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十篇

2024-08-12

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模仿是人类学习, 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 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 例如, 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 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个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 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 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 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 有了兴趣才会入迷, 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 想出框架就写, 发现问题就改, 偶得佳句就用。这样, “长期观察, 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联想, 妙手偶得之, 一挥而就”。久而久之, 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 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 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 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 只要贴近学生实际, 标新立异, 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其实, 作文题目命得怎样, 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 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获取大量信息, 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2

(一) 作文教学不正式, 教学计划不系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写作教学计划, 学生无法得到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渐进梯度, 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种: (1) 走马观花, 即写作训练跟着初中课本走, 学了什么课文就跟着写什么作文。 (2) 缺少过渡, 目标太高。在刚开始作文训练的时候, 教师就把全套写作要领、所有要求一起灌输给学生, 在学生还没有训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的时候, 就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 强化作文教学, 期望学生能够一步登天。

(二) 要求的作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平时阅读严重脱节

创作源于生活, 源于感悟, 离开了生活的根基,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阶段的写作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年龄和所经历的生活脱节, 作文无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生活也无法转化有效的作文题材。其次读写分离, 读无法为写服务, 写作不能促进阅读。

(三)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只练中考作文题, 忽视写作基本功。时下升学率和中考分影响着学校以及教师的关注点, 语文中作文的分数自然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而基本功的训练和表达内心真实情感被丢在了一边。

(四) 写作评改标准单一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不够细心, 多引用常规的语言, 对待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 没有特定的评改方法, 导致学生对评改结果漠不关心。不能因材施教评改学生的作文, 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 泯灭了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主体性。评改环节变成了虚设,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没有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课堂作文的问题分析

(一) 教学无序

初中作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 更没有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 作文教学内容也比较零散、不系统, 语文教师把握写作教学会比较茫然。专家对作文训练的目的见解不统一, 有的强调陶冶功能, 有的强调实用功能, 令一线教师无的放矢。

(二) 教学无方

何为科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如何操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无法客观、系统地回答此类问题。现今大多数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教师授课主要在“指导”这一环, 但没有规范的作文教案, 使得教学指导总是随机零散的。指导之前, 学生还会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指导”之后, 很多学生的那点想法就没了, 只剩下指导的“技法”了。一些指导使得学生除了能套用规定文本和固定格式, 凑些半通不通的语句外, 就很难见到有血有肉的作文了。

(三) 教学无效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它涉及语言积累、生活感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 这需要多方面的进步才能使作文水平进步一个层次。即便在教学过程中花大力气, 也未有大成效。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在作文教学上, 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没有提高。这将使语文教师失去教学作文的积极性, 会使一些教师觉得作文教学费力不讨好, 不如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基础知识、阅读、背诵等见效快。

三、初中课堂作文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 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带动阅读兴趣, 从而培养写作兴 趣和总结写作技巧

(1)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一种积累同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好的同学, 都有着大量的阅读基础, 阅读和写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在读书上多下功夫, 在写作时就更加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将文章的内容理解透,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用阅读来训练学生写作, 比单纯为学生讲技巧更有效。 (2) 激发写作灵感。教师要在课堂上尽量打开学生的思路。要抓住一些好的文章, 捕捉学生因想象力而闪现出来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比如以“假如……”作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思维。给学生的心灵减负, 让他们从死板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 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学会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感知去体验。 (3) 降低写作门槛。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不要有太多束缚, 让他们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大胆地写出来, 消除畏难情绪, 既要敢写又要想写。

(二) 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写作的素材都真实的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让他们对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其次, 在教学中, 应强调写作要流露真情实感。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 无话不说, 说须心口如一, 不能说谎。”因此, 教师不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过多地拔高, 让文章都带有表扬的成分, 比如一写到家乡就是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家多么的繁荣富强, 也不要过分地将自己的行为贬低, 甚至鞭挞自己的心灵, 让文章都变成了检讨书, 教师一定要正确的指导学生, 让学生“真”起来, 让他们抒真情。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抓住学校生活的素材, 比如班会, 学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以及春游或远足等活动进行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 多思考, 留下心得体会。此外, 教师在命题上也要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让命题更贴合生活实际, 以利于学生有话写。

