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财务治理论文三篇

2024-05-17

相机财务治理论文 篇1

关键词:风险状态依存,风险分散机制,利益相关者,相机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种机制以使投资方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而这也正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企业的投资方不仅仅包括股东、债权人,而且还包括员工、经营者、客户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都为企业提供了不同性质的资源。因此,应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设计财务治理机制。

一、风险状态依存与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散机制选择

在一定时期内,决定利益相关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是稳定的;而市场竞争环境却是瞬息万变的,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会偏离预设风险,使投资风险表现出状态依存性。所谓风险状态依存就是指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实际风险偏离其预设风险的各种状态,包括风险溢余、风险短缺与风险匹配三种基本形式。其中,风险溢余是指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超过了其可承受范围;风险短缺是指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风险匹配是指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与其可承受风险相当(或持平)。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只有将风险控制在短缺或匹配状态下才能实现预期收益。如果出现风险溢余,则利益相关者可能遭受超越其风险管理能力的损失。那么,利益相关者应如何将实际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以规避风险溢余的发生呢?

在风险状态依存下,利益相关者可以选择风险接受、风险拒绝、风险转移等不同风险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行为控制风险,同时应相机选择企业、市场与关系型合同等不同风险分散机制调整资产组合与融资结构,以规避风险溢余的发生。那么,企业、市场与关系型合同分散风险的机理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利益相关者又该如何利用它们分散风险呢?

首先,企业表现为各种要素资本的组合及其反映的产权关系:要素资本所有者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投资的结果表现为企业的资产组合,其产权关系表现为融资结构。当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并满足了预期收益目标要求时,资产组合与融资结构达到目标匹配状态;而当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收益目标要求时,利益相关者可以委托代理人借助要素市场或资本市场进行资产交易,以调整资产组合。资产组合的调整过程与融资结构的优化过程就是企业分散风险的过程。

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风险分散功能,至于应选择哪种企业组织形式,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目标要求以及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而定。独资企业虽然较易实现股东剩余收益,但是,由于独资企业单一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资本来源的单一性与风险管理能力的专用性,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财务行为的选择范围,不利于企业以规模扩张与资产多样化组合来分散风险。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了企业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企业分散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合伙企业的所有者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二者的风险分散功能不同。合伙企业的无限责任限制了企业财务行为的选择范围,合伙企业的风险分散功能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则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实现高风险、高报酬的目标,可以扩展企业选择财务行为的边界,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资产品种和决策信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在提供不同资产品种的同时,还通过价格机制传递资产供应与需求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调整资产组合、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提供了决策信息。由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与收益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风险分散功能的局限性,因而仅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组合并不能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收益目标。又由于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提供的风险合同不能完全细分,资产的专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增加了资产交易成本,因而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合同交易的规模与频率受到限制。

由此可知,企业与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目标要求。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分散风险的需要,弥补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缺陷,客观上需要将每个交易主体持有的资产组合细分为相同的份额,并以合约的形式进行交易。这种交易不需要以实物进行交割,只需交换金融合约,由此产生了金融市场。根据金融合约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划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金融市场等,其中,股票、债券和衍生金融工具是以一定资产或资产组合为标的物的金融合约,这些金融合约约定了利益相关者对相应财产的特定权力。金融市场具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供细分资产、传递决策有用信息等功能,因此可以较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有效管理投资组合的需要。

再次,企业与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分散机制,事实上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风险分散机制,即关系型合同。所谓关系型合同是指利益相关者为了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财务行为的影响而签订的远期合约。通过签订远期合约,利益相关者可以屏蔽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对收益的影响,从而实现预期收益。市场交易双方的自利性导致了各自行为选择的相机性,从而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而关系型合同正是基于约束交易双方相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但是,关系型合同由于规定了合约双方行为选择的边界,因此增加了交易双方的机会成本。

总之,企业、市场与关系型合同在风险分散功能上的差异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风险状态依存不同选择不同的风险分散机制,而财务则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评估、控制风险的基本工具。因此,财务是嵌套在企业、市场与关系型合同中的风险分散机制,而财务的风险分散功能又必须借助于企业、市场与关系型合同来实现。如下图所示,资产组合、融资结构、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是相互作用的,通过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关系型合同,利益相关者可以不断调整资产组合和融资结构,以使公司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总风险达到可控状态。

二、相机选择权与相机财务治理

无论是市场、企业还是关系型合同,无不体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的,没有规则就没有合作。资本的性质与数量决定了利益相关者承受企业剩余风险的能力,承受剩余风险能力越强的利益相关者越有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分散风险,以规避风险溢余。所以,应当根据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本的性质、数量配置其财权,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务治理机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风险状态依存也不同。控制型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风险状态依存选择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措施,虽然可以实现自身的风险收益目标,但是这未必适用于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因此,合作规则还应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相机选择权,构建利益相关者相机财务治理机制,以维护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

