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十篇

2024-09-12

技能人才培养 篇1

一、技能抽查制度“倒逼”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大量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 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紧张的矛盾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瓶颈。蓝思科技、富士康等企业落户湖南, 随着企业的规模发展壮大, 据初步测算, 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等产业对应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计将在40万人以上。鉴于企业对于应用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实际, 湖南确定了“对接产业 (行业) , 工学结合, 提升质量, 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为推进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落实这一发展战略, 湖南省教育厅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实施了技能抽查制度。湖南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的通知》 (湘教发[2009]63号) , 明确规定从2010年起, 实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市州教育局负责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 省教育厅负责高职学院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抽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职业院校在校学生, 抽查内容为所查专业的核心技能, 抽查方式为现场操作测试。

学生专业技能抽查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职业院校技能抽查成绩与中央、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相结合, 对抽查合格率低于60%的学校, 实行黄牌警告。对无故不参加专业技能抽查的学校和第二次抽查合格率仍然低于60%的学校, 取消学校该专业的专业设置权。这一制度在给全省职业院校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 也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倒逼”职业院校重新优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素质摆在专业教学的突出重要位置,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能抽查标准构建起了专业核心技能范式

经过10余年的发展, 湖南省现有68所高等职业院校, 共设置专业299个, 1基本形成了覆盖湖南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布局。在发展过程中, 各职业院校存在不顾学校办学能力贪大求全的规模扩张现象,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是“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这既脱离了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也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进而制约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制定统一规范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成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

技能抽查制度的落地实施, 为湖南省制订统一的专业技能培养标准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外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首批研究开发了20个高职专业类的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 并计划用4年左右的时间为所有高职专业研究开发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技能抽查标准的制定主要参照近年来所学专业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核心基本技能要求, 又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要求融入进来, 结合专业发展特点开发制定抽查标准, 使技能抽查标准既能引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又能切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如机电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采用模块化架构, 技能抽查内容由专业基本技能部分和专业核心技能部分组成。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构建形成了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技能标准范式。所有职业院校必须围绕这一范式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学生核心技能素质发展的培养策略思考

(一)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技能抽查标准主动融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引领职业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素质的必然途径。因此, 职业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 构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 找准校企合作融合点。近年来, 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盲目推进的现象, 有的校企合作既不能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也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有的校企合作在签订协议后就没有实质性地推进;有的打着校企合作的幌子行劳动中介之实……校企合作乱象让校企合作陷入了遭人诟病的发展环境。所认, 职业院校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研究自己所开设专业的服务面向,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找准合作的融合点。二是探索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形成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的模式。但是, 在近年来的校企合作中, 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职业院校在积极寻求推进, 而企业却显得极不情愿。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没有企业的合作, 最新的技术和新工艺要求就不能及时进入人才培养方案, 就不能培养企业实质需要的人才。2012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等7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 (湘政办发[2012]45号) , 意见要求企业要在企校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企校联合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共同推进专业建设, 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职业院校要以此为驱动力, 积极探索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 开展订单培养、学徒制等形式多样的“双主体”育人模式,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专业教材, 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实训,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二) 构建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技能抽查内容为专业核心技能, 专业核心技能标准是由省内外职业院校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制定的, 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权威性。因此, 职业院校必须紧紧围绕专业技能抽查标准, 构建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一是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把企业车间或工作间引进课堂, 形成课堂即工厂的实景教学场景, 也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两位教师合作完成专业课时教学任务, 其中一位教师阐释原理, 另一位教师现场实景操作解析原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湖南的3G实景课堂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做出了有效尝试, 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二是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是在教师的讲解和抽象的思维中获得的, 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 并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构建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大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力度。目前, 职业院校的教材五花八门, 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教材。职业院校在选择与技能抽查标准相贴近的教材使用时, 更要加大专业教材的开发建设力度, 组织精干专业团队开发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素质的教材, 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教材蓝本。

(三) 提升专业教师执教能力与水平

湖南实施的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 考核结果只针对学校。2这一制度旨在促进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与技能竞赛的选拔性不同, 技能抽查旨在提升所有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技能抽查与其说是考学生, 还不如说是检测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技能抽查对专业教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专业教师不能再是理论说教的高手, 更应该是实际技能操作的导师。一是建立专业教师成长培训制度。职业院校要制定出台专业教师技能素质养成培训制度, 支持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内外技能竞赛, 切实提升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同时, 优先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考察。二是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把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聘请合作企业技术能手作为专业兼职教师, 切实按照专业教学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学与指导任务。

