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驱动四篇

2024-06-07

牵引驱动 篇1

关键词:输入基础,输出驱动,自主学习,学习效率

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设”,认为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即注意功能(注意到想表达的与能表达的差距),检查假设功能(指对目标与潜在假设进行),元语言功能(指学习者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总和)。2007年文秋芳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在Swain的假设基础上,突出了学习群体,学习环境和输出界定,而Swain没有区分学习群体,为界定教学环境,不包括译的技能。[1]2014年文秋芳教授在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强调以“说、写、译”促“听、读”。有机结合输出与输入,既能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又能提高学生输入的效率。

自主学习(active learning)是与传统的接收学习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有些专家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2]如果赋予这种积极的过程科学的学习策略,应该能从本质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输入作为基础,强调了必要的教师引导、信息处理、环境保障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资源;语言输出作为驱动则侧重于学习者能有效运用输入的信息,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断修正,达到某个目标或愿望后,对自身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目标上再行修正和完善,如此良性循环。

一、输入为基础为自主学习创造的条件

(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来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保留信息的特殊见解与行为。[3]要求教师首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接受能力、偏好和兴趣引导学生制定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方式制定、计划学习步骤,并根据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对自身学习做出客观评价。

策略在实践中对学习者是很大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内容的不断调整,更需要不断坚定的意志,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克制和自我监控意识。除了成绩提高是衡量标准外,还要从内心对自己提问。例如,假设不做选择题或填空题,是否仍然可以听懂大意,因此,对自身的评估不能只停留在客观现有的题目上。高水平的学习者,例如硕、博研究生,更有能力制定自我评价方法,从而进行自我强化。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是帮助科学地制定计划,引荐对个体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习资源在输入为驱动的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资源不仅指客观资源,还包括教师的引导、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等,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学习能力在信息输入中起关键的作用,但是因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或者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不够“敏感”,导致将要输出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帮助他们修改学习计划,改变方法策略。例如,听枯燥的考试内容类的资料,不如听语速适当、内容相当、字幕清晰、使用有趣的视频资料,或许更有吸引力。

学习态度在输入信息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文秋芳教授对学习群体的划分标准来看,中、高水平的学习者通常情况下,学习能力差异并不大,而学习态度却大相径庭,导致输出信息所体现的能力差别加大。如果学习者不是由于兴趣或者偏好而学,结果会直接导致输入信息的驱动力不够,输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大。

(三)有助于呵护学生的自尊

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在输入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自身有成就感之外,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以便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过程中,可能会针对学生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给出负面的评价,面对负面评价,学习者需要用积极的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若感觉教师打击了个人学习积极性,说明没有较强的自尊心,不利于下一步继续接收信息输入并开展学习。相反,如果正确认识到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能加以改正,才能呵护较强的自尊心,才能呵护较强的自尊心,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二、输出为驱动对自主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1995年Swain归纳了输出的四个功能:即增加语言的流利度;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解释所想与所能之间的差距;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4]对于自主学习者来讲,巧妙利用这些功能有助于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一)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本身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知识一定要通过有效的输出才能让学习者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拿英语学习来说,通常情况下,但是以“听”为牵引带动“说”,以“读”为牵引带动“写”或“译”。因此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对自身学习成效进行鉴定,可以从内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业务能力。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分配,策略的应用,学习能力的评估判断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有效的输入,相对应的这部分能力的输出驱动,可以从思维角度让学习者能动地安排时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种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驱动为牵引对自主学习有更深远的意义。学习者如果想学某一领域的知识,可以不用任何理由习得。因此,对能力的驱动远比对知识的驱动更能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

(二)自我评估的助推

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有效发挥输出驱动的功能十分必要。首先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测试。如某些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系统有听后模仿模块、阅读后转述模块等,并且各个模块设有慢速、常速、快速的选择,并有时间的限定,最后根据学习者的作答给出相应的分数。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实际,用某一种方法进行时间和成绩自测,做出曲线图,曲线图会给学习者一目了然的成长轨迹。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输入信息阶段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自测。换言之,借助网络进行测试的内容是对自身横向能力的检测,而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则是纵向的评估。

