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十篇

2024-06-26

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 篇1

从石器时代算起, 中国拥有着七千年灿烂的造物文化历史, 但是在当今设计界, 提到中国设计给人的印象却往往很模糊。作为现代设计师, 面对西方文化冲击, 怎样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 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产品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 关键也在于通过设计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是努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形成中国风格的设计产品。灵活运用传统元素, 使传统造型元素传递出现代设计的观念, 符合现代社会的功用, 从而摆脱传统造型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性与偏差。

一、中国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以汽车设计为缩影, 各国的设计无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风格特征:德国车的规矩严谨, 日本车的经济细致, 美国车的豪华气派, 法国车的浪漫情调。这些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而中国目前的产品设计多数是模仿国外设计作品, “山寨”文化大行其道, 即使是原创作品, 也多受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文化影响, 很少体现中国文化的风格内涵。

那么什么是中国风格内涵呢?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基础上的, 并适应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全球经济中发展整体形象。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 建立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 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1]。最近几年, 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到平面设计、标识设计等诸多领域, 都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元素的运用, 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是, 在中国元素的应用过程中要拒绝符号运用的片面化和表面化, 从深层次来挖掘中国元素的内涵并将其与产品的造型、功能、材料等多方面有机结合。

目前, 国内对工业设计高度敏感的领域要属手机制造业。在手机制造行业, 融入中国元素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 不同视觉效果的中国元素在手机外观上的应用带来了不同层次的认知。例如诺基亚推出的6108 (图1) , 凭借其身背长剑的秦俑造型和手写中文输入功能而成为了当年最受瞩目的手机, 其中中国元素的生动运用, 为手机的流行时尚带来了一股新风。而国产手机夏新A6 (图2) 上的龙型则显得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市场反响平平。诺基亚6108之所以在工业设计上比较成功, 就在于中国元素的应用紧紧围绕着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展开。手写输入更适合中国文字在数码产品上应用, 将手写笔的插拔方式设计成一个身背宝剑的战士造型, 目的在于强化手写输入的语义, 恰如其分地表达和诠释了这种功能, 内容和形式统一, 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相对于手机上简单地贴上一个中国纹样则更能深入地体现中国文化[2]。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设计的重要性

中国设计要想在世界上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就必须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建立起中国产品的差异性, 形成自身的风格。

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在于对传统设计元素的深层次挖掘, 通过设计细节之处来彰显传统文化的韵味, 同时企业应重视产品细节的处理, 促进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 使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特色的产品也能够满足他国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心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挖掘, 可以使中国的设计水平逐渐得到提升, 产品的细节之美得到体现, 提高产品的信誉度, 逐步在世界上建立设计“中国风”。图3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风格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实,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知名品牌也都在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例如, 肯德基在中国成立了“肯德基中国健康食品委员会”, 聘请十多位国内专家作为食品开发的后盾, 从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口味、饮食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目前更是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牌“东方既白”, 专门制作中式快餐。“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东坡《前赤壁赋》中“东方既白”这句话, 成为肯德基洋快餐品牌杀进中餐市场的第一块招牌。“东方既白”的标志及店面装修具有中国传统风格, 产品也都是馄饨、水饺、面点等清一色的中式食品, 但是经营和管理模式与肯德基相同。

三、如何将中国元素很好地应用到设计中去

将中国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传统元素的照抄照搬, 对现代产品外观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例如现在很多家电产品, 空调、冰箱、洗衣机, 甚至煤气灶、微波炉上面都会印有一些中国传统的纹样装饰 (图4) , 仅仅起到一个美观的作用。这是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应用中的最低级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对传统元素与形态的应用, 从设计的手法上来讲是从语言与指示的目的出发, 但并非仅仅停留在“装饰性”上。现代许多高科技支持下的产品, 造型已无需受到原有形态的制约, 于是设计师便将传统“与之相关”的元素加载在产品之上, 通过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 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将传统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的设计中, 起到一种特定的指示作用, 在目前的设计表现中也是常用的手段。例如TCL高调推出以“旗袍”为设计元素的女性手机 (图5) , 让人不禁眼前一亮。锁定女性用户, 细分手机消费市场, 结合中国风, TCL的美人机将传统与时尚再次定义。这一层次较第一个层次更为深入一些。

第三个层次是指设计不单单停留在外观形态和装饰上, 更关注中国传统元素背后的“意境”。这一层次可以说是对传统元素的发展和提升, 而这种新的“中国风”的创造, 正是需要我们摆脱传统元素的物化表相, 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西方的各种现代设计思潮的基础上, 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设计形式, 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 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 (图6) , 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 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因此, 我们应当看到, 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 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认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视觉艺术, 还是一门交叉学科, 需要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平时的文化素养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 能否在设计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能否将中国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设计当中, 首先就是要看设计者的知识背景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3]。既不能扔掉传统, 又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国外产品设计的来源及其承载的物质理念时, 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益有效地对之进行取舍。中国的产品设计能否达到国际产品设计水平关键取决于中国的设计师是否对产品设计理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先进设计有深刻的理解。

