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模式十篇

2024-06-02

国际金融模式 篇1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目前, 较为主流的观点把互联网金融分为第三方支付平台、P2P小额借贷平台、众筹股权投资平台以及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平台等四种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下, 涉足互联网金融的公司企业蜂拥而至, 互联网金融热度不断上升。

从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企业来看, 阿里巴巴已经撒开了一张互联网金融帝国的大网, 腾讯申请了小额信贷的牌照, 宜信、拍拍贷、开鑫贷等P2P平台层出不穷。电商行业的京东、苏宁、金银岛、钢联、易钢在线等都在逐步开展B2B供应链金融业务; 券商也纷纷与电商合作, 华泰证券等券商纷纷开启网上开户模式。

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规模来看, 其交易数量迅速增长。到2012 年11 月, P2P网贷行业的交易总量高达200 亿元; 国内获得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197 家企业在2012 年交易规模已高达3.8 万亿元, 同比增长76%。从线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看, 各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化, 金融产品标准化, 各企业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以阿里金融为例, 阿里巴巴在金融服务领域已包括贷款、担保、保险、信用卡、支付结算等全流程。

二、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

从2013 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创的元年发展至今, 短短2 年多时间,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究其原因来看,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 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带动主要交易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迁移

全球网民增长迅速, 2014 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全球最终用户的生活、工作平台均大规模向互联网转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互联网模式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也因而有了广泛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 大数据、云计算为互联网金融奠定技术基础

大数据包含了互联网、医疗设备、视频监控、移动设备、智能设备、非传统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 企业从不断生成的交易数据中获取万亿字节的有关消费者、供应商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信息, 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全面的“征信系统”。

在拥有大数据后, 还需要对大数据进行系统的筛选、提炼、统计、分析、应用, 才能科学、有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大数据这个金矿, 使数据变成信息、变成智能、变成商业价值, 而云计算是目前解决大数据信息处理最重要有效的手段。海量数据与云计算并行, 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 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 增加信息的利用率。

(三) “个性化、多样化、自助化、碎片化理财”需求巨大

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期望, 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人们不同种类的金融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传统金融提供的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投资理财组合, 供不同的客户挑选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根据自身实际财务状况, 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

同时, 互联网让用户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办理各种业务的甜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人们的时间和效率意识凸显, 在传统金融行业时常面临的排队, 物理网点少, 距离远等问题就使自助化的理财方式呼之欲出, 人们特别希望能随时随地动动手指, 点点鼠标就能把业务办成, 所以互联网金融需求应运而生。

另外, 由于客户闲散的资金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 “盘活”, 一般就躺在银行的活期定期账上, 只能被动接受低利率, 这就形成了碎片化理财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正是利用了互联网行业的“长尾理论”, 将无数的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起来, 进行投资理财。由于互联网平台没有地域限制, 加上支付便利, 成本较低, 大部分还减免手续费, 从而使得“碎片化理财”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

(一) 参与者方面

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 除了股票等直接投资方式以外的几乎所有投融资活动都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进行展开。所以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其参与者可分为三大类: 投资者、银行、融资方。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金融脱媒的步伐。资本市场上, 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 经济发展也从银行主导的经济格局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所以,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银行丧失了其霸主地位, 参与者投融资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金融脱媒降低了投融资的成本, 提高了投融资效率, 分走了传统银行的一部分蛋糕, 迫使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

(二) 操作平台方面

显而易见, 传统金融模式的大部分业务都需要客户到金融机构网点去操作。客户必须亲自到银行或券商的营业网点办理有关的存取、买卖业务, 且同时需要携带大量证件、现金等, 非常不方便。

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互联网平台给每一位用户都提供了自助化的财富管理通道。各家互联网金融商把金融超市搬上了互联网大平台,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财富管理目标, 大部分业务只需要客户动动手指, 点点鼠标即可办理, 大大降低了理财成本, 方便了群众的投资理财。

(三) 征信体系方面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统计的指标均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核的重要信息, 所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对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法律规定的非金融机构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 更不准许使用征信系统的信息, 这就大大增加了网贷企业的风险, 无法实现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的交换与更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一个覆盖面广泛、受众更宽的征信系统以解决整个行业的信用信息缺失问题。这一点需要我们的监管层引起重视, 尽快解决。

(四) 信息处理方面

传统融资模式下, 金融机构获得一般企业, 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 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同时, 在获得信息后, 金融机构处理、分析、审核信用信息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通常还要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增加信贷风险。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随着人们与互联网关系的日益密切, 客户在互联网上留下众多交易信息记录, 在社交网络和电商中生成了大数据。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 强大的搜索引擎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和组织, 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信贷审查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迅速定位, 节省决策时间。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 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五) 支付方式方面

与现金、票据和信用卡等传统的支付方式相对比,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 (超级网银) 开账户 ( 存款和证券登记) 。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 替代现钞流通。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第三方支付业务异军突起。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及交易安全等优势, 一方面解决了小额支付下产生的货款转账不便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互联网交易的欺诈风险, 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信贷产品方面

各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产品, 由于受到其运营模式的限制, 所有的信贷产品大多同质化, 期限不等但相对较长, 缺乏灵活性, 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要。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由于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直接对接, 信息高度对称, 这就有利于为客户量身打造完全符合其需求的信贷产品。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 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 信息充分透明, 定价完全竞争, 因此最有效率。

(七) 信贷风险方面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 信贷风险的来源都是信息不对称。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信贷的信息的搜集与审核易受到人为的影响和控制,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能取得的数据信息有限以及缺乏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 传统金融在信贷风险的评估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撑下,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仍然无法完全实现信息的对称, 所以互联网金融也仍面临着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问题。

(八) 运行成本方面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九牛一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开发与维护, 平台的研发与创新, 产品创新上, 省去了设置营业网点的费用, 日常服务的职工工资以及网点的系统和设备维护费用, 更节约了在信贷审核过程中的人力、时间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传统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 更需要央行等监管部门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 敢于打破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金融列入其中, 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监管部门已经启动民营资本办银行试点。中国互联网金融是未来的一片蓝海, 其发展必将势不可挡。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进步,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重点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国际金融模式 篇2

一、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

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审计工作必将承担经济监管的职能。以跨国公司为例, 国际金融中心必将涌入大批的跨国企业。企业业务包括外汇会计、国际财务报告分析、国际企业合并、跨国公司致力于全球运营管理、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下的国际会计和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与解释等等被公认为是跨国经营、跨国上市及管理跨国企业的国际会计和审计领域的主要工具。

(二)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中国优质企业“走出去”作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成长为具有较强实力跨国公司的途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如何审计中国企业是否有资质, 有能力“走出去”在国外站稳脚跟, 是审计人员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审计人员需要把好关, 否则不仅会对企业本身带来损失还会影响中国企业形象, 阻碍“走出去”战略。因此, 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 这不仅有助于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建设, 而且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 上海金融学院应对市场需求开设审计专业

上海金融学院于2009年开设审计专业, 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之一, 就业前景也是相当好。审计专业的总体思路是以师资团队建设为重点, 提高科研能力为基础,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为原则,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核心, 突显金融审计特色,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规划, 其目标与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一致。

二、调研方法

(一)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是以校园学生为主和在职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为辅。对我校的审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研, 针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阐述如何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几点建议。