横向、纵向的检测能让学习者养成做主动学习、对自身的提高有清醒、科学的认识。这不仅在知识层面是极大的促进和驱动,更是检测对自我控制、自我提高、自我认识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等提出过驱力学说,逐渐使人们认识到有机体产生更好的学习效率的动机不仅仅只来自本能,如果内心产生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的反应结果能使需要得到满足。而自主学习一方面使得学习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获得了主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接收了一定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信息输出所带来的驱动使得学习者不但感觉到了自身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加深了对自我学习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等的认识。知识获取的途径除了客观因素,如课堂、课本、方法、学习资源等,主观因素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树立更强的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配合对自身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真正有所提高。也是输入为牵引,输出为驱动模式下,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2-9.

[2]Little,D.1991.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4:287-289.

牵引驱动 篇2

一、设计目标

作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平台———轨道交通车辆牵引驱动与控制实验平台的建设目标是: (1) 利用学校现有的电源能力建设一个包括DC1500V模拟电网、逆变器、异步牵引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负载调节系统和测试系统在内的轨道交通组合试验系统。 (2) 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实际的应用情况设计试验系统。 (3) 能够对功率等级不大于300k W的逆变器供电的异步电动机开展变频调速的内容、电机特性曲线、运行特性曲线、制动特性曲线和信号检测实验。 (4) 能够按照IEC61377-1:2006、TB/T3117:2005的规定开展功率等级不大于300k W的逆变器供电的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组合试验。 (5) 能够按照IEC60349-2:2002、TB/T3001:2000的规定对异步牵引电动机开展功率等级不大于300k W的各项电性能试验。 (6) 能够按照IEC61287-1:2005、TB/T 2437-2006的规定对逆变器开展输出容量不大于300k VA的各项电性能试验。 (7) 提供先进的试验测试系统,满足网络化、信息化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二、技术原理

1. 模拟电网电压等级选择。

我们知道,轨道交通根据其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广义而言电力机车在世界范围内的供电网又分为DC750V、DC1500V、DC3000V、AC162/3Hz 15k V、AC 50(或60) Hz 20k V、AC 50(或60) Hz 25k V、AC 50(或60) Hz50k V等多种,我国现有DC750V、DC1500V和AC50Hz25kV三种供电网,作为上海地铁的DC1500V供电系统也是我国地铁系统的首选供电系统,因此以DC1500V供电系统为参考建设轨道交通车辆牵引驱动与控制实验平台的模拟电网是符合电机学院的发展需求的。

2. 试验系统原理框图。

该试验台主要由控制PC机、司机控制台(含CCU)、PXI数据采集系统、电流电压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PLC控制器、2个逆变器、2台牵引电机、高压电器屏、十二脉波整流变压器、制动电阻屏、电源总进线柜、转矩转速传感器等部分组成。试验台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司机通过控制台上的PC机向逆变器的DCU发送指令,控制逆变器按要求输出电压和电流,从而控制轨道交通车辆上的电机按一定的速度运行。同时各种参数通过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和PXI采集系统,将信号输送到PC机显示,实现对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状态的监测。

三、功能说明

1. 变频调速试验。

通过对驱动控制单元DCU进行特殊设计,既可以按照牵引特性曲线进行控制,同时可以设置为电源模式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变频变压、定频调压和定压调频三种模式,从而可以很好地开展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的试验。

