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校十篇

2024-09-08

山西省高校 篇1

1. 调查对象。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发布的《山西省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0所, 其中本科院校21所, 高职高专院校49所, 另有独立学院8所 (未计入高等学校总校数) 。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 (以下简称《办法》) , 以上三类院校均应设立信息公开专栏, 面向社会公布学校相关信息, 其中包括财务信息, 但通过网络平台登陆学校及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网站, 发现不同性质和层次的高校在信息公开专栏的设置和使用上有很大差距, 本科院校信息公开程度明显较好, 而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院校信息公开专栏尚未健全, 加之本科院校办学层次水平较高、具有代表性。因此, 本文选取山西省21所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2. 财务信息公开内容。

根据《办法》的规定, 将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总结如下: (1) 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即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情况, 包括其负责人、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2) 财务制度。即学校现行的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办事流程。 (3) 收费情况。即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4) 经费来源。即学校经费来源及途径。 (5) 年度预决算。即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 (6)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即财政专项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7) 设备物资采购。即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情况。 (8) 工程招投标。即重大基建工程招投标相关信息。

3. 财务信息公开平台及调研时间段。

本次调查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一方面基于学校主页中“信息公开”专栏;另一方面, 本次调查还登陆学校财务处、资产处、基建处等相关部门网站, 以最大限度获取学校公开信息。

《办法》自2010年9月起实施, 此次调查时间段设定为2010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 根据相关规定考核高校信息公开情况。

4. 财务信息公开程度等级。

本文将财务信息公开程度分为“尚未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公开”三个等级。财务信息无法链接、访问仅限校内网、链接显示非财务信息相关内容等造成访问受限的均属于尚未公开等级。完全公开等级需同时满足“内容完整”和“时间合理”两个条件, 即公布的财务信息完整, 而且公布时间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部分公开是介于尚未公开和完全公开之间, 即对外公布了部分信息, 在内容或者时间上不全面。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获取调查数据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 山西省21所本科院校均可以链接到“信息公开”专栏。21所本科院校中, 大同大学、晋中学院和山西大学三所大学将要求公开的八项内容全部公开, 占14.29%。公开七项的有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医学院、山西传媒学院三所大学, 占14.29%。公开六项的有山西农业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两所高校, 占9.52%。公开五项的有山西师范大学一所学校, 占4.76%。公开四项的有太原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中医学院、长治学院、吕梁学院六所大学, 占28.57%。公开三项的有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运城学院和太原学院四所大学, 占19.05%。公开两项的有忻州师范学院一所大学, 占4.76%。公开一项的有山西工商学院一所大学, 占4.76%。

1. 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财务制度。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看到, 山西省21所高校都将财务处设置为独立部门, 并且设有专门的网站, 介绍财务处概况、工作职责、财务动态、工作流程、财务制度等信息。如太原理工大学财务处网络平台, 依次介绍了财务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下载中心、业务流程、财务问答、互动平台、会员中心、财经图片欣赏等财务信息;开通了办公经费查询、科研经费查询、其他信息查询三项查询功能;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预开发票管理有关条款的修订等法律法规。还对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和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相比其他要求公布的财务项目而言, 关于财务机构和财务制度的信息公开程度最高, 公开效果最好, 对外公布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有很大的必要性。

2. 收费情况。

高校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对于学生、学校教职工、政府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 其透明度有待提高。经过调查统计, 山西省本科院校中, 只有三分之一的高校主动公布了其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占38.10%。

其中山西大学公布的信息最为完整清晰, 对外公布的“ (服务性收费、代收费) 项目公示表”中, 列举了类别和收入项目名称、批准文号、管理方式等近十个项目, 费用内容包括高等学费、论文指导、公寓费、考务费、成人教育毕业证工本费等83项, 而且项目明细清晰, 如学费分为高等学费文科、理科、师范类、艺术一级、艺术二级、外语类、体育类、高职类、公安类、专升本等。

山西工商学院关于收费情况公布也较为全面, 其主动公布了山西工商学院2013级本科生收费标准、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退学费和住宿费的政策依据等信息, 不过这也是山西工商学院唯一公布的财务信息。

另外, 山西大同大学主动公布了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山西师范大学主动公布了各项收费标准及依据等, 晋中学院公布了2013级学生收费标准等信息, 太原师范学院也公布了学生收费管理条例 (试行) , 将高校收费纳入了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 提高了办学效益。

3. 年度预决算。

年度预算和决算方案是对学校年度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和绩效管理的综合反映, 也是对高校资金进行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因此, 年度预决算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所调查的山西省21所本科院校中, 仅有七所高校对外公布了其年度预决算情况。其中, 太原理工大学、晋中学院和山西传媒学院主动公布的报表最为全面, 山西大学也将其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 但项目较为简单, 也未公布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和决算表。

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传媒学院对外公布了其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总表、支出预算总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支出预算功能经济分类总表) 、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等信息, 全面反映了其2013年年度预决算情况。太原理工大学还公布了“三公”经费预算, 满足了师生和各界的知情权, 接受社会监督。晋中学院已将2013年和2014年部门预算报表、支出决算表、收入决算表、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等对外公布。另外,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同大学、长治医学院也将其年度预决算表主动对外公布, 但山西省还有14所院校未公开其预决算方案, 占66.67%, 未公开程度较高。

山西农业大学在年度审计前还公布了审计公示, 公示指出财务处将聘请校外审计机构对学校2013年度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并且提出欢迎全校教职工就学校财务事项和经济管理活动中相关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审计人员反映, 并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审计工作。这是山西省高校中唯一一所公开审计事项的学校, 有利于广大社会力量的监督管理, 可以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4. 设备物资采购与招投标。

从公开程度来看, 设备物资采购公开比例为61.90%, 超过了一半, 其中, 14.29%的高校处于“部分公开”状态, 完全公开的高校有47.61%。招投标公开程度较好, 公开比例为85.71%, 其中, 处于“部分公开”状态的高校占28.57%, 完全公开的高校占57.14%。

山西大学从2009年至今, 招投标公告及结果有二百余条, 太原工业学院从2012年10月至今, 对外公布招标、采购信息共有一百余条, 包括学院系、部会议室桌椅采购招标公告、茶炉房与粗加工车间工程预中标人公示等。山西农业大学从招标公告到招标结果, 公布较为全面, 对外公布了食品实验室竞争性谈判、学生浴室维修改造装饰工程竞争性谈判等公告, 并在随后几个工作日公布了其招标结果。为提高采购质量和服务质量, 吕梁学院将教材采购项目招标公告及其竞争性谈判成交候选人对外公示, 其中包括项目名称及编号、谈判内容、投标人资质要求、竞争性谈判文件的获取等信息。

由于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应公开招标采购信息, 因此这两项信息公布比例较高, 但有些学校公开质量偏低, 有3所高校只公布了采购招标信息, 却未公布物资采购项目清单及金额等采购结果。公布招标信息的18所高校中, 有6所高校只公布了招标公告, 未公布中标单位及金额等中标结果。在公开招标采购时, 部分高校只公布过程信息, 未公布结果信息, 降低了财务信息公开的效果和作用。

5. 经费来源和资金的使用。

高校经费的来源、资金的用途和使用管理情况, 是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 也是校内人员和社会公众最关注的内容。通过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同大学、长治医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学院七所高校制定的年度预决算表, 可了解其经费来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其中, 太原师范学院在资金的使用情况方面对外公示最为全面, 其公布了包干经费分配、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 详细说明了教学单位、党政职能部门、包干公务费分配标准;学生活动费、教学实习费等包干业务费的分配标准;教学单位任务津贴的分配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等信息。同时, 太原师范学院还公布《太原师范学院校内收入分配管理办法》, 详细描述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有偿服务收入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及说明。

