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十篇

2024-09-1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温岭市地处温黄平原南部, “四山一水五分田”, 素称“鱼米之乡”。2009年, 全市耕地面积3.25万hm2, 其中水田2.71万hm2、旱地5 386.67 hm2, 人均耕地只有273.33 m2。

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 全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利用结构和各类土地比例较合理, 但区域间分布不平衡。2009年温岭市土地总面积为10.74万hm2, 其中农用地6.84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63.72%;建设用地1.83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7.08%;未利用地2.06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9.20%。全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温岭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136.73 hm2, 2010年用地达到624.33 hm2, 增长78%。2008—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1 749.03 hm2, 而通过废弃果园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手段增加983.93 hm2, 3年耕地净减少765.1 hm2, 耕地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占补自身无法平衡。

为努力做到耕地占补平衡, 温岭市一方面通过异地调入土地指标, 另一方面加大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是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开发。尤其是省重点围垦项目———东海塘围涂工程和担屿塘围涂工程。东海塘围涂工程已于2000年12月顺利复工, 该工程计划围垦面积3 640 hm2, 其中一期围垦面积2 620 hm2, 于2002年11月堵口成功合拢;二期工程围垦面积840 hm2。担屿塘围涂工程已于2006年正式启动建设, 预计围垦面积1 000 hm2。经过调查, 温岭市共有低丘缓坡后备资源项目411个, 总面积为1 716.58 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的城南镇、大溪镇、温峤镇等镇。海涂资源和低丘缓坡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缓解温岭当地土地供需矛盾,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资源和空间保障[1,2,3]。

2 农业生产概况

2009年末耕地面积3.25万hm2, 其中耕地的70.49%集中在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温岭市兼得山海之利, 农业生产内容丰富, 耕作制度复杂, 作物种类较多, 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较高。目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甘薯、豆类次之, 其他还有玉米、麦类等;经济作物有西瓜、甘蔗、西兰花、叶芥菜、茭白等;水果有葡萄、高橙、柑橘、梨、桃等。近年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特色优势农产品如西瓜、果蔗、大棚葡萄、高橙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其他包括西兰花、叶芥菜、蘑菇、东魁杨梅、早熟梨、花卉苗木等农产品比较有优势[4,5]。

3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新增耕地质量差, 占补平衡难达标

在基本农田和普通耕地占补平衡中, 新增耕地质量明显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普遍存在“占好地、补劣地”现象。占补平衡仅在数量上得以体香, 质量上则大打折扣。基本农田和普通耕地占补应与标准农田占补一样, 对耕地质量作要求, 做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6]。

3.2 土地损毁严重, 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在坞根、松门等沿海乡镇, 由于当地水产养殖发展迅猛, 不少基本农田甚至标准农田被侵占用于养殖, 养殖区与种植区的矛盾十分严重。一遇干旱年份, 本已脱淡的土壤盐分大量上升, 作物减产绝收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土地违法现象, 严重破坏耕地, 且面积较大, 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3 土壤污染严重, 制约农业持续发展

在温峤、泽国等电子元件拆解区和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周边, 耕地环境质量问题已非常严重。对其治理、修复资金投入多、技术难度大, 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采取突破一些政策限制, 对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展禁种、限种, 或直接调整为建设用地。

3.4 乱占滥用等浪费土地现象频发

乱占滥用土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 且愈演愈烈。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违法用地现象近年来屡禁不止,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 耕地质量鉴定案件日趋增多。市农业林业局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积极配合卫片遥感执法、“三改一拆”, 开展耕地种植条件毁损和复耕鉴定。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开展耕地质量激技术鉴定, 为强化耕地质量监管, 打击违法用地现象, 为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2]王海云, 王军.农业面源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4) :59-61, 124.

[3]胡泊, 杨丽娟.探析城市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7) :109.

[4]孙玲霞.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6) :98-99.

