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十篇

2024-05-09

治疗药物监测 篇1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治疗窗,血液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TDM) 是根据药动学原理, 对用药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药物浓度检测的一种手段, 并对血液药物浓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制订有效、安全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进而减少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的发生, 提高临床给药治疗效果,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1]。且TDM还可以对药物中毒情况进行检测、判断, 为临床对症处理提高可靠依据。本研究就TDM在临床用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39例, 年龄2~78岁, 平均 (40±8) 岁, 住院患者36例, 门诊患者42例;神经内科60例, 急诊科8例, 其他科室10例;使用药物:卡马西平29例, 苯妥英钠25例, 苯巴比妥16例, 地西泮5例, 茶碱3例。

1.2 研究方法

治疗病情稳定后, 采集所有患者血液, 进行药物浓度测定, 若患者发生药物中毒现象, 则应及时采集血液检测其血药浓度, 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用药治疗后治疗窗内所在比例、在不同治疗窗范围内发生临床症状及中毒比例。

1.3 血药浓度判断标准

5种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值 (治疗窗) 分别为:卡马西平的有效范围值为4~12μg/ml, 苯妥英钠的有效范围值为10~20μg/ml, 苯巴比妥的有效范围值为10~40μg/ml, 地西泮的有效范围值为0.3~0.7μg/ml, 茶碱的有效范围值为5~20μg/ml[2]。

2 结果

治疗窗内治疗的患者占57.7%, 低于治疗窗治疗的患者占34.6%, 高于治疗窗治疗的患者占7.7%;而在低于治疗窗内治疗的患者中88.9%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治疗窗内治疗的患者中95.6%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控制, 高于治疗窗内治疗的患者中100.0%患者出现中毒症状, 见表1。

3 讨论

TDM是临床科学用药、给药治疗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3], 其通过对患者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和分析, 来确定患者用药剂量, 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为探讨TDM对临床给药治疗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5种常用药物进行血药浓度检测, 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地西泮和茶碱, 分析其TDM结果, 发现近一半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是, 患者用药治疗后发现症状缓解或好转则私自停药, 或在治疗效果不良时自行换药或增加剂量等, 导致用药依从性较弱, 从而引发血药浓度偏离有效范围[4];或部分患者相信中药制剂治疗的效果, 但在药物应用时却服用了含有多种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因而影响了疗效;或者由于临床用药治疗时, 选择保守治疗, 用药剂量不达标, 从而造成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偏差[5]。同时, 在5种药物检测结果中还显示, 苯妥英钠出现了高于治疗窗的应用情况,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中毒症状。原因可能是由于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 在患者服用后其会先通过肝肠循环, 将药物送入血液中, 而血液循环将药物带入胃部, 胃黏膜分泌再将其循环至十二指肠, 将药物再次送入肠, 导致用药高于治疗窗并出现中毒症状;或者是将苯妥英钠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时, 由于其他药物影响, 使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发生变化, 从而出现中毒现象。同时, 不同浓度的药物联合应用, 由于其对酶的作用机制不同, 造成药物代谢混乱, 也会导致血药浓度检测时出现升高或降低情况, 从而导致患者用药后出现中毒症状[6]。因此, 在用药治疗时应加强对血药浓度的检测, 从而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注:Ⅰ1、Ⅰ3、Ⅰ5表示发生例数与其所占比率;Ⅰ2、Ⅰ4、Ⅰ6分别表示出现临床症状例数与比率、症状得到控制例数与比率、出现中毒症状例数与比率

血药浓度检测是TDM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 但由于个体差异, 同种药物应用后其反应也不一样[7]。由于患者的病理因素、遗传因素等各不相同, 在同剂量、同药品、同年龄、同性别等条件下, 用药后也会出现不同的药物浓度, 因此在根据TDM结果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时, 除了对患者的血液浓度进行检测外, 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临床症状等综合制订给药方案[8], 以确保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治疗。

综上所述, TDM是临床给药治疗的一个重要监测方法, 可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进而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治军, 李可欣, 刘志鹤, 等.1882人4092次治疗药物监测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7 (1) :96-97.

[2]张治然, 王晓波, 孙辉.我院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与结果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 2002, 20 (1) :26-28.

[3]易爱玲.我院2012年7种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 :42-45.

[4]林宇涵, 许双临, 陈子春.治疗药物监测实践及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8) :35-36.

[5]刘俊, 江佳, 汪琳, 等.2007—2011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2) :1095-1097.

[6]黄阳, 王利华, 赵莲英, 等.6种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医药导报, 2014, 33 (4) :517-519.

[7]魏晓霞, 黄旭慧, 蒋秀焰, 等.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个体化给药方案案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11) :941-943.

治疗药物监测 篇2

关键词:药物流产,超声,阴道出血

药物流产损伤小, 不良反应少, 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1]。但是, 药物流产会造成长时间的阴道出血。我科对行药物流产终止妊娠者流产前后进行B超监测, 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 在我科进行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受术者500例。受术者既往月经规律, 停经<49d;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检查确定为宫内妊娠;无米非司酮及前列腺素等药物禁忌证;自愿要求终止妊娠, 身体健康。年龄1 8~3 5岁, 平均 (2 6.3±2.4) 岁。

1.2 药物流产方法

空腹或进食2h后, 口服25~50mg米非司酮, 每日2次, 连服2~3d, 总量150mg。每次服药后禁食2h。第3~4天清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或于阴道后穹隆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枚 (1mg) 。卧床休息1~2h, 门诊观察6h。注意观察用药后出血情况, 有无妊娠产物排出和不良反应。

