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能力十篇

2024-05-20

21世纪能力 篇1

“深度学习”是个人将在一个情境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深度学习通常是个人在与他人分享学习和互动中发生的,其形成的知识是可迁移的,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和为何、何时、怎样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将这样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体称为“21世纪能力”,这些能力是根据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而不是孤立的、肤浅的事实或程序。支持迁移的正是人们将交织在一起的知识和技能组织起来的方式而不是孤立的事实和程序。其他类型的学习可能让人回忆起事实、概念或程序,而深度学习则让人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英语和数学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和由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研发的科学框架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这些标准和框架都希望促进深度学习以及形成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数学标准和科学框架都包括了“实践”维度,要求学生积极地运用和应用(即迁移)知识,而英语标准要求学生综合应用证据来形成观点并有效地交流,说明这些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对基础学术内容的关注。这三个学科领域都有力地支持批判性思维,非常规的问题解决,以及对基于证据的论证的构建和评估,但是对于其他能力的要求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内省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虽然三个学科领域的教学标准都包括认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论述和论证,但是对证据及论证规则的界定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各学科的学习环境对21世纪能力的支持不同。在各学科内形成全面的21世纪能力需要系统性的指导和持久的实践,我们需要投入额外的教学时间和资源来超越当前普遍的教学现状,以达成这些复杂的学科学习目标。

这些标准和框架显示了每个学科对形成可迁移(即在课堂以外的情境被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愿景。但是,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目标只是针对某个学科的,例如,科学框架的教学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能够参与有关科学问题的公共讨论,以及批判性地接收科学信息。如何帮助学习者把在一个学科领域获得的能力转移到该学科领域以外仍然缺少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我们建议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调查以培养某个学科内的迁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跨学科的迁移能力。

支持深层学习的教学方法包括创建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中不仅能获取学科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内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美国南部一个州的94个四年级班级中试行一套结合科学和语文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把合作性的动手科学探究活动和阅读文本、写段落和报告以及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教师被随机分配到实施综合课程或(使用学校的常规材料)单独教授科学和语文的班级。实验结果显示,实施综合课程的班级在科学理解、科学词汇和科学写作的评估中获得了显著更高的成绩增长。

21世纪能力 篇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战略,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要条件,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辽宁省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新经济增长点。

辽宁省是沿海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创建于1945年的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简称“辽渔集团”),是省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特大型渔业联合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辽渔集团实施了“以渔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战略,现已建成服务东北、辐射全国和东南亚的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流通、水产品仓储与中转、水产品信息交流、渔需物资与船舶修造、休闲渔业、动力供应八大基地,全力打造现代化中国渔城。

201 1年,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辽渔集团合作,在《辽宁经济》开辟“海洋经济”专栏,旨在探讨、研究如何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我刊期待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

21世纪能力 篇3

ICT技术型人才的不足一直是困扰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而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在教育方面也十分发达,同样面临着ICT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几年伴随着美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缺少ICT人才的问题变得愈加严峻,因此如何快速并有效地培养高级ICT人才成为困扰美国政府和美国大学的重要问题。应对这一问题,美国P21(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组织建立了一套21世纪公共教育体系——21世纪能力培养标准,其中的一项能力是针对ICT人才培养而提出的。

21世纪能力标准的基本组成

21世纪能力标准主要描述了学习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出色的表现,甚至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学校等相关部门的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此标准与21世纪专业能力发展和评价深入融合。

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核心课程和21世纪主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指的是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ICT能力。核心课程是掌握21世纪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英语、政府管理、艺术学、历史、地理、阅读或语言艺术、数学、科学、世界通用语言和公民学。21世纪的四个主题分别是全球化意识,金融、经济、商业和创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导向、社会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生产效率和责任感、领导力。以上技能与2007年提出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相一致。

21世纪学习者的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的基本组成

21世纪的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ICT能力。

信息素养指的是快速地接收有效信息、客观地评价信息、适当地使用信息解决当下问题,还需具备一些关于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法律基础常识。

媒介素养要求学习者了解媒体信息的构建模式、目的、使用方式、特点和规则、筛选不同个体诠释信息的差异,以及不同个体提出的观点中所包含的价值,了解媒体影响信念和行为的方式,还需具备一些关于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法律基础常识。

ICT能力是要求学习者能够恰当地使用数字技术、交流工具和网络,接收、管理、解释、评价和产生信息,还需具备一些关于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法律基础常识。

1.信息素养的培养框架

信息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信息选取和评估能力、使用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P21组织提供了多个资源链接帮助学生。例如,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下设的学院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提出的信息素养框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相关的资格认证,以及提供一些国际纲领性文件。能力标准的设计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已被翻译为汉语、波斯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日语、西班牙语八种语言。

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CTE)设计的21世纪能力课程为教师展示了将信息素养融入英语学科中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师需掌握哪些必要技能。这门课程力图通过促进技能、提高知识和改善态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

