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言教学论文十篇

2024-07-01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1

一、对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要有科学的认识

1. 语言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科学前语言测试、心理测试———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交际语言测试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伴随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的。同时, 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之间又相互依赖:教学或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测试加以检验, 而从测试中得到的信息反馈也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设置。

2. 语言测试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测试目的, 语言测试可以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性测试和潜能测试;根据测试形式和评分方式, 又可分为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分离式测试和综合式测试、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常模参照测试和尺度参照测试。

语言测试主要是通过诊断、反馈、评估、选择和研究测试所提供的信息, 从而影响主体 (教师和学生) 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观念和态度, 使其采取相应的策略, 调整与教和学有关的每个环节,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的方面来看, 测试能够使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了解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进度, 促使教学活动与大纲更趋吻合。从学的方面来看, 学生可以从测试中检测学习效果, 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大纲所要求的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若能将测试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 以培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能够进行交际并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信息。但事实上, 不少学生在努力学习了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 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2. 存在问题分析

扩招以后, 大学英语课堂学生较多, 水平参差不齐, 师生互动交流不够, 传统教学方式仍占很大比例。一方面,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制, 尤其是课下教与学出现严重分离, 大多采用放任式的自学方式, 教师很少进行科学指导和有力监控。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教师口头上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却仍以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形式的教授为主, 学生的听说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培养。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对高中新课标一无所知, 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交叉或重复,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学者都提到,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缺乏严格而有效的考核标准, 教师和学生也对测试的科学性和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学生在提升英语水平上压力不大, 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很不够。因此, 我们更要重视和发挥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 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测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利用语言测试促进存在问题的解决

1. 树立科学的测试观

测试应当与大纲和教学法高度统一, 以扭转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相分离的现象。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交际测试法重视语言行为的交际性, 在考查领会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时, 强调对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复述能力。在测试的任务类型方面, 交际测试法强调对真实交际语境的模仿, 追求测试的真实性。

2. 通过测试来进行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使得教与学都更具针对性。同时, 分级教学节省了学生的时间, 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跟进测试, 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做自我学习的主人。

3. 将标准化考试和平时的学业测试相结合

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在四、六级考试之前被迫中断或减少教学任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做法, 从而保持教学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平时在学业测试时, 教师要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实际和重点、难点, 明确测试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所要测定的各项语言能力, 规划好项目的编排和权重。

4. 在教学活动中增加诊断性测试

诊断性测试通过检查以往以图补救今后, 其特点是灵活性强、信息量大、形式灵活多样,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随时发现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干预和指导教学, 而且还能有效督促学生对测试进行自我反思, 保持学习行为的延续性和持久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5. 重视利用直接测试促进对产出性能力的培养

直接测试侧重测试形式的真实性, 便于从总体上考查产出性技能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交际法认为,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 教师在测试中应当增加综合性交际能力的训练, 创设有意义的上下文语境, 组织一些以完成某项任务为基础的语言交际活动, 如角色扮演、模拟表演、个人展示等。

6. 有选择性地增加综合性测试

综合性测试是在一个测试项目中调动并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测试方法。综合性测试有助于学生听、读能力的提高, 如听写练习不仅能检查学生的词汇量和拼写情况, 而且涉及听力技巧和语法知识的互动。它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应用技能, 侧重于考查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 且要求学生能同时运用多方面知识, 故对于测定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阐述了测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 测试应当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测试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应用也是新时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语言测试是对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 测试的目的、内容和形式均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并利用测试的正面效应去为教学大纲服务,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慧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 1999, (1) .

[2]Arthur Hughes.外语教师测试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2

整体语言教学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源自美国、加拿大, 是一套关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原则。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 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 同时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 努力培养各项技能, 而不是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肢解成一个个独立成分, 使其失去完整性和真实性。英语学习是一个有步骤、有重点、综合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只有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大系统才能朝着最终目标迈进。因此, 不应将这一有机整体以构成因素为单位切割成块仅按主次关系分配课堂时间, 而应利用其有机联系和内在关系综合设计, 使各种语言技能相互促进、全面提高。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 读与听是信息输入, 即获取外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接受技能;说与写是信息输出, 译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技能。没有信息的输入, 就不可能有信息的输出。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多次重复, 使所学知识达到熟练, 最后形成能力。听、说训练使学生反映灵敏, 善于抓住主要信息, 并能培养逻辑推理和预测能力, 进而促进阅读能力提高。而阅读能力越强, “听、说”中所遇到的困难就越小。因此语言技能的培养必须统筹安排, 而不应诸侯分治, 各自为政。它们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形似你我, 实为一体。本着这一原则, 教学过程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取得良好整体效应。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组织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整体训练是巩固学生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过去30多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1) 教学费时多, 效率低; (2) 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差。据调查, 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及写作能力普遍感到不满; (3) 理论研究不够, 方法论体系不完善, 现代化教学手段尚不普及和发达; (4) 方向不明确, 实践探索不够。大方向上已提出符合现代需要的目标与要求, 但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方法手段; (5)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负面影响使得外语教学的目标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和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试上, 以考代教, 冲击正常教学, 盲目攀比, 加重教师压力。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语言技能呈畸形发展。因此, 采用整体语言教学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

