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场地十篇

2024-04-29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1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是一个县级区, 总面积1316平方公里, 有372个行政村, 2010年乡村人口45.3万。近年来, 尧都区认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认真实践, 大胆探索, 在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乡村建设总体现状

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 尧都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5440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6元。全区农业增加值7.6亿元。

2. 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59万千瓦;拖拉机5522台;联合收获机从无到有, 2010年达到58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225部, 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 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不断增加,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先后实施了涝河水库加固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改造中低产田2.6多万亩, 推广保护性耕作16万亩。实施“村村通”水泥 (油) 路工程, 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 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也提供了基础条件。自来水收益村308个, 372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

3. 不断加强技能培训, 农民素质逐步提高

加强科技服务工作, 建立了农业科技人员驻点承包重点项目科技服务工作责任制, 科技人员进乡进村进基地, 开展科技培训示范和农业农业服务,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 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2010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3万多人, 新转移劳动力1万人。

4.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在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舍改造, 完善村级卫生所, , 医疗服务三级网络基本形成, 16个乡镇卫生院、355个村级卫生所 (室) 、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全部投入使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 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创新并重, 高标准建成109个村级文化站 (室) 、150个农村体育场所。同时不断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 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和“两定一查三评”活动,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二、当前的突出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足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很大投入, 不少乡镇、村委因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欠账很多, 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特色农业规模不大, 龙头企业发展不快,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不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农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低

由于地理条件所限, 全区仍有相当一大部分村子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设施老化, 没有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 缺少集体学习、活动场所, 影响农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大多数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 文化程度低, 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 而且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较小的老人和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 各类村庄发展不平衡

由于尧都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 地形复杂, 形成各村不同的特点, 既有城郊型, 也有纯农业型, 还有资源型和工矿型, 各村之间的产业和地理特点不同, 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不一样, 发展程度也不平衡。从乡镇来说, 城郊乡镇和工矿型的收入较高, 而有的纯农业乡镇收入则很低, 各村内部的差别更大。这就给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则带来困难, 必须因地制宜, 分阶段分层次分步实施。

三、启迪和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 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要把这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办到农民心坎上, 取得农民的信任, 最终达到推动农村经济二次腾飞,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我们现在有许多奠基性的根本工作要扎扎实实去规则, 认认真真去实干。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统筹规划, 全面推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率先发展。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探索打通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 实现城乡的无障碍对接, 把城市文明的建设成果, 及时传导到农村, 让农民也有机会分享现代文明的人类财富, 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 财力也不平衡, 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 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 不搞盲目攀比, 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的全面进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 农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摘要:目前乡村建设总体现状:农民收入增加, 生活环境优化,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现状, 对照新农村建设五个标准, 深刻探讨, 查找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和谐,可持续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2

第一, 农民公德水平是新农村社会文明的表征。社会公德调节的领域和内容的增加, 一方面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功能对社会文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维护并表征着社会文明的有序发展。

第二, 农民公德水平的提高是新农村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维护公共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秩序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在全体农民的共同努力下, 农民公德水平的提高, 对于促进农村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必然起着重大的保证作用, 对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直接的意义。

第三, 农民公德是培养他们高尚道德的起点, 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公德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的、最基本和最起码的规范要求层次, 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 虽然社会公德处于最低层次, 但是社会公德是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的最基本、最直观的标志, 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支柱。

二、农民公德及农村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农村面积广大, 各地农村状况差异也很大, 据笔者调查, 就农村的公德及其建设情况而言, 存在一些共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格格不入的。

(一) 农民公德带有共性的一些问题

1、助人为乐的风尚不浓。

2、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

3、文明礼貌做得不够, 尤其是现代文明程度不高。

4、遵纪守法的观念淡薄。

(二) 农村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乏力甚至缺失。

2、有些农村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德建设的投入不足。

3、有些农村基层政府没有建立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4、有些农村基层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往往单打一, 不够重视广大农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举措

提高我国农村社会公德水平,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和采取有力措施。笔者认为, 主要的是要加强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领导,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核心工作。诚然, 在农村各项工作中, 经济工作是中心、重点和关键, 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但是, 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 不能因为经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 农村公德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农村公德建设, 要想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还是要想千方设百计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很多地方的实践表明,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个地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搞得好, 相反地, 凡是搞形式主义, 搞官僚主义的农村地方, 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取得任何成绩。

第三,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乡村, 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一方面, 农村这一方面的基础存在历史性的薄弱;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国力的限制, 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今后, 国家一定要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这个方面的投入, 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四, 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 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良好乡风民俗。我国广大农村公民中的绝大部门仍然深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影响, 这为他们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工作, 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就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公德水平。

第五,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 加强监督, 奖惩分明等办法,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在农村公德建设过程中, 我们领导者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办法,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 以此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实践中, 例如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就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 农村公德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它对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意义重大, 因此, 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 继续探索, 开拓进取,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公德水平,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农村公德建设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农村公德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农民公德及农村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我国农村公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举措三个方面对农村公德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 探讨