1.3 超声监测

药物流产前, 超声检查孕囊大小及着床部位, 测量其长径、横径、前后径, 求平均直径。药物流产后详细询问出血情况并行超声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进一步处理。

1.4 阴道出血时间计算

出血期及滴血期相加记为阴道出血时间, 若阴道出血、滴血停止后再次出血或滴血, 则将多次出血 (滴血) 期相加记为阴道出血时间[2]。

1.5 流产效果评价[3]

完全流产:用药后自然排出孕囊或虽未明确见到孕囊排出, 但B超、血或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证实已完全流产, 阴道出血自然停止并转经。不全流产:用药后未见孕囊排出, B超证实宫腔内仅为残留物;或已见孕囊排出, 随访中因出血过多, 出血时间长, 血、尿βHCG迟迟不能转阴, 或第一次转经因出血多等因素而行刮宫术。失败:用药后8d内未见孕囊排出, B超证实宫腔内有完整孕囊或有胎芽、胎心搏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血时间与流产效果 (表1)

500例中完全流产440例 (88.0%) , 不全流产41例 (8.2%) , 失败19例 (3.8%) 。阴道出血时间<8d有411例 (82.2%) , ≥8d有89例 (17.8%) 。

[例 (%) ]

由表1可见, 出血时间≥8d者中, 完全流产组所占百分比最低, 失败组次之, 不全流产组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 7.2 8, P<0.0 1) 。

2.2 出血时间与流产后B超结果 (表2)

流产后B超检查见孕囊中有绒毛414例 (82.8%) , 其中出血<8d者375例 (90.6%) , ≥8d有39例 (9.4%) ;未见绒毛86例 (17.2%) , 其中出血<8d有36例 (41.9%) , ≥8d有50例 (58.1%) 。

表2可见, 阴道出血<8d且流产后孕囊见绒毛者B超检查均显示为条状暗带、内膜线回声;未见绒毛者B超显示为条状暗带、内膜线回声者仅为52.8%;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8 4.7 2, P<0.0 1) 。阴道出血≥8d且孕囊见绒毛者B超检查显示为条状暗带、内膜线回声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未见绒毛者;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 8.8 8, P<0.0 1) 。

[例 (%) ]

2.3 孕囊直径与阴道出血时间

出血时间<8d者流产前孕囊直径为 (1.9±1.0) c m, 出血≥8 d者为 (2.9±1.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5, P<0.01) 。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通过早孕者服用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类药物促使子宫收缩, 使绒毛和蜕膜组织逐步排出的一种流产方式。但药物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绒毛和蜕膜组织残留、阴道出血时间长、继发宫内感染等不良反应。超声检查对宫内早孕及不全流产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4]。

本文结果显示, 完全流产者中出血时间<8d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8d者, 与苏荣等[5]的结果一致。出血<8d的患者中有91.2% (375/411) 排出物可见绒毛, B超检查均显示为条状暗带、内膜线回声, 对其随访发现全部自然转归。这说明, 流产效果好者绒毛排出率高, 阴道出血时间短。对于B超显示低回声或强回声光团的70例, 根据自身条件分别给予清宫或保守治疗, 但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对于B超显示胚胎存活的14例, 予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本组流产失败者阴道出血≥8d所占百分比反而低于不全流产者, 系因为流产失败的19例中B超显示胚胎存活者就有14例, 即行吸宫术, 明显缩短了阴道出血时间。

药物流产后的阴道出血时间受孕囊直径、子宫位置、生育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以8d为界, 发现出血时间<8d者的孕囊直径小于出血时间≥8d者,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月经不规律孕妇, B超监测孕囊直径可以明确受孕时间。对于实际受孕时间较长者的药物流产效果估计, 医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综上, 药物流产前的B超监测可以确定孕囊位置、孕囊直径, 排除宫外孕等, 流产后的B超监测了解流产结果, 对于不全流产或流产失败者可以及时进一步处理, 减少继发宫内感染的几率, 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98-399.

[2]孟凡, 顾素娟.月经出血模式的分析方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98, 7 (8) :383.

[3]陈利新, 赵瑞敏, 朱丽敏.超声监测在药物流产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6) :154-155.

[4]张丽娟.常用检查方法在药物流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1) :1576-1577.

治疗药物监测 篇3

【关键词】中药治疗 药物监测 个体化给药 综述

1.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

1.1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中药TDM) 又称为中药临床药动学监测(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nitoring, 中药CPM) ,是在中药药理学、药动学和临床药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其主要内容是指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通过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借助先进的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并利用药动学原理和公式,使给药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同时也可以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将临床用药从传统的经验模式提高到比较科学的水平[1]。

1.2 中药TDM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常用技术方法

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不仅是乌头、蜈蚣、附子等毒性药材,而且就连公认的补药人参因长期服用、剂量过大。也会出现中枢兴奋、眩晕、体温上升等副反应,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2]。

进行TDM的中药种类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本身具有剧毒: 如乌头、砒石、雄黄等。这类药物因有效浓度范围小,易过量中毒而需要监测。(2)剂量不易控制: 如丹参、川芎、六神丸等。丹参治疗剂量下对所有需要活血的疾病都具有治疗作用,但剂量过大就可能因血管扩张、充血而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而死亡[3];川芎小剂量可引起子宫收缩、心脏兴奋, 大剂量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大量服用六神丸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甚至惊厥致死[4]。(3)配伍后易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①中药和中药配伍: 如乌头、贝母合用会降低乌头疗效;瓜蒌、白蔹、白及有增加乌头碱毒性作用[5]。②中药和西药配伍: 如含鞣质的中成药与红霉素、灰黄霉素、四环霉素族抗生素合用会产生沉淀[6]。(4)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朱砂含毒性的硫化汞长期使用可引起肾脏蓄积中毒。(5)个体差异表现较大: 如丹参及其制剂在极少数人中易引起变态反应。

