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特点十篇

2024-05-30

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1

“当原文发送者和目的语接受者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时, 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跨越时空进行交流的中间人” (Nord, 2001) 。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要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就须以目的语文本和读者为导向。译者只有时刻记住读者是生活在国外、缺乏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了解的民众, 才能真正达到外宣的目的。为了产生符合要求的目的语文本, 我们必须分析原文和翻译目的。

一、以文本分类说为指导

根据文本分类说, 外宣翻译文本按其主要功能被定义为信息型∕诱导型文本, 译者需在选择翻译策略处理文本时把握合适的度。如例1为一简单的景点介绍, 国内读者无需任何解释就能了解文中信息。而译文中加了说明, 帮助国外读者了解苏东坡, 以说明此处是一处很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例1.路左有一巨石, 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hand-written by Su Dongpo (1037-1101) , 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

二、以目的论为指导

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Snell-Hornby, 2001) ,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内容、程度, 以及要采取的策略。而“连贯法则”要求译文能让受众理解并在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也就是说译者必须能将源语文本转换成正确、能理解的目的语文本。“忠实法则”要求目的语文本须与源语文本保持语际连贯, 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提供译者对这些信息的诠释。在例2中的翻译就很好地遵循了“目的论”三原则, 英译实现了此资料的外宣目的, 译文正确流畅, 并与原文保持了语际连贯。

例2.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过去的140年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总和。

译:…China is undergoing the deepest-ever social reform since the Opium War (1840) , or the war against Britain's invasion of China, which ushered in the era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in China.

三、以翻译行为理论为指导

根据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等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SnellHornby, 2001) 。外宣翻译的发起人就是赞助人, 发起外宣翻译活动并决定目的语文本的目的。如果忠实于原作会导致国外读者对译本不理解, 译者就应考虑对原文做出修改以符合赞助人的期待。如例3.“炎帝神农氏”译为Emperor Yandi, the Chinese Saturn。如果只直译名字, 国外读者必然不知所谓, 但如果采用注释的方式解释, 一两句话不能解释清楚。而译者将译文如此处理, 不仅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还让西方读者明白其文化对应:Saturn——希腊神话中的农神。

总体来看,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能解释外宣翻译行为过程, 增加外宣翻译的潜在效能以及可用的翻译策略, 把译者解放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译者的责任, 因为其翻译必须能够达到既定的宣传目的。因此, 做外宣翻译之前, 译者必须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对翻译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谨慎分析。若译者缺乏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把握这些因素, 则不能让国外读者接受。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Snell-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爱波斯坦, 林戊荪, 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 2000 (6) .

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2

关键词:外宣翻译,对外宣传,传播效果

引言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外宣翻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外宣传的信息达到海量, 内容包罗万象,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等各种媒体或渠道呈现给受众, 需求的激增难免导致供给品质的下滑, 一时间, 外宣翻译出现了大干快上的局面, 不足之处比比皆是, 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 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黄友义曾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 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 外宣翻译的不足之处值得关注。

外宣翻译的定义

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外宣翻译进行了定义。张健教授曾对此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指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 以汉语为信息源, 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 以各种媒体为渠道, 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 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前提下, 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外宣翻译, 即“包罗万象”的, “只要信息源是中文”的翻译都属本文的研究对象。

我国外宣翻译的现存问题

当今我国的外宣翻译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将一些比较突出的不足之处加以梳理, 归纳如下:

生搬硬套。生搬硬套这种翻译错误是指完全不考虑措辞、语法, 基本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并将其胡乱堆砌起来, 往往导致语句不通, 白字连篇, 错误百出。请看下面来源于一个食品外包装的示例。该食品品名为“唐纳兹”玉米粥, 产地为浙江杭州, 生产许可证号为QS33010701 0046, 开发商为香港唐纳兹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其产品说明如下:

A.中文说明:“唐纳兹”牌玉米粥, 是选用东北优质玉米为原料, 经脱皮去渣后, 采用现代先进的工艺设备精制而成。保持植物中的色、香、味和自然营养成分, 具有自然纯正、美味可口、食用方便之特点……

B.英语译文:“Tang Na Zi”corn congee prepared by adopting high-quality corn of north-east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prescription curing.It keeps the lolour, fragrance, taste and natural nutrition constituent of plant.Its feature is pure natural, delicious and convenient to eat……

这样错误百出的译文不仅以红色字体醒目地印在商品外包装上, 而且每个内含的小包装 (每大袋中含8小袋) 也都白纸黑字地印有这段文字, 真不知道外国读者看了这样一则食品说明会作何感想。姑且不去评价译者的英语水平如何, 可以看得出译者苦心追求对原文的忠实。殊不知, 这样的忠实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按功能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 (expressive text) 、“信息型文本” (information text) 和“呼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 。上述食品说明属于呼唤型文本, 其核心在于受众, 其文本的重点是信息传递并与受众进行情感互动, 其目的是为了让受众去行动, 即购买该产品。在翻译此类文本时一定要贴近受众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 以便于其理解。完全被原文束缚, 不敢越雷池半步是不可取的。其实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外宣翻译的其他文本。正如张健教授在谈及英语对外报道时曾指出:“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

“望文生译”。过去, “望文生译”这种翻译失误常常会发生在初涉译坛的新兵身上, 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复杂性, 个人视角、专业领域的局限性, 科技文化发展的动态性, 使资深翻译人员也不时会掉入“望文生义”的陷阱里。

在饭店的菜谱里, 有许多菜品的翻译都犯了此类错误。例如, “芙蓉鱼片”是一道传统菜肴, 这里的芙蓉不是莲花的别称, 而是蛋清, 因此有些菜单上译成“fish slices with lotus”是错误的。“龙虎斗”是一道特色菜, 很多饭店都将其译成“the fight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如是翻译, 不知道有哪个外国人敢点这道菜呢?Dragon本来就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 更何况在英语文化中多是邪恶的化身, 如此不负责任地“望文生译”, 后果不堪设想, 且很难挽回。

另外, 外宣翻译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隔行如隔山。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的手机通常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被译成mobile phone或cell phone, 但是手机对于牙医而言, 还有一种可能性, 是指常见的口腔器械hand drill, 用于治疗龋齿等疾患。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将牙医的手机译成mobile phone或cell phone就会贻笑大方了。

生活中此类错误也很普遍, 比如自动铅笔, 学生常译成automatic pencil, 其实英语的表达习惯与汉语不同, 应该为propelling pencil。描述一个人的身高、体重, 在中国习惯用米、斤等单位, 而在美国, 却多用英尺、磅, 同样是说英语的国家, 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在英国, 大家习惯用单位stone表示体重。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 就会导致沟通的障碍。其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目的论”学者认为, “目的决定策略”、“目的决定手段”的目的论对于外宣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指译文对原文的混淆、失察, 导致甲乙不分, 甚至黑白颠倒。以下示例来自笔者的英语和法语课堂教学。

1. 英语课堂

原文:战士们个个勇猛超群。

学生译文:All the soldiers are as brave as tigers.