山西师范大学在网上公开了经费来源及使用管理信息, 但仅限校内网访问, 从外网无法访问到相关信息, 我们视为未公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尚未转变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 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的主要管理形式, 高校更多的是由下级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而不是将自己的内部管理情况和办事流程公布于社会公众。高校是公共财政拨款的管理者, 也是资金的使用人, 有义务将相关财务信息对外公开, 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便于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三、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缺乏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办法》的颁布实施, 使各高校主动公开财务信息成为了必然趋势。虽然许多高校在学校首页上设置了校务信息公开栏, 对学科种类及招生情况、财务机构设置、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进行了披露, 但由于高校财务信息敏感性很高, 现有关于高校信息公开的法律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约束性还不强, 因此, 高校对财务信息的公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政法大学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研究团队对112所“211工程”大学做了调查, 在发布的观察报告中指出, 没有一所学校将其经费来源、经费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和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 仅有4所高校将其财务制度和资金使用规定对外公布。本文研究的山西省21所高校, 除财务制度和财务机构信息公布比率在80%以上外, 其他几个财务项目公布情况均不容乐观, 没有一所学校将其经费来源和资金的使用情况的信息对外公布。可见, 高校在公开财务信息时积极性不高, 使财务信息公开流于形式, 影响了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进展和实现效果。

2. 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不明确。

教育部颁布的《办法》只将要求公开的财务内容划分了几个大类, 并未做进一步的详细规定。如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项目, 《办法》只提出应将财政专项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公开, 并未具体指出各项资金公开的要求, 这使得公开内容弹性大, 致使高校在财务公开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地公开不敏感信息, 回避核心信息。山西省21所本科院校大多数有选择性地公开财务机构和财务制度, 只有部分学校公布学校的年度预决算和收费情况, 对于设备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投标情况, 很多学校处于部分公开状态, 只公布招标公告, 未公布招标过程及中标结果, 对于经费来源和资金的使用情况更是完全隐藏。

3. 财务信息公开不及时。

《办法》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 高校主动公开的财务信息, 应当从该项信息编制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 将相关信息对外公开, 但是实际工作中, 多数高校公布财务信息的时间严重滞后。在调查研究的山西省21所高校中, 部分高校公布的信息为2010年之前几年的数据, 至今尚未更新, 个别高校则显示“数据正在更新中”。在高校公开的财务信息中, 招投标信息的公布较为及时, 但财务预决算等报告的公布时间严重滞后, 一些高校明显是在国家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出台的政策要求下, 补充公布部分财务信息, 内容不够完善, 公开也不具有时效性, 降低了财务信息公开的质量。

4. 财务信息公开的渠道不畅通。

《办法》中规定, 高校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将规定的财务信息公开, 可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信息公告栏等校内媒体和电视、杂志、年鉴、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予以公开。但如我们所调查的山西省21所高校, 均是通过网络平台对外公布财务信息, 获取信息者需登陆学校网站, 对于没有接通网络的高校学生等人群获取信息就较为困难。另外, 《办法》还就高校信息公开的反馈做出相关规定, 但财务信息公开的反馈环节却没有保障, 很难将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其他人员的建议采纳, 也难以将其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复。因此, 实际工作中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是单向的, 相关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

四、完善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对策

1. 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高校财务信息涉及其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敏感度高, 致使各个高校缺乏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为了提高高校财务公开的主动性, 一方面, 高校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切实认识到财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高校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应加强外部审计和监督, 确保高校财务信息及时、有效地公开。高校作为社会和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者, 有义务将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向公众公布, 也有义务接受各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监督,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是公共问责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可对财务部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的专项检查, 高校可通过自行检查和纠正, 提高财务信息公开程度, 不断规范财务信息公开的行为, 保障公众知情权。

另外, 高校相关部门应出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对于公开信息全面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未公开或部分公开者进行惩罚, 将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学校领导干部岗位责任考核范围, 营造出一个“积极公开、主动公开”的氛围, 将目前高校被动公开转变为高校主动公开, 进一步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

2. 明确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 满足多元需求。

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 应满足多元化需求, 需要同时兼顾向高校内部教职工发布相关信息和向社会利益群体公开财务信息。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高校对内公开内容。包括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如财务机构设置、岗位职责、财务工作动态、报销工作流程、日常经费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工作流程、专项经费及合同管理等;学生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等费用的缴纳、拖欠, 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情况;教师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各院系经费使用情况、教职工出差借款和还款等往来款项的查询。通过设置一定权限建立不同类型的门户, 方便学校各级管理者、师生以及社会公众查询所需的财务信息。二是高校对外公开的内容。包括学校的各类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若发生增减变化应及时更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的年度高等学校收支预算总表、高等学校收支决算总表、高等学校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等八个报表;学校重大会计事项的披露, 如对校办企业的投资、学校债务偿还、向国家和银行的贷款等对学校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将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大型物质采购管理办法、过程及结果对外公布, 学校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信息、招标过程、中标单位等也应向社会公示。

3.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提高信息公布的时效性。

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是高校依法开展财务工作、合理使用高校经费、强化社会监督的前提和保障。教育部颁布的《办法》只是在宏观层次上规定了信息公开原则, 高校还应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执行办法。高校应制定信息公开程序, 严格公开审批权限;规范监察制度, 高校应加强内部监察部门的检查工作, 同时加大广大师生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监督力度。同时, 建立财务信息公开的受理机制, 规范财务信息公开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 对于申请了解、查看财务信息者, 接受其申请后, 经过审查和处理相关信息, 给予申请人合理答复, 使申请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财务信息公开的时间方面, 可将公开的财务信息分为定期公开和即时公开。定期公开的财务信息包括高校年度收支预算表、年度收支决算表、高校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高校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等各种定期报告;即时公开的财务信息包括各种重大事件、财务收入和支出的实时信息等对高校财务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财务信息公布应具有时效性, 使各利益相关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查找到所需信息, 不会由于时间滞后而使信息价值衰减。财务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是用时间标准衡量信息公开的情况,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信息的公布时间上要完全一致, 公布时间需要根据公开信息的性质而定。

4. 拓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渠道, 方便信息双向交流。

高校在公开财务信息时, 应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拓宽财务信息公开的渠道, 实现高校财务信息有效公开。目前, 高校基本上都实现了财务核算、查询电算化, 广大师生可登陆网络平台查看相关财务制度、法律法规, 查询学生收费、个人薪酬及所得税等信息。财务部门将会计核算的部分信息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外传达, 建立了一个相对便捷、有效、开放的信息交流系统。但多数高校是有选择性地将财务信息对外公布, 使社会公众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具有片面性, 高校应提高透明度, 将相关财务信息对外公布, 接受公众监督。同时,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渠道只有单一的网络平台, 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利益群体的需求。

因此, 今后高校的一条改革之路是扩大办学融资渠道, 集合社会各界多种力量参与高校的改革建设, 同时, 高校应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公开财务信息, 通过学校网站、报刊、广播、公开专栏、电子显示屏等校内媒体和简报、查阅室、新闻发布会等校外媒体渠道对外公开财务信息, 实现信息公开的形式多元化、渠道多样化, 保证财务信息公开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培养和引导信息需求者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和了解财务信息。高校将自身的财务信息主动对外公开, 可以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便于信息双向交流, 从而实施有效管理。