1.3 中药TDM的研究现状

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绝大多数有效成分未明或干扰因素太多,缺乏体内微量定量分析方法[7]。因此对中药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近些年来,黄熙[8]在“复方药动学”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治疗药物监测”的设想,就是进行方剂配伍—血清/体内化学成分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了解该药在什么剂量和血清有效成分浓度下出现疗效或不良反应,了解方剂不良反应与配伍的关系,制定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以便较好的解决中药—疗效/不良反应关系之间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许多临床药学工作者在努力寻找中药某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也有人提出以中药的效应—剂量关系来替代血药浓度测定,以便求得有关药动学参数,计算用量。也有人认为中药TDM应首先从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着手,逐步向个体化给药深入。这些设想的提出无疑是对中药TDM研究进展的推进,为其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中药的个体化给药

2.1 中药个体化给药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中药个体化给药犹如“量体裁衣”,是针对个体病人,通过中药TDM,结合临床实践,制定个体患者的给药方案,从而获得最佳疗效[9]。其關键是获得理想的个体药动学参数[10]。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品种繁多,来源广泛,制剂种类多样,导致中药从给药到产生药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且由于年龄、体重、疾病状态、遗传因素、饮食及合并用药等个体的生理差异和病理特点,更影响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以致相同给药方案产生的血药浓度各异,临床反应各不相同。目前主张临床治疗应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其主要作用为: 通过中药个体化给药,排除病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与病理特点,使药物能够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发挥其最佳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2.2 中药个体化给药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辨证用药”灵活性强,效果也好,但多属于个人经验用药,重现性不好, 因此这就要求中药个体化给药应更加科学化。但是目前我国对中药个体化给药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相对困难时期,主要是因为缺乏其药动学研究。因此,我国把中药个体化给药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研究中药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求出动力学参数,从而拟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疗程及间隔时间。通过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改变自古以来中药千药一法的应用局面,实现中药治疗学的现代科学化[11]为中药个体化给药的现实性与科学性奠定基础。

3.中药TDM与中药个体化给药的联系

中药TDM的核心是中药个体化给药,药物的疗效不是由剂量,而是由血药浓度决定的[12]。根据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基本平行关系,要确定产生个体最佳疗效的药物剂量就必须通过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监测[13]。因此,中药TDM可帮助临床医师实现中药给药方案科学个体化,利用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以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另外,制定合理的中药个体化给药方案,应用中药药动学原理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的合理用药,这是所有从事中药TDM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可见两者在药物的合理、安全使用方面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陈刚.治疗药物监测.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1

[2] 李文彬.中药不良反应及原因.医学文选, 2004, 23( 2) : 192

[3] 张维河, 张安平. 谈我国中草药临床药学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2006,3( 24) : 136

[4] 丁茂柏.有用又有害的六神丸.药物与人, 2006, 19( 11) : 63

[5] 张丽.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6) : 1303

[6] 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69

[7] 刘昌孝.药物评价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28

[8] 黄熙. 中医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2) : 90

抗菌药物监测指标 篇4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

1.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增补)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

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2.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医嘱)包括全身作用的抗生素类和合成抗抗菌药物类,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增补)指标名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象选择:全部住院病人。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DDD)。分子: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分母: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注:

1.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2.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DDD值(克/DDD值)。3.DDD(DefinedDailyDoses)值:WHO推荐的日处方协定剂量。庆大霉素(24万单位)+阿莫西林(1克)+头孢他啶(4克)庆大霉素(1DDD)+青霉素(1DDD)+头孢他啶(1DDD)=3DDD 4.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七)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指标名称: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对象选择:医疗总收入中的药费总收入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药费总收入(万元)。分母:医疗总收入(万元)。

(八)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对象选择:西药出库总金额中的抗菌药出库总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治疗药物监测 篇5

1 ANT心脏毒性的损害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 蒽环霉素诱导心脏毒性 ( Anthracycline - induced cardiotoxicity , AIC) 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前有氧化应激假说、细胞能量代谢理论、钙超载学说、ROS - Fe假说、细胞凋亡学说、免疫反应学说等。超氧自由基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假说是目前最为公认的致病机制[1], 蒽环类药物中的蒽醌基团在多种系统的作用下, 生成超氧阴离子 ( O- 2) 和羟自由基 ( OH-) 。这些自由基在体内造成线粒体、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对多种细胞造成损伤。细胞能量代谢理论是通过多个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中观察到的, 蒽环类药物会减少三磷酸腺甘 ( ATP) 、磷酸肌酸 ( PCr) 及PCr/ATP水平, 降低心脏能源储备, 并导致脂肪酸与葡萄糖利用率的下降。钙超载学说即蒽环类药物可以通过激活肌浆网上的Ca2 +通道, 使肌浆网释放到胞浆的Ca2 +增加[2], 从而造成细胞钙超载, 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另外,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另一重要机制可能是铁调节蛋白- 铁效应原件结合的改变。其他还有细胞凋亡学说、免疫反应学说等, 但这些学说都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2 ANT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

2. 1 急性及亚急性心脏毒性常发生在用药期间或用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 发病率低, 发病情况与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均无关。临床上多表现为心律失常 ( 包括室上性和室性) 、血管舒张、低血压、心肌梗死、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及心包炎- 肌炎综合征等[3], 在此期间, 心肌细胞的损伤是可逆性的, 若不加处置, 进一步则进展为不可逆损伤, 严重的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甚至心力衰竭。

