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术八篇

2024-09-11

鼻中隔矫正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耳鼻喉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观察,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9岁~66岁,平均年龄(40.3±15.8)岁。临床症状:鼻塞60例,鼻出血15例,头痛30例,脓涕20例,耳闷感8例。60例患者均通过鼻内镜检查:S型偏曲22例,C型偏曲28例,嵴状突6例,棘状突4例。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麻或局麻,通过额镜照明,患者半坐位,在左鼻腔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进行L形处切口,从前向后对鼻中隔软骨膜和黏膜进行剥离,直到形成偏曲隆起软骨进行暴露,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未施行鼻中隔软骨保留。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0°鼻内窥镜,通过1%利多卡因(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908)+1‰肾上腺素混合液(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1212)的棉片进行鼻腔表面麻醉,用2ml的2%利多卡因进行鼻中隔左侧皮肤和黏膜交界处黏软骨膜进行浸润性麻醉。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特点,选取相应的黏膜切口,将黏软骨膜切开,对偏曲骨质进行分离。对于骨嵴突的患者,通过鱼尾凿将其铲除,如有局部矩形偏曲患者,通过窦钳咬除,对于偏曲在前方软骨并且有畸角患者,可在分离的同时将软骨切除,等鼻中隔黏膜张力缓解之后,分离越过偏曲骨质;对于高位偏曲患者,将部分骨质切除,进行高位线形骨折将高位偏曲矫正。对黏膜切口缝合,如果黏膜撕裂超过1.0cm者,通过撕裂处黏膜缝合。手术完毕后通过凡士林砂条和PVF海绵填塞鼻腔。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

1.3.2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鼻中隔位置居中,临床症状消失,没有复发;有效:患者鼻中隔位置基本居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发频率明显减少;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治愈+有效。

1.3.3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如表1)

2.2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如表2)

2.3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比较(如表3)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可能压迫周围邻近器官,引起鼻腔、鼻窦内的气体流通不畅,患者易出现鼻塞、头痛、出血等临床症状[34]。传统的额镜反光照明,只能观察到鼻中隔前1/3处,对于一些较为深在的偏曲,容易造成损伤、撕裂黏膜,可能造成中隔穿孔[56]。对于整个中隔软骨去除,可能引起中隔摆动,使鼻部抵抗能力明显降低[78]。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照明特点较好,视野清晰,可以观察到偏曲较深的软骨,筛骨垂直板、梨骨可以直视下进行操作,对于偏曲更加完全和彻底[910]。鼻内窥镜可对局部术野进行放大,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于黏骨膜的损伤,对于黏骨膜分离更加彻底,降低鼻中隔穿孔的几率。鼻内窥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对于上颌骨鼻嵴和鼻中隔软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使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直接,操作更加精准。有研究表明,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可以再不损伤软骨的情况下将偏曲的骨部切除,其切除的范围局限在偏曲的部分,减少了对于鼻中隔软骨的切除范围,保持了中隔的坚实和弹性,更好的恢复了鼻中隔的生理功能,提高了手术的精细度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耳鼻喉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术可以直观针对病变部位,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创伤,治疗更加精确,可同时治疗鼻腔、鼻窦多病变组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隆琰,林春招,周序玲,等.高位鼻中隔偏曲伴鼻中隔前脱位59例治疗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97~1098

[2]严达忠,张建辉,周天明,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2):122~123

[3]管盛民.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40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229

[4]许锡鑫,骆沙鸣.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52例体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z2):772~773

[5]葛忠东.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8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2):1462~1464

[6]王祥.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38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896

[7]王建平.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治疗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2):123~125

[8]段志坚,郝毓文,王建军,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1):1379~1380

[9]郭璐琳,赵斐斐.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老年高血压顽固性鼻出血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444