五、结语

高校财务公开是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 是衡量我国民主法制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志。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 完全按照《办法》中的规定实施并非一日之功, 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循序渐进,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信息公开制度, 调整信息公开策略, 依法办学、依法理财, 建设“阳光学校”, 搭建起高校师生与社会公众沟通信任的桥梁, 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机制的建立健全和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出台, 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山西省21所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其财务机构、财务制度、收费情况、经费来源、年度预决算、资金的使用、设备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财务项目的公开情况, 指出高校财务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明确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拓宽财务信息公开的渠道等建议, 旨在为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建设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状况,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 2010-06-04

山西省高校 篇2

灰色关联理论

1. 基本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 是由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 (Grey Theory) [1]。灰色关联分析, 是灰色系统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此方法是定量比较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因素之间, 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转移而相对变化的研究方法。灰色系统, 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 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 去了解、认识现实世界, 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描述[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对象, 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关联度, 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其实质就是对关联序列进行相似、或相异程度的分析计算。序列所表达对象的发展变化态势越一致, 关联度越大;反之, 关联度越小。研究的序列可以是时间序列, 也可以是空间序列。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 且计算量小, 便于应用[2]。

2.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的前提

由于影响高校教师努力工作的激励因素较多, 而且相当复杂, 如薪酬福利、职称晋升、奖励荣誉和校园文化等, 具有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具有广泛的灰色性。说明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系统符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此, 为了实现高校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可以把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系统视为灰色, 用灰色系统理论来研究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

实证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影响山西省高校教师的激励因素,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六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在职教师 (包括双肩挑教师) , 不包括不上课的行政人员、离退休人员和非正式编制人员。在选择样本时, 采取每个学校均匀分布样本的方法, 即每个学校各发放约100份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问卷609份, 回收率93.7%, 有效问卷594份, 有效率达97.5%。

1. 激励因素的选取

笔者在激励因素的选取上, 以ERG需求理论为主要依据。因为, ERG理论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简单、更符合实际[3]。ERG理论把生存需求作为最根本需求, 个人成长发展作为最高要求, 把关系需求作为促进实现生存需求和个人成长发展需求的工具。笔者结合高校教师对社会地位、学生认可、以及在学术上和专业领域的带头作用等特点, 将ERG理论的三个需求层次, 改进为“生活质量需求”、“个人发展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三个层次, 并设计出17个具体的激励因素, 如表1所示:

问卷对各个激励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采用了李克特 (Likert) 五点尺度经行测量。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很不重要五个选项, 并分别赋予这五个选项5分至1分的分值, 以便于统计。

2. 数据处理

调查时, 为了计算方便, 将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和居住环境合并为薪酬福利。原因是这三项都属于生活质量需求层次, 且分值较高并位居前三位, 将其合并, 不影响分析效果。得到表2中的原始分值, 作为灰色关联分析的数据基础。

将各个激励因素原始分值排成比较序列, 如下:

其中, Y1为薪酬福利, Y2为领导赏识, Y3为团队合作, Y4为尊重, Y5为行政部门支持, Y6为同事关系, Y7为学生认可, Y8为培训提高, Y9为职称晋升, Y10为专业带头, Y11为科研及经费, Y12为奖励和荣誉, Y13为公平的机会, Y14为挑战性工作, Y15为校园文化。

令参考数列为Y0, 取每一个个性属性高校教师的最大值作为参考数列, 得参考数列为Y0={5, 5, 5, 5, 5, 5}。此数列是山西省高校教师对所有激励因素的最大重要性程度。由于各个因素的单位都一样, 因此, 这里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直接求序列差。

3. 求序列差及最小值和最大值

根据原始分值, 利用公式计算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之间的差序列, 公式为:Δi (k) =Y0 (k) -Yi (k) |i=1, 2, …, 15k=1, 2, …, 6并选出序列差中的最大值Δmax和最小值Δmin。差序列如下:

Δ1= (0.37, 0.34, 0.17, 0.29, 0.30, 0.44)

Δ2= (0.89, 1.17, 0.83, 0.84, 1.20, 1.00)

Δ3= (0.52, 0.66, 0.50, 0.51, 0.60, 1.00)

Δ4= (0.80, 0.97, 0.67, 0.72, 0.93, 0.88)

Δ5= (1.02, 1.03, 1.17, 0.88, 1.10, 1.13)

Δ6= (0.67, 0.90, 0.83, 0.60, 0.78, 1.00)

Δ7= (0.45, 1.00, 1.00, 0.35, 0.83, 1.13)

Δ8= (0.67, 1.17, 1.33, 0.60, 0.83, 1.38)

Δ9= (0.45, 0.55, 1.83, 0.37, 0.68, 0.81)

Δ10= (0.78, 0.90, 0.33, 0.63, 0.93, 0.94)

Δ11= (0.69, 0.93, 0.50, 0.56, 0.83, 0.94)

Δ12= (0.95, 1.14, 0.67, 0.79, 1.13, 1.44)

Δ13= (0.69, 1.10, 0.17, 0.60, 0.95, 0.94)

Δ14= (1.31, 1.41, 0.83, 1.26, 1.43, 1.44)

Δ15= (1.02, 0.79, 0.83, 0.79, 1.23, 0.94)

Δmax=max max|Y0 (k) -Yi (k) |=1.83i k

Δmin=min min|Y0 (k) -Yi (k) |=0.17i k

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根据公式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式中ρ为分辨系数, 是用来虚弱Δmax过大而失真产生的影响, ρ∈[0, 1], 社会经济领域一般取0.1—0.5之间为宜, 一般取0.5[4], 这里按0.5计算, 计算得灰色关联系数如下:

ξ1= (0.8444, 0.8612, 1, 0.9004, 0.8930, 0.8007)

ξ2= (0.6009, 0.5198, 0.6206, 0.6192, 0.5130, 0.5666)

ξ3= (0.7584, 0.691, 0.7668, 0.7605, 0.7162, 0.5666)

ξ4= (0.6338, 0.577, 0.686, 0.6632, 0.5897, 0.6061)

ξ5= (0.562, 0.5566, 0.5212, 0.6032, 0.5385, 0.5319)

ξ6= (0.6837, 0.5989, 0.6206, 0.714, 0.642, 0.5666)

ξ7= (0.7931, 0.5666, 0.5666, 0.8585, 0.6236, 0.5319)

ξ8= (0.6837, 0.5198, 0.4826, 0.714, 0.6236, 0.4738)

ξ9= (0.7931, 0.7397, 0.3948, 0.843, 0.6824, 0.6281)

ξ10= (0.6396, 0.5989, 0.8692, 0.7032, 0.5897, 0.5857)

ξ11= (0.6771, 0.5877, 0.7668, 0.7365, 0.6236, 0.5857)

ξ12= (0.5808, 0.5285, 0.686, 0.6361, 0.5319, 0.4612)

ξ13= (0.6771, 0.5375, 1.0031, 0.714, 0.5818, 0.5857)

ξ14= (0.4871, 0.4659, 0.6206, 0.4998, 0.4637, 0.4612)

ξ15= (0.5620, 0.6352, 0.6206, 0.6361, 0.5070, 0.5857)

(2) 计算关联度。由关联度公式, 计算得每个因素的关联度, 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结果如表3: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1) “薪酬福利”最重要。从分析结果看, 山西省高校教师更加重视“薪酬福利”。“薪酬福利”的关联度为0.8838, 远远高出排名第二位的“团队合作”0.7099。而且不论职称高低、年龄大小, 灰色关联系数都很高, 均在0.8以上, 在每个个性属性中都排名第一。这可能是由于山西省经济不发达, 整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且因为是地方性大学, 省政府的财政投入较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211和985高校有很大差距, 再加之其他行业的收入较高, 导致山西省高校教师对薪酬福利提出较为强烈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房价水平一直偏高, 又不允许单位建福利房, 好多年轻教师工作10多年, 仍买不起住房, 或者买了商品房, 也成了“房奴”。即便是有住房的老教师、教授也对住房的面积、舒适度和环境不满意。可见, 在目前的情况下, 改善物质生活质量条件仍是当前山西省高校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2) 个人发展因素比较受关注。在重要度排名前5位的激励因素中, 有3个是个人发展因素, 分别是“公平的机会”、“职称晋升”和“专业带头”。说明山西省高校教师比较重视个人的发展, 对“公平的机会”、“职称晋升”和“专业带头”有很大的需求。这可能与高校的性质有关。高校属于事业单位, 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 他们除了重视物质需求外, 还比较重视自己事业的发展。因此, 他们更需要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渴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 以实现“职称晋升”和“专业带头”的需求。