2. 2 慢性心脏毒性一般在化疗的1 年内发生, 在临床上最常见, 疾病进展快, 起病隐匿, 并且多不可逆, 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症状与药物的累积量相关, 剂量越大, 发病可能性越大。以扩张型心肌病 ( 少数表现为限制性心肌病)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少数限制性心肌病多见于儿童[3,4]。

2. 3 迟发性心脏毒性多发生在结束化疗一年以上, 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及隐匿性心室功能障碍, 感染、手术、妊娠等应激状态下, 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发病率仍继续攀升, 患者抗肿瘤治疗结束的数十年后, 仍有可能会出现迟发型心脏毒性[5], 最终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导致病人死亡。

3 ANT心脏毒性的临床监测

3. 1 心脏标记物的监测

3. 1. 1 心肌钙蛋白 ( Cardiac Troponin T, c Tn) 是由3 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 心肌肌钙蛋白T ( c Tn T) 、心肌肌钙蛋白I ( c Tn I) 和肌钙蛋白C ( Tn C) , 三种亚单位分别以其各自功能调节着心肌细胞的收缩。其中,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 c Tn I不能透过细胞膜, 但是, 在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的情况下, 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 这时, c Tn I便可透过细胞膜, 最终导致血液中c Tn I增高。因其分子量小, 比肌酸激酶 ( Creatine kinase , CK) 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 所以在临床上更易于测定, 敏感性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 ( 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 , CK - MB) , 对临床心肌细胞的损伤有诊断价值[6]。

3. 1. 2B型利钠肽 (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 ( N - terminal - pro -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 - pro BNP) 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具有利钠、利尿、舒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可致使心脏后负荷产生变化, BNP代偿性地释放引起排钠和舒张血管。NT - pro BNP与BNP由共同的前体BNP激素原 ( pro BNP) 按同等比例裂解而来, NT - pro BNP虽没有BNP的生理作用, 但半衰期较BNP长, 且生物活性较稳定, 故易于检测到。Horacek等[7]发现, 在对26 例ANT治疗患者研究中, 化疗后半年内血清中BNP水平比治疗前均有增高。Mladosievicova等[8]的研究提示, NT -pro BNP是目前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最可靠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因此, BNP和NT - pro BNP在监测ANT所引起的心脏毒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 1. 3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 ( glycogen phos - phorylase BB, GPBB) 在代谢过程中, 糖原磷酸化酶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在哺乳动物中主要存在3 种: 分别为GPBB ( 脑型) 、GPLL ( 肝型) 、GPMM ( 肌型) 。其中, 由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肌浆网中糖原裂解的加速, GPBB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蒽环类药物可通过破坏呼吸链的作用, 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使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从而促进糖原分解释放GPBB入血, 导致血中GPBB含量相应增加。Horacek等[9]通过47 例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白血病患者发现, 未经治疗时, 所有白血病患者心肌标志物均在检测线下, 经过治疗后, 不仅c Tn I检测值出现了升高, 而且GPBB也出现了显著的增高。因此, 对由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检测GPBB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 1. 4 肉毒碱 ( Carmitine) 又名肉碱, 卡尼汀, 维生素Bt等, 是一种类维生素, 氨基酸衍生物, 体内转化为左旋肉碱 ( L - Carmitine) 时才有活性。该物质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中, 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协助脂肪酸通过线粒体膜、促进脂肪氧化供能等方面起着作用。当人体受到蒽环类抗生素影响时, 心肌的氧化磷酸化功能下调, 心肌细胞肉毒碱合成能力受损, 进而导致脂肪酸代谢减少, 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 心脏的收缩性、顺应性和传导性均因此而受到影响。Khositseth等[10]通过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儿童的血液中发现, 肉毒碱较治疗前降低, 周翔[11]等研究中发现游离左旋肉碱与人体内蒽环类药物累积量呈负相关, 可以更灵敏及时地发现患者心脏受损情况。

3. 1. 5 内皮素- 1 ( endothelin - 1, ET - 1) 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肽。通过缺氧、机械应力、转化生长因子- β、白介素- 1β、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 可增加ET- 1 产生; 而通过肝素、心钠素、前列腺素及内皮舒张血管活性物质等, 可减少ET - 1 产生。Katalin Keltai等[12]通过研究发现, 在阿霉素的干扰下, 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 - 1 基因的表达显著改变, 抑制了ET - 1 的合成, 导致内皮素- 1 的含量下降, 他们分析可能是蒽环类药物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从而使ET - 1 的合成减少。

3. 2 器械检查的监测

3. 2. 1心电图此检查方法简单方便, 价格便宜, 无身体损伤, 是患者普遍可接受的检查方式, 可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监测。心脏在受到蒽环类药物的损伤后, 心电图会呈现出多样化改变, 最常见的改变为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速、QRS低电压、ST - T改变、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各种心律失常。但该检查容易受外界较多因素影响, 故特异性不高。当患者发现QRS低电压及非特异性的ST - T改变时, 应考虑及时停药, 否则容易发生难以逆转的心力衰竭。

3. 2. 2 超声心动图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超声心动图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脏形态和功能, 病人不需要接触电离辐射, 组织多普勒对监测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敏感, 通过对功能的评价, 来了解病人的心脏受损程度, 即左室射血分数 (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 Left ventricular shortening fraction , LVFS) 。目前应用心脏超声的相关方法有多普勒心肌成像 ( 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 DMI) , 心肌做功指数 (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 Tei指数) , 应变率成像技术 ( strainrateimaging, SRI) 。Tei指数是1995 年由研究人员Tei[13]提出的, 对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心功能指标。其为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与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之和与左室射血时间的比值, 比常规超声心动图更合理, 更能综合评价心脏的整体功能。多普勒心肌显像 ( DMI) 在临床上也被叫做组织多普勒成像。DMI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 在对于ANT引起的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监测上, 它可以作为一种新方法来监控ANT诱发的心脏毒性[14]。SRI是基于组织多普勒开发的, 在判断心肌功能方面, 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 即通过两点间运动速度阶差的这种新技术来了解心脏功能。SRI反映了心肌纤维的应变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评价了室壁运动功能, 使心脏的受损程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评价, 在更早的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现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改变, 是监测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重要方法[15]。

