,4], 不同性质的DC疫苗也相继问世, 并在部分瘤种上有了成功的应用。由于DC及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 多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研究。莫扬[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亚群对肺部疾患的诊断价值, 发现肺癌患者肺泡灌洗液中Th、Th/Ts比值均明显低于肺部良性病变组, Ts所占百分比增高, 提示肺癌患者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认为其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赵瑞景等[6]报道DC浸润与肺癌预后相关性, 他们检测了DC特异性S-100蛋白阳性的DC (TIDC) 在肺癌组织中的分布, 结果发现39例检测标本中S-100+TIDC的阳性率为100%, 但TIDC的数量与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认为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DC数量与预后的关系还有待确证, 但研究提示肿瘤组织中DC功能缺陷者可能更适合应用肿瘤抗原体外致敏的DC疫苗进行治疗。TIDC的数量在人类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中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患者生存期等呈负相关, 肿瘤组织中DC浸润越多, 预后越好, 而对于NSCLC并未得出相同结论。上述研究涉及了肺癌灌洗液和组织中DC和T细胞亚群, 且探讨了DC与NSCLC预后的关系, 但其缺点是仅局限于局部组织, 对肺癌患者全身细胞免疫状态, 特别是DC的功能状态未能提供对临床有参考意义的数据和结论, 影响了DC作为NSCLC治疗和预后参考指标的作用, 因此, 从临床检验角度开展本研究, 进一步研究DC与NSCLC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aP<0.05, bP<0.01, 与对照组比较

本研究共检测了30例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 并与正常老年人群进行了比较, 结果提示, 与正常老年人群比较, 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CD80和CD86的表达显著降低, 提示NSCLC患者全身性DC功能障碍, 作为抗原提呈细胞, 其作用受到限制, 由此可能造成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 本研究初步检测了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功能, 发现存在一定的缺陷, 该种缺陷可能与NSCLC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 但由于收集的病例数有限, 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摘要:目的 检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 功能, 探讨其与NSCLC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30例NSCLC患者为研究组, 30例同年龄段健康献血人群作为对照组, 检测外周血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标志物CD80、CD86分别为 (49.46±31.97) 和 (90.71±54.94) , 正常对照组CD80、CD86分别为 (74.92±28.82) 和 (118.11±25.00) ,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人群CD80、CD86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P<0.05或P<0.01) 。结论 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标志物CD80、CD86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非小细胞肺癌,树突状细胞,细胞免疫

参考文献

[1]李进.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4-52.

[2]Kissel K, Berber S, Nockher A, et al.Human platelets target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Transfusion, 2006, 46 (5) :818-827.

[3]Zhang Y, Zan Y, Shan M, et al.Effects of heat shock protein gp96on human 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 and CTL expan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 344 (2) :581-587.

[4]Dakic A, Shao QX, D'Amico A, et al.Development of the dendritic cell system during mouse ontogeny[J].J Immunol, 2004, 172 (2) :1018-1027.

[5]莫扬.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亚群对肺部疾患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 (4) :282-283.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随机选出的110 例患者, 其中对比组中男性37 例, 女性13 例, 患者的年龄从66~85 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71.51±4.67) 岁;研究组中男性36 例, 女性24 例, 患者的年龄从65~82 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71.42±4.63) 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该次分析中将110 例患者分为2 个小组, 每组55例患者。

1.2.1 对比组治疗方法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对比组, 共50 例患者, 每天服用的药量不得超过75, 口服1 次/d治疗, 待治疗后1~2 周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其适当的药量调整。