译文的错误在于用tiger来形容战士们的勇猛, 其实英语文化中勇猛的形象是狮子。典型代表查理一世, 其勇猛被描述为lion—hearted。

2. 法语课堂

原文: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生译文:Rome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如果目标语是英语, 译成Rome (罗马) 无可厚非, 但因为法语中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Rome (罗马) 就应该替换成Paris (巴黎) , 译作: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当然, 此类错误不能与达意和传神的翻译画等号。例如法国的纪德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 把“静得连一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 译成了“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傅雷先生认为这个绝不是错译, 而是达意。如果译成汉语, 恐怕“鸦雀无声”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从某种角度看, 翻译其实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进行翻译实践时, 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及文化的差异, 译语要尽量贴近受众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进行调整修改, 甚至是重写。Susan Bassnett和AndréLefevere在为《翻译研究系列丛书》评写的总序里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翻译, 当然是对原文的重写。所有重写, 无论目的为何, 都必然要受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的影响。”

其实, 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由于篇幅所限, 仅能选取比较普遍的错误简单地加以分析。

我国外宣翻译问题背后的成因

西强我弱。以新闻传播为例, 长期以来, 外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不够客观, 使许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存有偏见。虽然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西强我弱”的格局, 信息优势越来越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其主流媒体覆盖了世界近九成的新闻传播。另外, 我国保守的传播观念和形式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使得中国的对外宣传受阻。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历来是外宣翻译的一个障碍。不同文化间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商务惯例, 有太多的差异使翻译陷入困境。旧愁未解, 又添新愁。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不断催生新词新义。如今的流行话语“给力”、热点事件“我爸是李刚”、新闻人物“凤姐”, 岂是寥寥数字就能解释得清的, 总之外宣翻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监管不力。我国外宣翻译监管乏力。由于翻译需求强劲, 一时间行业出现了大干快上的热闹景象, 但是鱼龙混杂。外行人认为会几句英语就可以从事翻译工作, 殊不知翻译是一个职业化、专业化很强的领域, 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没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没有丰富的翻译经验, 就无法从事这项工作。既然是专业领域, 就需要有行业监管。而我国的外宣翻译门槛过低, 缺乏管理,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监管不力。同时, 由于监管不力, 使得一些译员以牺牲译品质量为代价追求金钱回报, 无形中不仅影响了传播效果, 也伤害了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形象, 这是令人痛心的。因此应该加强监管, 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译品质量。

基础薄弱。我国外宣翻译起步较晚, 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与文学翻译相比, 依然显得势单力薄, 学术性较弱, 人才、资金短缺。理论研究方面, 多数停留在随感式、经验性总结, 视角不够丰富, 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和微观的剖析论证, 更缺乏实证研究, 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色。实践方面, 人才匮乏, 观念落后。比如在对外宣传的内容方面, 对民情、民意不够重视, 忽视在中国的外国人, 策划不够全面, 角度缺乏新意, 标题缺乏趣味性, 传播策略不够灵活。总之, 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我国的外宣翻译事业, 利用高校的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技术落后。技术方面, 我国外宣翻译中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还不成熟, 使传播手段受到了束缚, 例如新闻网站仍以文字报道和单向传播为主, 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其与受众的互动。当今的对外宣传迎来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客观、公正、平等的原则在信息传播与交流中成为公认的准则, 如果我们依然故步自封, 必将遭遇危机, 因此必须迎头赶上。

结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 中国的崛起, 外宣翻译将有一个更大的舞台, 也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 我国外宣翻译的现存问题应该得到各界重视, 针对问题, 分析成因, 对症下药, 同时要顺应市场需求, 放眼未来, 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 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和谐发展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Ba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General Editiors’Preface[A]in 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dge, 1993:ix—×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Nord, E.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Vermeer 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 for and against) .Heidelberg:TEXTcon Text-verlag, 1996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焦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 。

[6].许建平:《翻译中的望文生义与张冠李戴》, 《中国科技翻译》, 2010 (8) 。

[7].辛莹:《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语言文字》, 2009 (5) 。

[8].叶兆言:《怀念傅雷先生》, 《中国翻译》, 2008 (4) 。

[9].张健:《英语新闻业务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浅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对外宣传;翻译;翻译技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宣传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虽然外宣翻译属于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领域,但相对来说,做为翻译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通过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可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与交流的作用。

一、外宣翻译并非等简单的逐字逐译

外宣传材料涉及广泛的领域且信息量大,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体上面,有文学作品,科技说明,散文评论等。对外宣传材料常常是多功能的,一方面客观地介绍情况,用事实说话,以优势诱人;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以情感感召人。在对外宣传的材料中很多东西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因此一些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显然给我们的外宣翻译设置了不少障碍。外宣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要求译者不能仅以一般汉英翻译标准逐字逐句(直译)地进行英译。譬如,中文中经常使用修饰性词语,而在译成英文时,都可省略。如:“圆满结束”只需译成“completewith success”即可,而不必译成“complete with entire success”;“不幸遇难”译成“bekilled”而无需在killed前加unfortunately一词。“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不需要不“步伐”也翻译出来,“Accelerate the economic reform”即可。所以在外宣翻译中切忌逐字对译,而要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

二、政治敏感性强

外宣无小事,外宣翻译的内容政治性强、政策敏感度高。外宣材料中的用语经常涉及到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往往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军事利益的得失,关系到地区乃至世界形势是稳定还是动乱,是紧张还是缓和的大问题。外宣材料的中文稿大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因而,译员能否准确地翻译出来,在外宣事务中关系重大。谢旭升(2003)指出,我国的西藏、新疆等地与动荡的中亚地区接壤,再加上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猖獗,一直是国外反动势力从事分裂颠覆中国的热点地区。他们经常借人权对话、民族、宗教问题调查等这些冠冕堂皇的活动,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所以,在对外交流中承担翻译工作,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提高政治的警觉性,严防由于我们的疏忽或无知被别人钻了空子。首先是名称的处理,包括政治机构,主体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的翻译。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译名处理上,除考虑语言学观点外,还应反映国家的语言政策。因为语言政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是民族自治政策能否全面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六七十年代,由于我们实行了一条极左的错误路线,在少数民族英译定名问题上犯过一些错误,在国际上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比如,把“西藏”直接按汉语拼音译为“Xizang”,后来,随着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和落实,改回到今天用藏语音名拼写的“Tibet”。可见,名称的定名反映的是政治上的态度和倾向。如最近引起争议的钓鱼岛问题,为了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一部分,一定要翻译成Diaoyu Islands,而日本方面却使用其日语名称Senkaku Islands尖阁列岛,而国际上为了避免争议,很多报刊就使用disputed islands即有争议的岛屿, 我们在国际上要维护我们的主权,就要使用中文的名称并要在国际上积极推广这一名称的使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翻译学派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所有重写不管其意图如何,反映的是某一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依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以一种特定形式操持文学发挥作用。我国的外宣翻译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外宣翻译以受众为中心