[5]李京城.防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 :106.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2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土地总量大, 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土地面积多, 在国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 占据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土地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而人均的土地面积就很少。我国的南北跨度达到50°, 使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 可是, 因为跨度大, 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不一样。而且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分, 土地分布不均衡, 山地多, 平原少,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 也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在开发中, 不合理的利用对土地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城市在对城市规划上出现错误, 开始盲目的建设开发区, 开发区在建成后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使开发区荒废, 而开发区的土地也不能恢复土地的样子进行耕种,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的时候也存在着形象工程, 一些政府为了保证政府的政绩, 肆意的开发土地, 建设形象工程, 使土地的面积减少, 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1.3.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使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严重, 而土地的退化也造成土地中的养分缺失严重, 有关部门对土地的养分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缺少养分的土地在土地总面积的占比重, 缺失养分的土地可以23%。数量的庞大,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养分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3.2在对土地开发利用中, 会使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 而过度的开垦, 对树木滥砍乱伐, 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水土流失会使土地上游部分的营养损失严重, 土壤的肥力下降, 而上游的土壤肥力下降, 会堵塞下游的河道, 下游的河道长时间的堵塞, 影响着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 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水土流失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局面, 破坏了生态环境。

1.3.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土壤盐渍化, 而土壤盐渍化大多数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土地的灌溉错误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而世界上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地方也很多, 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土地数量与可灌溉的土地数量基本持平。我国土地也有发生土壤盐渍化的现象, 尤其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次生盐渍化严重。

1.3.4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出现污染,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持续加快的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 工厂把废弃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地上, 造成土地污染, 而污染后的土地就不能进行耕种。

2土地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在保护土地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按照土地的承载能力规划人口数量, 适当的人口数量可以减缓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对土地保护教育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 不以破坏土地为代价。

2.2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健全土地的法律法规, 对发现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 在规划农业与非农业用地时要严格, 农业土地禁止开展工作活动, 而对非农业土地进行开发时, 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的管理部门, 也要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加大管理的执行力, 保证土地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3在土地污染严重的地方, 对土地进行治理, 降低土地的污染程度。在开发利用土地时, 要有环保意识, 灌溉土地的方式要合理, 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实时的对土地进行检测, 查看土的污染程度, 并向上级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2.4加强农业投入, 改造中低产田, 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 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 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 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2.5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 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2.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 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合理规划开发, 取消重复建设, 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 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7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 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 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 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 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8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投入, 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结束语

当前,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生态较脆弱, 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乱批滥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 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 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所有资源的基本资源, 没有土地资源, 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因此, 人们要正视土地问题, 保护土地, 提高土地的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2]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化发展;经济效益

1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资源、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最高的部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向量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替与地区的发展。

2 相关理论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和国民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性社会,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供给有限性和稀缺性,严重制约了用地面积的扩张,因此,最大效益地利用存量土地是实现土地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点和关键[1]。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增加土地生产服务水平;稳定性原则:减少风险投资增加投资稳定性;保护原则: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潜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行性原则:注重投入产出分析,是用地的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活力;可承受性原则:开发投入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脱离现实。

2.2区位理论

区位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由自然、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实体的概念, 也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2]。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扩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翻倍增加以及扩张速度的大大加快。(2)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建设型土地内部结构趋于优化。(3)城市用地擴展形式多样。外延与内涵的结合。(4)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已逐步提高。

我国学者将先进的研究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引入国内,结合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开始了城市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研究。

3.2国外研究综述

对土地经济效益的评价,首先源于1930年在德国国家财政局,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被提出;1934,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指定了土地定级方法的经济效益;1948,康克林提出的土地经济效益分类系统化。十三年后,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康克林提出土地经济效益的分类方法;20世纪后期到21实际初,在城市扩张和城市土地经济效率等一系列关乎发展问题的领域相关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因(1997年)、唐斯(1998)认为,城市分散,影响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率;卡恩(2000年)认為,城市扩张具有负外部性成本;一些学者(戈登,1997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率,但许多学者认为,城市扩张导致显着减少耕地和低效增长。