今天的人类不仅是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 更是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消费者的喜好是受所处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的, 人的思维、判断、联想等能力都是被这个环境所塑造的。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 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 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 无一不和文化有关联, “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所以, 对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 明确产品定位, 确定产品概念, 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次, 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 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对其进行挖掘和创作;最后, 提出一个系统方案, 将“中国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方案当中,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四、小结

中国加入WTO以后, 在和国外著名品牌的竞争中如何从“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走向“Design in China” (中国设计) 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是努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形成中国产品的设计风格。灵活运用传统元素, 使传统造型元素传递出现代设计的观念, 符合现代社会的功用, 从而摆脱传统造型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性与偏差。

参考文献

[1]佚名.设计之中找寻“中国风”[OL].2011[2011-05-03].http://wenku.baidu.com/view/bb2ee5d249649b6648d747a8.html

[2]唐林涛.设计文脉.装饰[J].2002 (11)

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 篇2

在当代世界信息一体化的全球浪潮下,不少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和本土意识,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融入了文化情感因素的设计作品往往更能被需求者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满足性消费转向文化精神性消费,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应该坚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因此,现代设计艺术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将设计艺术的本土意识与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互通互融。现实生活是现代设计寻找艺术创意的广阔沃土,也是艺术原创性的重要来源。

新疆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极其丰厚,并且具有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仅就民间美术中的图案而言,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种类,独特的艺术手法,都生动展示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美学特征,例如古代石窟壁画上的图案、出土文物上的各种装饰图案等,都是我们进行现代设计时可以借鉴和研究的丰富资料。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图案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鞋帽、首饰、服装、地毯、壁挂、刀具、器皿、乐器、门窗建筑等。

维吾尔族花帽的图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图案素材多取自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形态,工艺手法也多种多样,图案纹样的构图多变并且组合新颖,一般多采用四瓣相同的单独纹样,顶部往往形成一组四面对称的适合纹样。按照图案构成的形式可以归纳为:单独适合纹样、满地散花纹样、巴旦木花纹样、十字对称纹样等。新疆和田地区的花帽以格子架绣女式花帽最负盛名;喀什地区的花帽以黑底白花、顶大口小,棱角突起的巴旦木男式花帽最具特色;伊犁地区的花帽以概括简练的单独纹样多见。

柯尔克孜族艺术中图案的特点,一是反映本民族历史的图案,二是反映自然之美的图案。图案制作上包括剪贴、绣制、编制、雕刻等多种工艺。柯尔克孜族艺术中的图案造型多见于牧民毡房中的花毡、挂毯等边沿部分的图案,从图案的造型结构上可以分为:以古代兵器为造型的传统图案,多见于花毡的中部以及墙面和挂毯的边沿部分,这类图案一般都是交叉而有序地排列着,造型大方明快;以山鹰形象为造型元素的传统图案,这种图案多见于花毡的边沿和墙围的中部;以群山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运用得最为普遍,多见于花毡、墙围的边沿部分以及枕头的顶部;以水波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又可以作为花边使用,常见于毡子及其他装饰品的边沿部分,常常给人以水波荡漾、波浪翻腾的感觉;以云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常见于装饰物的边沿部分和餐具的中间,尤以角款最多;以动物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类图案以动物的头、角作为图案造型元素,多见于刀柄、鞍具、木器上的雕刻装饰以及男子腰袋上缀挂的银质饰物上。素雅庄重的“阿合卡巴克”毡帽就具有代表性,帽子的上面表现为雪山,下面翻起的黑帽檐代表着黑水,“白山黑水”的装饰形式正体现出柯尔克孜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一般而言,白色毡帽上绣有四条黑色粗线条,也有一些毡帽还绣有单色图案。图案线条以粗线条为主,不多使用细腻线条进行刻画,因此显得豪放有力。图案的色彩通常采用大红、大绿、黑、白四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色彩艳丽明快。

维吾尔族建筑中的传统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括石膏花(多见于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及陵园建筑中)、彩绘、镂窗、拼花砖、木雕等多种装饰形式。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图案装饰因地区不同而不尽相同。例如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主要以几何形图案构成各式花纹,木格紧密;和田地区民居建筑中的壁炉外常常刻有土黄色图案,色彩朴素淡雅;喀什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常常绘有植物花卉图案,多以二方连续和单独纹样为主要表现形式;伊犁地区民居建筑中的壁炉上一般绘有各种装饰图案等。除此之外,新疆地区清真寺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也独具特色,几何形图案常常以直线相互穿插,结构十分巧妙。这种几何图案有平面也有立体形式,有时在几何纹中还加入花朵纹样。纹样多以藤蔓植物为主,图案造型有直立式、团花式等,均为按照同一单元左右延伸的二方连续,极少见到波浪式。清真寺建筑中的装饰图案还有叶形四方连续、桑椹纹、叶纹和卐字纹,花形则为波斯菊、莲花、牡丹,麦穗等各种花卉。天篷顶灯部位的装饰图案有圆形、八角形、多角形等。藻井纹样的外部为二方连续边饰,绘有花卉和风景图案,开窗的边饰作色彩的推移。藻井中间以几何形木格构成图案骨式处理,木格有卐字形间以八角形、有八角形间以十字形、有卐字不到边的四方连续图案,木格内填以平面彩绘花卉等多种装饰方式。小开窗上绘有外来风格的风景及花卉图案。壁炉上刻有石膏花饰浮雕,图案有花瓶、莲花等纹饰。门楣上则装饰有窗格纹、席纹、辫纹、莲花及莲蓬纹、经文纹饰等纹样。