本次调研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4份, 受调研学生主要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主。调研内容包括审计相关了解度, 英语水平等问题, 见表格1。对在职审计人员采用访谈, 受访者为金融机构内审人员, 采访内容主要为应届审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应具备素养, 国际化审计技能等方面问题。

(二) 问卷内容与相关数据 (详见表1)

三、数据分析

分析调研发现, 上海金融学院大多数审计专业学生还是打算毕业之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例如有32%学生和50.67%学生的长期职业目标分别是会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同时学生也能清楚意识到中国现在最缺高级会计人才。这说明大多数审计学生希望从事审计工作, 并且能够有更好发展。与此同时, 在数据分析时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金融学院2014年问卷数据整理

(一) 审计概念模糊

将近七成学生是因为审计工作的社会需求量大, 就业前景较好和受父母、亲戚等影响选择了审计专业, 只有26.67%的学生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愿意在审计方面深造。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虽然知道自己学习的是审计专业, 但是对于像“审计是干什么的?”, “成为审计师需要具备哪些综合素养和通过哪些职业证书资格考试?”这些基本问题知之甚少。

(二) 英语应用能力缺乏

约九成学生认为英语对审计专业至关重要, 但大多虽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 但语言应用、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从事审计工作的会计师更重要的还是英语应用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化审计人员, 基本素养就是能开展国际化的业务, 而英语作为一门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必将受到频繁的使用, 如果连基本的英文财务报表都无法理解, 编制审计报告将更无从谈起。

(三) 审计专业课程缺少实践

几乎所有接受调研学生都认为审计专业课程中缺少实践环节, 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不紧密。同时, 在企业采访中, 我们发现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缺少经验就意味着难以判断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导致工作无从下手。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存在缺少工作经验问题, 而这只能在审计工作中不断累计来获取。调查数据显示,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起码需要两年时间。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中积累更多经验, 从而缩短岗位适应期, 尽快适应所在单位工作是关键所在。此外, 从事国际业务的审计工作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要求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英语, 需要较强的英语应用和沟通能力。其中内审方面, 还需具备较强写作能力。同时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作为国际化审计人才, 也应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 对国际先进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应该有相当敏锐度和前瞻性。

四、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几点建议

(一) 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实习基地

审计专业课程相对较枯燥且抽象, 为了更好理解审计问题, 应安排适当的暑期实习, 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培养模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走出去 (参与审计工作实习) , 从会计事务所请进高级审计师到学校来讲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 走出去, 就是走出校园参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流程。以学校为主, 联系会计师事务所, 带领学生参观事务所审计流程, 亲身体验审计工作。让学生直观和快速地了解审计的业务流程, 工作内容。采取模式可以是:分批次参观;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参观, 之后与全班分享感悟与心得体会。

第二, 请进来, 是从会计事务所请进来, 邀请在职审计人员讲座。了解最新审计市场信息, 讲授审计人员在实践经验方面的工作经验。重要的是在职审计人员拥有最为鲜活的真实案例, 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 将知识融会贯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双赢”的, 即会计师事务所为学校提供实习工作资源, 促进人才的培养。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提高了知名度, 而且学校可以适时为会计事务所提供更多审计人才。

(二) 加强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上运用最广的语言之一, 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工具。在校大学生不仅应该有计划地顺利通过英文四、六级考试, 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启用外语教材, 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别进行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同时配套一门会计和审计英语的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应包括会计和审计英语相关词汇, 最新的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发展趋势等专题。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虽然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趋同的态势, 但是在某些方面, 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学习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 熟悉国际审计发展动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 掌握系统性的金融知识

要想成为一名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 系统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应该学习基础的金融知识, 还应该掌握诸如金融衍生工具, 包括远期、期货、期权的定价, 因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也是审计上的难点之一。

(四) 熟悉办公软件数据处理

作为一名应用型国际审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应用办公软件处理会计数据。较好的应用办公软件能够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特别是熟练掌握excel软件在财务上的数据处理与应用, 例如制作简单的报表, 运用财务函数进行数据分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五)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我国审计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 不仅起步晚, 而且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因此, 学习和借鉴国外教学模式是必要的。美国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教育体系, 包括多媒体教学、实验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Co-Operation项目等。Dombrowski教授在1993年开始使用实验模拟审计教学, 随后该教学被更多人运用于教学。经研究,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准则应用能力。其模式是将大三大四学生分成3到7人的小组, 对于不同规模和复杂性的非盈利客户进行审计和提供咨询服务, 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 学校也可学习国外将一些会计或审计相关的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相挂钩。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大多数学生应该在顺利完成毕业证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时, 选择通过相关的技能证书, 例如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证书、注册管理会计师证书等。

总之, 应用型和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开发相关课程、培训项目。此外, 还可以将应用型国际化的审计人才定向培养,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 尤其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丹萍.21世纪现代审计教育现状与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4 (02) .

[2]刘东辉.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13 (04) .

[3]徐爱莉, 张洪源.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分析[J].事业财会, 2006 (06) .

[4]周婵, 方敏.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比较[J].中国商界, 2010 (02) .

[5]陈婕, 曾晓虹.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11 (04) .

[7]商思争, 周雯, 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 2012 (17) .

[8]张薇.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 2012 (21) .

创新金融模式 挑战金融危机 篇3

由美国始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政府领导人、金融家、经济学家和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我们的会议应当给出一个根治金融危机的方案,而不仅是一纸退烧的药方。

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非是突发的,而是流行几个世纪之久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诸多重大弊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一次总爆发。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原因,是由于在旧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影响下,世界经济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本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资本缺位,是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只有一种资本,即货币资本。但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人们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资本构成应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换言之,是三种资本在拉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或者唯一的货币资本。

但多年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支独秀,它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得到充分的保证。而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的重要作用和权益,却长期处于被淡化、甚至缺位的状况,从而使二者长期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形成单一地依靠货币资本发展经济的局面。虽然经济也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地依靠货币资本这一单一要素发展经济,资本短缺、创新乏力、消费萎缩问题不可避免。所以,知识资本、特别是消费资本缺位造成的市场萎缩和总需求不足,才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稳定,不断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原因。

在分析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时,一些金融家把美国次级贷款看成是这场金融危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其实是不准确的。它容易掩饰金融危机产生的真实原因。因为次级贷款在有效需求充分的情况下,并不会造成房贷机构资产和财务收支状况恶化。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才会造成房贷机构资产和财务状况恶化并引发危机。因此,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危机发生的真实原因。

消费资本,拉动经济的直接动力

不少经济学家还没有完全从西方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束缚和影响中走出来。他们提出的一些举措,依然是传统理论思维的表现。因此,还没有找到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没有找到解决内需不足的根本方法。

我们应当换个角度看扩大内需问题,我们应当从新的经济方式中寻找解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这个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就是消费资本论,或消费资本化理论。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刺激消费的根本方法,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也是实行消费资本化理论是解决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国际金融模式 篇4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20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4]王俊.《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144.