NCTE还提出了21世纪能力框架,此框架包括的内容有: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并流畅地使用技术工具进行学习;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并能突破教室这个小范围群体,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管理和发送信息;为了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并能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应与他人建立有目的的跨文化联系和关系;管理、分析和合成同时涌现的数据流;创建、批判、分析和评价媒体文本;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具备法律意识和常识。21世纪能力框架通过向教师提问的方式协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以上技能,并是否达到了标准。

2.媒介素养的培养框架

媒介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媒体和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或对媒介素养有任何疑问,学习者可以通过P21组织提供的网站(http://www.answers.com/topic/media-literacy)进行提问或者寻求答案。

关于媒介素养的培养,P21组织从教育者和学生的角度分别提供资源。为教育者专门设计的资源有很多种。例如,在CIC(https://www.ncta.com/cableimpacts)的网站上教师可以下载到一系列与媒介素养培养相关的优秀的教学资源;由美国俄勒冈大学设计的媒介素养在线项目和媒介素养评估,可以满足世界各地教育者对信息的需求;Wolfgrahm纪念图书馆提供的评估网络资源中具备培训模块和在线演示功能,对教师进行指导;在新墨西哥媒介素养(www.nmmip.com)的网站上提供了很多免费工具的下载,为学生准备的媒介素养资源主要有Renee Hobbs(http://www.reneehobbs.org)的媒介素养项目;关于媒介素养学生必须知道的几件事(http://www.health.org);medialiteracy.com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的在线门户网站。CML(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作为媒介素养这一领域的开拓者,是一个非营利的教育组织,并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公共教育、专业发展和教育资源。

3.ICT能力的培养框架

美洲联盟基金会(The LINK AMERICAS)认为ICT能力是21世纪新衍生出的技能,并且是判断人们是否具备就业能力的先决条件。ICT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应用技术。P21组织与一些学科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ICT能力图谱,将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与某些核心学科关联,核心学科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学科。图谱通过提供具体实例,为教师解释ICT能力与核心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使得核心课程的教与学更迎合21世纪需求。

在ICT能力的培养上,P21组织提供了这样一些资源:美国的国家技术素养中心(NCTL,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是由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成立的,主要提供与ICT能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NCTL通过加深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达到激励和培养年轻人对技术学习的热情的目标,并将技术教育引入K-12阶段的课程。ICT能力门户网站(http://www.ictliteracy.info)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全球资源并为学生建立一个协作的环境以达到促进学生ICT能力发展的目的。在ELIM(https://slp.somerset.org)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利用已掌握的ICT能力完成写作和阅读,教师还可以在网站上找到适合教学的资源。美国全国读写基金会(National Literacy Trust)的网站上呈现大量的关于小孩子、年轻人、他们的父母和能力实践者现状的调查结果,这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快速捕捉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研究效率。

21世纪能力 篇4

为什么这位看似合适的CEO人选,却在实战中败北?原因在于潜力,即具有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30年来,我一直评估和跟踪高管业绩。基于实战经验和深入研究,我确认:潜力是能够预测各级职位人选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论初级、C级管理者还是董事会成员都是如此。我已经掌握如何判断候选者是否具有潜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帮助公司开发和利用这样人才,并将在本文中分享这些经验。当下商海变幻莫测,国际市场对精英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企业及其领导者必须进入识别人才的全新时代。我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由体力、智力、经验和能力,转变为潜力。

20世纪80年代,我进入了猎头行业。这一时代人才识别的新标准,今天依旧盛行――“能力”。能力标准符合当时情况,因为技术革命和产业融合让职位描述变得越来越复杂,使得过往经验和业绩与新职位的相关度降低。因此,我们将一份工作分解为不同能力,从而找到符合能力组合的正确候选人。在聘任领导者时,情商也成为比智商更重要的标准。

如今,我们刚进入识别人才的第四个时代,潜力成为重中之重。如今的商业环境酷似战场――VUCA――复杂、多变、模糊且充满不确定性,以能力来评估和任免人才显然已经不够。同一个人,目前成功担任某一职务,并不意味着他在新职务上也能成功,因为竞争环境、公司战略、合作对象和团队成员都会发生变化。所以现在问题不是你公司的员工和领导是否具备正确能力,而是他们是否具有学习新能力的潜力。

那么企业和组织应如何识别潜力人才、有效留住人才和开展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人才水平?

优化聘用流程

第一步,选对人。正如亚马逊CEO贝索斯在1998年所说:“制定人才聘用高标准,现在是、将来也是公司成功最关键的要素。”那么在评估求职者和员工时,如何衡量其潜力呢?