整体语言教学考虑学生的需求、目的、学习风格和策略, 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和需求,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激发其内部动机。而教师则要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实践应用过程的设计者和学习效果的评论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周围环境, 进行语言交流活动, 在语言交流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做到水到渠成, 有效达到教学目的。为此, 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采用“交互式”教学法

语言是用以交际的, 所有人都是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习得语言。从语言的普遍特点我们知道, 语言的交互是语言和人类交际的基本方式。因为我们语言教学最关心的是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我们教学就应重点关注用语言进行互动的方式, 关注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使用地道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认为运用语言进行交互不仅是语言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 更把这种交互的过程看成是创造学习的机会。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交互的机会, 创造使学习得以发生的机会。交互式教学法具有美国著名教育家林格伦总结的以下特点:多层性特点, 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自主性特点, 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求异形特点, 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情趣性特点, 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差异性特点, 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2) 用目的语组织教学

语言习得首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输入, 这不仅需要通过视觉感知语言材料, 让学生大范围接触目的语, 而且还需要通过听觉输入感知。这种听觉输入既包括外语广播、录音等, 也包括教师用目的语组织教学。如果以母语为主要媒介, 将会大大阻碍学生对目的语的输入和使用, 减弱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因此, 应尽量使用目的语组织教学,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学会用目的语思维。教师可简化、调整课文的重难点, 以使学生能够理解;学生在教师大量输入目的语的过程中, 应根据自身水平作相应调整, 久而久之, 其“中介语言”会不断接近目的语, 直至最终达到目的语水平。采用目的语进行教学能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 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全方位提高。

(3) 从整体上处理课文

课文应视为一个整体加以处理。因为课文作为信息的载体传达着两方面的信息: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 即文化信息;关于外语语言规则的信息, 如语法规则、语用规则。而把这些信息转为行为又要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一篇课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是能力与行为的统一, 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旦分隔开来, 其功能就不复存在了。正如格式塔 (Gestalt) 心理学认为, 人们感知的一切都是完整的形式与形状, 他们强调整体组织和知觉的完整性。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比部分的整和大, 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还认为: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 不仅学生要把学习情景当作一个整体呈现出来, 教师也应把学习情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人们对语言刺激的反应是综合的, 而不是通过对语句的分析来理解其内容。通过课文的整体教学, 强化了语言刺激, 增加了语言实践机会, 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加强篇章教学, 培养语篇能力

语篇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从宏观角度出发, 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它不仅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 而是同时将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体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传授给学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和进行交际的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了语言难点之后, 教师的着重点应放在分析篇章布局及写作技巧上, 以期使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有个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 总结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中心思想等。在整个展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 问题的答案必须由学生自己找出, 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

事实表明, 语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 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5) 发展多元化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 没有活动交际就无从谈起, 要提高学生整体语言水平, 就必须从设计及组织活动入手。活动要精心设计, 既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形式的有序性, 又要考虑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相互促进, 实现全方位、多渠道训练听、说、读、写、译及社会文化能力。通过把这些语言文字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话语, 让学生全面认知新的语言, 突破局限于教室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拓宽学生语言信息与文化信息的输入途径, 为学生提供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展示才华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活的语言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终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

4 结束语

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是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并正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加以分析, 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并为之付出努力,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实现自我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表明, 只要引导得当, 整体语言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及交际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创新

参考文献

[1]Corder, 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Watanabe, Y.Second Language Literacy through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1999.

[3]范从燕.基于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的师范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 .

[4]龙笑雪.整体语言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 2011 (5) .

[5]屈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的内涵[J].黑龙江信息科技, 2010 (3) .

[6]王燕.整体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5) .

[7]吴艺娜.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在独立学院英语听说课堂的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6) .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 语言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们的认可。自此,文化教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如今进一步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始终置于大学英语实施这一大背景之中,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交际模式无不受制于文化,取决于文化,反映和服务于文化;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从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其语义,也为正确使用这一语言奠定基础。有的语言专家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认为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见树不见林,那么语言学习者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

2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听说教材

文化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反映在听力课上,教师可选择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并且很有必要做一些听前准备。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收听某种材料之前,可能对其中的主题、背景、说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不甚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听,效果很不明显。作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听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在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他们必须注意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斟酌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以适应整个情形。

2.2阅读教材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应用中,具体做法就是集中阅读同一话题的多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集中提供某一专题的文化内容及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某一文化专题的词汇、题材、风格及文化内容。如果不适当集中主题,提供的材料太宽、太泛,漫无边际,容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挫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学生不熟悉某一专题文化背景,阅读时就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图式,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能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2.3写作教材

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的文章以及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及语法正确的句子。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其实,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教师在讲解书信格式时,可以要求学生给讲英语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写私人或商业信件。内容可以包括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作文。

3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3.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利用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组合。老师应将“文化教育贯彻语言教育之中”。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当前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民族习性、思维方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课外阅读要由浅入深,要长期、系统。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可以先阅读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再逐渐过渡到难易适度的原著。坚持每天阅读一些报刊杂志,获得最新的、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有关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积累,就可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但语言能力飞跃提高,还会积累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3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