2. 电机特性试验。

异步电动机的试验按照IEC60349-2:2002、TB/T3001:2000的要求,即电动机的电压电流要尽可能接近机车变流器波形所含的谐波状况,可进行电机特性试验和温升试验。本试验系统的设计还可以进行异步电动机由电动机状态向发电机状态转化的过程。 (1) 异步电机空载试验。异步电机不连接负载,单机运转,试验步骤如下:将异步电机由静止起动到电机额定频率(FMN)、额定电压(UMN)空载运转,保持供电频率为异步电机额定频率,改变供电电压,记录上述各电压下电机电压、电流和功率;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出电机空载特性曲线。 (2) 异步电机堵转试验。将电机转子堵转,在电机不旋转状态的试验,试验步骤如下:电机堵转(n=0);保持电源频率(电机额定频率或低于额定频率),施加电压使被试机电流为2~2.5IMN,调节电压获得不同电流下对应电压。如:2.5IMN、2.0IMN……0.32IMN,记录各电流下的电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出电机堵转特性曲线。 (3) 异步电机负载试验。负载电机为异步牵引电动机M2, M2工作在发电状态,M2输出的电能由U3整流后经过直流母排直接反馈该U2。试验步骤如下:M2控制在无负载输出状态;起动异步电机在电机额定频率、额定电压(根据需要,可以低于电机额定电压值)运行;通过U3控制M2运行在发电机状态,调节M2的发电功率,使被试异步电机M1运行在所需功率;保持异步电机的频率、电压不变,改变负载电机输出功率,记录不同负载下异步电机的输入功率、电压、电流,负载直流电机的端电压、电流;试验结束后,降低负载电机输出功率,被试电机制动停机。 (4) 试验结果。经上述试验并测定转速等其他有关数据,可得出异步电机的工作特性并完成电机的温升试验。

3. 牵引特性试验。

通过对驱动控制单元DCU进行设置,使逆变器驱动异步牵引电动机按照牵引特性曲线进行,例如横力矩起动,恒功率运行或磁削运行等。逆变器由十二脉波整流电源供电,异步电动机的负载由U3和M2进行调节。

4. 制动特性试验。

对于具有电制动功能的车辆,通过对驱动控制单元DCU进行设置,使逆变器驱动异步牵引电动机按照制动特性曲线进行。此时,异步电动机M2作为电动机运行,其电源由U3提供,通过控制U3和M2来提供制动特性所需的模拟动力。此时异步牵引电动机M1工作在发电机状态,而逆变器则工作在整流状态,其整流输出的电源即可由负载电阻消耗掉也可以直接通过直流母排反馈给U3。

轨道交通牵引与控制试验台可以完成变频调速试验、电机特性实验(异步电机空载试验、堵转实验、负载试验)、牵引特性试验、制动特性试验和线路运行模拟实验,采用双逆变器和背对背的控制模式,发出的电能经过回馈送到电网,节约能量,为人们研究开发轨道交通先进控制技术提供了实验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继峰.探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新模式[J].世界轨道交通, 2008.

[2]张九高.DC-01型地铁车辆改交流驱动前后牵引系统的区别[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 (4) .

[3]左钧超, 赵勤, 等.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研究[J].车务之家, 2007.

[4]连健.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 2010, 2.

故事牵引 任务驱动 网络促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自主探究 引导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引导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故事牵引,推导分析

物理知识的背后总会有相关的发展史与故事,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开发与利用,是给物理教学“添色加趣”的有效手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穿插有关物理故事,牵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推导与分析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发掘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故事引入:关于“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要比轻物体下降快。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始终信奉这一学说。但伽利略用简单地科学推理,揭露出亚里士多德上述理论的矛盾,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质量无关。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现在请发挥你们的抽象思维,利用所学的知识推导,跟着老师一起推理验证下吧: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如若把轻球与重的球绑在一块,那么整体质量肯定大于原来重球,根据“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降得快”的观点,那么绑于一块的两球会先到地面。(演示课件)这是顺向思维推理的。接下来逆向思考、推理: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的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将其绑绑于一块,但轻球会被重球拖着,整个系统速率则少于8m/s。这样,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假设中可推导出重物落得更慢的相互矛盾的结论而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加深理解,并发现空气阻力作用才是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自学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避免“满堂灌”式的做法,给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快乐,使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有效教学策略,即围绕需要解决、突破的问题,设置有关情境,提出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再相互评价、改进,最后老师进行评价与小结。这样,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师生之间也有了互动与交流。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操作探究,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运用环节,布置小组讨论任务。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抗洪抢险时,需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到河流正对岸,该如何开船?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使其自主探寻解决方案,而后各组再相互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再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解题思路。