鼻中隔矫正术 篇2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鼻中隔矫正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因鼻中隔的形状和解剖结构个体变异大,故手术的难易程度不一,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是在头灯或额镜下完成,由于受视野和照明的限制,部分手术失败病例常需作再次矫正术,由于前次鼻中隔偏曲术后患者中隔软骨及骨质局部不规则缺损,术腔组织粘连,再次手术难度大,处理棘手,极易出现鼻中隔穿孔[1]。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补救方法十分必要。笔者收集于2008~2010年在鼻内镜下再次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患者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1~55岁,平均35.6岁,术后2~8年,鼻塞为主16例(其中伴头痛7例,伴有鼻窦炎的3例);单侧有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的4例。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鼻中隔高位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偏曲的9例,中后段上颌骨鼻嵴和犁骨偏曲的6例,高位并后段偏曲3例,四方软骨偏曲2例。其中2例首次手术系鼻内镜下进行。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局麻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鼻腔用2%的利多卡因20 ml加2 ml 0.1%肾上腺素棉片双鼻腔表面麻醉三次,1%利多卡因5 ml于鼻中隔黏骨膜下注射。用探针探查鼻中隔,如偏曲在鼻中隔的高位及后方时,可在软骨或骨质的前方,紧贴软骨或骨质切开,剥离黏骨膜,掀起形成黏骨膜瓣,沿切口剥离对侧黏骨膜,剥离黏骨膜瓣的范围超出偏曲的部位。根据偏曲的部位给予咬除偏曲的骨质,黏骨膜复位后填塞鼻腔。如偏曲的部位是四方软骨时可用上述方法。如偏曲在鼻中隔的下方且无四方软骨,系上颌骨鼻嵴与犁骨处偏曲,采用鼻腔偏曲侧的皮肤与黏膜交界稍前处弧形切开皮肤至鼻底,剥离鼻底黏骨膜超过偏曲部位后,顺着上颌骨鼻嵴剥离后,再剥离对侧的黏骨膜,由于四方软骨缺失,鼻中隔中间多无法分离,因此必须完全剥离松解鼻底后,才能很好的暴露鼻中隔上颌骨鼻嵴,再将偏曲的上颌骨鼻嵴咬除或凿除,缝合创缘,鼻腔填塞。或者在偏曲侧的鼻中隔偏曲的下方触及骨质后,在骨质的边缘处切开黏膜,完全剥离上颌骨鼻突或偏曲的部位,再凿除偏曲的骨质,将黏膜复位后鼻腔填塞。对于伴鼻窦炎者,于鼻中隔矫正术同时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手术切口6例缝合,14例未缝合。48~72 h后取出填塞物。填塞物均为高膨胀绵或凡士林纱条。7天拆除缝线。

2 结果

20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均成功,术后鼻腔通气畅,头痛消失,鼻出血未再发,无一例出现鼻腔黏连、塌鼻、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临床随访1~3月,痊愈18例(90%),改善2例(10%)。

3 讨论

分析本组20例首次鼻中隔矫正术疗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曲部位靠前但切口过后前方的偏曲矫正得不到位;(2)传统手术切除上颌骨鼻嵴和犁骨偏曲不彻底;(3)对鼻中隔上部及后部的偏曲处理不到位。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由于照明和视野有限,高位偏曲的软骨和深在的骨偏曲暴露不充分,加之立体感差,切除力度难以掌握,切除太少不能达到目的,太多会破坏鼻中隔支架,造成鞍鼻;另一方面鼻中隔偏曲的软骨弹性强,特别是高位偏曲的软骨难以满意矫正。

