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道德意义十篇

2024-08-21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1

道德与个人经济利益虽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必然的藕断丝连深层的联系。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诚然,与法律相提并论而言,道德是由主体体现出来。然而,道德力度的体现并没有法律执行那样明确。相应地,法律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道德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当个人在看到与精神社会不匹配的行为时能自然流露体现出来;当个人在能动行为时不能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并且能在适当时候克制自己。正是有了道德的体现,人类社会在各种规定约束才显现出和谐。相应地,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发展顺利;也正由于道德的约束力度,当今社会的经济运行运行成本才能有所降低。道德为社会中发展的每个成员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场所。目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经济下行阶段,道德伦理的丧失正在使当前社会经济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压力。面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处于痴迷状态,而相反地忽视了道德力度的开展和建设。

二、亚当·斯密的道德观

1、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

1)仁慈与正义

亚当·斯密在开篇就论证了同情的合宜,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的情感连同自己的感情标准是否一致来判断其行为的合宜[1]。个体对主体的反应是能动的,不同的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及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相同。他人的感情经历仅代表他人所经历、付诸过的行动。自己所承受的感情也仅为自己所复述,两者的行为或者说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是正在于此(这一点直达最近才被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学者着重指出),那就是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大度更为严格”。当前,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全面”中的要点之一,依据法律来界定,并且所约束或容许诸事。道德的界定,一方面是驾驭在法律的约束力的层面上,更趋近于理性情感。另一方面,当生活在社会中的主体,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中时,道德的界定更加趋向于我们的精神领域,这也是彰显时代素质的进步。

2)谨慎与自制

亚当·斯密曾说过:“我们宁可谨慎小心也不愿意野心勃勃,我们更多的担忧维护记得的利益,而不是进一步鼓动自己去获得更大的利益”。社会的发展总是不断进步,我们对社会的探索以及求知欲亦是逐步扩大的,当我们获取相应的利益时,我们不应该产生更大的贪婪欲望去索取更大的物质财富。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正是基于思想和独立思考,人可以按照一定目的去执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所以,自制力是一种非常美好但却难能可贵品质。通常,现实生活中或许有诸多诱惑,我们有时不能把持自我。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能准确把握住个人意志。当然,意志和思想一样,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当面对各种不定性情况之时,我们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准确把握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同样也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准则。

亚当·斯密还指出:“仁慈之人缺乏自制,自制之人缺乏仁慈”。当一个法官的妻子违法犯罪,法官在执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仁慈之心而假公济私;但是,如果他依然秉公执法,旁人或者法官的亲属可能会认为他不够仁慈。所以,仁慈和自制有时候却表现为相互矛盾。万事万物均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仁慈和自制也依然在矛盾中相互交织、相互体现。

3)自傲与虚荣心

自傲的人通常都认为旁人应该以一个他本没有到达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即个人不可一世。换句话来讲,就是指他人在相关领域所涉猎的不及自己;而虚荣的人则以为旁人同样会以一个他捏造并尽力维持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尽管这个所谓的高度是个人所创造,但其仍然坚信他人是无法比拟的。正如亚当·斯密认为:“自傲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而有虚荣心的人通常都会自傲”。

然而,虚荣心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的风气。不良的风气必然会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发生。虚荣心会滋生对于财富的偏执热爱,减少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以至于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导致道德败坏,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正是建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虽然物质财富正逐步提升,精神财富还有待于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刻不容缓。

2、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

1)道德体系的产生

道德体系的形成是鉴于人们大量的对周围事件合宜和不合意的鉴别而单独综合形成的一种大众评价体系。每个人在评判自己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假设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认为他人对与自己的行为会给出一个怎么样的评价[2]。所熟知的主观意识效应,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心理效应: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或多或少带有某种主观意识。然而,在评判外界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就需要一个约定成俗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对于某个特定的行为或品质都将形成一致的评判标准。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

好的道德品质,诸如:仁慈和正义、谨慎和自制,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和睦,整个社会也将会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诚然,虚荣心和自利会引起社会风气的败坏,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在没有嫉妒心的情况下,我们同情快乐的倾向比同情悲伤的倾向更为强烈”。人们往往更加羡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穷人和小人物,这种观念将会导致个人道德情操的败坏。

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体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未成熟构建时需要通过普遍的道德体系来进行约束。当道德风气败坏时,需要人们普遍形成一种抵制不良风气的理念去抑制不好的品格方向发展。

三、经济市场的道德建设

1、经济市场中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劳动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3],资本家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不择手段剥削工人,是贪婪的追求财富的恶棍。当前,现在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故意制作虚假广告,这是市场失灵的结果,经营者的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营者在追求自我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将商品的使用价值降低至极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利益最大化。

世界经济格局中,在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主权危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稳步前行。然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背后的道德败坏却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性命安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更不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2、经济市场中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在当前现代市场社会中,道德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之一,但道德所能够应用的疆域正在不可避免地缩小。当今社会,法制建设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法律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必要的,道德建设作为法律建设的必要补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要作适当的扩展[4]。如果把追求极大的虚荣心和贪婪的利己之心作为最大的目标,这是个体在道德建设选择中出现了歧路。同时,这同样也违背个人道德建设的理念以及触犯了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力。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道德资源的国度,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维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性和精神凝聚力起着重大的作用[5]。它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熟知。当前,“四个全面”正逐步在落实,依法治国将全面深入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但是,即使是在充分的法制理论的建设中,仍然会存在着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深化改革正逐渐显现出来。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变迁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必然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化[6]。同时,国民伦理道德体系深层的变化也伴随着广大群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在经济市场的道德建设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其中有着广泛的道德建设进行整合,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体系;在法制基础建设上,要逐步提高经济市场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和威慑力,抓好这双无形的手。从而,我们的市场经济在积累物质财富,仍然可以保持一个比较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将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冬辉.亚当斯密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探究[D].西南大学,2014.