设船和上游河岸夹角为θ,v2=v1cosθ,d=v1sinθt,联立两式,则可得出时间。而后拓展,强化知识与能力:倘若水流湍急,流速非常快,是不是任意一条船均能到达河流正对岸?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总结结论:当在船的速度满足:v2﹤v1时,才可垂直河岸过河。另外,布置提高题,学生课后思考,试着解决:倘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比水流速度要小,该如何开船,过河距离才最短?这样,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样任务,可让学生深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自学的能力。

三、网络促学,多向交互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也是有效资源的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营造出便于联想的学习环境,可以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丰富多样的图文信息,开阔视野,或者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减少实验误差;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媒体,与老师直接对话,得到辅助与启发,与其他同学讨论,互帮互助。这样,在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方式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采取网络教学,让物理课堂由封闭转向开放,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如分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若教学条件允许,可根据学生与教材内容,合理查寻、整理资料,制作学习网页,开展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料、课堂检测、交流园地、拓展学习、给我留言、有关链接等按钮。比如拓展学习:学生依照所给的问题提示,查阅并整理网页上的内容,而后在论坛上发表个人看法。课堂解决:描述物体运动v-t图象以及s-t图象的联系与区别。

课后思索:①在曲线运动中,是否可以作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呢?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怎样借助其速度图象算出物体运动的位移?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更自由、更自主的学习,也拓宽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突破教材束缚,延伸课堂内外,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索、观察与实践,自主发现与理解万千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各种规律,实现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学习。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 自主探究 引导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引导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故事牵引,推导分析

物理知识的背后总会有相关的发展史与故事,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开发与利用,是给物理教学“添色加趣”的有效手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穿插有关物理故事,牵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推导与分析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发掘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故事引入:关于“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要比轻物体下降快。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始终信奉这一学说。但伽利略用简单地科学推理,揭露出亚里士多德上述理论的矛盾,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质量无关。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现在请发挥你们的抽象思维,利用所学的知识推导,跟着老师一起推理验证下吧: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如若把轻球与重的球绑在一块,那么整体质量肯定大于原来重球,根据“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降得快”的观点,那么绑于一块的两球会先到地面。(演示课件)这是顺向思维推理的。接下来逆向思考、推理: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的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将其绑绑于一块,但轻球会被重球拖着,整个系统速率则少于8m/s。这样,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假设中可推导出重物落得更慢的相互矛盾的结论而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加深理解,并发现空气阻力作用才是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自学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避免“满堂灌”式的做法,给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快乐,使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有效教学策略,即围绕需要解决、突破的问题,设置有关情境,提出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再相互评价、改进,最后老师进行评价与小结。这样,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师生之间也有了互动与交流。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操作探究,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运用环节,布置小组讨论任务。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抗洪抢险时,需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到河流正对岸,该如何开船?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使其自主探寻解决方案,而后各组再相互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再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解题思路。

设船和上游河岸夹角为θ,v2=v1cosθ,d=v1sinθt,联立两式,则可得出时间。而后拓展,强化知识与能力:倘若水流湍急,流速非常快,是不是任意一条船均能到达河流正对岸?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总结结论:当在船的速度满足:v2﹤v1时,才可垂直河岸过河。另外,布置提高题,学生课后思考,试着解决:倘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比水流速度要小,该如何开船,过河距离才最短?这样,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样任务,可让学生深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自学的能力。

三、网络促学,多向交互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也是有效资源的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营造出便于联想的学习环境,可以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丰富多样的图文信息,开阔视野,或者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减少实验误差;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媒体,与老师直接对话,得到辅助与启发,与其他同学讨论,互帮互助。这样,在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方式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采取网络教学,让物理课堂由封闭转向开放,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如分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若教学条件允许,可根据学生与教材内容,合理查寻、整理资料,制作学习网页,开展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料、课堂检测、交流园地、拓展学习、给我留言、有关链接等按钮。比如拓展学习:学生依照所给的问题提示,查阅并整理网页上的内容,而后在论坛上发表个人看法。课堂解决:描述物体运动v-t图象以及s-t图象的联系与区别。