3. 2. 3 心内膜活检是心肌损伤诊断的金指标,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ANT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特征性改变, 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空泡形成, 线粒体肿胀, 溶酶体增多, 核仁扩大, 脂质沉积, 心肌纤维减少等。阿霉素累积剂量与心内膜活检EMB分级间有密切的相关性。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方法, 但因这种检查是有创的, 危险性大, 设备技术要求高, 故难以广泛开展。

3. 2. 4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又叫放射性铟标记抗肌浆球蛋白单抗的心血管造影术, 该方法通过测定左右室射血分数及最大充盈率等舒张功能参数了解心功能, 对心肌坏死具有高度敏感性, 但其价格昂贵, 病人接触辐射影响其重复性, 不能显示瓣膜功能。对监测早期的临床前心脏病变不敏感, 且技术和设备复杂, 故受到临床应用的限制。

治疗药物监测 篇6

当抗菌药物无效时, 常见的疾病也可能会非常严重。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通常具有自限性, 但是当它对抗菌药物耐药时, 其可以变成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主要调查结果: (1) 全球所有地区都出现了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在一些国家中, 超过一半出现治疗无效; (2) 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也有一半以上出现无效; (3) 第三代头孢菌素, 治疗淋病的最后手段, 已在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斯洛文尼亚、瑞典和英国被认为治疗无效; (4) 抗生素耐药性 (MRSA患者死亡的可能性比非耐药患者大64%) 导致患者患病时间更长, 死亡风险增加。

缺乏关键的措施:关键措施, 包括基本追踪和监测系统, 在许多国家存在差距或根本没有。可通过感染控制措施, 包括改善卫生、获得清洁的水、医疗机构设施感染控制和预防接种疫苗等来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医疗卫生专业需要新的诊断, 抗生素和其他措施, 以防出现新的抗生素耐药。

需要全球共同努力:WHO正在领导组织全球制定措施和标准以及全球更好的合作来追踪监测耐药性, 衡量耐药对健康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专业人员开处方, 避免他人分享剩药。 (2) 医护药应预防和控制感染, 开发要针对病。 (3) 耐药需追踪监和实验研发能力, 规促合理用药。积极创新, 研发新药, 鼓励合作和信息共享。

本期导读:

基金论文:

张咏等的“不同病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高压氧处理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为上海市闸北区科委名学科主攻项目 (编号K10-02) 。结论:传统上认为, 中枢神经功系统的损伤是无法恢复的, 而本研究能明显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抗肿瘤疾病:

方呈祥等的“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增殖疗效临床观察”, 结论:增殖能够被EVn-50有效的抑制, 且呈浓度依赖性。姜义道的“喉鳞状细胞癌中MDM2、Rb蛋白表达意义研究”, 结论:可以作为预测依据。崔延军等的“手术联合化疗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结论:手术联合多烯紫杉醇、尿嘧啶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抗感染与呼吸疾病:

陈小玲等的“宫颈不典型增生与HPV感染的关系研究”, 结论:CINⅢHPV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为宫颈癌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赵云刚的“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手术效果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 结论:围手术期可以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且增加抗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吴建文的“我院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病人病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结论:应注意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药敏试验,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李晓军的“硝酸甘油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 结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疗效显著。黎贵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 结论: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辅助氧供应和恢复自主呼吸能力。严共刚等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安全、可缩短术时, 减少术中出血量。潘静的“优质护理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住院护理观察”, 结论:有利于提生命质量, 缓解患者病情疼痛程度。

心脑血管疾病:

王才阳的“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卓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研究”, 结论:可使患者的运动耐受量得到改善。宋同均等的“创伤性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鉴别诊断”, 结论:头颅CT扫描具有鉴别诊断价值。蔡奕秋的“急性脑炎伴癫痫治疗中应用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结论:必须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

口腔科和骨科疾病:

易娟的“应用新型以及特殊口腔正畸保持器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结论:改良的热压膜联冠透明保持器可提高牙列的固位效果, 较Hawley更好。

蒋刚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结论:这两种骨科微创手术方式临床均可选择。易志强等的“围手术期合理治疗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后的优势”, 结论:减少了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妇幼和老年疾病:

黄骏涛的“阿胶牡蛎口服液治疗佝偻病疗效观察和对比研究”, 结论:改善患儿骨密度。梁军的“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 结论:改善各项生命体征, 缩短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并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童凤梅的“超敏C反应蛋白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结论:PCOS肥胖病人机体内或有低强度慢性炎症存在, 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反应肥胖以及高雄激素血症的轻重程度。余立波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结局的临床比较”, 结论:应给予阴道试产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率。

其他疾病:

治疗药物监测 篇7

关键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药物流产

随着药物流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几年来, 它所出现的并发症:不全流产, 出血, 感染, 甚至引起继发性不孕症, 正是这些高危害性, 需要有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为进一步评价门诊应用此药的安全性, 本院门诊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520例药物流产患者术前术后监测, 并采取相应对症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临床广泛开展药物流产提供更多经验, 现将52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使用超声诊断仪 GE LOGIQ3, GE V73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6.0MHZ。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套入无菌避孕套, 放入阴道穹隆处, 经多方向、多角度纵横扫查, 重点观察子宫腔内结构及其周围肌壁血流情况, 确定宫内有无胚胎组织残留。

