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十篇

2024-06-01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金陵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的07级健康弱势学生随机抽取700名。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具体是向学生问卷共发放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73份, 回收率96.1%;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康弱势学生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

表1显示健康弱势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方式主要集中在非剧烈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上, 尤其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健身跑 (走) 这些项目所占比例较大, 因为这些项目非常普遍, 所用场地器材少, 学校容易开展。但是锻炼形式比较单一, 几乎没有人能较多的掌握几种运动项目技术。在调查中发现女生偏向于太极拳和健美操、瑜伽这些塑形养心的项目;而男生更多的选择一些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太极拳和健身跑 (走) 的项目。对于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项目在这些健康弱势学生中并不太受欢迎。这与他们的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差、意志品质差、心理素质差的身心特点是相符合的, 而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社会, 竞争激烈是有目共睹的, 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 坐享其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的精神将是每一位授课老师的重要任务;研制开发多样性的课程, 开设更多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必将是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趋势。

2.2 健康弱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 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若干要求, 并将其作为日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相对接, 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并将运动贯穿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图1反映的是健康弱势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 我们通常认为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锻炼就是经常锻炼, 就做到了持之以恒。而在调查中每周能锻炼3-4次的仅有15.82%, 还有15.52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每周只锻炼1-2次, 这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 其中大部分的健康弱势学生不喜欢室外活动和集体活动。在与一些健康弱势学生座谈时了解到:由于存在生理上的疾病或缺陷, 身体素质差、动作不协调、自尊心强等原因, 他们很怕失败和别人的笑话, 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的情绪, 对于这部分学生, 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并发挥群体的力量, 有针对性的调动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锻炼中, 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运动负荷, 是很难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上图反映了健康弱势学生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有36.9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 活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有14.75%, 健康弱势学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偏短, 可能与他们的体能不足和健身意识差有关。学校可以成立健康弱势学生体育活动指导中心, 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做一份运动处方, 通过运动处方锻炼, 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运动处方在内容、强度、时间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按需所教的教学思想, 将很大地调动健康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联邦德国运动医学专家霍尔曼教授经过多年研究, 提出最佳负荷要求为每天以心率为180减去年龄数 (例如三十岁的人为180-30=150次/分) 的负荷强度连续运动十分钟, 或者以同样强度每周运动三次, 每次运动20~30分钟。健康弱势学生达到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方法为 (180-年龄) ×80%, 即心率达到120~130次/分左右即可确定为适宜的运动强度。在实际运用中可教给学生自行采用脉搏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运动时间一般应在30分钟以上, 最多不宜超过60分钟。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运动时间过长则容易引起运动性损伤等并发症。每周运动次数应在3~5次之间, 应鼓励学生在上体育保健课后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2.3 健康弱势学生的理论知识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88.5%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前不知道做准备活动, 87.1%的学生不知道运动后做放松练习;87.2%的学生认为只要在锻炼中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 就能达到运动的效果;而如何控制运动负荷、判断运动效果, 50.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可见, 广大学生对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较少, 在锻炼中盲目性、随意性普遍。健康弱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如何确定适宜的运动量是实施教学的最重要内容。运动量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乘积,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的最主要因素, 选择不当也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2.4 健康弱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表2显示:只有8.9%的健康弱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着敷衍的态度, 在运动场上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认为自己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不足和兴趣淡薄,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认为自身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上体育课的时候怕苦、帕累、怕脏, 不愿意练习或很少练习, 觉得上体育偷点懒没什么了不起等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他们虽然内心渴望体育锻炼, 但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目光, 自信心不足, 且不能完全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所以对体育活动不太感兴趣, 参加体育活动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 一旦体育课堂教育结束或毕业离校后, 他们的体育行为立即停止。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必须培养他们的锻炼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有了爱好和兴趣, 就有了积极性, 就有了参与意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 兴趣孕育着愿望, 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通过良好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以至于爱好, 从而主动参与。对于健康弱势学生更适宜运用“成功教学法”, 即在各项身体练习中, 每位学生通过“成功教学法”练习, 都有成功的机会, 来满足每位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从而向练习目标迈进;另外要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使他们敢于面对生活,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改善现有的身体状况。