[2]周军.“合宜性”及其伦理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32-236.

[3]杨曾宪.从马克思的观点论及资本家的劳动、监督与剥削行为——“价值学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剥削”系列研究之八[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5-33.

[4]熊建生.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505-509.

[5]马玉龙.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武德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2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

卢梭作为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自然主义教育家, 生活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 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即将崩溃, 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社会转型期。他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批驳封建专制制度的口号, 而面对天主教会掌握下鼓吹盲目信仰、崇拜权威的学校教育, 他提出注重美德培养, 顺应天性发展, 崇尚个性解放, 向教条的、奴役精神的封建学校教育发出了挑战。然而,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的假设之上的, 即在纯粹的自然的状态, 自然人在天性上是自由的, 具有善良的情感, 也拥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 道德教育的途径。

根据卢梭的观点加以教育学分析, 人的教育有三种途径:自然的教育, 指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即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 指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 即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所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事物的教育, 指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即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 因为自然的教育完全是我们不能决定的;而这三种教育协调一致, 趋向同一目的, 受教育者就能获得良性引导, 天性就会完美发展。因此, 在道德教育上, 既要尊重人的自然天性, 又要营造善的环境, 同时施加人为的、积极的引导。

(二) 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三个中心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 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 自然人的天性中就具有善良情感, 这种情感可区分为自爱心和怜悯心。所谓自爱心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情感, 建立在人自身合理需求之上, 一旦满足生存需要, 对外界环境别无奢求。自爱心有利于人们遏制贪念, 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关爱他人, 善待周围的事物, 充满感恩之心。怜悯心是对处于苦难之中的同类所产生的同情心, 能够促发人们向不幸者伸出援助之手, 为给他人招致灾祸而感到内疚。因此, 自爱心与怜悯心能够衍生出自尊、自爱、包容、慷慨、仁义等高尚品德, 成为构建互帮互助、互相提携、和谐友爱社会的情感基础。

拥有善良情感的同时, 还要培养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 使道德的情感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德行。善良的判断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触社会培养出来的理性的结果, 而善良的意志则要通过善良的行为体现出来。因此, 拥有了善良的情感, 也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历练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 而善良的情感也是通过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得到体现和升华。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博爱, 而博爱是建立在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基础之上的。博爱体现的是平等、无私、尊重、奉献的崇高品格, 是道德最高境界的表现。

(三) 道德教育的方法。

卢梭认为培养善良的情感和思想不是靠说教, 而是通过观察事物、了解社会, 在学习中学会区分善恶, 在行动中磨练意志, 同时注重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历程, 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培养德行。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摒弃了死板的教育方式, 采取了“实践性教育”、“启发式教育”方法。

卢梭还提出了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为“主体性教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 卢梭倡导“人生来是平等的”, 因而, 他提出老师和学生也是平等的,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个体, 以人为本, 也是我们当代社会所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 具有浪漫的乌托邦色彩, 但是他设想的自然人的善良的情感, 对我们当今社会道德风尚的树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启发性。其学生主体教育思想, 不仅在教育理论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是通过他的著作《爱弥儿》阐述出来:教育要服从自然, 听凭人身心的自由发展加以与之相符的教导, 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获取新知。同时在这部著作中, 也体现出倡导尊重个体, 平等博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而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导方式对于当代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培养学生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 倡导尊重个体、宽厚仁义、平等博爱的道德品质, 形成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气氛, 这也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 尊重个体。

尊重个体, 要注意研究把握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上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心理和家庭背景,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 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树立榜样。

教师天然就是学生的榜样, 因此教师首要谨言慎行, 不仅掌握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导方法, 更要以博爱的思想不断充实和鞭策自己。卢梭曾说过“你必须牢记, 在训练人以前, 你自己必须是人, 你自己必须作为儿童效仿的典范”, 在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上依然如是。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学生先进事迹的表彰与宣传, 更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从而使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深入人心。

(三) 平等对话。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重要的是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及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 了解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 贴近学生的心灵, 从而达到师生间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之间的交往也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不论贫富贵贱, 本着自尊、自爱、宽容、博爱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高校中, 以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兼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导方针, 重在倡导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 平等博爱的思想, 集中体现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培养学生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 倡导尊重个体、宽厚仁义、平等博爱的道德品质, 形成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气氛, 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卢梭,道德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3

关键词:知识的规范性;学科教学;道德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13—05

教育实践中,知行分离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成为了德育的一大难题。理论界也曾试图以情感教育、实践锻炼等思路来应对,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一问题本身就印证了人们的一个基本观念:知识与行为是可以分离的,知识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行为。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的内在意义,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精神世界产生真正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本文也试图从知识观的角度,探讨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观指导下的教育问题,是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结构,是说明与解释性意义的获得,还是深入到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世界及生活世界的改造的问题。

道德知识与知识的规范性

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其初衷是让各学科教学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以凸显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细细想来,这种说法,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分化的、狭窄的、扁平化的知识观基础上的。这种知识观将道德与知识分离,从而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它潜在地认为:

(1)各学科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不是道德知识,或者说不是包含有道德意义的知识,因而,各学科教学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就需要额外渗透一些道德教育的因素。

(2)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及因果联系的一种客观描述,因而只具有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性与解释性。

(3)客观知识针对的是客观世界,用以指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而不直接指向人的世界和生活世界,不具有对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规范性。人的知识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是分离的。