评价一个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评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判断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历史上人们在论述翻译的时候,往往局限于谈论个人经验体会,很少会顾及读者,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谋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上。与以往仅仅进行译本和原文对照来评估翻译质量的做法相比,“读者反应论”显然有它的高明之处。它给译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就外宣翻译而言,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对外宣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外宣翻译的目的在于让国外读者能够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的情况。由于原语和目标语读者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相差太大,我们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为目标语读者着想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文化差异若处理不当则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下面这个外宣翻译实例来说,由于译文考虑了受众了理解力,译文作了相应的处理。

原文:“天府之国”旅游业今年实现开门红,1月份游客人数达到88万,比去年同期增加18%。译文: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also known asthe Land of Abundance,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with 888,000 arrivals inJanuary,an 18%increase over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显然,“天府之国”是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指我国的四川省,对国内受众来说,理解并不难。但若译成“tianfuzhiguo”恐怕外国受众无人能懂。所以,译文中还添加了必要的地理信息,指出,它地处我国的西南。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译文,相信外国受众定能理解,从而达到了外宣效果。另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甚大。反映在语言上,我国的外宣材料中文稿往往充满华丽、夸张的溢美之词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而这恰恰和英语国家的外宣材料相反。英语国家的外宣材料通常用词简洁平实,注重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如果我们把中文外宣材料逐字逐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语而不加以改写的话恐怕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宣传效果。

本文分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和我们在外宣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在总结过去外宣工作的经验和吸取过去外宣工作某些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外宣翻译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向世界准确地表达中国的观点、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丁衡祁.汉英翻译实践是再创作的过程[J].中国翻译,2005(5).

[2]平卡姆. 中式英语之鉴[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谢旭升.新疆对外宣传英译特点与问题探讨[J].语言与翻译,2003(3).

[4]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篇4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 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 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于杰,)

(一)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的宣传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平铺直叙。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祁世明, 2009)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 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切实际。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 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林本椿,2004)

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 a 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天喜地)、“spotless/pure white”(洁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陈小慰,)

例如: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 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 Hotel Green 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 territory”和“unity”, 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 西安 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s top legislature;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New Year’s 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注意内外有别,注重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根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添、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

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8.

[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

[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7.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传播学观照下的企业外宣翻译 篇5

1 翻译与传播

翻译自古被看作是异种语言和文字之间的传与达。三国时期的支敏度在《句法经序》中多次表述:“名实不同, 传实不易”, “译所不解, 则闕不达”, “其传经者, 当今易晓, 易矢闕义”。这既说明了“译”之难, 也突显了“传”之重要, “达”之根本。吕俊教授曾在“翻译学——一个传播学的特殊领域”一文中指出了翻译工作的跨语言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学科任务。

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拉斯韦尔针对传播过程提出了5W特征, 即五个互动要素:谁 (who) 、说什么 (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后来又增加了两个要素:传播的目的和场合, 成为7W模式。

翻译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 即communication (贾玉新, 1998:102) 。Translation means communicating (Eugene A.Nida, 1993:116) 。翻译与传播有共同本质——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不同的是, 传播学一般研究同一文化、同一语言中的传播现象, 传播主体只有发出信息的一个“谁”, 而翻译学则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 至少有两个传播主体:原文作者和译者。因而翻译中的传播过程更为复杂。

传播学关注信息如何到达受众以及如何实现传播目的。从信息传达的角度看, 翻译始终关注译者如何把原文信息 (包括隐藏的意图) 传达到译文读者, 以及如何使读者准确领会到原作的意思 (含义) , 以发挥翻译的功能, 实现原作 (通过译作) 的预期目的。传播过程的七要素有机结合、互联互动, 在这个系统内执行着信息的流动。翻译过程可以看成由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文读者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传播学的过程特点映射到翻译过程, 显现出了翻译活动的整体性、动态互动性和开放性。

2 传播学视角下的企业外宣翻译

企业外宣翻译是以海外客户为读者, 对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译介和影响活动, 主要表现为公司网页、Newsletter、客户杂志、含有公司价值理念的LOGO宣传语等形式, 涵盖公司简介、项目、产品和服务说明、广告等内容。外宣翻译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爱泼斯坦、林茂荪、沈苏儒, 2000:2) 。企业的外宣翻译既要“效忠”于中文的外宣文件, 又要“不辜负”译语读者能体会到的外宣效果。企业外宣翻译含有传播双主体, 即宣传文件的撰写部门或工作组, 以及译者。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翻译可以看作企业对外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法, 传播则是企业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出发点。通过译者, 外宣文件包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得以破除, 重构成海外客户读者能够理解和可以接受的实现了企业对外传播效果的宣传产品。企业的各种外宣形式虽然所蕴含的宣介内容各有侧重, 但宗旨都是通过成功的跨语言跨文化信息传播, 将企业的背景、发展状态、工程业绩、产品特性、优化方案、价值理念、服务和质量体系等完整、准确、恰如其分地传达到客户眼中和心中, 借以影响客户的判断和选择, 促成合作, 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企业的外宣翻译必须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要求, 为了协助企业保护和提升对外形象和实力, 需要做到“外宣三贴近”,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黄友义, 2004 (6) :27-28)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企业的外宣翻译既要把握好客户市场的需求和接受习惯, 又要含而不露地通过译文的处理达到外宣目的。例如, 四川省旅游局给出的有关“天府之国”的旅游情况介绍, 对于天府之国——四川省, 国内读者易于理解, 但如果译为Tianfuzhiguo,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海外读者则不能理解。考虑到旅游局宣介四川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外游客的目的, 为了使读者能够明白四川称之为天府之国的内涵, 就需要将天府之国这一中国文化信息加以延伸处理, 译为“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also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这样的译文能够打通传播的通道, 便于感兴趣的译语读者明白潜在旅游地的基本信息和建立良好的初步印象。