4山东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问题

山东省各地级市城市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城市间用地效益存在差异,城市土地的开发尚具潜力。山东省的整体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较高,但相较其他省会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集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有些用地效益不强的地市取得的成绩存在不稳定性,还应当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进行投入产出控制,综合各方因素,针对投入有冗余、规模报酬递减的决策单元,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杜绝粗放滥用现象;针对产出不足、规模报酬递增的决策单元,应采取适当措施,通过适当增加资源和技术的投入,从而获得产出和效率的最优化效益。此外,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原则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

5 提高城市用地高效利用的建议

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问题不仅对土地造成了压力,也造成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投入因素是决策单元可以决定的,而产出是不能决定时,我们就要考虑投入是否可以减少,通过投入的减少来提供用地效益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调整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做到以更少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以及资源的效益回报。

在投入指标的投入要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属于财力方面的投入,投资要收到良好的回报,就应该在投资前有理性的分析和详细的规划,避免盲目投资,避免向落后产能产业的过度投资。

土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经济利用效率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受经济政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时,各项投资都会增加,当然这期间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警惕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更要避免盲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要忘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建设开发过程中,秉承绿色发展思想,注重土地利用技术的突破,深度挖掘土地生产率的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

参考文献

[1] 李枝平.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朱志文.重庆市土地综合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4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

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2、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二)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三)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一)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4]。(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三)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7、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一)、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二)、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

(四)、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总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多,地少,耕地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所以,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2]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

[3]黄天元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5

(一) 自然条件概况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简称“莫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部, 大兴安岭东麓, 嫩江右岸, 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

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支脉形成的浅山区, 南部系松嫩平原的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并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逐降。

莫旗地处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带, 属中温带温和气候。由于地处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 受地形、地势、植被及纬度的影响, 形成了温度由西北向南递升, 降水由西北向南递减, 山地风速小于平原, 风向呈河谷走向等特征。

莫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93亿立方米, 属丰水区, 地下水资源约1亿立方米。

根据莫旗土壤的成土母质条件, 土壤类型分为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4个土类、15个土属、51个土种。

(二) 社会经济情况

全旗共有8个镇、2个鄂温克民族乡、220个行政村、770个自然屯, 980个村民小组, 13个社区。2008年全旗总人口340896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1983人, 占总人口的24.05%, 农业人口为258913人, 占总人口的75.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0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267元。

2008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959万元, 同比增长9.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482万元, 同比增长7.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53万元, 同比增长8%, 其中: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6726万元, 同比增长13%,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627万元, 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24万元, 同比增长15.80%。产业结构为54.2:22.7:2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923元, 比上年增长7.5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18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4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0148万元。

二、莫旗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莫旗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明显,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据莫旗2008年土地调查数据, 农用地937355.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0.51%, 其中耕地498312.38公顷、园地面积为389.70公顷、林地面积为225309.76公顷、牧草地面积为177492.58公顷。建设用地26521.31公顷, 占总面积的2.56%。其它土地71736.01公顷, 占总面积的6.93%。农用地中耕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农用地面积的48.12%, 林地次之。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06%。基于此, 对全旗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分析可得出如下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特征:

(一) 耕地面积广阔, 质量好, 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 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3.16%。其中灌溉水田4707.79公顷, 水浇地884.41公顷, 旱地492720.18公顷。

(二) 林地资源较丰富, 结构合理。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1.76%, 其中有林地195492.95公顷, 灌木林地21153.33公顷, 其他林地8663.48公顷。乔灌结合形成防护林带。

(三) 牧草地资源次之, 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7.14%。其中天然草地176632.15公顷, 人工草地860.43公顷。

(四)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较小, 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78%,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651.40公顷, 农村居民点23028.63公顷。

(五) 其他土地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6.93%, 其中难利用土地居多。其中水域70216.70公顷, 自然保留地1519.31公顷。