作为发展和晋升有为管理者的“绿色通道”,很多公司都有比较成熟的“潜力培养”项目。但其中大多数只能叫做“以前优秀”项目,参加者多因业绩好而被认定为未来表现佳。但在VUCA情况下,这种预测并不可靠。在我主导的高管项目中,80%的参加者说他们公司已经弃用经验主义的数据模型。我承认,评估潜能比评估智商、业绩表现和各类能力都困难,但并非无法实现。经过20多年完善,亿康先达开发的模型,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85%。

我们发现衡量潜力的第一个指标是正确的动机,以强烈责任感和极高投入度去追寻一个大公无私的目标。高潜力者不仅有上进心,希望个人能有所建树,也心存高远集体目标,他们往往十分谦逊,努力做到更好。我们把动机放到首位,因为动机不容易改变,而且通常是潜意识的流露――这是一种品质。如果某人动机总是考虑一己之利,他根本不会改。

根据研究,我们还判断出有潜力候选人具备的四种特质:

好奇心:渴望获得新体验、新知识以及别人反馈,以开放心态学习和改进。

洞见:收集并准确理解新信息的能力。

参与:善于运用感情和逻辑进行沟通,能够说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

决心:面临挑战或在逆境中受挫时,依旧能为目标不懈努力。

那么如何一眼辨别出应聘者或员工的潜力?通过深入的谈话,讨论其职业经历,做详尽的背景调查,挖掘出候选人的很多故事,进而判断其是否具有或缺乏这些特质。比如,不能直接问“你有好奇心吗?”而应该寻找种种迹象,判断他是否愿意自我提高、喜欢学习,以及能否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比较恰当的提问方式:

如果有人顶撞你,你会作何反应?

如何让团队中其他成员发表意见?

如何拓展思维、增加经验和进行个人发展?

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何了解未知的领域?

提问题时,应要求对方回答具体事例,深入了解动机、洞见、参与和决心。还要与了解他的经理、同事和直接领导详谈。

领导者必须在组织上下推广这些访谈技巧。研究者发现,优秀访谈者评估的准确度和候选人最终表现好坏正相关。然而,与其参考某些糟糕访谈者的建议,还不如抛硬币。总之,很少有管理者从商学院或雇主那里学到过评估技巧。在对高管人才管理项目的调研中,我发现,只有30%的人认为,其公司提供了足够培训。多数组织里似乎都有好坏不分的招聘专员。

浅谈21世纪“健康”一词 篇5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石。人们都十分珍惜自己可贵的生命,爱惜自身的健康,追求长寿,但是进入21世纪,人们在享受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知之甚少。如今“健康”一词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和含义,这一词不是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理解和正确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数认为身体“不生病”或“不虚弱”便为健康,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8年在《组织法》中提出健康一词的新定义,其含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健康和良好适应社会能力的总称。”可以说是人类在总结了近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对健康认识的一次飞跃性进步。因此说健康概念或含义大大地超出疾病的范畴,它把人体的心理、生理、生物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并将健康归结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人人达到预期健康水平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因素和目标,它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同时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方方面面的不同压力和挑战,需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人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那么健康长寿的主要因影响素包括哪些呢?据有关材料介绍,人的健康长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60%取决于自己,可见人的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自身因素,注意保养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下面谈谈何为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安排好你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健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一定会健康长寿。

2 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健康应从生活方式上注意,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大都会影响健康,例如:膳食不平衡,不懂营养搭配,酗酒吸烟,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抑郁,缺乏运动等而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经常生闷气,工作生活不畅,心理压力较大,承受能力小的人易患癌症、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等;生活过于安逸而缺乏体育锻炼,多坐车而少步行,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为活动较少,如长期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易患办公室综合征——颈椎病、高血压等,加强体育锻炼,多运动可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

3 养身之法举例

下面推荐介绍几种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法,供大家参考。

3.1 饮食方面

少吃肉,多吃素,饭后多散步,蔬菜水果搭配齐全。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少盐多淡:易吃清淡食物,预防钠盐的摄入,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吃清淡可口的饮食。少食多嚼:吃饭时,放入口中的食物要量少,经过充分咀嚼后吞咽,俗话说“细嚼慢咽,不得病”。

3.2 生活习惯方面

讲究卫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勤换,做到早晚刷牙,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精神愉快,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遇事不要悲观绝望,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便可以理解和解除任何烦恼。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处于一个良好休眠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世纪将成为中国的天下 篇6

我并不看好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并情况将变得更糟糕,而且最新的GDP数据存在水分。但尽管美元当前存在泡沫,长期还是看好美元。我在做多美元,也在做空美国股票。在做空垃圾债券,同时做多中国。中国股市已经从历史最高点下跌了60%,而美国股市现在还在历史最高点附近徘徊。美元不是世界上最强劲的货币,美元也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我自己投资都是把美元卖出,持有了大量人民币。

我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将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的投资机会,对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必将失败的观点,我认为中国肯定不会失败,不必相信西方投资家的做空理论。

21世纪我国能源与环境危机 篇7

一、我国的能源危机

(一) 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 分布地域最广的能源。据世界能源机构的评估, 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吨标准煤, 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 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9090.64亿吨。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第三大国家, 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我国平均每年消耗15亿吨煤, 且消耗量逐年增长, 依据此增长趋势, IEA (Ene rgy Inform ation Adm inis tration) 预测我国到2030年煤炭消耗量将达45亿吨。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终将消耗完尽。而且燃烧煤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毒的含氮、硫氧化物。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引起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 能源资源受到制约