3 传播学观照下企业外宣翻译的调适

从翻译主体的角度, 该文着重于译者在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中所做的译文处理。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 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胡正荣, 2008:152) 。翻译的传播双主体, 就翻译实践来讲, 译者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把关者和传播者, 他肩负着信息选择、信息协调和信息调适的责任。具体地讲, 译者作为外宣原件的第一读者, 应尽可能充分了解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和确切含义, 可以与企业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沟通, 确认外宣目的, 目标市场和客户需求, 原文中哪些信息须要翻译或加强说明、哪些信息弱化处理或者隐去等等。翻译是一个译者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斡旋过程, 是一个译者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崔永禄, 2001:1) 。一名合格的外宣译者充当着过滤器的角色, 总体内容和灵魂与原文必须保持一致, 兼顾语言、文化、译语读者的接受特点, 滤除噪音和不适合宣介的信息, 有区别地对待和处理译文。就语篇层面, 译者需要协调好翻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平衡好信息调整的度, 决定运用直译、意译、删减、释义、改写等策略, 不停地对原作的字词句、语篇功能作调试, 直至适合译语读者接收到等价信息、感受到与原作读者的同等效果, 这是一个动态的调适系统。通过以下颇具代表性的译例具体说明企业外宣翻译如何做到“调适”, 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传播。

例一:原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

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在xx精神的鼓舞下, 在xx会议的推动下, 在xx方针的指导下, 在党委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 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 我们本届培训班开课了。

译文:

Respected leaders,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f I may,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convey our gratitude to thosewhos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have made this course possible.Ourspecial thanks should go to all departments and personnel con-cerned.

中文的外宣原件含有较多的中国特色的行文风格和词句, 结构讲究, 国内读者习惯接受这种类型的宣传效果, 但若原封不动地对等处理全部信息成目的语, 国外读者恐难以理解到底要宣介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情和基本的相关信息, 也不习惯接受含有太多异质特点的宣介风格, 或许听到异样的开场白, 对是否参加或进一步了解这个培训课程都构成了抵触心理。上述译文貌似漏译了某些原文内容, 但该表达的主旨信息和总体内容全部翻译到位, 简洁明了、清晰易懂, 十分符合此类文体的英文行文习惯, 译者整理和过滤了原文信息, 调整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结构, 既无不足, 也无过, 使英语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感同身受。

例二:原文:该企业先后获得“省级先进企业”、“市文明企业”、“市质量治理奖”、“创先争优企业”、“全国勘察设计优秀企业”和“全国绿色建筑企业”等称号。

译文:“vanced Enterprise with Outstanding Quality and Profits”, ”Munici-pal Civilized Enterprise”, “Municipal Excellent Enterprise for Out-standing Quality and Profits”, “Municipal Top Enterprise for Inno-vations and References”, “National Excellent Survey and Engineer-ing Enterprise”, and“National Leading Enterprise for Gree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译文 (2) :It has been granted dozens of honorary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conferred by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author-ities to its high-quality products, well-recognized engineering ref-erences and profits, concept of valu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energy-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中文原文罗列了一系列奖项, 意在显示企业在质量、管理、业绩、效益、价值理念、创新、节能环保方面的优秀表现, 广获认可。然而,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荣耀, 对海外客户意义不大, 没有必要一字不漏地死板翻译, 译文 (1) 读起来拖沓冗余, 结构散乱, 打动不了读者, 留不下良好深刻的印象。译文 (2) 则对信息重新整合, 突出重点, 结构紧凑合理, 译出了实质性信息, 能够达到海外宣传的预期效果。

例三:原文 (某鞋油广告) :一流产品、足下生辉。

译文:Fine shoe polish polishes your shoes fine.

外宣翻译同时也是艺术活儿, 尤其是广告宣介。原文简洁明了, 突显了产品的优质和为客户带来的光彩。中文读者会想象得到用了这款鞋油, 不仅是足下, 整个人好像都精气神十足。为营造相同的感受, 译文并没有使用惯常词汇, 如top-grade product, quality product, make your shoes brilliant等, 而是以宣传效果和激起客户的购买欲为导向, 巧妙选用fine和pol-ish两个正能量词汇, 前后重复、呼应, 既有音韵美, 又强调了产品质量和优势, 使海外客户的心里感到愉悦。

例四:原文:故宫耗时年, 整个工程于年结束。

译文:years,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译文:years, was finished in 1420, 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 (包惠南, 2004:152) 160

对原文本体的理解和处理没有争议, 但两个译文分别针对的是英文地区的北美和英国或其他西欧国家的读者。在某些特定历史事件的对外宣介中, 尤其要注意目标读者所熟知的相关文化、人物、事件, 将其关联起来, 区别对待, 灵活处理, 以求达到相同或近似的外宣效果。这是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外宣翻译手段。

4 结束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企业外宣翻译以整理和确定原文信息开始, 包括文本信息和以宣介为目的的交际信息, 准确充分地向海外客户传达这些信息, 完成多次调适过程, 力求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宣传效果。外宣的有效性决定于译文质量。企业外宣目的明确, 追求对客户带来的感官、意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外宣翻译的处理策略和具体技巧必须扣合这种外宣需求, 为企业服好务。传播学主张写作、说话要具体形象, 不要太抽象概括;要简明扼要, 不要拖泥带水, 拐弯抹角;要平和谦恭, 不要盛气凌人;要以通俗易懂为本, 不要以卖弄知识为荣 (吕杰, 2007:114) 。这些外宣原文的行文要求和指导思想, 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外宣翻译。

摘要:该文以传播学的视角观照企业的外宣翻译, 厘清翻译与传播的关联, 企业外宣可以看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传播, 为其服务的翻译工作 (该文主要阐述中译英)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传播环境中, 必须时刻以海外客户的阅读习惯、心理接受能力为导向, 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调适译文以符合企业形象、宣传主旨, 为异国文化所接纳, 发挥有效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企业外宣翻译,传播学,调适,外宣效果,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爱泼斯坦, 林茂荪, 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 2000 (6) :2.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4]崔永禄.翻译的斡旋过程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种因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1.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27-28.

[6]胡正荣, 段鹏, 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外宣翻译人才基本素质论析 篇6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要做一个称职的外宣翻译,不折不扣地译出全部意思,正确传达我国国情和对外政策,就必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对我国政府的大政方针、立场、决策及其含义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内容是外宣资料翻译的首要要求,翻译者绝不能疏忽懈怠,要谨而又慎。翻译者需要具备一种政治敏感性。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立场,同时把个人观点抛在一边,只有这样才可以忠实地翻译出来。外宣翻译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要始终坚持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了解中国,多研究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如经济问题、人口问题、政党问题、台湾问题等。对这些关系到中国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外宣翻译者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能够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介绍给西方呢?翻译讲究“信、达、雅”。在政治文章的翻译中,我们掌握忠实的标准就要严格得多。这是因为,政治文章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等,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这类文章,我们必须紧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删。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政治问题上毫不含糊,因为政治涉及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想读者满意译文,译者首先要端正翻译态度,有为翻译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尽管外宣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译者有强烈的翻译事业追求,有知难而上、殚精竭虑的精神,总会得到读者的赏识。外宣资料的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要求译者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任何马虎草率的态度和做法都必须坚决摒弃。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多思考,虚心向前辈学习,努力使自己的译文尽善尽美。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者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考究、查证、讨教,以负责的态度,动用手边一切可支配的资源进行查考,这样才会找到一些外宣词汇的准确译法。外宣翻译者要细心一点,避免低级错误。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外宣翻译者应具备的重要的素质。