三、莫旗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表现在土地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因地域间经济状况不同, 导致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如莫旗的尼尔基镇有显著的地域优势, 这里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其利用土地的手段和力量是全旗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 能够给土地利用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丰厚的,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在全旗是较好的。而其它地区尽管所处的土地自然条件与尼尔基镇相同, 但由于经济条件落后, 在土地利用状况上要逊色得多, 在农用土地的利用中也是如此。因此在一定条件下, 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 民族生产经营习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莫旗以达斡尔族为主, 汉族居多数, 并有其它少数民族的半农半牧地区, 广大农牧民在长期生产经营中为合理利用土地积累一定经验, 体现了土地利用合理成分, 但亦保持着一些原始、落后的生产经营习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生产率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三) 随着人口增加, 人均土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紧张

该旗所显现的人地矛盾:第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表现出的人口与吃饭的矛盾;第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草地的减少所表现出来的人畜争地的矛盾和环境退化的问题;第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用地的增加,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导致的建设与吃饭的矛盾。

(四) 土地管理失控, 布局不合理

土地管理失控, 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的混乱, 这种混乱状况主要表现为滥垦、滥牧、滥伐、滥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现有耕地的利用主要采用广种薄收, 掠夺式经营方式, 采取撂荒耕种制, 对土地只用不养, 造成地力耗尽后不断废弃, 新农田又不断开垦, 加速了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对草原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不够, 人为破坏草场的现象较严重。如盗窃草场的建设设施, 毁坏草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非农业建设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较严重。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上, 乱占、滥用土地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结构在局部地区还不尽合理, 如东南部农区林地、牧草地缺乏, 北部林区又有许多宜农土地尚未开发利用。

四、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

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农用地特别是要保护耕地, 强化重点区域的保护, 建立和完善保护新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含量的投入, 改变经营方式,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实行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用地与养地结合, 开发利用与治理建设并举, 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系统。

(二) 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

林地资源是莫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严禁乱砍乱伐, 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扩大森林面积, 适地适种, 提高森林覆盖度和森林蓄积量是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杜绝“重造轻管”现象, 从而提高森林成活率。扩大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 调整树种结构, 种植水保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和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同时大力营造防护林、新炭林等特用林种和各类经济林的种植比例, 构成带网片结合, 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生态系统,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土地盐渍化

莫旗水资源比较丰富, 嫩江等河流以及水库建设以比较丰富的水量供给着莫旗各方面的用水, 但水资源浪费严重, 比如农业灌溉中的大水漫灌, 不仅浪费了水资源, 而且使得土地盐渍化加强。今后应加强地上和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防止土地盐渍化。另外, 大力发展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可逐步防治盐渍化土地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 在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较详细地阐述了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莫旗,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

[2]莫旗数据更新调查工作验收汇报提纲.

[3]王万茂, 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

浅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 篇6

1 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阶段情况

1.1 土地规划科学依从性薄弱

现阶段土地管理基础工作实施性较差, 土地现状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变更调查跟与土地的客观变化情况不相符, 土地利用现状具体划分不清, 对现有信息搜集不全。局限性的收集信息, 常常会把规划编制好的信息仅仅收集局限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只是依靠政府部门提供土地利用信息尚不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需求;信息互通不完整, 即土地需求信息与土地供给信息没有良好的衔接, 预留出来的建设用地没有落实责任划分, 提供不了企业需求用地, 若当地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就会把有规划的主动调控变为繁琐的被动调整。

1.2 土地分布利用不合理

现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情况是建筑用地过于分散, 政府盲目的上项目和大量批地, 致使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缩减了整体的集约利用;而在农村, 存在着大量的闲散土地, 有效利用率低, 致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

1.3 有效播种面积较少, 经济收益低

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 许多发达地区的工业产业逐年增加, 致使落后地区近70%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留守, 是致使许多田地空荒无人耕种主要原因。导致农村土地耕种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收益的减少, 归根结底还是种植效益相对贬值。

1.4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缺乏必要的管理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土地利用没有准确的定位, 发展过程中缺失合理的科学规划, 致使土地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市场经济的需求目标, 常常导致城市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 从而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此外, 城市政府及相关机构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脚步, 提高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 破坏了城市土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同时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对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提前预留、多征少用, 甚至预留但没有有效利用的现象严重, 在一些发展中城市未遵循中央和上级政府的相关要求和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政策, 自作主张的乱征、乱批土地, 一些城市更是盲目发展开发区, 致使“开而不发, 围而不用”的现象产生, 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 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方法