一 现在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现在农村对于电网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因此,相关的电力实施都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来进行完成的,地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对责任和义务不太明确,因此就会带来很大的盲区。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这样就会使得农村的发展更加落后,不能够完全进行工作的明确划分。因此,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农村的电网建设就收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发展。

2.现在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结构的设计和改造都不够合理,因此就会使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不能够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合理的规范没有落实,就会使得成本出现浪费的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去弥补并完善。

3.我国的面积比较大,且复员辽阔,因此有着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这样就会使得那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电网的发展,环境和地理原因的限制又给电网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迟迟不能解决。

4.农村的用电往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季节性的用电情况就会使得电力的负荷承受力被要求更高。这样就会造成线路的损害。会使得风险变大,并且不利于后期的稳定发展。管理方面也不够好,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5.重视宏观调控,忽视科学管理。由于现在农村大部分的设计和工程建造都要有政府的指挥才能进行。工期也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就有待考证,会造成因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但是,电网的工作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容易引起危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6.用户的内线改造不同步于电网的改造。现在很多的农村都会乱接电线,没有安全意识,导致线路老化,对后期的发展非常不利。往往会产生电路的运行不稳定等情况。因此,现在很多的电线都存在不稳定性,要是带动电器,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导线过热,就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隐患。不仅如此,诸多用户在户内都缺乏保护设施,户内缺乏闸刀开关,有的仅用一只容线盒。现在的用电受威胁比较多,农民的用电意识又不够科学,所以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进行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合理的规划

结合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配电可以进行封闭式的方式进行。将电网的整体情况落实到一个环形的模式中,这样,在正常的运转中,就能将很多的线路行程树形的敷设,能够将故障通过开关来执行,避免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能够让电源的负荷产生一定的转移,分散符合带来的压力。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作为布局基础,合理的设计能够将电网的后期可持续发展稳定,并且能够保证供电的正常和安全。对负荷方面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比较高,比较灵活。充分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

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我们要有着明确的认知,能够判断功率耗损的情况和类型。变压器的损耗比较小,就能够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且判断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的情况。要根据电流的密度来判断,并选择最适合农村用电经济的方式,能够改善电力的情况,将资源能够妥善利用,得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尤其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小型电站来就近供电,由此避免长距离供电带来的功率损耗。

无功率耗损的情况,往往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用户操作中,就会出现缺额。要保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才能够稳定功率耗损情况。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就能够将各种的耗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采取合适的变压器和供电的模式来进行符合农村经济情况的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进行并联电容。这样也能够一定意义上形成补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可以采取发电机来进行补偿,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静止无功补偿器来进行补偿。

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可靠的供电是建设农村的步伐之一,也是改造农村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保证农村用电的安全和稳定,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措施:

(1)根据农村放射性电网的情况,在分支上进行开关的安装。能够进行分段,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能够缩小停电时波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利于后期的维护,能够尽快查明故障的原因,不断进行维护,尽量使得停电时间最小化;(2)要将监控情况进一步优化,要时刻掌握供电的情况才能够进行操作和处理,因此,要将时间应选在负荷的地区低谷期,减少停电影响。

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往往线路在安装建设中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电压的不稳定,往往会出现变压器的故障,影响正常的供电。因此可以进行分析并安装开关来控制。现在的科技不断发展,要将稳压技术利用到农村电网的配置中。将家庭用电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补偿要及时,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要妥善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完善电力的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无功耗损补偿提升,完善用户的配电情况,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用电,提高用户的电压。

5.电网保护的改建措施

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巨大的推动,因此,要让信息模式的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对其输电线路应配置自动重合闸。对35kV的电网应对其配置故障录波装置,10kV线路应采用二段式相间电流保护。

6.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正确思想

领导和政府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首先开放思想,对电网事业有着明确的认知,才能够进一步建设农村电网,发展农村供电配电系统。要将各种会议进行经验整合,不断分析和讨论农村电网的建设重要性,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广大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改善农村的发展情况对促进我国整体国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实践入手,从电网建设开始将农村的规划进一步落实,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村能够发展改革,成为带动我国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吴文庸,汪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23)

[3]许云.新农村电网建设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8(5)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4

暨组织、场地建设现场会发言材料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村老年体育活动,加强了农村老年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环境。现将我镇的做法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中心带动,配套建设。2009年,在全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浓厚氛围下,镇党委政府投资52.8万元,装饰原镇二中教学楼2200余平方米、整理室外活动场所2000平方米,作为镇文化活动中心,并在该中心建成门球场1个750平方米、篮球场1个、健身场1个。同时,投入20余万元,购置图书5000册、投影仪1台、电脑20套、棋牌桌、台球桌、乒乓球桌各2套、健身器材30套,为老年人提供了设施齐全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运动场所。

现在,白天老年人在门球场上大显身手、活动室内吹、拉、弹、唱;夜晚,活动中心灯火通明,广场上,老年秧歌翩翩起舞,灯光下,年青小伙劲歌热舞,形成了**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综合规划,逐步推进。根据新农村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要求,镇党委政府对全镇老年体育活动场所进行综合规划,确定了先进行试点建设、再逐步推开的“以点带面”工作思路。确定