在大学校园中要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其国家文化。比如广播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的风土人情、著名建筑、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迪斯尼动画等。在播音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外文歌曲,使气氛更加轻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广播站投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有语言环境的学习气氛中来。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圣诞之夜让某位学生扮演圣诞老人,在感恩节教学生制作南瓜饼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此外,校园中还应长期开办学习角,定期举行竞赛、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篇4

关键词:分级教学,输入,改革教学

一、引言

随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的颁布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二者作为指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指挥棒,都把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式下的变化,建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强调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合理配套使用,大学英语实行分级化教学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新尝试。所谓分级教学,就是从刚一入学就对学生进行一次分级考试,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初次分级,施行分级授课。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分级教学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起来,它的优势也愈发显现出来。首先,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分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授课更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其次,对于学生们来讲,分级授课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符合他们层次的语言输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多数同学的“吃饱”和“吃好”。

当然,分级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当前外语教学新形式的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实用性强的多元化知识输入,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达到对所掌握知识的自然流畅输出。这里笔者借鉴本校英语的分级教学,着重谈一下大学英语的语言输入。

二、语言输入理论

语言输入是指学生在所处环境中接受到的语言信息,它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输入假说”(i n p u t hypothesis)是这其中最具有影响力一种理论,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一种假想。他认为学生学习外语是遵循了自然顺序(natural order),通过理解比自己当前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即i+1(i是习得者现有的外语水平),来自然地习得该语言。当“输入”超出了“i+1”的水平,则不能被习得者理解,从而产生交际障碍。一旦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的“输入”即可被理解。由此,K r a s h e 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语言输入只有具备i+1的特征才能生效。Krashen的输入理论还指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输入有着过滤和制约作用。“过滤”的程度越强,习得的结果就越少。所以,如果仅仅是消极的输入,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也帮助甚微。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从方法论上帮助我们找到一个传授知识的总方向,奠定了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经过分级考试后,英语水平(即i)相近的学生被安排在一起接受分级教育,这样就便于他们互相协作,共同理解i+1式的输入;互通有无,减少产生的交际障碍,充分实现吸收最大化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由于大家的水平相当,程度相近,可以更好地激发其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水平相差太大,会使一方产生优越感,而另一方会逐渐丧失追赶的信心),这可以无形中减少他们受情绪影响而产生的“过滤”,变更多被动的消极输入为积极输入,学习效果自然会相对理想。

三、分级教学中的语言输入方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教改新要求,尽快适应分级教学中的语言输入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调解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进度,语言输入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多元化穿插,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1、增加影音文件的输入

外语与母语的本质不同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而语境却恰恰是语言学习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语言只能成为抽象的符号而丧失任何交际价值。这样的输入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更使学生失去交际兴趣。由于我们不能把学生置于国外学习一门外语,也不能保证让更多的外教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课堂,影音文件的大量输入是一种最便捷有效地语言学习方式。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用听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80%,只用视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50%,而视觉听觉协同学习,相同时间内的遗忘率则降低为1 8%。由此可见,影音文件的输入可以使学生受到声音、图象、情景、态度、情绪等多方面的刺激,形成完整的语言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使用语言的潜在动力。

影音文件的输入既可以用于分级教学中的听说课上,也可以在读写课上加以编排放映。

其输入形式也可以按照授课教师的教程进度和内容灵活掌握,即影音内容健康,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课时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整部播放,让学生全面享受视听盛宴。这样下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课内知识,同时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授课内容作多种形式的安排:例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其中的名句或就某段文字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翻译,还可以进行影评(film review)或进行部分演员的配音(d u b b i n g)等等。如果在课时比较紧的情况下,可以在课下对影音文件的精彩部分(或与所讲内容关系紧密的部分)进行简编(video clipping)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其输入效果同样是非常受学生们欢迎的。

2、保证以读为主的输入

影音文件的输入是在兴趣教学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提供的知识也多是背景知识,要想在语言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高,还需要保证以读为主的输入方式,同时,它也是将来学生们做到有效输出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对比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感到最不适应的就是在口语教学环节上,因为在高中阶段,题海战术使他们积累了相当高的作题经验,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大量背单词短语,大量作题就可以应付自如了。殊不知作为一门语言,写清楚并不代表能够说得好,更不能代表能同外国人达到自如交流。“哑巴英语”、“茶壶里煮饺子”等现象在英语课堂上也并不少见。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自己说得“还不错”,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很大胆地开口说而且说得很快,但很多同学,包括老师外教都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其实说外语时语速快、内容多并不代表说的就一定流利,这种放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语法关系的正确性而一味追求快和多,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没有朗读训练作基础,这种只片面求快求多的输出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保证以读为主的输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读是指模仿基础上的朗读,包括语音和语调两部分。模仿的原则是由慢速到快速;由夸张到自然;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准,再到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读顺。模仿的过程通常是很枯燥乏味的,但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们坚持这样做下去,让他们知道正确的语音语调会使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3、强化背诵式记忆输入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和背诵,因为构成语言基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死的”,任何人都不能进行主观性的创造,否则语言就不能称之为语言。由于交际法的盛行以及对学生兴趣的过分关注,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背诵式记忆输入不很热衷,认为语言学习读懂听懂能达到交流就基本可以了,这种态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是不可取的。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意识到背诵这一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依然是很重要的,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认为背诵式记忆性输入对大学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词汇习得、语感培养的作用尤为显著。