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 篇3

一、学校表层文化建设——和谐物理环境,形成文化暗示

学校借助校园改造工程的开始,进行校园文化策划,打造秀外慧中,特色明显的绿色校园。学校以西禅古寺后山遗址龟岗南北延长线为中轴,先是中国古代庠序的布局,突出对称和谐之美。东西分别为教学区与运动区,中片为文化功能区,普植桂花取折桂登科之意,院士路、博士路贯通南北,体现我校科技教育的特色。以象征新锐人才展翅高飞为代表物的雄鹰除了被设计成为校服标识的一部分外、在学校的校门、墙报栏、围栏也处处可见。步入校园,雕塑、花坛错落有致,荷塘、喷泉逸静优雅,小桥、凉亭搭配和谐,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清新宜人的水墨画。在校园内有一座古树葱笼、别具景致的山岗,它就是四中著名的龟岗。广州四中利用龟岗和西禅古井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背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龟岗上添上山石、流水,修起了清朝道光秀才陈其锟的题字,按原型重塑了石龟头,修葺了绿瓦亭,在岗上竖起了文字简介,重塑了龟岗的历史风貌。同时把它作为爱校强区教育的活教材,通过校史知识讲座、西关民俗风情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和校本课程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西关悠久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爱我四中爱我荔湾的情感。

二、学校中层文化建设——以制度、课程为载体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我校在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管”与“理”并重,赋予制度以精神文化的色彩做了大胆尝试。一是在制度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让学校师生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二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主、精细、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用领导干部廉洁公正的人格力量和勤勉敬业的模范行为来凝聚人心,用教师群体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来激励人心,用党政工团多办实事的真情实意来温暖人心,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师生发展之需求;三是引入了项目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学校内部的层级管理由单向封闭的多层级宝塔结构向扁平式的自我管理体系转变,学校整体运作在适当的监管下,充分发掘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出自主、自动、自为的高效性。

打造特色课程,培养特长人才。学校是利用课程育人的场所,所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立足校本,科学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在高质量地实施必修课的同时,适应性地开设选修课,个性化地创设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重视蕴藏于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中的隐性课程的建设。我校目前开设了团体心理游戏、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中国象棋与博弈论、中国旅游常识、电影特技中的物理知识、兴趣交谊舞、日语初级班等26个极富特色,颇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三、学校深层文化建设——凝练学校精神文化,构建滋养师生精神的文化场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校将抽象的学校精神物化成具体的、显性的“校歌、校徽、校色”等校品系列,使学校精神为广大师生所理解、感化,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广州四中校徽简约而意味深远,由经过艺术变形的“4”和“中”构成一艘抽象的帆船,寓意着四中学子扬起青春之帆,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浪前进,用最坚定的意志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博学多才,成为一专多能之新锐。四方者,纵横万里、博采众长。具体表现为用最宽广的视野把握时代,忠诚祖国、胸怀人类,成为兼济天下之栋梁。广州四中校色是紫蓝色,紫色代表高尚、改革,蓝色代表和谐、理想、传统,紫色和蓝色体现了四中教育教学注重传统,重视德育,追求创新,讲究和谐的特点。紫蓝色成为广州四中学生校服的主色,校服胸前是一只抽象的雄鹰,寓意四中学生蓄势待发,展翅高飞,与校徽配搭的校服图案寓意“乘风破浪会有时,展翅冲天在今朝”。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确定了具有四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美求真;强体塑艺,且刚且柔”。

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 篇4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于明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图片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类比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播放音乐、影像,使学生从欣赏角度更好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认识文化呈现的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树立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野欣赏文学艺术。

二、教学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爵士乐和好莱坞。

三、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如何评价荒诞艺术;如何理解爵士乐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把握重点 1.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原因。

首先,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由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由于战争和战后社会的需要,比如原子弹和航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此外,第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保证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功。19世纪,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的事业,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研究,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二战后,国家又成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定计划,组织全国力量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同时,由于世界矛盾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等多方面进行对抗,结果是刺激了与军事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1)技术革命群体化。这次技术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而且它们的出现是单一的。作为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标志的纺织机、蒸汽机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但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新技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然,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这次革命的洪流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技术群。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是空前的。在这一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其中,除电子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 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这些又是技术群中的技术群。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控制,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它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便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使各种技术间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