易县金融扶贫模式调查 篇5

泱泱华夏,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农业的发展是渊源,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之息息相关的农村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急需解决, 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需要改善。现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中国的农村面貌需要焕然一新, 去迎接中国新的挑战。“三农”, 即农业、农民、农村概念的提出, 为指导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农民在党的政策指导下, 搞种植, 进工厂, 办经营。许许多多的农民先后通过自己辛勤劳动, 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 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根据有关数据的显示, 在1978年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1985年的7年间, 贫困人口的下降率达到了50%。但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 820万, 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 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 82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农村, 人们因为天灾人祸、子女上学、疾病、人多地少、市场意识低下、文化素质低、建房等因素致贫, 又可能因为结婚返贫。贫困问题的解决, 需要资金的帮助。金融扶贫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同的金融扶贫运行模式在不断发展。

二、经济合作社运营模式

易县经济合作社将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模式即 (GB模式) 与中国的农村现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扶贫的新途径。该模式以小额信贷为主体, 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道路。

(一) 入社自愿, 无需抵押。

扶贫社本着公开透明的借款原则, 贷款分为四部:贷款申请→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收回, 即由贫困户提出入社申请, 经扶贫社调查并实施严格信贷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之后方批准入社。扶贫社实行小额、有偿、短期贷款, 是以信用作为担保无需资产的抵押, 贷款户5户为一组, 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款责任, 再由6~8个小组成立一个中心。小组和中心通过社员会议民主推选一名有一定威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人为小组长或中心主任, 负责本小组或中心的信贷事宜。这种有层次、有组织、有分工的团队形式使农民的借款更加方便。

(二) 贷款到户, 妇女为主。

与一般的借贷机构不同, 经济合作社本着一切为了农民的原则, 使银行走到农村, 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也放在了农村, 他们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民中去, 中心、小组、农户家中甚至是田地变成了他们主要的工作地点。通过向农民介绍宣传, 了解资金需求和使用情况, 收放贷款更好的服务农民, 帮助农民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效果非常明显, 扶贫社贷款的还款率很高。这与工作人员深入农户中去是分不开的。另外, 合作社中女社员占80%以上。

(三) 依次放款、整贷零还。

为了保证一定的还款率, 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时最初严格按照2-2-1的程序来经行, 即以小组为单位, 先向小组中的2户放款, 待2户贷款使用符合要求后, 再给另外2户, 一般是组长最后得到贷款。但现在已改为一次性放款。另外为化解信贷风险, 扶贫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行整贷零还的方法, 农户在得到贷款时, 首先要交还全年贷款利息的50%, 从第三周起开始按周或规定的日期还贷, 每周还全部贷款的1/50, 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一半利息。

三、经济合作社的成效

易县是一个待发展的地区, 它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县, 经济水平尚待提高, 但是经济合作社的开展为该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 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通过向农民提供贷款帮助, 使农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使农民手头上的钱多起来, 使农民向小康的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 扩宽致富道路。

经济合作社本着造福农民的原则, 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致富之路, 使得易县出现了种植业, 养殖业, 运输业以及个体商业全面发展的前景, 在合作社资金的支持和帮助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农村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 为贫穷的县提供了借鉴依据。

易县经济合作社取得的成功给其他的乡县提供了借鉴依据, 也使得这些金融扶贫的机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样成功的案例得到了极大地推广, 使得其他乡县的农民也可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四、发展问题

(一) 身份法律敏感, 发展受到限制。

扶贫社是所属与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及政策法规给予支持和规范, 它缺乏相应的如同银行等的相应的法律身份, 这就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容易遭到质疑, 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其资金筹集工作的展开。例如:在发展过程中他试图把扶贫社试图利用农行资金合作扶贫, 但由于受法律主体地位的限制, 无法运作成功。

(二) 后续资金准备不足。

扶贫社中小额贷款属于规模经济, 按规定每个中心社的资金规模达到万元时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覆盖, 而到目前为止, 易县扶贫社资金来源中有孟加拉乡村银行与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助、中科院万元的软贷款和历年利润滚存, 共计万元, 虽初具规模, 但“只贷不存”的模式使小额贷款的可用资金量非常受限。目前易县规模最大的中心社资金规模仅万元, 扶贫社资产总模仅万元, 与规模要求相去远, 急需扩大可用资金。据调查, 农村资金需求量非常旺盛, 户资金需求在万元之间, 而现在扶贫社只能提供户均元的资金, 资金满足程度不高。

(三) 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易县扶贫舍经过数十载的发展, 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规模的扩大, 扶贫社经营管理水平还不够高, 缺乏相应的管理, 存在风险性较大。从调查其的业务中发现, 其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性。小额信贷发放初始时, 信贷员对资金的终端管理地位不明确, 权力过于集中, 了解其发展发现它出现过中心主任架空信贷员的事件, 也出现过贷款的逾期受理等问题。管理要素的发展是必要的。扶贫社的组织结构尚未健全, 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突出表现为内部监管部门缺位, 机构内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尚未形成, 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四) 组织领导权的纠纷。

调查得知易县扶贫舍在成立之时有中国社科院参与, 但后续的发展中, 却没有过多的支持, 可现在在扶贫舍发展形势交好情况下, 社科院想获得一定控制权。而对于现在扶贫舍自身来说, 自己发展多年, 在较好的发展情况下, 不愿交出权力, 双方存在矛盾。在此情况下, 双方出现商业摩擦, 扶贫舍的发展受到影响。

五、解决建议

(一) 扶贫舍联系相应的同性质组织, 积极谋求其合法的地位与相应权利。另外, 有关部门应针对扶贫社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放宽限制, 逐步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诸如准入条件、利率、税收等, 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并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 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除此之外扶贫舍与相应的银行进行项目合作, 以取得相应的权利, 促进双赢。

(二) 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 保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参与扶贫社发展;还可以将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嫁接到扶贫社这种扶贫模式上来, 即将每年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 拨到扶贫社运作, 到期收回, 这将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通过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 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切实加强贷款管理;还应遵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根据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 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

(四) 建议扶贫舍与社科院就领导权的问题积极的洽谈, 社科院应对其过往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二者就领导问题需要达成有力共识。二者应在为民谋福利的宗旨上, 达成有力共识, 可实现分权领导, 或社科院先参与近来, 了解其运作后, 在解决领导权问题, 努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华北金融, 2008.10.

国际石油贸易:模式与政策 篇6

按照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 石油经济要素分离理论指出:国际石油贸易存在着“三分离”的矛盾。一是“资源与消费”的矛盾, 即世界石油资源富集地区石油消费少, 而石油资源稀缺地区石油消费多;二是“资本与需求”的矛盾, 即作为世界石油工业投资主体的欧美国家资本雄厚且自筹资本能力强, 而作为投资客体的资源所在国资本缺乏且吸引外资的压力较大;三是“科技与开发”的矛盾, 即石油工业上下游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开发活动与其所依赖的高科技相分离, 发展中产油国对发达国家的石油科学技术依赖程度极高。石油经济要素分离理论一方面阐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石油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 同时说明了世界各国由于地域、分工等的不同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 印证了“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体现。这很好地总结了当今独特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

一、石油贸易:理论与现状

国际石油贸易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原油是主要的贸易产品, 占总量的75%以上;世界原油产量的一半左右进入贸易领域。目前, 世界能源贸易90%来自石油,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都与国际石油贸易及油价波动相关。当前的国际石油贸易是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 也是世界石油生产消费系统正常运转的一部分。国际石油贸易依赖于庞大的运输系统和各种运输手段, 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受石油市场的影响, 促使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目前, 以现货价格为基础的长期合同和现货交易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另外, 石油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和远期价格发现, 石油是重要的期货商品。主要的国际石油贸易方式有长期供应合同、现货合同、准现货合同和期货交易等方式。另外, 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等准现货贸易方式。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 还有诸如延长付款期、减免运费、保险费等折扣方式。