在以上知识观的基础上,人们会认为各学科教学应该并能够承担的功能是促进人智力的增长,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乐观点说,人所学的知识可能用于改进劳作方式,而不是德性的生成。因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会把学科教学承担德育的任务,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与这种观点一致的,人们会探讨道德知识的特点,如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不同于客观知识的特殊知识,是一种体认之知[1],是需要个体情感、兴趣等主观因素的加入,并与之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知识。

然而,我们知道,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曾讨论过知识与美德的关系,并论证知善必行善,人不会故意做恶。现在,我们反对苏格拉底“知善必行善”的说法,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中,存在着明知故犯,故意为恶的现象。其实,导致苏格拉底论断失去合理性的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知识观与我们是不同的,其获得知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是具有规范性的,即对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具有约束性与指导性,因而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自己意义世界、价值观念的改造和行动动力,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很强的导向实践的特征,所以知与行是统一的,不会相脱离。关于理性的实践特征,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专门做了严密的论证。这种知识观,不同于上述的知识观,是对知识的一种层次化、整合化和主体指向性的理解。它倾向于认为:

(1)真正的知识(不管是否与道德主题相关)是理性对普遍性的一种反应,因而具有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它能直接导致人对行为的选择。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理性对一种普遍自然现象的反应;马克思的商品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反应。当人了解了生物进化论,理解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上帝或者女娲造人的说法在他的心中就成为缺乏证据的传说和神话,这种观念的变化一定会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女娲的膜拜。马克思的商品及剩余价值理论,会让广大无产阶级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现实,理解社会不公平产生的根源,从而会采取革命的手段,通过社会制度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包含有道德意义的知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道德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是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这是道德教育所以存在的知识论原因。

(2)知识的价值性或者道德意义,是蕴含在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描述中的,深藏于表层的解释性和描述性之下的,是知识的一种深层结构。比如,我们上面讲到的进化论的例子,表面上是在讲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与规律,但它会直接影响到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人与生物界的关系的看法,这些都是生命观、价值观的因素。再比如,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是最无情、最客观的。但数学中讲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计时的单位和方式,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计量方式。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讲1小时等于60分钟,1钟分等于60秒,要求孩子识记这样的换算公式,认识钟表上的时间,那么,这只是在时间概念的表层上开展的教学。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觉:1分钟有多长,60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写几个字,可以读几行书;我们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要几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几分钟,那么,学生所学的时间概念,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可以用来计量他的生活,帮助他安排生活中的事件,如写一页字需要多少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多少时间。如此,这个数学知识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管理性要素,他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起到了规范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作用,因而具有了价值的意义。但这些知识的价值意义,不是浮现在表面上,而是隐藏在知识之下的,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的属性。

(3)认识是指向人本身的,即使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也在最终目的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和改造。如果我们只是把知识当作符号来学习,那么,知识对于我们而言,就只能用来回答知识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我们人的问题,或者生活的问题。但事实上,人的所有认识,都是围绕着人本身而展开的。如上面谈到的对宇宙空间的了解,会有潜在的宇宙观在里面,如果我们不把对宇宙的认识与人的宇宙观、与人的美好生活,以及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拓展发生联结,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知识本身没有目的,学习知识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永远是对人的关切,对知识的追求本身是为了了解人所在的处境,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内在品质。在以上意义上,甚至我们追求的知识本身是什么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知识这件事,这个过程本身。因为我们很清楚,不管当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永远都只是真相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驿站。“自然科学的教学可能流于一套形式上的技术的练习,这种情况是千真万确的。如果在教学中把有关世界的知识作为目的本身,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这样的自然科学教学不能使学生获得文化,并不证明自然知识和人文主义事业是对立的,而是证明教育的态度是错误的。”[2]如果我们把知识这个驿站当成目的,而忘却了学习本身是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这一原初的文化道德使命,这个舍本逐末的做法,只能导致人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世界与文化道德品质却同时相对萎缩!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认识一个事物和各方面的联系,这些联系决定知识能否适用于特定的环境”,[3]强调知识的意义不只是描述一种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联系,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而福柯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古希腊德梅特里乌斯也认为,关系认识是知识的首要特点,这种关系性的认识,或者说这种认识的关系性特征,决定了知识的规范性特征,也就是知识的伦理和道德特征。[4]将知识的表层与人的生活、人本身联系起来,将知识回归到人身上,回到人的德性与精神世界的建构上,知识才能够获得自己的深层结构,即意义结构,人也才能同时凭借知识的意义而深化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客观性、事实的描述只是知识的表层结构,知识还具有深层结构,那就是其规范性特征(福柯称之为真理的伦理特征),人一旦获得了知识的这种规范性,知识就成为指导人行动的一种力量,导致人的行动和行动的改变,这就是知识的道德意义。知识不只是增长人对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对人的改造。因而,杜威依循了苏格拉底的说法,“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当然,他同时强调,“这种知识与冲动与习惯的系统有联系”。[5]而他所说的这种冲动与习惯,都是人将一系列的符号系统与自己当下的处境发生联系时才会生发的状况。

因而,学科教学的道德任务,不是必须通过额外加入一些道德因素才能进行的,其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

如何才能获得知识的规范性?