(3) “领导赏识”和“行政部门支持”不是重要的激励因素。这与高校教师的特点和身份比较符合。说明高校教师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行政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态度并不太重视, 这点与企业和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不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 由于高校教师的收入, 要么是财政直接拨付, 要么是学校规定统一标准, 刚性较大, 教师收入多少和上级领导没有太大关系所造成的。

(4) 需求存在差异性。职称、年龄不同, 需求也有所不同。职称越低、年龄越小, 对“薪酬福利”、“职称晋升”的需求越高、越需要进行培训 (学校间的交流或出国访问等) 。而正高职称教师更需要“领导赏识”、“尊重”、“专业带头”、“科研及经费”、“奖励和荣誉”和“公平的机会”, 他们最不需要职称晋升和培训。这是因为, 正高级职称是高校教师的最高职称, 同时,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都已有所建树, 所以, 不再需要晋升和培训。

2.政策建议

(1) 提高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只有提高薪酬福利, 改善生活质量, 高校教师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才不会有大量“跳槽”、兼职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提高高校教师薪酬及福利待遇, 确保其处于社会中等偏上的位置。另一方面, 想方设法改善教师住房条件, 由学校组织, 教师出资, 解决住房问题。另外, 还应为部分教授、博士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设“博士苑”、“教授苑”等。

(2) 实行差异化激励。不同的高校教师, 其最迫切的需求也不同, 只有真正满足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 才能起到激励动机的作用, “一刀切”的激励措施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好能定期对教师需求进行调查, 制定菜单式的激励措施, 由教师自己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这种基于教师需求的激励方法, 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又能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3) 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 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教师往往患不均高于患寡, 关心差别程度胜过关心利益本身。高校在制定各种政策时, 确保所有的激励措施都要保证公平, 增加普通教师的参与度, 增加信息和各项政策的透明度, 让每位教师都能处于平等的竞争平台上。

(4) 适度加大院、系级领导的权力, 尤其是财政权力。院、系级领导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 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度给予院、系级领导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力, 如有奖励教师的财政能力, 可以提高院、系级领导的权威性, 起到直接管理者激励教师的作用, 也就可以改变高校教师不重视“领导赏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新疆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 2012 (1) .

[3]韩正林.西部省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山西省高校棒球运动可行性分析 篇3

关键词:棒球运动;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12-02

棒球运动传入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普及程度低,群众基础薄弱,整体运动水平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使得中国棒球可以直接进入奥运会,以东道主的身份迎战各国强手,这为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棒球运动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参与并喜欢这项运动,扩大棒球运动的普及范围。不断促进我国棒球运动的发展。

随着体育教育与国际接轨棒球运动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它们将大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欲望,从中了解和体验国外的体育文化和健康运动方式。因此,棒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1 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有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参加的远东运动会上,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1961年举行的分区赛上,全国共分成了4个赛区,总计有24支球队参赛,形式非常喜人。一度中断之后,1974年10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十一单位棒球邀请赛。上海、天津、北京、北京体院、武汉体院、西安、沈阳体院、成都、兰州等队参加了比赛。最后,上海、天津队分获冠、亚军。此后,在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包括2001年的第九届全运会,均将棒球列入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开始,全国棒球联赛改为3个阶段,分别冠名为锦标赛、箍军赛、总决赛。一度受奥运会未将棒球列入奥运项目的影响,参赛最少只有7只。后随形式的变化,参赛队数目有所增加,2009年参加全国联赛的队伍达到12支。由于赛程、赛制的改革,成绩相当的队伍分组进行角逐。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大大提高,这也将进一步促进各队训练水平的提高,促进棒球运动进步的发展。

2高校棒球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大学生棒球运动发展概况

在美、日、韩等国家的高校中棒垒球运动非常普及,并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如美国的大学生棒球赛每年吸引近2 000万的观众,美国的许多棒球职业明星来自于大学生棒球队。日本有几百个高校棒球队。有些队员没上完大学就可以进职业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是从学校里选材。中国棒球也应该与世界接轨。

2.2国内大学生棒球发展概况

2.2.1国内大学生棒球项目开展情况

目前,在中国大学生棒球协会注册的全国高校中开设棒球运动的学校有64所,这里既有广州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也有北大、清华、复旦为代表的一批211大学。还有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一般性大学。这些学校中既有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高校。也有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的高校,还有青海、新疆、广西等西部地区的高校。这表明,棒球运动正在深入到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2.2.2山西省大学生棒球项目开展成功案例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作为山西省一所独立院校,于2006年在我省普通高校中首先开设棒球俱乐部选修课,并于2007年成立山西省首支高校棒球队。本项目自开展以来,受到学生的热爱,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加(见表1、表2)。

3山西省高校开展棒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开课形式顺应棒球运动的开展

选项课和俱乐部形式的普遍采用为大学生参加棒球运动创造了方便条件,并顺应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山西省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体育选项课和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为学生参加棒球运动创造了方便条件并为选项课形成一个宽带的选课网络,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棒球学习环境,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使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棒球运动。俱乐部形式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学习地点的自由度、选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使学生学习棒球运动的方式、接受棒球运动的文化氛围都最接近大众体育,靠近家庭和社会生活。这就给大学生无形中注入了闲暇教育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对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國家对高校体育课程基础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同时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体坛上中国的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成绩辉煌。已跨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观注。棒球这一奥运项目在我国成为冷门项目的现象应引起体育界人士的重视。根据棒球运动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应成为棒球运动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棒球运动首先应在我国各高校开展起来,高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将是我国棒球运动普及和开展最好的切入点。因此,棒球运动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参与并喜欢这项运动,扩大棒球运动的普及范围,不断促进山西省棒球运动的发展。

4小结

山西省普通高校名单 篇4

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学仅仅是高等学校其中的一部分。专门学院如医科大学、戏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如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高等学校系列。那么,山西省普通高校名单有哪些呢?详情如下: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办学层次 备注山西省(79所)265 山西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66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67 中北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68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69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 晋中市 本科   270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71 长治医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本科   272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省 临汾市 本科   273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74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省 大同市 本科   275 晋中学院 山西省 晋中市 本科   276 长治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本科   277 运城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本科   278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省 忻州市 本科   279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80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81 吕梁学院 山西省 吕梁市 本科   282 太原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83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84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85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86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晋中市 本科 民办 287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临汾市 本科 民办 288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89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90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9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92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民办 293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94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本科   295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山西省 阳泉市 本科   296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97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98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专科   299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0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晋城市 专科   301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2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3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4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5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大同市 专科   306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专科   307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8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09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0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11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阳泉市 专科   312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临汾市 专科   313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4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5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7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临汾市 专科 民办 318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19 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0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1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专科   322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3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4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山西省 临汾市 专科   325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6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忻州市 专科   327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晋中市 专科 民办 328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晋中市 专科   329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晋中市 专科 民办 330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31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32 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专科 民办 333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34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朔州市 专科   335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运城市 专科 民办 336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37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晋中市 专科   338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阳泉市 专科   339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40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41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42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朔州市 专科   343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吕梁市 专科