(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所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所以,这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两次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德国V2火箭的研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被认为是大科学开始的标志,而阿波罗计划则是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1961年经美国总统任命、在副总统约翰逊直接领导下完成的阿波罗计划,共得到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加。由此可见,大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大幅度地增加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并加强控制和监督。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20~30年代为0.2%~0.4%,1950年上升为1%,1960年猛增至2.7%,1964年为3%。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学研究集体化、技术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按课题原则进行组织,体现了“三论”的准则。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3)发展进程高速化。第一次技术革命从1712年纽可门单作用蒸汽机的发明开始,到1784年瓦特的可作机器动力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前后共72年。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831年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1888年美国人泰斯拉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前后共57年。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正式问世,仅仅30年就经历了5代,每6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如果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80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运转速度增加三十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万分之一。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例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84年(1698~1782)、电动机为65年(1821~1886)、无线电为35年(1867~1902)、雷达为15年(1925~1940);而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则多在10年以内,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1939~1945)、电子计算机为5年(1946~1951)、晶体管为4年(1947~1951)、激光器仅为1年(1960~1961)。这说明科学──技术──生产的循环在加速。正因为如此,各主要国家的科研成果和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在迅速增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另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增长一倍所用的时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中叶为10年,70年代仅为5年。

4.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而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则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来实现的。现在,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小字部分还通过对西方国家和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结论。

(2)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造成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不仅仅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其中突出的项目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高速信息公路计划”,西欧国家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政府采纳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立国”口号及对科技政策的相应调整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变化,教材小字从衣、食、住、用等各方面作了生动的描述。以上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正如教材中资料所引江泽民总书记的论述所指出的。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此外,世界经济结构出现新格局,发达国家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科技水平的差距,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由于不能像以前靠抢夺殖民地来发展经济,因此科技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愈来愈加重要。

(二)联系实际,活动延伸 1.一起了解好莱坞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区,美国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维尔克特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1909年开始,著名的制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莱坞以天然背景拍摄了好几部影片。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从此以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1912年起,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著名的电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Century 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早期,电影全是无声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喜剧,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有查理·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已经成为名垂青史的优秀影片。1923年,有声电影问世,好莱坞空前繁荣起来。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于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1931年,当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奥斯卡奖分为两大类:成就奖和特别奖。成就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和最佳外语片等。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设奖范围最广的电影奖。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几十年来,好莱坞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如20世纪三十年代拍的《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的《卡萨布兰卡》、五十年代的《教父》、七八十年代的《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星球大战》、90年代的《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和《泰坦尼克号》。如今,好莱坞在美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浅谈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形态 篇5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 (Culture) 是个相当广泛和多义的概念。长期以来, 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 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 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又称作“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 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二、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人类对物质生活的日益需求的同时, 也不断的改善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

当今社会,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为包装设计的重要特征。现代意义上的包装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包括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和满足这些行为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 以及在这些方面所形成的心理观念。现代包装设计可以说是设计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也是设计文化的灵魂, 更是许多设计文化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中, 都应把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

现代的包装设计, 既是一种商品, 更是一种艺术制品, 其商品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图形、文字、语言来再现商品, 而是要将设计者的意、理、思想、情趣及市场营销诉求等融汇其中, 而这就需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体系可以说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一系列的结构化体系组成的。

现代包装设计的物质文化, 是最活跃的因素。包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 具有其最基本的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 这是包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物质文化是包装设计文化中的表层, 包含了设计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它要求设计者选用材料的正确, 又要求造型、结构的合理, 还要求包装装潢符合促销诱导的市场消费心理。

现代包装设计的制度文化, 是设计文化的中层, 也是设计文化内层的物化。组织制度是最权威的因素, 它规定包装设计文化的整体性质, 是设计的群际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纽带, 更是包装设计得以科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文化, 是一种文化心理状态。现代社会, 人们对于商品不仅仅是满足其实用需要, 更希望在商品及其包装上能获得美的视觉享受。它可以说是设计文化的意识层, 是设计系统各要素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依据。

三、现代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 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 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

包装设计是商业的艺术, 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艺术, 包装设计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优秀的包装设计是民族文化沉积的产物, 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新贡献, 并构成民族文化一部分。包装设计与民族文化相互关联, 具有其传承性。民族文化就是包装设计的沃土, 不管是包装的技术、技巧、材料、工艺如何的变化, 都不能超然于自身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例如, 东方文明的本土文化有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和内容, 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诸方面有着本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具有久远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 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中构成华夏文明的主流, 经魏晋、宋元最终发展形成了和谐而独特的东方审美哲学体系, 在对色彩、图形、表达方式上也形成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观念。在包装设计发展的历史上, 不同时期的包装设计思想、风格在民族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下, 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 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包装设计的影响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书法也是一种艺术, 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各样的书体, 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如民间陶瓷系列包装, 整个装潢的主要画面就是“土陶”两个书法大字。苍劲的字体, 使人联想到产品的历史悠久。汾酒的包装设计采用中国的书法艺术, 用多变的笔墨简单明了地突出主题, 简洁清亮, 静谧端庄, 流露出浓浓的中国韵味。茶叶包装中古色古香的书画应用, 体现了一种淡雅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 由汉字象形多变造就出来的风格迥异的书法艺术, 在当今的中西药品、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更为广泛。

