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取向五篇

2024-09-08

成就目标取向 篇1

关键词:政府,文化,改革,非成就取向

长期以来, 我们在探讨政府内部机构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效率低下的原因时, 常常沿用西方有关的行政学说理论。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不同的是,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 在研究我国政府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时,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得不考虑的。政府文化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所持有的较深层次的基本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影响和制约其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及工作绩效等的价值因素, 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事务中的价值观、行为观、工作作风及工作效率的综合体现。政府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在探讨政府文化时, 我们更多地要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

1政府文化的非成就取向及其产生的文化原因

成就取向是指社会对人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这个人所取得的实际业绩和能力, 它与非成就取向相对应。非成就取向类似于“先赋取向”, 是指社会评价人所依据的是一个人不能或者很难改变的因素, 诸如年龄、家庭、相貌、社会地位等因素。显然, 非成就取向是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 它很难将社会蕴藏的全部潜能加以挖掘, 从而造成资源的无故浪费。而成就取向则不同, 它更能促使社会效率的提高。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 在现代化研究中, “先赋取向”与“成就取向”这一对变项成为识别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

对于政府非成就取向原因的探讨, 学者们多数是从官僚制的弊端这一层面来分析的, 由于官僚制本身对官员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政府在评价其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时的非成就取向。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定的国情来看, 导致我国政府部门非成就取向的文化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第一是受我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一词出于《论语?雍也》:“中庸之谓德也, 其至矣乎。”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美德, 认为“事举而中”, 反对“过”和“不及”。中庸哲学作为我国阶级社会长期盛行的重要哲学, 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十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中庸思想认为人们的言行要持中、执中, 使得人们的言行都极为谨慎, 而这种拘谨的心理要求一方面压抑了人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 另一方面是对行动迟缓、因循守旧的懒汉起了保护作用。而成就导向的评价标准客观上是要求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做出成绩的, 这与中庸思想在本质上是相互抵触的, 因此这使得成就取向的评价标准很难被政府部门中的“传统势力”所接受。相反的是, 非成就取向则在政府部门中大行其道。第二是出于中国当前处于过渡性社会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美国学者弗雷德·W﹒里格斯认为过渡性社会的行政系统有着形式主义的特征, 他认为在过渡社会中, 虽然依门第、身份等建立的用人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废弃, 但社会的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 评价一个人的真实才能则是相当困难的, 此时社会往往十分重视证书和文凭, 从而出现了有人专为文凭而考试的不良倾向。而事实上,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和方式的不完善, 使得这些证书和文凭更多地只是徒有形式, 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形式主义在政府部门里的盛行, 进一步打压了成就取向有限的生存空间, 往往是有其形式而无其实质, 政府部门文化显得十分浮躁。

2政府部门非成就取向的危害性分析

首先, 非成就取向有可能导致政府内部以及整个社会矛盾的加剧。政府部门的非成就取向一个重要表现即是在选人标准和评价体系上往往依据家庭身份、社会地位、门第等传统因素, 这使得那些政府内部真正有才能但位卑职微又受到不公正评价的职员心存不满, 由于长期难以进入“精英集团”使得他们对于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报复心理, 而我国这些年出现的多数基层重大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由于部门的绩效机制和晋升机制过多“依赖”一些非成就指标, 使得作为基层有才华的政府工作人员往往很难有升迁的机会, 他们转而通过贪污腐败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评价体系的非成就取向使得任人唯亲、拉帮结伙等现象极容易在政府部门中盛行, 进而导致不当的利益集团不断滋生, 这将导致政府部门陷入频繁的内斗, 整个社会最终也将牵涉其中。另外, 政府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对整个社会来说起到了很大的表率作用, 政府的非成就导向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 非成就取向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政府资源浪费。政府部门的非成就取向对其职员的工作态度往往产生了“负向激励”, 它削弱了人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业绩进而晋升的动机, 这使得政府职员懒于从而实质性的政府工作, 工作缺乏使命感, 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是, 政府系统在进行荣誉评比时大搞“平衡”、“照顾”,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 明年到我家”。这种典型的非成就导向一方面使得荣誉本身失去了价值, 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 这对于政府的效率改进和竞争氛围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政府部门、单位每年的评优、评先进搞得轰轰烈烈, 但其实很多都是表面繁荣、外强中干, 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检验。这些评优、评先进与其说是“奖励”, 倒不如称其为“麻痹”。另外, 由于过渡性社会的特性, 政府的成就取向评价体系不健全, 评价往往更多地借助于一些硬性或过时指标, 这使得政府的资源往往被用于形式主义方面, 比如我国政府部门经常出现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资源——人才, 往往很难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被任用和晋升, 从而造成政府部门人才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另外, 政府部门的非成就取向使得政府部门的竞争意识十分薄弱。部门领导在对下属职员的提拔、解雇上很难有决心, 政府官员喜欢讲面子, 不愿意扮“黑脸” 、得罪人。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强调平衡、稳定, 潜在地反感由于人员频繁变动所带来的“阵痛”。这些都最终导致政府里的竞争意识淡薄, 人员臃肿, 政府职员的危机意识和绩效意识不到位。