再次鼻中隔矫正术较常规手术更困难,鼻中隔黏膜部分相互黏连、瘢痕形成,难以分离,引起鼻中隔穿孔的危险性增大。选用鼻内窥镜及其显像系统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将图像放大,且在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损伤小,切口直接选在距离鼻中隔软骨或骨部偏曲的前缘稍后处,可将鼻内窥镜直接插入术腔,配合带吸引器的剥离子清楚地显示鼻中隔偏曲的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及纤维黏连等病变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操作准确,易彻底矫治位置较深、较高位的偏曲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犁骨骨嵴,且只切除偏曲部分即可,不必切除筛骨垂直板或犁骨的大部,以免造成术后鼻中隔煽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极大的提高了该手术的成功率。结合本组病例,在再次鼻中隔矫正术应注意:(1)术前常规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全面了解鼻腔和鼻窦的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做好手术预案。(2)术中在鼻内镜下探针仔细探查鼻中隔,以便掌握鼻中隔软骨及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但任何切口应在首次去除软骨或骨黏膜边缘以外,避免引起鼻中隔穿孔。(3)鼻内镜下局部切口小且偏后者,术后不缝合,需避免鼻腔填塞时黏膜移位。(4)再次行鼻中隔矫鼻窦术主要是矫鼻窦偏曲的软骨和骨质,不可强行分离两侧相互黏连的黏膜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5)术中应避免发生两侧鼻中隔黏膜的对穿,如对穿,应在鼻内镜下缝合穿孔张力较小的一侧,将保留的鼻中隔软骨取出适当大小放入对穿黏膜之间做修补,能有效防止鼻中隔穿孔的发生。(6)再次矫正术,对鼻中隔骨性支架中原有的未偏曲的软骨和骨质仍应尽量保留,避免鞍鼻及鼻尖塌陷的发生[2]。为减少再次鼻中隔矫正,笔者提倡使用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

参考文献

[1]陶泽璋,张剑宁,吴玉珍.28例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1):503-504.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体会 篇3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6-01

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等多种症状。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在半盲目下操作,由于个体差异及鼻中隔后端偏曲部位较深,术中易撕裂或损伤鼻中隔黏膜,导致术后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我科2008年6月——2011年5月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4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确认为鼻中隔偏曲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5-59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0年余,平均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36例,鼻出血17例,鼻部疼痛6例,头痛13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1例,合并鼻窦炎27例(其中合并鼻息肉者12例),合并鼻甲肥大者1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桐庐牌鼻内镜、器械及摄像监视系统,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鼻内镜直视下左侧鼻中隔行killian切口。黏软骨膜下钝性剥离,暴露至偏曲部位后约1.0㎝。切开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插入牵开器,切取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梨状骨。如为低位偏曲,鱼尾凿凿去腭骨鼻嵴。偏曲矫正后,冲洗术腔,黏膜复位,缝合切口,鼻腔纱条填塞。术后48h取纱条,5d拆线。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伴有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采取钩突入路开放鼻窦、摘除鼻腔及鼻窦息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①治愈:症状消失,鼻腔阻塞症状和鼻部疾病的病因、诱因解除,如缓解鼻出血、鼻痛、头痛等;②好转:自觉症状较术前减轻,鼻塞由持续性转化为交替性或受凉后出现鼻部症状,或过敏性鼻炎、鼻出血等症状发作频率减少;③无效:症状无好转。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治愈31例(67.4%),好转15例(32.6%)。术后随访3-10个月,检查无鼻梁塌陷、鼻腔粘连、鼻中隔脓肿、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有鼻塞,低位棘突患者有鼻出血、头痛等症状,高位偏曲可导致鼻窦炎发生和反复发作,而鼻中隔后段偏曲则会引起频发、难治性鼻出血[3]。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矫正。

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矫正术对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的矫正中,由于手术部位深,视野不清,操作受限且准确性差,易损伤和撕裂黏膜,偏曲可能得不到完全矫正,术后部分患者鼻腔通气障碍改善不明显,发生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4]。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有照明好、术野清晰等优点,特别是对后端、高位偏曲和骨偏曲暴露不充分的患者有较大的优势[5]。我们的体会是:①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操作,照明度好,术野清晰,可以清楚地显示软骨与骨结合处及其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②术中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对并发鼻腔鼻窦疾病可同时施行鼻内镜手术。③根据偏曲部位不同,可选择相应切口,操作简便易行,损伤范围少,达到微创目的。