山西省高校 篇5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经验的缺乏和商业意识的不足, 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相对滞后。作为我省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校更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1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1 . 1创新不足导致行为滞后

思想的不开放,导致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明确,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省许多高校的大部分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局限于校园之中,基本没有与社会的交流与市场的合作,高校体育的功能延伸不到社会,体育资源优势体现不足。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优质的体育类人力资源和一定的相对专业的运动场地,因体制等的原因,这些人力资源与场地在课余时间容易出现大量闲置,大量的专业体育指导人员也不能为社会所用,体制与市场两张皮的情况严重。

1 . 2山西省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我省高校的体育设施总体来说严重不足。作为山西省唯一一所“211”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目前拥有体育场5个,体育馆3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1个以及少量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如乒乓球室、健身室和一个游泳馆,这些设施分布在5个校区,这些运动场所仅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没有办法为社会服务。其它院校,如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的各类体育设施建设使用状况也大体相当,与其它省、市的许多高校相比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使用状况是:部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实行有偿开放,且数量非常有限。基本没有相关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能够对社会开放的相关的健身技能培训和辅导很难开展。

我省各个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是由部门申请,上级拨款建设。各个高校的体育部门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缺乏新思路,没有把高校的体育建设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没有站到体育产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1 . 3山西省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落后

高校体育是否能向产业化发展,往往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我省的高校一般没有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硬性工作指标去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创造力缺乏。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首要是为学生服务,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服务的局限往往使我们的管理者只顾眼前,忘了长远。

1 . 4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和运作环境

由于我省的自身特点,我们只能借鉴其它省市相对成功的经验,在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方面还要根据自身要素逐步探索。现有的高校体育与市场的契合点主要还停留在企业的广告赞助层面, 去掉广告,则只有主管部门的行政经费和公益活动。这种单纯商业赞助使高校体育与市场的结合力度不够、资源竞争优势不足、纽带关系脆弱。

如我国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太原理工大学连续十五届全部进入全国八强,13次西北赛区冠军,2次荣获全国总冠军的好成绩,支撑这些活动的经费一部分是一些企业赞助,还有一部分则是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还远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产业化机制来运作。

由于缺少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我省高校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很难开展,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的机会就更少,严重阻碍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1 . 5缺乏合作机制影响产业发展

我省各个高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大而全,为了教学的需要,每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馆。如何能够把这些分散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体育场馆整合利用,如何调动各个高校的专业体育人才,如何发挥这些物与人的积极性,将对我省高校体育产业跨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西省大学城的建设和陆续投入使用,拉近了各个高校的距离,为将来的体育设施资源整合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大学城各个高校仍处于建设阶段,各种体育设施还不十分完善,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仅够完成自身教学任务,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的配合也不够紧密。要想真正使我省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 就要真正从思想上打破校与校的界限,要能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校与校的相互合作,积极开拓市场,使其向体育产业方向发展。

2我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探索

2 . 1教学与社会并重, 管理与市场共存

高校体育产业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但是高校体育产业化不应等同于社会体育产业化概念,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前提仍然是教育,目的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资源既能服务教学,又能服务社会。而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服务化和产业化则能够从另一方面解决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反过来也能够提高高校内部“造血”功能,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引资、联办、资源共享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优质资金资源,弥补自身资金、信息和服务不足的缺陷,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2 . 2积极开拓市场, 建设特色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拥有一批专业的、相对年轻的、高知识的体育人才, 同时也具备一定水平的基础体育设施,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自身优势,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公共群体开展一些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树立自身品牌效应,实现育人、服务和创收等方面的多赢局面。

2 . 3利用大学城集群优势, 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协同

大学城一般是由几所或几十所高校共同成立的大区域教学示范区,它本身具有人员优势、区域集群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特点。

我省高校园区是由10所高校共同建立组成的,它也具备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特性,为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和局面。如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作为邻居的各个高校之间如何利用相互的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体育产品、实现体育市场拓展和社会服务,是摆在现有10所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大学城”作为我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快速提升高校区域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各高校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资源优势,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绩效。还可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媒体的力量,展现高校品牌优势,促进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我省高校体育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认清自身的特点, 借鉴国内外其它大学和社会体育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校体育产业链,同时弥补我省公共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高校园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我省高校体育产业化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储备和区域优势,为我省培养具有市场意识、拥有体育产业经营手段与运作技能等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未来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省内高校的体育产业未能获得应有发展的原因,是体育设施建设滞后、创新不足、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和运作环境等,由此提出改进我省高校的体育产业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山西省高校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山西省1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山西省: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学院、运城学院、吕梁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医学院、山西农业大学10所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体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研。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 检索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相关期刊及论文30余篇, 阅读体育教学和体育统计学相关著作10余本, 为该研究做好充分理论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 学生调查问卷”和“ 教辅人员调查问卷”, 并且聘请相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两种调查问卷符合该课题研究要求。该研究随机选取山西省10所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00份, 教辅人员问卷10份。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1 000份, 回收问卷972份, 有效问卷960份, 有效率为96%;教辅人员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有效问卷95份, 有效率为95%。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及SPSS18.0软件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1.1 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分析

近20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和改革, 接连颁布一系列的文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以《纲要》为指导, 国家自2002年开始实行新《纲要》后效果良好, 紧接着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大力实施新《纲要》。新《纲要》的全面实施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带来了革命性转变, 随后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体育教学改革热潮, 各地高校对本地区的体育教学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 2014年制定最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这些文件的宗旨是指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 山西省普通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方向, 各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改变以前的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指导思想, 发展成现阶段的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极大促进了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2.1.2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分析。

(1)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设情况分析。

《纲要》规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三年级以上学生 (包括研究生) 开设体育选修课。通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到, 山西省高校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较好, 但存在很多问题。山西省有很多高校并不是实行完全选项制, 很多学校实行大一普选、大二选项制度, 比如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老八所高校, 也有一些学校大一、大二都是普选制, 比如太原学院、运城学院和吕梁学院等新八所高校。而且调查显示山西省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在大三以后开设体育选修课 (见表1) 。

通过调查显示, 老八所高校和新八所高校学生对本校体育课开设情况都不是很满意, 相对而言老八所高校学生的满意度高于新八所高校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到, 因为老八所高校是大一普选大二选项, 而新八所高校完全普选制, 如太原学院大一第一学期体质测试和太极拳, 第二学期太极拳和短跑, 大二第一学期排球第二学期篮球。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选项课形式, 这样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高, 学生可以更灵活并且可选择的余地较大, 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2)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学时情况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4个学期体育课学时共144学时, 通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学时情况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高校都能够严格执行《纲要》, 只有少数高校在体育课学时数上没有达到《纲要》规定的要求 (见表2) 。

体育课学时是体育课程效果的根本保障, 《纲要》规定大学一、二年级4个学期共需完成144学时的体育课教学, 其中包括体育实践课及一定的理论课。这就要求学生每学期每周完成2学时的体育课程,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体育课学时普遍感觉偏少, 很多学生认为一周一次体育课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间隔时间长不利于项目技术形成。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弥补体育课堂时间少的不足, 每年运动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

2.1.3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分析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项目调查显示, 山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较全面, 其中老八所高校由于大二是选项课, 课程开设较多, 但新八所高校大一大二开设项目既定, 所以开设项目较少, 学生意见较大。通过调查了解显示, 从学生的选择来看, 山西省高校男大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及游泳等项目, 而女大学生则集中在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及乒乓球等项目上。山西省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开设上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但是从开设项目上看, 多数项目仍然是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新项目并没有开设, 比如瑜伽、攀岩等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项目。高校体育项目的开设是课程设置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项目开设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选课。现阶段, 课程开设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兴趣为主, 学生的体育兴趣对课程设置影响是很直接的, 研究学生体育兴趣和课程设置的关系对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要。学生的体育兴趣往往受到社会导向的影响, 比如NBA篮球明星出色的球技吸引着无数篮球迷的效仿以及李娜在世界网坛取得傲人成绩也一样带动中国网球运动的开展。