3 结论

1.南京高校健康弱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端正学习动机、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建立自信心是健康弱势学生要解决的主观因素;领导的关爱和重视、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必要场地器材设置的提供则是客观因素。

2.目前南京高校健康弱势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贫乏,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宣传和体育保健卫生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健康弱势学生能基本懂得, 包括运动卫生、自我监督、自我保护、运动损伤的预防、医疗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 用理论指导实践。

3.在高校健康弱势学生的体育学习中, 学校领导起着主导作用, 要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本文针对南京高校健康弱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概括, 以期为特殊体育教育在高校中健康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当然, 弱势群体问题的彻底解决, 不可能朝夕之间一蹴而就, 但只要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再加上健康弱势学生自身的努力, 人们就有理由期待和相信, 高校的健康弱势群体终将由“弱”渐“强”。

参考文献

[1]徐成立, 杨柳, 王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健身问题[J].体育学刊, 2005, 12 (11) .

[2]刘蓉.对高校体育课“弱势”学生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1 (2) .

[3]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4) .

[4]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6, 26 (5) .

[5]沈谊, 周挺进, 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5, 4.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2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程总体实施现状不是很好, 尤其是课外活动实施的最不好。显而易见, 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欠佳的现状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良现状具体表现在:

首先,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缺乏完备工作计划的保障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有专门的工作计划, 只有少数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没有, 尤其是实施现状本来就最不好的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空缺比较大,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可以说, 工作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也是我们保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因此, 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之前就制定好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并保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之间学生学与练的一致性不够

从对体育课以外的学校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调查来看, 学校体育课程中其他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强, 说明学生所学的与所练的一致性不够, 这一现状自然会波及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对这两者之间联系不强的原因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 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和经费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与学校体育部门没有认识到两者的联系, 没做出要求与规划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这一问题很复杂。可以说,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不同, 不同个体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看法也有差别。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最了解, 因此他们的看法多少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 受当前国家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 为了考上大学, 他们宁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中高考的重点科目上, 也不会主动拿出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久而久之, 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下降;其次, 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 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 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 凡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 学校、教师和家长就高度重视, 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 身体得不到锻炼, 自然影响体质健康;再次,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如出门坐车, 上下楼坐电梯, 闲暇时上网玩游戏等直接减少学生的活动和运动时间。另外, 学生本身喜欢体育, 但对体育课上稍有负荷的运动就不愿意参加, 导致活动的强度不够;加上一些学生从小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型偏胖、体育基础差等都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 怕锻炼造成意外伤害, 所以, 宁愿不让学生去参加锻炼。上述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而本研究主要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因素中的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着手分析。

据此可以断定,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 并且学校因素中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其中,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这一因素占64.5%, 占的比重最大;其次, 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这一因素占62.4%,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一因素占61.2%。可见,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两个因素占的比例相当大, 而这两个因素恰恰都是学校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因而可以说,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的,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 多少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

第二, 学校体育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3

【关键词】学生;体育;健康;认识;关系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教育部署,搞好“体育与健康同步发展”,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的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推行,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个性发展,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积极提倡体育与健康关系化发展。

一、体育与健康理论研究

1.体育与健康概述

体育和健康在学科上都是一种独立性学科,但是体育与健康不能脱离实际,而真正完全的独立。“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人与社会的适应能力。

2.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文明与人类健康,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与人类“文明病”,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病,精神或心理疾病,白领综合症,吸毒等将影响到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体育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人类高度文明的象征,体育突破种族界限,提倡和平,也是体现在弘扬气势与精神鼓舞人类。坚持健康第一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体育综合功能,树立身体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二、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