既然知识是具有内在的伦理特征或者规范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都指向人的行为,而会存在知行脱离,知善但不行善的状况呢?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所惯用的讲授式教学,只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表层结构,即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了解一种事实,因而,可能会对现象和事物产生解释的功能,但不会自觉地将知识的学习与人,与人的生活世界发生关联,因而这种知识直接指向外在的事物,而没有回到人这一主体。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会直接用来解释事物间的关系,而不会自觉地用以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即,讲授式的、把知识当作与人的生活无关的一系列符号体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知识的规范性的获得,也使得我们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容易自觉地获得知识的规范性意义。这里所说的“不容易”,并非指“不能”,只是这种获得,不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追求状态,而是一种潜在的影响状态。事实上,这种讲授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让我们形成了文章最初讲到的狭窄的、分化的、表层化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客观的,与意义没有关系的。而这种知识观本身也是导致我们将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分离的直接知识论原因,正是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我们才形成了只在学科知识的意义上教知识的表层结构的学科教学的做法(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时间的教学)。当然,这种知识观也导致了行动,只是这种行动,是一种去价值的行动。

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深层结构即意义的自觉获得呢?怎样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达成道德学习的任务呢?

苏格拉底是通过思辨探寻知识内在的罗格斯,通过辩论而获得理性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德性的追求,简言之,他是通过思辨地追问德性是什么的方式,实现德性本身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一种德性形成的方式。在这个理性追问过程中,通过梳理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澄清各种意见,主体的精神世界为自己所认同的知识占有,因而也必然会按这种知识去行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思辨和追问是一种通过与别人对话,不断说服自己的行动,也是通过理性,不断建构起主体真实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方式或者思辨行动本身,理论上适用于所有人,但这种方式的实现,需要有对知的执着。特别是对抽象的知的问题的思辨,更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育方式更适用于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知有着执着信念的人。

区别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思辨行动的钟爱,亚里斯多德钟情沉思。他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同时指出了经验对德性形成的重要性。他认为“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习惯沿袭而来”,“我们必须进行实现活动,才能获得这些德性。我们必须制作才能学会”。[6]杜威也强调经验,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虽然知识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东西,被认为是完成了的因而也是稳定和肯定的东西,但知识的关联是未来或前瞻的。因为知识为还在进行中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提供了解或给予意义的手段”。[7]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将知识与自己所在的情境,包括当下的生活情境,与更长远的未来生活发生关系,因而,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就不只是他了解的一个符号体系的完备,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对他当下所在的生活世界,以及自己未来所可能处于的生活情境的理解的完整性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他特别注重这种联系的建立,把这种联系的建立看作是知识的意义所实现的方式,也是教育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好途径。即,用这种知识照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通常的教法是读课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及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但学生却常常因为生活情境与相关经验的不足,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只得以背诵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对詹天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敬佩,并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自己的人格成长发生联系,一位老师对本课教学做了新的尝试:

师:修筑京张铁路需要有一颗对祖国赤诚的忠心,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有杰出的才干(这些具有强烈意义指向的词语,学生会记住,在考试中也会使用老师的词语来回答问题。但如杜威所说,除非学生能够在自己所亲历的情境中体验到,“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我们通常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这种单纯的语言引导方式)。请拿出你们的预习作业。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前用橡皮泥制作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模型。(课前自己制作了模型,有了制作模型的体验)

师:同学们制作的模型五花八门。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体验,深化体验活动的意义)

生: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

师:没有?四人小组议议:标准在哪儿呢?(引导学生将模型制作体验与知识的学习发生联系)

学生经过一番琢磨、讨论,恍然大悟:答案在课文里。

师(根据学生回答简笔画板书):居庸关高、厚,而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

师: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描写山的特点的语句修改自己的模型。

学生独立修改。(依据知识完善制作,进一步强化知识学习与制作活动间的关系)

师:制作和修改模型的过程让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升体验的意义)

生1:做之前要认真阅读课文,不能盲目地做。

生2: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很对:“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密,计算精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学习与自己的体验间的联结,发现了学习的生活意义,于是,“做事要周密,计算精密”这些话和词语,让学生在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有了具体的感受与体验,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再空洞与苍白。)

在后面的学习环节,老师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了隧道设计制作过程。学生亲历了困难,体会了不易,发现了詹天佑的了不起;在个体反思中意识到自己做事的草率和马虎。学生在“亲历”詹天佑“严谨与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自然地对詹天佑产生敬重之情,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将产生影响。如此,将课堂的知识(词语)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贯通起来,有效避免了课堂学科教学的知识只是用于回答考试问题,学科知识与学生成长不相关等问题的出现。

相对于思辨式地追问,通过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其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建立广泛联系的教学方式,孩子对其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因为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对于抽象的概念推理,更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因而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意义,就更容易实现对真实生活意义的迁移。

由此,我们看到,体验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更是基于一种立体知识观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学生可能获得知识的内在意义,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建构过程,而不止于课堂的问答与考试上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3.

[2][3][5][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2,356,372,357.

[4]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5—186.

[6]亚里斯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1999:27—28.

职业道德的意义 篇4

新形势下的公务员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为我们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认真做一个深受人民喜爱,接受人民监督的优秀公务员。

一、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一再证明,吏治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今天,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同样重要。从现实来看,绝对多数的公务员道德素质良好,能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为民众服务。当然,无庸讳言,也有一些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有所滑坡,少数公务员失德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有的信念丧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级、淫乱出轨、包养情妇……这已成为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不断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线。

这必须引起全党的警觉和重视。广大公务员道德的好坏关系着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要 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公务员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其职责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党的意志变成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各级公务员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心系百姓、勤奋敬业、清正廉洁,才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无穷的鼓舞作用,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这样,党的执政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执政地位就会不断巩固。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5

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产物, 是指各行各业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共同遵循的与本行业、 本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总和, 它是从业者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职业道德一般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持, 属于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是一种更具体化、职业特征更显著的社会道德, 是衡量人们职业活动的标准, 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职业道德的存在形式看,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存在反映全部职业活动的共同道德要求, 又存在反映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活动的特殊道德规范,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特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了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 包括五项基本内容, 分别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其中服务群众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培养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但是这些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表明, 高职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往往片面化,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薄弱, 这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