虽然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诸多不足。但我们也注意到,鼻内镜为手术视野延伸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仍要小心谨慎。①首先要确认剥离器是在黏软骨膜下,这是保证黏膜分离时不被撕破的关键。②剥离器凹面朝向并紧贴鼻中隔软骨与骨面,用其侧缘上下划动逐渐向后深入进行分离,而不是用剥离器的顶端去分离,否则易造成黏膜撕裂。③分离鼻中隔软骨与各骨嵴接缝处,可用刀刃将横穿的纤维纵行切开,再继续分离。④分离棘或嵴突时,可从四周向最突出处分离,或切除已游离对应凹面的软骨,使两侧的黏软骨膜间的腔隙变宽,再分离嵴或棘突的最锐利突出部分就不容易损伤黏膜[6]。⑤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时禁忌扭曲和暴力撕扯。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优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桂林,周非.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8(25):1390-1391.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2.

[3] 吴新权,张孝之.鼻内窥镜联合电钻行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J].微创医学,2006,1(1):34-35.

[4] 陈爽,黄正强,黄岳,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600-1602.

[5] 朱伟红,陈碧华,赵荣.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46例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7,10:352-353.

手术矫正视力术前要注意什么 篇4

如果患者是高度近视,应注意角膜中心切削深度,术前向患者说明有关情况。

初诊前咨询让患者对屈光手术方法和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并同时为患者解答疑问和消除顾虑,使得患者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初诊检查是对患者眼睛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和了解,以便决定是否适合屈光激光手术。

(1)病人术前应明确向医生说明自己手术的目的、要求,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手术,手术后可能达到的效果。

(2)了解手术的一般过程,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3)在完全了解手术风险而决定手术后,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4)术前一般应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1-2周,硬性角膜接触镜3周。

(5)术前3天一般应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6)术前应做注视训练,以便在术中能与医生很好配合。

(7)近视手术前一晚应有充足的睡眠。

(8)手术当日洗脸,眼部不要化妆,以免术前眼部清洁消毒困难,如清洁不彻底可使一些细小颗粒进入手术区域:不要使用香水和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以免干扰激光机的工作状态而影响手术的效果。

(9)术前眼局部消毒后,不要再用手擦拭或接触眼部。

(10)术前等待时,要放松心情,不要紧张、不要在准备间交谈或大声喧哗,以免术中过度兴奋,无法控制情绪而影响手术效果。

鼻中隔矫正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68例, 排除合并免疫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 (38.3±6.2) 岁, 病程1个月~3年, 平均 (1.3±0.2) 年, 其中鼻甲肥大者11例;观察组34例, 男13例, 女21例, 年龄24~55岁, 平均年龄 (38.1±6.3) 岁, 病程3个月~3年, 平均 (1.1±0.3) 年, 鼻甲肥大者12例。上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术前准备三个方面, 首先在同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 了解并掌握患者心理状况, 采用鼓励、安慰、引导等方法对其存在的不良情绪进行引导, 确保其术前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方案、治疗优势及预期效果, 同时向其讲解近期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 叮嘱其手术注意事项, 提升患者配合度;术前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检查, 术前1 d备皮、剪鼻毛、剃胡须, 必要情况下给予患者口服安定, 以确保其睡眠充足。 (2) 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主要包括体位护理及组织缺氧护理两方面, 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并将头偏向一侧,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酌情给予吸氧。 (3)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口腔护理、鼻腔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 术后患者会出现鼻腔少量淡血水样分泌物等情况, 可采用额部及颈部冷敷进行处理;指导患者如何避免打喷嚏, 叮嘱其不可大声咳嗽或挤压鼻部;术后采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避免长时间张口呼吸造成的口唇干裂, 叮嘱其多饮水, 可采用漱口水等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饮食以温热流质饮食为主, 禁食硬性食物, 忌辛辣、油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2]:

依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鼻中隔偏曲相关症状消失, 且经由鼻内镜检查后未显示明显偏曲及鼻部息肉情况, 可视为显效;治疗后鼻中隔偏曲相关症状好转, 鼻内镜检查显示鼻中隔偏曲部分矫正, 存在轻微鼻部息肉, 可视为有效;治疗后相关症状无改善或出现明显加重, 视为无效。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 护理满意度为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34例患者中, 治疗后显效19例 (55.88%) , 有效12例 (35.29%) , 无效3例 (8.82%) , 治疗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34例患者中, 治疗后显效11例 (32.35%) , 有效16例 (47.06%) , 无效7例 (20.59%) , 治疗有效率为79.41%, 两组数据对比,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34例患者中, 非常满意24例 (70.59%) , 基本满意8例 (23.53%) , 一般1例 (2.94%) , 不满意1例 (2.94%) , 护理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34例患者中, 非常满意13例 (38.24%) , 基本满意12例 (35.29%) , 一般5例 (14.71%) , 不满意4例 (11.76%) , 护理满意度为73.53%,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34例患者中, 发生术后感染2例 (5.88%) 、鼻黏膜血肿1例 (2.94%) , 未出现鼻中隔穿孔例数, 并发症发生率为8.82% (3/34) ;对照组34例患者中, 发生术后感染5例 (14.71%) 、鼻黏膜血肿3例 (8.82%) , 鼻中隔穿孔1例 (2.94%) , 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 (9/34) ,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属于鼻内畸形疾病, 引发该疾病的原因较多, 例如异物压迫鼻中隔、鼻中隔软骨发育不平衡、肿瘤、小儿腺样体肿大及外伤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3], 鼻中隔偏曲情况下产生的鼻部狭窄, 会造成患者出现鼻窦口阻塞、呼吸不畅等症状, 从而引发鼻息肉、鼻窦炎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且还可能会引发中风、心绞痛、脑梗死等严重疾病。通常情况下, 鼻中隔偏曲会造成患者经常性流鼻血, 长期发展可能会导致失血性贫血[4], 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临床以往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该病的治疗, 但是采用该种手术方法治疗的过程中, 会切除患者大部分的四方软骨[5], 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且在将患者四方软骨切除后, 鼻中隔丧失了天然支架, 可能会导致鼻梁塌陷等问题的出现[6]。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新型方法, 该种手术主要是通过矫正的方式缓解患者鼻中隔偏曲相关症状。同以往的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等优点。

有临床研究表明, 鼻中隔偏曲患者病程普遍较长, 且受严重鼻塞症状的影响, 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及烦躁心理, 对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加强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升并巩固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 通过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各项护理措施的开展, 有效的减少了患者不良情绪, 同时提升了患者机体免疫力, 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意义重大。本次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围术期护理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燕.138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2014, 24 (8) :85-86.

[2]范雪源.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5) :121.

[3]王志长.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 2013, 21 (12) :89.

[4]龚俊霞.鼻阻力计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后疗效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1) :7-8.

[5]胡红岩.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护理配合[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5) :335-336.

鼻中隔矫正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均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标准 (2004、兰州) [1], 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男性27例, 女性21例。年龄18~68岁, 平均36.5岁。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在5分以上。病程2~28年。所有患者均经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治疗, 效果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

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切除偏曲的软骨或骨性部分。鼻内窥镜下使用射频探头对鼻丘、下鼻甲及中鼻甲前端等处黏膜行射频治疗。术后双侧鼻腔填塞。术后行抗炎对症治疗。术后1周出院, 随诊清理鼻腔1周, 防止鼻腔粘连。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 (2004、兰州) 进行评定。