东卜庄村为老年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示范村。该村有村民857户、2770人,60岁以上老年人374人,其中退休干部11人,老年活动基础好。为此,东卜庄村对原办公楼进行改造、提升。安排台球室1间、棋牌室3间、阅览室2间、老年协会办公室2间,达128余平方米。在保证老年活动场地、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将老年活动场所建设与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和远程教育活动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三、完善设施,丰富内容。老年活动场所是老年人休闲、活动的重要场地,老年活动室更是老年人求知、健身的“老人之家”。东卜庄村根据村庄规模,投资21万元,硬化了村文化大院5000平方米,安装场地灯6盏,建成篮球厂1个;整理门球厂1个,购置老年门球活动器材1套;成立村老年秧歌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配备了电视、棋牌、球类、书刊、健身器材等文体娱乐设施。在活动内容上,坚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倡导时代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东卜庄村以老年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室为阵地,聚集和发挥老年人才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

四、激励带动,保证运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的资金和活动经费以政府和村集体经济投入为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充分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老年活动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镇党委政府根据活动的实际,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凡建设标准场地之村,镇政府拨付5000元帮扶资金,确保新建和改建后的老年活动场所能生存、能发展。

五、建设社区,场所预留。东卜庄村作为我镇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村,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资4300万,建成占地200亩的新村,届时,该村能节约土地498亩。该村在新村建设中,提前把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计划,预留出足够的老年活动场所。

六、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一是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老年人体育工作;二是镇制定了政府主管、部门主抓、社会力量帮扶、有关部门配合、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老年活动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镇以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室规范化建设为目标,把老年体育活动纳入镇工作考核,定期检查,及时整改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制定和完善了老年活动管理制度,并通过开展健康文明的老年活动,展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面貌,把老年活动场所真正办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我镇农村老年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重心再下移,决心再加大,再鼓干劲、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扎实有效地做好农村老年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县老年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对51所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状况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期刊资料,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制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指标, 设计可行的调查量表, 发放器材问卷调查表52份, 回收51份, 回收率为98.08%, 有效率为98.08%。

(3) 对比分析法。将调查所得数据与《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目录》的标准进行对比, 然后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

(4) 数理统计法。用常规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平阳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置严重匮乏, 直接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普及, 难以保证学校正常地开展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需要。

(1)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学校的体育场地是开展体育教学、进行身体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它同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同等重要, 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表1可以看出:51所农村小学中拥有200米环形田径场的、200米以下环形田径场的、无田径场的学校分别占27.5%、56.9%和15.6%;有篮球场的学校占88.2%, 有排球场的学校占70.6%, 有简易乒乓球场的学校占60.8%, 拥有室内场馆的学校为1.96%。

从表2的数据分析, 平阳县农村小学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场馆设施, 但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要求, 仍有较大的出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共计有教学班728个, 按国家标准规定, 每6个班配置一个篮排球场, 应配备篮球场和排球场的总数为122个, 而实际调查数据显示的总数为81个, 还缺少41个。每6个班配置两张乒乓球台, 应配备的总数为152张, 而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乒乓球台的总数为88张, 还缺少64张。 (2) 《目录》规定:每个学校要配备室内活动场360平方米。而调查的结果是只有一个学校拥有室内场馆。平阳县地处浙南, 属于多雨水区域,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运动场是泥土性质, 阴雨天就不能上体育课, 给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 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兴趣。 (3) 由于场地的紧张, 学生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经常出现几种活动在一个场地进行的场面, 如在同一田径场有投掷的, 有跑步的, 甚至还有踢足球的, 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进行活动, 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更不用说拥有游泳池、体操房和室内体育场馆。因此,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的场地条件, 需要进行很大的努力。

(2)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现状。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备注:按照相同个数教学班对照同类国家标准, “∑X”表示总数, X表示平均数, “%”表示百分数, “N”表示配置的学校数目, “*”表示视教学情况配置。)

笔者在《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必配和选配中选取了30种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器材 (见表3) , 从调查结果看, 体育器材设施的缺乏在平阳县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器材配备严重不足, 种类不全, 数量不多。难以保证学生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 (1) 从表3可知, 51所学校的器材总配置率是49.57%, 不足一半。其中12个 (含) 教学班以下的30所学校的配置率是41.45%, 13—17个教学班的7所学校的配置率是46.2%, 18个 (含) 教学班以上的14所学校的配置率是61.07%。教学班多的学校器材配置率也高一些。 (2) 所选器材中只有铅球1项配置率均在100%以上。秒表、皮尺、短绳和体操垫配备较多;球类中足球、足球门、排球架的配置较少;呼啦圈、体操棒和毽子缺项做多, 三项的配置率只有15.2%。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学生几乎没有器材可用, 如蔡垟小学的器材配置为零;朝阳乡中心校有6个教学班, 器材总量为1个篮球架, 3个小篮球。