2.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特性。 “以就业为导向, 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自改革, 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749万, 2016年预计达到770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各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之间不只是注重产品质量高低的竞争, 且越来越注重服务与信誉水平高低的竞争, 当今社会对员工的要求已不只停留在职业技能“硬功夫”层面, 对员工职业道德“软素质”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 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立足职场的重要因素。 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能否在职场中取得好的发展, 博弈的已不只是专业技能,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场发展, 具备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毕业生必将受到社会各用人单位的欢迎。 因此, 高职生在校期间应该高度重视和努力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增加就业筹码,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职场发展夯实基础、做好积淀。

3.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多元文化的冲击, 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越来越多元、复杂, 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重冲击, 职业道德领域的影响难以回避。 高职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辨别和抵御能力较弱, 很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和观念的侵蚀。 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优良品德, 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另外,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职业价值、职业规范等教育, 不仅增强学生提升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懂得遵守职业规则, 还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 对不良行为习惯有抑制作用。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接轨国际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放眼全球、接轨国际。 职业教育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很受青睐, 被称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 但他们的职业教育很注重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教育。 而从我国职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看, 职业道德教育很薄弱, 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在社会责任及职业操守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职业教育要与国际接轨, 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新蕊.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改革与开放, 2015 (13) :105-106.

浅谈对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意义 篇6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1 当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

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1.3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2 坚持以德育人,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2.1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2.2 重视中西方文化比较并权衡取舍。

西方精神具有个体性、激进性和科学民主传统。人们标新立异,感情奔放,不拘一格,不怕片面、幼稚、极端,只怕无主见、无性格、僵化和呆板。借鉴西方的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则是对我们在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在选择时,除了要强调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

2.3 无论是理论或实践,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

“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之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这种模式把学校德育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为社会所认可即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科尔伯格等人所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既定规范的“美育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概括起来,这种德育模式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即定规范,养成与之相符的行为习惯,方法是灌输、管理、训练。迄今为止,这种德育模式尚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在这种德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亦即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是一根根被灌满了道德规范、概念的“香肠”。正因如此,本来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自然、朴实、纯真、向上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这些美德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的人格就具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与其自身的事业和生命相伴而行的。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沿着自己选择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天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懂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事业是他们的终身选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构建道德人格,使其拥有社会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和仁爱之心。同时青少年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明确学无止境,终身修养的认识。循序渐进,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与未来。我坚信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强盛的明天一定会属于华夏儿女。不要怀疑,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创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险峰,等.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1).

[2]黄明东.中国教育报,2006-12-01.

[3]杨德广.云南教育研究,2004,(4).

[4]曹大文.教育教学.1999,5.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Z].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会计改革不断深入, 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讲求会计诚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 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不负众望, 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 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1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中的问题与缺陷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会计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是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 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 是关系到国家、企业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 经济秩序能否维护, 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关键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是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 肩负着客观、公正地处理各方利益的艰巨任务。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追求企业财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 常常失去理性, 明示或暗示会计人员造假。在这种情况下, 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屈从于管理者的意愿做帐, 假帐就很容易发生。另外, 也有部分会计人员信念动摇, 责任心差, 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以权谋私, 违法违纪, 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银广夏”是一家深市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 该公司创造了奇迹般的利润增长, 一项萃取产品出口, 毛利率竟达87%, 2000年, 银广夏股价一飞冲天, 从44%的涨幅列深沪涨幅排名第二。而2001年9月, 中国证监会查明:“银广夏”通过伪造出口单据等造假手段, 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深圳冲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为银广夏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任何造假的背后都牵涉到利益的驱动, 这无可非议。由此, 引起人们对会计诚信,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质疑:诚信何在?道德何存?作为一名会计人, 对于人们的疑问, 我们责无旁贷。诚然, 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 会计更需要诚信, 会计人尤其要讲究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 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 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 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 就有会计工作, 就有会计人员, 就有会计职业, 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的发展, 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 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 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 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正如朱熔基总理所要求的:“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

1.1当今社会, 人们痛恨假情假义, 呼唤诚信, 寻求职业道德。

当然, 就整个会计行业而言, 主流是好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会计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果。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1.1.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 由于多元化利益的驱动, 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也难免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各种诱惑, 不能坚持原则, 谋取私利, 贪赃枉法。如汉寿县某联校, 会计、出纳联手造假, 以“集资”为名, 骗取50多万元, 私办石英砂厂, 结果砂厂破产, 集资款无法偿还, 直至内审清查, 才真相大白。

1.1.2违背执业准则, 弄虚作假。少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甚至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标准, 明知有假而报假, 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近几年来, 这类由虚假审计报告引发的“北京长城”、“深圳原野”、“银广夏”等一系列事件, 不仅给我们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也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造成以上会计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 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剖析:

1.2.1主观上, 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 有些会计人员不是专业人员,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而是半路出家, 缺乏自我控制意识, 每天与金钱打交道, 经不住诱惑。俗话说得好:“良田万顷, 日食三升;广厦千间, 夜眠八尺”, 金钱本身并无罪恶, 但如果抱着贪婪的心理去看待和追求金钱, 欲壑难填, 就会因利欲熏心而钻进“钱眼”, 最终罪责难逃。

