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十篇

2024-06-08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

1、课程体系陈旧,理论培养过重,缺少实用技能的培养

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内容老化、理论知识过多、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出现学不懂、学不会、学了没用的现象。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职业未来的需要,并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2、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够满足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用人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不动手去实践,很多理论知识就没有办法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虽然很多高职学院都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管理和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的结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与企业用人需求严重脱节。

3、缺乏职业素质培养

一般来说,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所以高职学院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而现阶段我们高职学院还需加强。

4、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加之这几年高等教育连年扩招,且扩招的部分主要是高职高专学生,所以各高职院校的招生数猛增,导致原本就底子薄弱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面临着严重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快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形成高职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求就业为导向、行业支持为依托、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专业性人才。

1、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它的主体是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出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

2、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立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课程也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工作项目研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及科技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三者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形式。即将IT公司的实际项目走进校园,带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以工作项目带动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最终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3、改革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的培养

时下,人们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已达成共识。“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不同系列技术职称中相应的两种职称。的确,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区别集中在所培养人才的特点上,即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我们系加强与企业和大型培训结构的合作,大力加强师资培训,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学校,既锻炼教师队伍,又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效率的团队

高职生毕业后就要立即走入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急需的是不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包括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1)模拟岗位教学法,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

(2)小组分工合作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创设问题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第一,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开拓自己的思维,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有着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要具有项目开发的经验;

第二,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项目教学,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学分有了明显的转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相关的知识,主动的去上机实践和验证自己的想法,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参加全省,和全国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方面是我们教学成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在某一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三,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我们使用坚定不移的坚持教学改革,不断的反思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教师始终坚持“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当前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状。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应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中国这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最具特色、最突出的办学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从教学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取得的成效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和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卢晓勇,刘晓强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胡方霞,任德齐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20(4).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学,工学结合,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现代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工”环节的教学主要方式是校外顶岗实习,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提高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前提, 合理教学评价是手段。本文结合我院环保专业的教学实践, 对工学结合模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措施。[1]

1 影响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校外实习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考评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指校外实践企业的选择、学生对实习的准备等, 实施阶段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落实实习方案的过程, 考评阶段包括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等。在各阶段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1 准备阶段中的影响因素

1.1.1 校外合作单位选择

选择合作单位直接影响将来的实践效果。一方面要考虑专业的需求, 又要考虑到企业规模、能力、企业需求、行业内的影响力, 能够接纳实践学生的数量以及将实践岗位转化为就业岗位的可能性程度等。我专业经过对全国相关环保需求企业遴选, 以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 它们的主要特点为上市公司, 能提供足够多的与专业相同、相近的岗位, 同时企业在业内具有领军地位, 对学生有吸引力, 为后续实习稳定性和就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1.1.2 学生实习认同心理准备

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重要性必须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不断的向学生渗透, 职业教育离开企业实践, 学无所用, 形如"无源之水", 没有生命力。只有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才能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2 实施阶段影响因素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落实实习方案的整个过程, 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多方面的沟通和配合, 才能使校外实习顺利进行。

1.2.1 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及反馈程度

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或者顶岗实践后, 如果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能经常化、制度化, 并建有一个健全、合理、畅通、及时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 使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共同管理, 这样学生实践过程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能保证企业实践的效果。

1.2.2 对学生的管理

学校要根据实际, 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管理, 使管理及时、有效和可控, 必然会使工学结合的效果增强, 反之效果毁于一旦。

对学生管理上, 应进行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学校方面选派指导教师, 应为值得学生信赖, 有威望的教师, 在学生心理上下功夫, 纠正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经常性与学生沟通, 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 困惑, 鼓励支持他们在实习中表现, 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想法。企业方面, 对学生进行分组, 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师傅”, “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更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传授实践技能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心理进行梳理。现代企业特点机械化程度高, 一线工作特点简单重复, 而95后学生思想积极, 不乐于固守一成不变的岗位, 学生实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所以, 企业在定期调整岗位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简单事情重复做”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