1.2 病例选择

年龄:18~40岁, 平均24.2岁, 停经天数34~70 d, 尿HCG阳性, 术前经彩色超声确诊为宫内妊娠;药物流产者, 未产妇占68%, 经产妇占32%, 无肝、肾疾患, 无宫内置环者。

1.3 药物用法

米非司酮早晚各服一片, 连服3 d, 第四天来院门诊口服米索前列腺三片, 对药物流产后3 d至一周, 不规则出血的患者, 部分病例行彩色超声复查。

2结果

本组正常宫内妊娠520例, 其中合并子宫畸形:纵隔子宫, 双子宫, 鞍状子宫宫内妊娠19例。行药物流产:①完全流产426例, 完全流产率占82%, 包括胚囊未流出改行刮宫术,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宫内膜粗糙、杂乱欠均匀, 宫腔内未见残留物回声, 经临床抗炎、缩宫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停止, 超声复查见宫腔内结构恢复正常, 内膜清晰着;②不全流产94例, 不完全流产率占18%, 宫腔内出现异常回声或内膜增厚大于10 mm以上, 子宫内膜杂乱粗糙, 宫腔局部血流信号丰富, 采取清宫手术补救措施, 清宫术后病理证实为宫内残留物。

3讨论

3.1 超声检查对诊断药物流产的重要性

阴道超声作为一种准确而快捷的影像检查方法, 提供了更为精细清晰的图像, 能准确观看胚囊在宫腔的位置及子宫有无畸形, 妇科合并症能够及时诊断治疗, 减少了药物流产的盲目性;提示对可疑病例超声复查和行清宫手术是合理的, 清宫的残留组织应做病理检查。

3.2 诊断意义

超声检测应结合病史, 血尿HCG值化验, 排除异位妊娠等妊娠并发症, 给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在指导药物流产后, 超声能直接观察子宫复旧情况, 宫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如:宫腔内不超过10 mm暗区, 患者阴道出血较少, 临床上采用活血化淤的中药宫缩剂, 必要时加抗炎药物使其自然恢复, 效果较好。宫腔内出现异常回声或内膜增厚, 特别是最大厚径较大超2 0 mm, 结合患者病史 , 可提示宫内妊娠组织残留可能。宫内残留物声像表现与妊娠残留物的多少及内容、残留时间等有关。如残留的妊娠组织时间较长, 发生机化或血凝块机化时, 或有胎骨残留时, 可在宫腔内形成形态不规则或规则的高回声团;宫腔内有较多的胚胎妊娠组织或血块残留, 多表现为低回声团;而宫腔有新鲜积血时则为无回声;宫腔内仅少许绒毛组织残留时, 超声图像可仅表现为内膜增厚, 边缘不整, 回声欠均匀,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绒毛组织残留部位肌层局部血流信号丰富, 可探及低阻的类似滋养层周围血流频谱, 对绒毛组织残留的判断帮助较大, 这类患者采取清宫补救措施, 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失眠的药物治疗 篇8

【关键词】 失眠;因素;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1 引起失眠的因素

1.1 单纯精神因素 各种心理因素,使人产生焦虑,担心,忧虑和痛苦,都会引起失眠,失眠所造成的情绪波动,主要是瞬态,失眠的状态,大多是短期的, 这种失眠持续数日者,多选用快速短效的催眠药,能诱导入睡即可。

1.2 疾病与失眠 失眠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失眠。首先,慢性失眠对健康的危害最明显的就是影响工作和学习生活,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减退,多种慢性病及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病症的产生,还可能出现轻生的念头。长期失眠有什么危害另外,青少年因睡眠质量下降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中年人长期失眠易导致情绪不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性功能减退;妇女长期失眠會加速衰老、面容憔悴、月经不调、加重更年期综合症,出现潮热、汗多、畏寒以及忧郁、头痛、易怒等症状;老年人长期失眠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和其他疾病的出现。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慢性失眠的危害还可能与早死有关。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没有失眠的人来说,慢性失眠者整体死亡率高了2至3倍。失眠多梦的原因是什么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肝、脾(胃)、肾三脏。机体诸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

1.3 饮酒与失眠 嗜酒者睡眠障碍与酒精对脑内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

1.4 环境因素与失眠 噪声是干扰睡眠的常见因素;光亮是影响睡眠的另一因素;另外寝室温度过冷、过热都妨碍入睡;湿度对睡眠亦有影响,干燥或过度潮湿都不利于睡眠。

1.5 生物节律的改变引起的失眠 生物节律的改变如白班倒成夜班,或者出差旅行时差的变更等会引起失眠。

2 失眠的不良后果

2.1 诱发各种疾病 有些疾病可以导致失眠,但是失眠也会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由于长期失眠,需要长期服药,可能会破坏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身体的期初余额激素水平,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引发各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2.2 工作事故 失眠使患者白天倦怠犯困,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生活,易发生事故。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每年45%的车祸以及55%的工伤事故都是由于睡眠疾病引起的。

3 失眠的治疗

3.1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

3.1.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适用于治疗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如神经衰弱、癔病、心因性抑郁症和焦虑状态等。