虽然我国煤炭储存量丰富, 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21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有29.5亿吨, 探明储量为世界第13位, 大约占世界的2%左右, 但人均储量十分匮乏, 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位居世界倒数25位。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也并不是很高, 约为2万亿立方米, 仅为世界第15位。而且我国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3%, 远远低于煤炭的6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 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约为4亿吨, 但是每年的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 其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 中国地区石油匮乏, 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早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就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除此之外, 我国能源资源存储东部匮乏, 为了满足东部发展的需求, 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地区资源的不均衡性, 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 中国的能源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三) 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

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 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 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 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 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 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 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 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 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 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 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 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 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 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与此同时, 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 酸雨污染

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 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 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 煤炭石油的燃烧, 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 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 从而导致一些灾害, 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 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 加快建筑物的腐蚀, 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 大气污染

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 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

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 北方城市和区域 (如北京及周边省市) 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 mg/m3, 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 (0.015mg/m3) 5~6倍, 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 g/m 3, 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 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 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 但是从长期来看, 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 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 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 因此,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 调整能源结构, 促进对绿色能源使用的研发。我们需要对那些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型能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对他们的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 化石能源终有用完的一天, 我们对绿色能源早一天投入研发, 我们就早一天占据领先地位。

3) 促进对节能的法律建设。我们需要把对能源的节约从道德高度提高到法律高度, 从而督促公民和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毕竟法律在约束人们行为时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数据摘自中国数据网.

[2]数据参照中国能源网.

站在21世纪拥抱“泰罗” 篇8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抛弃“泰罗”,

将是中国企业更大的悲哀!

中国的百年尴尬

您可知道,“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构件,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

将近一个世纪前,秉持实业救国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穆藕初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泰罗制的巨大价值,甚至历尽辛苦在美国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且“反复讨论,获益良多”。

1914年,穆藕初着手翻译包含泰罗制精华思想的《科学管理原理》,两年后以《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为名出版。其时,穆藕初先生在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外,也不遗余力地各处挂职推广泰罗制,时人称他“如苏季子之身佩六国相印,卓然为纺织工业专家”。

而欧洲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学习泰罗制。如今,泰罗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中,我们都能找到它挥之不去的影子,比如波音,比如丰田。

但令人扼腕的是,就像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却没有率先造出大炮一样,泰罗的思想虽率先登陆,却同样没能在20世纪纷乱的中国扎根结果。

于是,百年蹉跎。

“从现实情况来看,泰罗的‘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这是近百年后21世纪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中外管理》听到的一声严厉批判,也一举揭示了中国企业的百年尴尬。而更令人尴尬的是,发出这声呐喊的,却并不是我们的管理学家,也不是我们的企业家——此人名唤陈鸿桥,现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一位资本圈权威人士,不谈上市辅导,不言股市起伏,却痛心疾首于我们企业的基础管理,不能不令人困惑和震撼。“我并不是刻意宣传泰罗制,而是20来年的管理生涯里,总结的很多经验,到头来发现还是归结到泰罗制这个基础上来了。” 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表示。由于工作关系,陈鸿桥有机会先后与几百位企业家深入沟通,切身地体会到一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最需花功夫,也是最艰巨的工作,是“锤炼管理工序,苦练基本功”。

与“资本”家陈鸿桥共鸣的,是“经济学家”厉以宁:“纪律、规范、制度、程序等与现代化相对应的理念,远没有深入人心!”

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进一步指出,当下中国产业界有句口头禅:“我们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您自豪吗?但另一个事实是,泰罗制这个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尤其基于泰罗制对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却仍是我们需要逾越的一道鸿沟。

今天,当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都要眼巴巴指望中国有所作为时,我们庆幸与前辈相比,拥有了百年难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希望同样在经济危机中洗礼的中国企业,“回归”基础管理,重新接受泰罗制的洗礼!

打败希特勒的幕后英雄

美国人弗•温•泰罗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工厂里实验和总结前人经验发展而来(见图表)。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是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不要小看这些管理ABC,就是它,“结束”了二战。

二战期间,纳粹之所以“敢于”挑战美国,就在于严谨的德国人机关算尽,却错估了一点:美国的军工生产补给能力。因为当时美国欧亚两线作战,大批熟练工人入伍参战,工厂劳动力非常吃紧。但是,美国正是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迅速训练了大批原先毫无技能的后备人力,使得从前种田养牛的农民和足不出户的妇女,在短时间内能抵上一流的熟练工人。当美国的坦克、飞机像变戏法一样源源不断从本土送上战场时,法西斯的覆灭就成了必然。

希特勒,不是输给罗斯福,而是输给了泰罗!培训,是泰罗制对现代工业影响最大的领域。

做出以上独到观察与分析的,正是“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

那么,泰罗制是怎样实现这些的?