(四) 建立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专业技能抽查是推进职业院校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有效措施, 专业技能抽查制度作为一种“倒逼”制度, 多少带有勉强的色彩。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提高办学质量, 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以, 职业院校必须以技能抽查为契机, 切实建立起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全面把握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状态。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对于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测评, 特别是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评价, 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由职业院校评价的方式, 这种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的评价机制, 严重遏制了职业院校发展的活力。要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并且逐步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的质量评价机制。二是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培养企业用得上的技能过硬的人才。

总之, 技能抽查制度“倒逼”职业院校转型走内涵发展之路, 但是, 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仅仅通过技能抽查的“倒逼”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职教发展的良好氛围, 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职业院校, 让更多优秀的技术能手愿意投身职业教育。

摘要:技能抽查制度“倒逼”职业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技能抽查标准构建起了专业核心技能范式。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必须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着力构建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切实提升专业教师执教能力与水平, 加快建立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策略

注释

11 .雷久相.“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的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2.

技能人才培养 篇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按职业或技术岗位需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将职业教育融入学历教育中,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纽带建立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制订教学计划, 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

1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 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

校企联合办学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需要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 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能力、保证健康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基本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形态, 绝大多数流于形式, 仍然各自为政, 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1], 甚至有部分校企合作半途而终。究其原因, 在于没有一个促使长期合作与稳定发展的切入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 建立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校企双方搭建一条长期交流合作的桥梁, 相互扶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 使其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 业务能力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更为学生创造了零距离实习、就业的机会。最主要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特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 不仅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 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社会化发展, 而且以结果为载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任务意识, 使他们从学什么转向做什么, 从而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2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基点, 实施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应根据专业自身条件、行业特色、企业需求,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企业对接, 促使校企合作多元化发展。

2.1 企业配合型

企业配合型是指, 以学校为主的合作, 学校负责学生的全部教育, 除学历教育之外, 还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双证融通”。企业只作为实训基地, 负责提供实践教学环境, 并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2]。

2.2 委托培养型

委托培养型是指, 学校作为企业职工职业资格的培训、考核基地, 受企业委托, 企业要求以各种短训班的形式对职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同时还要承担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 如新技术、新疗法培训等。

2.3 共同参与型

共同参与型是指, 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共同参与学生招生、培训考核、就业全过程。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进入学校, 接受特定岗位的职业教育, 获取学历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在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后即可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 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能就业, 从而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4 企业自主型

企业自主型是指, 企业作为主体, 以企业的名义面向社会招生, 学校只负责学生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 在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由企业负责实习、就业。

3 建立突出职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 把职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 加快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 建立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要从企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入手, 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依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确定教学内容, 在保证理论基础课够用的前提下,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灵活的选修课方式, 教授新技术、新疗法、新工艺, 使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和鲜明性, 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不断改进考核方法, 建立具有学科特点、又与职业资格考核相一致的多元化考试体系, 突出实践操作考核, 并根据岗位特点灵活改变考试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采取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存的方式, 让学生顶岗实习, 以主人翁的身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职业教育, 提高学生对企业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 缩短双方的磨合期, 基本实现企业和毕业生的“无缝对接”, 为企业建立丰富的人才资源库, 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4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监督与管理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 由院领导亲自挂帅, 负责校企合作的建立、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以及日常工作, 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建立必要的考评制度和不同岗位的考评体系, 对教师的德、绩、勤、研各方面进行考评, 考评结果要与校内津贴、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优胜劣汰的考评制度不仅调动了教师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巩固和发展了校企合作的成果, 又约束了教师的行为, 确保了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5 注意的问题

(1) 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择优选取规模大、有实力、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本着诚实有信、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密切合作, 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合作的稳定性, 避免短期效应或其他不利因素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要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基础,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如新职工的上岗培训、企业职工的学历教育、出国培训等, 不断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 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本校, 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3)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更要倡导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势必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建军.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6, 2 (3) :14~16.

技能人才培养 篇3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也是今后职业教育的方向,本文从“学历+技能”模式的概念、特征、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实施路径提出了一些方案,倡导职业技术学校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获得真真实实的技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受欢迎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历 技能 资格证

随着国家对产业的调整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教育与用工发生矛盾,一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面则是国内企业大量存在的“用工荒”。当下,中国亟待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就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关键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一、“学历+技能”模式概述

1.“学历+技能”模式的概念

“学历+技能”模式是指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和操作上具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它是符合现代社会人才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能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既获得了某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了实践操作上的技能。

2.学历和技能的关系

所谓学历就是指系统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的经历、过程。对一个尚未修习完某阶段课程的人而言, 其学历就是肄业,对一个中专毕业的人而言,其学历就是中专毕业。学历是分层次的,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修完学校培养方案的课程,成绩合格,发给书面的凭证即学历证书,又称文凭,它表明一个人接受过多少年限、何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生活或从事某种工作所具备的能力。技能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后天的习得发展而成的。