实际上,背诵是集中强化输入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丰富目标语言料库,增强语言积累,促使语言输出规范化,为学习者提供输出信息的基础,通过模仿和活用,使背诵的材料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从而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这里笔者还需要指出的是,真正意义的背诵并不是一种机械化的死记硬背,而是结合具体内容或背景语境背诵出其中的“典型句”,最好是把同组意义相近的句子经过比较后分别记忆,然后再对其中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进行有意识地背诵以加深印象。我们以《新视野教程》视听说教材中的Speaking Out和Let’s Talk两部分为例,在这两部分里,都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Sample Sentences(即对话中空出的划线部分),每一个空缺部分都包含有两个同义句供学生选定,这样的一组组句子都是实用性极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一时又不容易说出的句子,如果经过这种反复强化记忆,可以更好地弥补学生处于非自然语境中学习英语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熟练地使用目标语,输出完整的、地道的英语表达。

四、结语

教改后的教学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加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习惯,尽量拓展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精心设计、编写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合理分配多种语言输入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的输入质量,保证语言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3]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3(4)

[4]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语言内和跨语言教学策略是外语教学史上长期以来关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L1 in L2) 所争论不休的产物。我们知道,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能够解决语言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在具体运用教学策略时, 难免会涉及到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等问题, 涉及到对方法策略的灵活运用, 适度把握及策略调整, 结合等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这两种策略灵活运用的能力对外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言教师, 首先要清楚两种策略的相应作用范围, 各自的利弊, 才能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 使其优势互补。

2 概念

语言内教学策略和语言内文化交际是指L2内在的并使用其作唯一参照框架的教学方法;跨语言教学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则指那些使用L1或别的语言作为比较或参照框架的教学方法, 翻译法是跨语言策略的主要特征, 而语言内教学策略的标准特征则是完全不使用翻译法。值得一提的是, 从表面上看, 两种教学策略是以有无翻译为界定标准, 实则不然。无论语言内教学策略还是跨语言教学策略对于大学外语教学来说都仍然属于广义上的概念, 因为这两者都通过学校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第二语言的水平, 目的在于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具备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 即掌握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学习理论上来说, 语言内教学策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实行发现式和体验式学习, 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接近目标语, 并获得较高的目标语能力。语言内教学策略的运用属“分析性”的或“经验性”的用于涉及语言特征以及用来设计交际能力训练。其主要目的是:a.用新的语言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新的语言机制, 激励习得者能像本族语者一样运用语言。b.帮助习得者建立语言内的遣词造句和读写表达能力;c.激励习得者用第二语言思维, 课堂上尽量设置L2情境, 以增加大学生对L2环境的接触。 (exposure of the language class) (任素真2008) ;而跨语言教学策略由语法翻译法演变而来, 其教学手段可用于:a.作为L2-L1的跨语言媒介;b.对文本内容的解释;c.在习得过程的高级阶段可以用来巩固加强原有的习得知识。

到目前为止, 对于多数教师来讲, 大都已习惯翻译教学法, 彻底放弃L1的教学法是不现实的。而一些人则坚持能够而且应该单独使用L2进行教学。如Ervin和Osgood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双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指出协调式双语习得方法和复合式双语习得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要把两种语言彻底分开, 这样会有利于习得者的个性发展, 他们尽可能地少依赖翻译法, 将自己沉浸在另一语言群体的文化中;而后者则是借助第一语言来掌握第二语言, 属典型的校内习得模式, 习得者通过学习一系列单词将语言B中的语言符号和语言A的语言符号和意义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协调式双语是惟一可使用的习得策略, 并把复合式归结为是传统教学方法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

然而也有一些理论学家对于摒弃跨语言教学策略的主张产生质疑, 比如Widdowson (1995) 就提出不同的见解, 认为翻译法可谓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Duff也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斟酌, 探讨”同样有助于提高提高准确, 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用来解决习得者在L2中所遇到的某些棘手和难以掌握的问题。Dodson主张在明确概念和进行句型结构练习时应系统运用L1, 因为L2习得者在实际语言习得过程中要经常进行二者的相互转换, 俞理明认为“真正意义的双语能力绝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的掌握, 还需具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运用自如的能力。”

3 策略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a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b语言课程内容c习得者的个人因素

如果教学目标是提高语言水平, 那么教学各环节中必须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提供与教学策略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可以说, 要达到灵活运用L2语言的水平, 语言内教学策略必不可少。但这并不等于说跨语言教学策略无论何时在提高语言水平方面都不奏效, 它是多层面的, 而不仅仅是翻译。在L2的习得过程中, 习得者不可避免的以L1作参照框架, 将L2的语言现象与L1的对等成分连系在一起, 同样有助于语言的习得。