2 结果

全部病例1周后鼻黏膜肿胀逐渐减轻, 打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1年, 显效38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 未见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萎缩性鼻炎、眼干、头痛等并发症。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由IgE介导的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腔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是致敏源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鼻腔黏膜细胞膜发生生化反应, 释放一些活性介质, 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增加, 以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等。临床上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鼻黏膜肿胀等典型症状。

鼻腔结构异常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非常密切。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腔不同程度机械阻塞, 使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气流刺激, 诱发了异常感觉神经反射, 通过鼻腔的感觉神经/交感神经, 产生相关临床症状[2]。孙树岩等[3]证实了筛前神经与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相关性, 筛前神经在鼻腔的分布范围恰恰是在鼻腔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和鼻腔敏感部位如鼻丘, 鼻甲。并由此推断筛前神经与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 (喷嚏、清水样涕的产生) 密切相关,

近年来国内外对变应性鼻炎采用神经切断术治疗, 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如岩浅大神经切断术, 翼管神经切断术等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或下鼻甲封闭等单一方法疗效常常不理想。而鼻中隔矫正术破坏了该区域的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 形成瘢痕, 阻断神经反射, 同时破坏了鼻黏膜神经末梢, 致该区域感觉迟钝, 对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 传入刺激减弱, 从而减轻血管扩张, 降低腺体分泌, 可消除打嚏嚏、流清涕等症状。对筛前神经分布区进行射频治疗, 主要是使筛前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影响鼻腔黏膜反射弧的传导通路, 使受到异常刺激的感受器传导阻断, 阻滞鼻腔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腺体分泌, 降低鼻腔敏感部位反应 (如鼻丘, 此处为喷嚏反射扳机点) 。

综上所述, 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 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 远期疗效常常不理想。本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射频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是值得推荐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 中华耳鼻咽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2004, 兰州) [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2005, 40 (3) :166-167.

[2]沈贞, 陈文文, 邓亚升.鼻中隔矫正术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8) :370-371.

鼻中隔矫正对鼻窦炎鼻息肉的影响 篇7

关键词:鼻中隔矫正,鼻窦炎,鼻息肉

鼻中隔矫正是针对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治疗方法。鼻中隔偏曲即鼻中隔与中线发生偏离, 不同患者呈现出不同的不规则偏曲, 由此引起的一种鼻功能障碍的多发病。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也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的疾病, 并且这两种疾病的复发率很高, 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鼻中隔偏曲和很多种与鼻窦相关的疾病有密切关系, 甚至是导致其他耳鼻喉疾病复发率高的原因。因此, 此次研究选择了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医的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探讨鼻中隔矫正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医的300例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伴有鼻出血、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 其中男153例, 女147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35.0±12.8) 岁, 病程7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12.1±4.3) 个月,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了耳鼻咽喉电子内镜、鼻内镜、鼻窦CT的检查。根据患者的意愿将300例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97例, 实验组203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均必须接受耳鼻咽喉电子内镜、鼻内镜、鼻窦CT、水平扫描的检查, 确诊为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根据马氏法将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曲和非高位偏曲, 高位偏曲即在游离缘以上中鼻甲前端后区域中的鼻中隔发生了偏曲, 在此区域以外的鼻中隔发生偏曲的即为非高位偏曲。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鼻内镜下接受鼻窦开放手术和鼻息肉摘除手术, 所有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都要进行常规的检查, 并且患者都必须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前1~2 d给予患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不同选择采取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 待鼻腔黏膜因肾上腺素而收缩时, 有鼻息肉的先切除鼻息肉, 之后根据鼻窦炎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不同的鼻窦开放手术。