学历和技能存在着联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学历与学习经历相联系,而高技能与练习相联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就现实就业而言,学历是敲门砖,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首先要看学历,越是大型的企业和越高的职位,学历显得越重要。工作之后企业更关心个人的技能和业绩,但是,如果想获得更好、更高的发展的话,那学历又显得至关重要。

二、“学历+技能”模式的特征

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有专家提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理论作支撑的,并以理论做指导的。理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从教科书上获得,实践是将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之中。这两者在职业教育当中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的情形是,企业招聘职员后,还要花大力气给新员工培训有关简单工具的操作问题,如电烙铁、万用表等,企业对这种学生是不满意的。“学历+技能”模式就是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上要紧密结合,理论通过实践进行消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去寻找答案,理论与实践要有效对接。

2.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其含义非常宽泛,可分为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等许多方面。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知识是间接获得的,而技能是直接实践出来的,知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但技能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对于企业的一线人才来讲,并不需要很多的知识,能够支撑他的工作就行了,但是企业非常希望员工有熟练的技能,能够把机器开好,把零件做好,把服务做到家,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解决工作、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才是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职业教育要紧紧地把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一方。

3.学历和职业资格紧密结合

学历反映的是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证明,不同专业反映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水平。职业资格反映的是适应职业需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不同的职业资格级别反映了不同职业的水平和能力。学历不能代表其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样职业资格也不能反映其知识结构水平,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在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我们所说的学历和职业资格紧密结合,指职业资格是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不是学校为了学生就业,走过场似的让学生有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的“双证”应该是具备一定含金量的,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是能实实在在发挥一线技能的人才。

三、“学历+技能”模式的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科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

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构建职业技术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学科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科教育的比重偏大,技能要求比重偏低。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实行课程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针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充分考虑学生专业与职业、职业与就业的需要,在必修课程之外,增设与就业有关的知识课、实践课和技能课,增加有关就业需求的技能的学分规定,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开设职业技能培养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试,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2.强化实践教学方案,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并重

实践教学要求的是真实的实践和操作,虽然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实践课程,但如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流于形式,则并不会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实践技能训练课的考核,要制定较为详细的考核标准,允许不达标的学生多次参加考核达标,最终达到熟练、准确。

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道德不合格被称为“危险品”,知识技能越高越是高危产品,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企业都希望员工德艺双馨,而企业之所需,即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校不能放松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

3.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具有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培养“双证型”学生的关键。现在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这种矛盾:学校教师理论讲授水平较高,但实践操作能力一般;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上课,他们的授课水平不高。如何整合校企合作中的资源,解决这种冲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用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教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通过送到合作企业参加有关技术培训或派遣到企业通过类似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用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实践教学人员。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素质的工程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安排资历相当的教师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科研工作,这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使企业技术人才提高了教学水平。

通过这两种方式,调整了现有师资队伍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可吸纳更为专业的教师。

四、“学历+技能”模式的实施途径

1.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为了培养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在其进入社会、企业之前,学校有责任培养其一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要模拟现实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时更新仪器设备,选择较前沿的新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尽可能与企业发展同步。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与企业同步更新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对一般学校来讲,投资较大。为解决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老企业对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采用能与市场同步,新设立的企业添置的仪器设备应该是比较前沿的,所以校企合作不但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问题,还使得学生学会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更使学校节省了一大笔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费用。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该校和南京市劳动局合作,以“江苏省数控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市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鉴定基地等,这种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平台。

3.加强职业技能的鉴定

很多职业学校在学生毕业时基本上能发给学生“双证”,但取得“双证”的学生到企业是不是技能人才,企业很怀疑。实际上,为了学生能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证,学校在后面帮忙,不一定是学生真实能力的体现。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这是一个好办法。不可否认,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夹杂的人为因素较多,技能鉴定不严格。如果技能的鉴定能够像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一样严格考核,企业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认可度就会更高,这样学生有长足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就能获得较好的声誉。

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实行“学历+技能”模式教育,使学历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也使职业技术学校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真实技能,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http://learning.sohu.com/20140322/n397039059.shtml.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43.

[3]朱晓春,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裴云.高等教育中的学历与职业资格[J].复旦教育论坛. 2003,1,(6).