1.3 考核评价阶段的影响因素

对学生实践的考核, 应由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一个考核的方案, 把学校考核、企业考核和学生自评共同考虑, 作为综合考核的内容。考核应为过程考核和分阶段考核相结合, 也可以按实践的岗位不同分别进行考核, 最终形成一个总体考核结果。

学校主要从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程度来考核。企业从学生出勤、态度、遵守规章制度以及实践效果、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本人也应对自己参加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学校要根据专业实践考核的总体方案, 综合各种考核, 得出学生的实践的考核结果。

2 提高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效果措施

建立校外实习教学的评价机制和与企业协调沟通的机制, 经常性地与企业沟通联系, 及时地将实践过程进行反馈, 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整改、解决,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得以有效开展。[2]

2.1 学校对企业的反馈管理

学校应经常性地与企业沟通, 听取企业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掌握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表现, 讨论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合作企业的数据库, 以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

2.2 学校的制度化管理

在教学方面应建立校外实践环节教学标准、实训计划、实训岗位遴选标准和评价体系, 在管理方面应有校外实践协议、校外实践环节管理、校外实践守则、校外实践环节考核细则等。使学生参加的实践有计划、有过程、有监督、有总结、有评价, 从而保证校外实践的有效实施。

双导师制是学校为保证工学结合的实施建立的一种制度,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 紧密配合, 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知识和技能欠缺点, 学校指导教师及时归纳总结, 为实习学生及时补课, 同时为下届学生如何开展校内理论和技能学习打下基础。[3]

2.3 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除按企业制度接受企业的管理, 还要按学校的要求, 进行自我管理", 每天将实践内容记录在"实践日志"中, 实习实践结束后, 应写出实习实践报告。通过这样的过程记录, 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每天任务完成的情况, 肯定自己的进步, 反思自己的欠缺。

3 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 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个方面,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开展,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也将不断的进行完善, 校外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和措施还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亚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9:88-91.

[2]王保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有效策略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9:99-101.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学;工学结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019-02

On Vocational Teach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Yang Xiangro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need for vocational teaching,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an analysis of furt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mbination of methods and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vocationa teach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0010, China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先后经历20世纪80年代民间自发、90年代官方认可、新世纪大发展“三个十年”的孕育发展。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6年上升至22%,10年间年均递增1.6个百分点,这源于高职教育的诞生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部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全国高校在校生数2 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一举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稀缺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中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3 000万人,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龄青年中,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1 高职教学的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和途径上,强调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效长效机制,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培养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施地方产业稀缺人才培养工程等。照此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地方经济建设必定欢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将会提升,高职教育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高职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中“工”与“学”二者缺一不可,“工”与“学”必然要有机结合。

2.1 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学校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2.2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途径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角度说,也只有工学结合才是其健康发展的途径。作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母机”,只有自身具备不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3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办好高职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都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产学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支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方便条件。

2.4 只有工学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工学结合将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并保障就业,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大批人才。

3 高职教学中工学结合的现状及问题

有关部门曾对部分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与20余家企业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着重解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运行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工学结合的形式、内容、程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工学结合受到重视,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调查发现,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工学结合,但以协议形式进行合作比较少,合作的企业数目明显偏少,合作尚处于松散状态。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教育重视不够,企业对工学结合教育缺乏合作热情。

3.2 工学结合虽形式多样,但主要形式单一工学结合形式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是学生实习,其次是订单教育,参与其他形式合作的学生数目比较少。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实习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希望通过实习优先录用新员工,未将合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上。

3.3 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解决技术问题,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企业对合作开发科研解决技术问题和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项目具有很高期望,希望借助高校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难题,而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3.4 组织机构建设未受到重视,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有相当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缺少学校一级的工学结合教育平台;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学研合作教育,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

3.5 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激励政策缺位,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得到保证。企业更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工学结合教育平台和加强政策导向,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

4 解决工学结合的主要方法及途径

针对上述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下面主要从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2方面对高职教学中工学结合进行进一步阐述。

4.1 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

1)订单式培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与企业一起制订培养计划,实训课程在企业进行。即学生先以一段时间学习必修的文化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另一段时间到企业培养职业专长,进行实际岗位的训练,这段时间以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并由企业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及奖学金。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建立与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将长期与短期培训、课堂与实训、全日与业余等相结合;要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津贴,请他们与专业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校外实习的共建制度,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以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

