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观七篇

2024-09-12

科学革命观 篇1

一、毛泽东的实践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人类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活动, 它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正因如此, 不懂得实践, 不懂得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就不可能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说明。

通过实践, 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而且还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分化对立的根本原因, 也是实现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和途径。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列宁认为, 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3]。毛泽东则进一步把实践简要地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4]。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的活动的东西。人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需要社会的人参加。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步有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的认识活动也是由浅入深,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而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的突出表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同志以一位无畏革命者的身份同国民党反动派坚决斗争, 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 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精神, 总结形成自己的实践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从“笔杆子”到“枪杆子”的转变。在革命运动的早期, 中国共产党以发动工人罢工等非暴力形式来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 而对于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革命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中, 中国共产党完全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的斗争权利。后来,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而中国共产党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使得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正确分析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对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农民群众和开展武装斗争作了重要阐述, 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总结出的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形式, 是由感性认识慢慢地向理性分析过渡的结果。随后, 毛泽东结合实际, 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 并亲身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运动。毛泽东开始从“笔杆子”向“枪杆子”转变, 这是毛泽东实践观的具体发展。

其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城市包围农村”是俄国革命的实践道路, 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 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指出单靠工农革命军的力量不可能攻占大城市, 为保存革命力量, 必须放弃攻占长沙的计划, 沿罗霄山脉南下, 寻求立足点。, 从此,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践。

再次, 毛泽东的军事斗争思想是毛泽东实践观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他的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来源于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总结。早期, 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力量薄弱和军事斗争经验不足, 一直在艰难的斗争中摸索自己的军事策略。毛泽东指出:“战争的领导者, 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 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 (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 的深刻的指导规律, 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 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5]。这说明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人, 失败是难免的。而在不断的失败中经历的感性经验又是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 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战术。毛泽东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 旧战术不能适用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这就要求改变战术, 避实击虚,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毛泽东是在理解并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性的基础上, 将游击战争基本原则概括为"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的十六字, 以此指导战争实践, 取得显著成效。在前四次的反“围剿”中, 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 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 成功地粉碎敌人的“围剿”。然而,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 博古、李德采取同红军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则完全相反的战略战术, 导致红军受到严重损失, 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这一路线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没有把握住战争的规律, 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

结语

毛泽东的实践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中国的革命, 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形势十分严峻, 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斗争中,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革命经验, 创立了切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观, 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土地革命战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5.

[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77.

科学革命观 篇2

《伤逝》:追求社会解放、经济独立的“爱情革命”观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描绘了涓生和子君两个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教育、被“五四”的春风所吹醒了的知识青年,他们在一年中经历了“恋爱——同居——破裂”爱情三部曲。他们争取婚姻自由并取得了胜利,继而又演绎出婚姻的悲剧。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深刻地发掘了爱情觉醒时期人的灵魂深处的婚姻观念,提出了关于婚姻自由的基础和前提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爱情革命观”的第一个新的里程碑。在鲁迅的笔下,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命运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他们的爱情观。表现在:

第一,脱离社会整体解放的个人主义奋斗的爱情观。

子君和涓生都是“五四”运动时期觉醒的青年。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在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的浪潮中,子君和涓生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他们的反抗十分勇敢,面对邻居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可以“目不邪视”,坦然而“大无畏”地“如入无人之境”。面对父亲的“严威和冷眼”、胞叔“愤到不再认他做侄女”的排斥,子君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性喊出这样的声音。这句话震撼着涓生的灵魂,使她狂喜、爱慕,钦佩,涓生评价说:“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辉煌的曙色的。”“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但是,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犹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他们没有关心社会的出路和国家的命运,看不到社会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基础。他们只是把前所未有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热浪当作追求人生独立和家庭幸福的难得机会。因此,他们的一切勇敢行为,都是以“个人主义奋斗”为力量源泉的。个人反抗是软弱无力,失败是必然的。所以,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但自然,单为了现存的唯妇女所独有的桎梏而斗争,也还是必要的。”