1.2.2 研究组治疗方法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华法林 (产品批号为国药准字H37021314) 抗凝治疗, 作为研究组, 共60 例患者。 治疗开始期间, 为患者提供每天1.5的药物进行治疗。 之后根据所需不同的值为患者调整用要剂量, 以每次0.5 为标准进行调整。 其中将30 例患者的值控制1.3~1.6 之间, 记作研究Ⅰ组;将另30 例患者的值控制在2.6~3.0 之间, 记作研究Ⅱ组[2,3,4]。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不同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 得出结果。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n (%) 来表示计数数据, 并利用对数据进行检验, 以P<0.05 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对不同小组患者的相关分析, 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2.1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从表1 当中可以看出, 研究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几率明显小于对比组, 并且研究组患者没有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和死亡情况。 各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组不同抗凝强度导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根据抗凝强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研究Ⅰ组患者的抗凝效果明显低于研究Ⅱ组。 各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非瓣膜房颤是诱发老年患者出现脑卒中和脑梗死的主要诱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就是利用抗凝血药物对血液和血栓进行稀释, 维持心脏内血液的正常循环, 保证患者的心脏功能[5]。阿司匹林和华法林都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根据该次研究可以看出, 阿司匹林的药效明显要低于华法林。华法林本身不具有抗凝作用, 但它可以抑制纤维素K, 导致人体的各类凝血因子的合成受阻, 发挥抗凝的作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华法林的使用剂量不用被控制, 因为华法林需要在人体内进行反应, 其代谢产物具有抗凝的作用, 因个人身体因素不同, 产生的药效也就不同[6,7]。从该次分析中可以看出, 利用华法林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研究组, 其导致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为6.66%;而利用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对比组, 其所导致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则为28.00%, 并且其中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均达到了12%, 同时将值控制在2.6~3.0之间能够取得较好的抗凝作用。我国研究者方曙静[8]等的研究项目当中, 利用华法林抗凝法将值控制在2.5~3.0之间, 与该次研究的当中的数值基本相同。因此, 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华法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并且控制值的范围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 并且对华法林的抗凝强度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从2012年1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非瓣膜房颤的患者中选出11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 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对比组, 共50例患者;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华法林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研究组, 共60例患者。同时, 将研究组中3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1.3-1.6之间, 记作研究Ⅰ组;将另30例患者的控制在2.6-3.0之间, 记作研究Ⅱ组。结果 经过对各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3.66%) 明显对于对比组 (32.00%) , 并且研究Ⅰ组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 (3.33%) 要低于研究Ⅱ组 (13.33%) , 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过程中, 利用华法林抗凝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老年非瓣膜房颤,华法林,阿司匹林,可行性,抗凝强度

参考文献

[1]冯慧琴, 黄丽霞, 高翯, 等.21例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的随访管理[J].当代医学, 2015, 7 (89) :35-37.

[2]俞蔚, 吴巧元, 黄抒伟, 等.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6 (5) :301-303.

[3]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等.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3) :48-49, 52.

[4]衣欣, 胡奉环, 吴威.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刊, 2013, 48 (6) :41-42.

[5]张优惕, 张小河.华法林抗凝治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14) :130-133.

[6]黄煜.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 (79) :236-237.

[7]梅宝英.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5) :140-141.

非知识型老年患者 篇8

关键词:培美曲塞,卡铂,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化疗

老年肺癌患者多数由于体质或肺功能差等原因减少了手术机会,因此化疗成为老年癌症患者治疗的第一选择[1]。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的多靶点抗叶酸制剂,不良反应小,与铂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受到推崇[2]。本文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癌症,并与吉他西滨联合卡铂方案治疗作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排除标准:①患者主动要求退出而未能按规定完成计划内治疗者:②治疗中出现难以耐受的并发症、病情进展可退出研究。符合以上标准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64~76岁,平均(66.8±6.1)岁。AJCC2002分期标准:Ⅲa期38例,Ⅲb期42例。两组患者上述条件均衡,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案

用药前1晚开始补充VB12、叶酸;给药前1天、当天及用药后1天给地塞米松口服。实验组:第1天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注入,卡铂常规剂量,静脉滴注速度为5,21天为一个周期。对照组:第1、第8天吉他西滨1000 mg/m2静脉滴入,卡铂常规剂量第1天给药,静脉滴注速度为5,21天为一个周期。两组用药期间每周复查血象至少2次。两组均用药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疗效,同时通过门诊及再次住院的方式及研究组成员专人定期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TTP、中位生存期的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

8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治疗,无中途退出及治疗相关死亡发生,共完成92周期。实验组有效率43.5%,对照组有效率40.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实验组为6.2个月,对照组5.8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两组分别为8.9个月与7.8个月;1年生存率实验组为50%,对照组为47.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药物毒性对比情况

两组化疗期间以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损害、末梢神经损害为主[3]。两组要毒性反应类型及发生率相近,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实验证实,老年人能够接受适当的化疗,可延长生存期,耐受性良好。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叶酸药物,作用于叶酸依赖性代谢途径中的多个酶,包括胸苷酸合成酶(TS),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甘氨酰胺核苷甲酰基转移酶等,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对细胞的复制过程进行干扰,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吉他西滨为脱氧胞嘧啶核苷的类似物,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DNA合成期,通过抑制DNA合成及促进凋亡的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4]。本研究显示: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他西滨联合卡铂在RR,MST,中位缓解期及1年生存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毒副反应两组呈显著性差异。但上述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综上所述,培美曲塞联合卡铂的治疗方案对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总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疾病缓解时间及1年生存率与吉他西滨治疗方案相比基本相似,但老年肺癌患者对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更易耐受,其毒副反应较轻,因此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是安全有效的适宜于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方案,值得在临床试验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玛黎清,李永春,王红梅.培美曲赛联合卡铂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2):45-47.

[2]瞿燕春,曲鑫,李勇,白建平,刘译鸿,等.培美曲赛联合方案一线治疗ⅢB/Ⅳ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4):2040--2042.

[3]郑鑫,高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8):1421-1423.

上一篇:互联网的家底下一篇:人力资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