2. 影响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主要因素。

(1) 资金紧缺无力改善体育设施。添加购置体育器材, 改善体育运动场地, 需要一些资金来源。而农村学校地处偏远,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的财力不足, 严重制约着体育经费的投入。另外一方面, 多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改善体育设施。这样, 就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方面不健全, 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2) 体育教师的态度问题。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 有些教师没能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和锻炼。多数学校中不能重视体育科目,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自己的地位得不到肯定, 对工作失去信心, 缺少热情;还有的认为体育器材设施的改善与自己无关, 也并非自己力所能及, 对设施改善持无所谓的态度。

(3) 器材缺乏管理, 闲置较多。现在的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器材管理员, 造成器材疏于管理、流失、损坏现象严重。每个学校都有一些闲置的器材, 有的是年久失修或自然损坏的器材;有的是被脏东西污染了或易被腐蚀的器材;有的是被更新换代下来的旧器材。还有的像平梯、跳箱、单双杠等体操类器材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敢使用, 这些器材常年被搁置在一边, 无人问津,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对策

1. 重视学校体育的地位,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 予以妥善安排。因此, 县里教育部门要支持学校执行《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加强对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 并对落实标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以改善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现状, 满足孩子们强身健体的需求。

而学校领导更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 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 并且不得挪为他用。此外, 要广开财源, 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作为校长和体育教师, 要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力量, 积极和村行政、村企业以及上一级学校联系, 尽可能得到这些部门的支持, 为增加体育经费创造条件, 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逐步得到补充更新。

2. 合理利用与开发体育资源。

(1) 一物多用, 发挥体育器材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 例如:栏架可以来跨栏, 也可以用来作投射门;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利用实心球, 可以用来投掷, 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体育教师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 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使有限的体育器材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 既能满足不同项目对器材的要求, 又能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2) 自制简易器材,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和生活工具等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 改善教学条件, 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的办法。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制作出诸多适宜的体育器材, 如:利用废纸可制成接力棒、纸飞机、纸包等投掷器材。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器材。如橡皮筋、纱巾、小沙包等。自制器材, 不仅能缓解体育器材不足的困难, 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 既节约开支又能物尽其用, 可谓是一举多得。

(3) 巧妙布局, 提高学校场地利用价值。体育教师应仔细地对学校现有的操场、小广场、空地进行规划, 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可以在空地上用油漆画好“跳单双圈”、“跳房子”等练习场所, 以减少器材的重复使用;可以将场地按功能划分几个区域, 如短跑区、投掷区、攀爬区、机动区等, 教师互相协调教学内容, 做到场地分功能, 上课定位置。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多个班级同时活动, 互不干扰, 各个项目活动的时候, 不影响其它活动者。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要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 将低段、高段年级和课时的单元时间尽量错开, 以达到场地器材使用的均衡性。

(4) 因地制宜, 发挥农村地域广阔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农村小学, 操场、器材等方面都不能和城市里的学校相比, 然而农村小学也有他自身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空地、田野或山地, 这些都给体育课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田野里,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越野跑;在竹林里, 可以进行蛇形跑练习;在宽阔的田地里, 孩子们东奔西跑, 尽情地享受着广阔天地的快乐,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自然, 爱护自然的意识。所以,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好的资源, 走出去上体育课, 为学生的需要提供更宽广的空间。

3. 科学管理使用, 延长器材使用时间。

当前农村小学有一定量的体育器材设施, 教师要对现有的器材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避免器材流失、损坏, 尽量延长器材使用寿命。学校要请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器材管理;选择通风、明亮、干燥的房子作体育器材保管室;器材要分类存放, 一目了然;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惜、维护体育场地器材, 在课后、体育活动结束后, 要及时清点器材, 如数送还;要科学地使用器材, 注意定期维修, 如海绵垫子、羽毛球拍、球类等器材的开胶、开线等, 可用专用胶及时粘合或缝补, 及时进行维修。对于一些闲置器材, 要开动脑筋变废为宝、变换用途、合理使用, 以发挥它们的用途。

4. 利用家庭、社区资源, 充实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现在社会, 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日渐重视, 对于文化学习用品的经费投入更是大方, 可以提倡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体育活动器材, 并带到学校互相交换使用, 使学生的运动器材变得多样、新颖。另外, 要多鼓励学生们利用社区里的健身器材进锻炼活动, 以满足孩子们的活动需求。

摘要:本文对平阳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 结果表明:平阳县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严重不足, 远远未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致使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 为有关决策部门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2]王明亮.对闲置体育器材合理运用的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6

以科学发展观强化农村电网建设

高密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级市, 80%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稳则全市稳, 农民富则全市富。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市部分区域出现供电“卡脖子”问题, 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高密市供电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高密市委、市政府的最新经济发展规划, 重新修订完善了《高密市“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 着力打造以220 kV为支撑, 110, 35 kV电网为主网架, 高、中、低压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坚强电网。2008年, 在争取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投资7 262万元, 完成220 kV高仁线建设的基础上, 又自筹资金3 000多万元, 建设了110 kV高夏线和高姚线, 对35 kV夏庄变电站进行了升级改造, 将35 kV姚哥庄变电站扩建为110 kV变电站, 对28条农村10 kV线路进行了大修改造。2009年, 高密市供电公司将自筹资金6 500多万元, 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 改造600多千米农村低压线路, 更换超负荷变压器, 对破旧的电能表箱、达不到安全要求的进户线进行同步改造, 计划建成6个A类新农村电气化镇、28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 完成10 kV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 全市农村电网结构和供电管理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县A类标准。