实验组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首先进行鼻窦开放手术和鼻息肉摘除手术, 之后进行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手术, 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采取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不论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的患者都必须采用1:1000的盐酸肾上腺素混合1%的利多卡因在切口处进行浸润麻醉, 这样做可以防止患者血管收缩和粘骨膜的撕裂, 局部麻醉的患者需用浸润1:1000的盐酸肾上腺素和丁卡因或达克罗宁胶浆混合的绵片收敛3遍鼻腔黏膜。如果患者的鼻中隔骨部和软骨部的明显偏曲且纵横交错的状况是由创伤引起的, 则必须在保留骨性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筛骨垂直板、骨性嵴突、方形软骨、梨骨的切除, 其余偏曲以骨部为主的、偏曲以软骨部为主、局部偏曲的患者, 或者偏曲程度很严重或者软骨比较厚的患者按照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切除或凿除, 手术完成之后患者的鼻中隔会复位。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都必须进行上额窦口的扩大和探查, 在手术之前进行1~2 d 5~10 mg的地塞米松和抗生素的静脉滴注。术后继续抗生素抗炎治疗。手术之后的第3天必须去除膨胀止血海绵和凡士林纱条, 鼻中隔拆线后给予激素口服治疗。手术后每1周或者2周进行1次复查, 持续3个月, 每2周或者4周进行复查1次, 持续3~6个月, 复查完成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1]

如果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成功, 临床症状消失, 两侧鼻腔的通气畅通, 伤口愈合良好, 无并发症, 评定为治愈;如果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成功, 临床症状消失, 伤口很好的愈合, 但是会不时出现头胀、鼻塞的症状, 则评定为好转;如果患者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效果不明显, 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依然存在头痛、鼻塞、鼻腔不通畅、鼻出血的临床症状, 则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203例患者接受鼻窦开放、鼻息肉摘除、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手术之后, 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成功率达到100.00%, 患者的头痛、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均消失。两侧鼻腔的通气畅通, 伤口愈合良好, 没有并发症, 被评定为治愈的患者186例 (91.63%) ;评定为好转的患者17例 (8.37%) ;评定为无效的患者0例。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随访的6个月内, 鼻窦的开放情况良好, 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率为5.42% (11/203) 。

对照组的97例患者接受鼻窦开放、鼻息肉摘除手术后, 被评定为治愈的患者有86例 (88.66%) , 被评定为好转的患者有11例 (11.34%) ;被评定为无效的患者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随访的6个月内, 鼻窦炎, 鼻息肉复发的复发率为50.52% (49/97) 。

实验组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率为5.42%低于对照组的50.5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导致鼻窦炎、鼻息肉的原因之一就是鼻道窦口和鼻腔的结构异常, 有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发现, 鼻道窦口的结构异常以及鼻中隔偏曲都和很多种鼻窦疾病有联系, 矫正鼻道窦口的结构异常, 以及矫正鼻中隔偏曲都能有效的减少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发病率[2,3]。

通过对比此次研究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资料可以得出, 鼻中隔偏曲确实与鼻窦炎、鼻息肉的高复发率有关, 同时接受矫正鼻中隔偏曲手术和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患者, 在术后鼻窦炎鼻息肉的复发率为5.42% (11/203) , 而只接受了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患者, 复发率高达50.52% (49/97) 。

综上所述, 矫正鼻中隔偏曲是预防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手段, 也是为鼻腔、鼻窦通气的基本条件,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卢红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弯曲的鼻内镜手术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8) :208.

[2]陆英.矫正鼻中隔偏曲对减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观察.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3) :177.

鼻中隔矫正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159例, 其中男性83例, 女性76例。年龄最大69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42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腔疾病的必要手段, 而患者大多会产生恐惧、焦虑、忧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 并主动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尽快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 并针对不同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及心理特征的患者讲解手术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介绍内窥镜手术的优点、先进仪器的优越性和医生手术的技巧性, 说明手术安全性、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意义。

1.2.2 术前准备

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并做好相关辅助检查, 如血常规、胸透、心电图、CT扫描等。术前对每位患者做详细的前鼻镜和鼻内窥镜检查, 术前1d剪鼻毛、洗头、洗澡, 并指导患者练习呼吸, 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情况。还要保持足够睡眠, 必要时口服安定, 使手术能如期进行。术前晚和术日晨起患者用漱口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术前按医嘱给予阿托品、苯巴比妥肌肉注射。