同时语言课程内容本身也往往决定着教学策略的选择, 词汇, 语法, 抽象概念, 句型还是文化等语言材料的授课内容对教师教学语言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内很难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的外语学习的背景下,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时要考虑到习得者的语言能力, 水平, 年龄学习阶段,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及习得者的需求等;而且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总之, 两种策略的选择要根据习得者的学习目标, 习得者原有的语言水平, 教学内容及教师驾驭两种策略灵活运用的能力来决定。

4 主要作用范围

目前, 我们知道语言内教学策略发挥着一种潜在 (implicit) 的作用, 其具体方法属“分析性”的或“经验性”的, 可用于涉及语言特征等内容的教学, 如语音学, 语法, 词汇或具体教学内容, 用来设计交际能力的训练等。所有语言内教学策略都以提供这种活动为目的, 创造大量的语言内教学课堂活动的机会, 形成浓厚的L2氛围, 这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语言内教学策略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教师要确保语言输入 (language input) 的可理解性,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教师们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 合理适当地加大语言内教学活动, 不能盲目照搬。

即使以语言内教学策略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应留有精心设计使用L1的余地, 提出问题, 明确概念, 对学生理解不透, 吸收不了的内容进行讲解;而且在跨语言教学策略中, 很多人仍以翻译法作为教授语法, 句意理解的手段。习得者用L2接受语言输入, 用L1来阐释, 以熟悉的语言来理解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避免产生茫然, 不能深入进去的感觉。

5 结论

两种教学策略在其相应作用范围的教学的不同阶段都富有成效, 而两种策略的结合更适应于中国的教与学, 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把握和运用它们。

摘要:从对比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语言策略, 包括语言内和跨语言两种教学策略的不同作用, 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 找出选择策略时应考虑的因素, 及这两种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范围等。

关键词:语言内和跨语言教学策略,参照框架,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

[2]田杰.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9.

[3]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4.

[4]王茂金.中国英语教学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交流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一直被视为学习的难点。很多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理解它。究其根本,是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的表现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地域性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深刻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 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保存并延续当前时代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 语言是人类用来创造文化、传递文化、延续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内的信仰、制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总的结合,涵盖的是整个社会的所有部分。而语言则是一个社会用以保存文化、传递文化、发展文化所依托的工具。不存在语言的社会,其文化的传递必然受限,其文化的保全程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构成之一,不同的文化可能有相通的语言, 但是不同的语言一定能够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用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该种语言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够表现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能够帮助人们减弱或是克服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要想灵活地运用该种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要了解该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例如俚语与方言。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常常会出现困难甚至是误解, 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习俗,也就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或是言辞举止。若是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那么可以避免许多尴尬。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夹杂一些当地文化背景的介绍,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也便于学生记住一些英语固定的语言搭配,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导入

1. 引入词语的文化意义

由于生产方式对于生活习惯的影响, 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会逐渐产生许多的固定用法或是俚语方言。又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因此相同含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亲属之间的交往,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敬语与称谓, 且把不同的关系分得较为详细,比如“三姑六婆”等称呼。而美国比较崇尚自由独立,大都将亲属之间的关系分得较为模糊随意, 例如叔伯姑父之类统称为“uncle”。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在接触英文时遇见这些称呼能够正确理解。

2. 导入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还要结合文化, 分析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的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掌握了英语的基础应用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的难度就在于将其运用于文化交际的范畴。在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突破自己思想上本土文化的限制, 了解并理解目标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文化内涵,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中的专用语言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3. 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文化背景的导入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方式,还要结合现在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在上课时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文件,订阅英文期刊或是报纸等书面材料,收集英美国家与其他国家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发生的逸闻趣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让外教给学生讲解最纯正的风土人情, 学生也可以通过向外教提问的方式得到最为地道的答案。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穿插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化禁忌,让学生直接感受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的文学性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语言 文学兴趣 教学 文学性

现阶段大学英语只是一门通过听、说、读、写进行语言交流的简单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其重点还应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英语作为全世界最广泛的语言,必然在选择人才中作为首要条件。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比如说话、学习、交流等等都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的交流可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只要掌握了语言技巧,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束缚,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有很大帮助。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有效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一些普通的语法教学,这种模式仅是片面地把诗歌、美文按照单词翻译与语法结构进行简单分解,体现不出其中的美学,使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无法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在英语课程中也是仅仅理解其表面意义,把它当为学习的必要任务而已,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没有什么深刻了解,这样机械性的教育与学习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了最初的教育目的。

二、英语教育语言文学性的重要性

1.文学兴趣对语言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语言来进行交流,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它有着独特的声音、力度和质感。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还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上,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知识,课程比较乏味。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化,硬把课本上的内容灌输到脑海中,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压力,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兴趣就不会吸收更好的东西,在交流中就会出现弊端。文学语言可以拓展大学生语言能力,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气氛活跃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听课积极。所以,只要产生兴趣,就会更快的学好语言并且灵活运用。