以履行社会责任打造“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电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赋予了新使命。高密市供电公司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潍坊市率先完成了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接收, 仅农电维护费一项每年就减轻农民用电负担1 000多万元。为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和安全用电水平, 2008年, 高密市供电公司筹资105万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综合改造, 新建标准配电室1座, 改造年久失修的配电室457座, 新增箱式变压器2台, 增容3台350 kV·A配电变压器, 新装配电盘12面, 整改“卡脖子”低压供电线路5.5km, 更换接户线10.2 km, 极大地提高了供电保障能力, 农村、城区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8%以上和99.9%以上。截至2008年年底, 全市更换严重锈蚀的用户集表箱7 900个, 集中外移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51 000只。

高密市经济开发区东观音堂村党支部书记温玉成说:“集表箱、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经过综合治理改造后, 不但用电能量公开透明, 用电也更加安全可靠。去年夏秋季节雨水那么多, 全村没有出现一次跳闸现象。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以真情服务创建和谐供电企业

和谐供电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密市供电公司把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作为打造和谐供电企业的重要措施突出抓好落实, 在全省县级供电企业中率先成立了“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连续4年开展了“万名百姓评议农电工”活动, 把农电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裁判权交给百姓, 以百姓的接受与满意度作为评判农电工工作质量的标尺, 评议结果纳入农电工的业绩档案, 并向社会公开。农电工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现在要想在农电这一行干, 就不能像过去那样由着性子乱来, 必须规规矩矩照章办事。不然, 百姓不容俺, 评议肯定过不了关。”

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成为农电工的自觉行动。2008年10月的一个深夜, 电闪雷鸣, 暴雨倾盆。柴沟镇梁东村刘吉庆家的鸡棚突然停电, 如不及时送电, 40 000只雏鸡随时都可能出现扎堆压死的危险。报修电话打到朱汉配电组, 农电工张言初和台可平立即驾驶摩托车冒雨前去抢修, 及时排除了用电故障。2009年3月13日, 高锻机械有限公司将一面写有“工作周到, 服务热情”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了高密市供电公司。原来, 2月22日, 该公司汽车部件制造分公司配电室的高压柜继电保护系统发生故障, 全公司停电停产。该公司经理姜常升急忙拨通了供电公司报修电话求助, 15 min后, 该公司仁和供电所所长孙军和修试工区副主任冯子刚立即赶到现场检修, 及时恢复了供电。

新农村建设场地 篇7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出台,以及各项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行,我国农村的学校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的学校体育事业仍然发展缓慢,场地差、器材少,就是这种状况所导致的主要表现。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笔者根据农村中小学的现实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改善农村学校的学校体育的现状,进一步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事业。

2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2.1 体育场地差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的世界,很多领域都把信息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以最快速度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就成为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多媒体已走进体育教学的课堂,在不少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在我国有些农村中学却连一个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的简陋的运动场都没有。

文献资料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场地数量不足,农村学校很少有体育馆,多数学校只有一个基本的操场;二是体育场地质量不高,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多为土场地,雨天基本不能用;三是体育场地被挤占或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普遍。[1]

2.2 体育器材少

体育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之一,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实施有效体育学习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近年来,大多数农村学校在常规体育器材上有了一定数量上的配备,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器材短缺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有文献资料调查显示,多数学校拥有篮球架、乒乓球台、沙坑和篮排球等器材;有跳高架、单双杠、体操垫等器材的学校还不足半数;有高低杠、海绵垫等器材的学校不足三成。[2]多数学校的器材不仅数量少,而且陈旧,不足以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3 解决措施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差、器材少,使得学校体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正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也无计可施,不得不削减一部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项目和内容,或者取消一些课余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这种“无米之炊”的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光靠国家财政投资是不太现实的,况且这也得有个过程。但是,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少、条件差造成的场地差和器材少是其劣势,而农村地域宽敞、空气和自然环境好,可利用的空间大,可利用的器材多,对器材要求不高,可进行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多,却也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只要找到这几点突破口,并以此入手,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3.1 场地差的解决措施

3.1.1 动手自己修建简易场地

贫困地区学校的场地虽然差,但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只是没有成形的运动场而已,另外,学校附近的原料也很丰富,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修建场地。如要修建田径场,石块、碎砖、黏土都是现成的,煤渣在锅炉房也有,原料中只有石灰石和少量的水泥花点钱,修建时还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劳动课来帮忙。这样一来,修建一个简易田径场的费用并不太大。依此法行之,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的修建也并非难事。当然,要修建这样一个场地,要靠全体师生长期策划,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3.1.2 发挥农村体育的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非体育场地