课后思索:①在曲线运动中,是否可以作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呢?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怎样借助其速度图象算出物体运动的位移?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更自由、更自主的学习,也拓宽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突破教材束缚,延伸课堂内外,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索、观察与实践,自主发现与理解万千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各种规律,实现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学习。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 自主探究 引导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引导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故事牵引,推导分析

物理知识的背后总会有相关的发展史与故事,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开发与利用,是给物理教学“添色加趣”的有效手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穿插有关物理故事,牵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推导与分析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发掘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故事引入:关于“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要比轻物体下降快。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始终信奉这一学说。但伽利略用简单地科学推理,揭露出亚里士多德上述理论的矛盾,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质量无关。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现在请发挥你们的抽象思维,利用所学的知识推导,跟着老师一起推理验证下吧: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如若把轻球与重的球绑在一块,那么整体质量肯定大于原来重球,根据“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降得快”的观点,那么绑于一块的两球会先到地面。(演示课件)这是顺向思维推理的。接下来逆向思考、推理:假如有2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设轻球与重的球下落速率分别是4m/s、8m/s,将其绑绑于一块,但轻球会被重球拖着,整个系统速率则少于8m/s。这样,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假设中可推导出重物落得更慢的相互矛盾的结论而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加深理解,并发现空气阻力作用才是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自学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避免“满堂灌”式的做法,给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快乐,使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有效教学策略,即围绕需要解决、突破的问题,设置有关情境,提出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再相互评价、改进,最后老师进行评价与小结。这样,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师生之间也有了互动与交流。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操作探究,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运用环节,布置小组讨论任务。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抗洪抢险时,需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到河流正对岸,该如何开船?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使其自主探寻解决方案,而后各组再相互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再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解题思路。

设船和上游河岸夹角为θ,v2=v1cosθ,d=v1sinθt,联立两式,则可得出时间。而后拓展,强化知识与能力:倘若水流湍急,流速非常快,是不是任意一条船均能到达河流正对岸?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总结结论:当在船的速度满足:v2﹤v1时,才可垂直河岸过河。另外,布置提高题,学生课后思考,试着解决:倘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比水流速度要小,该如何开船,过河距离才最短?这样,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样任务,可让学生深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自学的能力。

三、网络促学,多向交互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也是有效资源的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营造出便于联想的学习环境,可以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丰富多样的图文信息,开阔视野,或者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减少实验误差;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媒体,与老师直接对话,得到辅助与启发,与其他同学讨论,互帮互助。这样,在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方式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采取网络教学,让物理课堂由封闭转向开放,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如分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若教学条件允许,可根据学生与教材内容,合理查寻、整理资料,制作学习网页,开展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料、课堂检测、交流园地、拓展学习、给我留言、有关链接等按钮。比如拓展学习:学生依照所给的问题提示,查阅并整理网页上的内容,而后在论坛上发表个人看法。课堂解决:描述物体运动v-t图象以及s-t图象的联系与区别。

课后思索:①在曲线运动中,是否可以作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呢?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怎样借助其速度图象算出物体运动的位移?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更自由、更自主的学习,也拓宽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突破教材束缚,延伸课堂内外,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索、观察与实践,自主发现与理解万千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各种规律,实现有效学习。

牵引驱动 篇4

我经常听到同学们诉苦说,自己明明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可是总是不知不觉地走神,每次课后都自责、后悔,在桌子上贴提示语也不管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大体来说,如果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时缺少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就等于没有目标牵引或任务驱动,所以就缺少主动性,不能实现双向互动,注意力肯定会不稳定,溜号便有可乘之机。学习是一个程序,每一步之间都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所以,要补好预习这一启始程序。

其实,预习就象军事战略上的侦察活动一样,即,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我们上课学习也是一样,必先通过预习来知已知彼,从而提高课上的听课效率,掌握课上的知识。

可见,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预习是个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怎样预习?笔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给出如下三种预习方式,方便同学们进行选择实践。