第二,缺乏经济独立意识的浮躁而幼稚的简单爱情观。

子君和涓生在从热恋到同居的过程中,子君唯一的追求就是“自由”地找到一个丈夫,涓生也只不过是追求“自由”地找到一个妻子。直到同居后的生活窘困,他们都仅仅满足于终于冲出封建牢笼,自以为自由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家庭”,完全沉醉于小家庭暂时的幸福和宁静之中,子君沉溺于涓生的“纯真热烈的爱”。他们不仅把简单的爱情当做力量的源泉,还把拥有这种爱情当作最幸福的人和最富有的人,涓生对她的情话“竟至于读熟一般,能够滔滔背诵。” 子君还在夜阑人静时和涓生温习曾经令人醉心的一幕幕,使自已获得“神色越加柔和”的初恋时的满足感。

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变卖首饰建立家庭是有限的,靠涓生雇佣于人来维持基本生活是暂时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失业是必然的。他们还不懂得只有社会解放才能使个体获得独立经济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他们只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忘了还有明天”。于是,当涓生无论怎样拼搏都无法维持这个家庭的物质生存基础的时候,终于坚决地提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不是涓生的全错,但是又多么残忍。可见,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过程,只是一种激进、浮躁、幼稚、主观的简单爱情观。所以,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二条路:不是坠落,就是回来。”子君就是一个没有摧毁旧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没有取得独立的经济权的“回来”的中国娜拉。

第三,缺乏正确婚姻目标的虚无渺茫的朦胧爱情观。

子君所追求的“婚姻自由”,没有摆脱封建婚姻思想的阵营。她所追求的唯一得到的胜利果实,就是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只想依靠自己选择的丈夫,做一个安逸的“贤妻良母”,从来不思考改变政治地位、获得独立和平等,也不考虑自己的事业和创造。同居后,子君她每天把全部精力投入家庭的琐事上,忙于做饭做菜,兼以 饲鸡喂狗等平庸无聊的活动,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连书也不看了,一天天“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并且逐日活泼起来。这说明她已经十分满足于这样的庸俗生活,但实际上不过是从封建家庭的牢笼走进了新的鸟笼。然而她却希望这种安定宁静的生活是永恒的。

这种追求只是为了爱、为了做“贤妻良母”,而没有更高的目标和理想,结果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做”,连“暂时的奴隶”也没有做稳。目光短浅、观念狭隘、精神麻木、目标模糊、生活空虚、前途茫然的朦胧爱情观,终于使子君回到“旧家庭”,陷入了悲剧。所以,如果不从根本推翻旧制度,一切美好的新的萌芽都是不可能有任何生机的,鲁迅说:旧家庭“是一个可怕的吞噬青年的新生命的妖怪。”(鲁迅《忽然想到》)

第四,缺乏公共意识的自私而又狭隘的庸俗爱情观。

子君和涓生从热恋到同居的过程,还忽视了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而是社会复杂网络中的一个“扭结”。而子君反复强调:“我是我自己的”,她全然不顾邻居的眼睛和口舌,藐视周围的“风土民情”,忽视自己的超现实行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他们的 “时髦”的亲昵举动,毅然同亲人“分道扬镳”的无情行为,目中无人和随便同居的自由婚姻观,都是游离于社会、脱离宗族环境、脱离亲友关系、脱离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的一种极度自私、严重超越现实的庸俗爱情观,是对爱情和婚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是对“婚姻自由”的玷污。子君的众叛亲离和万人冷眼,经常以猥亵的眼光窥视他们的邻居、局长儿子的告发,致使涓生失业等结果,就是“废品”爱情观的报复。对于涓生来说,尽管经过了最大的努力和抗争,但社会的无情依然使他生活无着。他在反思中发现:原来两个人始终存在着陌生和隔膜,其中根本的隔膜还是爱情婚姻观的隔膜:子君重家庭琐事,涓生重事业和生存问题。涓生写道:“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涓生于是才发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同时,涓生为了救出自己、寻找活路,为了甩掉人生累赘,无视子君的悲痛欲绝,向子君残酷地宣布了他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暴露了他的利己主义,这正是涓生自私、狭隘的庸俗爱情观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鲁迅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历史教训,通过《伤逝》,展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觉醒时代的“爱情革命”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解放、经济独立。

《莎菲女士的日记》: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爱情革命”观

如果说鲁迅的《伤逝》是站在社会的视角来揭示爱情观的觉醒,那么,丁玲则是站在女性个体的视角,通过真实女性的本能,从心灵深处大胆袒露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莎菲女士的日记》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个知识女性的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心理,刻画出五四运动之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女知识青年的形象,揭示了“灵与肉统一”的新型爱情观。这是对鲁迅《伤逝》所提出的“爱情革命观”的跨度极大的超越,是继鲁迅后的“爱情革命观”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莎菲在“五四”浪潮中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不满于虚伪的社会、陈旧的礼教、过时的道德,不断地追求突破,她强烈的反抗和叛逆,与现实相离太远,因此逐渐陷入了空虚、苦闷、彷徨和迷惘。丁玲通过莎菲“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作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女作家丁玲》),展示了新的爱情观:

第一,独立自主的生命意识。

莎菲具有倔强的个性和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己,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子君不同的是,莎菲从自我、从人的生存困境出发,极力探求人的自由,拒绝“盲目的爱和体贴”,过“有独立人格的生活”是她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她说:“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喜欢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她高傲,瞧不起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些平庸之人,她很孤独,盼望遇到知音,渴望得到理解。然而知音难遇,她的身边有两个男人:对她一片痴情的苇弟,但她不爱怯弱的、没有男子气的、动不动就哭泣的苇弟。有着俊美外表的凌吉士,燃起了莎菲少女不可遏止的激情,莎菲为他的美貌所倾倒,甚至愿意为他呈献出自己的一切。但当她发现“在他的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卑劣的灵魂”,发现凌吉士灵魂卑下、只想赚钱、娶个漂亮妻子和生个大胖孩子,因此又鄙视他的灵魂,离开了凌吉士。莎菲认为,真正的爱是在追求自己独立的基础上的“灵与肉”的统一。她叹息道:“唉,可怜的男子!神既然赋予你这样的一个美形,却又暗暗的捉弄你,把那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生的顶上。”她认为,“你为爱而活着,因此你无怨无悔。”莎菲与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从爱、从恨中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自己曾经活过,这是一次伟大的觉醒。

第二,理智控制的人性意识。

莎菲蔑视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大胆袒露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于异性的爱慕之心。她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当她被颇具男性丰仪的凌吉士所深深吸引时,她千方百计地接近他,热烈地希冀着得到他的拥抱和亲吻,“假使有那么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也愿意……”她迫不及待地盼望能够同他长相厮守。同时,在追求过程中,她又要引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作一个被牵引者,她要占有他,通过以退为进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让凌掉进了“爱情”里。莎菲既能够大胆、直露地宣泄女性主人公对于情欲的本能需要,又能够理性支配、主动挑战、主动出击、主动控制、欲擒故纵。在中国文学史上,敢于如此大胆地从女主人公的立场寻求爱与性的意义,丁玲是第一人。

然而,莎菲在追求人的本能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并不是麻木和盲目的,而是非常自觉和清醒的。她在大胆追求人的本能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又非常自觉地要求异性的灵魂必须是一个人的灵魂,不能卑劣,不能肮脏。莎菲为凌吉士的美貌而倾倒,但又鄙视他的灵魂。她想离开凌吉士,但终究不能克制自己,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还是吻了凌吉士,她决心拯救自己“被一种色的诱惑而堕落”。

第三,不甘庸俗的道德意识。

与子君相比,莎菲是一个有进步思想而又不甘庸俗的知识青年。她追求的不仅仅是婚姻自主,更重要的是获得个性自由与独立人格,她没有向往贤妻良母,更不追求“阔太太”,也不追求奴化的、琐碎的温暖小家庭。莎菲与两个男人的关系,正是表现了她对于这种自由的挣扎和追寻。这种选择与折磨,实际上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追求。但是,她在大胆追求人性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她的爱情心理中有着深深的道德规范,具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在被爱的过程中,莎菲是高姿态的,她不愿意伤害苇弟,因为苇弟确实帮她打发了许多无聊至极的时光,满足着她作为一个女人,觉得应该是被人爱的虚荣心态。因此,对于痴心追求自己,但自己又不喜欢的苇弟,她感到抱歉。对凌吉士如痴如狂,但是理智使她没有“超越雷池”。当她逐渐懂得了凌吉士“可怜的思想”,发现他需要的是金钱、太太、儿子、花瓶、泄欲对象、传宗接代的工具等等,发现那个令她热爱和倾倒的高贵的美型里,原来安装着一个卑劣而又肮脏的灵魂,于是,她处在强烈的矛盾痛苦、激烈斗争之中。尽管她对凌吉士有着抑制不住的疯狂,当她被凌吉士吻过之后,她又鄙视自己,瞧不起自己,伤心地哭了,但又想,好在生命是自己的玩物。她并没有歇斯底里,而是选择“悄悄离开”和离开后的“悄悄生活”、“悄悄死去”。