3)“双证书”制。“双证书”制使“工学结合”进一步落实并使其结果得以考核。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资格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实行工学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课由行业专家或企业从应用角度安排考核,有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各门课程一律采用的传统式课堂考试,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课程由企业或国家技能鉴定部门考核,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系开设的所有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到100%。

4)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指高职院校形成教师下企业调研制度,包括:专业建设的调研,主要是了解职业岗位对现有专业及新开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对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方案;毕业生跟踪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才需求预测的调研,通过分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从而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2 工学结合的途径

1)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是以一批高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存在为前提的。有了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才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样,如果专业教师只会重复去年甚至是几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希望他们教给高职院校学生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就无异于天方夜谭。

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或技能: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学生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实地调研等。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篇4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化的重要体现。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就业的重要方式,工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市场发展有机结合,培养更多的面向市场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职业教育和市场对人才要求以及市场变化出发,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尽管我国教育部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比较重视,各个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从整体上,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是没有终点的,很多的制度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完善的,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原本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晚上。

2、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

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教学管理体系的灵魂,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需要做好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工作。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这种思想理念。但是,思想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思想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多的教师教学思想受过去思想的影响较为突出。虽然不少教师和管理者已经接受这种管理思想,但是还有真正领悟和彻底贯彻这种思想,新旧思想还在进行着激烈冲突,尤其是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受新思想的指导。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引导形式,不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一时还不能真正习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主动和企业保持长久的密切联系,需要深入企业进行研究和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用人标准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和管理方案,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不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3、教学管理实施制度和细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管理体制,是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还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在细节上做好优化和完善。工学结合是非常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形式非常灵活,教学过程不在拘泥于课堂,学习空间大为拓展,应用技能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教学管理由集中向相对松散方式变化,这就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需要更多的细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非常的不同。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有教务部门和行政部门,教务发展教学,行政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两个部门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管理的协调和协同需要进一步优化。工学结合不是完全都在企业实习,还需要在高职院校做好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训练,需要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演练与企业实习向结合,做好协调配合,尤其是细节上做好协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管理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做好制度完善,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细节上把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以管理促进学习,提高工学结合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问题的策略分析

1、健全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教学,才能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位。晚上我国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最为高职院校既要结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还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现实,我国的高职院校具有突出的职业性和区域性特色,和当地的就业和企业发展实际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院校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制度建设上既要完善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的相关制度,还要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尤其是能够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设置科学完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保障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保障教学成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立足企业用人标准,合理设置教学科目、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教学课时和比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尤其是能够把校内教学和企业实习结合,校内教学由院校主导,校外实践需要企业密切配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生产场景、职业要求、工艺流程,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并做好学生的岗位轮换。同时,需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鼓励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做好评估和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需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生活和经济方式转变,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趋势增加教学实践内容。

3、搭建更为丰富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需要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需要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充分的基础条件,尤其需要联系更多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做好校内综合实训室,及时更新教学实训设备,根据学生数量增添实训设备,做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办好校办工厂企业,为学生提供扎实的校内实训保障,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另一方面,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联系更多的对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到企业亲自实践,在实战环境中感知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环境,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

4、做好校外实习实践的综合教育管理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五位一体”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 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完成培养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力、技能目标过程中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研究从起步到逐渐重视。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2006年11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 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十分重视, 以姜大源、薛喜民为代表的南北两位学者, 自2000年在思想上给出了方向, 随后引起了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缺乏理论创新及系统的实践应用, 没有形成专门化、系统化的理性体系。

(二) 借鉴学习国外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近些年, 我国非常重视借鉴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特别是对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情况的学习, 组织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学习考察, 涉及的内容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模式、教学目标、师资培养、教学方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来源、教学评估、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但是, 也不能忽视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中, 存在着简单借鉴国外经验, 消化吸收不足, 更没有达到发展创新的境界等问题。实践中对国外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特定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不够, 没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全貌, 尚未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高职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地位逐步上升。