2.1 宏观调控, 科学规划

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本年度的土地利用规划, 对用地总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将每一个项目都尽量做到科学合理的用地, 布局合理, 节约每一寸土地, 加强提倡集约用地理念。

2.2 防止人地矛盾激化, 控制人口增长

考虑到环境保护及维持生态平衡等各方面问题, 土地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破环, 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实施人口控制增长是掌握人地平衡的一项根本方案。目前, 我国相关部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水平投入下, 到2025年以人均500kg粮食计算, 预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5亿人;以人均550kg粮食计算, 人口承载的最大量为16.6亿人。此为中国人口的控制底线。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的人口增长将成为威胁可持续发展得以有效施行的最大的“瓶颈”, 正因这样, 我们务必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宣传, 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

2.3 完善耕地保护措施, 控制建设占地

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对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做进一步的提高, 开展耕地保护区, 将永久基本农田从图上落实带到实处;对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革,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2.4 合理制定城市化建设推进方案,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要进行充分合理的安排。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先要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进一步进行明确。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基础, 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对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 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科学、合理的投入技术、劳动和资本, 将土地资源的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从而获得最佳的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 要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统筹规划, 严格实施以图管地, 确保能够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

2.5 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加强土地管理

对土地使用者的土地规划及土地用途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将其土地的用途与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环境、城市总体规划相符的前提下, 才可批准其得到土地使用权;严格把持产权登记关, 在使用者登记变更士地使用权时, 对土地转让是否与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相符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发挥优先购买权优势。土地转让价低于市场价格时, 政府要行使优先购买权, 杜绝转让中对地价进行隐报, 防止偷漏税费等行为的产生;加大土地转让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惩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行为, 确保土地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和公开。针对土地的三级市场和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 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 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对协调环境、经济、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防止人地矛盾激化,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因如此, 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务必要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珍惜每一寸土地, 减少土地及资金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

[2]赵杰.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J].今日国土, 2012 (4)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7

关键词:土地资源,平凉红牛,精准脱贫

近年来农村人口劳动力转移造成部分地方土地撂荒闲置, 使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可见土地对于百姓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而粮食生产发展同时又与人们副食品的供应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加快农村人口脱贫的一种有效途径。

平凉市虽然是个传统的农区, 但是畜牧业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种植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 自然被继承下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产的目的和要求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家一户、小规模、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很低的个体经济形式已极不适应目前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更不适应农村人口脱贫建设小康的要求。因此走企业带动、联户经营、家庭农场式的产业化道路也就成为当前发展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而畜牧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平凉巨型畜牧业基地经过多年来政府的引导扶持、养殖企业的建成发展和群众的积极参与, 使“平凉红牛”品牌走向了全国, 并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 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 发展“平凉红牛”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

一、抢抓机遇,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夯实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基础

从2008年开始, 平凉市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等各类梯田建设项目, 使大部分山坡地和老式梯田变为高标准梯田, 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论是在梯田上建设果园、发展农业, 还是种植牧草无疑都将大幅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作物的生物产量, 能够为养殖业提供充足饲草饲料资源。

但是近年来由于种植业效益低, 农民从农牧业生产中的收益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一个农村女劳力一天做小工的收入就能购买一袋小麦面粉, 而男劳力则是二至三倍, 如果有特长、能承包工程收益则更高。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 使农民进入城市谋职生活的环境条件更为宽松, 因此造成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同时, 使部分与之相关联的人口也向城市转移。从而使部分土地由于无人耕种而荒芜, 或者是劳动力不足 (弱) 不能充分耕种,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014年以来, 国家进行经济转型和生产结构调整, 一方面社会资金要寻找投资渠道, 进行扩大再生产, 另一方面原来集中于城市的劳动力也要寻找新的投向, 这就为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因此, 进行土地流转集约, 实施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复合化的种植业和“平凉红牛”养殖业, 成为了实现1+1>2的耦合正效应、快速高效发展农村经济的机遇和途径。