二、三种贸易模式

为了实现本国的石油安全, 各国往往根据自身国情、世界局势变化来选择合适的石油贸易模式。石油贸易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1、战略导向型

指本国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 (如能源战略、外交战略、或国家安全等) 的需要, 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流规模。越来越多的国家, 目前趋向于使用该贸易方式来发展或升级本国现有的下游产业。战略导向型的贸易往往与国际间的合作及投资密切结合, 而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贸易模式,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

2、经济导向型

指本国出于经济考虑, 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选择贸易方式。从产油国的角度出发, 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成熟运输管线, 这些管线运营稳定、情况良好, 且经过长期使用后成本已经收回。若向新的方向建立运输管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且在建设与正式投入使用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果要通过较为脆弱的海运进行运输, 对于产油国来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 产油国往往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 而产油国的这种考虑, 也将为国际间的投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3、地缘导向型

指本国在扩大贸易伙伴时, 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和利弊, 在选择某种贸易方式的时候, 一个国家会考虑多种综合性因素, 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 采用最适合的能源贸易方式。

三、石油贸易政策的特点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石油资源对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 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各国的石油贸易政策各具特色, 又具有共同的特征:为了保证本国的石油利益最大化, 主要采用贸易渠道多元化、源外交政策、建立石油储备、研发新能源等方式来维护本国石油安全。

1、贸易渠道的多元化

主要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石油危机使得石油消费大国意识到, 过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风险, 需要通过进口多元化来规避风险。比如, 尽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很大, 但美国还是在减少对中东地区资源的依赖程度, 把油气供应分散到世界各地, 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供应。日本能源的特点之一是能源过分依赖石油, 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50%, 其中80%是来自于中东, 因此, 进口来源多样化也是其分散风险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 日本对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等石油产地的投资力度加大, 力争扩大能源进口渠道, 避免过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20世纪70年代, 德国进口的石油2/3来自中东, 如今已经降为20%。目前, 德国从四大洲近30个国家进口石油, 最大供应国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0%。

2、以能源外交政策促进石油贸易

对于能源极度匮乏、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的日本来说, 能源外交一直是日本的重要外交战略。日本政府深知只有加大石油勘探和开发上的投资, 扩大海外权益和原油保有量, 才能获得经济利益。随着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以及几内亚湾地区新油田的发现, “走入非洲”成为日本新的石油能源战略。日本一直坚持“寸土不放”的能源外交政策, 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调整措施, 主要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第一, 对内联合和扶持国内大石油公司, 改组合并石油公团, 提高在非洲竞争的能力。第二, 对外通过淡化政治、突出经济、政府开发援助 (ODA) 和经济合作协定 (EPA) 等援助手段,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建立并强化了与非洲产油国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调整, 日本的非洲石油开采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德国作为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 在能源外交上也甚为积极。政府参与了国际能源机构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同时, 政府积极建立地区性及国际性能源合作机制, 鼓励德国能源企业到国外发展, 通过贸易及投资等形式与石油开采国建立相互依赖关系。

3、建立强大的石油储备作为贸易保障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主要是指IEA各国有义务建立90天以上的石油储备, 并于适当的危机时期统一配给。国际能源署, 即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间储备组成的, 政府战略储备只是石油储备的一部分。政府战略储备管理体制大同小异, 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差别较大。其中,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 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而日本、法国、德国则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其中, 法定企业储备分配方式有两种:一是按经营石油企业的规模分配储备义务, 如, 日本;二是根据销售额或消费额按比例分摊储备义务, 如, 德国和法国。法定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三种:第一, 日本模式, 政府规划指导下, 规模以上企业分散储备;第二, 德国模式, 企业组成联盟, 统一规划和布点, 集中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第三, 法国模式, 政府授权专门机构代理部分法定企业储备。

主要国家石油储备规模如下: (1) 美国。目前,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 现有战略石油储备总量为7亿桶 (接近1亿吨) , 相当于53天的进口量。其中, 民间企业的义务储备量约为11亿~12亿桶, 国家与民间石油储备合计可达到150天左右的进口量。另外, 美国第6个储备项目已经计划, 可使总储备能力达到15亿桶; (2) 日本。从1972年开始, 日本依法要求石油进口和石油加工企业储备相当于自身需求60天的石油。目前, 日本拥有政府储备为92天, 民间储备为79天, 加上流通领域库存, 日本的石油储备足够使用半年以上; (3) 法国。根据法国政府1992年12月颁布的关于石油制度改革的法律, 在法国本土必须储备相当于95天石油的消费量, 法国海外省必须储备相当于73天石油的消费量。与美、日两国的战略储备以原油为主不同, 法以储备成品油为主、原油为辅。目前, 法国的石油储备为2227.1万吨, 其中成品油储备为1325.2万吨, 原油901.9万吨; (4) 德国。目前, 德国的石油储备规模为4000多万吨, 储备可用天数约120天, 现有储备中大约50%为原油, 50%为汽油和中间馏分油。2004年, 德国官方石油储备为2370万吨, 此外, 炼油企业、石化公司, 电力公司根据自身需要和实力均建立了各自的生产性和商业性石油储备。

4、石油贸易与新技术研制并行

除了保障石油供给安全外, 各国也都积极制定长期的能源战略计划, 希望通过新技术研发新能源, 有效降低石油依存度。

2003年下半年, 美国能源部出台了《能源部战略计划》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Strategic Plan) , 将能源战略作为其四大战略目标之一。能源战略目标主要通过完成能源安全目标来实现, 即通过技术开发促进能源供应的可靠、经济、环境友好和多样化, 提高能源运输的可靠性和能源效率, 提高国家的能源安全, 有效应对能源突发事件。美国能源部积极与私营企业界各州/国家实验室、大学、非政府组织及其他联邦机构合作, 开发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 并促进此类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中期目标包括: (1) 到2015年, 与氢能相关技术达到可进行商业化的水平。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情况下, 通过技术开发实现扩大生产低成本石油资源30亿桶, 天然气资源100兆立方英尺; (2) 到2016年, 新一代集发电、制氢于一体的试验型核电站将对高效发电和制氢进行示范; (3) 到2020年, 建成以化石能源为燃料的无污染的高效示范电厂。

2006年初, 日本经济产业省拟订了《国家能源新战略》, 将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 并争取在2030年之前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中包括: (1) 日本将大力发展节能技术, 修改节能基准, 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争取到2030年之前将全国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 (2) 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 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降低到40%, 并努力将汽车等运输部门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100%降至80%以下。

法国实施“3E能源政策”, 即能源安全、经济效率和环境保护。三十年来, 法国能源政策主要立足于以下四个基点: (1) 确保近期和中期能源供应安全; (2) 从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出发, 研究能源成本的竞争力; (3) 保护环境; (4) 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核电以来, 核能已成为法国的主导电源 (占全国总发电量78%) 。水电位居第二位 (12%) 。受益于这一能源政策, 2005年法国能源自主率已达到50% (1973年仅为26%) , 法国的能源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1981年为5%) 。

德国为谋求能源构成多样性, 也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通过提供国家补贴和低息贷款的方式, 德国政府鼓励研发和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以降低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 电力公司必须以政府制定的保护价购买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目前, 石油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已从l973年的55%降至38%。预计, 2020年能源发电量将占德国总发电量的20%, 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同时德国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税率鼓励使用天然气, 目前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率已由1993年的4%提升到10%。