3.1.2 自我调节法 人为因素如睡前过食、暴饮、喝浓茶、过久地看书以及不定时睡眠等。

3.2 失眠的药物治疗

3.2.1 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酸盐是很老的药物,有很强的催眠作用,但其毒性作用与新一代药物相比较大,故限制了这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这类药物的治疗安全范围比较小,有明显的潜在成瘾作用、呼吸抑制作用和过量致死作用等,目前已很少用于镇静和催眠,其中只用苯巴比妥和戊巴比妥仍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硫喷妥偶尔用于小手术或内窥镜检查时作静脉麻醉。

3.2.2 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3.2.2.1 水合氯醛 催眠计量30分钟内即可诱导入睡,催眠作用温和,不缩短REM睡眠时间,无明显后遗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短期应用有效,连续服用出超过两周则无效。

3.2.2.2 格鲁米特 非巴比妥类催眠药,具有催眠、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有阿托品样抗胆碱能作用和弱的镇吐作用。本品脂溶性高,过量中毒时不易透析,不易抢救。长期服用可成瘾,突然停药可引起撤药症状。可用于短期治疗失眠,但不适合长期使用,因为使用催眠药的有效期只有3-7天,再次给予本品治疗,应该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间隔。

4 镇静催眠药的新发展

4.1 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4.1.1 唑吡坦 主要作用是镇静催眠作用,抗痉挛和肌肉松弛作用较弱。口服吸收快。口服后0.3-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清除半衰期平均2.4小时,作用可持续6小时,是短效的催眠药。本药作用快。服药后2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药物持续时间不太长,量积聚小,反复应用也极少积聚,较为安全,对呼吸抑制比较轻微,主要用于失眠的短期治疗。 4.1.2 扎来普隆 具有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口服吸收迅速,一小时左右达到峰浓度,半衰期为0.9-1.1小时。血浆半衰期短,后遗作用较小,极少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能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

4.2 天然催眠药物 天然催眠药物包括复方氨基酸助眠剂、复方维生素B12助眠剂、人参成分天然抗失眠药物、某些蛋白质/多肽类生物工程产品、营养性天然助眠制剂、咔哇、褪黑素等。

治疗药物监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男42例, 女4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36.28±1.57) 岁, 病程1~5年, 平均 (2.36±1.25) 年。全部患者通过临床检查疾病诊断明确, 诊断符合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比较组, 每组44例。研究组中患者龄21~49岁, 病程1~4年;比较组患者年龄19~53岁, 病程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组选择药物治疗方式, 给予利培酮片服用, 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身体差异而选择药物剂量, 控制药物开始剂量范围在1.0~2.0 mg/d, 每日服药1次, 随后逐渐增加服药剂量, 控制范围在4.0~6.0 mg/d, 每天服用2次。出院后维持剂量控制范围在1.0~4.0 mg/d, 每天服用1~2次。

研究组在使用相同剂量、规格和相同生产厂家的药物, 同时采取心理康复方式治疗。心理康复治疗方法: (1)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早期, 完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及信任, 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全部护理措施均在医护工作者指导下开展。消除患者和家属顾虑和不良情绪, 调整其心理状态, 督促患者家属做好对患者的监护。 (2) 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 每次活动时间保证不少于30 min[2]。医护人员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疾病发生原因、部分诱导因素、临床典型特征、诊断和治疗策略、治疗阶段容易产生的不适反应和并发的疾病类型, 使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大致发展情况、病理机制、转归和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家属通过了解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而逐渐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 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由于精神分裂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 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影响周围人群甚至他人安全, 极易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但是患者并无意识, 往往会对此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厌恶和怀疑心理, 越发加重患者病情, 导致复发率高。家庭成员与社会歧视、就业困难及致残后社会功能下降, 容易产生自悲、丧志与丧失治疗的信心[3]。所以, 采取心理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过程中, 应该关注患者自身心理, 站在患者立场和患者进行交谈, 充分了解患者当下生活的态度, 让患者充分表达出情感和内心想法。逐渐帮助患者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 乐意接纳自己, 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存在的优点, 逐步消除负面心理, 调整精神状态, 提高服药依从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学会正确面对疾病, 改变消极悲观心态, 学会乐观看待生活。 (4) 提高患者技能水平。科学合理安排患者进行技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培养理解能力等。 (5) 构造有益于患者康复的良好环境。包括建立新的家庭关系良性支持系统与有利患者康复的环境, 减少负面影响[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功能评估表 (GAS) 和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对患者进行评价, 两种量表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 其中功能评估表 (GAS)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越朝正常化发展, 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幅度越大, 适应社会能力增加[5]。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对其进行随访, 统计分析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AS与SSPI得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74.63±3.42) 分, SSPI得分为 (24.59±3.62) 分, 比较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61.38±3.27) 分, SSPI得分为 (15.82±2.71) 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半年内随访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组患者0~3个月复发4例, 3~6个月复发11例, 总共复发15例, 复发率为34.09%;研究组患者0~3个月复发3例, 3~6个月复发2例, 总共复发5例, 复发率为11.36%, 比较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 临床患者主要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较为消极的情绪, 以及认知功能异常, 损害患者精神健康, 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这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迁延不愈、复发率高。现今医学界及心理学界在临床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 结合我国精神分裂患者现状, 可以了解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根本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7]。当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大多是对患者进行封闭治疗, 让患者与外界隔离, 进而丧失了和外界沟通的机会,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相关研究证实, 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患者消极情绪, 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提高服药依从性,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 若家属和周围群体过分责怪和歧视患者, 易增加患者的复发率, 所以应该加强和患者交流, 积极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还有相关专家表示, 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能局限于控制缓解疾病, 而应该充分降低患者自杀率、抑郁率, 确保患者经过诊疗后能够真正适应和融入社会, 最大可能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这才是诊疗最现实的意义[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比较组患者在出院半年之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得知, 联合药物和心理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的具有明显优势, 可以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几率, 提高患者适应社会能力, 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缪从毅, 康波, 王宇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59-61.