三、广博的知识面

外宣翻译人员要面对各方面的资讯,包括国内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渊博,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对于翻译的准确达意会很有帮助。外宣的翻译内容和题材可谓包罗万象,这必然要求译者的涉猎面要广,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如此才能胜任外宣翻译工作;同时,囿于时间、专业方向等原因,译者又不可能样样精通,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了解一些皮毛的东西即可。有人说,翻译是一门“杂”学,译者也须是“杂”家,就是这个道理。要拓宽知识面,译者须博览群书,勤于学习,同时还要多向专业人士虚心讨教,不断在翻译实践中获取新知识。如此日积月累,终必有所收获。广博的知识面对于外宣译者来说十分重要。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要做外宣工作,就需要外宣翻译。既然外宣的含义如此广阔,外宣人员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博”。有了对各领域文化语言层次的了解,以及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才会有助于一篇好的外宣译作的诞生。知识的积累,除了靠平时不懈的努力外,翻译实践本身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译者应发扬寓学于译的精神,认真探索;任何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做法都必须杜绝。

四、较强的双语驾驭能力

双语驾驭能力是译者语言素养的体现,也是衡量译者翻译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搞清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研究并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掌握语言转换的规律和技巧。译者要有扎实的外文功底。茅盾在全国第一次翻译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语文,这是从事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翻译外文,要求译者读懂译文,忠实原文,介绍中国作品给外国人,对译者的外文要求则更高,译文一定要流畅,符合外文的逻辑语法、语言方式。同时,译者应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没有好的民族语言能力,译文根本做不到“达”,更谈不上“信”了。因而一个优秀的外宣翻译者在重视外文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本民族语言能力的培养。出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外宣的资料一般比较注重语言的优美。翻译时,译者须站在双语转换的角度领悟这种美,再尽力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对等的信息,达到同样的效果。英、汉语在句式结构等方面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译者的双语驾驭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点在长句及某些汉语特色句式的翻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管理有序、道德风尚良好、文化教育发达、构建和谐社会等。

五、准确的判断力

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具有准确的判断力。不同的翻译手法有不同的翻译效果,面向不同的读者时,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中文翻译为外文、介绍给外国读者时,大可不必费力翻成外国人习惯的语言方式,而应把原汁原味的中国著作介绍给外国人。一个外国读者,当他产生阅读有关中国资料的愿望,准备阅读的时候,对他想象的或心目中的中国资料就已经有了一个框框,有一种审美期待,希望欣赏到中国文学特有的韵味,领略到中国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异国情调,包括异域的文化、风情、习俗、审美习惯等等。而这一切又是与中国资料的语言表达形式紧密相关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与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进行翻译。

六、娴熟的翻译技巧

娴熟的翻译技巧也是外宣翻译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要达到翻译作品有新闻味的要求,外宣翻译人员应该掌握一些策略。第一,尽量选用一些短小、有说服力的词语,以及外国人看得懂的语句,这需要外宣翻译人员在选词、用语上下功夫。第二,尽量使译文英文化。从汉语译成英语,把意合的汉语转化成形合的英语,应尽量少用一些定语从句,多用一些简洁明了、外国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表达。第三,在外宣译文中应尽可能多用一些解释性的语句。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汉文化中的许多概念,如果不做适当的解释,外国人无法有清晰的了解。或许他们只知道某个概念,而对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十分清楚。总之,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利用翻译技巧,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文本。

翻译工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环境下,翻译工作更被赋予了时代意义。无论是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还是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言,翻译都是不可或缺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跨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要求译者不但要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要做文化沟通的使者。做好外宣翻译就要本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理念,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外宣翻译队伍,把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全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1]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78.

[2]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124.

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7

一、尊重材料主要接受者阅读习惯, 塑造热情、友好的大学形象

国内大学一般都是在汉语官网首页上设置“English”一栏, 点击这一栏才能看到外宣材料。因为国内读者习惯于通过汉语获取信息, 一般不会打开这一栏, 打开这一栏的主要是习惯于英语或其他语种获取信息的外国人。既然外宣材料主要接受者是外国人,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大学的情况, 因此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应该包括尊重他们的阅读诉求、阅读习惯。正是为了尊重外国友人的阅读习惯, 借此实现塑造良好大学形象的目的, 国内不少大学网站的外宣材料翻译采用了非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

“学校简介”这个词英语字面翻译是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iversity。国内许多大学曾经用类似的词语来翻译“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的英文版面的“学校简介”现在还翻译为“Introduction of University.但是人们这种译法忽略了在网站上“学校简介”是关于学校总体介绍, 它不是一个词。外国大学网站对此的英语表达常用“about”, 如剑桥大学网站上关于学校简介表达为“about th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是以“about yale”。为了尊重西方人表达和接受习惯, 不少大学外宣翻译对此翻译有了先后变化。南京农业大学和河海大学曾经分别用“NAU Prof ile”, “brief introduction”来翻译学校简介, 现在皆改为“about”。

“学校简介”内容的层次结构安排, 在中西大学网站上也存在许多差别。西方大学网站这个部分内容比较简洁, 如耶鲁大学在“about Yale”栏目下设置President &Leadership;Yale Facts;Traditions & History;Yale & the World;Visiting几个板块, 总体上内容设置简洁明了。中国大学网站中“学校简介”部分内容多是对汉语版的直接翻译, 因此内容复杂, 层次不够简洁, 有的翻译出来的信息是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几千字, 未能突出外国读者最想了解的信息, 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学校情况。为了适应大学对外交流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采纳了西方对学校简介的介绍方式, 如复旦大学在“about Fudan”下面分设了Leadership;History Facts & Figures;Identity;Visiting Fudan等栏目, 北京语言大学网站上“about Blcu”下设置了academics;research; Job Opportunities等外国学者和学生感兴趣的栏目。

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尊重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是无声的欢迎, 体现了大学对外国友人的友好, 友好的语境有利于塑造和传播大学热情、美好的形象。

二、突出大学文化、学术特色, 塑造个性鲜明、精神饱满的大学形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引着很多外国人关注中国大学。中国大学肩负着承传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使命, 因此国内不少大学在官网的外宣材料翻译中注重宣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主要的宣传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介绍。另一种是展示。

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来宣传学校文化特色是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翻译策略:

复旦大学在介绍“复旦”这个词的文化渊源时, 有这样一段:

The school’s name was chosen from the “Biography of Yuxia” in the Classic of History, where the two characters fù复 (“return”) and dàn旦 (“dawn”) are found in the lines“Auspicious clouds are splendid, they gather and fill the sky;Brilliant are the sunshine and moonlight, again the morning glory after the night.”