课前预习(小预习)——扫除障碍,明确目标。

这是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习方式,时间安排在每天晚自修后段、早自修,或者是课前的几分钟。只要对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粗读一遍,用铅笔标出如下问题就可以了。第一类问题:漏洞。即,这类问题是已经学过的,但我已经忘记了,它可能是旧的概念、定理、公式和原理等。找到后,用铅笔标上“○”号,表示这是漏洞,赶紧补上,以免成为课上听讲的障碍。(我们在理科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教师要讲的是解三角形的知识,可是在推导新定理的过程中却用到以前学的三角函数变换的知识,而课上老师会认为这是大家已经掌握的,所以不会也不能过多重复,如果你已经把相关的知识忘了,思维一下子就停止在这个知识点上,老师往下在讲什么你就不清楚了,当你再跟随老师的时候,知识已经“脱节”了。如果在预习时,发现并标明这些问题,马上温习,补上漏洞,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第二类问题:重点。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它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文本的中间部分,新教材里会对一些核心概念等用黑体字标明。如果自己还有补充,就用铅笔在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用“☆”号标出。提醒自己这是课上要专心听的地方,便于把自己对本内容形成的初步印象与老师课上的讲解形成对比。第三类问题:关键词。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要打好双基,这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要紧紧抓住概念叙述过程中的关键词,并用“·”标出。这在后续的听课过程中可以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把握得是不是准确。第四类问题:难点。顾名思义,就是本课内容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后用“?”号标记。很显然,这是自己课上要集中精力去听的,激发自己迫切的求解心理。

这样的预习虽耗时不多,却实现了“扫除障碍,明确目标”的前期准备,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暗示”。有了这样的目标牵引与任务驱动,自己课上一定是积极主动的,怎么可能会经常溜号呢。

坚持做下去,效果是惊人的!

章节预习(中预习)——发现重点,弄清框架。

这是对知识的模块式预习方式,所需时间相对较多一些。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其它相对较长的自由时间里。和课前预习不同,同学们可以按如下几点来操作。

读读本章(单元)大标题。想想“这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有关这一章的我都知道哪些”、“本章将有哪些我已经学过的知识”等。

读读本章开篇的学习目标或引言。想想自己“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完本章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

读读每一小节的标题。想想它的含义,这不仅是本章知识的子目录,也是本章知识的关键词。

读读每小节的第一段。新教材中每一小节往往都是由一个小问题或者小故事开始的,在我们的思维被激起后提出新的概念,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读来轻松愉快,对提高本学科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好处。

读读每一小节的黑体字(或图表)。视觉性材料能成为容易掌握要点或细节信息的引路人。

读读课后题。大体知道这一章的内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大体了解将来考试要怎么考。

读读小结和阅读材料。因为大脑的记忆是网状的,章节后的框图式或条目式的小结非常便于我们结构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而阅读材料要么非常经典要么非常生活化,对培养我们的“问题解决”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课前的预习相比,章节预习的方式会使我们的站得更高一些。不仅对背景知识有了准备,而且这种心理上的优势更容易促成课堂上的思维互动,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听,有主动权地做。

学期预习(大预习)——立足整体,高瞻远瞩。

这是预习的高境界。这种预习方式对时间要求更多,对自学能力要求更高,也是成为一个学习高手的必经之路。时间安排在开学前或学期初学习任务不太忙的时候。集中一定的时间通览新的教材,进行较为系统的自学,从整册教材的角度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缓解开学后平时学习的困难。

这里介绍一种称为“SQ3R”的阅读方法。“SQ3R” 的观点是阅读如登山:初次登某座山时,先做深呼吸,大致察看一下山的轮廓后,再开始登山。看准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山势怎么样?山谷有多深?在登山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树木或山谷,还有围绕着山谷流淌的清澈的水。登上山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俯视一下那座山的模样。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整个轮廓,而且是遥远的、模模糊糊地看到江河、田野和村庄,异样的风光尽收眼底。

什么是“SQ3R”?SQ3R学习法为美国艾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F.P.Robinson)所提出的一套读书方法。“SQ3R”是指①浏览(Survey)→②质疑(Question)→③精读(Read—R1)→④背诵(Recite—R2)→⑤复习(Review—R3)。

最好强调两点:

预习是为了上课更有效!

上一篇:超长物料运输车下一篇:提升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