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是:一、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二、用科学研究和反复实验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做出规定和下达任务;三、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各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而“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奥妙是:通过专业分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流程竞争力”。

例如:传统工厂模式下,10个工人为了制造某种武器而接受培训,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速度慢的工人一天能够做出三件武器,而速度快的工人,一天能够完成七件武器。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挑战了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首先,把效率最高的工人作为考察对象,分解和研究他的动作之后,把整个制造过程分解成标准化、数量化的一系列工序的组合。

然后通过几天时间,即可让每个工人只是掌握这个工序中的某个环节(注意,传统方式需要对每个工人培训一个月),然后每个工人只是专注地按规范化的动作,在一定数量要求下,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序。

这样的结果是:同样数目的工人,一天生产的武器总数却是传统方式的数倍!平均下来每人完成的武器数目,比单打独斗的最熟练工人还要多!

美国工厂通过泰罗制打造的“流程竞争力”,实现了“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率倍增器”效果!

泰罗制还有另一功能,就是不断积累“能人”的经验,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分解工作流程,让复杂的事情大多数人也可以完成,而且通过工作分解使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把“能人”和普通人的差别缩小。

因而,厉以宁这样评价:泰罗制强调每个细节的规范,强调从起源到结果每个环节的过程控制。“‘科学管理’始终是管理科学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企业的“基本功缺失症”

然而,正因为穆藕初先生在上世纪初对泰罗制的推广,没有被后人继承更毋论发扬,导致了一百年后中国企业界的诸多怪现象:最基本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不断发生,而且不断反复发生,以致于本应“好事”的媒体都陷于“报道疲劳”而趋于麻木。

但这还是显性在外的“灾难”,其实危害更大的,是我们身边那些见怪不怪的“怪胎”:

“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流程管理,却开始了‘流程再造’;还没有站稳脚跟,就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不切实际地提出做大做强、多元化战略,向世界500强看齐;还未通过精细化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样式,就要追求超越现实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还未训练出严谨有序的职业化团队,就大谈‘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相当多的企业,患上了企业基本功缺失症!”陈鸿桥语带尖刻,却引人深思。

一道算术公式的玄机

您不信?陈鸿桥马上列出这样一个算式:90%×90%×90%×90%×90%=?

言下之意是:在工作流程上,人们会认为把每个环节都做到“良好”——90%,就很不错了,但是五个“良好”下来,整体的效果得多少分呢?

细心的读者如果计算一下,会发现:90%×90%×90%×90%×90%=59%——“得分”是59——居然不及格!

这道算术题看似很简单,但却不肤浅,反而有着触目惊心的深刻!它用自然科學的公式表现着流程管理中的规律: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即使细节稍打折扣,也可能会导致整体价值的彻底崩溃。

与多数企业关注结果相反,过程控制,才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功,也是泰罗制关注的核心所在。泰罗制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衣钵传人”丰田汽车有一句名言:“高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而非检测出来的)!”

重估“现代奴隶制”的帽子

但是,有人认为百年前泰罗制所强调的规范化管理,会使员工沦为企业的机器,会限制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企业的活力。

甚至泰罗制在美国刚兴起时,就有人提出:这种规范化管理,其实是一种“现代奴隶制度”,而且一些管理人也一直批判泰罗制把工人理解为经济人的假设。甚至在今天,很多人将泰罗制更多视作一种反面的管理理论而偶尔谈论。

对此,彼得•杜拉克曾经明确回应:“运行良好的企业都是平淡泛味的,它不应该也不会有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管理者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追求的反而应该是杜拉克所讲的“平淡乏味”的规范化管理。

而在杜拉克开创现代管理学后,人们才发现:泰罗的刚性管理还有另一面——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精华,就是管理者与工人的“双赢”与亲密合作。

泰罗坚信:管理者与工人在效率的提高方面利益一致——资方关心如何最低成本地生产,工人关心如何获得最高工资。只要双方亲密合作,通过泰罗制共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双方的目标是可以协调一致的。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劳资矛盾再一次升温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关注的棘手焦点。而泰罗百年前,就已把劳资双方的协调,颇为前瞻地寄望于一场“精神革命”,即双方都把注意力转到盈利的增加上,寻找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共谋双赢。而且,泰罗要求:工厂主必须先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有时甚至高达三倍,他才会去对工厂展开“科学管理”改造。

因而,杜拉克这样评价泰罗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更聪明”地工作,而泰罗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在增加工人工资的同时,使降低产品价格和增加对产品的需求成为可能!

道不远人,更绕不开

在泰罗制诞生近百年里,沟通、分权、有效激励、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等管理思想纷纷诞生,都是符合企业运营规律的方法体系。于是新問题出现了:管理领域的方法和思想林林总总,从目标管理到战略模型,从精益生产到核心能力……为什么中国企业独独特别需要“回归”那个“老古董”泰罗制呢?