四、结束语

包装文化要素在时空中传播, 在一定空间中存在, 每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 建立了自身的文化形态。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中, 我们要准确把握文化与功能, 历史与现实,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 才能设计出高品质的、多元的、具有一定风格的优秀包装产品。

参考文献

[1]彭云张俊: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理念的体现.《科技创业月刊》, 2007年第10期

[2]胡艳:论包装设计的“本土化”.《美术大观》, 2007年09期

浅谈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 篇6

1、增加文化内涵

城市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一种文化现象, 蕴含了人类文化的结晶。现代园林对文化内涵的追求, 是城市历史和文化本身的体现, 所以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 便能增加园林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2、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留存于城市中, 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 并对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现代城市园林因面向大众而具有公共性, 所以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同时还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

二、我国传统文化下园林设计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 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我国传统园林的观念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布局流畅。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要把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 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 使景观移步异景, 并对场地有缺陷地方进行装饰。使用地广阔者不显空泛 (圆明园) , 狭小者不显拥促 (残粒园) , 狭长者不显冗长 (南京熙园) , 扁阔者不显短浅 (北海静心斋) 。

2、追求意境美。我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节奏偏向于平缓、含蓄、连贯, 追求的或是天然之趣, 或是清新自然宁静, 或是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意境。

3、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 并能够集零为整, 表现得更为精彩。

4、空间划分含蓄。我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 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三、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我国传统文化

1、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富有地方特色、区域化及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 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 它是受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湘西的土家族, 高原的藏族, 阿坝的彝族等,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近观我们的汉族, 由于区域的不同, 也有着它的魅力。比如山西大同豫河公园, 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 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2、和谐之美

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 我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 是自然景色的缩样, 如山恋、岩石和湖泊。我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 竭力追求顺应自然, 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 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的联系是那么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 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 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 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 同时也要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和谐。这种精神在我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所以“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 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 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 也使得我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社会人伦观

儒道学说抑或<周易>的“阴阳”, 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儒的“礼”, 道的“无”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而人本价值更是重中之中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人伦观念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国园林的建造也就建立在这一套伦理价值之上, 并与之密切相关, 空间的营造有也是为现实的伦理服务。“君子将营宫室, 宗庙为先, 厩库为次, 居室为后”。宗庙陵寝是一切礼制建筑的统称, 在我国园林中关于祭祖、祭天、祭地、祭日月星辰、山川万物, 各类神通, 先贤哲人的各种坛、庙和陵寝, 几乎都是一种代表精神象征的宗教仪式性园林建筑, 它们的实用价值不高, 但因为这样的伦理观念就不可逆转的而形成了以威严的皇家园林为代表的空间形态的主旨, 一方面, 皇权至上的永恒观念, 如北京天坛和北京故宫;另一方面, 上下有序的等级感念。早在商周时期天子、诸侯都已有园圃, 但范围和规格等级上却有很大差别, “天子百里, 诸侯四十里”。以至于在庙堂建筑上也自觉的将空间形式区别于人的等级, 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诸如北京的四合院, 江南民居中的亭台阁楼等都有极高的代表性。也就是说, 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鲜明的透漏着古代社会的伦理观。

4、传统道德观

我国传统的道德观重视物的意义与内涵, 而不是物的外在形式, 这种观点反映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就是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而不是单纯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园林从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 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 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玉兰堂、海棠春坞等, 都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体而命名。自古以来, 古人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其上, 使植物也具有人的情操, 康熙更明确出园林植物的意义“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 睹松竹则思贞操”。5、哲学辩证观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它是周易学里的一句名言, 意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流动的。自古以来我国园林的设计就继承了这一原则。而这一原则又恰恰体现了空间不只是为构成一种静止的画面, 而是一系列富于生命的运动感, 使人在“步移景换”中得到一连串的空间层次感——亦景亦动、亦曲亦直、亦虚亦实、亦隐亦现的绝美意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现代园林是否为我国的文人雅士提供了悠游自在的世外桃源或是给消极避世的士大夫给予了返璞归真的自我之境, 我国园林都将以一种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形式存在着, 园林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思想意识, 而是人们表达精神追求的一种载体。园林之美, 美在其取自然之精华, 美在其天人合一的境界。从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等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生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重生,联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就会有自身的文化, 由于地域、时间、宗教等因素变现出独特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带给人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加快的今天, 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各地区的文化不断碰撞融合, 在现代设计上推动了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创意和特色, 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灵感。而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传统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是独树一帜, 所以面对西方设计理论的冲击,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方法, 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的精髓, 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 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循规蹈矩, 一成不变, 而是要推陈出新, 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重生。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人们需要设计的原因有的是出于生活需要, 有的则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 设计真正打动人心的则是其外观和内在神韵。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另一方面则是要满足人们的欣赏和精神追求, 现代设计的对象和范围在空间之中, 将设计者的情感通过一些设计元素表达出来, 创造美, 实现艺术生命的延伸。设计承载着设计者对美的理解和一定的情感体验。我国要发展自身独特的现代设计则要在面对西方设计的冲击时, 不要一味地崇洋, 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 以传承文化为己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和精髓, 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 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 给我国的现代设计带来了机遇与冲击, 我国现代设计起步较晚, 多从西方学习而来, 但是很多设计汲取了西方的设计理论观念, 并没有做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只注重作品的形式, 一味地追求个性和外在, 忽略了设计的内在含义, 或者作品新意不够, 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现代设计要获需要的是质的飞跃,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 能够有更多的灵感和新意。当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式情调游走于简约的现代格调之中, 一种关于设计的臆想油然而生。复古之潮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拼接与复制, 而是将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演绎成为真正的融合。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生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创造了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历史文化上具有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国的艺术思想灵感来源于宇宙生命, 天地融合是其艺术境界, 笔法流动, 内涵玄妙精深, 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统一, 审美情趣和谐简洁, 传统文化在代代传承下发扬发展, 得到重生和升华。