二、用“平凉红牛”品牌引领“平凉红牛””产业, 走“品牌”加“产业”脱贫之路

继续培育、发展并保护好“平凉红牛”品牌。“平凉红牛”主要是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 先后引进秦川、利木辛、南德温等国内外优良品种, 经过长期选育而成。它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 以皮质厚韧, 肉质细嫩著称。随着“平凉红牛”商标的注册, 品牌效应拉动了一大批相关链条的发展。要继续培育和发展“平凉红牛”品牌就意味着要推出“平凉红牛”这一新的牛品种, 从育种学角度来说就要有它的品种标准和品种特征, 有明确的利用优势, 因此, 要制定出“平凉红牛”的品种标准、培育方案和育种计划, 培育符合品种标准的“平凉红牛”, 建成我市优良的地方牛品种, 以此为基础打“平凉红牛”品牌, 培育和发展“平凉红牛”产业。

“平凉红牛”是平凉市经过多年培育形成的一个优良地方黄牛品种, 不仅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 更是一个优良的种质资源, 因此保护好“平凉红牛”品种, 政府、企业、养殖户都有义务和责任, 同时也应认识到保护“平凉红牛”品种也是在保护赖以发展生产脱贫奔小康的生产基础。因此应办好“平凉红牛”专业网页做好品牌保护和宣传。

发展“平凉红牛”产业, 农户仍是基础。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仍然是农村农牧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不论是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还是“平凉红牛”养殖基地建设, 仍然离不开农户, 因此, 发展“平凉红牛”产业, 要做好农户这篇文章, 走千家万户繁、养、育“平凉红牛”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那些缺乏资金、技术而有劳动能力的农户, 以参加养牛合作社或在养殖企业引领带动下通过养牛获得收益从而实现脱贫。

发展“平凉红牛”产业, 龙头企业仍是关键。龙头企业外连市场, 内连农户, 集中了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 发挥着引导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是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的关键。经过近几年政府的引导、项目扶持和市场培育, 在平凉市已经建成了一批“平凉红牛”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组织和养殖大户, 如双星肉牛养殖场, 天源牧业公司, 泾川旭康、崇信伊顺祥、伊通亮、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平凉市张庄鸿发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形成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平凉红牛”养殖模式和“龙头+中介+农户”的紧密型经营机制, 有力促进了“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 也带动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平凉红牛”产业, 还要做深做细“平凉红牛”产业。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 应该属于扩大“平凉红牛”产业外延再生产的范畴, 这一阶段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 同时要加强“平凉红牛”品牌的宣传力度, 加强市场培育和保护;做深做细“平凉红牛”产业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工作需要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做支撑。这一生产过程的发展, 能够增加“平凉红牛”品牌的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同时也能产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提升产业化的水平, 促进产业升级。

三、建立以畜带草, 以草促畜, 草畜一体, 科学合理的的草畜产业生产经营机制, 扩大“平凉红牛”品牌效应

饲草饲料生产是大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饲草饲料又是畜牧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饲草饲料生产属于种植业生产范畴, 处于初级生产阶段, 饲草饲料需要进行加工和再利用才能得到增值, 农民种植饲草的直接效益低, 积极性不高。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大面积的优质梯田资源, 建成高效的种植业生产系统, 持续推进草原生态工程建设, 为“平凉红牛”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质优量足的饲草饲料, 另一方面要以“平凉红牛”产业为龙头产业, 把“平凉红牛”产业做深做细, 形成分割牛肉、熟肉食品、皮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等多系列、多产品的生产加工体系, 延长产业链, 增加“平凉红牛”产业的附加值, 以此带动饲草饲料产业的发展、扩大生产效益。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要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作用巨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2)加强管理。首先,实行规划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市建设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地上建筑物建设必须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建房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各乡镇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其次,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负总责。