莎菲既不爱纯洁、真挚、忠厚善良、没有男子汉气质的苇弟,也不爱外表美丽、灵魂卑劣肮脏的凌吉士。这种对于女性自主生命意识的思考,这种追求男女平等、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意识,这种对“灵”与“肉”统一的完美爱情的追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尽管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却又是继鲁迅《伤逝》之后的 “爱情革命观”的一次巨大的深化。

《致橡树》:追求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的“爱情革命”观

舒婷的《致橡树》是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歌形式,以木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对橡树进行真情倾诉,表达了对真正的、伟大的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可以说,舒婷所肯定的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是建立在鲁迅、丁玲爱情观基础上的最现代、最完美、最具有人性化的爱情观,是“爱情革命”观的又一次富有跨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第一,追求个性独立、人格平等。

这是舒婷爱情观的基本立场。抒情主人公通过“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等系列的比喻,否定了世俗的 “攀龙附凤”、“夫贵妻荣”、依赖他人生存、借助男人发光、充当“花瓶”、带有交换与利用价值、失去自我人格的爱情观,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深刻地表明了人格平等、个性独立、自主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观、爱情观。同时,舒婷并没有否定传统的“日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滋润,而是说“不,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自主生活、并列前进等。尤其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是爱情观的更高境界:在并肩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独特价值,男方的阳刚之美刚毅如“戟”,那么女方的阴柔之美也应该英雄气概如“火炬”。这是对于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家庭妇女”、“传宗接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单纯奉献的传统女性观的有力批判,是对于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的疾声呼唤,是女性解放的更高层次,是男女平等的真正意义。

第二,追求相互默契、齐头并进。

这是舒婷爱情观的基本原则。舒婷认为,爱情既不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人生依赖与寄托,也不是对另一方的情感支配与服从,而是要风雨同舟,不论是风顺辉煌还是艰辛磨难,都要在思想和情感的相互默契、在事业和人生价值的齐头并进,在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亲相爱、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不同的个性、优势和特长来体现各自的人生价值。诗中写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在相依为命中配合更加默契,在克服困难中感情更加成熟,在历经考验后爱情更加坚贞,在共同奋斗中幸福更加美满,在并列前进中个性价值更加突出。这就是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崭新的爱情观的本质特征。

第三,追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

这是舒婷爱情观的恒性追求。在舒婷的爱情观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的理念应当彻底摒弃。诗中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人生旅途往往九曲回肠、曲径通幽。“九起九落难到岸”,“十穷十富不到老”。因此,在逆境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共同用坚硬的翅膀撑起一片蓝天,在顺境里共同分享生活的七彩阳光,共同享受快乐与幸福,在奋斗和进取的过程中,能够相互扶持,不仅是肉体的相依为命,而且是精神的合为一体,不仅根叶紧握,而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以此求得爱情的全方位的和谐与平衡,这是对“白头偕老”的现代意义的深刻诠释。

第四,追求爱情更新、生活浪漫。

这是舒婷爱情观的人性追求。首先,舒婷追求爱情双方的形象和气质的飘洒和整齐。她希望“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更希望男性的“铜枝铁干”、“伟岸身躯”的坚强与挺拔,同时也追求女性的“红硕的花朵”的健康、秀美、温暖、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像英勇的火炬”光彩照人。其次,舒婷追求生活的浪漫、乐观、向上,希望“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再次,舒婷还追求爱情的更新和生活的情调。爱情生活的单调,往往是“审美疲劳”主要原因,因此,诗中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是最深刻的“爱情更新”的方法论。舒婷追求“日光”、“春雨”般的美丽、和谐、温暖、甜蜜、滋润和温馨的爱情生活,追求色彩斑斓、刚柔相济、若即若离的浪漫情调。这种对人性的反璞归真而又高雅含蓄的爱情观,是人类最高境界的爱情追求。

总之,鲁迅的《伤逝》站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展示了以社会解放和经济独立为基础的“爱情革命”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站在女性个体的视角,揭示了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爱情革命”观,这是女性自主的生命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舒婷的《致橡树》从爱情的本质内涵角度,表达了追求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的至高境界的“爱情革命”观,是对新时期爱情观的完美总结。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侧面,共同构成现代文学史上“爱情革命”观的“三步曲”。

科学革命观 篇3

论科学中的数学观念革命--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观

科学革命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观念转变的学说是革命过程的数学是表述科学的.最高形式.数学化和达尔文式的非数学化、几率思想、工具互补等这些数学观念的突破,是科学革命中深层的革命.