所谓相机选择权是一种制度性期权,是利益相关者调整未来风险状态依存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需要通过合同或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通过履行相机选择权,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可以校正实际风险状态依存,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所谓相机财务治理则是指根据不同的风险状态依存,利益相关者通过履行相机选择权改变企业实际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或影响控制主体的决策行为,旨在保全既得收益或未来收益的一种风险分散机制。

利益相关者风险状态依存性是相机财务治理的基本前提。当实际承受的风险与预设风险一致时,利益相关者将维持既定的财务治理模式,以获得预期收益。当实际承受的风险与预设风险不一致时,利益相关者会选择履行相机选择权,重新选择企业、市场和关系型合同等不同的风险分散机制,或在既定的风险分散机制下履行相机选择权,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调整自身风险状态依存。

那么,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何种相机选择权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合作原则呢?笔者认为,应在既定的风险分散机制条件下,通过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治理权、财务补偿要求权和财务惩罚要求权等相机选择权以提高风险分散机制的机能,以达到保全既定收益和预期收益的目的。

1. 通过参与财务治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治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既定控制主体不变的条件下,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上积极发表决策意见,以影响控制主体决策行为;另一种是通过争夺企业实际控制权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至于选择何种方式,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实际承受的风险偏离预设风险的程度而定。例如,当企业的支付能力不能满足债权人的偿债要求,企业处于破产清算状态时,债权人会选择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使企业的控制权由股东所有转为由债权人所有,此时企业控制权就发生了转移。

2. 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财务补偿要求权。

利益相关者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利益相关者无法分散的,这种无法分散的风险一方面由市场做出收益补偿,另一方面需要由财务补偿机制做出补偿。如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系统风险是由风险合同(股票)设置本身的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流通股股东因此承受了额外的流动性风险,市场无法做出收益补偿,从而必须启动财务补偿机制以补偿流通股股东遭受的损失。

3. 建立约束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惩罚机制。

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可能造成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损失。因此,必须有一种财务惩罚机制来约束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除了制定“游戏”规则之外,还可以对违反规则的市场主体实施财务惩罚。财务惩罚机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公平的交易环境,同时也可保障财务安全运行。

一个民主的公司体制必须赋予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相机选择权,以发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约作用,防范控制型利益相关者“不轨行为”的发生。但是,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启动相机财务治理程序必须建立在对财务状态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同时应对照合同约定的财务状态合理运用相机选择权,不能随意干涉控制型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治理行为。

三、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相机财务治理机制的设计

1. 中小股东相机财务治理。

由于中小股东属非控制型利益相关者,这就形成了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是,由于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目标收益的差异性,以及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大股东选择的财务行为不一定能实现中小股东的收益目标。如在股权分置时代,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份一般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而中小股东的股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大股东的收益构成包括股利和产权市场上的股份转让收益,而中小股东的收益构成包括股利和二级市场上的资本转让收益。在产权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产权市场的转让价格与二级市场的转让价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大股东转让股份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大股东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于股利。那么,在企业控制权被大股东操控的情况下,大股东的财务行为是否会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呢?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由于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不同,因此对公司实际运营信息的掌握具有非对称性。如果大股东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选择不利于中小股东的财务行为,中小股东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呢?

保证中小股东利益不受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关键是建立中小股东的相机财务治理机制: (1) 应当建立中小股东相机参与财务治理的机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发布了关于建立类别股东表决机制的征求意见稿,并规定当中小股东有半数以上不同意公司资产重组、再融资行为时,资产重组方案或再融资方案就不能表决通过。类别股东表决机制的建立为中小股东相机参与财务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持股比例较小,中小股东对控制主体决策行为影响较小、行权成本过高,这就打消了中小股东相机参与财务治理的积极性。笔者曾提出通过建立中小股东累计投票权制度和中小股东投票权的信托代理制度以降低中小股东行权成本的对策。累计投票权制度解决了中小股东对控制主体决策行为影响较小的问题;而投票权的信托代理制度则解决了中小股东行权成本过高的问题,中小股东可以委托投资银行、信托机构、基金公司等代理行使表决权。 (2) 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补偿机制和财务惩罚机制,以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2. 经营者相机财务治理。