(三) 改良作文的点评机制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它和作文指导课一样重要, 需要教师更加细心。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 给予特定的指导。 (1) 采取学生间、师生间互批的方式。首先, 应该采用多种批改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交换批改,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批改欲望, 而且能够相形见绌, 互相取长补短。其次, 提倡写作与评改一次完成, 这样能够快速发现问题, 快速解决, 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评改质量也会提高。 (2)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美。在为学生批改时, 无论学生的作文多么不尽如人意, 都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地寻找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有新意的开头或者一个生动准确的词语, 甚至是在文章中体现的做人的道理, 都要给予或多或少的赞扬。因为, 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 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要让他们感受到努力的成果和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四) 培养教师的敬业程度, 让作文授课更加精彩

作文教学的低效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是否有很强的责任心, 品德是否高尚, 技艺是否精湛, 方法是否得当,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这往往也会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发展。教师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 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受到感染。让他们感到作文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 自己都和同学一起写, 以便于共同交流。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并不大, 作家也不是望尘莫及的。学生对作文一旦放下了畏难的心理负担, 也就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 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更不能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更不能说打击他们积极性的话和做挫伤他们自信心的事。不求他们的文章都完美, 但求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经常性地选择他们的文章做范文也是培养积极性的方法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学生榜样将鼓舞更多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总结

作文如做人。文章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品行。文章中容纳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畅想、对社会百态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应该放到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改善课堂作文教学方法, 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跳出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作文教学更加丰富有趣。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辅导学生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应该作为一名学生, 时刻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多看书、多看报,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 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语文“伪教学”当休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11) .

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3

一、读写结合,读中学写

作文,就是要能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思想、想象表达出来。表达,要有一些方法,方法的来源离不开阅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因此,作文指导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要的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另外,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写作起来自然就会顺畅生动了。再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领会一些写作的方法。换言之,就是通过阅读,学习课文的主题、构思、谋篇布局或观察方法、表现形式等,把在阅读文章时领悟到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应用,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激趣创新

作文教学先要破除学生心中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而师生互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愉悦的情绪,消除顾忌心理,从而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作文的动力。一旦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状况下,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了这种潜能,学生便能对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物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自然地流泻于笔下。

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保持学生学习作文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教师要多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三、鼓励实践,开源拓流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见,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脱离了生活实践的作文,往往是空洞的,缺乏真情实感。教师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应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一些活动或生活实践。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作文“难忘的第一次”。学生的第一次也许有很多,但印象深刻的就不多了。有很多同学写第一次做饭,可现在的孩子有谁真正做过一次饭?因为没有亲身感受,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为了写好这次作文,笔者让学生回家亲身做一次饭,并提醒他们注意做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如此作文,学生才觉得有素材可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常安排或者带领孩子们参加生活实践,才能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真知,吸取养料,为作文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

四、由说到写,说写并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中,口语表达比文字叙述更为广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要坚持由说到写和说写并重的原则。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自己组织材料、构思的情况口头叙述出来,启发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及时点拨、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渐提高,还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接下来,指导学生把口述的内容笔述出来,这时,教师重点辅导写不出来的学生,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表达真情实感。

五、强调自改,协调合作

作文指导不可忽视学生自己修改这一环节,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和各种修改符号。先让学生自改,要求把句子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写得不具体的地方写具体,做到文通字顺、表达清楚。再同桌或四人小组互改,遇到有争议的地方可各抒己见,再说服对方以求共识。这样,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4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专业所学,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生活积累 灵感 兴趣习惯 有效途径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 3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5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6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7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8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8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9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10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11 参考文献 „„„„„„„„„„„„„„„„„„„„„„„„„„„„ 12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1

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

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一到习作训练,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真是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写作源泉。