作 者:陈玲 CHEN Ling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1(4)分类号:N09关键词:数学思想 观念革命 科恩

观《辛亥革命》有感 篇4

胡锦涛总书记说:“做好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在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和改进群众宣传工作方式 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深情并茂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推翻清王朝革命斗争中 革命好比一驾马车 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两个轮子 二者缺一不可 国父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 水平相当高 其中给我最深刻印象国父(赵文暄饰演)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不同而采取不同宣传方式和策略 使他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 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 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宣传 很经典例子 国父宣传对象是在场华人华侨海外华侨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欺凌、屠杀和奴役 心中最希望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事实 而是直接向在场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才华横溢,有家境优越,有新婚燕尔为甘愿舍弃生命?为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是信念信仰!” 在场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 唏嘘不已 他(她)们在听完国父宣传之后 不仅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信心 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 更加义无反顾资助国父革命事业 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宏伟气魄” 悲壮语言常常更具有宏伟感人力量 国父这一段悲怆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 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 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 贷得巨款以充军用 为了与清廷抗衡 国父不顾个人安危 单刀赴会 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 这时国父所面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经理、董事们 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 对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 他们脑子里唯一只是经济利益 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改变了宣传策略 闭口不谈民族复兴 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专制政府 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话 不仅将遭到全人民诅咒和痛恨 而且他们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 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 国父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要害之处 最终成功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决定 极大鼓舞了革命士气 有效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经济基础 尤其值得借鉴是国父在演讲时 是直接使用英语 而与之对垒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经理们 只能不停通过翻译表达意见 在国父气势磅礴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 只能狼狈不堪落荒而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支持 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 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 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女儿 但是从影片中她衣着打扮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 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新型知识女性 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 因此国父对她所作宣传又不一样 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话题时 国父用十分浪漫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目 革命是要改变命运 为天下人谋取永久幸福 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代价换取让活着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话语 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 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罪名也要与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 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斗争中 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 唐曼柔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 让四国银行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 看来大清国真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 唐曼柔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辩论气氛 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反观国父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政治危局 既无任何解决问题对策办法 又无一句凝聚人心宣传鼓动 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 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 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二、形式多样激荡人心

由于限制《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仅有100分钟 为了更好地探索群众宣传工作内在规律找到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办法 在国庆期间我查阅了《中华民国史》和《文史资料选辑》中相关记载通过查阅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我:在辛亥革命中以国父为代表革命党人从事群众宣传工作除了有“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特点之外还有几项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国父年轻时口才就逢事“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国父便与革命同志“致力于革命之鼓吹 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国父职业革命家后 更是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革命党中还有许多杰出演说家比如:鉴湖女侠秋瑾 “每大会集必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 淋漓悲壮荡人心魂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以撰写《革命军》而闻名全国邹容“凡遇学生开会容必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敢骂慈禧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是演讲高手 他在“苏报案”出狱后来到日本 他利用革命党人和留学生集会欢迎场合作 慷慨激昂长篇反清演说 令听者荡气回肠 为之感奋 当时天正下雨听讲者数千人竟“咸植立雨中无不动容”

在群众宣传工作中 文字宣传比口头宣传有其无可替代优势 尤其报刊这种当时新兴传媒形式 为革命党人所重视早在1899年被清廷污蔑为“四大寇”之一陈少白先生 就奉国父之命在香港筹办起《日报》 该报“宣传排满做革命党喉舌” 即使其副刊上文字“不管题目内容都含有民族性排满思想在内为一般读者所爱读” 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内地到港、澳乃至海外(是在日本)简直是铺天盖地 据辛亥元老、民国总统府 国策顾问冯自由先生在《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中统计 清末各种革命报刊达到110余种

除报刊外 革命书籍也是革命党人所常用宣传工具 在当时特定环境中革命党人编撰了大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宣传小册子 其中既包括像章太炎《訄qiú书》 学理蕴涵著述也有像刘成禺(汉公)《太平天国战史》那样借古讽今之作 更多则是直截了当宣传反清排满思想革命读物 可以说当时革命书籍既具有针对不同层面读者形式多样化特点 又有着异曲同工地宣传革命统一 内容指归遍地开花群芳争艳 使清廷防不胜防 人心失尽 焦头难额 无