这一段外宣材料翻译了复旦大学中文网站中学校简介的部分内容, 解释了“复旦”二字源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意思是自强不息, 自主办学、教育兴国。这一段介绍突出了复旦大学文化的历史承传和现实使命, 在此基础上, 学校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也被突显出来。

湖南大学的网站上有一段介绍湖南大学历史的文字:

Hunan University, originating from Yuelu Academy founded in 976 A.D.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in Chinese history, earning it the name “OneThousand-Year-Old Institution”. With 1030 year old history.

这一段描述中出现的“Yuelu Academy”是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岳麓书院, 历史极为悠久, 因此翻译中用了“the oldest institution”来界定湖南大学历史性质, 突出了湖南大学的文化优势。

借助外文网站, 展示学校当下文化、学术景象, 从而体现大学文化特色和优势, 是国内大学外宣材料翻译中的较新策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文网站的部分外宣材料能够生动地展示学校文化个性。打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Global SISU”页面, 可以看到20种语言的网页链接, 每一种外语链接的页面中的外宣材料都展示了校园里丰富的生活, 包括留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内容。这些外宣材料多在图片下面, 是对生动图像的介绍, 语句生动、风趣, 能够形象化地展现上海大学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色。如在一张反映校园运动的图片下有这一段文字:BEYOND CAMPUS| Traveling abroad: Are you ready?不同的外宣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园文化, 无需过多的赘述就足以展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文化与学术个性。

大学的文化个性是大学形象的内涵, 在大学网站中, 文化个性成就了许多国内大学精神饱满的形象。

研究后的建议:加强细节打磨, 传达严谨、踏实的大学风格。

国内大学网站中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各有各的方法, 各有各的途径, 但是在施行各种策略的同时, 翻译中的细节打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因为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成败, 外宣材料严谨的翻译能够传达出踏实的大学风格, 否则会影响大学良好形象的塑造。

不少国内大学网站外宣材料的翻译非常重视对内容的转译, 多数网站的校训、学校简介等译文就是对中文网站上相关内容的忠实转译。过于忠实于原文会使得翻译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限制, 出现翻译中的细节问题。这样的细节需要翻译者细细打磨, 否则它会具体、切实地反映翻译的问题, 损害大学良好形象的塑造。

下面这句是安徽理工大学学校介绍里的内容:

AHUT is a key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Anhui Province, one of the 100 key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receiving privileged support from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

这两句里的“key”是重点的意思, 表示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高校, 是教育部特别支持的中西部100所重点高校之一。这里的“key”是具有官方认定的意思。但是高校是不是重点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它能不能在某一方面具有引领作用, 因此更为妥当的用词应该是“leading”.这个词能全面表达学校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属于“985”或“211”工程大学的高校在简介翻译中对“985”和“211”多直接表述, 不作解释。这对中国读者问题不大, 即使不明白这两个工程的意思, 也知道相关学校很重要, 但是对于一般外国读者这就是两个数字, 其附加的意思难以明确。但是东南大学在相关的表达中基本明确了“211”和“985”的意义:

It is also one of the universities of Project 211 and Program985 that is financ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build as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这句中“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211”和“985”的涵义, 但是基本上能够让外国读者明白这两个数字和“政府支持”与“世界水平大学”有关, 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从而形成良好的印象。可见细节的缜密可以直接有助于大学良好形象的形成。

摘要:高校官网是大学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平台, 网站中外宣材料的阅读者主要是外国人, 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影响大学对外形象的塑造。国内多数大学在网站外宣材料的翻译中尊重外国人阅读习惯、注重宣传大学自身文化特色, 很好地促进了大学良好形象的塑造。研究后发现, 国内大学外宣材料的翻译需要加强细节打磨, 从而传达严谨、踏实的大学风格。

传播学视阈下政治外宣翻译的特征 篇8

[关键词] 政治外宣;对外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24-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急需在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走向世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大国政治威望的稳步提升,外国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兴趣与热情也与日俱增,因此,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我国目前外宣工作中必不可缺的载体与主要实现形式,外宣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成功与否,其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一、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

黄友义对外宣翻译的界定全面而深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张琳曾说“换言之,就是把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状况、国家大政方针、自然风光、市井风情、精神面貌、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宣传资料介绍给国外读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

结合一些学者的言论,对外传播的定义是指:在国际领域内发生的,跨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的交流、扩展、传播行为。

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都强调国际领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内容的交流,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向外世界展示,让外国人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由此看来,从本质上讲,外宣翻译本身就是对外传播活动。

二、政治外宣文本的特点

政治外宣是外宣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宣传文本的翻译面向国外受众、渴望了解中国的华侨和香港同胞、澳门和台湾同胞等。政治文本的翻译帮助外国人和海外爱国者了解中国国情,方针和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及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服务,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宣传我们的国家,并建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它不仅具有告知人们的政策和政治事务的功能,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其特殊性,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更加认真对待。翻译的不准确或微小的错误会影响读者的理解,甚至造成读者对国家重大政策的误解,这可能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一)政治外宣文本的一般特征。1.政治外宣文本具有政治性。政治外宣翻译与其他翻译的最大区别就是翻译内容的政治性强。政治外宣文本除了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要取得一定的政治效果。政治外宣文本通常是政府的原则、立场、政策的体现,往往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小心;2.政治外宣文本富有文化内涵。对外宣传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由于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观念等差异,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在政治外宣翻译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再现。很多汉语文本英译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应目的语,这就要求译者灵活处理,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如解释、新词创造等来准备传递原语的文化。可以说原文中文化现象是否准确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3.政治外宣文本具有时效性。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换句话说,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要么有新词出现,要么有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更应体现词汇的变化。随着国际环境和国情的变化,国家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时在宏观政策及大针方针方面会有新的调整,而这些都会体现在政治文本当中,所以在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效性。

(二)政治外宣传文本的词汇特征。1.政治外宣传文本通常充满大词、术语、抽象词汇等,有时还会重复使用以示庄重和严肃。如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扩军备战(军备竞赛),与国际接轨,等。在实际翻译中,类似的词汇可以不译;2.政治外宣传文本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尤其是四字结构。四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最活跃、最具有表达力的精华,其特点是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形式美、意象美。四字结构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政治文本中广为使用。

(三)政治外宣文本的句法特征。1.在中国政治文件通常比较正式,它们力求严肃,庄重和权威。这就需要特定表达形式和语言规范。政治文本中大量使用长难句以示政府成才恶化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大量使用无主句是政治外宣文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显示政治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政治外宣文本中经常大量使用无主句;3.政治文本中大量使用平行结构和重复。

平行结构是政治外宣文本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句子结构的重复,是增强的文本权威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对外新闻编译的忠实于叛逆[J].中国翻译,2004,(6).