1、用别样心情去感悟家乡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生们常年与农作、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去寻找农村春夏秋冬独到的景色,需要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果园、田野、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2、感受民风民俗的淳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传统风俗“味”更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回顾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水稻双抢、秋收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不仅参与了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以收获、劳动、摘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4、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练习内容,学生们非常欢迎。学校每学年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如:法制报告会、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等。同时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让学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法制报告会、我们的运动会、我们是优胜班级、我的同位等为题进行写作.5、引导学生们寻找我们生活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惠农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发放;农村楼房、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在变、我们的县城在变„„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感受时代气息,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领域。让学生们以我家买了小汽车、家的变化等为题进行写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课内外进行广泛阅读,是一个“吸收 ”的过程,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词汇和语言,也能从书中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思想也会受到熏陶,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读书 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才可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当然,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和积累,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书籍,要尽量给学生多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摘抄好词、警句、格言、名段,有的还要背诵,熟记在心。学生看书多了,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多了,才能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词汇丰富,内容具体,言简意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同时,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

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

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校广播站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

师修改。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学生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2、教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

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

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致力于习作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都走进了学校的宣传栏。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

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小学生只有把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等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丰富的文本,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

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

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针对性要明确,指导过程须循序渐进,否则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作文教学要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5

在我们看来千头万绪的课文,他怎么就知道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他是怎么取舍的呢?我们无从下手的课文,他为什么就能“挈领一顿,百毛皆顺”了呢?他是怎么找到那个“领”的?我们啰啰嗦嗦讲不清的问题,他为什么只简单的一句话,有时甚至一句话都不讲,就很清楚了呢?我们的学生启而不发,他课堂上那些闪耀着智慧灵光的生成为什么总是不断涌现呢?……

是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究竟从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是建立在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基础之上。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的八个方面的“第一”:第一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技艺精湛”;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千字论文写作关”;第一要历练的是“小专题研究”;第一有益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习惯是“积累”。我尽力按照大师的目标奋力前行,下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永不停止地积累资料

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已经不能用“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来设喻了。教师应该成为源头活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积累,既是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把专业的知识进行归类存档,对精彩的文段内容进行旁批剪贴,按自己的需要进行卡片制作,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不管是背诵课文还是摘抄精彩片段,甚至每一篇下水作文。当然,还要关注时事、品味时尚,这些新鲜的素材是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必要条件。

二、耐心细致地研读教材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能力其实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为有了现成的教案可以拷贝。尤其在研读一些经典篇目时,凭自己的固有经验,对文本研读不再深入透彻。其实解读文本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切入口。

比如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有很多形式:听读,自读,听读,跟读,跳读,赛读,个体读,集体读。而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教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其实,这种平面滑行的朗读,未必就能够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我们要对朗读活动进行细腻的指导,有层次地推进朗读活动。我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感触非常深。

这是杜甫的一篇经典之作,全文要求背诵。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然而,如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事先设置朗读的要求,就可以事半功倍。我是这样设计的:初读文章,你读出了怎样的一种味道(焦急、气愤、凄苦、悲壮)?再读课文,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穷困潦倒的老头、无奈可怜的父亲、心怀天下的伟人)?第三步,你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可怜、同情、伤心、敬佩)?这样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学生随着对文意的深入理解而深深铭记了文章内容。

在课堂设计上的积极尝试和独具匠心,一定会使你收获成功的喜悦。再举《愚公移山》为例,我是如何对这篇寓言故事“动刀”的呢?

我认为,可以从详略的角度切入。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移山之前的讨论、移山过程中智叟的插曲、移山结果靠天帝的帮忙,但是真正写移山的过程只有一句话:“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对于移山过程,作者落笔很轻,那显然就意味着这则寓言故事的重心不在移山的行为,而在移山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究竟有哪些内涵呢?第一是不畏艰难的勇气。“方七百里,高万仞”还是下定决心要移走它;第二是造福子孙的胸襟,愚公已经九十岁了,能活多久呢?但是他想要为子孙后代开辟一条平坦道路;第三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坚持,有韧性,永不言弃;第四是方法有效。“叩石垦壤”,而且说了立刻去做;第五是目标明确。能正确面对别人的嘲讽、不解甚至非议;第六是高瞻远瞩的智慧,看到了“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未来远景……这才是愚公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不是简单的“不怕困难”。我想,如果有了教师的深入研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能更加深透一些。