3变革政府文化, 实现政府内部的成就导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 政府的这种非成就取向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要努力实现政府的转变, 而作为影响政府非成就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文化的变革将变得刻不容缓。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政府文化往往具有类似于社会文化所有的惰性, 使得变革显得较为困难;另一方面,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份子, 政府文化的变革往往要依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转变。然而, 与社会文化变革所不同的是, 政府文化由于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使得变革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可能性。首先, 政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自身仍然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局部性, 这使得政府文化的变革不会遇到像社会文化变迁那样大的阻力。其次, 由于政府部门的组织性较强, 这有利于发挥制度在文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出于以上的考虑, 我国政府文化的变革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找突破口。

第一, 着力转变政府部门领导者的意识, 重点突破。

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成员, 部门领导者在本单位的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萧功秦看来, 中国目前处于新权威主义时代, 领导者的角色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 其权威性在政府治理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变革政府文化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政府部门领导者的作用, 要重点有针对性地转变领导者的文化意识。政府部门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政府的非成就取向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性, 要培养一种历史的、长远的眼光, 避免意识上的麻木性。通过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领导人员的带头作用, 减轻政府变革阻力, 从而最终促使政府整体文化的改变。

第二, 要加强制度建设, 用制度转变带动文化变革。

制度由于其自身的强制性和客观性, 往往能对社会成员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规制力, 久而久之便可以促使文化的变迁。政府领导者和决策人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 要注意在政府管理体制内部引入竞争结构, 突出成就导向, 改变政府内部“一潭死水”的现状。另外, 政府决策者要充分发挥激励制度以及惩处制度的导向作用, 引导和规范政府成员的行为和观念, 要使政府职员取得成就的与否、大小来作为评价他的重要标准。当然, 我们一方面建立制度的同时, 另一方面还要完善配套的监督制度, 避免制度的权威性被削弱。

第三, 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文化职能, 引领文化变革。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 可以凭借其自身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推进政府部门的文化变革进程。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先进文化的代表, 引领政府文化变革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文化变革中的权威性角色, 有利于降低政府文化变革中所遇到的阻力, 使得改革变得更具合法性。另外, 执政党的参与有利于提高这场改革的“承诺可信性”, 避免政府部门人员变革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减少变革的“观望者”。

最后, 要充分重视民众在政府文化变革中的监督作用。虽然政府文化变革往往只是涉及政府内部的变革, 但由于政府文化有着多重的外部表现形式, 这使得民众监督成为可能。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的众多改革都是流于形式, 改革的成效不大, 这主要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由于基层民主监督的缺乏, 使得政府内部的垂直监督成为仅有的有效监督方式之一。而随着层级越来越低, 政府监督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信息收集越来越困难, 内部监督最终只会有名无实。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基层政府“造假”的空间, 往往低成本的形式主义工作便能逃过上级的监督。鉴于此, 让民众参与到变革的过程中, 将舆论压力转化为政府变革的动力, 将是政府文化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 与民意监督相对应的便是民意收集的问题。在我国唐代, 中央政府专设 “采风使”一职, 职责是通过收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和民风。这是使民众舆论摆脱地方势力打压, 实现中央政府有效监督和信息收集的可行方式之一。而这对于旨在通过加强民众监督力度实现政府文化有效变革来说, 同样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8.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任洁.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与制度关系之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5) .