当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企业的经营者面临被更换的可能。如果经营者是有能力的,其对企业经营存在的症结比股东更为清楚,这时经营者就会产生收购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动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允许经营者收购企业,实现控制权的有效转移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旦企业被收购成功,对经营者就构成财富约束,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趋同,经营者将更有动力去管理企业。所以,经营者通过管理层收购(MBO)实施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有益的,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集团公司,经营者对于授权经营子公司的财务治理也具有相机性。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可以选择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基本模式。当对子公司采取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子公司财务运营状况良好,符合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业绩评价要求时,应当维持对子公司的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反之,当对子公司采取分权式财务治理模式不能实现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要求时,则可对子公司采取集权式的财务治理模式。所以,经营者的相机财务治理不仅表现为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而且表现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权的相机治理。

3. 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

《企业破产法》是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的制度基础。《企业破产法》是所有债权人维护资本权益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条件具有刚性,只有符合《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条件,债权人才能申请债务人破产。债权合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签订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一份债权合同的内容和限制性条款都不相同,债权人可以在利用债权合同实施资本收益保全的同时,采用增加限制性条款的措施来实现债权人资本收益增长的目标。所以,如何签订债权合同是债权人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关键。债权人之所以要签订有利于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债权合同,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债权人签订合同时不可能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这就要求债权合同应设立限制性条款和附带性条款。

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应当考虑的财务状态包括: (1) 债务人业绩稳定,现金流转顺畅,偿债能力稳定; (2) 债务人业绩下滑,现金流转不畅,偿债能力下降。债权人的相机财务行为包括变现抵押资产、追究担保人连带责任、实施债务重组、申请债务人破产等。债权人的相机财务治理行为包括接管董事会、参与董事会、接管监事会、参与监事会、更替经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经理)。如果出现了不利于债权人的财务状态,债权人会实施资本收益保全措施;如果出现了有利于债权人的财务状态,债权人会实施有利于资本收益增长的措施。无论企业出现了哪种财务状态,债权人采取了哪种财务行为,为了获得一定的决策有用信息,债权人都有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动机。

4. 职工相机财务治理。

工资和奖金是职工的主要收益,被解聘或降低薪酬是职工可能面临的风险。职工因为个人能力或道德问题遭到解聘或降低薪酬是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也存在因企业绩效滑坡、财务状况恶化导致职工工资发不出来的现实。所以,职工应当具有相机财务治理权,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当职工的整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职工可以选择参与财务治理或要求财务补偿等相机财务治理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赋予职工合理的相机财务治理权。

5. 客户相机财务治理。

客户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企业所选择的财务行为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经济利益。所以,客户也具有对企业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动机。客户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与企业签订财务合同以约束企业控制主体的决策行为,达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二是通过争夺企业的所有权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如费舍公司与通用公司是靠长期合同来合作的两家独立的企业,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通用公司对车身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费舍公司拒绝修改确定价格之后,通用公司通过收购费舍公司全部产权以达到纵向一体化、控制风险的目的。除此以外,客户还可以选择继续合作或放弃合作以实现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当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有可能选择放弃合作的策略。

6. 政府相机财务治理。

政府不仅是企业的“守夜人”,而且是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作为“守夜人”,当企业的财务行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时,政府将会对企业控制主体的财务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纠正企业控制主体的财务行为。作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政府与其他债权人和投资者一样也拥有相机财务治理权。如对排污企业的治理,政府通过罚款或征税等措施影响企业控制主体的财务行为;政府对偷税、漏税的企业实施税收保全措施等,这都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相机财务治理的表现。但是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本身具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政府的相机财务治理权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风险状态依存性决定了其财务行为选择的相机性,具体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对不同风险分散机制的相机选择和对财务治理的相机选择。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须以健全的市场规则为基础,并赋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相机财务治理权,从而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 2005;10

[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 1996;6

[3].杨瑞龙, 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经济研究, 2001;3

[4].李心合, 赵明, 孙凡义.公司财权:基础、配置与转移.财经问题研究, 2005;12

[5].吴树畅.相机财务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行为选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相机财务治理论文 篇2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

引 言

目前,学术界对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论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蒋颖在《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一文中提到“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但财务治理是制衡机制,财务管理是运行机制”;杨淑娥和金帆在《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中提到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都是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此外,申书海和李连清在《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一文中较为系统地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两者对接的途径;衣龙新和何武强在《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辨析》中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两部分对财务治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三者的关系作了论述。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蒋颖、杨淑娥和金帆、衣龙新和何武强对三者关系的阐述缺乏较强的系统性,申书海和李连清对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关系的论述虽较为系统,但没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拟在界定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三者内涵的基础上,从具体目标、主体、对象方面讨论三者的区别,并阐述三者的联系。