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庸, 课时严重不足, 实训场地极其简陋, 高职教育重视知识灌输, 轻视对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改革的深入, 在认识上,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提到了与理论知识同样的高度。各地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资金投入, 逐步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校外成熟企业联合,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使高职实践教学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实训中心有效利用、实训基地深层次合作等问题。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设施投入加大但有效利用率不高。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大力支持, 各地高职院校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院校建设资金, 全面兴建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 建成各种国家级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基地等,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很多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或者说实训中心软硬件尚未与课程很好对接, 校内实训中心利用率相对较低,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单一, 影响现场学习和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权重, 造成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 与学生的基础不相适应等。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过程中, 社会、企业参与较少。

工学结合是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 在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 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对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如何参与在法律法规上没有硬性规定, 大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 难以稳定。此外, 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对接”的目标存在矛盾, 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因此, 我国实践教学虽注意发挥企业作用, 但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 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

(三)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

目前, 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重视企业的参与,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课程设置等, 但学校起绝对主导作用, 不能与行业、企业的行业标准相对接, 并利用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认证, 存在一个社会认同度的问题, 即以学校为主导制定的计划和内容是否为行业认可, 依此标准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被社会, 尤其是被行业所认可。

(四) 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兼职教师作用未显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 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评定》中对达到教学优秀的学校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数量要求, 即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课专任教师的比例要大于20%。据此推断, 大部分学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应不会高于20%, 学校兼职教师数量较少, 并且流于形式, 尚未真正起到兼职教师作用。

(五) 尚未形成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我国现有对实践教学的评估是包含在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的, 这有助于在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中对实践教学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但现存的问题是实践教学在评估中占的权重较轻,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15项二级指标中, 与实践教学直接相关的只有“教学条件与利用”一级指标下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建设与改革”一级指标下的“职业能力训练”两项, 权重系数只占总额13%, 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太相称。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依据职业岗位群分类, 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作业岗位和管理岗位, 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依据典型企业业务流程, 将企业的工作划分为常见的岗位技能, 并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区域性开放式实训教学不仅能够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满足不同层次实训教学要求, 还能实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 实现区域实训教学资源的共享, 节约实训教学的教育成本。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坚持系统规划、区域开放性、技能性、实用性、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原则。

(二) 基于工学结合, 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通过调研、分析以及以往多年的高职实践教学经验, 确定了由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标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等所构成的, 从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资格鉴定到顶岗实习等五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所形成的校内外“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这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资格鉴定、顶岗实习五方面的实践教学是其核心内容。

(三) 基于三大实训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基于校内仿真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三大实训平台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崛起的趋势和当前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要求, 以企业核心业务为主线, 以任务为驱动, 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高度整合、协调的企业综合运作内容体系, 借助于仿真、动态的环境,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 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具有广泛受益面的与现实接轨的最真实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四、结语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6

1.1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引领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突破口。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是指课堂教学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即把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2“工学结合”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探讨的意义

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体育教学要结合专业,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 创新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从而突出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 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体育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类型, 传授其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保健知识等核心职业知识, 从而将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一起, 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 同时能够促使体育教育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

2 高职体育教学现有模式分析

2.1“选项课”教学模式

目前, 在高职院校中最常见的是“选项课”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进行自主选项, 然后集中上课, 授课时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方法是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学习方法及经验体会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 学生根据教师所讲内容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学的效率较高, 而且容易组织,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学习内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系统化, 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混合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以行政班授课为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着不同的运动项目。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 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 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进行锻炼, 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因此, 学生往往能够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这符合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但“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过度重视和关心学生主体地位, 导致了对老师“教”的作用不够重视, 也就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 “混合型”教学模式学生纪律松散, 不易管理, 学生很难学到扎实的运动知识和动作技能, 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这与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相悖,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很少被采用。

2.3“递进型”教学模式

“递进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体育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是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基础课;第二阶段在二年级时, 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专项选修课。“递进型”教学模式容易组织, 且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有利于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的开展和实施, 但学生的个性不容易得到发挥。目前,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实施, 因而被高职院校广泛采用。