[4]李纯仁.试论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取的态度[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 .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取向探究 篇2

一.目标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

作为人特有的一种认识方式,体验是人用其背景性知识与感受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理解、形成意义的过程。体验是本体的,此时,人与世界高度统一、有机融合,世界的某些特征会以感性认识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具有“换位”意识,要善于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理解作品中的环境与人物。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与资源,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创造足以锻炼他们明辨是非的条件,让他们学会判断,并能自由地表达,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价值目标下,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就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要多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坚决杜绝以往的万事由教师包办代替,或者表面上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仍然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的灌输式教学。要多给学生创造独自体验的机会,多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参与性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体验与感悟,自由地发表见解等渠道实现主体的自我构建与自我完善。

二.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所具有的个人倾向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人的发展成了备受关注的主题。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更要眼中有人,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培养上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认真地研究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学生的背景性知识、学生积累的经验乃至他们的生活,等等;要尊重学生,成人学生有独特的文化,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这些都是有一定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批判地阅读教科书,通过阅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意义,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并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个性化形成、发展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交权”,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友善而又平等地对待学生,就会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最后,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见解与观点。

三.目标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灌输,教师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独立的思维空间,无法进行自我体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就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发现与研究,让学生在发现、提问、分析、解惑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的文章,都是古代先贤们道德智慧的体现,文以载道,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善加利用,就会令学生不仅提高文学素养,更会优化心理结构、明智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与人生,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恰恰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目标关注学生的宽容精神

现在的学生很缺少理解、宽容的精神。高中阅读教学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在我们的课文中,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有“推己及人”的仁人,既有“非礼勿动”的智者,也有“舍生取义”的贤者。我们要用这些典型的人物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让他们懂得人非生而为己,而是要服务国家、奉献他人。这样,眼界开了,宽容精神自然就有了。

成就目标取向 篇3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研究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作 者:毛晋平MAO Jin-ping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76(4)分类号:B842关键词:成就目标取向 不可控感 自尊 学业自我妨碍

“树立目标,成就自我”主题班会 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白目标和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并结合自己自身情况确定人生中的大目标和目前的微目标,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和当前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教学课时:1学时

三、教学方法:本次班会以合唱、互动活动、诗朗诵、讨论等形式开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围绕班会主题召开班委会,讨论本次主题班会的筹备工作;(2)设计班会形式及教学具体过程,准备教案;(3)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1)认真思考并收集准备“立大志,成大事”的具体事例;(2)准备诗歌朗诵及事例讲解。(3)班会之前布置好会场。

五、教学过程

1.全体男生上台合唱歌曲“壮志在我心”。作为本次班会的开场白。……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明天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在日落的海边 在热闹的大街

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 我相信自由自在 我相信希望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有你在我身边 让生活更新鲜

每一刻都精采万分 ……

2.自我分析

老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金如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同时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不应该感到自卑,轻易放弃自己,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是暂时的。老师可以拿本班个别有些自卑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例,鼓励其他学生说出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

3.树立人生的大目标和当前的微目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个人兴趣爱好及优缺点对个人人生规划有何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大胆地树立人生的理想和目标。鼓励每个学生上台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想,以此激励自己并得到同学和老师监督。

再指导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情况和各科成绩的优略,按照三年后高考、本学期和本次月考等时间段制定现阶段的目标和学习计划,并按部就班把各个计划逐一实现。

4.让学生把人生理想和当前目标写在一张纸上,贴在班级园地“我的理想和目标”中。用来时时刻刻提醒和鼓励自己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和奋斗。

5.诗歌朗诵“理想”作为结束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六、教学评价

这次班会充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大家对自己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人生有了或近或近的规划,对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人生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生活学习,营造一种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

“树立目标,成就自我”主题班会

成就目标取向 篇5

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共调查来自企业的员工539人,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对个体反馈寻求数量、反馈寻求努力起作用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各个维度对结果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今后研究的展望.

作 者: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作者单位:王雁飞(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凌文辁,朱瑜(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   自我效能   反馈寻求行为  

上一篇:色彩与空间的关系下一篇:英语口语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