1、创新其形

形指的是物体展现的外形和结构, 中国传统图形着重体现了民族性和区域性, 将图形艺术化并加入装饰, 注重线条和图案之间的和谐性, 讲求融合创新。创新其形是在基础图形上加以创新和改变, 结合传统造型和方法, 融入现代审美, 辅以现代技术, 以现代化的艺术欣赏观念来创新一些元素符号, 使其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 将这样的艺术理念和创造, 模式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展现现代设计理念, 获得传统文化的再生, 将美的形式进行升华。

2、扩展其意

物体外在的形态是美表达的一部分, 而其背后的深意则是其美的更深层次。一个图形或造型能够得到人们千百年来的喜爱光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够, 更多的是其蕴含的意义, 以象生意。在现代设计当中就要注重造型背后意义的表达, 不只是简单的美化造型, 而是富有作品深意和内涵, 所谓人的美关键在于气质, 而作品的美则关键在于意蕴。现代设计中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 不能只是简单的搬抄传统的吉祥图案, 而是要结合时代结合社会文明程度, 推陈出新, 将物的意蕴进行升华和深化, 使得设计富有时代感, 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以我国08年奥运会的申奥标志为例, 整个标志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但是并没有对我国传统造型直接搬用, 而是在图形的基础上运用我国传统的写意手法, 将“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生动美观的展现出来, 不仅做到了我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先进理念, 表现了我国独有的风采。

3、传承其神

具有神韵的作品才具有灵魂, 具有情感, 当设计者将自我情感融入到设计当中时, 作品才真正有了温度, 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的共鸣。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生更多的是神韵、内涵的传承, 我国悠久的文化具有独到的审美哲学, 道家的“道法自然”, 儒家的“和”、“礼”等思想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重生当中, 符号的继承不是目的, 关键在于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意蕴的继承与发扬, 结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 运用独特的设计方法, 创新设计。

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诸多, 古钱币、水墨、文字、服饰等等, 这些都是设计者灵感的来源, 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将继承与发扬文化为己任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 而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都是人们寻求归属感的基础, 新技术、新理念的兴起都要是对现代设计的推动, 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生提供了机遇, 我们要做的是在深刻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设计理念,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董雅;张郢娴.设计主体的缺失及能动性的回归.[J]文艺争鸣.2011

[2]李志.论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再生的契机.[J]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08

现代商业设计民俗文化 篇8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 产品语意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13-02

1 前言

产品语意学强调产品除必须具有功能外延含义以外,还需体现一定的人文内涵,即重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所产生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现如今千篇一律的造型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产品语意学理论为指导,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符号语意的表达中,是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求的十分可行的设计方法,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其中赫哲族为黑龙江省特有少数民族。这几个民族因长期生活于北方较为寒冷的气候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相近特色且又个性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以赫哲族为例,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沿江居住民族所特有的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赫哲民俗文化中闻名于世的鱼皮文化以及“木克楞”特色建筑文化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很值得我们艺术相关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赫哲族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文化精髓,总结归纳出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共性,提炼成为可视化的图形符号,并将其以产品语意学研究方法作为指导,融入体现到现代家居产品的造型设计中,使其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语意中能够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2 通过产品语意体现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在通过产品语意来体现出文化内涵方面,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表现出对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衷,并将其中内在精髓应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我们较为熟悉的代表作如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片中大量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功夫、禅境、庙宇、牌坊,以及我国四川地区古城镇街景等,动画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保持了好莱坞本土的西化特征,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之作;另外,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其设计作品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北欧人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理念。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近年来,设计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将地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并以此来增加产品的人文内涵,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例如体现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茶具设计、以内蒙古传统建筑——蒙古包为原型设计的灯具等。