[5]樊继轩.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1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化工技术学校)

技能人才培养 篇4

职业技能鉴定 促电力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熊怡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8期

高职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探究 篇5

关键词:技能大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而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 更要有好的展示平台。一个优秀的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技能大赛就是这样的平台。

江苏省汽车营销技能大赛是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省级比赛, 定位于对汽车营销专业核心技能及相关拓展技能的考核, 在考核专业能力的同时, 兼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考评。通过技能大赛培训及参赛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结合在技能大赛培训和参赛中的经历, 笔者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技能大赛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1 技能大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试金石

1) 技能大赛提供了展示平台。各院校在积极的参与中, 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示自我风采, 也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优秀人才崭露头角。由于这一平台的存在, 相关院校有机会进行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优秀的选手可以代表全省参加国家级比赛。

2) 技能大赛与相关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技能大赛成绩较好的院校该专业不一定最好, 但参加大赛未获奖的院校专业建设一定不是很成功。笔者所在院校汽车营销大赛项目自报考之日开始就引起了系部领导的极大关注,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系部始终要求参赛人员公开选拔, 对相关指导老师进行督促和指导。在中期检查中, 系部还专门组织了专家进行中期测评。在参加完学生汇报后, 专家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这些意见和建议弥足珍贵。以上所有措施的实施, 确保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营销技能大赛。

3) 技能大赛是一项系统工程。技能大赛除了院系领导的重视外, 还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 相互沟通和理解。经过整个过程的历练, 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获得明显的提升, 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首先, 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 指导教师的单独辅导效果更为显著。学生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可以及时更正, 同时学生对指导教师指导思路更加明确, 与指导老师的配合更加密切, 这些都是有赖于相互的沟通和理解。其次, 在准备大赛期间, 学生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人文知识到专业知识, 有的连教师都不太了解。这促使需要更加细致地准备, 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于是, 在这种相互的交流中, 指导教师也获得了提高。最后, 由于指导老师都是在上课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培训的, 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上课班级, 这种有用的实践知识使学生更感兴趣, 教学效果更好。总体来说, 经过大赛的锻炼, 师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取得了共同的提高, 在师生当中的示范性作用更强。

4) 经过技能大赛训练后的两方面变化值得重视。第一, 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质的提升, 特别是参加比赛并获奖的同学, 这将有利于今后的就业。例如笔者所在院校前两届营销大赛获奖同学分别进入奥迪和奔驰汽车4S店工作, 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因为顶级汽车经销商除了看重学生的成绩外, 还对学生专业技能有重要的考量。不仅如此, 比赛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 可以看到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 愿意在这里锤炼自己的意志的能力。第二, 教师的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教师对社会需求更加了解。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比赛专用车型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且对迈腾和同级别车型的新技术更加熟悉。第三, 对顾客的需求有了崭新的认识。作为教师, 了解顾客的方式只能通过学生进行, 这种局限性是明显的。但经过这次大赛的历练, 教师有机会进入到4S店内部, 与顾客零距离接触, 和不同的销售人员交流, 这种长时间的沟通所带来的体验是教师在办公室里难以做到的。正是由于这种实践调查和不断训练, 教师对专业课程技能点和知识点有了更好的把握, 对汽车营销、顾客需求以及两者的结合更为熟悉。这种理论加实践的锻炼正是职业院校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 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 锻炼了教师, 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 可谓一举多得[1]。

2 技能大赛推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为优化

1) 技能大赛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 好的培养方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 这就要求培养方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参加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从而及时弥补。

2) 人才培养应能体现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 让学生学有所成, 有一技傍身,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这一点。在技能大赛面前,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 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检验自己, 在与全省兄弟院校的交流中, 可以取长补短, 制定出更优的人才培养方案。

3) 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实践性的内涵建设。笔者所在院校汽车专业开设时间不长, 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是很成熟, 这首先表现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单独设立, 且时间跨度较大。这是依据现有条件做出的安排, 但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及大赛的客观要求, 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出调整和更新。这样一来, 学生在参加大赛之前就能接触绝大部分专业知识, 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新东西, 接触到社会真正的需求。其次, 学校的培养方案应在 “必需、够用”上下工夫。表现在应减少理论课时的总量,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投入。可喜的是学校已经有所行动, 逐渐合并了若干的理论课, 并且不断加大实践设备的投入, 相信以后将会有更为显著的变化[2]。

3 关于参加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1) 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参加技能大赛可以使学校了解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人才, 有了技能大赛的指引, 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更为明确。

2) 改善教学形式。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 具有在校生上课时间短, 面向实践的知识较多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显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让学生在听理论课的同时见到实物, 许多问题游刃而解。同时, 多种教学手段如微课、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都是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而制定的。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并且掌握所学知识才是学校的目标。

3) 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 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使其每位成员快速成长,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益无穷, 因此, 教师队伍的锻炼显得格外重要, 技能大赛就是一种好的形式。经过技能大赛的锻炼, 指导老师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都会有显著提升。在收获利益的同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信所有老师也都会积极参与。

4) 确立专业自身的优势。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 培养自己的优势, 这种优势往往会左右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虽然只有少数学生参加比赛, 但通过前期的比赛选拔、中期的培训、后期的参赛, 可以使备赛经验更加丰富。相信参与的学生越多, 获得锻炼的学生越多, 才会有更多的人脱颖而出[3,4,5]。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很好形式, 它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相关院校在参加大赛的同时, 师生获得了各自的收获。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经验, 教师们必将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这也是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孝旺, 郑兆巍.技工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途径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 (2) :33-34.