2.语言文学对英语的重要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彰显一个民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同时我们在学习英语文章、诗歌也要对里面最精彩丰富的语句进行文学性研究,这样学生才能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英语教学课程中虽然学生可以对英语文章通过枯燥的阅读、背诵来扩大词汇量、理解简单含义、学习语句语法,却不能对其做出审美,无法深入理解、探索。像我国的诗歌、名人名言作品一样,很多时候都要拿出来作为引用,如果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性做出深刻理解,也就不会写出感情丰富的英语文章。如“like football”与“enjoy football”,同样都是喜欢足球,而后者与前者表现出来的个人感情却大有出路。前者只是简简单单的喜欢,不掺杂任何其他情感,而后者的喜欢却是以足球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热爱足球。又如“day and day”,英语表面含义“一天和一天”,我们汉译却可理解为“日复一日”,所以在英语文章中也是一样,英译汉表面词语含义解释或许一致,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是不同的,也就是文学作品与普通语句的差异。加强对英语教学中文学性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活学活用。

3.文学语言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文学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不管是我们国语还是英语,都有着它自身的语言美,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学性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品质,以及对英语文章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语言的教学方式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手法,英语教学与文学语言结合运用不但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稳定发展,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大帮助。

三、如何加强英语文学性教学

1.强化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英语文学知识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根据相近的意思进行讲解,对英文词汇的解释有很多大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不能保证学生对词汇做到真正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词多义,这种现象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难题,对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压力。合理运用语言学可以使问题具体化,提供清晰的思路,不仅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掌握语言技巧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只要对作品产生兴趣,自然就会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含义。不同的文学作品需要不同语言去阅读,不同的文学语言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有效掌握语言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文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和探索文学语言如何运用。针对学生也要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案,比如有些大学生的英语是强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专业性的英语教学指导;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英语教学方案要简单化,内容尽量要容易一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英语更有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了学习的动力,配合幽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就业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制造文化氛围。英语语言文学性教学中,不仅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可以从健全教育体制来说,比如成立“英语文化交流小组、英语第二课堂”等等。学习一些外国名人的文章,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通过这样的机会来共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是非同凡响。其次可以在校举办“英语诗歌表演、英语歌曲比赛”等一系列的表演节目,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性的理解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还可以创办校园英语报、校园网络英文小说等等都可以为创造校园英语的文化氛围而服务。有了良好的氛围,学习才有动力,才会能加积极。

3.丰富英语文学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文学性教育,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学教材,教师的英语文学能力是软件,那么丰富的文学教材就是硬件。没有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对更多英语文学进行探索求知,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总之,英语的语言文学性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不容忽视。强化师资队伍,让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讲解,告别词不达意、语言枯涩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多与学生互动,使其真正参与把学习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有效途径,帮助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夯实英语基本功,同时还提高了自我人文素养。学好一门外语,不单单要学会其表面含义、语法、修辞等基本内容,还需要对其深层的语言文学进行探索,学就要学的精通,学的熟练。加强英语的语言文学性教育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审美能力及文化素质。把英语语言与语言的文学性教育相结合,也正符合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匡丽.现代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实施潜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讨[J].雪莲.2015(29).

[2]黄换乃,杨媛媛.成功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

[3]李卫清,张煜.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到认知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2-124.

[4]赵锟锷.公共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62.

[5]杨波.大学英语中的文学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83-184.

[6]张式君,游洪南.大学英语教育接受体系研究论纲[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依据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需要,在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对于中文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设置具有一定特色的必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结合我院中文本科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与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旨在为教改铺路垫阶,引同仁更抒己.。

一、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中文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当前,适应素质教育这一要求,加强中文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中文专业教学实践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挑战,推动时代发展的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一切创新的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运用创新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中文专业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加强中文专业教学实践更是培养中文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中文专业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从学生的就业背景来看,其社会行业涉及面广,因而需要学生具有更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专业的特性决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不能单独依赖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单极强化课堂教学是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的。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要大量地课外阅读,勤奋写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以培养扎实的专业素养;也只有经过长期的专业知识的体验、积累和提升,才逐渐把专业知识素养成转化为综合能力,以求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深刻体悟,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教学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优化教学实践的可行原则与具体策略。

二、精心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则与策略

如前所述,普通中文专业教学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学生学术和实践活动,一方面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潜力,另一方面,学生得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本着现代教育精神,根据中文专业的特性,确定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实践原则与具体策略。

(一)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则:

优化中文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要符合中文专业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既要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也要体现学校的特色。

1、遵循教育规律,紧扣专业特点。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经过专业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有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学生教学实践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来展开,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否则,即使搞得十分热闹,难以受到学生欢迎,也难以真正称得上是优化学生教学实践。

2、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社会教学实践中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有事可做,并能在实施过程中感觉到自身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体现学校特色,具有可操性。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特色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餐的“菜单”,并通过切实可行的组织方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有目标、有序地组织和引导,防止流于形式。

4、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个性的余地。教学实践活动主要靠学生的观察、感悟世界,中文专业教育又涉及较多的艺术和人文社科内容,因而更需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优化教学实践的策略

本着上述原则,我院在优化教学实践上主要采取了采风、采访这个两基本形式,其具体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合理安排采风采访实践时间。我院中文专业有其鲜明特色,它以汉语言文学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办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文秘、新闻两个方向,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多能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院采风实习、采访实习分别安排在二年级二期暑假、三年级二期暑假。这种时间安排,既可避免研究生考试、毕业找单位与教学实习相互影响的问题,又是在经过了几年的大学学习的基础后进行实习,应该说是比较合理充分的。