2 . 2 山西省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2.2.1 主观因素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重要影响因素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执行情况及学生体育兴趣。首先, 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纲要》内容, 特别是体育部门主任要充分研究《纲要》精神, 理解其深层含义,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体育部门相关人员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其次, 体育教师要理解本单位课程设置宗旨, 并在体育课上严格执行课程设置内容;最后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出, 山西省高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设置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尤其是新八所高校, 体育教师教学仍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2.2.2 客观因素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影响因素中客观条件对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所有的想法都要在客观条件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等客观因素对本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很重要的影响, 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平时体育锻炼条件以及锻炼兴趣都受体育设施器材的制约。山西省高校体育设施器材情况总体不错, 但与国家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山西大学的情况最好, 场馆数量及体育器材种类都较好。但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场馆及体育设施并不对学生完全开放, 并且存在管理上明显低效率现象。

2 . 3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对策研究

2.3.1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正确处理指导思想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体育教学较少。现代体育教学的宗旨较过去有很大变化, 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身体和运动技术为主了, 而是要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和心理, 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性,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自觉性, 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并在今后生活中能够长期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真正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3.2 体育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变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形式的变化,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 促进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省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沿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 这势必会影响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体育课教学形式会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现如今有种现象, 学生很喜欢体育锻炼但并不喜欢上体育课, 产生这一问题有很多种原因, 但也促使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反思自己的体育课教学。体育课教学应该进行相应地改革和调整, 比如把体育课时间分配出一部分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只起辅导的作用, 在体育课上和课下组织形式各样的体育比赛或体育游戏等方法。

2.3.3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内容

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充分对开设项目进行细致研究, 项目开设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与学生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某些细节上还有待提高, 很多新项目并没有开设, 比如瑜伽、攀岩等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项目, 同时在开设体育项目上要考虑其实用性和潮流性, 同时针对热门项目要培养更多可以胜任的教师来满足更多学生选课需求。

3 结语

山西省普通高校应改变以前的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指导思想, 发展成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山西省大部分高校都能够严格执行《纲要》, 只有少数高校在体育课学时数上没有达到《纲要》规定的要求。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与学生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从开设项目上看, 多数项目仍然是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新项目并没有开设。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起着衔接社会体育的重要使命, 是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最终养成的最后保障。其教育效果与整体发展水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10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揭示了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为促进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山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余中华.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对策[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44-47.

[2]董颖.山西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刘阳.北京市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与大学生体育兴趣比较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09.

山西省高校 篇7

关键词: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教学

1前言

本课题拟在对山西省公共体育健美操开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的开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资料分析,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从加强硬件, 优化软件等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健美操选项课的积极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高校中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大二、大三的共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章, 从而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了问卷, 对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法, 共发放问卷310份, 回收问卷304份, 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300份, 有效率为96.77%。符合统计学的相关要求。

2.2.3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老师进行访谈, 了解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的师资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有效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了百分比方面的统计并认真进行了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大二 (2014级) 、大三 (2013级) 选报情况

表1显示, 健美操选项课中2014级人数明显高于2013级的人数, 其中文科生选报高出的部分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 长治学院健美操选项课不设置男生选报的名额, 全部是女生。实际上, 健美操作为融健、力、美为一体的有氧运动, 其表现形式新颖、动作简单易学、充满青春活力, 被广大师生喜爱。但是, 男生更喜欢运动项目中力量要求较高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 学校没有开设男生选修健美操选项课的课程。所以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增设男生健美操选项课。

3.2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的师资、教学内容分析

3.2.1.1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的师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健美操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这样对于健美操这个项目来说, 具有积极的意义, 健美操教学会更有激情和活力, 更容易学生和教师的相处, 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 健美操教师的学历, 占比重较大的是硕士, 占总比重的57.14%, 接下来是本科, 占总比重的42.86%, 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符合国家对于高校教师要达到硕士学位, 比重占40%的要求。

从表中可以看出, 健美操教师中助教以下的有4人, 占比例57.143%, 排第一, 调查发现, 这4人中3名本科生, 一名研究生。助教、讲师、副教授分别1名, 分别占比例14.286%。说明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健美操教师人才短缺严重, 应加大健美操教师的培养力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 健美操男性教师只有1名, 女教师6名, 健美操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而专业方面, 是健美操专业出身占57.14%。从上述表述中还表明健美操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难以满足教学中的实际需要, 因此, 长治学院体育系应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和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

3.2.1.2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长治学院健美操选项课所教的教学内容较丰富, 有3名教师选择了大众等级健美操, 排所有教学内容的第一位。2人选择了自编自编健美操教学, 她们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 所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自编符合大众学生的练习。教授步伐和手势的练习教师, 为本校体育学院专选健美操的学生, 没有教学经验, 所以选择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最基础的教学内容。

从表中可以看出, 健美操选项课教师考核方式统一, 分别是通过平时成绩 (10%) 、实践考核 (90%) 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的。但考核方式中没有理论考核, 学校和教师均对理论水平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 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学校教师没有积极向新思路靠拢, 不符合新型健美操课程的评估体系。

3.2.2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 学生上课使用的是室外塑胶场地, 占被调查人数的40.33%, 学生上课使用的是室外水泥场地, 占被调查人数的59.67%。在声像状况方面, 所有给学生上课的教师都配备了扩音器, 而给学生上课时配备音响方面, 占被调查人数的84.67%。多媒体的使用是全部没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学设施、设备欠缺。调查得知, 山西长治学院没有供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使用的室内设施齐全的健美操场地。

3.2.3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从事学习活动, 除了有学习的需要外, 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称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动机中, 首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塑体, 占被调查对象的30.67%, 说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渴望给人留下健康与美的感觉。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味排在第二位, 占被调查对象的24%, 真正喜欢这项运动位于第三位, 占被调查对象的19.33%,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爱好占第四位, 占被调查对象的15%。剩余的同学的学习动机还有丰富文化生活、增加友谊、获得学分、消遣等。但是另一小部分学生却表现出没多大兴趣和热情。

3.2.4山西长治学院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课时安排

山西长治学院健美操选项课, 授课时数为每学期34学时。经过调查发现, 教师普遍认为课时安排较多, 因为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只有7名,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再加上场地器材的不足, 会使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质量下降。而对学生的调查中, 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两三个课时, 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上理论课, 以便能更加系统的梳理和认识健美操课程。还有部分学生练习健美操的目的是为了塑体健美, 认为增加健美操课程课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锻炼。

综上所述, 长治学院健美操安排的课时还是比较合理的。34个课时教师压力不是太大, 而学生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技术。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有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健美操选项课在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 但是多数是女生, 几乎没有男生选择健美操。

2.健美操教师都比较年轻, 学历层次比较低,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工作压力大。但是, 教学工作能力比较强、教学效果比较好。

3.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内容安排过于单一, 缺乏特色;特别是健美操理论知识、意识传授不理想。

4.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条件比较简陋, 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这也可能是影响健美操课开展及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大学生参与健美操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健身塑体, 其次是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味排, 再次就是真正喜欢这项运动, 还有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爱好、丰富文化生活、增加友谊、获得学分、消遣等。

4.2建议

1.加强对师资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长治学院体育系应加大引进专业师资和培训在职教师的力度。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 有意识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健美操教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特色, 吸纳更多的男生加入到健美操的队伍中。

3.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快体育场地建设,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 满足健美操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4.微调健美操的教学课时, 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梅景景.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 2011.