[2]沈彬彬, 曾建强.汽车大赛发展对职业能力的推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 :18-20.

[3]邓长勇.基于汽车技能大赛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11 (5) :192-193.

[4]陆建平, 赵翠.关注高职技能大赛提升高职育人水平[J].交通职业教育, 2011 (3) :39-41.

武汉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产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武汉

目前, 武汉市物流产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政府把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但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 武汉市的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技能型人才匮乏制约物流业发展。

一、武汉市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

根据纳杰人才对武汉2008年1—7月份物流招聘职位的统计分析, 武汉物流岗位招聘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3%, 武汉物流招聘职位保持在3 000个以上, 且招聘数量和层次不断增长。联邦快递、长洪物流、恒运通物流、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招聘主要集中在仓储经理、物流主管、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主管、仓库配送调度、生产计划调度、物流操作、司机等岗位。

据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在武汉, 基础性物流人才的月薪在1 000元~1 500元左右, 主要是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和仓库保管员、配货员。主管级的月薪在2 000元~3 000元左右, 主要是物流配送环节的设计和管理, 比如沃尔玛、中百仓储、苏宁等各类商超的全球物流配送系统的操作;高级物流人才的年薪在10万以上, 主要负责公司整个物流体系的建立和把控。

而在人才供应方面, 武汉市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 拥有大学学历及以上的只占20%左右, 而中专、技校、职高则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并且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于其他专业, 拥有管理或物流专业学历的人数少。这样的结果显示, 虽然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缺乏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 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所以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 尤其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

二、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要满足物流领域对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快、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因此,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一) 培养目标设计

培养目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过在校二至三年的培养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 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专业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确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并且目标方向宜窄不宜宽。要做到这一点, 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武汉市物流需求方向分析。

分析武汉市物流需求方向必须考虑武汉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经济特点、当前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武汉是重要的连接南北大动脉的内陆城市, 水路、陆路及航空运输都非常发达, 这一点在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时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如可重点考虑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 或者重点考虑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或以航空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的需求。

2. 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首先应按照行业类别对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分类, 如船舶类、交通类、医药类、商业服务类和综合类院校等, 然后再考虑将这些院校的资源优势将与武汉物流产业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划分。如船舶类院校可以考虑港口物流方向、船舶企业物流方向, 船舶类院校港口物流及船舶企业物流方向的师资力量充实, 同时实训基地资源也可以实现与船舶类专业群共享, 并且该院校长期以来已建立的企业资源库又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以及物流专业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交通类院校可以考虑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方向, 甚至可以考虑汽车物流方向 (武汉市汽车产业发达) ;医药类院校可以考虑医药物流方向;商业服务类院校可以考虑仓储与配送方向、采购方向或者钢铁物流方向 (武汉钢铁集团的物流需求) 等。通过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划分, 既可以满足武汉物流产业需求, 又可以避免各院校因培养学生脱离实际需求而导致的就业受阻。

总之, 各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依据本地区物流需求的特点及各院校的资源优势来把握, 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虽然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对整个物流行业来说是窄, 但对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则可完全满足需要。

(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又促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相应的调整。各院校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 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因此, 要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以某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 (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选修课程 (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哲学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 构成, 如上图所示, 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则可以满足学生递阶式学习的需要。

(三) 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 因此,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把握好“基础、精简、实践、衔接、并行”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突出知识点渗入, 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如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综合使用“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关注国内和国际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性教学方面, 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 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 争取让每个学生毕业时拿到本行业被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 真正突出以“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武汉市经济发展急需大批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而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又是物流业发展尤其关键的因素, 作为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联合起来, 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针对物流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云堂.推进武汉市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J].综合运输, 2004 (, 9) .

[2]邹方启.武汉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经济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 4) .

[3]宁波物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R].宁波人才蓝皮书, 2008.