[2]邓金勇.药物治疗与心理康复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8) :39-40.

[3]梁红蕾.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 (4) :293-294.

[4]焦峰, 孔令军, 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12) :1597-1598.

[5]马艳玲, 张建芳, 刘海斌.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研究[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综合刊) [C].2015, 12 (2) :89-90.

[6]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4-15.

[7]冷文君, 覃事彬.心理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9 (2) :149-150.

治疗药物监测 篇10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继实施3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 特别在2001年全面推行了结核病控制策略, 各级政府积极履行承诺, 不断加大力度, 全国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年间至少避免4000万健康人群感染结核菌和400万人发病, 减少了200万例结核病死亡, 2010年全国涂阳肺结核患者患病率降至60/10万, 比2000年下降了60.1%, 如期实现了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

尽管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严控结核病蔓延, 实行归口管理, 部分检查免费, 免费给予药物治疗。但防治工作依然严峻。目前, 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人, 位居全球第二。2001~2010年, 我国肺结核报告人数始终位居全国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前例, 60%的患者为贫困地区的农牧民, 我市是贫困地区, 我市结核病发病率居我省之首, 50%为农村青壮年。

2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功能的损害

2.1 在药物性肝损害中,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损害的1 2.4%。

在我国, 对于肺结核初治患者通常采用2HREZ/4HR化疗方案, 而复治或耐多药患者以及其他脏器结核 (如肠结核、肾结核、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等) 往往疗程要延长至9~12个月, 甚至更长。在长期的结核治疗中, 一些抗结核药物会产生一定的肝毒性, 损害肝功能。下面说说哪些抗结核药物具有肝毒性, 首先是吡嗪酰胺, 半杀菌剂, 它对肝脏的毒性最大, 出现频率最高, 常在用药1个月后发生, 超剂量用药, 延长用药时间更易诱发肝损害。其次为异烟肼, 约有10%患者用药后10周出现ALT升高, 轻度可自行恢复, 1%在用药3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 但部分患者可为暴发型, 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危及生命。超剂量服药者, 50岁以上、女性、用药2个月以后发病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00µmol/L、肝功能异常仍继续用药者的死亡率较高。利福平在单独应用时, 很少损害肝脏, 但可加重异烟肼的肝毒性。再次, 在使用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时, 患者中有20%~40%出现肝功能异常, 但少有临床症状。其他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链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则很少有肝毒性, 有的几乎无肝毒性。而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和持续治疗是结核病化疗的特点, 它们通过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的肝细胞毒性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或阻断胆汁排泄功能, 从而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中, 80%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2个月,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出现肝功能ALT或AST大于正常值2倍或2倍以上, 并能排除病毒性肝炎及其他损伤肝脏的因素 (如饮酒、服用其他损伤肝脏的药物等) 时, 我们就能认定是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如出现肝功ALT>3倍正常值、BIL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ALP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中的任意一项, 都应果断停用抗结核药物, 并进行保肝治疗, 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治疗。

2.2 目前, 我国结核病的年发病率约130万人, 其中痰抗酸杆菌涂阳的肺结核患者会传染身边更多的健康人群。

所以, 对于肺结核患者, 尤其是痰抗酸杆菌涂阳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规律、全程抗结核治疗尤为重要, 这样才能控制结核病的源头, 控制结核病的蔓延。然而, 在结核化疗过程中, 由于结核药物的肝毒性, 易损伤肝功能, 很多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炎, 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有些患者不得不中断抗结核治疗。如何避免这种矛盾, 使患者顺利、全程完成抗结核治疗是摆在我们临床医生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建院50年来, 在临床治疗肺结核患者的过程中, 对服用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和针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上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3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

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结核药物的肝毒性, 所以, 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 对预防肝损害非常关键。我院在临床的治疗过程, 对在正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 通常采取在第一个月化疗过程中每周查一次肝功能, 第二个月每两周复查一次肝功能, 以后每月复查一次肝功能, 直至疗程结束, 这样能很好的监测肝功能, 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曾经有报道称, 年龄大、女性、中重度结核病、营养不良、饮酒、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HIV感染的结核患者, 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 出现药物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增加, 针对这些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为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我们通常在抗结核化疗的同时, 加用一种或两种保肝药物 (如甘利欣胶囊、益肝灵、护肝片、硫普罗宁等) , 监测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异常, 基本上都能持续全程完成化疗, 极少有因肝功能损害而中断化疗, 达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4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 出现肝功能异常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 ALT>2倍正常值, 但未达到停药指征时, 可采用加用甘利欣胶囊、益肝灵、护肝片、硫普罗宁、六味五灵片等保肝降酶药物, 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ALT数值, 如果肝功能ALT数值逐渐下降, 则可继续抗结核、保肝治疗。如果肝功能ALT数值上升, 但ALT<3倍正常值, 则可将甘利欣胶囊改为甘利欣150mg日一次静点, 观察肝功能ALT数值变化, 如果肝功能ALT数值>3倍正常值或达到其他停药指征时, 则应果断抗结核治疗, 予以促进肝细胞代谢、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如出现黄疸, 可选择退黄药物 (如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复方茵陈注射液、苦黄注射液等) 以及予以补充能量合剂、补充维生素等。对于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则立即采用多种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当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 可恢复异烟肼治疗, 但每天应以最小治疗剂量, 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口服。对于吡嗪酰胺则禁止再用, 通过临床观察, 患者亦能完成化疗全程, 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5 总结

上一篇:Android轻应用下一篇:纠正学生写错别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