三、定期对外公开展示课堂

每一个学期,我都自觉勇敢地迎接挑战,主动要求在教研组内上一堂公开课。每上一次公开课,必须撰写一份优秀教案,在教研组做一次当场评课,同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随笔。以下是我在公开课《夏》后写的一篇随笔:

梁衡的《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内涵丰富。品味《夏》的语言,有三个精彩之处。

1. 把夏天“酝酿变化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

课文开头写道:“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一变化形象生动而又惟妙惟肖,作者展开了具体的描绘。“芊芊细草长成浓密的厚发”,把草比作厚发,突出了夏天草木的茂盛和生命力;“淡绿烟的林带凝成了青黑色长墙”,同样写出了树木由绿至青黑的变化,“凝成”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木色彩由淡到浓的动态变化之美;“轻飞曼舞的蝴蝶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长吟”,蜂蝶是春天的主角,朱自清《春》中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句子,“烦人的蝉儿”突出了夏天的热闹,“潜”字则从侧面写出了树木的茂密。除此之外,作者还选取了很多景物来渲染这一变化:如“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这些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烘烤、翻滚、扑打、涌着、浮动、吹送”等,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从暮春到初夏乃至盛夏的酝酿过程,新奇、贴切又朴素自然。

2. 把夏天“金黄的色彩”写得恰如其分

在人们的意识中,夏天枝繁叶茂、绿意深浓,与黄色似乎无缘,但作者别具慧眼,发现了夏天的色彩其实是金黄色的。作者说:“按绘画的观点……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嫰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赤的热,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我们知道,世界上的原色有红、黄、绿三种,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衍生出来的,在春的绿和秋的红之间就是中性的黄色。作者不仅是个作家,还用那审美的艺术家眼光,向我们演绎了夏天的色彩为何是黄色的,具有可信度和科学性。重要的是,黄色不仅仅是收获,更蕴含着希望。作者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则恰如其分地把夏天色彩的特点描摹了出来。“收获之已有”———麦子刚刚割过;“希望还未尽”———棉苗“挑”(支起,举起,充满生机和活力),高粱、玉米“举”(向上,似在炫耀),瓜秧“匍匐”(向四周延伸,生命力旺盛)……这一切生命都在蓄势待发,而且不是细滋慢长,是蓬勃生发,是生命中创造与奋斗的历程。作者梁衡曾经作为《光明日报》的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也有深厚而独特的感受。

3. 把夏天“紧张的旋律”写得生动可感

白居易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夏天的农民是辛勤而忙碌的,这样一种辛勤忙碌,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的呢?在朗读时不难发现,此部分的语言节奏明显加快,因为作者运用了短句形式,如“弯着腰留着汗”“听听窗纸……看看窗外”;运用反复修辞,如“快打,快打”等,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碌和抓紧农时的急切心情。“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与前文“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相照应。这里,作者抒发了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首先, 初中数学几何最大的特点便是要运用许多的图形, 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最好也是运用相关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在给学生教授相关几何知识点之前,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的传媒信息技术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图形的魅力, 举例来说, 立体的球形、圆形、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等等.数学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粉笔盒是否为一个很标准的正方体,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东西让学生能够注意力集中, 被这些美妙的几何数学图形所吸引.从而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够有高度的积极性. 其次, 多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画图.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一种特别的阶段, 对于许多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事情充满了好奇, 与此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最为叛逆的一个时期, 所以, 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的长短处进行仔细的疏导, 让学生能够有高度的自信心, 同时保证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能够敞开胸怀地去面对几何学中的难题, 只有做到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疏导才能够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好好学习.另外, 数学老师可以把画图画的规范的学生的作业进行班级展示, 从而满足学生的自豪感, 从而更加重视对几何数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效率.最后, 数学教师应该科学地布置好相关的作业, 从而减轻学生在作业方面的压力.对于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数学老师可以将一些鼓励的话语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当中, 对于有些方面的缺点加以改进.与此同时, 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应该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因此在作业的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几何数学的质量方面, 而不是注重几何数学的量方面, 才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实现几何数学教学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初中几何基础知识