1.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

(1)促使人体健康发展。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2)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国内体育科学研究观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国外科学家还做过一种试验,让健康青年连续躺在床上9天,发现他们的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工作能力平均下降21%,心脏容积缩小10%。

2.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2)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3.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所以,“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与健康的结合重要性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勞,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秀馥主编,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羽毛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纪秋云著,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武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曾志坚、彭勇主编,《体育与健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年9月。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4

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建议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学习评价,为保证学生主体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本文选用698名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经过评价能力培养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第二,评价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带有指导性的评价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评价能力的养成,提高了学生自评与互评成绩的可信度.因此,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又可以让学生明确他们的评价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成为保证学生最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有效手段,保障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发现学生在评价时受到情感、功利等因素影响,因此单纯依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无法确保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的客观、准确.

作 者:高岩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浙江・嘉兴,314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1 关键词:评价能力   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5

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 尤其是农村小学生, 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 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卫生保健、饮食习惯、健康锻炼与合理安排生活等方面, 帮助和教导他们。总的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组织健康讲座以及开展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 也可以定期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更真切地体会健康生活的观念,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坚守阵地, 奠定基础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 并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提升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那么, 在体育课上怎样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呢?

(一)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低年级学段, 应侧重学生的体育教学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在中高年级学段, 则应侧重集体 (小团体) 教育。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基础上, 再进行技能方面的教学,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例如, 我在执教低年级时,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选择了“上课铃声响快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堂上听到哨声马上停下所有的行为看老师、下课前再次参与整队”这三个常规步骤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渗透和引导, 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强化, 终于达成了目标, 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条件的差异, 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如同样是练习单、双足跳, 让学生进行“跳房子”的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 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三)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一定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 技能是体育学习习惯的表现方式。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 通过课程标准、校本课程的学习, 使中高年级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如我校在低年级进行一些“叫号传球”、“射目标”、“穿山洞”的足球游戏, 到中高年级系统学习足球的传接球技术和射门。这样, 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就能明显增强。

(四) 锻炼意志, 持之以恒

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 结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需要, 逐步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 有计划地实施, 多次的反复实践, 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 对于动作要领要细心地加以揣摹, 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2.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 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耐久跑是一项单调、枯燥无味、比较艰苦的运动项目, 好多学生听到耐久跑就“发怵”。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用学生熟悉的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 激励学生坚持练习, 这样就能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自我监督。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学生的自觉, 所以学生学会自我监督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做到, 教师在与不在一样, 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 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例如, 我在与学生共同确定某种活动目标后, 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 并让他们自己评价做得怎样, 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 对做得不好的进行引导, 学生只有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后, 才能监督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4.自我暗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持怀疑态度, 经常在体育锻炼中放弃应有的尝试和努力, 从而阻滞了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的提高。鉴于此,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 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冬天的早晨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 要学习解放军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保卫北国边疆的精神, 起床。”这样, 学生就可以克服畏寒, 穿衣下床, 进行跑步训练了。

三、注重常规, 有效提升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6

高校承担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任,高校体育要改变传统重视技能忽视能力和体质健康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大学生“人文化体质健康”为依托,构建新型的高校学生健康促进教学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1、大学生“人文化体质健康”的现状

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进入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所适从,生活变得没有规律,经常晚睡晚起,有些学生甚至泡网吧,玩游戏,这些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进而导致学生体质日趋下降。其实,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有些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工作不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当前,高校公共体育仍然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状态。体育的地位并没有摆正,这主要是高校并没有端正教育的目标,没有真正发挥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很多学校目前的体育课仍然存在“一刀切”现象,高校对体育的态度仍然是重视体育测试,而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而且教学往往也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注重竞技体育项目的成绩,而忽视群众体育,课外体育,体育的覆盖并不全面。此外,以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现状,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端正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2、大学生“人文化体质健康”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构建