在农村,大草坪、礼堂和冬季空闲的农田就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做游戏,上武术课、体操课,还可以打羽毛球,踢足球;在台阶、楼梯、花坛、树林等地做跳台阶、跑楼梯、沿花坛跑和绕树慢跑等活动,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3]利用田野山坡设计开放式教学情景,可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南方的夏天,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几名老师带学生下河游泳;北方的冬天,可以选择滑雪、滑冰等项目进行锻炼。另外,单一简陋的场地有选择的加以简单的改造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围墙对墙投掷、做屈臂撑或推隔离墙练习,利用乒乓球台做障碍跑练习,这样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而且还容易调动学生情绪;在跑道上加入凳子做接力比赛,学生跑过时可以跳、钻、绕过,还可以在连接的长凳上行走,可以增强学生的灵敏性;用凳子间隔摆成跑道,做直线跑、曲线跑、加速跑的标志,也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4]

3.1.3 因地制宜,多开展一些不受场地限制的活动项目

在教学当中要考虑自然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多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如跳绳、跳皮筋、跳飞机、跳格子、丢沙包、拔河等,还有一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荡秋千、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而且这些项目能玩出很多花样,同样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这一特长,把水平高的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小型的单项比赛,加以正确引导。[5]另外,一些传统游戏,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学生也比较喜欢,应该适时运用,在有限的场地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学生锻炼的效果。

3.2 器材少的解决措施

3.2.1 发挥潜能,自制所需器材

对于做工精细程度、规格标准要求较低的器材或器械,完全可以自制,像肋木、跳高架、爬竿,甚至跨栏架、乒乓球桌等。农村可以用来自制器材的资源很多,翠竹可以用来制作标枪;稻草、藤条可以编成拔河绳或者跳绳;合适的石块还可以用来代替铅球,这样自制器材的费用只需购买同类器材的20%—30%,大大节约开支。另外,还可以创造性的自制器材,如旧麻袋装上破布、棉絮就成了垫子;废旧车内胎可做成简易拉力器;塑料包装袋可以做成简易杠铃等。[6]

3.2.2 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对于一些不能自制的器材,如球类器材,则可以由学校出面与高一级学校或专业队联系,收罗其报废的相关器材,比如说乡下的中小学校可与县级中小学校联系,县级中小学校可与市级大中专院校或专业队联系。一般说来,高一级学校的器材要丰富得多,且每年要更换一批器材,像球类器材,报废了并不是破了烂了不能使用,而是磨损到一定程度需要更新而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器材紧张的矛盾。

3.2.3 合理安排,资源共享

还有一部分器材既不能自制,由于磨损较小,价格昂贵,也不可能通过高一级学校所得,像武术器械、跳高用的海绵垫等。这些器材、器械又是教学所必须的,那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相邻的几个学校的这部分器材实现资源共享,在安排教材时,几个相邻学校协调统一,错开相同教材的教学时间,交换使用这部分器材,达到正常教学的目的。这些措施的实施既能解决农村学校缺乏体育器材的困难,又能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还能使体育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目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差、体育器材少的困难还比较突出,极大的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在经费少的客观现实条件下,只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师生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变不利为有利,大多数农村学校是可以获得较好的场地、较多的器材,以正常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事业。

4.2 建议

1.开动脑筋,群策群力,自己动手修建部分场地、制作部分器材,满足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基本需要。

2.农村的空地较多、较宽,要合理利用闲置的空地、场地和材料,开发其使用价值。

3.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少,因此要合理计划和管理体育经费,将其用在急需的地方,提高其使用功效。

摘要:相对而言,我国农村的经济不发达,这势必导致投入学校体育的经费也相对较少,场地差、器材少的现象就是经费不足造成的。本文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场地和器材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农村学校的自身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体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参考文献

[1]简德平,张厚福,田智会,易三平.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郭李亮.我国西南诸省(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3]李健.谈谈农村学校小场地如何组织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4]张怀锦.巧用凳子作器材[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5]张家平.浅谈农村中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阳光体育比赛新场地 篇8

在这种背景下,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机器人实验室决定研发一个更有广泛性、基础性、灵活性、兼容性的比赛项目规则。经过努力,“阳光体育2013”场地任务赛诞生。它具有器材门槛低、场地造价低、任务内容灵活、选手真正参与等特点。

阳光体育的赛场成本低、标准统一:场地底色为白色喷绘布,尺寸与FLL相同,长1140mm、宽2356mm,小巧、便携,边框灵活。在赛场的起点设计上加入了选手运行线路策略的創新选择,让选手在多种方案中灵活果断取舍。有效场地被划分成1~9个区域。

参赛机器人的生产厂家、型号不限,手工自制部分部件均可参加比赛,这一规则给了选手很大的展示空间。

选手分组方面体现层次分组:参赛队由2名队员组成,比赛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3个组别分别进行比赛。小学组四个任务,初中组六个任务,高中组八个任务。规则设计了60分钟封闭编程调试,参赛选手在比赛场地房间内封闭设计与调试后进行二轮比赛,让选手能真正全程参与活动。

阳光体育任务赛精心设计8个场地任务模型,让选手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发展。

1.足球射门。本模块任务就是踢球入门,规则中设计了自由的任务完成方法:机器人身体完成、精心设计手臂结构完成、搭建稳定结构完成任务。

2.长跑。体现健康理念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3.喝水。机器人将“水瓶”移动出本模块,规则中特意未设定水瓶最终的位置,让选手选择任意方式、任意目的地将 “水瓶”带离场地,为选手设计机器人线路提供自由选择机会,从而充分体现选手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选手的自信心和想象力。