计可施

1.剧情紧凑煽情拍摄手法娴熟总之是好看

2.短短多小时影片融入知识最巨大 值得再看一遍 但字幕消失得过快有些没看清楚 以前一直以为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 但这次看完电影我完全明白了辛亥革命并不指是一次战斗 辛亥革命标志着异族统治二百多年满清政府退位 标志着新政治体制和民主共和理念开始 也是大汉民族重新统治国家开始

3.辛亥革命时年黄兴37岁成龙叔叔为总是不服老偏要挑个黄兴角色来演他完全可以像赵本山老师那样扶持新人把这个重量级角色给三四十岁演员来演或者给他儿子演也行啊成龙自我表现欲真是太强了故事中还不忘记给黄兴显示伸手机会当然他功夫动作真是很漂亮擒拿刺客等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但是我真是非常无奈不管是新警察故事也好神话也罢还有成龙参与其它一些电影也罢他为就偏要顶着他那张老脸在电影里面装嫩谈恋爱呢成龙叔叔啊多大年纪就做多大年纪事情好不好啊如果在新警察故事里他扮演那个角色是和杨采妮结婚多年好父亲形象不是也吗正好符合成龙叔叔形象和地位啊为偏偏就顶着一脸皱纹要现场求婚要谈恋爱我真是有点受不了这次他演黄兴又在电影里与李冰冰谈恋爱成龙一生谈过数以万计恋爱还是没谈够活到老恋到老可能那种话吧恋爱让人年轻他真不拿当老人啊神话里恋爱就更夸张了他拿当宋承宪、杜淳那样偶像派了

3.赵文瑄老师这次可堪大任饰演孙中山先生真是可圈可点不过素闻孙先生一生有许多女人和孩子其中还有和日本女人生混血儿我在想他历史真实形象和电影是不是有差距

4.首次表现了黎元鸿英勇机智以前学历史教科书上可没这么写过

5.孙淳饰演元世凯真是华彩而有灵性把一代枭雄演活了相比之下我想想上一次建党大业里周润发把元世凯演得跟让子弹飞里黄老爷一样像个黑帮老大似真是不在水准上我觉得可能是演员各自对人物理解不同吧孙淳理解元世凯可能和从小想象中更像一点说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历史人物嘛本来有争议周又是香港人从小历史书都和大陆不一样

6.故事一开始宁静饰演秋谨就出彩一下子把大家注意力就抓住了宁静演像啊真是牛人这么漂亮女人被砍了头真是太可惜了

7.战争场面真实性上也很棒很多肢体横飞镜头更让大家明白民主共和得来之不易那是用血肉堆起来

8.陈冲饰演隆裕皇后其实也很棒加进去了很多陈冲想法陈冲是个很棒女人她要是真是隆裕皇后历史都要改写了而且隆裕皇后照片是非常丑陈冲过于漂亮了

9.电影通篇都在宣扬孙先生革命意义和“三民主义”精神孙先生退位时以为《临时约法》能约得住袁世凯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已经比当时强大了很多但诸如真正法制民主社会仍然是不健全孩子们要上个小学要东托西托地花很多钱老人不敢花钱万一生个病住不起院年轻人不啃老几乎几个能有房子住革命尚未成功啊同志仍须努力

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有感 篇5

3月24日早晨,祭扫过烈士陵园后,我们来到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间,朴素而庄严的博物馆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在排队进馆的时候抬头看到“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几个大字,突然想到自己来到这片红土地读书已经半年多了,也时常坐车经过烈士陵园,却始终不曾思考过这里为什么被称为红土地。“苏区精神”、“红土地”、“革命老区”等字眼听了许多遍,也只是当成一些光荣的名词左耳进右耳出,从未想过这些光荣的称号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闽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毛泽东等无数英雄志士英勇地投身到闽西革命的滚滚浪潮中,10多万闽西英雄儿女涌进了革命的洪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英雄赞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使得这块红土地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博物馆内有《红色闽西》、《闽西英烈》、《闽西红土名人》、《中央苏区•福建》等陈列展览。我们还特别认真地参观了邓子恢纪念馆、张鼎城纪念馆。当走到正在播放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的电脑前,同学们好奇地围了上去,并亲自点播了几首,我想,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听革命歌曲。旋律中的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在我们心上流动。