2、合理安排采风采访实习地点。在采风路线选择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情况,其地点主要选择省内文化氛围很浓厚且消费适当的地方,如前几届选择的湘西凤凰,2000级选择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等。目的地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制定具体的行程路线,以求经济实惠而又能饱览沿途风光的双赢局面。采访实习地点,主要放在指省、地市级媒体单位,时间安排在三下,为期一个月。

3、精心配置指导教师。为了加强对采风采访的指导,我院派遣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的(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带队,全权负责实习途中的安全监督,实习指导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4、精心安排采风采访活动。在采风活动中,我们集体与当地人民举办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活动,如少数民族的篝火晚会、如侗族合拢宴会,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风景胜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并以日记、散文或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5、认真撰写实习总结。返校之后,学生将实习过程中的日记、散文或游记加以整理并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对学生采风实习考核的一个方面,其中的优秀作品将收集在采风实习成果之中。召开全院大会,表彰先进。并举办“中南大学文学院采风实习展”,印发论文,向全校师生展示文学院风采,扩大实习的影响。

总之,对于采风采访实习,我们只能花大力气,以科学严谨的管理方式,从全方位深层次的角度展开,通过精心细致地安排,方能收到最佳的实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成效与完善

按照近年来教学实践探索的思路,学校与学生双方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校方不再仅仅是尽“义务”,而是利益的获得者;学生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已不再是“负担”,而是极有价值的人力资源。

就校方而言,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大力加强。教学实践的进行,使得各院系广泛开展了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自然形成了一批实习基地,根据互利互助原则,既为单位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也为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

就学生而言,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走向成熟。这也是教学实践中最大“赢方”。具体地说,其一,学生通过采风采访实习,更系统地了解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并学会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写作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其二,学生通过实

习,逐渐溶入了职业人的生活,创新意识、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断地思考、冲击、挫折、得失中寻找自我的价值,并强烈地意识到知识的底蕴的重要性,高涨了求知欲望;其三,学生在参与对社会调研中深入社会各阶层,无不受到了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感受到了深刻的社会责任,经历了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其四,在采风采访实习中,学生们总是在探询自己未来步入社会后的形象,并寻找自己与这个形象的差距,开始学习设计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这些探索降低了学生选择职业的盲目性。用学生的话来说“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将学会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习是必要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就业问题的思路,更增强了我们面对社会的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我相信毕业以后的我们走向社会,不再被认为是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学子,不会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前不知所措,而会带着成熟、坦然和自信向世人展现我们真我的风采”。

尽管我院教学实践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仍存在尚待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更加充分认识中央提出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明确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已经不是传统的专业培养能覆盖的,从而使教学双方都能自觉地认识教学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这应该成为全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观点。第二要完善教学实践的管理机制,加大教学实习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9

一、语言输入假设说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埃利斯研究得到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第二语言输入因素以及习得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目前在我国口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考虑, 例如针对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差异学校开展了不同级次的口语班, 针对班次学生的口语水平决定课程的难度。但是口语的教学和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其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在我们国家缺少自然的英语语言的交流大环境, 绝大部分学生都处在一种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除了英语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的学习, 在课外学生很少碰到接触英语的机会。这就使得英语学习的效果只能够达到作为工具使用的目标, 很难实现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对于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能够激发我们认识到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指明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不断地调整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克拉申认为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输出, 并不能够达到学会并且应用一门语言。要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输入, 恰当的输入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必要条件,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该理论强调, 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可理解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通过对可理解信息的理解而逐渐地掌握一门语言的, 当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所输入的信息的时候也就学习到了一种语言。就这一方面而言, 老师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可以理解的方式和形式, 向学生不断地传授相关的英语知识, 使他们不断地掌握和习得英语语言技能。 (2) 趣味性和关联性。要想使传授给学生的语言信息发挥作用, 使其在不断地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一项基本的技能, 就需要对所有传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 使其变为具有趣味性的信息,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3) 非以语法程序安排。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语法程序的限制, 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用正确词汇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能够得到听众理解的基础上不要拘泥于语法程序的限制, 简单的词语只要能够表达恰当的意思也是被口语教学所接受的。 (4) 足够的输入量。只有学生掌握了充足的基础词汇和知识, 才能够轻松准确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的摄入, 并且采用“i+1”的输入原则, 就是在现有基础上, 要求学生达到下一个阶段的语言水平, 应该适当控制不同水平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感觉到下一阶段稍微高于现有的水平, 不断地激发学生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兴趣。