在学习初中几何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高度掌握画图的能力、辨识图形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画图的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题目的正确理解, 能够通过相关画图看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等, 辨识图形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具体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基础知识;其二, 观察题目中所给出的几何图形; 其三, 对于题目以及练习中所给的几何题的意思;其四, 对几何图形的解读能力是否十分正确.由于初中几何数学本身的特点便要求学生能够有高度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 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遇到的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大力的鼓励, 让学生千万不要放弃对于几何的学习, 在平时学习几何数学的过程中多去看图、画图, 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解题的思路走向等问题, 从而加强学生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掌握.

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几何部分, 要想达到高效率, 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因此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有很重大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例来说, 在讲解相关几何题目时,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相关题目的理解,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解题思路, 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几何相关的思考点, 在出现审题错误时, 让学生重新审题, 发现自己的错误, 从而加以弥补.

四、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能够促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几何教学课程当中来. 数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要上的几何课程课件做好, 在上课时能够直接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从而节约时间, 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能够学习重点的几何知识.另外, 多媒体的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的直观与标准, 有着自身的优越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数学在初中学习阶段过程中, 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 是中考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之一, 初中数学包括了代数与几何部分的相关内容. 几何部分的数学知识作为初中数学里重要的基础部分, 对学生将来上高中、大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作用.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到初中几何的重要性.

摘要:对现阶段的学生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方式, 从而能够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高.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初中几何教育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既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也让学生学习到了重要的几何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兆良.坡路问题可整体考虑 (初一) [J].数理天地 (初中版) , 2003 (02) .

如何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7

一、合理安排练习方法的层次和顺序

体育技能的教学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分解后完整的循序渐进原则。此原则包含着教法的选择要有层次性,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本案例为第二次课, 学生的正面双手垫球动作还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协调性, 手臂的伸、夹、提, 即臂伸直夹紧、垫球部位还掌握得不牢固, 这时候做自垫球是困难的。因为自垫球难度较大, 对于第二节课学习的学生来说做不好会降低学习的兴趣, 在做这个练习时, 学生为了保证把球垫起来, 往往导致手臂变形, 形成错误的动作, 所以自垫球练习应该放在练习 (5) 一抛一垫后, 或放在练习 (6) 两人对面垫球, 且基本掌握手臂垫球后。综上所述, 按照练习 (2) 、 (3) 、 (5) 、 (6) 的顺序进行教学才是有递进层次的合理手段的安排, 学生完成这些练习后会有明显的进步, 会体验到较大的成功。

二、从效果上看学生不进步的原因

本案例造成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是学习方法的层次性和顺序混乱。学习方法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如, 练习中的自垫球手段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 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自信心, 打乱了学生进步的程序。再如, 学生还没有掌握对面垫球技术, 就安排3人三角垫球, 难度极大, 学生完成不了, 垫不到位, 效果就差。

三、教学方法预案与学生真实水平发生矛盾时要及时调整

在本案例中, 部分教学方法的安排不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旦发现矛盾, 教师要及时调整练习方法。

如, 发现学生的自垫球练习效果差时, 教师应立即调整练习顺序, 先进行 (2) 、 (3) 、 (5) 、 (6) 的练习, 再进行 (4) 的练习。又如, (7) 的练习超过学生的真实水平时, 教师应立即舍弃, 或调整为一抛一垫向侧前方的改变方向的练习。

四、三角垫球安排在第2次课不合适

三角垫球安排在第二次课不合适, 因为三角垫球要求学生的单一垫球能力、改变方向垫球能力要强, 而改变方向的垫球对于初学者来说困难很大, 完成不了。在运用三角垫球方法前, 要先完成对面垫球、移动垫球、改变方向的垫球等后再实施, 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五、理解练习方法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

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8

[关键词]作文;思考;角度;个性化;独创性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积极开发学生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手头占有的写作资源,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内外的一切资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生活枯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写;面对话题,即使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下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却“面目可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学生对生活关心不够,体验生活不深入,直接生活积累贫乏;阅读较少,从阅读中所吸收的营养更少,间接积累少;写作手法和技巧、语言运用能力未能过关。