1.2.3 体位护理

嘱患者安静休息, 局麻患者采取半卧位, 以减轻头部充血造成的面部肿胀, 便于吐出分泌物。对于面部肿胀明显的患者, 24 h内给予冷敷以止痛、止血、局部冰敷, 可以收缩血管、减轻水肿。全麻患者采取去枕平卧位或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全麻清醒6 h后改为半卧位, 保证安全, 利于呼吸, 减轻疼痛。

1.2.4 并发症的护理

(1) 疼痛护理。无论全麻或局麻患者, 术后第1天均感到鼻部憋胀感、饱满感, 并有头胀头痛, 流泪, 术区疼痛等症状, 要告诉患者这是正常情况。护理人员还可以教患者一些方法来分散注意力, 如看书、看电视等。叮嘱患者尽量少说话, 减少患者的痛苦。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需要随时给予止痛治疗, 或予适当的镇静药以助睡眠, 将疼痛减少到最低程度。嘱患者避免咳嗽及打喷嚏, 预防因瞬时的气流冲击力过大, 而导致伤口疼痛加剧。对于疼痛忍受性差的患者可肌注镇痛药。 (2) 出血护理。鼻部术后患者要避免剧烈活动, 也不可以擅自拔除填塞物, 预防出血。术后前鼻孔内可有少量血液渗出, 要及时用纸巾擦干净。如患者要咳嗽或打喷嚏时, 护理人员要教患者张口深呼吸或舌尖抵上腭以防止鼻腔填塞物被强烈的气流冲击而引起出血。对术后出血患者, 要嘱患者口中的液体要吐出, 不要吞咽, 检查咽后壁有无新鲜血液流出。如鼻腔填塞物脱落或出血较多时, 需重新填塞, 并可加用止血药。高血压患者的术前血压控制和术后血压监测, 是预防出血的重要措施, 叮嘱患者不要大声讲话, 不要挤压鼻部, 以免引起出血。鼻腔填塞物抽除后用呋南西林麻黄素加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鼻腔冲洗, 冲洗2次/d, 以冲洗鼻腔内血痂, 减轻鼻黏膜水肿, 防止术后鼻腔粘连。一般填塞物可以在24~48 h取出, 取出填塞物后2 h内宜限制活动, 24 h内不能擤鼻, 分泌物可轻轻吸鼻后吐出。

1.2.5 出院指导

(1) 生活指导:嘱3个月内注意休息, 避免到空气干燥或灰尘多的环境中, 空气干燥致鼻腔出血, 污染空气易致鼻腔感染。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生活要有规律, 注意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 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抵抗力。 (2) 药物指导:出院后注意按时使用滴鼻剂和口服抗生素, 防止鼻粘膜粘连。按时复查, 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术后复查及定期清洗鼻腔的重要性。术后1个月每周复查1次, 在鼻内窥镜下术腔冲洗清理;随访3个月以后, 继续鼻内窥镜检查, 每个月1次, 持续1年, 以预防和清理鼻腔粘连及术腔闭塞。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通气效果, 头痛、鼻塞等症状也已经消失, 有效率达

100%。

3 小结

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而言,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 鼻内窥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恢复鼻粘膜状态, 其特点是具有损伤轻、疼痛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但术后换药时间较长, 易感染及粘连, 如护理不当会导致手术失败。根据病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术后护理是治愈本病的重要保障。临床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 将舒适护理运用于鼻中隔偏曲术后护理, 让手术患者感受护士的关爱与亲情, 接受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使患者在康复期间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与舒适, 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后舒适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 调动护患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使患者的安全感、被尊重感更加明显。目的是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并发症, 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燕红.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医药2008, 25 (2) :48.

上一篇: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下一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