2.1、指导思想的构建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并把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也贯彻到教学中。同时,要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为重点,以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为核心开展高校体育教学。

2.2、教学目标的构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要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首先,构建合理的近期目标,大学生“人文化体质健康”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以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基本的体育技能为基础,不断丰富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丰富课余体育的内容,从而不断提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次,要建立中长期的教学目标,随着学校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重视,中长期目标也就越显得重要,由于学校体育强调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锻炼身体,那么为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就成为了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普通高校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主次。因为,不管近期目标,还是中长期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只有把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2.3、教学内容的构建

(1)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身体发育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且课余时间比较多,这个阶段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促使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的进行体育活动。同时,普通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体质状况来扩大体育教学内容和项目,通过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促使其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积极的参与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与时俱进的设置公共体育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和小学、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差无几。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日趋下降的前提下,高校要从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出发,努力把终身体育项目和大学公共体育项目相结合,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仍然能积极参与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改变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重复、简单和落后的一些弊病。要有发展性的开展体育教学,例如,进行分层教学,选项教学,积极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

(3)教学方法的构建。

高校体育教学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能固步不前,而是要积极的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构来构建普通教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进行锻炼,以提示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此外,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一些先进的方法来吸引大学生进行锻炼。

(4)教学组织的构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本着以学生体质健康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根本,采用有利于教学总体目标达成的,有利于学生技能、意识和体质增强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组织要形成课内和课外组织形式的统一,课内带动课外,真正实现促进教学的目的。首先,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课内外的体育指导,课外体育指导可以更好的促使教师掌握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课外体育指导还是课内教学的延伸,能有效促使学生的锻炼更上一层楼。其次,让大学生像上体育课一样参与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构建以社会为基本模式的体育锻炼方式,可以促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进而不断的自我提升,增强体质。

(5)体质健康促进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评价的构建。

课程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而应该包含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和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首先,要在学期开始进行大学生的体质测试,通过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在学期结束后进行体质测试,并评价锻炼效果;其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参与状况、知识技能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即评价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又评价了学生的锻炼态度等内容,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指导作用。

3、结论

大学生“人文化体质健康”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很明显高校体育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校在构建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考虑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前提下来构建合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内容等,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质健康实施与推广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以大学生体质健康为依托,促进“人文化体质健康”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质健康文化。

关键词:人文化体质健康,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海峰,刘志刚.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J].体育与科学,2010,(4).

[2]于丹.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0.

[3]杨占武.美国大学体育核心理念[J].体育文化导刊,2011,(4).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7

树立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概念

构建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生理、心理特点, 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体育功能为核心价值导向, 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 在教材的开发、教法的改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等方面,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体育特长课程设置

由于培养的需求, 一般的技工院校都需设置不同的专业, 在不同的专业学习的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差别, 如文科的计算机、文秘等专业的学生群体以女生为主;而理工科的数控、机电、电气、汽车等专业的学生群体以男生为主。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 要符合学生特点, 紧贴学生的需求。

(一) 以学生层次来划分的课程设置

初中起点五年高技前三年 (中技)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一年级可作为基础教学阶段, 开设以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综合必修课, 以便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以田径、基本体操等身体素质锻炼以及体育保健等课程为主。二年级为选择教学阶段即分类教学阶段, 可根据学生发展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 以掌握一般运动技术、职业技能与基本练习方法为主要目的设置选项必修课, 主要体现以学生的自我兴趣为主, 结合专业特点, 同时采用分层教学开设初、高级班, 注重培养技能。三年级为分科教学阶段, 可根据个人特长和专业性质不同, 开设有利于与高职相衔接、包括体现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互交叉的综合选修课。同时重在培养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 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做好衔接, 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高职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年龄、心理特征, 课的性质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同。主要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 以专修课程为主, 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特长进行选修, 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 以学生类型群体为主的课程设置