一、三者内涵的界定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经济学家科克伦(Phlip L.Cochran)和沃特克(Steven L.Wartick)提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收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收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公司治理的问题就会出现。葛家澍教授认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阎达五和杨有红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法人财产制度的组织结构形态。这一制度安排或组织结构形态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stock holders and stake holders)的权益。杨淑娥和金帆认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张先治和袁克利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

由学者们对公司治理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定义中都涉及了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在享有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与权力相一致的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是为规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制衡与激励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安排。

(二)财务治理的内涵

杨淑娥和金帆对财务治理的理解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蒋茵认为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财务制衡制度安排。申书海和李连清提出: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用以平衡各方财务权、责、利关系,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袁银辉和曹立星的看法是:所谓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就是指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的控制。公司治理的最重要功能,应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相互制衡关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由学者们对财务治理的理解可以看出其共鸣之处在于都认为财务治理是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财权,提高公司治理模式的一种制度安排。杨淑娥和金帆强调了这种制度安排应该是动态的,申书海和李连清则认为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正式的,而且包括非正式的。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是指为了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通过财权在各财务利益主体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财务目标,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财务制衡制度安排。

(三)财务管理的内涵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的理解相对一致,如荆新、王化成和刘俊彦认为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申书海和李连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而企业财务活动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及其所体现的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本文认为,财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对“财”和“务”的管理。“财”可以理解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务”的本义有“事务”的意思,在此可理解为围绕资金运动而开展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营运资本管理。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

公司治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在具体目标、主体和对象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具体说明如下。

(一)三者具体目标的差异性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契约,管理者除对股东负责,还需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具体目标为处理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将代理问题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更为科学。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通过在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财权配置,实现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财务管理从财务的数量层面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其目标在于在数量上增加股东财富,并使股东财富的增加达到最大化。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在扣除投资资本后,剩余部分即股东财富的增加值能达到最大。

(二)三者主体的差异性

公司治理主体有股东、债权人、员工、社区及政府。从法律角度讲,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有权对公司资产进行支配和处置,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从中获取收益。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属于一种契约关系,债权人通过出借资金,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取本金,企业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债权人能否按期受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有必要参与公司治理。与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或物质成本不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预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企业角度而言,员工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员工利益双赢。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所在社区和当地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务治理的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财务管理层和监事会。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财权的配置问题,在公司内部,财权在所有者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管理层之间进行配置。由股东代表组成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所有者财权方面,享有出资权、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和重大决策权。董事会享有的财权为所有者财权和经营者财权的交集。因为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由董事会代为行使所有者财权,包括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重大财务决策方案等。经理层享有经营者财权,具体表现为由董事会授权进行财务决策、为董事会制定财务策略决策拟订方案等。财务管理层包括财务经理和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监事会负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对董事、经理人员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财务管理是从财务的经济属性,即从价值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的一项活动。财务管理的主体就是财务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管理层都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这与财务治理的主体有相同之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财务治理是以财务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而财务管理的视角是财务的经济属性。监事会不参与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只负责监督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日常经营活动,因此,监事会不是财务管理的主体。

(三)三者对象的差异性

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并且扩展到企业外部制度安排,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司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包括股东对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及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治理。股东通过选举公司董事会代其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董事会执行股东决策,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外部治理是指公司外部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外部治理包括政府监管、资本市场监管、产品市场监管、经理人市场监管。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财权的配置,因此,财务治理的对象就是财权。所谓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的客体可以认为是资金运动。通过将资金进行筹资、投资、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资金的价值增值,最终实现股东财富增加值最大化。

三、三者之间的联系

(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通过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权、责、利来处理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权利的配置是前提,而财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因为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移而完成并在财权上有所体现。而财务治理正是处理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分配问题。通过对财权的分配,更好地处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问题,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共同构成财务二重性

从财务二重性角度来看,财务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财务治理从关系层面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而财务管理则从数量层面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研究。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社会属性来研究财权的配置问题,而财务管理是从财务的经济属性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二者完整地构成了财务的二重性。

(三)三者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者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公司价值的持续创造和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公司治理从公司宏观发展大局出发,通过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配置,解决各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公司价值创造和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公司治理的宏观指导作用下,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分别通过在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财权配置及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实现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及股东财富增加值最大化,是公司价值创造和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茵.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0):50-52.

[2] 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51-55.

[3] 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会计研究,2006(10):50-55.

[4] 衣龙新,何武强.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辨析[J].财会月刊,2003(12A):46-47.

[5] 闫长乐.公司治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2-13.

[6] 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10.

[7]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

[8] 袁银辉,曹立星.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模式的关系[J].中国审计,2008(11):64-65.

[9] 张先治,袁克利.公司治理 财务契约与财务控制[J].会计研究,2005(11):21-25.