3 北方少数民族代表性民俗文化语意分析

3.1 赫哲族“鱼皮艺术”文化语意

赫哲人以渔猎为生,以鱼为食,又以鱼皮来缝制衣物。鱼皮文化是赫哲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核心体现,是赫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鱼皮文化反映出了赫哲人民的生活状态,鱼皮取自于大自然,是族人渔猎的副产物,赫哲人食鱼肉、衣鱼皮是长期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的文化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成为了赫哲族独立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要特点,鱼皮文化可以说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徽征,现如今这种文化仍然完好的保留下来,并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文化界的重视,对其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国也将赫哲族鱼皮文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其次,从审美的角度来讲,鱼皮就地取材,是大自然“恩赐”的物品,赫哲人凭借高超的审美品位将鱼皮按照自然的纹理进行拼接,鱼皮背部的花纹颜色较深,腹部的花纹颜色较浅,按照纹理进行排列后,形成了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独特的鱼皮纹理,这种纹理是变化万千的,具有着古朴、自然、神秘、典雅的特质。此外,在对鱼皮衣进行染色和装饰方面,赫哲人多使用深灰色、浅灰色、淡蓝色、白色来进行染色,很少有使用艳丽的色彩,如红色、紫色等,这种色彩与北方寒冷的冬季景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也反映出了赫哲人崇尚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哲学生活理念。

3.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木刻楞、撮罗子文化语意

“撮罗子”也有称“撮罗安口”是一种使用桦树皮、树枝、兽皮、茅草搭建而成的具有“尖顶”的赫哲建筑形式,其形状类似于不规则的圆锥形。“撮罗子”造型简易,容易搭建,适合随时拆迁的使用环境。赫哲族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名为“木刻楞”,这是一种建于地面适合于永久居住的赫哲族传统特色建筑。赫哲族代表性传统建筑“撮罗子”、“木刻楞”等,其形式的形成发展与使用环境都能折射出赫哲族作为北方渔猎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材料选用上,赫哲族建筑全部使用天然的树木,如杨木、桦木等,在建筑色彩中“撮罗子”体现出白桦皮的天然纹理,而“木刻楞”则是纯木的原色,这样的表现给人带来了原汁原味的自然体验,是一种“原生态”建筑。今天人们看惯了无数的体现高科技感的高楼大厦,在这种视觉疲劳的状态下,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这种带有“原始森林”气息的原生态建筑,而赫哲族建筑正是这种原生态建筑的代表。在造型形式上,赫哲族建筑造型简易、无过多装饰,体现了良好的功能需求,但又不缺乏天然古朴的美感,建筑的形式与色彩能够与北方寒冷的冬季景致相协调,好比“就生长在那里一样。”这是赫哲人与自然同生,崇尚自然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4 体现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语意的灯具设计

经由上文中对北方少数民族代表赫哲族的代表性民族文化语意的研究与分析,确定本次设计的语意原型为“鱼皮艺术”与“撮罗子建筑”。将这两种文化中的元素符号进行归纳提炼,得到图1中所示的文化语意符号图形,并通过产品语意传达方法中的图像、象征、隐喻等设计手法将其应用到现代灯具设计的语意传达中,设计成果如图2所示。  “撮罗子”灯具产品语意分析:(1)造型语意:模拟“撮罗子”类圆锥形造型作为灯具的主体造型,并以条形物作为分隔圆锥表面的格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产品造型的画面效果,条横分布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秩序美感;同时从功能角度来讲,桦木格栅还起着支撑灯具主体构架的作用。灯具造型使人很容易识别出其原型来源于赫哲族传统建筑——“撮罗子”,从其简易的造型中体现出北方渔猎、狩猎民族建筑搭建、拆卸方便的功能特点,从而反映出以赫哲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傍水而居,居住地点随季节更换的生活习俗特点;(2)材质语意:灯具主体材质选用鱼皮为制作材料,条行分隔物采用桦木原木,选用这些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鱼皮及原木材料天然、清新的原生态自然特性,同时也可以使灯具具备天然、原始原生态性格特征。通过灯具材质可以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建筑就地取材,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活理念。(3)色彩语意:主体色彩为鱼皮天然淡黄色,配以木材的红色,给人一种柔和、温暖、亲切的心理感受。

5 结语

虽然现今我国设计界不乏有通过产品来体现出地域民族文化内涵的优秀之作,但相关理论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保持有浓郁原生态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引入到现代产品语意的设计中,为通过产品语意来体现地域民族文化内涵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并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未来推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能够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泉,蔡子纬.设计之文化意义初探[J].工业设计,1893,23(1).