技能人才培养 篇7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焊接操作作为电子技能操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训练项目, 我们的教材一般将其设置在了万用表的使用之后和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之前。个人以为这样安排焊接技能的教学并不合适, 因为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在之前的专业基础课中虽然有涉及一部分,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对常见元器件的认知仍然没有达到我们基本操作所需的水平。焊接是一项精细的操作, 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焊接操作的精准。在实际焊接时, 元器件的引脚成形、焊接时间、焊接温度以及器件排布都是需要根据不同器件的不同特性来选择。如果对于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掌握得不够到位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焊接任务的。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盯着课本, 在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知识教授的连续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变通, 增强他们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所以笔者以为, 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课程提前到焊接技能之前来讲授是有其科学性的, 在对电子元器件进行了系统和较深入的学习之后, 学生就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焊接技能学习中需要关注的元器件特性。

由于各职业教学机构现在采用的教材版本在时效性上有所欠缺, 现有教材对于现代表面组装技术的重视明显不够, 在电子产品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 表面组装技术的应用范围早已较过去扩大了很多。由于SMT技术有着传统元器件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手工焊接也早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针对这部分的内容去设计一部分训练课程, 这样增加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减少工作与所学知识差距过大引起的不适应感。另外由于SMT元器件的尺寸明显较普通插装元器件小, 要求学生以更加细心的态度来完成训练, 这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焊接工具的正确选用与掌握

在焊接技能的学习之前仍有需要我们的学生率先掌握的内容, 万用表的使用和元器件的检测自不用说。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首先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我们的焊接工具, 掌握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维修保养的方法, 工具的正确使用能够使学生的焊接操作更加规范也更加安全。

但是在这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工具决定操作的误解。例如当我们在讲解刀头烙, 尖头烙, 斜口烙等烙铁间差别的时候, 学生就会觉得刀头烙只能焊接排线或者SMT芯片, 尖头烙只能焊接密集焊点, 斜口烙焊接普通焊点。当他们出现焊点拉尖, 粘连等等问题的时候就会首先从工具设备上找原因, 而不会联想到是温度、焊料或焊接手法的原因。再比如焊接SOP或者QFP封装的表面元器件, 如果没有刀头烙, 他们就很难焊出较好的作品, 总觉得设备是自己焊接技术出现瓶颈的原因。焊接训练中总是出现部分学生抱怨烙铁不好或者保养不良, 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焊点不良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对焊接工艺的掌握和认识不够深刻, 再加上职校学生本身就是缺乏自信的居多, 不肯正视自身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自己内在自信心不足和外在对设备迷信的共同作用下, 他们也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其实即使设备器材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主导作用, 但毕竟设备是为我们服务的, 在对焊料和工具的特性掌握得够清楚的情况下我们一样可以完美地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 我们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工具充分了解而又避免学生形成设备主导操作的思想, 有助于帮助学生的思维摆脱工具和设备束缚。

三、导线及其加工工艺

在手工焊接中导线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 根据导线的类型、使用及加工工艺的不同, 我们选用的导线也会对整机的工作质量起到重大影响。很多学生可能会很不以为然, 导线线材不就是用来连接的吗?只要连得上为什么要求这么多?为什么跳线不能用裸线, 为什么多股线要捻头镀锡, 为什么有些线粗有些线细, 为什么有些好剥有些不好剥, 为什么这些不能随便混淆使用。

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将这一部分导线的知识讲解透彻, 比如各类型导线的截面积意味着什么, 双绞线的抗拉强度跟单股线的区别, 还有导线结构中的屏蔽层, 绝缘层, 保护层, 护套, 铠装等分别起什么作用, 焊接中选择合适的导线进行正确的处理后使用会对电路整机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效地预防各类因为导线加工不当而产生的质量问题。只有将这些知识彻底融入学生的认识中去, 这样就能让他们在今后的训练或者工作中自觉地遵守这些线材的使用规则并自觉地去进行判定。

四、焊接工艺的正确认识及操作要点

大部分学生普遍对于电子产品焊接的工艺要求存在误解, 认为将元器件焊接上去即可, 为什么要对焊点的外观、形状和光泽有那么细致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 电子线路的焊接工艺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的质量, 进而影响到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耐用性。特别是手工焊接中有众多无法估计的特殊情况, 可能造成接触不良甚至短路, 严重时可能会烧坏元件或者造成危险, 如果在焊接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焊点的质量控制将会造成整机测试检修的巨大麻烦。那么我们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端正认识, 焊接工艺的好坏和焊点的外观并不仅仅是徒有其表, 它们是与焊接的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个焊点越是美观, 它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个好的焊点从外观上就可以与问题焊点区别开来, 完美焊点本身就应该是大小适中、光亮且外表周正的。众所周知, 台湾的或者日本和德国的技工水平很高,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水平的焊点之间的差距,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提高。一个焊点往小了说是个人的技能水平, 往大了说是一个国家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体现和对细节的不懈追求。

其次在焊接工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演示的作用, 准确分配教授与动手示范的比例, 因为焊接操作的很多要点和细节要想通过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职校学生较为薄弱的语言理解能力来说要想准确理解讲授内容的精髓更是难上加难。例如焊接操作中的五步法来说, 将一个1~2秒内的操作分解为5个步骤, 就好像体育教学中所谓的分解动作, 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自己本身的焊接技巧足够到位, 如何既能将操作分解到位不产生变形, 这就是教师在技能教学中的作用。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是最不能偷工减料的, 必须不厌其烦地亲手教授。