3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

3.1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

从体育课教学内容人手, 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把身体素质、职业素质调整为课堂学习的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职业岗位特点, 选择合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从业适应能力。这种根据职业对人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学,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也打下了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3.2“工学结合”背景下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分析不同专业学生身心特点、专业特点和将来可能从事不同职业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对应项目的教学, 这是高职体育课贯彻“工学结合”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进行分析, 不同职业类别应选择不同学习内容,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提供体能帮助;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其运动技能的掌握, 还能为学生职业体能打下厚实的基础。因此, 高职体育在贯彻“工学结合”理念的背景下, 应根据各校各学生的身体特点、专业特点、将来职业特点, 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思想, 重点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同时允许多种体育教学形式并存, 不断完善和灵活使用体育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教师业务能力结构的前提下,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教学项目, 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辉杰, 梁海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探讨——选项课教学模式与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2) .

[2]胡俭云, 谭玉芳, 曾百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初探[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9 (7) .

[3]孙波, 周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 (3) .

[4]侯歆, 王嵊海.德州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7

一、现状分析

1.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数学课时相应减少、高职生源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高职学生持续发展的差异性等各种矛盾凸显于高职数学教学中, 面对新形势, 开辟一种全新的以“工学结合”为背景的高职数学课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多年来, 尽管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 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高职学生的生源状况分析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这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 主要表现在:①生源既有普高生, 也有三校生, 而不同生源类别的数学水平差距很大;②同一专业文理兼招, 一般来讲, 理科生的数学基础要较文科生更好;③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3.高职学生的未来状况分析

高职教育的毕业导向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目标不同, 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学生所学专业就业的角度讲, 不同专业对数学的知识模块要求不同。从学生的发展志向讲, 志在就业的学生, 则希望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强化, 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只要“会算”甚至了解就可以了;希望继续升学的学生, 希望数学课与升学考试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 为将来的升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更高发展目标的学生, 对数学的要求就可能更高。

二、数学教学分层次的实践与思考

1.教学内容分层

将课程教学要求内容分成几个层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最有效的发展。在基本内容和各层次的教学内容上是一致的, 其差别只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所用的授课时间以及考核的方式、难度上。第一层次是基本模块, 该层次的内容全部以高中知识为起点, 让学生接受其能够并愿意接受的数学知识。第二层次是提高模块, 学生能够对微积分或线性代数的应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并为进一步升学做准备。第三层次是发展模块, 包括:数学建模基础。了解数学的真正应用, 从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出发, 要求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2.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 数学类课程全部开设为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进行自由选课。

(1) 第一层次基本模块的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不同。“一元微积分”分为60、45、30三种学时进行教学。60学时适合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教学中应满足他们将来进一步深造的需要;45学时适合于一般学生, 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根据各专业对数学运用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30学时则适合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教学中只对相关知识做简单介绍。

(2) 第二层次的提高模块和第三层次的发展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其在第一层次学习的状况再选择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

3.其他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结合专业以及就业岗位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 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学生, 兼顾进行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方法的分层。

学期结束时, 还要注意考核的分层。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局面, 建立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 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与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数学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60%;二是考试成绩占40%。成绩评定中每个章节成绩占一定的比例, 尽量克服不同层次的班级之间成绩考核不公平的现象。

总之, 作为一种尝试,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数学分层次改革, 一定会有不少的困难,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克服, 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应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数学类课程教学模式,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8

一、以典型的完整的机械产品为导线构建新的课程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培养要求、职业面向,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来确定《机械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并开创性地重建课程体系。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完整的机械中,建立学生整体的大机械意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机械产品为依托。当然这些机械产品要具有典型性,要依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精心选择,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新的数控专业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能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际训练,通过真正的职业活动才能形成;职业教育所传授是职业知识、而非学科知识,知识的序化不能完全按陈述的方式进行,必须按照典型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机械基础》课程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完全融合到独立职业活动中会带来相当多的教学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针对大机械专业开设《机械基础》或《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基础》课程又显然具有机械的实践性,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依旧可以参照典型职业实践活动进行,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确定该培养哪些职业能力。如虎钳是常用夹具,也是所有机械类工人一定要接触到的工具。针对这个典型工具,设置课程内容如图2:

把多项看似无直接联系(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用一个具体项目做载体,实际上是还机械产品原貌。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三、先行后知、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高职学生的入口成绩决定了其逻辑数理智能平均水平不够高,但其形象思维能力并不比普通高校学生差。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机械基础》课程合适的教学方法。每一篇章的学习都首先安排了“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环节,通过装拆、实验来积累感性认识,在完成大量实践报告的基础上才进行讲授。如数控专业在学习第三篇(见图1)之前,学生在这个环节需要完成的报告部分内容如图3。在报告提纲的背后隐藏着《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已经积累或自主学习到相当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通过动手——讲评讲授——再练习,来完成职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这种学习规律彻底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是重点、实践是附庸的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四、根据专业的未来岗位要求拓展特色教学内容

高职层次内很多机械类专业都要求学生具备常规机械基础知识和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因此不同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会有很多相似的课程内容。但由于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岗位不同,相应的就必须拓展教学内容来支撑专业的需求。如针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设计的特色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组制作铰链四杆机构实物,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具的运用能力和对机械结构的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五、灵活的教法支撑与多元化评价

重新搭建的课程框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已经彻底摆脱了先讲理论、再做实验的传统模式。完成课程内容可以有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讲述式教学、讲评讨论式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验等多种方式。如讲课中途可以去参观或装拆操作,“教室”的概念已经拓展;对于齿轮参数的计算学习,教师可以把测量工具和齿轮拿到教室,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并计算达了到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对于通用零部件的学习,设计了调研生产资料市场的环节,把课程安排到市场进行,增加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沟通意识。

高职课程的内容很多以操作过程实现,因此“终结性评价”已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机械基础》的考核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口头问答(如千斤顶的零件组成)、感性认识与实践操作报告(如电风扇拆装报告)、技能测试(如拆装自行车部件)、笔试(如查手册、机械基础理论)、课程大作业(如分析某机器组成)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9

张爱梅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文秘专业经过市场调研和多年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个结合、三个环节、三种技能的433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爱梅(1965-),女,河北保定人,黔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贵州都匀 558000)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79-02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其运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不断得以强化。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直是困扰各高职院校的难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为高职院校办学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工学结合的契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文秘专业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开设文秘专业,近年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秘书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或内部选调、任命的方式上岗,且比例较少。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兴盛,各类商务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行业企业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的秘书人才。但从人才市场上反馈的信息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秘书人员,而许多秘书毕业生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文秘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称。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近年来,文秘专业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任何行业企业都有秘书岗位,但各自要求不同(见表1)。总体来看,各行业对文秘人才规格要求普遍较高,除了要求具有文秘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培养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工学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形成校企合作、校(乡)镇合作、校村合作等办学模式。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设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实训与岗位实习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二、工学结合下文秘专业43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文秘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对行业企业秘书岗位的考证,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围绕职业能力及秘书技能标准,建立了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训体系,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433实践教学模式。433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四个结合、通过三个环节,培养三种技能。

(一)四个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的文秘实践教学坚持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前提,以秘书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工作流程为导向,把文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秘书行业发展结合;课程体系与秘书岗位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秘书实际工作结合;实践技能培养与秘书职业技能标准结合。

(二)三个环节

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完成(见下图)。

1.教学实训。实训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实训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教学实训。我院文秘专业职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在情境模拟、案例操作过程中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等一系列秘书工作流程。通过职业模拟实训,学生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能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逐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实习学生完全按照实习单位的管理方法和要求,在具体的秘书工作岗位上,办理秘书工作事务。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让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好就业。文秘专业顶岗实习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形式。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就业环境,拓展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院文秘专业所在的管理系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利用有限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机会,如安排学生在学院周边的乡镇作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系办公室见习,管理系学代会和团代会的会务工作均让学生承担等。

(三)三种技能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具备3种技能,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见表2)。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要确保文秘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应做好制度、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四方面的建设。