各国的石油贸易模式, 大都主要从分散风险、争夺资源、自我保障、资源替代四个方面切入。从实施策略看, 短期战略主要以贸易渠道多元化、能源外交为主;长期战略是建立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 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对石油进行有效替代。

碳金融项目操作模式研究 篇7

清洁发展机制 (CDM) 是《京都议定书》以市场为基础的三种灵活合作机制之一。另外两种为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ET) 和联合履行机制 (JI) 。CDM是三种灵活合作机制中唯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利机制, 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 换取核证减排额 (CERs) 以冲抵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根据该规定, 中国在2012年之前, 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强制减排义务, 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其项目的开发。因此, 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通过开发CDM项目, 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 将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额 (CERs) 出售给发达国家 (在一级市场进行) , 并没有直接参与全球 (二级市场交易) 。因此,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处于纯粹卖方的地位。

二、CDM项目的主要风险

(一) 政策风险。

可以说, CDM的发展与国际气候政治的博弈密切相关。尤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减排承诺将于2012年结束, 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政策并不明朗, CDM在2012年以后的发展和面临的变化尚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银行在合同协议中都注明了对应政治政策变化等不可抗力, 买卖各方的免责条款, 避免纠纷。

(二) 项目风险/CER交货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经营业绩风险 (如是否可以按照预期产生风能、水能) 、工程建设风险 (如项目是否能按期建成) 、商务合作方风险 (如买方是否如期付款) 、运营表现 (如项目是否按开发时的描述运营) 等。有些银行在每个项目开始之前都进行尽职调查、完成现场评估报告, 并且在每个项目开始之后定期监控项目进程、掌握项目进度。

(三) 市场风险。

银行通过缩短项目持有期来控制预防市场风险带来的收益波动, 即对于购进的项目会在短期内出售, 减少银行持有的时间。据了解, CDM项目在注册前必须上报发改委审批。在实际操作中, 发改委对CDM项目有不成文的最低价规定。

三、CDM项目的操作模式设计

(一) 单边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由企业独立完成整个CDM项目的开发申请, 然后寻找买家。越到开发后期阶段, 业主销售获得更高价格的可能性越高。但业主需要承担开发前期的资金投入及其带来的项目注册等风险。

(二) 双边模式/多边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项目开发初期就要寻找买家, 购买合同大多是以固定价格签订。买家可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给项目以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但是, 固定价格使得业主无法从有上升趋势的市场中获益。

(三) 单边开发模式。

该模式中, 由银行承担开发的前期成本, 如审定费和注册费等。应用这一模式的某些银行规定, 如果项目未能注册成功, 项目业主无需归还银行为项目支付的前期投入。银行必须保证业主的最低收益, 即保证业务最低利润分成的底价不低于同期以双边模式销售的固定价格。如果销售价格低于双方协商指定的价格, 银行将不享受与业主利润分成, 仅从买家收取基本的项目开发费用。两年以内, 在项目仍在单边的情况下, 银行有权以指定价格购买或指定项目业主能够接受的其他买家购买项目的减排量。

(四) 现金流贴现模式。

这一模式仅针对已经注册成功的CDM项目组合而非对单个项目进行现金流贴现, 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银行对组合预期总量减排量的前1/2进行贴现 (如果项目已经运行, 则按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比例折算) 。贴现方根据预期收益以现金去买断一定量的未来收益。这种模式有助于CDM相关项目投资的顺利进行, 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和现金流管理。现金流贴现产品保证了业主最低收益。如项目交付率不足约定的贴现总量, 业主无需补足对银行交付不足部分。这一模式中, 银行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点是: (1) 项目实际运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风险; (2) 业主不交付违约金的风险; (3) 项目交付资金不足的风险。由于按照一定的比例贴现, 项目组合的规模较大时, 这种按比例贴现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同时, 这一模式对买卖双方的资质要求很高。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比较大。

(五) 后京都期权银团拍卖销售。

这是某些银行未来可能采取的后京都市场交易方式, 即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到期以后的交易模式。对已注册成功的CDM项目组合以打包拍卖的方式, 即通过银团拍卖方式, 由CDM项目业主出售一个权力给买方, 使其有权利但非义务购买后京都时期的CER。银行一方面要帮助业主提前约定潜在买家, 一方面要将以后的资产以现在的形式体现其价值, 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如期权费等。

摘要:碳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 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资源日益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也为金融业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低碳金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积极探索碳金融项目操作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将主要从清洁发展机制入手, 探讨CDM项目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碳金融,CDM项目操作模式,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张伟, 李培杰.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济南大学学报, 2009.2.

[2]Sonia Labatt, White Rodney R.Environ-mental Finance:A Guide to Environmental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2.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 移动支付; 网购

传统的银行性质的金融模式已经逐步被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替代。支付宝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支付宝,其便利性及快捷性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同时支付宝可以支持各类银行的转账,很多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开通互联网金融交易,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类理财以及投资。以支付宝为例,其开通了余额宝投资理财型产品,客户可以通过将支付宝余额存为余额宝,其受益均比银行预期受益要高。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为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理财产品。余额宝首期支持天弘基金“余额宝”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国债、银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有价证券,2012年国内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约为3.8% 。总体来看,货币基金作为基金产品的一种,理论上存在亏损可能,但从历史数据来看收益稳定风险极小。从余额宝的基本概念来看,余额宝是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理财产品。余额宝首期支持天弘基金“余额宝”货币基金。我们可以得知余额宝是一种风险性较小同时受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同时其便利性也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与传统的理财产品相比较,类似支付宝、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有如下不同之处。第一,操作的便利性。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进行各类网上交易。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类交易。第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多样性。由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操作模式及产生的来源不同,因此其个性化的受益方式也是独树一帜的。第三,互联网金融收益率较高。传统的金融受到央行等金融机构的约束,在各类受益限制上有具体的规定。然而互联网金融由于与传统的金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差异,这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虽然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多优点,但是其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互联网金融模式面临着网络风险,其危险性比传统金融模式高出数倍。例如部分网银用户曾经因为手机丢失导致网上银行账户被盗等案例。由于互联网金融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因此就会面临诸如黑客等网络风险。网络操作的高风险性导致了金融交易必定会面临此类风险,很多金融机构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传统金融由于都是面对面的柜台操作,同时由具有专业操作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避免了各类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要求客户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财知识,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为客户进行讲解,那么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就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了解所要购买的金融产品。传统的金融产品会由银行等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人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于客户群体的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员都有能力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最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部分客户的流失。传统的金融理财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客户都会持有银行开具的相关票据,然而互联网金融客户通常是在网络上与具备金融产品推广权利的机构进行电子合同签订。这样对于客户将来维权时会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合同签订手续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笔者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实践。客户群体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可也是需要时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应当在产品种类等各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同时国家应当出台更多的相关法规。法律是对于金融的一种强有力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予以规范才能保证金融秩序的规范。同时互联网金融部门应当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确保用户的支付安全。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水平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13级)

参考文献:

[1]吴伟萍.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模式与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余维彬. 美国金融模式的不稳定性:基于次贷危机的反思[J]. 当代亚太. 2009(01)

[3]陈婷婷,马建华. 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模式整体探析[J]. 金融与经济. 2009(07)

[4]李昌南,胡庆琪.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5]杨勇.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西部金融. 2011(04)