五、项目教学法

笔者在技能教学中发现, 同样是焊接训练, 如果是枯燥的反复进行焊接练习, 对于学生的动手积极性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在他们这个年龄还是会对很多事物感到新奇的年纪,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 在操作训练过程中, 可以适当设置一下小组完成的项目, 这就是所谓的项目教学法, 它是采用科学实践和研究的方法, 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为基础,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

项目选择可以优先选择那些较简单而又容易观察到有趣实验现象的电路, 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 可以选择贴近生活或者生产的项目。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实验现象和小组内配合小组外竞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 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习训练内化为他们内部自发的一种动力。同时设立项目训练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一些基础电路知识, 对于今后的电路检修研判都会有好处。在电子实训教学中, 一个项目往往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和技术, 单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查阅相关资料, 能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更好的完成自己的项目。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设置自主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内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将老师“教”有效地转化学生“学”。其实对于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即是如何将训练的技能能力完美转化为工作能力, 这才是职业教育有别于现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 也是我们技能教师的目标。

培养园林技能人才的操作途径 篇8

关键词:园林;诚信;劳动;量化

在如今的社会,诚信已经缺失,而在园林绿化中,通过劳动培养学生诚信的品格,我相信通过以下措施能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在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协领下,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1 劳动观的养成

要培养一个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当前的社会中,是很困难的,通过向学生的强施压,启发他们朴素的劳动价值取向很重要。而要培养价值取向,就要通过正确的劳动,获得合理报酬。尤其是中职生,还没有形成金钱的巨大诱惑,或实际感应下,我们应该更早植入劳动的终身概念,不劳动就不能生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取得利益。

应时刻牢记“厚德尚技”的校训,“勤学苦练、强技致用”的学风,力争让学生做一个诚信的劳动者。

积极探索“季节性授课”模式,就象是在做板凳,一个板凳是需要几个楔子订的,我们就需要努力作好那楔子,与他们相融合,最后成为一个整体。

学生任课教师是园林工人,上课地点是道路两旁的草坪边,上课时间是上午8:30—12:30,下午是5:00—9:00。课堂类型是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把我们的说课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让学生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

在实习之前,就要求他们写实习日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每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最后完成实习总结。他们都说不会写,我就具体事件说话,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干一干,问一问,先看人家是怎么干的,然后跟着干,在听听工人的经验,接着干,最后问问自己,这样干怎么样,结合老师平时教的,对的就写下来。

2 诚信教育

做事先做人,在之前的教育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在劳动中,要更多的以他们亲眼看到的来进行现场教育。更多的应该让工人自己说,劳动诚信会获得哪些好处,不诚信又会有什么损失?最好找几个年纪大一些的工人,干的时间长一些的,他们更有经验,也更能以身作则,让学生能真正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3 融入生活

每个人都要生活,生活中充满矛盾,劳动、不劳动,干多、干少,钱多、钱少,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么多矛盾,不要逃避,选择积极融入生活,面对这些问题,尤其面对现在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认为生活就是父母提供好的,不需要自己去解决。现在就让他们慢慢地去解决生活中这些问题,终究他们会长大。

4 价值标准的形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成功,必先成才。挣钱也得先成才。成才后能看到阳光,照到太阳,荫庇幼苗。

5 节省体力、用好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节省体力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每个人体力有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些事情,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工人来亲自教。当然,距离自己熟练操作运用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随着本身能力不断提高,自然会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越来越熟练。

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园林处的园林工人具体教他们怎么干,怎样节省体力,怎样干才能有效果的同时。我注意听,认真记,然后在结合我们的教学,把他们的劳动知识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能够学的更扎实一些,做到与我们在校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我们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完成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争取达到“技能过硬”。

6 量化宽松考核

这里不是泛指货币的量化宽松,而是指在实际操作结束后的考核。考核分为三部分,干55~60%、没干1~54%。干得好25~30%、干得不好1~24%。效果好5~10%、效果不好1~4%。这个体系本身形成宽松量化标准。学生没压力,才能更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干了才能最终造就干好的人才。都不去劳动怎么会有成果呢?