[2]张琳.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J].榆林学院学报,2011,(5).

[3]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赵启政.中国人眼中的美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6]肖嫱.政治外宣文本英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9

1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所谓的关联与顺应是两种相互补充的翻译模式,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原文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还有翻译者是三元关系。其中翻译者在三元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作用是建立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关联。从三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译者尽最大努力保留原文的意思,但同时要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者要根据读者的认知习惯以及认知语境合理推断和假设,找出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原文信息的翻译策略。这个翻译的过程中就是原文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盼相吻合的过程,译者以明示推理为手段,将语境效果为标准,将意图作为归宿,在原语认知语境与译语认知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性。但是,翻译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翻译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翻译者的责任很重,他不仅要将两个文化系统中的读者建立认知上的联系,同时还要关注很多因素,以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为例,译者要从文体、风格以及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考量。

比如:

(1)我们需要价格最低廉的茶叶产品。

(2)我们希望能够获得贵公司各种类型的茶品产品以及最低销售价格。

译文:

(1)We need the price of cheap tea products.

(2)We hope that your company can obtain various types of tea products and the lowest selling price.

在正常的交际中,我们都会采用第一种译文的说法,因为只要将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但是与别人进行生意往来,尤其是进行跨国交易,国企茶叶企业应该展现出诚意,最可能获得对方的肯定和好感。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译文措辞上要更加讲究,不能够只求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还要符合对方的阅读习惯以及审美要求,虽然关联翻译理论也关注了认知语境,但是在语境描述方面却远远不如顺应理论的翻译效果。

顺应论是将顺应作为翻译的第一原则,顺应论就是对顺应对象的描述极为具体、完整、恰当。在这种理论支持下的翻译可以勾画出语境的具体成份以及相关语言要素,但是语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完成复杂的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该理论的处理并不是很好。顺应理论翻译是在明确翻译目的的表述时,对多种表达策略与技巧的选择的翻译方式,这样的翻译更加能够体现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译文会适当取舍,也会对整个翻译活动进行综合考量。

而将两种翻译理论结合在一起,很显然能够完善整个翻译过程,保障译文更加合理。翻译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推理选择到结合译文读者认知语境,顺应读者认识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从而优化译语选择,获取最佳翻译效果的过程。这样的翻译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语言转化活动。关联与顺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在翻译的过程中,关联能够解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顺应则是解释翻译的选择过程。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是将关联作为依据,将顺应作为方式,将意图作为归宿,以动态化翻译方式取向原文。

2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茶企外宣翻译研究

在研究了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基本内容以后,下面针对其在茶企外宣翻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2.1顺应译文接受者阅读习惯

茶企外宣材料翻译根据关联顺应的翻译要求,可以将语境分为原语语境以及译语语境两个方面。前者是译者对原作意图的理解,后者是译者恰当传递意图。关联顺应将顺应理论中的语境概念继承了下来,不同的是顺应论中在这个部分的体现更加明显。从这个方面出发,中国茶企在外宣资料的翻译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文字对仗、四字成语校多。外宣材料中总是将企业获得成就、奖项、奖项名称一项一项罗列出来,但是西方企业在这个方面与中国企业存在明显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茶企外宣资料依旧采用传统的翻译方式,就容易导致客户失去阅读资料的兴趣,或者是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翻译者应该选择顺应译文接收方阅读习惯以及语境习惯的方式,在翻译上省略掉一些对于译文接受者来说无关紧要的内容。翻译的时候,建立与原文和译文接受者之间的阅读方式关联,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原文接受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习惯,对译文的翻译方法做出选择,以读者为翻译的核心,考虑读者所在的文化语境中,应该更加关注企业的生产能力、服务态度等等,而不是空泛的经营理念。很多中国茶企在外宣资料中融入了大量的企业新闻、咨询等,有的还将领导人视察或者是题词等内容作为企业吸引外资的宣传点,实际上,外国客户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国外企业或者是客户关注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茶叶产品的效用品质,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省略其中一些新闻内容。

比如:公司“XX”牌茶叶荣获国家有机茶认证,同时荣获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企业翻译者应该明白,翻译外宣材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外客户和企业了解我们的茶品,提升茶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建立合作关系。而在资料中大量介绍产品奖项的意义并不大,同时国外客户对福建著名商标等方面并不了解,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内容省略,只保留荣誉称号这个部分即可。从这个分析中可以总结出,要顺应译文接受一方的阅读习惯与思维特点,资料翻译中空洞的经营特色以及各种奖项的罗列只会徒增的冗余度,对客户不但没有吸引力,反而会影响客户的阅读兴趣,宣传资料翻译要将茶品特色,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等作为重点内容,直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2.2顺应译文翻译者理解习惯

在茶企外宣材料翻译中还会涉及大量茶叶名称,由于这些茶叶名称只存在于汉语系统中,如果直接将茶叶名称翻译过来,而不加以解释和修饰,那么国外客户很难理解这些茶叶产品的作用,外宣资料就是向国外客户介绍本国的茶叶产品,让他们能够了解这些产品的好处、先进的制作工艺等等,从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顺应译文接受者的阅读习惯,比如乌龙茶要在地势高的地方种植,而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是种不出好茶的,所以在不同的地区种植的茶叶,工艺以及制作方法、特色都不同,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将这个部分补充出来,否则很难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比如正山小种茶叶的金骏眉红茶由于制作工艺特殊而精湛,因此这种茶叶是以制作工艺命名的,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将这个部分翻译出来,这就是茶品的特色,也是吸引国外客户的卖点。不同的企业,茶叶产品的产地、特色、工艺都不同,翻译者必须要对这些产品有全面了解,这样翻译的时候才能够应用自如。

2.3顺应疑问接受者思维习惯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汉语企业外宣资料在书写上一般会使用排比、对仗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阅读者能够自行领会其中的含义和主旨。但是西方人思维非常直接,这也决定了其书写习惯也是开门见山,习惯将最关键的信息放在一句话的最前面。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非常明确,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但是汉语讲究意会,主题突出,而不是主语突出,主语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正是由于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思维上存在这样的差异,在茶企外宣资料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必须要注意这些问题,避免国外客户阅读资料时产生歧义和理解错误。中国茶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此茶企在宣传企业产品的时候也喜欢引经据典,也喜欢使用名人警句来凸显企业文化以及茶品特色,但是西方人在这个方面并不关注,国外客户重视茶品的品质。

比如:明清之后,龙井盛名远播,中国龙井中以西湖龙井最佳。

原文是为了凸显中国龙井茶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底蕴,但是为了顺应国外客户的思维习惯--重视品质,要将后面“中国龙井中以西湖龙井最佳”放在第一句,达到宣传西湖龙井茶拥有好品质的目的。