[6]李海东. 我国住房金融模式选择[J]. 西安金融. 1999(04)

[7]可供借鉴的四种住房金融模式[J]. 领导决策信息. 1999(06)

[8]王静. 刍论中国金融模式下的分业与混业[J]. 商业研究. 2002(09)

[9]王静. 中国金融模式下银证保“多赢”问题的初探[J]. 金融研究. 2002(11)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分析 篇9

文/高建 杨丹 董秀成,中国石油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以跨跃式的速度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而国际石油合作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与惯例。我国石油企业在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过程中,研究国际石油合作的模式与惯例显得愈来愈重要,其中国际石油合作合同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国际石油合作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租让、对抗和合作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在三个阶段演变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合作合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际石油合作合同逐步体现了公平合理、双方平等、双赢互利的原则,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类型及特征

一.租让制合同

租让制合同是世界上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最早使用的一种合同形式,这种形式目前被称作许可证协议(License Agreement),由于在这种合同形式下,资源国政府的收益主要来自外国石油公司交纳的税收和矿区使用费,因此也被称作“税收和矿区使用费合同”(Tax and Roy alty Contract)。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外国石油公司通过谈判或竞标与资源国政府达成协议,获得租让矿区。

(2)外国石油公司享有在租让矿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专营权,并对矿区内所产石油拥有所有权。

(3)外国石油公司单独承担风险并投资。

(4)外国石油公司向资源国交付矿区地租。

(5)一旦矿区内开始生产石油,外国石油公司以实物或现金形式向资源国政府交纳矿区使用费。

(6)外国石油公司如果盈利,将向资源国政府交纳所得税。

二.产量分成合同

6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首创了产量分成合同。后来,这种合同逐渐被一些石油资源主权国和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所接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一种较为通用的合同类型。目前,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石油合作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资源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其指定机构(政府主管部门或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专营权。

(2)外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政府(或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签订合同,作为承包商在合同区内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作业。

(3)承包商要承担勘探风险,若有商业性发现,还要承担开发和生产费用。

(4)合同区内发现的油田投产后,全部产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成本油”,另一部分由东道国政府与承包商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享。

(5)资源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通常掌握管理权和监督权,而日常作业管理由承包商负责。

(6)承包商如果盈利,将向资源国交纳所得税。

(7)用于合同区内石油作业的全部设备和设施通常属资源国所有。

三.风险服务合同

60年代后期,比较标准的风险服务合同出现于中东一些产油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目前全世界约有十余个国家采用这种合同形式。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资源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经营管理权。

(2)外国石油公司作为资源国的承包商提供技术、金融等服务。

(3)承包商要提供勘探资金,并承担勘探风险。如果发现石油,承包商还要提供全部开发资金。

(4)油田投产后,资源国将按合同有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偿还承包商的投资费用,并支付风险服务费。偿付通常用现金,有些也用原油。

四.纯服务合同

纯服务合同又称无风险服务合同。与风险服务合同相比,在这种合同形式下,资源国雇用外国石油公司作为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并向承包商支付服务费,承包商不承担任何风险,风险由国家承担,任何发现均是国家独有的财产。

五.联合经营

联合经营合同方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独立石油公司为了能够进入某些第三世界产油国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便采用了该合同。与租让制相比,这种合同对产油国较为有利。

联合经营有两种不同类型:

(1)合资经营

由资源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为一方,外国石油公司为另一方,共同组建一个新公司,负责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双方各参与一定比例的股份,按比例分享利润。双方共同承担勘探风险和纳税责任。

(2)联合作业

双方不需组建独立经营的公司,而是借助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共同作业、共同分享权益,但双方各自核算开支和收入,单独纳税。

六.非传统类型石油合同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上述五种类型的石油合同,这些合同被统称作非传统类型石油合同。采用这些合同形式的主要是那些原来没有对外开放,全部上游业务都由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这些合同的数量还很少,这类合同包括以下几种:

(1)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将一个油田(或其一部分)交给外国石油公司进行生产(如阿根廷、阿尔及利亚)。

(2)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来开发那些由国家石油公司发现,但尚未开发的油田(如印度、土库曼)。

(3)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对那些已经开发,但又已停产的油田进行重新开发生产(如委内瑞拉、缅甸)。

(4)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在投产油田进行提高采收率作业(如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

尽管这几种合同可能沿用前述五种合同的基本框架,但是不难看出,它们涉及的作业领域都是已探明或正在开发的油田的开发和生产,而不涉及石油勘探。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与五种类型的合同是有明显区别的,预计这类合同的运用会越来越普遍。

不同模式的对比分析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是联结石油资源国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资源国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的纽带,也是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和开发、投资与实施生产作业的法律依据。随着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走向成熟,任何国际石油合同中都体现了“平衡原则”,即石油资源前景、财税条款和政治风险之间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在石油资源前景好的地区或国家,要么财税条款严格,要么政治风险高,反之亦然。

在国际石油合作市场上,高回报总是伴随高风险,“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规则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几种合同模式进行分析与对比。

一、租让制

租让制在其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租让制和现代租让制。早期租让制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其典型特征是,租让矿区非常大,有时甚至包括国家的全部领土,或者至少包括国家领土中最有前景的区域,租让期限相当长,通常为 60—70年,有些甚至长达九十余年。资源国政府对矿区内的石油作业几乎没有任何控制权,作业和经营的实际管理权完全掌握在外国石油公司手中。

由此可看出,早期租让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的租让,是一种资源的掠夺行为。现代租让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租让对矿区有一定的范围限制,租让期限一般比较短。勘探期通常在12年以内,勘探期满时如果没有发现石油,协议即告终止。资源国的收益大大增加,矿区使用费可随产量增长或油价上涨而递增或向上浮动,同时资源国也可以对外国石油公司征收所得税和其他税费。

传统租让制授予外国石油公司相当大的权力,没有规定国家参与权,因而背离了主权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使资源国政府处于单纯的征税者的地位,事实上是向外国石油公司出让自然资源所有权。而现代租让制合同则强调资源国对其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这种对所有权的保护不只是象征,而且体现了国家对其自然资源主权的进一步认识。

不论现代租让制是否着重于矿区合作费或所得税,其中最有利的一点是,资源国政府在经济上基本无风险,管理比较简便,成本较低。此外,如果采用竞争性招标,资源国还可以获得数额可观的定金或较多的矿区使用费以及较高的所得税。这种租让制的经济条款与其他类型合同的经济条款相比,更有利于资源国的经济收益。

二、产量分成合同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国拥有资源的所有权和与所有权相应的经济利益。勘探开发的最初风险由合同者承担,但是一旦有油气商业发现,就可以收回成本,并与资源国一起分享利润油。这是对外国石油公司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优点在于较好的处理了资源国政府和合同者之间针对油气勘探发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利润分成关系。产量分成合同为项目合同双方提供了必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资源国政府在法律上保留完整的管理权,但实际日常业务中油公司行使控制权。这种灵活性便于资源国政府在保证合同者获得公平回报率基础上设计产量分配框架,进而使资源国政府的收入份额能随着油价上升而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合同双方都有机会获得原油,且资源国政府和合同者都可以从中找到令双方满意的安排。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缺点在于产量分成合同框架和内容较为复杂多变,双方需要通过谈判确定的因素较多,而这往往使合同者收益的实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同时合同实施过程中所要求的技巧性较高。