[2]于美华.济南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1.

[3]吴丽晶.福建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陈泉宇.独立学院健美操选项课开展情况可行性研究[J].体育教育, 2013, (2) :66-67.

山西省高校 篇8

关键词:江西省;民办高校;内部融资;困境;对策

在江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是制约其壮大的一项重要因素。江西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民办高校从外部获得融资的渠道有限并且得到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所以,江西省民办高校要从自身的角度积极探寻新的破解之道。

一、江西省民办高校内部融资存在困境

(一)以学养学的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201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社会力量办学的经费自行筹集。学校可向学员收取合理金额的学杂费,但不得以办学为名非法牟利。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并且还对高校除学费以外的杂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公布高校各专业新收费标准。江西省民办高校从学杂费获得的资金基本已达到上限,不可能得到大规模的提高,民办高校几乎不可能继续通过以学养学这种融资方式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二)民办高校缺乏内部融资的吸引力

截止2013年底,江西省共有15所民办高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20%,而这15所民办高校中仅有4所具有本科招生资格。总体上而言,江西省民办高校的教育层次较低。其次,江西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不容乐观。随着大学扩招和经济总体形势下滑的趋势,应届生就业压力上升。而且,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总体竞争力不如公办院校,这将导致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经过对江西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营销类、技术类、服务类,专业对口的程度不高;月收入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无法满足毕业生的期望起薪。民办院校的办学层次参差不齐、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状况使得江西省民办高校内部融资吸引力不足。

(三)民办高校缺乏内部融资载体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校发展的资本。目前,江西省民办高校正缺乏内部融资的载体,缺乏可以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这些民办院校教师主要以硕士和本科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高学历或者高职称人才。通过对江西科技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等九家江西省民办高校的调研发现,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77%,硕士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约占92%,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只占了15%左右。

二、民办高校内部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拓展创收途径,增加总收入

江西省民办高校想仅通过增加学费收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这种方法受到某些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江西省民办高校需要拓展新的途径,增设特色专业,打造就业优势,增加收入,提高自身吸引力。相对于同层次的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高校在师资、硬件设施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如公办高校。就相同专业而言,公办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要增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又相对稀少的特色专业,解决就业,提高社会声誉。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养老相关的管理服务专业相对缺乏。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日本东北大学合作增设福祉专业并开设养老院,较为合理地将应用型教育与毕业生就业相挂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江西省地广物博,具有茶叶、陶瓷等特色产品,可以开设茶文化、陶瓷等专业。

(二)校产整合,资本融资

在江西省民办院校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想通过整体上市融资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般民办高校都具有配套的后勤服务团队,如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宿管服务,有的高校甚至有自己的校办产业,如驾校、培训机构。如江西科技学院具有一个投资过2亿的蓝天驾校和一个投资过5亿的附属中学。这些机构都是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经济法》对法人的要求,民办高校可以整合这些产业以打包或单独的方式上市融资,将募集到的资金一部分投入到民办高校教育中。北大、清华和同济大学等高校就成功将校办产业上市募集到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运用财务手段获得资源

江西省民办高校可以尝试使用一系列新的财务手段获得融资,通过内部融资获取必要的资金才有可能突破公立院校的重重包围获得发展的机会。融资租赁是一种现代租赁方式,民办高校可以变相地获得资金。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陆续建立配套的生活和学习基础设施,如:寝室、图书馆、教学楼和实验室,这些设施的建设将花费大量的资金。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由外部投资者出资建设,高校每年向其支付一定的租金,待租期结束后,投资者代为建造的基础设施归高校所有。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将其研发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给投资者无偿使用以抵扣租金。

参考文献:

[1]谢文刚.浅析民办高校融资问题[J].新西部,2011,(8).

山西省高校 篇9

各高校要根据省人社厅批复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按照“按需设岗、优化结构、保证重点”的原则从严掌握,严格按照本单位实际空缺职数申报,没有空缺岗位或不在岗的人员不予推荐申报。严禁非教学人员挤占教学人员岗位职数。

1、学历要求。凡申报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国民教育学历。

本科高校教师晋升讲师职务须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证书。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晋升(含转评)讲师职务,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或在读研究生证明(须提供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录取通知书、原始学习成绩单或学费缴费收据)。

正常晋升教师高级职务:40岁(1971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以下申报副教授、45岁(1966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以下申报教授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以取得学历或学位证书为准)。从2012年起,正常晋升教授、副教授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评审权的八所本科高校的学历要求必须要高于以上条件。对于教学或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不受此限制。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教师可适当放宽到在读研究生(须提供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录取通知书、原始学习成绩单或学费缴费收据)。

教学业绩突出指:任现职以来,具备高于正常晋升教授、副教授应备条件规定的条件;或获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获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学名师称号;或获省教育工会和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记功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人社部门联合表彰的模范(优秀)教师。

科研业绩突出指:任现职以来,具备高于正常晋升教授、副教授应备条件规定的条件;或以第一人身份主持一项有经费支持的省级(省科技厅和省社科联)以上科研项目(需提供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

无论教学业绩突出还是科研业绩突出学术答辩成绩须达到优秀。

破格晋升: 所有高校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务须具有博士学位(以取得学位证书为准),且答辩成绩为优秀。

2、任现职年限。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是在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时间从聘任时间算起。讲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需任职满5年,即2006年底前聘任;任现职以来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至今不满5年),任职时间需满7年,即2004年底前聘任。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后申报副教授,要求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即2009年底前从事本专业工作。晋升讲师(含其他中级职务)的需助教(含其他初级职务)任职满4年,即2007年底前聘任;任现职后取本科学历的顺延两年,即2005年底前聘任。任职年限的计算,自本单位根据我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有关规定下达聘任文件当年算起,实算至申报当年年底。

3、考核要求。学校要依照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工作业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考核,评定考核等级,考核结果良好以上才能推荐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对思想政治表现不好、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且造成不良影响的申报对象,应根据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晋升讲师的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讲课。没有参加教学考察、讲课或教学考察、讲课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晋升评审。任现职期内的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考核结果都在称职以上。破格晋升者近三年内至少有一个年度考核为优秀。

4、关于转评。凡由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转评高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应先转评同级教师职务,须经过一年以上教育教学环节实践,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专业教学工作并有1篇在高校教师岗位后发表的论文。转评以后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任职年限可与原任职年限连续计算。

5、外语条件。须提供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取得的合格证书或合格成绩通知单;2010年度以来省级外语补考合格证书或合格成绩通知单。晋升教师高级职务要求职称外语考试A级,晋升教师中级职务要求B级。晋升实验系列高级和工程系列中级职务要求B级,晋升实验系列中级要求C级。根据原省人事厅《关于转发落实国家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晋人职字[2007]45号),可免试或照顾的范围如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晋升教师高级职务可以免试:

⑴工作期间参加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HO(全国卫生人员出国考试)成绩达到出国分数线或参加BFT(A)级(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合格的;

⑵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⑶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用外文在有ISSN国际标准期刊号的外国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经省人社厅按规定程序组织确认合格的;

⑷申报副教授时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国家A级标准,申报教授时可免考;

(5)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

(6)53岁以上晋升副高级、55岁以上晋升正高级;

(7)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晋升中级职务可以免试:

①符合上述晋升高级可免试的条件之一者;②参加BFT(I)级考试或国家六级以上外语水平考试合格者;③ 50岁以上者。

免试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由其他系列申报同级高等学校教师系列的,原外语考试合格级别必须与转评相应职称外语要求的级别一致。