1.2.2客观上, 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抬头, 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削弱, 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 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同时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些领导的职业道德并不见得高, 为了自己的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 一旦违背他的旨意, 会计人员就面临下岗、炒鱿鱼的困境。因而, 有些会计人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2.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 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 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 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2.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会计人员俗称“账房先生”, 这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 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 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 强化法律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 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 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 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 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2.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反腐倡廉, 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

现实生活中, 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 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 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 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腐败, 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 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 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 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以上简单论述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及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既有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也有利于有效的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行业准则和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夏成才主编.财务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8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法制道德建设;现实意义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摘自新华社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今年初,我院提出“依法治院、以德治病”专项工作,这是医院全面落实《决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道德与法律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依法治院”是依靠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防止医疗服务中的随意性,要求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标准规范,使医疗服务有序进行,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以德治病” 是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按照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范围从事医疗服务,以医德自律规范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热情、细致、严谨而高效、优质、安全、费用合理的服务,更好地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当权益。医院科学管理应是以德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以医术为基础的管理。因此,“依法治院”、“以德治病” 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导向,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医院法制和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贯穿于医院发展和医疗活动的任何阶段。而在现今的大背景和医院面临的新形式下,强化医院法制和道德建设,是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所必须的。并赋予了更重的责任,更新的内容,更现实的意义。

一、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医疗卫生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伴随着医学工作模式的改变,医院运营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增多且日趋复杂化。医疗卫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人命关天的大事,它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超过了其它任何行业。医务人员只有不断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医疗质量意识、医疗安全意识,才能推动依法行医、规范行医的落实。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德治病,切实落实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是医院推进“依法治院、以德治病”的正确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依法行医意识,以法律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民众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制意识的增强,提高医务人员行业法制思维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依法从事、管理医疗活动,正确处理医患纠纷,有效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将起着重要保证作用,更是卫生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二、医院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效应,强化干部职工自律意识和严肃行业纪律的重要手段

医院通过开展法制和道德建设,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医院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注重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依法用权、秉公用权,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集体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法制责任意识,坚持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管理,取消一切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制度规定,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用法律、制度规范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让每一位医务人员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保证医务人员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开展医疗活动。从而强化全体干部职工依法行医、按章办事意识,增强医疗安全观念,防范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三、营造和谐、有序、健康的医疗环境,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坚持医院法制和道德建设,努力打造依法行医、规范行医、文明行医、廉洁行医的良好医疗环境。树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医疗服务上水平、医疗作风大转变、医疗安全有保证、医患关系更和谐。通过普法教育、医疗卫生行业专项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增强医院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掌握法律知识。通过开展各类创优创先、各类评选等专项活动,并将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例用各种形式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树立全院职工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积极、认真、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者仁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凡大医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新形势下,医院法制和道德建设,重在坚持,贵在自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论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篇9

人总是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和生活,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便会在职业生涯中更顺畅,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职业道德已成为人才任用的重要标准

据多方考查显示:学历已不再是公司招聘最先重视的条件,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公司在任用员工时最优先考虑的,其次才是职业技能,接着是工作经验。毋庸置疑,工作态度已被视为组织录用人才时的重要标准,职业道德在个人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任何工作都干不了。缺乏职业道德别说成功,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一家餐馆打工,刷盘子的时候要求刷6遍,一开始还能照做,后来发现刷5遍也一样干净,就少刷了一遍。显然,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相信任何老板都不会用这种心态的员工。虽然只是简单的刷碗工作,缺乏职业道德也是做不好的。

三、职业道德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想要把事业做成,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职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在人们从事的不同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得日益明显。一个人如果想在任何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如比尔.盖茨、张瑞敏、董明珠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就拿张瑞敏砸冰箱的事情来说吧,发现问题冰箱后他敏锐的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毅然带头把问题冰箱当众砸了,正因为这一点,具备了行事魄力和强烈的质量意识,后来的海尔才能一步步发展成世界品牌,具备同国外品牌竞争的能力。

五、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品德,从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可以看出其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紧密联系,一方面的变化也会对另一方面产生影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办法,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也是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过程。

知识的道德意义 篇10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道德风险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技术企业在知识的创造、运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居于主导地位, 而高技术的知识主要由知识型员工来掌握, 因此知识型员工就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源。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的那样:“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 怎样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然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 这就决定了高技术企业对他们的工作难以监控、量化。在“经济人”动机和利益的驱动下, 便产生了知识员工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当知识员工被聘入高技术企业后, 知识员工的行动是私人信息, 企业很难真实掌握。假定知识员工与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协议已签订, 在为高技术企业工作的过程中知识员工采取的工作方式可能是不尽职 (如工作不努力、欺骗企业、主动性差、创新能力不足、泄露商业秘密、中饱私囊等) 。研究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型员工道德风险的特殊性及产生的本因, 不仅能减少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而且对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组织忠诚度、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进化博弈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 该理论从否定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设出发而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进化博弈模型中的行为主体通过动态调整策略, 可以获得进化稳定策略下稳定状态的适应度。进化博弈论认为行为主体具有“有限理性”, 意味着博弈方并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判断能力, 也不一定能采用完美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 而是通过学习模仿等方式进行调整, 这就使得分析结果更具有现实性。

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中道德风险的特征及其影响, 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进化博弈模型, 研究知识型员工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较长期内选择“不道德”行为的群体比例变动趋势和进化稳定性, 试图发现这种“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作用机制, 并根据博弈均衡分析的结论对高技术企业防范道德风险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1 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中道德风险的特征及影响

1.1 “道德风险”的特征

“道德风险”, 根据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解释, 即为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应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通俗地说, 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契约生效以后, 其中一方恶意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应有的损失。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 其主要从事的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高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创造性活动, 依靠大脑而非肌肉, 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 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 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 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 高技术企业道德风险有其独特的特征:

(1) 更具有隐蔽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电子、生物、医疗、通讯和计算机等行业的前沿领域, 主要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研究和开发, 需要非常深厚的技术专业底蕴, 而企业家往往不具有技术背景 (即使有也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 , 这就使企业家在技术领域中获得的信息处于绝对的不对称, 代理人的实际努力程度以及研发任务实际难易程度很难观测。由于代理人的实际努力程度难以观测, 所以代理人往往会提供低努力, 如果导致研发失败, 则将其归咎于自然原因。

(2) 消极后果更严重。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超前的思维观念, 但技术是否能够产业化, 新思维能否被市场和客户接受, 这都是不确定的, 因此企业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新技术、新思维是虚拟资本, 一旦产业化失败就难以转化为实物资本, 企业的投资就完全不能回收。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 或者技术研发缓慢, 被更先进的技术超越, 都有可能使企业投资失败并且没有任何补偿。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的虚拟化, 使高新技术企业道德风险的消极后果更为严重。

(3) 难以监督和惩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很长, 风险分布于技术研究开发、工程、生产制造、市场开发等各个阶段,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 它的不确定性程度最高, 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最大, 技术价值确定、技术产权保护的成本都相对最高, 而且合同履行的周期最长、履约成本最高。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的隐蔽性, 使得企业难以监督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不道德行为。

1.2 “道德风险”的影响

(1) 对风险投资家 (者) 的危害

风险投资家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资金收益, 但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道德风险的发生很有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导致风险投资者血本无归。这种道德风险严重损害了风险资本的利益, 降低了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收益率甚至导致亏损, 极大地打击了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信心, 他们会将闲置资金挪作他用, 或者存入银行。这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失去资金来源, 或者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说服投资者进行投资。

(2)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知识管理道德风险的发生, 会使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不能按照企业计划顺利进行甚至终止, 从而使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转变得更加复杂, 也会使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变得更加困难。这实际上构成了群体经济运作的一笔看似无形而又确实存在的隐性的经济交易成本, 它损害着高新技术企业这一行业群体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效益。

(3) 对行业道德伦理的影响

在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中过多的道德风险一旦成为现实, 道德风险毁灭的将是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开拓创新、勇于冒险进取的精神。如果冒道德风险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远大于锐意进取、勤恳工作的收益, 就会更加助长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冒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倾向。如果一部分高技术企业不是通过致力研发获得技术创新而是依靠其他企业高技术员工的道德风险, 不劳而获、侥幸心理所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企业自身开展的创新活动, 这种风气一旦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蔓延, 将会毁掉整个行业的发展。

2 道德风险的进化博弈分析

2.1 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1) 博弈方。

假设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且不存在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将博弈参与者分为高技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两类群体。分析的框架是反复在两个群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成员配对进行博弈, 博弈方的学习和策略模仿局限在他们所在的群体内部。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别对两类群体进行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分析。

(2) 行为策略。

知识型员工的策略选择为“道德”或“不道德“;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强制”或“不强制”。

(3) 行为策略的采取比例。

假设博弈方1, 即知识员工选择“道德”策略的比例为α, 则选择“不道德”策略的比例为1-α;博弈方2, 即高技术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反应的比例为β, 则采取“不强制”措施反应的比例为1-β。其中, α、β均为时间t的函数, α, β∈[0, 1]。

(4) 得益矩阵。

用u表示参与人的收益。随机博弈中双方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2.2 进化博弈分析

由前面的假设, 博弈方1 (员工) 与博弈方2 (企业) 的策略分别为:

σ1= (α, 1-α) ;σ2= (β, 1-β)

博弈方1 (员工) 选择“道德”、“不道德”时的效用分别为:

u11=βa+ (1-β) b;与u12=βe+ (1-β) g

所以, 博弈方1群体成员所获平均效用为:

u1=σ1 (u11, u12) T

博弈方2 (企业) 选择“强制”、“不强制”时的效用分别为:

u21=αb+ (1-α) f;与u22=αd+ (1-α) h

所以, 博弈方2群体成员所获平均效用为:

U2=σ2 (u21, u22) T

依据进化原理, 构造博弈方1、博弈方2的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F1 (α) =dα/dt=α (u11-u1) =α (1-α) [ (c-g) - (e-a+c-g) β];

F2 (β) =dβ/dt=β (u11-u1) =β (1-β) [ (f-h) - (d-b+f-h) α]

此系统所有可能的不动点集为:

{ (α, β) ︱F1 (α) =0, F2 (β) =0}={ (0, 0) , (0, 1) , (1, 0) , (1, 1) , ( (f-h) / (d-b+f-h) , (c-g) / (e-a+c-g) ) }

(1) 依据博弈方1的效用状况, 对α的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如下讨论:

若企业采取“强制”策略, 员工作出“不道德”行为不会比作出“道德”行为获得更大的回报, 因此, a<e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不予研究。

1) 当a>e, c>g时, 对员工而言, 不论企业采取“强制”还是“不强制”策略, 采取“道德”策略都是有益的, 根据社会人假设, 有:︱e-a︱<︱c-g︱, 所以, c-g>e-a+c-g>0, (c-g) /e-a+c-g) >1, 因此, 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无意义。同时, (c-g) - (e-a+c-g) β>e-a+c-g- (e-a+c-g) β= (e-a+c-g) (1-β) >0。

在此情形下, F1′ (0) >0;F1′ (1) <0, α*=1为进化稳定策略。系统动态进化的结果是收敛到员工群体选择“道德”策略的状态。

2) 当a>e, c>g时, 对员工而言, 当企业较为强势时, 采取“道德”策略有利;当企业不强势时, 采取“不道德”策略有利。此时有:

(c-g) /e-a+c-g) ∈ (0, 1)

若β= (c-g) /e-a+c-g) , 则F1 (α) ≡0, 任意α为稳定策略;

若β< (c-g) /e-a+c-g) , 则 (c-g) - (e-a+c-g) β<0, F′ (0) <0;F′ (1) >0, α*=0为进化稳定策略;

若β> (c-g) /e-a+c-g) , 则 (c-g) - (e-a+c-g) β>0, F′ (0) >0;F′ (1) <0, α*=1为进化稳定策略。

此时, 博弈方1群体成员行为收敛状况与博弈方2成员的策略比例有关。

(2) 依据博弈方2的效用状况, 对β的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如下讨论:

1) 当b>d, f>h时, 不论博弈方1采取何种策略, 博弈方2选择“强制”总是有利的, 根据社会人假设, 有:

︱b-d︱<︱f-h︱, f-h>d-b+f-h>0

此时, ( (f-h) / (d-b+f-h) >1, 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无意义;同时, (f-h) - (d-b+f-h) α>d-b+f-h- (d-b+f-h) α= (1-α) (d-b+f-h) >0, 所以F2′ (0) >0;F2′ (1) <0, β*=1为进化稳定策略。

结合α的两种动态趋势, 进化稳定策略均衡是 (1, 1) , 即员工和企业分别选择“道德”和“强制”策略, 两个群体的行为较为理性。

2) 当b<d, f<h时, 可同样假设︱b-d︱<︱f-h︱, 所以:

f-h<d-b+f-h<0, 此时:

( (f-h) / (d-b+f-h) >1, 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无意义;同时, (f-h) - (d-b+f-h) α<d-b+f-h- (d-b+f-h) α= (1-α) (d-b+f-h) <0, 所以, F2′ (0) <0;F2′ (1) >0, β*=0为进化稳定策略。

结合α的第一种动态趋势, 进化稳定策略均衡是 (1, 0) , 即员工和企业分别选择“道德”和“不强制”策略, 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形。结合α的第二种动态趋势, 进化稳定策略均衡是 (0, 0) , 即员工和企业分别选择“不道德”和“不强制”策略, 这对企业是有害的。

3) 当b>d, f<h时, 博弈方1选择“道德”策略时, 博弈方2选择“强制”有利, 否则, 选择“不强制”有利。此时, (f-h) / (d-b+f-h) ∈ (0, 1) , 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为有意义的不动点。

若α= (f-h) / (d-b+f-h) , F2 (β) ≡0, 任意β为稳定状态;

若α< (f-h) / (d-b+f-h) , 则:

f-h- (d-b+f-h) α<0, F2′ (0) <0;F2′ (1) >0, β*=0为进化稳定策略。

若α> (f-h) / (d-b+f-h) , 则:

f-h- (d-b+f-h) α>0, F2′ (0) >0;F2′ (1) <0, β*=1为进化稳定策略。

结合α的第一种动态趋势, 进化稳定策略均衡为 (1, 1) , 即员工与企业分别采取“道德”与“强制”策略。结合α的第一种动态趋势, 经过九种情形的配比可知, 系统存在两个进化稳定策略均衡 (0, 0) 和 (1, 1) 及一个不稳定的鞍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 当α∈[0, (f-h) / (d-b+f-h) ) , β∈[0, (c-g) /e-a+c-g) ) 时, 系统行为收敛于 (0, 0) ;当α∈[ (f-h) / (d-b+f-h) , 1) , β∈[ (c-g) /e-a+c-g) , 1) 时, 系统行为收敛于 (1, 1) , 其含义为员工与企业的行为选择结果受到双方初始选择行为与受益情况的影响。

4) 当b<d, f>h时, 博弈方1选择“道德”策略时, 博弈方2选择“不强制”有利, 否则, 选择“强制”有利。此时, (f-h) / (d-b+f-h) ∈ (0, 1) , 点 ( (f-h) / (d-b+f-h) , (c-g) / (e-a+c-g) ) 为有意义的不动点。

若α= (f-h) / (d-b+f-h) , F2 (β) ≡0, 任意β为稳定状态;

若α< (f-h) / (d-b+f-h) , 则:

f-h- (d-b+f-h) α>0, F2′ (0) >0;F2′ (1) <0, β*=1为进化稳定策略。

若α> (f-h) / (d-b+f-h) , 则:

f-h- (d-b+f-h) α<0, F2′ (0) <0;F2′ (1) >0, β*=0为进化稳定策略。

结合α的第一种动态趋势, 进化稳定策略均衡为 (1, 0) , 即员工与企业分别选择“道德”与“不强制”的均衡, 这是理想的结果。结合α的第一种动态趋势, 经过九种情形的配比可知, 不存在稳定策略均衡。

3 策略及建议

(1) 长期内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是否选择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一是取决于道德与不道德的收益, 二是取决于知识员工的道德水平。道德规范的作用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有长期效果, 而且只有在短期效果超过某种临界标准时才有效。因此, 长期内要促进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选择道德行为不危害企业利益, 必须先从利益入手, 其次是进行教育。

(2) 要降低知识员工道德风险, 必须提高选择道德行为的知识员工的利益, 同时也要加强对选择不道德行为的惩罚, 即对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背叛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又要充分保护相关群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董永在.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J].现代经济, 2007 (10) :102-104

[2]骆品亮, 周勇.虚拟研发组织中知识转移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3) :65-69

[3]李建华.论知识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道德与文明, 2002 (2) :34-39

上一篇:中国基层群众文化现状下一篇:青春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