[10] 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5-10.

[11]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2] 张纯,高吟.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经营业绩——基于代理问题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9):73-77.

[13] 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32-36.

[14] 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8(12):63-68.

[15] 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62-67.

[16] 卢太平,刘敏.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之异同[J].财会月刊,2004(01A):42-43.

论述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篇3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问题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利益追求不同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少数股东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产生的。近年来,公司治理不仅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只是资本家通过委托—代理中的激励约束设计来控制代理人和企业的一种机制。

这表明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股东本位”,强调“股东主权”,从而使得企业在治理结构中更关注股东利益的保护,企业管理也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企业成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其经济本质被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因投资缔结的契约网络。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恰与股东至上的委托—代理理论针锋相对,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仅仅是资本家的代理人,更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保护股东利益,使得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定义很多,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作过多种定义及分类,如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制度构成、制度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等。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制度构成或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界定。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我认为,公司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不断谈判和再谈判的动态管理过程或活动。

首先,公司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而公司治理则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规范公司各利害相关者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效益。其次,从静态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或机制。再次,公司治理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激励与约束,更在于对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的配置,达到一种“制衡”状态。最后,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对股东的责权利进行有效配置,还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可以这样概括公司治理的涵义: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静态的契约形式或动态的谈判机制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利益关系,并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合理统一。

二、财务治理的内涵

从根本上来说,财务治理的产生同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是以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导向,并由利益相关者在一种动态的谈判与再谈判的共同参与运作中形成的。这种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财务治理理论否定“股东单边治理”的财务治理结构,而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前提下,财务治理的参与者由原来的股东、经理层、员工等扩展到顾客、供应商以及政府等企业内外部各种利益__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内容也随之扩大。

而企业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从而决定了财务治理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在公司治理中,财权的有效配置是关键。目前,专门针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研究较少。对财务治理的理解,应包含下述内容:

首先,在一个企业中,财务是各利益相关者的焦点,无论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还是剩余控制权,核心内容都表现在财务方面,因而,财权的合理配置是企业进行有效财务激励与约束的关键。

其次,无论是将财权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还是认为企业财权分为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需要通过一组契约或相应的财务资本结构将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才能形成一种财务制衡的稳定状态,实现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

最后,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前提下,财务治理的内容与结构均处于一种动态的调整过程中,因而财务治理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制度安排或管理体制,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治理过程和财务制衡的相对稳定。由此,我们可以对财务治理进行如下界定:财务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静态或动态的契约将财权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并形成一种财务制衡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1、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

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 清楚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对企业的影响是全局性、战略性的。财务治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 在很多方面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责权划分来决定自己的财权划分,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机构设置来配套相关的财务机构,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目标来确定财务治理的目标, 要依据公司治理的监控体制来设置自己的财务监督体制。公司治理的状况影响着财务治理的效率、成果及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财务主体及相应的权利责任安排, 进而影响财务治理的目的、效率和效益。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是经济利益, 而且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源的同时也就拥有了相应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力, 因此, 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实质上都是财务治理主体,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治理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作为财务主体对他们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的调整。财权是企业权利集合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公司治理进行权利责任划分的关键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进行合理划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治理的核心和灵魂是财务治理。

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 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目前主要为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两种。美英模式的特点是所有权较为分散, 形成了所谓的弱股东、强管理层的现象。日德模式的特点是股权较为集中, 银行在融资和

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司治理模式若是美英模式, 由于企业负债率低, 股权比较分散而且绝大多数股份为个人持有, 所以财务治理的模式就会将财权集中在公司经营管理者手中,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会主要依靠外部监督形式;公司治理模式若是日德模式, 由于负债率高, 银行持股率高, 且股权集中于法人, 法人之间又互相持股, 财务治理的模式就会更多地表现为大股东直接掌管财务监督权、机构控股及直接派员参与财务管理等。反过来看,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相关利益方若在财权方面做出变动, 必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 财务治理的目标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使利益相关者得到有效制衡,利益得到持续保障, 从而使公司整体状况不断改善。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 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这二者是一致的, 都服务于公司总体战略。企业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财务目标的确立是企业内部各产权主体博弈的结果。传统治理结构理论奉行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企业财务目标便体现企业股东的意志, 表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现代治理结构理论遵循共同治理的逻辑, 企业的财务目标就表达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反之, 如果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是体现企业股东的意志, 那么其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如果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那么其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首先,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根源于所有权关系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使财产所有、使用与处置权归不同利益主体或机构掌握,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资产运营、资本投向、收益决定和剩余分配等财务事项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上一篇:软件系统的测试下一篇:专利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