翻译是一项系统化、细致化的工作,对翻译者的文化底蕴、专业技巧要求极高,中国茶叶企业在翻译外宣资料的时候,要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合理使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作为指导,顺应译文接受者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理解习惯,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结束语

总之,茶企外宣资料翻译中的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是一种互补的翻译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企业茶品介绍宣传的本意,又能够以国外客户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一个最佳的翻译效果。翻译者根据实际的宣传要求,合理选择翻译的方式,采用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使资料译文更加完整,语句语境更加符合、更加靠近译文接受方。本文对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茶企外宣翻译研究的要点进行了几方面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茶企发展以及国家茶叶经济增长有所助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渐频繁,中国茶叶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质量也越发受到关注,企业外宣翻译的重点在词汇、语法以及文化内涵的方面,但是从现阶段茶叶企业的外宣翻译情况来看,“胡译乱译”的问题十分严重,关联——顺应翻译模式对克服以上问题十分有效,本文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关联——顺应,翻译模式,茶企外宣翻译

参考文献

[1]傅菲菲.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中国企业外宣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2014(8):43-44+47.

[2]邹巍.关联—顺应视角下网络外宣资料翻译研究[D].南昌大学,2013(6):14-19.

[3]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6):238-239.

[4]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3):78-79.

[5]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6-27.

外宣翻译的特点 篇10

在外宣翻译中,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准确翻译的难度比较高,为了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中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文化,由此看来,跨文化语用学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翻译的效果,促进外宣翻译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上的形象,凸显大国地位,拓宽国际影响力。

一、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的原则1.内外有别。

所谓内外有别,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读者对象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各语言文字。客观的讲,在价值观念以及关注兴趣方面,中西方的受众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在主观方面,中西方的受众对传播效果的期待不同。基于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需要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秉持内外有别的原则,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具体说来,汉语和英语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地域环境、历史条件、传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

2.外外有别。

外宣翻译人员面对的为国外受众,因此,要对国外的文化以及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准确的把握,在翻译中准确的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在尊重西方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翻译。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两种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表达差别进行准确的掌握,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及语言习惯,提升传播效果。翻译过程中,要具备较高的针对性,注重外外有别。

3.含而不露。

通常来说,外宣会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当受众意识到宣传者的宣传目的出于自己的利益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宣传效果,因此,在进行外宣时,需要将结论蕴含的报道中,让外国人在观看之后形成相同的内在逻辑,从而起到宣传的目的。切忌在外宣中直接阐明目的,耳提面命式的进行宣传。

4.语篇为中心。

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以及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是语篇中两个不可少的要素,在进行外宣时,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能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该将字、句放在大的语篇环境中来理解,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正含义。翻译中,要忠于原文意义,而着眼语篇就是满足要求的前提条件,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尽量准确的揣摩作者想传递的文化及信息,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具备原作的风格意义。在以语篇为中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也能够保证译文的通顺性。

5.增进理解。

在中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且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也根本不同。各国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实现共赢发展。基于此,我国外宣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还需要遵循增进理解的原则,通过外宣报道,提升国际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坚持增进理解原则时,翻译人员需要立足于国外人员的兴趣点及接收方式,从而产生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6.国家利益。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对外报道中的国家主体作用依然比较强,在外宣中,应该十分重视国家信息安全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外宣工作中,国家利益原则的主要体现就是营造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二、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1.在报纸新闻中的翻译策略。

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报纸是各个国家均使用的媒体之一,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再到新闻正文,都蕴含着比较多的文化元素,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必须要对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地处理,保证成功翻译。首先,新闻标题的翻译,新闻标题是一种独立的文本结构,是新闻事实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承担着吸引读者注意的任务,通过新闻标题的阅读,读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信息,同时,也能将报纸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在进行翻译时,要技能体现出新闻的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将文化特征凸显出来,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其次,新闻导语的翻译,中文新闻以及英文新闻的体裁是不相同的,导语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进行新闻导语翻译时,需要十分注意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对信息要素的提取,实现“对等”翻译。最后,新闻正文的翻译,新闻报道的类型比较多,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社会动态等均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由此一来,新闻正文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就会比较多,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先对新闻正文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主要观点,然后进行有效转换,并生成最终的译文,提升新闻正文翻译的准确性。

2.在杂志新闻中的翻译策略。

杂志的主要作用就是纪录历史,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本内容也会相应的变化。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杂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杂志新闻中,更多的是深度报道,目的是将新闻事件全面的诠释出来,并起到一定的倡导作用;杂志的目标受众专业化及细分化非常强,由此也决定了杂志的内容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细致性;杂志的内容广泛性比较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多个方面都包含在杂志文本中,加之以深度报道见长,因此,其与政治、文化的交互影响非常明显。基于此,在进行杂志文本翻译时,翻译者需要首先考虑自身的文化认知以及价值观,然而在考虑外国人的接受习惯及语言特点,提升翻译的准确性。

3.在广告文本中的翻译策略。

广告的意思中包含通知、诱导、发布,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包含言辞性广告和非言辞性广告两类,在言辞性广告中,标题、正文以及标志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非言辞性广告中,图像、色彩和版面设计是主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中英文商标广告是比较常见的,在进行商标命名的翻译时,如果翻译的比较巧妙,那么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对广告词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中英文语言对比,首先对比词汇特征,包含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复合词、外来词的对比,接着对句法特征进行对比,包含简单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和直接引语,最后是对比修辞特征,包含比喻、拟人、双关、排比等,通过中英文语言的对比,提升翻译的有效性。语言对比完成之后,需要对广告文本翻译,首先要将中英文广告中蕴含的文化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在保证原广告语核心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保证广告效果不会消失。实际上,在进行广告文本翻译时,并不是简单地文字翻译,而是意念上的转移和诠释,具体说来,在进行商业广告翻译时,应先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以及消费习惯、审美倾向进行有效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保证广告效果。比如保洁公司的洗发露广告标题为“Head and Shoulders”,如果直接翻译,那么就是“头与肩”,这种翻译方法很难与洗发水联系在一起,而“海飞丝”的翻译则可以让消费者直接了解产品即是洗发水。

4.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翻译策略。

对于新闻发布会的外宣材料,其所使用的语言均为书面语言,涉及的领域比较多,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主要是客观叙述,且使用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比较多。在进行翻译时,要对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十分注重,保证礼貌的同时,准确的表达出其中蕴含的国家立场,从而生动的将原文中的含义表达出来。当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策略问题时,翻译人员需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保证符合外国人阅读习惯的同时,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外宣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的考虑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阅读习惯、行为习惯等,在充分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翻译,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增强宣传的效果,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摘要:外宣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学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在本文中,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了外宣翻译的策略。

上一篇:高职英语写作下一篇:外边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