[2] 王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及现代设计[J].山西建筑,2007,(1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 篇9

文/贺 雯

摘 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将民族文化与世界的设计语言相结合。

关键词:中华文化;现代平面设计;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是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多元时代。现代平面设计学科也出现了互相渗透、融合的发展势头。面对国际化的冲击,盲目“从西”无疑是舍本逐末,毫无个性。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知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元素也包罗万象。平面设计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古代的钱币设计、典当行的招牌“当”字、酒肆酒旗、茶庄的茶旗都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雏形。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的现代设计必须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设计者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以形达意,从而以意传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如何设计好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设计者们的课题。就此,我浅谈几点拙见。

一、对传统符号、图形进行再创造

对传统符号、图形的继承应着眼于再造,将传统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达到“古为今用”“形神兼备”,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中国银行图标(如图一),创造者采用了中国古代铜钱与“中”字为基本框架,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主,给人以简约、大气、易识别的感觉,意义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而中国农业银行标志的设计者同样是对古钱币图形进行了二次创造,它的基本形也为圆形(图二),由中国古钱和麦穗构成。古钱代表货币、银行;麦穗代表农业,古钱、麦穗构成了农业银行图标的主要元素。整个图案外形为外圆内方的设计,象征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规范化。麦穗中间构成一个“田”字,阴纹又明显地形成半形,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农业银行的.特征。麦穗芒刺指向上方,使外圆开口,给人以突破感,象征中国农业银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银行图标底色为绿色,绿色的心理特性是:自然、新鲜、平静、安逸、有保障、有安全感、信任、可靠、公平、理智、理想、纯朴,让人联想到自然、生命、成长;绿色是生命的本原色,象征生机、发展、永恒、稳健,表示农业银行诚信高效,寓意农业银行事业蓬勃发展。

二、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

吉祥纹样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对传统文化有意识的继承。设计者如将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观念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这种设计理念会给人们传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体现民族特色。如北京申奥标志(图三)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同心结”或“中国结”),它是由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陈绍华设计,它采用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其中的图案为具有动感姿态的人在打太极拳,其柔美和谐的动作线条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功夫的博大精深,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精髓。

三、中国书法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把汉字的艺术性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因此,中国书法又被称为东方的瑰宝。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大篆、小篆、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书者可通过线条的变化传达不同的形态情感和气势,而字体的丰瘦枯润、巨细收纵与变化无穷表现的正是书法的绝妙之处,领悟书法的这些,将会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灵感与活力。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书法元素,将会使设计作品更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图四),它是一种形象,展现着中国历代汉字所呈现出的思想与气韵;它是一种表情,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精神和优雅品质。它借助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像,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新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浓情厚仪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之中。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它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者要继承运用、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

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 篇10

民族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相对性的概念, 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概括形式。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 从总的方面来看, 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

1.1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 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1.2狭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 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所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创造物, 都凝聚着创造者的观念、智慧、意志, 这些都属于精神的因素。因此, 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 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 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2民族文化对现代设计的作用

2.1民族文化使设计更具有竞争力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当前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大多已得到满足的社会环境下, 设计的目的应当是由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上的转变。各国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相互竞争的同时, 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有个性的走向国际化的设计本来是, 或只能是来自扎根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本色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风格才能够占据据最广大的市场, 才能够成为最具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以日本的平面设计为例, 其具有突出民族特性的审美体系, 相当一部分设计师的作品突出了鲜明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特点。如日本设计家永井一正, 他在平面设计中非常注重线条和结构的魅力, 他把线条作为调整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手段, 关注线的特质和构成以及型的的虚实和主次, 将最具东方审美特性的线作为造型手段并运用到作品设计当中。

2.2文化让设计永葆魅力

有文化的设计是有内容的设计, 它使得人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设计的本身, 而是可以让人感受到隐藏在设计背后的那种特有的气息, 使得设计更具有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 也可以充分领悟到, 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 凡是优秀的设计, 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就是一例, 设计师将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入这只压膜成型的胶合登之中, 用两块高频弯曲成型的胶合板制作出有独特造型的蝶形凳, 高水平地发挥了成型的优点, 成为融合设计与技术的典范。

3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现代设计

传统是统一的秩序、统一的组织, 是必须遵循的法则。民族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石, 它是改变我们的生活、丰富文化内涵、进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3.1现在设计不能摆脱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

我们今天的成就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的, 想要摆现有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而标新立异出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纵观设计史上的任何一次设计饲草, 任何一种设计分割, 乃至于任何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 无一不是具备了充分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革新的。设计必须融入文化之中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设计只有扎根在文化之中才能茁壮成长, 枝繁叶茂。

3.2成熟的设计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

设计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 用可视化的方法把文化表达出来, 让人们能够直接活间接的感受到这一文化相联系的历史、人文、社会和自然等。设计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为全世界的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 所以必然就存在民族性的问题。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 整个世界将是同一个模样, 但创造是有基础的, 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差异。表现在设计方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 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 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 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德意志民族则不同, 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 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视实效、重视功能和品质, 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短暂的历史, 自由的人性, 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 丹麦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 但在国际设计界, 丹麦却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相关的家具、灯具等设计领域独树一帜, 创造出了为世人称道的简洁、温馨、自然而富于人情味的人居环境。

4结语

上一篇:《金属工艺学》课程下一篇:高低阻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