二、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像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就需要在大脑中积累充足的素材一样, 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也需要在脑中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英语口语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敢于大胆地开口说, 而在于具有充足的语言输入, 语言的输出是建立在充分的语言信息输入的基础上的。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居于第一性的位置, 输出具有第二性的位置。只有建立良好的根基, 才能够铸就英语表达的完美建筑。如果学生在口语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英语素材的阅读、英语听力的训练以及诸多的模仿性训练等语言的输入和积累, 没有对这些输入的理解和掌握, 没有对英语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在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就很难迅速地提取和运用已有的素材, 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口语的学习也就成为了效率低下的嘴巴活动。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开展, 学生薄弱的语言素材积累的缺陷就日渐明显, 无论对于怎样精彩的话题, 学生只能够用简单的语句、单调的句型表达自己的看法。时间久了学生会感觉到参加口语课堂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达到学校要求的学分, 而不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 还会引发学生抵触英语口语课堂的心理, 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保证学生在开口说话之前已经具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面对一个话题学生有话可说, 懂得应该怎样说。语言的输入是保证学生在口语课堂上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条件, 只有对学生输入足够的语言信息, 使其能够将一种语言内化和吸收, 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这种语言。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大学口语教学工作就像空中楼阁, 很难到达理性的教学效果。因此, 语言输入对于大学口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得到我国各大高校的重视, 不断地调整英语口语教学的观念、形式, 达到口语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语言输入假说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建议

1. 加强篇章背诵增加学生语言输入。

英语篇章的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其在口语教学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良好的语言输入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知识的理解, 词汇、句型和固定表达方式的记忆。其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和短语的记忆, 流利的英语口语是建立在学生足够的词汇积累基础上的, 无论进行多大强度的表达练习,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基础词汇的积累, 还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学生在进行英语篇章的背诵过程中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词汇的意思、用法和读音, 同时还能够掌握词汇的拼写。能够在今后准确和规范地使用所有积累的词汇和短语。 (2) 篇章的背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感对于学习一门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想具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就应该对英语具有一定的语感。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隐性的意识, 它能够使学生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 使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观点和意思。英语篇章的背诵, 能够提高学生的隐性意识, 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能够在有意无意间使用标准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2. 合理使用多媒体加强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输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个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技术集声音、图像于一体, 能够通过静态、动态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完成双向和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 为学生营造一个地道的英语学习氛围。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地道的英语视频, 不断地纠正学生语音和语调方法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根据情景合理选用表达方式的能力。同时, 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使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 不断地丰富口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总之, 在语言输入假说理论的指导下,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鼓励学生单纯的大胆说的模式, 对语言的输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学生能够在开口说之前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语感能力, 能够轻松、准确和规范地运用英语口语表达观点。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目前各个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口语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全国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断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成为了口语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目前口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地强调口语练习的输出, 却忽视了口语素材的输入。本文针对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语言输入假说, 首先, 对语言输入假说的相关内容展开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其次, 分析语言输入对于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最后, 提出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语言输入假说,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吴艳.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活动语境创设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

[3]薛荣.论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

[4]Paulston, C.B.Linguistic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opics in ESL[M].Clevedon:Multilingual Ma tte rs Ltd, 1992.

[5]Sapir, Edw ard.Lang 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 f Speech[M].Harcourt;Brace and World Inch, 1921.

大学语言教学论文 篇10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绝大多数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像初学阶段那样稳步提升,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Selinker在1996年重申对石化现象的定义时指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二、大学英语口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1.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口语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学生经常会在口语中省略了复数的s,是因为汉语在形式上对数是没有限制的。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限制比汉语的限制强,所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犯“虽然但是”一起用的错误。

2.不利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口语石化的重要因素,当学习者处于高动机水平时,就会产生兴趣,变的积极主动。相反,如果学习者毫无兴趣或者低动机水平,就会导致学习速度缓慢,学习效果不佳。这在加德纳和兰伯特的加拿大双语教学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如果学习者不再加大对英语口语的训练,那么石化问题就逐渐形成了。

3.培训转移。培训转移指由于教师不符合英语母语者表达习惯,不标准的语音,不正确的语法,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某些重要的语言点或者语法规则偏差性的理解。培训迁移也是导致学生口语石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它易在学生口语习得的初始阶段产生。因为英语初学者会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言的使用模式,如果教师发音不准,学生又没有掌握发音的诀窍,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就变得不易清除。

三、解决英语口语中石化现象的对策

1.克服母语对英语发音的负迁移。学习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克服口语石化现象的前提。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说,必须对学生正确的反应进行奖励,对错误的反应进行纠正。当学生在学习一些容易受母语干扰的发音、语法规则、句子结构时要强化对学生的训练,以便学生能形成一种新的正确的语言习惯,从而克服母语的影响。

2.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动机。外部的环境对学习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在口语课堂中要尽量只用英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各种对话或表演任务,以便学生可以进行强化训练。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跟英语为母语者交流,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英语口语学习的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跨文化语言意识,他们就会不自觉的运用自己母语的思维习惯去进行语言的表达,这样很容易出现不合时宜的句子。因此,教师在口语课堂中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下的文化差异,了解他们地道的英语表达,以便在进行交流时可以用英语母语者的思维进行交流,从而可以克服语言的石化现象。

4.保证英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绝大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都没有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课堂中甚至都没有外教,缺乏语言的输入。因此必须加大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数量,除了课堂使用的教材外,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报纸和看美剧,多听一下国外原汁原味的广播节目。大量的输入是突破英语石化现象的充分条件,还要注意语言输入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口语水平,一个讲不标准不地道的英语教师,他的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必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上一篇:安全高效养羊四要素下一篇:4-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