4.射击。机器人通过手臂或者身体触发射击装置完成任务。

5.空地热身。机器人到达“广场”转盘后开始任意发挥动作,做为场地中心的重要位置,选手能通过这个任务的灵活巧妙完成,做好下一个任务的准备,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全局意识。

6.清理操场。选手从任意位置进入操场,清理其中的电池“杂物”,选择如何清理由学生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向和时机任意选择,全程让学生自由设计,体现环保理念。

7.跳田字。机器人模拟儿时跳“田”字游戏,选手在游戏中可以应用不同方案,通过线路优化,选择自己擅长的寻线计数或者双光感寻线,也可以选择结构设计完成任务。

8.练嗓子。机器人活动的开放性强,任务设计也是自由多变的,模块要求机器人自由发挥,只要带有声音来展示自己即可。这个任务在于满足选手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给选手们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 篇9

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体育的最重要问题是体育人口,体育经费、体育人才、体育运动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服务产业。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1 . 1 新农村建设方便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人口集中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发动和推广,社区中的人也就成了潜在的体育人口,为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体育工作有利于开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有很多老艺人,他们是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和文化是我们先辈人在实践中巨剑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事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 2 新农村建设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

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不足和场地器材相对困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城镇建设体现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小区建设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必然存在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健身长廊,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在小区中必然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设施的建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使这些体育设施发挥他们的作用,得到正常的维护,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肯定会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为体育经费来源以及体育经费的融资提供了保障,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 3 新型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滋生了人民对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知识在农村比较匮乏,体育运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干农活就是锻炼身体,做体育运动会被人冷嘲热讽,会被认为“吃饱撑的”根本无用。这种认识观念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这个群体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作强度的下降,出现了很多由于缺乏正常锻炼而产生的富贵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在农村主要的锻炼方式就是跑步,广场舞。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能选择的活动项目也比较少。农村体育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好农村体育对扩大体育市场满足体育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有促进作用,同样农村体育的也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作用、体现社区功能方面、丰富社区生活、增强新农村内涵等。农村体育有利于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 . 1 农村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发动

新农村建设开建之初,小农思想、和乡土观念严重的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新的示范小区和新城镇的建成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社区人民在体育广场翩翩起舞,在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尽情的释放着他们的快乐,社区的便利,社区的城市化生活,潜移默化的改造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见,客关上增强了人民对城镇建设得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宣传,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通过体育媒介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作用,对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2 . 2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城镇的内涵, 增添生活色彩有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乡土气息,很多体育传统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在柳林镇申请中心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柳林花鼓,降狮舞等一大批民间传统项目,广泛的宣传了柳林的光辉形象,展现柳林镇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特色大大地增强了新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新农村建设成有文化,有特征,有色彩的城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2 . 3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活力。尤其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人民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可以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宣扬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神文明进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发展好农村体育事业,利用好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就能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服务。

2 . 4 农村体育经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外的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贡献值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体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就有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壮大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同需求必然涌现出来,相应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定会大幅增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培训,档次不同的健身指导,人们对运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健康的需求等等。体育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发农村体育市场,搞活农村体育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

3 . 1 努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产业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体育经济,发展体育市场,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资料显示中国有九亿人在农村,但是农村的体育发展却很滞后,农村体育经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利用农村体育潜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途径,利用体育的平台,唱好一场经济发展的大戏。

3 . 2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产业

农村体育服务业的现状很薄弱,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体育服务行业缺失的短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也在显著地增加。但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机构可以说少之又少,一方面体育人才大量闲置,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抛弃专业另奔前程。另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强大,当然这种强大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体育服务行业也是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3 . 3 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事业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村休闲体育可以以本地的民土风情,独特风格为特点发展休闲体育经济,例如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把体育元素整合到游戏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戏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附近地貌地形特点,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迷宫激战、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马术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吸引远近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快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农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服务。

4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在,农村体育遇上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他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好发展好农村体育,让农村体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同飞,让中国的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之梦跨越。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农村体育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对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建设 篇10

一、忽视人文建设的几个具体表现

(一) 农村文化的失调。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 使我国广大农村面临严重的问题, 表现在:优秀文化遗传的流失, 封建落后文化的复兴, 文化交流融合缓慢, 农民文化自主创新不够, 面对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陷入彷徨、迷惘之中, 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传统文化已不大认同或存在认同苦难。

(二) 虚假的城镇化和贫困的城镇化。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盲目追求GDP, 结果小城镇建设起来了, 工业区也漂亮了, 财政账户暂时有钱了, 农民碗里暂时有肉了, 但同时污染严重了, 环境破坏了, 农民居住地和优质耕地被成片的毁掉, 许多农民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境。