在亚太地区国家,产量分成合同已被广泛运用,成为这些国家石油资源对外合作的主要方式。从使用的情况看,普遍采用的产量分成合同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利于鼓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

(1)合同中普遍采用二级式矿区使用费和56%的所得税率,政府实际上能得到90%的石油收入。

(2)多数合同规定,产出的石油必须内销,而国内市场的油价又远远低于正常市场价格。

(3)从开采初期到高产期,政府都要求获得产量红利。

三、风险服务合同

这种模式与产量分成合同类似,所不同的只是承包商获得报酬的方式。在产品分成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以承担风险为交换条件,一般要求得到20—50%的所产原油;而在风险服务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一般只能在规定期限内以市场价格3—5%的折扣购买20—50%的所产原油。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只有拥有丰富数量的探明储量或有优势的石油地质前景,特别是很有希望找到大油田,能供应外国石油公司所需要的原油的国家才签订这种服务合同。

风险服务合同对资源国政府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合同者来说是风险很大的一种合同模式。合同者被要求承担全部的勘探风险,但是获得收益却相对固定,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称。这类合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鼓励不太大。迄今为止这类合同只有一些勘探风险相对小的国家或很可能找到规模较大油气田的地区才被采用。

四、纯服务合同

少数石油储量极为丰富、财力雄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阿拉伯海湾的欧佩克成员国通常就采用无风险服务合同。如果采用这一类型的服务合同,政府要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勘探风险,实际上就是国家石油公司雇用外国石油公司作为承包商。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与外国石油公司承担勘探风险的方式相比,可以使石油资源国大大减少付给外国石油公司的报酬。

与其他合同方式相比,纯服务合同能使国家或国家石油公司得到更多的收益,但迄今为止,此类合同只在世界上一些勘探风险相对小或很可能找到规模较大油田的地区才得到采用。因为在这些地区,这种合同能为石油公司提供大量有保障的原油供应,如伊朗、尼日利亚和巴西就属于这样的地区。

由于在服务合同中,不论投资规模大小,一般说来外国公司从投入资金中所得的报酬是相同的。因此,这类合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鼓励不太大。再加上这类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的利润受到限制,所以,许多公司对这类合同不太感兴趣。因此,能否签订服务合同使国际石油合作顺利开展取决于许多因素。

在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储量有多少,外国石油公司在石油供求关系中处在何种地位,资源国政府在谋求取得这种协议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处理复杂事务的水平和经验。

五、联合经营

联合经营协议有时也规定,由外国石油公司负责筹措勘探开发全部费用,并在规定期限内,以分期摊还的办法回收投资费用。因此,每年将按一定百分比回收投资,列入费用支出,不计所得税。

就其经济效益来看,采用这种预先垫付的方法,如果国家接受垫付的时间越长,就越要认真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是否愿意接受。一般来讲,如果国家希望外国石油公司一直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则国家必须要向外国石油公司偿还更多的费用,因为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的总额比垫付到勘探阶段为止要多,若为有息垫付,尚须按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通过联合经营,资源国可在石油经营方面取得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达到这一目的,通常由资源国让本国人员在监督经营作业的管理委员会中供职,并让国家石油公司参加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些联合经营的协议中还规定,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一旦回收完毕,国家石油公司就可充当作业者;有的还规定投产若干年后即由国家石油公司充当作业者;也有的规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改换。

联合经营合同把石油资源勘探的资金风险,有时还有开发的资金风险都加在石油公司的头上。在联合经营体制内,资源国政府可以让外国石油公司只负担勘探阶段的全部费用,或者也包括开发阶段的投资。如果东道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有条件提供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再加上考虑到开发阶段的风险比勘探阶段要小,那么,在开发阶段东道国所应负担的那部分费用由东道国自己提供。在某种情况下,这样的条件对东道国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可以从开发阶段的资金负担和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会愿意接受百分比较高的国家参股,国家总的花费会因此而降低。

总之,任何合同都有其优缺点,就石油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承担的风险而言,租让制合同规定,资源国不承担石油作业的风险,这样,全部风险由外国石油公司承担。而产品分成合同则增加了资源国的风险,国家的利益只有在外国石油公司扣回了大部分勘探和开发费用之后才能得到。按照联合经营合同,资源国要承受等于他在合资经营中的参股份额的全部风险,而在风险服务合同中,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分摊风险的份额一般是在签订合同时确定。

不难看出,各种合同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利弊,有它使用的特定条件,只有利而无弊的合同是不存在的。因为国际石油合作是双方或多方的合作协议,要想达到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目的,就必须在合同谈判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模式,在协议上求大同,存小异,才能保证国际石油合作的顺利进行。

适合我国的石油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面对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如此大量的消耗,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血液。但是,目前我国石油的自给率低,大部分需要依靠进口。另外,由于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在石油的利用率也很低,导致我国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更加依靠石油进口,以缓解国内紧张的石油需求,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扩大。所以,针对这一现状,在国际石油合作模式中,我过应找到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合作方式,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陆上石油合同模式虽然也称为产品分成合同,而在实际上(由于还收取矿区使用费)是属于混合型的。在陆上石油对外合作的 《标准合同》中允许外国油公司在开发阶段的参股比例为49-100%,从参股与分成的角度讲,我国的石油合同模式已经接近传统的联合经营合同的一些概念。

在中石油众多海外项目中,由于项目所处地域不同,不同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差异较大,投资环境多样化,因此在进行具体项目样本选取时要本着项目所在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相似性原则。苏丹作为中石油海外项目运作中最为成功的国家,其下属三个项目苏丹区、1/2/4区(4区)、3/7区相似性最强都采用了产品分成协议的形式,但是产品分成比例及投资等各不相同,所以拟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选取苏丹6区D1、12/4区(4 区)D2、3/7区D3 三个项目作为决策对象,在模糊优选模型基础上,比较这三个项目的合同模式优劣,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参与国际石油合作时,联合经营模式相对优势明显。

首先,通过联合经营的模式,使我国石油公司与东道国结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石油开发合作状态的稳定,能够为我国石油的进口提供稳定的来源。

其次,就其经济效益来看,采用这种预先垫付的方法,如果国家接受垫付的时间越长,就越要认真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是否愿意接受。一般来讲,如果国家希望外国石油公司一直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则国家必须要向外国石油公司偿还更多的费用,因为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的总额比垫付到勘探阶段为止要多,若为有息垫付,尚须按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再次,通过联合经营,资源国可在石油经营方面取得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达到这一目的,通常由资源国让本国人员在监督经营作业的管理委员会中供职,并让国家石油公司参加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些联合经营的协议中还规定,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一旦回收完毕,国家石油公司就可充当作业者;有的还规定投产若干年后即由国家石油公司充当作业者;也有的规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改换。

最后,联合经营合同把石油资源勘探的资金风险,有时还有开发的资金风险都加在石油公司的头上。在联合经营体制内,资源国政府可以让外国石油公司只负担勘探阶段的全部费用,或者也包括开发阶段的投资。如果东道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有条件提供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再加上考虑到开发阶段的风险比勘探阶段要小,那么,在开发阶段东道国所应负担的那部分费用由东道国自己提供。在某种情况下,这样的条件对东道国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可以从开发阶段的资金负担和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会愿意接受百分比较高的国家参股,国家总的花费会因此而降低。