2.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1)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为核心,切实转变粗放用地方式。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要从“地大物博”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要加大用地保障推动跨越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相结合。在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做到了与新一轮城乡地籍调查结果结合、与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与企业改制结合、与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结合。通过将闲置土地盘活使用,有效地减轻了用地压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想远,就是要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及早谋划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看近,就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合一”;抓当前,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

(3)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一是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用地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强化按相关规定达标;二是把好供地环节用地面积、项目的审查关,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合理用地,重点保障“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居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严格执行法规政策,增加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鼓励用地单位建造多层厂房等,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

(1)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同时,积极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推进“零增地”技改。

(2)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量与成图技术等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首先,加强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和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其次,稳步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倾斜。

4.结束语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9

加强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后备资源利用--攀枝花市土地开发与整理规划分析

攀枝花市对土地的需求压力很大,须加强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该市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利用成本高,产出低.加强已利用的各地类的管理,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使用结构,可缓解土地需求压力,提高产出率.

作 者:于代松 YU Dai-song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ISTIC英文刊名: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 17(5) 分类号:F293.2 关键词:土地后备资源   土地整理   攀枝花市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人们维持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人均土地占有量低, 人地矛盾突出。目前,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 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容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有效满足当代人对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 又不对子孙后代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构成威胁的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性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人们在维持现有利用水平的基础上, 对土地资源的物质投入不断加大, 一方面保证了土地利用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单位面积的土地资源生产的物质数量的增加。

(二) 经济效益的持续性

土地的利用者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能在利用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报酬, 实现土地的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三) 生态环境的持续性

人们在开发利用、再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不能以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 也不能构成对土地资源破坏的潜在因素, 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二者的相得益彰。

(四) 利用形式上的持续性

为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需要,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类别上要实现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形式的发展需要。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均土地占有量偏低

我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人居土地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作用下, 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还在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 到2030年左右我国耕地总面积将在现有基础上减少60%, 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将会不断减少, 人地矛盾突出的现象将十分明显。

(二) 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

长期以来, 我国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采取了一种掠夺性开发利用的粗放式方式, 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土地生产质量的降低, 土地资源中含有的大量有机元素流失, 土壤肥力降低, 与此同时, 我国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不足, 导致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落荒等问题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严重影响到土地的生产能力。此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污染逐步向郊区农村蔓延,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长远规划, 加之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政策保护措施不到位, 城市中经济开发区的规模被无限扩大, 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在一轮又一轮的造城运动中被吞噬, 一些没有严格论证就盲目上马的项目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以上种种, 导致了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急剧下降。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一)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土地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面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实际, 合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治本之举。据相关预测, 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创纪录的16亿峰值, 而一定时期一定面积上的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 如果任由人口高速增长不接有效节制, 那么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 我国土地承载力中将有“爆棚”的那一刻。人口增长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推行更加严厉有效的计生政策, 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 加大建设用地控制力度, 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

积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规定, 严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推动耕地保护立法工作, 组织有关力量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根据耕地实际类别和质量, 划定不同的耕地保护区。要加大对建设社会用地的控制规范力度, 严厉查处打击乱占乱圈耕地的违法行为, 强化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三) 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 促进耕地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要结合各地农业实际, 积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 提高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洪、排涝、抗旱功能, 大力发展新型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节水农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生产质量为目标, 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通过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土壤肥力。

(四)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合理调整优化土地布局

加快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整步伐,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调整, 对城市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系统摸排、详细核定, 通过土地置换、整理等方式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进程, 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状况和农田规模, 通过政策倾斜、科技支撑、信息服务、资金扶持等方式, 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商品粮、商品棉、畜产品基地,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

(五) 积极搞好土地整治,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 涉及范围广、整治项目多、持续时间长, 对提高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四荒”地的开发利用, 即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 通过积极开发整治, 使之变成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另外还有对土地污染的防治, 通过对工业三废中污染源头治理、对农药、化肥、农产品废弃物等造成的土地污染, 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污染, 改善土壤成分, 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华平, 王佳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热点聚焦.2009 (05) .

[2]邵晓梅, 刘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 (10)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下一篇:伦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