在进行课程设置前, 我们对7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兴趣的调查,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中三大球、艺术体操、羽毛球、形体训练极受学生欢迎。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学习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文科专业的计算机、文秘及旅游酒店管理类的学生群体以女生为主。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女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课程除身体素质锻炼的田径与基本体操外, 要以形体训练、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小球运动 (乒乓球、羽毛球、毽球) 、软式排球等侧重于健身功能和更富趣味的体育课程为主。理工科专业的数控、机电、电气、汽车等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 由于男生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点, 比较喜欢竞争性和对抗性的体育项目, 所以课程设置除身体素质锻炼的田径与基本体操外, 篮球、足球、排球都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 除此之外兼设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课程, 如图1所示。

学生自主选择

对技工院校学生随机进行了“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你的体育特长和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2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84份, 有效率为89.2%。调查结果:1352人占有效调查的75.8%表示“肯定”;367人占有效调查的20.6%表示“有帮助”, 只有3.6%的65名学生对选课制表示“不一定”, 这说明学生对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从以上调查可得出结论: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 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意愿,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同时对体育教师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课外体育拓展

构建完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就要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以课外专项体育俱乐部为主线开设第二课堂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课外拓展。参加学校专项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该项目有着浓厚兴趣, 他们能潜心于该项目的学习、研究与提高。以俱乐部为单位组织好各类单项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搞活学生余暇体育的核心和关键。

学校的各个体育代表队可借助俱乐部的平台进行人才选拔。通过学生课外专项体育俱乐部组织比赛选拔出精英分子组建的学校运动代表队应是学校该项目的最高水平。如以我校学生篮球俱乐部成员组建的篮球队参加广州市市属技校“实用杯”学生篮球赛分别取得女子组第一名, 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以学校“田径之友”俱乐部的学生组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技工学校田径运动会取得男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组的三个组别的团体冠军;乒乓球俱乐部学生参加广州市技工学校学生乒乓球赛获团体第一名, 女子单打第一名;体育舞蹈俱乐部学生参加广州市属单位的舞蹈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课程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我们注重反映学生的改进和发展, 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不断实践和总结后建立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建立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档案; (2) 学期初与完成学习后的体能测试成绩的对比; (3)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 (4)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 (5) 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 (6) 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起“以学生起点为基础、按提高幅度、参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并考虑多方面因素, 结合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评价模式, 使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程度的调查显示:65.8%的学生变得“积极”, 30.7%的学生“较积极”, 3.5%的学生“无变化”,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显著的积极变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在校园中的集中体现, 它涵盖了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 是构建完整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最后板块。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的校园体育文化, 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 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这也成为学生毕业后参与社区体育的桥梁。

技工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与独特内涵, 这是由技工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技工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是“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 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 又能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曲家湖.学校体育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陈晓维.对建立我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3]李沙, 杨志伟.略论社会转型期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 .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学生往往由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几个重要有机部分发展不平衡而影响整个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找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由于长期以来没能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希望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3、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础。

三、理论依据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新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各学小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紧密而又不可分,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成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随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理论的范畴逐渐运用到实践教育中,并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可。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课间活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课间活动形式进行改革。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

四、研究方法及基本过程

1、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2)经验总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推广并实施。(3)个案研究法: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了解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心理变化,有效的进行心理变化。(4)参考文献法:查阅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案例,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构思研究框架。

2、研究基本过程。2013年3月到4月制定研究计划,以所带班级开展实验。2013年5月到6月根究试验班级的经验,在年级逐步推广。2013年9月到10月阶段性总结撰写研究日志。2013年11月整理实验成果,上传日志。2013年12月梳理资料,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效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新课程特别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游戏和竞赛,让学生辜受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是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减负”后的乐趣,真正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有效提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了交往,指导学生掌握了能够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随处可见。