在每天的辛勤劳动后,对学生进行量化,谁量化?园林工人,其中考勤、劳动纪律和学风都能进行实际量化,最后有分数,谁来给他们打分?园林工人,怎么打?按照他们园林操作工的标准,要问质量好不好,肯定不差。

在这整个定岗实习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收到良好效果。

我们正在逐步落实以劳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完善、滚动修订。在突出技能的同时,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职业道德、良好的交流沟通和团队意识。

云南水运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9

调研结果显示,有92%的被调查企业表示现有水运技能人员较为缺乏,主要原因是待遇不好、流动性强(58%),层次较低、没有专门培训(55%),市场供应不足(50%)。船舶驾驶(30%)和轮机维护与修造(29%)是当前急需的水运技能专业类型。现有技能人员的学历以初中为主(52%),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培养(56%)和市场招聘(43%),“师傅传授”(88%)是专业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其次是考试培训和自学,专业学校培养几乎是空白,缺乏完善的考培体系(79%)和适用的课程设置和实验室建设(63%)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被调查人员普遍参加过水上交通安全及适任考前培训,迫切希望在“职务法规”(62%)和“船舶基础知识”(53%)等方面得到脱产培训的机会(68%)。

实地调研发现,云南各区域的水运发展和人才培养均呈现较大差异。澜沧江水运发展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季节性枯水和上游水电站的影响,货运发展相对缓慢,现有水运技能人员多是当地少数民族或来自四川、贵州等地,数量及素质结构呈明显下滑趋势;金沙江水运凭借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对接优势,依托上游水电站及库湖区建设,航运发展较快、前景较好,人员需求较大,当地相关部门开展水运技能人才合作培养、联合办学的需求十分迫切;大理洱海旅游航运较为成熟规范,人员相对稳定、岗位需求不多,日常运营主要是安全保障和旅游项目,一些船员还充当民俗表演者,在职培训需求较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探索 篇10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8日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快速增大, 教育教学改革突飞猛进, 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 探索深度推进工学结合、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保证教学质量的办学新路, 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 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着本质区别, 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着明显不同。国家职业大典中高技能人才的定义是, 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 熟练掌握专门知识, 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高技能人才具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非凡的合作发展能力等职业形象特征。

二、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现在的招生录取制度是全国统一考试, 全省统一阅卷, 统一划线, 网上报名, 网上录取。很多考试分数高但动手能力差, 不适宜专业学习的考生也被录取, 甚至不愿意学习的专业也被调剂录取, 一旦录取又不能退档。这样, 一方面制约了部分考生的求学发展, 另一方面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产生了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 必须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实行高职院校分层次、多元化、自主招生录取的制度。目前,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高职招生入学考试存在两种类型, 在现阶段也只能依据这两种考试类型来进行。首先对两种类型录取分数线以上考生增加职业能力测试 (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 增设听力测试、体能测试、操作能力测试及心理素质测试等) 和面试项目。职业能力测试要根据专业特点分别拟定测试试卷, 重点考查考生适应专业学习的动手能力。录取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各项考试成绩的权重比例, 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录取原则录取考生;其次, 广泛组织发动两种考试类型的线下考生和社会青年报考相应专业, 学校自主安排“3+2”考试 (语、数、外三科加职业能力和面试) 。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可自主组织全部科目的命题、考试、录取工作。普通高职院校可联合几所学科相同或相近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考试。在文化课与专业能力成绩所占的比重方面, 应适当提高专业能力成绩所占的比重, 一般使文化课与专业能力总分持平, 有助于选拔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录取工作结束, 公示录取结果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职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 既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原则, 又要使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还要符合地方社会发展和社会大众心理的需求。随着生源的减少和国家政策的变动, 我国也有可能普及高职教育, 届时招生录取就要免考, 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至于以后招生录取如何进行, 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研究。

三、工学广泛深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最佳途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 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 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表明, 工学深度广泛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因此, 高职院校要围绕市场开专业, 结合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贴近岗位设课程, 建设课程重实训, 办好实训促技能。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培养目标与岗位用人标准链接。学校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工种和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 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计划, 确定授课内容, 进行课程开发, 编写和修改教材。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能培训的优势互补。培养胜任企业工作的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优秀人才;二是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实训方案, 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体系。实施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 学校按照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教育学生的顶岗实习双重管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积极探索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员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努力使学生成为熟练掌握专门知识, 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结合, 成功破解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难题, 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学校知名度。作为企业可无偿接受科研成果转让, 同时减少了用人成本, 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为企业解决了产品订单高峰期劳动密集型岗位人力不足的大难题, 增加了产品产量, 提高了经济效益。作为学生受到了丰富的全面教育, 获得了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 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体验了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过程, 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结合, 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形成新的结合点, 通过联合的整体功能, 迅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推动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综合发展, 产生更多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 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二是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促进产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从而获得任何学校和企业都无法单独取得的高效益、高收益;三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学校要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 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 使企业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像青岛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先进理念融入校园, 会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 也会让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新生入校, 学校就要求企业派人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历史、业绩和发展前景,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 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企业对自己的要求,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摘要: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明确高技能人才内涵特征的基础上, 从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工学结合两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探索

参考文献

[1]郭丽.深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信息, 2009.35.

上一篇:工商管理的毕业下一篇: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