贷款换石油

金融理财超市模式前景分析 篇10

关键词:金融理财超市,发展模式,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和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末,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8万元, 并仍以高增长率增长。收入增长产生了我国居民对资产管理的一致需求。但由于大多数居民缺乏专业理财知识与技能或由于工作时间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将资产交由专业理财机构或理财专业人士代为管理或向其咨询适当的管理方法以提高资产效率已俨然成为人们进行投资理财的一大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我国互联网网民已达到6.49亿人,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117万人。在新的消费需求的驱动下, 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已形成了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并存的局面。不同的经营模式对应了不同的客户群体、服务不同的投资理财需求。

金融理财超市作为金融理财服务的新型提供者, 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为客户提供涵盖多种金融产品的资产增值服务, 正好迎合了客户的理财要求。

一、金融理财超市概述

金融理财超市, 是指将金融理财机构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 并通过与保险、证券、评估、抵押登记、公证等多种社会机构和部门协作, 向企业或者个人客户提供的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方式。狭义上的金融理财超市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而存在的。广义上的金融理财超市是指所有能为客户提供可供选择的一揽子理财产品的机构, 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本文以广义的金融理财超市的概念为基础。

2007年, 我国第一家金融理财超市成立。随后, 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入, 由此带来我国传统的消费行为、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转变。此时期的金融理财市场运营模式以线下为主。《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2014年)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 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52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5, 012只, 资金余额15.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78万亿元。

近年来,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不断发展, 并与金融行业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从2013年阿里巴巴余额宝问世起, 截止到2014年末,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我国线上理财市场的整体规模就已达到近1.7亿;各传统金融理财超市也纷纷建立线上销售模式, 从此改写了理财市场传统的线下理财模式主导的历史。

二、金融理财超市模式对比分析

金融理财超市作为市场中介主体, 以销售理财产品或产品组合来获取投资者与融资者双方或单方利润。

金融理财超市运作方式很多, 如资金需求方进行项目融资时向金融理财超市提出融资申请, 金融理财超市贷给其资金收取利息并将各贷款项目进行组合形成理财产品, 销售给投资者, 根据不同情况向投资者收取手续费;或金融理财超市接受保险、信托等机构委托, 直接帮助他们销售其产品并获得佣金;再如余额宝等电商类平台, 通过将天弘基金从客户处吸收来的资金投放到银行市场从而获取较高利润等。为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 现存金融理财超市大致形成了线上、线下两种经营模式。

(一) 金融理财超市线上经营模式。

线上金融理财超市也即互联网理财机构, 投资者通过网络平台与理财机构进行交流、自由选择购买理财产品组合。

我国金融理财超市线上模式主体可以分为互联网企业类和传统金融理财机构两大类。互联网企业线上理财超市主要包括BAT类互联网理财平台 (即阿里、百度、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 、电商类互联网理财平台 (如京东金融和苏宁理财) 、门户网站类互联网理财平台 (如新浪财富和网易理财) 、财经网站类互联网类理财平台以及记账APP类互联网类理财平台。传统金融理财机构又包括银行、券商以及基金公司等理财先驱平台。

这些线上模式主体以大数据为依托, 如平安银行的“五马奔腾”大数据体系、阿里的云计算等。该种模式方便快捷, 效率高, 减少了中介费, 提高了投资回报;但对数据处理、风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很高, 它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同时, 各线上金融理财超市主体在相互竞争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相互依赖, 互为补充, 共同作用使得线上金融理财市场得到完善。其中, 银行、券商以及基金公司类线上金融理财平台的优势体现在其理财产品的专业性和丰富性上, 且在投资管理和风险防控上拥有更加成熟稳健的经验。互联网企业类理财平台则拥有更庞大的客户群及品牌知名度, 如“天弘基金”、“微信理财通”, 这些平台建立了完整的网上支付手段。

(二) 金融理财超市线下经营模式。

线下金融理财超市也即金融理财实体商店, 投资者通过与理财机构面对面的交流、咨询, 获得与理财产品相关的更具体的信息。由于传统银行业金融线下机构是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长期主导者, 在用户及资金规模等方面有着较深厚的积累;其整体规模占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约90%。

中国农业银行是国内较早成立金融理财超市的传统金融机构, 通过纵向整合银行内金融产品实现对个人金融需求的满足。中国农业银行线下金融理财超市实行理财客户经理坐班制, 规定理财客户经理在授权范围内针对重点高端客户进行金融理财产品营销, 向优质客户提供专业投资理财建议和策划, 帮助其达成理财目标, 实现资产组合最优化、收益最大化并有计划、规范性地进行客户关系维护工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以期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传统金融机构拥有较完善的风控、信审以及销售团队, 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同时, 线下理财产品种类更丰富, 还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产品创新, 更加便于客户进行选择。

(三) 金融理财超市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1、线上、线下理财收益性、稳定性、安全性对比分析。

使用户的资金产品产生较高的回报, 并保持稳定的增值始终是各金融理财超市的最主要动力;同时, 理财产品的安全保障将直接决定用户能否长期存留。

余额宝成立开创了线上理财的历史, 自其成立以来, 七日年化收益基本保持在6%以上。但随着百度、腾讯等的不断加入, 余额宝的收益率逐渐趋于市场平均水平。由于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相对来说较为开放, 竞争性较强, 因此从总体上看, 线上线下各金融理财超市同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稳定性和安全性逐渐趋于一致。如今线上线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大致形成了与理财产品种类自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相适应的局面。

2、线上、线下理财产品种类丰富度对比分析。

理财产品的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投资选择, 决定了金融理财超市实施理财产品个性化的能力。线上理财产品以货币型基金为主, 《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研究报告 (2015年) 》数据显示, 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占据线上理财总体市场规模的90%。

而线下理财超市由于起步较早, 在线上理财之前一直主导着我国金融理财市场, 因此具有丰富的理财经验以及理财知识。其理财产品涉及货币基金、票据保险、股票基金、私募信托、黄金等多种领域。

3、线上、线下金融理财超市客户理财能力对比分析。

客户理财能力是指具备一定理财经验或知识的客户, 不依托银行等理财机构的建议, 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财目标进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与购买。客户理财能力的不同, 决定了客户对不同理财模式的选择乃至对不同金融理财超市产品的选择。由于线下理财以资历雄厚的传统金融机构为主, 故其往往是大额以及缺乏理财经验或知识的投资者的选择。

三、金融理财超市前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科技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我国金融理财超市从线上转为线下是大势所趋;目前, 我国仍处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并行的过渡时期, 但由于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线下理财机构的积累效应, 总体规模与理财产品发行量远大于线上。因此, 我国实现金融理财超市“线下模式转线上模式”仍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 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 各金融理财超市的经营模式将会更加透明, 各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日渐加剧。因此, 各理财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 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抓住当前的机会, 找出存在的威胁, 积极吸取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优势, 为客户创造更加个性化、私人化的理财产品。如线上理财超市可通过加强与更多企业的合作, 丰富产品种类或利用自身项目研发创新理财产品;增加操作透明度;积极吸纳具有丰富理财规划专业经验与能力的人士以吸引优质客户群等。线下理财超市则可以通过适当降低门槛, 降低资金撤出成本等以扩大客户覆盖面。

参考文献

[1]易观智库.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研究报告 (2015) [R].2015.3.

[2]易观智库.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专题研究报告 (2014) [R].2014.12.

上一篇:《生死场》解读下一篇: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