对此,陈鸿桥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泰罗制是支撑现代企业的核心构件,是企业大厦的‘承重墙’。而个性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达之后的一种装饰性的构件,是为了更好地享用‘承重墙’带来的空间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所建构的硬性空间,柔性装饰就难有用武之地。”

陈鸿桥还有一个经典的“娃娃论”,即把中国企业定位在“娃娃”阶段,强调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要放下“身段”,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于咿呀学步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抓起。

更何况,这百年里,改变20世纪上半叶的福特“规模生产”,和改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丰田“精益生产”,这两次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从思想本质上都是发端于“祖师爷”泰罗制。因此说,泰罗制从来就不曾尘封,从来就不曾远去,而是始终不断被其继承企业加以大力实践、与时俱进,并以最震撼人的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身边”,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各种管理思想都有其风格,但是“守正才能出奇”,只有泰罗制倡导的规范化管理,才是把企业机体组织起来,赋予一种组织生命的基础和“正”道。创新的捷径,是回归“原点”,认清本质。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有资格谈什么风格出“奇”。可以说,企业如果不经过泰罗制的规范化管理洗礼,就根本实现不了管理的现代化。

未来呼唤“新泰罗”

在《管理大师50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值得注意的话:“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生产力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的确,百年来泰罗制一直面临新条件下的考验,尤其现在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创造性工作不断出现。外加中国企业普遍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习惯,常常把创新型的工作,寄托在员工的“自由发挥”基础上。

在未来的白领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泰罗制,这是个现实问题。

不妨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到近百年前的穆藕初先生身上,他在《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序言中写道:“熟谙此书所载方法,引申触类变通,化裁而妙用之,无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种种事业,参用此项新办法,无不立收奇效。”

为什么在各种领域都会立收奇效?不管古典泰罗制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忽略了“人”的因素,只是把人当成了经济人,强调物质激励,但是,泰罗自己也表示过“科学管理不是方法、制度,而是一种理念”。

杜拉克也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因之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体力及精神压力减小。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而产品价格却降低了。”

时代在变,但管理的核心规律和人性的基础并没有变。就像泰罗制思想被随后的福特公司实践,迅速将全人类带入汽车时代;之后又被丰田公司改良,迅速将全人类带入个性时代一样,在未来甚至就在当下,泰罗制理念在知识型、服务型企业也必将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与创造。

时代面貌日新月异,本质“其实一样一样儿的”。

迎难赶上,不容再失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视泰罗制在中国推广的“特殊性”。早先穆藕初就看到:泰罗在美国应用的前提,是所有关于人性、人的素质、人的道德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当年的这些感慨,现在看来仍然适用,甚至更加突出——当代中国处于全面转型,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管理和技术上的转型,中国的人群素质、中国的人际关系,注定还停留在过去的社会里面。

国家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泰罗制的应用与升级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最有价值的事又有哪一件是顺风顺水的?要知道,丰田生产方式是在推行整整10年后才开始有回报的。

因此,“抛弃泰罗制成为时髦”,尤其对中国企业,无疑是一大悲哀。目前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是中国企业更大的危机,还是更深刻的转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规范化管理和流程竞争力的重塑,进而在新兴领域创造性地应用。

因为,在新兴领域,我们和世界依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在新行业里将泰罗制理念嫁接、运用得好,谁就能将往往昙花一现的“噱头”,变成真金白银的“实力”!管理

跨越21世纪 篇9

我躺在床上,过了好一会才睡着。第二天一大早,我把昨天那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别瞎说,去给我倒杯茶。”话音刚落,杯子自动飞了起来,热水也好象被无形的人控制着,把一杯热水递到妈妈面前,妈妈都不敢接过去。

我们全家搞了半天,才知道他叫“尤其”。

“你家在哪?”爸爸问。

“在福州。”尤其说。

“你爸妈都在那吗?”

“是的。”

“你家电话多少?”

“1234567。”

爸爸拿起电话筒打了过去。电话中传来的却是:“没有这个电话号码。”“没关系。”爸爸安慰着小尤其,“我有个朋友在福州,记得你家地址吗?”

“记得,福建省福州科幻大街1号。”

热心的爸爸又打电话到福州的朋友家。“福州好西哪个没有这条大街呀?”爸爸的朋友说。

我和爸爸叹了一口气。突然,电话铃声响了。“谁呀?”我接起电话。“你好,姑姑”。电话里传出一个大人的声音。“你打错电话了吧!”我正打算放下电话。“没有错,姑姑,我是你的侄儿。我这里是25XX年的福州,让爷爷接电话可以吗?”我把电话递给爸爸。“爷爷,对不起,打扰了。最近我研制出一种机器,叫航时机。我曾经成功地把一只猴子从这儿送到你们那儿。正当我和同事庆祝时,尤其跑到机器室,开启航时机,由于能量太大,尤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飞到你们家。我正在想办法把尤其送回来。这些期间,麻烦你照顾一下尤其!”