(三) 农村劳动力资源尚未完全开发。

强调物质建设, 吸引投资, 认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以资源消耗为主, 掩盖了提高人口素质这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 但这种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能耗高、效率低, 这种发展模式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不是长久之计。今后我国需要把发展的重心和目标转移到注重开发人力资源上, 在各种资源中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这将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一步。从一定意义上看, 中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质资源, 也不是世界总量前几位的自然资源, 而是尚未完全开发的人力资源。在中国, 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使自然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的首要对象。

(四) 道德修养的弱化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在广大的农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 以及农民进城务工后受城市氛围的影响, 农村社会中的不诚信因素在增长, 道德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 宗族、血缘关系在弱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法, 不守法, 造成犯罪率在上升。

(五)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政府官员往往以国家视角、政府视角来看待新农村建设, 把解决三农问题看成结果, 农民处于被动地位, 扶贫变成了扶政府, 县政府大楼盖得豪华气派, 农民却依然一贫如洗。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规划、帮助, 但新农村建设事业要成功, 就必须依靠农民和村民组织, 以村民为主导, 没有农民的参与和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农村就不可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新农村建设将沦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做秀运动。

从以上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 站在人文精神的角度上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是改造和提升农民,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当今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中重物质投入, 轻软件建设的倾向, 已经造成农村改革进展缓慢, 新农村建设没有体制性突破, 农民组织化程度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 只有加强人文建设, 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挖掘人文资源, 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人文建设它追求的是对人的本质、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 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求善求美是其核心。因此, 人文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性力量, 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功力, 特定的农村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在一起的, 这些条件构成了农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

二、新农村建设中人文建设的重要性

(一) 人文建设中人文精神能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创造力。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 它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充分尊重, 而这种尊重恰好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对劳动者的这种尊重能得到充分体现, 必定能使劳动者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二) 人文建设能刺激农民生产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是分工协作的经济, 分工越精细, 协作越严密, 生产的效率就越高。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正好与人文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人文建设所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农民之间能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三) 人文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

人文建设强调良好的道德, 合理的制度, 井然的秩序, 这就使农民能正确面对经济的增长方式, 使经济增长不是以环境破化为代价的。

(四) 人文建设能改善农村社会风气。

人文建设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增加新农村的文明发展程度, 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农民的素质, 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国外农村人文建设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借鉴

(一) 日本。

日本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 它的国土面积小, 但日本在战后却能够很快恢复经济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 这得益于日本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小, 但农业生产的增长, 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是显著的。日本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功依靠两种公共资源, 一是向发现和发展特别适于日本的生物和其他条件的农业要素的研究工作的投资。二是向教育的投资。这种教育不仅是针对农民传授知识的作物专家, 而且是针对农民本身, 尤其是提高农民使用包括复杂而困难的耕作实际在内的新技术的能力。日本所取得的经验对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其农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发达, 而发达的农业教育, 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方面, 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从两个方面来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一是足够的资金投入, 二是立法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文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在21世纪, 人才资源将是一切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 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而教育也将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产业。教育与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因此, 要加大投入, 实施农村教育计划,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为农村以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1. 应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力度。

要想提高中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源水平, 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 尤其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 调整教育投资机构, 使重点转向基础教育。

2. 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应包括:一是村级教育。主要是通过扫盲运动, 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 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 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二是城镇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 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 系统的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 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专院校为主, 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教育, 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

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研制, 推广应用迅猛异常, 不论是常规专业教育, 还是非常规职业教育, 都无法跟上这变化莫测的形势, 及时的培训, 甚至是超前的培训, 具有“短、平、快”的特征, 它能使农民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补充。

(二) 推动农村的法律化建设。

1.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民主法制素质。

农民民主法制素质是构成国民整个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 农村人口多, 居住分散, 农村法律宣传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 把法律交给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点和优点。

2. 加大执法力度, 净化社会风气。

增强法律宣传和执法力度整治农村社会治安, 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因为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 偷窃、抢劫严重干扰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必须加大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通过规定并严格实行村规民约等有效形式, 逐步改进村风民风, 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这需要作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二是对于失业下岗人员中无法保障生活的特困人员, 应给予特殊照顾;三是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 尽快制定出台如《社会保障法》、《促进就业法》等法律法规, 将就业、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 使其在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进行;四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纵所周知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 乡村人口众多, 交通不便, 通讯设备落后, 乡村卫生保健体系薄弱, 卫生防治能力差, 医护人员素质低。农民对防治非典等疾病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 必须加快集医疗、保健、康复、预防等综合性服务在内的农村合作医疗重建步伐, 只有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农村环境整洁卫生,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四) 加强道德资本的投入。

如今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诚信美德正在遗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道德资本为基础,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氛围, 通过积极意义上的激励与消极意义上的防范。道德能够引导农村社会的发展, 提高农村发展的和谐度。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 是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从目前的形势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前进的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 只要我们真正领会新农村建设中“新”的内涵, 并采取正确的适合国情的方法, 脚踏实地的坚持下去, 相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在当前就是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输血”更应该帮助农村自己“造血”。因此就要在保证物质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人文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 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倡导人文精神, 促进农村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一.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人文建设[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 2

[2].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桂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言, 2008, 3

上一篇:四川近代下一篇:城市广播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