六、结论与建议

首先,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9

2.2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多,而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提供的主要场所,就需要其充分认识到其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肩负其人才培养和建设任务和使命。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直接就影响了国家未来的体育教育水平,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做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2.3体育高校未来发展的要求。高校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提供的主要场所,其对专业人才培养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定,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就需要体育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按照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来提供相应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体育高校新时期环境下的教育转变,也是其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具有的认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体育高校需要改变其教育的模式以及教育的观念,来创新教育的方式和优化课程的设置,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为教育的中心,来进行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这在提高了体育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其未来的稳定发展。

3.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策略

3.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影响到了教育思想以及教材实施,同时还体现了对学生的教学启发和引导,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更新其教学的理念,从而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对高校教师来说,需要其具有自我教育理念更新的认识,根据其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能够不断的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从而实现和时代步伐的一致。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还需要教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和提升综合素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从而来更好的促进他们健康素养的养成,这对他们长远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的影响。

3.2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体育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其具有合理明确的培养目标,并且还需要做好对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这也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因此,这就需要体育高校做好全面培养目标的是定以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健康素养的课程,并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健康素养意识的强调,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实现多元目标与核心目标有效结合,对其专业知识技能与健康素养课程进行联系,从而达到一专多能性的体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3营造良好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氛围。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来说,高校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健康素养培养氛围,这也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育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全民健身活动,从而在校内营造一种良好向上的氛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体育高校还可以通过和体医以及非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来让他们定期的加大对学生的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从而提高学生对健康运动的认识;另外,体育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医学专家来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定期的开展和健康素养相关的讲座,来加强学生对健康运动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企业的公益赞助,通过一些医疗机构能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测,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对健康素养的进一步认识和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认识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高质教学,这也是促进健康中国发展的必要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萍.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9).163-163.

[2]娄媛媛,周世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33):60-60.

[3]何忠.“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8):85-88.

[4]乔福晋,李金磊.“大健康”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7(5).185-186.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10

一、当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来, 我们看到了突然之间变得异常活跃和快乐的体育课堂,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才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怎样才能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怎样才能把运动技术和增进健康统一起来。这些都涉及到一个问题, 就是怎样检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 也就是如何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什么、怎么评关系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目前, 从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来看, 我国当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工作还不完善, 甚至还有很多困惑, 存在着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仍需转变。

“为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健康第一”而评价的理念, 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大多数一线体育教师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学习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

学校还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测评仍是个难题, 尤其是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 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性手段。

3. 不能全面反映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效果。

不能很好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 影响了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4. 评价内容体系越来越繁杂。

出现评价有过分追求完备的倾向, 以至评价方案越来越细, 繁琐的指标过多, 使人对评价望而生畏, 厌烦评价及不愿意评价。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方案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还需不断研究。现在我们看一张深圳西乡中学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前用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统分表 (如表1) 。

从表1中可看出, 体育课程改革以前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为:学生体育最后成绩=运动技能 (70%) +体育基础知识 (20%) +出勤与表现 (10%) 。这是传统体育课程终结性评价, 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简单便捷, 也很适合教师操作, 但不算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在实施课程改革后,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没有作统一规定,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本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 设计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方案, 谨供大家参考。方案主要包括情感态度评价、学生技术技能学习评价、学生体育知识评价 (如表2、表3、表4) 三个方面。

以上评价方案的具体程序根据实际情况操作, 根据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从中可以看出, 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综合成绩是将情感态度评价得分 (等级评分要换算为分值) 与技术技能评价得分等内容进行综合统计, 以计算学生的最后量化得分或等级评分。

综合成绩计算方式:最后成绩=情感态度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技术技能 (教师评价) +知识认知 (教师评价+自我评价) +体质健康 (教师评价) 。

三、小结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上一阶段的终结, 又是下一阶段的起点, 评价理念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行为和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课程标准》提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它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为免束缚教师的思想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中也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一个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因此, 教学一线老师要因地制宜, 制定适合实际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风机振动的原因及分析下一篇:农村小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