“当然可以。”爸爸别提有多高兴了。

早晨,爸爸妈妈出去了,我也去读书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小尤其一个人了,自然,家里乱了套:肉会飞,吸尘器动了……

创造21世纪中国的新形象 篇10

在西方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阶段, 从积弱不堪的东亚病夫形象;到“社会主义集权国家";再到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灭亡论”和“中国崩溃论";又到21世纪的“中国威胁论"以及现在对“中国人权”的种种无理指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大肆加以丑化报道。而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我们需要运用一切能运用的手段来塑造一个新中国的形象, 以正视听。

国家形象塑造不是静态的过程, 而是随客观条件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古老国家了, 它已追随国际社会的步伐, 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了。如何塑造一个新中国的新形象, 从而具有总结性和前瞻性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国家形象的含义

国家形象不仅仅是看起来的外在“形象”, 而是有内涵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体。两者合二为一才是一个饱满的国家形象。

每一个国家都会都通过具体的事情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形象, 比如, 美国以其崇尚个人奋斗、时尚等;日本以其设计先进作为自己的国家形象;韩国以其出产温情的电视剧作为自己的形象。有了这些, 国家形象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外界对它的认知与了解也才会更加清晰、深刻。

目前, 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借助奥运会展示自己的古老文化, 虽然有一定的成就, 可是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起来, 总体给人凌乱的感觉, 还没有系统地筹划, 只是把一些代表中国的符号例如茉莉花的国乐、汉字、武术、大红的颜色进行堆砌, 所以给外界的感觉还是略显模糊。有鉴于此, 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进行定位, 然后借助适当的表现形式向外传播, 使内涵与外在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21世纪中国的新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有责任感的大国、无威胁崛起的国家、对恐怖主义抵制的国家、和平外交的国家、现代化的设计国家等等。

当然, 国家形象意识的形成既是一个发掘提炼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得到公众的认知再潜移默化为自身行动的一部分。

在国家形象外在形式塑造方面, 是我们其次要做的事情, 就是对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重新洗牌, 进行准确的定位。从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 我们看到我们对外宣传的国家形象更多是在古迹里发掘, 是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占很大一部分, 例如, 京剧、功夫等。而能代表我们现代的成绩的符号却没有见到多少。如果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 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 将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 创造出新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 并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那就是我们现阶段所需要的, 也是每一个时代国家形象创新与继承的需要。

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是由几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军事、科技、文化、自然等各个领域里, 现实的与历史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主体 (包括政府、政党、社会集团、组织机构、大众等) 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总体印象和群体观念。包括中国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相关策略

1. 国家形象的塑造者。

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三个方面被认为起主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产品制造企业和大众传播媒介。 (1) 政府部门。政府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机构, 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 它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政府的形象塑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代表国家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 比如国家领导人出访、会谈, 签署重大的合作协议, 举办重要的国际性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媒介的聚焦点, 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引起关注。如APEC大会、联合国大会、上海世博会等。无论是政府官员的发言还是官员本身的个人形象都会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脚本。另一部分是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媒体直接发布的信息, 包括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发布方面的信息;对重大国际事件或两国关系处理表态性的信息;对社会大众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信息以及有关国家发展的数据、指标、业绩等方面的信息。美国911事件后, 中国通过媒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声称要严厉打击国际反恐组织, 抵制暴力行径。再例如一些面对国内受众的舍己救人报道, 都是意图在树立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 (2) 产品制造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最具有感性和直观性的具体物品了。人们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印象, 是与对这个国家的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品的成功也会提高国家的地位, 从而提升国家的形象。比如人们可能都不会知道具体是哪一国, 但却会认知一些品牌, 再通过品牌认知并接受一个国家对外树立的国家形象。如现在的麦当劳、可口可乐遍布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想到它们一种年轻活力的形象立刻清晰起来, 这也是美国想对外树立的形象。提到德国大众汽车, 大家都知道稳重、宽敞、可靠、而与此对应的国家形象也立即清晰、具体起来。因为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国家的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通过树立产品形象, 提升国家形象。实践证明:设计可以让世界认识一个国家。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遇到了品牌认知度低的问题。在现阶段“一个初级产品生产和加工大国”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中国制造”是顶在中国国家形象上的标志性特点。而我们为此也做了一些努力, 比如“海尔”这个青岛的名牌近几年来力拓海外市场, 力图打造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产品的整体印象, 对于中国新的国际形象的树立, 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品牌“李宁”近几年来设计水平也是突飞猛进, 一股崭新、活力的新形象注入国家形象中。 (3)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 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影响大。是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工具之一。比如中国针对海外市场出版的《中国》、每年有无数海外华人收看的春节晚会等。以春晚为例, 春节晚会的内容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例如2008年宋祖英与周杰伦的“英伦”组合合唱, 是典型的传统歌曲与流行歌曲的结合与碰撞, 提升到国家形象上就是呈现出一个“时尚中国”的国家形象。再例如, 20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 总导演张艺谋把我们敬爱的胡主席以及其他的国家领导人请到了广场中间, 载歌载舞, 与民同乐, 国家形象通过领导人的参与而得到了提升, 这是一个举国同庆的亲民爱民的国家。