6、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申报评审教师、实验和工程系列中级职务须有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三个模块,申报高级职务人员须有四个模块(可在中级职务三个模块基础上加考一个即可;晋升副教授考过四个模块的晋升教授时不需再考)。根据省人事厅晋人职字[2005]118号文件规定,下列人员可免考:①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②近3年从省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从国外引进的留学人员;③计算机应用专业及相近专业毕业现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教师;④ 50岁以上者。

7、实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教师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要以本人实际担任的教学课程和承担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确定申报类型。各学校要严格把关,按照评审条件中对各类型教师的规定执行。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按教学科研型或科研教学型申报,不得按教学型教师申报。

8、答辩。凡参加我省高等学校晋升(含转评)教授、副教授(含高讲过渡副教授)、实验系列高级实验师,不论学校有无评审权,一律参加全省当年统一组织的高校学术答辩。答辩有关规定按《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系列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答辩规则》(见省教育厅网)执行。实行答辩论文评判及专业答辩命题匿名制、现场答辩公开进行的办法。专业组答辩综合结果要严格把握,优秀比例不得突破30%,差的比例,即应淘汰比例不得低于10%。否则专业组答辩结果不得提交评审委员会。参加上年度答辩未通过者,再次答辩时须提交新发表的论文,否则不予接收答辩材料。

各学校要把申报答辩和今年下半年将要进行的推荐评审统筹考虑,严格控制参加答辩人员,对无相应空缺职数或今年没有可能推荐出来参评的人员不予推荐参加答辩。高讲过渡副教授教师参加答辩要经省教育厅职称办进行资格审查后再报材料。

报送材料地点:山西教育宾馆。联系人:刘文军;联系电话***。

9、关于学术论文和专著。凡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实验系列职务者无论何年发表在增刊、专刊、特刊上的论文一律不算。被SCI、EI收录的论文要提供有资质的检索机构出具的收录证明。被CSSCI(南京大学编,下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北京大学编,下同)收录源期刊要附论文发表时间段的收录检索页,由学校人事部门审核后盖章。

参评人员提交的论文、专著必须与本人从事的专业一致,以第一作者或独著身份在省级以上本专业学术性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专著要有统一书号(ISBN),刊物必须有刊号(标有国内统一刊号CN和国际统一刊号ISSN)、公开出版、发行。用稿通知和清样一律不算。对于发表在非专业(学科专业包罗万象)、非学术性刊物上的论文一律不算。

为杜绝个别申报人员为评职称而拼凑条件,突击发表学术水平低、无学术价值的文章,在评审条件规定的篇数内,下列文章只计算一篇:⑴发表在同期同刊学术刊物上的文章;⑵申报当年发表的本专业非课题研究文章(无具体科研、技术项目内容的文章);⑶同篇文章多次发表或被多次转载、引用,一律以最高刊物一次性对待。

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不论刊物级别一般只作参考。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论文集,同一期中不论篇数多少,只按一篇计算。

发表在非法出版物(包括非法出版社)上的论文一律不算。发表在非学术性刊物、论文集、习题集、学习方法性刊物(读者对象为学生的)、市(地)级报纸上的论文不能作为参评条件。论文一般不能少于2000字。获奖的论文也必须是公开发表。

在高等学校学报发表论文,其学报等级不能低于本校层次,即本科高校申报者发在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论文视为不符合条件,具有副教授以上评审权学校的申报者在其他本科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视为不符合条件。

凡申报提供的学术论文刊物和学术著作全部实行网上检索。学术论文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验证。著作通过“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进入CIP数据中心检索。为了确保检索的真实性,由人事处负责检索并在检索页上盖章。未经网上检索、验证和没有人事处审核盖章的不予受理。

晋升教授提供的学术专著(独著)实行外审,凡已外审不合格的不再送审。外审的专著,请于2011年6月8日前一式两本交省教育厅职称办,逾期不候。

10、坚持公示制度。学校在推荐人选之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认真进行三次公示,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即将上级部门评审文件规定、岗位空缺职数、单位对个人量化考核推荐排名情况和个人提交的申报材料在全校公示。申报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本人填写的评审表、授课时数、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业绩成果获奖证书及论文著作等。公示期不能少于7个工作日。报送材料时要将学校最后一次公示原件一同上报,未经公示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对公示中反映的问题,各高校要及时查处,确保上报材料不存在争议。

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陕西省综合实力的较快增长, 为本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 而体育事业的转轨, 体育经济的稳步发展, 则要求高校体育改革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 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经济、市场、法制和竞争观念, 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强化自我造血供能, 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化良性发展。经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实际访查发现, 由于经营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方面反映出如下特点:

1. 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 发展模式较为封闭, 缺乏规

模效应等特点等, 制约了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开发和经营

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 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以提供。在所访谈了解的22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 (见表1) , 具有专业化水平特点。因此, 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 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 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 至今仍囿于校园之内, 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一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 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 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 从根本上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基本处于小而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 消费对象稳定, 场地设施配套, 但发展目标单一, 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 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 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 总体上平均每人为5%~6%, 最高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 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 (81%) ;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 (74%) 和参加培训 (11.2%) 居多。由此看见, 高校具有体育场地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 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 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 当前陕西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 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

3. 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 而市场开拓型人才缺乏

陕西省高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 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1%, 运动技能较为全面, 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 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 占有绝对优势。然而, 一方面, 有于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高等教育历来重视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和科研工作, 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教育学习;另一方面, 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 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 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型人才缺乏, 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 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的闲置和浪费。

4. 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 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 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 开拓体育市场, 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也成为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中, 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脉搏。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与运营, 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 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利用信息社会资源, 对体育市场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之上。陕西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处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和前瞻性。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虽然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 但每年的假期及课余空闲时间, 则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

这些人力、物力、信息及时间等有形的 (客观的) 和无形的 (主观的) 资源优势, 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 但在调查中发现, 其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上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 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信息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体育传媒运营、体育人才交流等。部分场馆设施则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 (见表2) 。这些现象造成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荒芜。表2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年利用率 (经营天数/100天)

二、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 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大环境与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不同, 在运行机制上表现为准经营型的特征。即对内实行低收费的福利型体育经营服务, 对外实行全商业性的体育有偿服务经营。在实施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 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 面向社会积极开拓, 努力发掘自身优势, 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加强对外联系与经营合作, 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 发展途径

考察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与发展的经验, 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及陕西省高校体育工作之现状, 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与开发, 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立足学校, 面向社会, 把握空间和时间, 扩大经营创收, 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 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的优势, 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助, 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 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 合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资源优势,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开展多元化经营,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 结合自身优势, 以体育主体产业为基点, 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5) 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 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 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 培育积极健康的社区体育市场。

三、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加强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 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 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 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互结合, 积极开拓市场, 扩大经营范围。 (3) 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 合法经营, 努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4) 强化市场意识, 加大自身及体育产品的宣传力度, 及时总结经验, 立足学校, 走向社会, 寻求扩大经营与发展。 (5) 加强高校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 促进优势互补, 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实现规模效应。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高校体育产业开发与经营网络, 扩大影响和知名度, 以适应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需求与形势, 形成高校体育联合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文教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11-120.

[2]楚继军.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8, (3) :23-26.

[3]辛利, 等.中国经济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17.

[4]吴晓强.21世纪初中国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63-66.

[5]郭顺才, 等.对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1997, (4) :16.

[6]杨铁黎.关于中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8, (2) :16-19.

[7]国家体育计划司.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文件经验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27-313.

[8]鲍明晓.对中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 1999, (4) :49.

上一篇:220kV真空断路器下一篇:能力本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