二、交给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捷径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感思考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蝉噪“、”鸟鸣“何来”静“、”幽“之感;同时,还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诞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执果求因,从偶然中努力发现必然。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居正思反,睁大双眼看清庐山真面目。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辩证分析,公正而不偏激地阐述自己眼中的世界,对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三、交给学生学会创新是搞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动力源

作文贵有。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话虽过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广义而言,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四、交给学生学会学会积累,善用歌曲诗词,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有效教学的方法(技能)》作业 篇9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效讲授是我平常比较欠缺的,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所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如何使将抽像的教学语言形像化、生动化,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有动力去学,有能力去学,而且有效果的去学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讲授,要在提高知识的系统性、效率性上下功夫。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深入,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操作上敢于放手,敢于相信学生能够成功。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宰,教师的伙伴。比较高级一些的“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形成一些独特和创新的“产品”,如设计一个解决方案、预测一个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的开放性较大,它能激发多种多样的回答。

应用性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并能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决定”,它让学生尽可能面对真实的问题作出评价。这种能力的训练应从小开始,而不是等到需要作出抉择时再培养。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0

一、以多种形式呈现新单词

1. 实物呈现法

把实物带进课堂,把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经过精心准备搬进课堂,为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教学文具类单词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学生身边的文具,然后向学生示范读音。这时,学生听到的单词发音和教师所呈现的事物是相对应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 图片呈现法

这是最普通的一种方法。《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每课的新单词都配有图片,这样图文并茂,学生心眼合一,易记忆,而且这些图基本上都是卡通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3. 肢体反应呈现法

这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向学生表达单词的意思,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和单词读音学习单词,进而可以自由发挥动作,用自己的方式向教师和同学表达单词的意思。

二、通过活动操练词汇

1. 游戏操练法

游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游戏通常以竞赛形式出现。例如:

(1) Lip read.看教师的唇型,说出教师没发出声音的单词。

(2) Listen and draw.听单词或句子画出相应的图片。

(3) Guessing game.这个游戏的范围很广泛。例如:摸一摸、猜一猜等

(4) What's missing?找出少了的单词或图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5) Classify.把单词分类记忆

(6) Chain words.后一个单词开头的是前一个单词最后一个字母。如:happy—yes—small…可以训练学生单词的书写和积累。

(7) Memory.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记到的单词,看谁记得多。

(8) Making game.用给出的字母来组单词,用单词组句子。

这些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 歌曲操练法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具有爱唱、爱跳的特点。英语歌曲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相对较强的特点。歌曲曲调明朗、节奏欢快,学生都乐意唱,有时他们还会自发地配上优美的动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将学习的新单词及句型编排成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容易兴奋,也便于他们消除学习疲劳。

3. 诗歌、童谣操练法

诗歌和童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在欢快活泼的旋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动作,动感十足地表演出来,气氛活跃,操练效果很好。例如:小动物的歌谣是这样编的:小鸟bird天上飞,小猫cat地上追,小狗dog汪汪叫,小猴monkey树上跳,大象elephant鼻子长,熊猫panda是国宝,老虎tiger最凶猛,斑马zebra最友好。明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给人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单词。

三、灵活运用词汇方法

1. 造句法

学习要巩固而知新,不能孤立片面。在学习单词时也要把单词和句子连贯起来,把单词放入句中学习巩固,学生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比如,练习单词“time”时采用造句法,学生可能会说出“What time do you…?”“What's the time”“It's time to…”等句型。学生在用单词造句时必定会动脑筋,联系旧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造句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创造力得以培养

2. 表演法

表演是一种形象生动、直接具体的学习形式。它能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达到交际这个最终目的最好体现形式。“shopping”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招聘的形式选出几个学生扮演玩具店、文具店、水果店里的“shopkeeper”,他们装扮一番后,大声在“柜台”前叫卖自己的物品,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和需要用“钱”去购买。购物完成后,评选出“最佳售货员”和“最文明顾客”等。

上一篇:初中班级下一篇:区域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