2. 国家形象塑造的受众目标。

在明确了国家形象的内涵以及形象塑造的主体之后, 接下来就是针对哪个受众展开的塑造形象的问题了。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个多面体, 针对的受众不同, 形象目标应该也有所区别。要塑造好中国的国家形象, 既要重视国内的受众也要关注国外的受众在国外的受众也是有分别的, 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又有主次的分别, 例如外交中与我们关系亲密的国家和关系一般的国家以及敌视我们的国家, 针对对象的不同, 宣传的侧重点和力度都应该有所区别。

例如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与美国搞好关系, 关系到我们能否一心一意搞建设, 所以政府把与美国的关系定义在要发展积极的、合作的、全面的中美关系上。中美关系在几代领导人的培育下, 已经从最初的乒乓外交走到了如今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 我们之间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政见, 但是我们可以避免宣传这方面的不同, 进而挖掘我们必须都关系的问题, 例如气候、能源、反恐等。力争在美国这方面的宣传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国家形象。

与中国处在同一区域内或与中国相邻的合作伙伴, 以印度为例。同为“金砖四国”的其中两个国家, 目前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边界争议, 而响应目前国家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政策, 尽量“搁置争议”, 避免短时间内发生矛盾和冲突, 面对印度这样有边界之争的国家, 我们在对外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方面, 就要特别注意尽量淡化“冲突”、“抗争”的一面, 而要强调共同的“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的一面, 让他们消除对中国的敌意, 放松他们的戒备, 转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上来。

针对国内受众, 中国应该更多地强调自己的开明、进步、自由、亲民的形象, 例如不定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显示政府的信息越来越透明化, 给予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在汶川地震中, 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 发表演讲, 既让当事人感觉亲切, 又给关注这次事件的人以感动, 亲民形象通过温总理的个人行为表达出来。

国家形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也是应该与时俱进的输入新的内容调整新的形象, 以适应外部发生的变化和内部人民的需要。建国初期, 我们一直被排斥在联合国以外, 外界获知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渠道单一, 以至于国家的形象受到扭曲的报道;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埋头发展经济, 忽视了国家形象的宣传;随着奥运会的召开, 给中国设计师提出新的挑战和机会, 包括吉祥物的设计、服装的设计以及火炬的设计等等, 把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融合在一起, 创造一种在色彩及设计形式上的中国所特有的形象, 我们可以说是一次总的对国家形象的关注和包装。通过“设计中国”这样一个平台, 把中国推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向世界展示一个新的中国的国家形象。

3. 相应策略。

我们知道, 一个形象的塑造过程, 跟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跟自己内部的信息有关, 另一方面也跟我们选择报道信息的角度有关, 还有一方面是跟接收对象有关, 综合这几个方面, 我们提出, 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几点策略。首先, 改变心态。中国人有一种心理, “酒香不怕巷子深”, 只要做得问心无愧就行了。反映在外在, 就是不重视宣传, 不善于运用宣传。而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 是近20年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初期, 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 我们缺少必要的宣传活动。等我们想起这事, 国际上对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经成型。一个与我们实际不符的国际形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对外交往, 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其次, 如实的报道所体现出来的真诚态度是我们在塑造国家形象中首推的一点。我们在国际上的交流生存是个长期的过程, 由人与人交往推及到国与国的交往, 诚信是根本。一时的粉饰可以骗人于一时, 却不利于长期发展和交往。“客观性”、“平衡性”、“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等都是态度诚恳的表现方法。看看我们如今更多的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的现场报道, 我们看到了中国诚信的国家形象。再次, 我们要放弃自说自话的单向传播, 改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传播, 也就是采取对话的方式以促成相互的了解, 达到更好的沟通。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诉求点, 了解对方的需求点, 求同存异, 是我们现在的传媒要做的。我们报道问题有一个特点, 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 用很多的形容词来描述我们国家发生的事件, 用强制的“说服”来代替理性的报道。现在让我们试着站在更多不同角度上看问题, 对西方不要一棒子打死, 寻求我们之间的共同点, 以此为契机, 展开更多的交流和对话, 慢慢融入世界对话体系, 再寻求机会运用合适的方式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味地抵制不如精心地诚恳地经营自己的国家形象。第四, 塑造形象要有轻有重, 即有侧重点, 比如我们要塑造一个独立自主、维护和平、务实负责的大国形象, 那我们就要根据最后要表达的国家形象来选取即乐于被人叙述, 又有力地表达这一信息的事件, 一石双鸟甚至多鸟才是最理想的效果。例如电影和音乐这样的传媒形式, 既乐于通过美好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为各国人民所喜爱, 又能委婉的软性宣传自己的观点。最后, 可以传播国家形象的渠道有很多, 比如利用大众媒体, 参与国际事件, 或者进行民间的文化交流, 等等多种形式。从各个不同侧面讲述一个新中国从而组成一个的新形象。而其中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大众传媒。如果没有好莱坞这样一个中介, 美国的国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往往能够避开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差异, 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委婉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 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 利用媒体的文化传播, 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措施下一篇: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