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症

2024-07-10

肩峰撞击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诊治的门诊10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均经过肩关节X线片检查无外伤性、骨质破坏、无感染, 后随访肩部均无肿瘤、感染、外伤。

100例患者中男性35例, 女65例, 发病年龄33岁至70岁, 平均年龄52岁, 肩关节外展障碍, 外展角度在45°以下的为42例, 外展角度在30°以下的30例, 外展角度在60°到80°之间的28例。所有病例均同时具备肩峰撞击征阳性 (肩关节外展障碍) 及喙肱冲击征阳性 (水平内收试验阳性) , 所有患者均为因肩关节疼痛而第一次就诊。同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 根据相同体征患者用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不同部位分为甲组与乙组。甲组50例患者, 乙组50例患者, 其中甲组给予肩峰下注射曲安奈德10mg加2%利多卡因5mL混合注射, 乙组给予喙肱间隙注射曲安奈德10mg加2%利多卡因5mL混合注射, 治疗1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的变化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定疗效, 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于治疗前、后同一天评定疼痛强度。止痛效果评定标准: (1) 显效 (CR) :疼痛程度减轻≥2个级差; (2) 有效 (PR) 疼痛程度≥1个级差; (3) 无效 (NR) 疼痛程度减轻<1个级差或不变或加剧。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全部病例数×100%。

1.3.2 肩关节功能评价

采用Mallet评分对肩部的五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 (1) 肩外展:>90°为3分, 30°~90°为2分, <30°为1分。 (2) 肩中立位外旋:>20°为3分, 0°~20°为2分, <0°为1分。 (3) 手到颈项:“容易”为3分, “困难”为2分, “不能”为1分。 (4) 乎到脊柱:T12水平为3分, S1水平为2分, “不能”为1分。 (5) 手到嘴:肩内收<40°为3分, 部分喇叭征2分, 完全喇叭征1分。

上述5个动作满分为15分, 无明显改善+轻度改善者S为3~7分, 中度改善M为7~10分, 明显改善L为11~15分, 肩关节功能改善有效率= (中度改善+明显改善) /全部病例数×100% (引自:NarakasA.1987Obstertric albrachial plexus injuries.In:Lamb D Wed.Theparalysedh and 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 116.)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两组或多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痛效果比较

甲组止痛总有效率为16%, , 乙组为75%, 甲组明显低于乙组,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肩关节功能改善

甲组改善者为12例, 占比24%;乙组改善者为37例, 占比74%, 甲组肩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低于乙组,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中肩峰撞击症与喙肱冲击症是常见病、多发病,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基于研究和正确处理该类疾病, 原仁济医院骨科主任王惠生教授曾做过100例生前有肩痛的尸体, 后均经研究证实为冰冻肩患者, 大部分尸体标本肩关节多为喙肱韧带慢性炎症、溃疡、瘢痕挛缩, 故根据该特点将其作病理切片检查, 且根据特点分为三期, 早期为充血水肿期, 中期为溃疡期, 晚期为瘢痕挛缩期, 也是基于这篇科研报导, 王惠生教授针对肩峰撞击症患者三期, 特别是早中期患者首选肩峰下注射曲安奈德, 针对喙肱压迫症患者则给予喙肱间隙喙肱韧带处肌注, 但往往很多喙肱压迫症的患者在中晚期即出现了肩峰撞击征阳性, 很多临床医务工作者很容易误诊为肩峰撞击症, 该类患者往往治疗效果极差, 属于误诊, 而如果查体中发现肩峰撞击征阳性, 同时喙肱冲击征亦表现为阳性, 应该考虑何种疾病往往困扰临床医师[6,7,8]。也正是居于此种诊疗过程中的困扰, 本人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收集100例甲组及乙组病例各50例作随机对照研究, 经过两组对照研究发现, 甲组病例诊断为肩峰撞击症患者行肩峰下曲安奈德注射止痛有效率34%, 远较诊断为喙肱压迫症于喙肱间隙喙肱韧带处注射者止痛有效率84%低,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肩关节功能改善评估甲乙两组分别为24%与74%,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因此, 通过对上述临床病例随机对照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对于体征同时具备肩峰撞击征阳性与喙肱冲击征阳性者, 应诊断为喙肱压迫症, 而非肩峰撞击症, 于喙肱间隙注射药物有效, 特别是针对早中期患者有明显效果, 同时也发现单纯的肩峰撞击征阳性而无喙肱冲击征阳性者均为肩峰撞击症, 基于以上叙述, 本人认为, 该项研究对于诊断和鉴别肩峰撞击症、喙肱冲击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随机对照研究局封诊断性治疗对于提高肩峰撞击症与喙肱冲击症的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方法 用随机对照方法, 本人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诊治的门诊100例原发性 (无明显诱因)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其中全部病例均表现为肩峰撞击征阳性 (肩关节外展障碍) 及喙肱冲击征阳性 (水平内收试验阳性) 者, 其中50例为甲组均诊断为肩峰撞击症, 治疗仅于肩峰下给予曲安奈德10mg加2%利多卡因5mL混合注射;另一组称乙组均诊断为喙肱冲击症, 治疗仅于喙肱间隙喙肱韧带处给予曲安奈德10mg加2%利多卡因5mL混合注射, 同时观察1周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缓解效果。结果 甲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及肩关节外展角度明显低于乙组,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查体均有肩峰撞击征阳性及喙肱冲击征阳性者, 针对会肱压迫症治疗有效, 同时说明两体征均有时, 诊断应为喙肱压迫症, 而非两种疾病均存在, 也说明了仅单纯具备肩峰撞击征阳性者为肩峰撞击症, 同时此100例患者均行注射前的MRI检查提示:喙肱韧带部位在T1信号为密度减低, T2信号为密度增高, 脂肪抑制提示密度增高, 提示为水肿, 炎症, 符合喙肱冲击症诊断。

关键词:喙肱冲击症,肩峰撞击症,局封

参考文献

[1]王惠生.喙肱冲击症, 引发原发性冰冻肩的主要病因[J].上海医学, 1990, 13 (10) :559-564.

[2]Bunker T.Frozen shoulder[J].Orthop Trauma, 2011, 25 (1) :11-18.

[3]Warner J, Allen A, Marks PH, et al.Athroscopic release for chronicrefractory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J].J Bone JointSurg (Amer) , 1996, 78 (12) :1808-1816.

[4]Snow M, Boutros I, Funk L.Posterior arthroscopic capsular releasein frozen shoulder[J].Arthroscopy, 2009, 25 (1) :19-23.

[5]Pouliart N, Somers K, Eid S, et al.Variations in the superior capsu-loligamentous complex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ligament[J].JShoudler Elbow Surg, 2007, 16 (5) :821-836.

[6]Codman EA.The shoulder[M].Boston:Thomas Todd, 1994.

[7]Older MW, McIntyre JL, Lloyd GJ.Distension arthrography of theshoulder joint[J].Can J Surg, 1976, 19 (3) :203.

上一篇:养心氏片论文下一篇:变电设备检修问题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