革命烈士不是一群只会热血战斗的人,展馆里的每一封家信、每一份遗嘱、每一篇摘抄中都可以透过那隽秀的笔迹看到烈士们良好的文化素养。字里行间都是简朴、奉献,一笔一划心系国家、百姓。虽然处在国家落后、危难的年代里,但烈士们学好了文化,学到了精神。反思处在21世纪的我们呢?许多烈士在与我们相仿的年纪里已经承担起革命救国、献身抗敌的重任。而从小有着丰富物质、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我们却甚至写不了一手工整的字,对国家的命运毫无概念,对历史的血训麻木不仁,更有甚者习惯于嘲笑那些严肃认真的人与事。

经过吴富莲烈士塑像时,我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年轻女烈士的塑像。阳光照射在塑像身后的玻璃上,仿佛在玻璃上打开了一扇通往红色岁月的门,年轻坚毅的她,静静地向我走来。那一刻,“1912—1937”这代表她短暂而伟大生命的8个数字让我眼眶湿润。

虽然战火、革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逝去的英雄、伟人仍然留在整个民族的记忆中,烈士的血仍然流淌在红色的不朽历史中。今天年轻的我们尚无很深的感触,但随着我们的成熟和肩负责任的增加,那些昨日留在记忆中的英烈事迹会越来越清晰,那些过去流失的坚毅血液会渐渐重新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毛主席引用了一句古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说:“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革命的星星之火燃起了一个新中国,愿星星之火在新时代、新中国、新青年的心里播下新的火种。相信这星星之火会很快发展起来,通过我们的觉醒和奋斗,燃起一个更加强盛、美好的中国。

1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观武汉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有感 篇6

作者:杨盼博 20***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民主共和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不平等条约、历史意义、民主共和、感悟。

一、辛亥革命博物馆简介

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原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楼”,是鄂军都督府办公地。假期在游览黄鹤楼时,曾到此观看过。与黄鹤楼内古朴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这里到处都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一踏入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画、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由一楼进入“晚清中国”部分,我看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通过浮雕、壁画、、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等,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穿行在序厅和5个展厅,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最亮丽耀眼的这一段停顿逗留。在辛亥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场景、事件,展示了历史的惊魂时刻和精彩瞬间,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真切缅怀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驱们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义的伟大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参观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二、辛亥革命博物馆主要展览内容

1、国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厅内,中国室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扑面而来,武昌首义志士们前仆后继,耳边似乎能听到他们疾行的脚步声„„整座雕塑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

2.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步入第一展厅,两面条约墙向头顶压来,《南京条约》等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条约墙尽头是被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

3.同盟会誓词写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

4.最吸引人眼球的是180度环幕影院,放映的是专门为辛亥革命博物馆拍摄的影片《武昌首义》,还原了10月10日那夜武昌起义全过程的真实影像。

5.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第四展厅是展览“创建共和”主题,进门就是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10月11日上午,起义军攻占武昌城后,在原湖北咨议局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1911年10月17日,都督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登坛祭天,大典振奋了民军士气,激励了革命热情。画面上,黎元洪一身戎装,目光坚毅,显露了黎元洪军务娴熟、为人厚重的一面。此展厅同时展出了有关黎元洪的一组文物,如黎元洪大总统入殓服饰、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章、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印等,让人怀想“创建共和”的艰辛历程。

三、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后的感悟

科学革命观 篇7

赤南镇中心小学:刘永格

阳春三月,绿树成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为弘扬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强化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赤小师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到青鹤观去扫墓。早上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鲜艳的红旗,从学校出发来到青鹤观。在烈士的陵墓前全体肃立、默哀,献上亲手做的花圈,隆重缅怀英勇捐躯的烈士。并听取老者为我们讲述苏维埃革命历史事迹。他说:“在此地长眠的烈士,我们要把他们铭记在心。”是的,我们会永远怀念,时刻祭奠这些先烈的英灵的。

通过青明节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一次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到了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力程,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懂得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那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下定决心,继承先烈的遗志。发奋学习,努力工作,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我们的家乡。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先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他们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才建立起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面对你们,我们怎么不肃然起敬?你们的事迹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同辉,与山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上一篇:P2P监管下一篇:远动信息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