(一)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它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拟订与规范、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评价办法、“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实习基地的评价办法、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评聘和评价办法等。只有实践教学制度形成科学严密的的系统,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本网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教师不仅是“双师型”教师,更是“多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加强校内实训教师的培养,按照“双师”素质要求,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工作一线接受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使专业教师成为“能手型”教师;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组合成不同层次的教师梯队,承担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任务。

(三)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围绕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在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紧贴岗位的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从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聘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颖、适用,与市场对接,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教材在秘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秘书工作实际,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0

1.“工学结合”办学思路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指出:“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这些方针政策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最终目标, 指明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及特殊性, 即高职教育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由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了, 实现途径和办学思路更明确了。要让学生掌握实用专业知识, 具备各自专业的适任证书, 带着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用技能走上工作岗位, 要实现这样的高职教育结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条必经之路。

2. 对“工学结合”的本位意义的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沿袭着高等教育的传统思路及模式, 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具备操作性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相矛盾, 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学历水平低、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技能掌握及操作能力差, 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使高职学生成了受过普通高等教育低端层次无竞争力的弱势群体。“工学结合”的提出是为了突出解决高职教育的矛盾;从教学模式层面反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改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突出高等教育体系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的特点;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及人才培养结果低劣问题;既是一种教学思路与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实践与高职教育探索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思路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1. 同源性。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与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思路的推行都得益于我国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改革的探索和成果。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 两者是统一事物的衍生物, 具有同源性。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和教育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 促进了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随之而来的“人本理念”、“科学发展理念”等教育观念催生了不同层次教育阶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教育教学改革。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催生剂, 也是“工学结合”教育思路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催生剂。

2. 同归性。

“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思路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 服务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

3. 针对性。

“工学结合”的理念针对职业技能的培养, 旨在解决岗位需求与人才技能掌握及操作能力差, 教育模式、培养途径单一的矛盾;强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就是针对体育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身体发展、不利于体育素养形成、不利于体质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思想、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 围绕体育的本质、功能探索符合高职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 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 牵张性。

“工学结合”的理念对高职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牵张”作用, 这种理念会影响到高职体育教学, 由此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更多地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出现了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与研究, 呈现出一种服务职业和岗位需求的积极效应。然而, 有些体育教学改革过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性, 弱化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功能, 导致体育教学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在“工学结合”办学思路影响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深入理解高职体育课程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体育隶属高等学校体育范畴, 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正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指出的“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高职体育教学属于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体系, 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高职学生群体的体质状况、运动基础、运动兴趣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并不一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不能脱离体育本质、功能, 要依据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体系, 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探索符合高职的体育教学模式。

2.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围绕服务职业的思想, 体现“适度、够用”原则。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体育项目为依托, 认真研究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将体育项目特点与胜任职业的身体条件进行分析, 从促进高职学生未来岗位要求, 减少从业环境、工作特点对人的身体、体能的损害, 增长职业体能知识, 促进今后职业健康角度出发, 对所选择的体育内容、项目及所制定的运动负荷、练习方式、方法都要体现出对增强职业体能“适度、够用”原则, 这样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发挥服务职业的实用性功能, 真正从职业体能的锻炼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3. 防止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分“职业”化。

当前, 在“工学结合”理念影响下,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许多探索过度表现体育教学如何适应“工”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从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解析体能运动, 练习简单动作, 强化职业操作行为的具体练习, 甚至失去了体育课程应有的练习负荷、运动知识的传授等体育课程固有特点, 这种过度的“职业化”体育教学改革所起的锻炼价值进一步弱化了体育教学应有的功效, 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运动成果。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服务专业层面) 的同时, 防止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分“职业化”。

4.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实用性, 不可忽视终身性。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项目特征, 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 制定教学进度, 探索适宜的考核评价方式, 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掌握实用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分析和选择有效促进专业体能的终身体育锻炼内容, 既能激发锻炼兴趣, 又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因此, 在“工学结合”办学思想下重新审视高职的体育教学改革, 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 促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克服盲目性, 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使关于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改革科学、合理、有效, 促使高职体育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过程方面发挥其作用及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 .

上一篇:加热炉燃烧系统下一篇: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