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养生四篇

2024-07-07

孔子论养生 篇1

一、精神豁达

在《论语》中, 孔子提出:“仁者寿。”他解释说:“仁者, 爱人。”亦即要宽厚待人,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他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的:“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因为, 大德者, 必性格豁达, 安心处世, 光明磊落,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是同一个意思。由于“无私”, 所以心中自然泰然自若;由于宽厚待人, 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 所以终日心平气和。一个人如果能时常处于这种境界, 就能够延年益寿。孔子拥有十分开阔的心胸, 一向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2]。孔子说:“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 是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乐以忘忧”, 是指对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就这样连自己的日渐衰老都忘记了。他经常教导弟子们也要养成的豁达性格, 告诫他们要“君子坦荡荡”, “不忧不惧”。孔子非常厌恶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消极悲观的态度, 他说:“不怨天, 不尤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无论是在外工作, 还是居家都不能产生怨气, 要开朗乐观。在孔子看来, “制怒”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二、知足不食

在事业上, 孔子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然而, 他在自身修养上却经常用“修己”和“克己”来告诫自己, 从来不会轻易放纵自身的欲念。他认为人在终其一生中要达到“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孔子指出人一生少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应该相应约束自己。在少年时, 是身体发育和补充知识的阶段, 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 “肾气未固”, 如很早就开始进行房事, 对身心健康有比较大的损害, 应该“戒之在色”。根据中医理论, 人生之三宝乃精、气、神, 不可损伤。倘若损害, 就会伤生。精足则气足, 气足则神足, 中华民族的医学理论中, 重来就反对人们纵欲, 而是提倡节欲以养精, 藏精而健身。孔子表达的“戒之在色”, 不仅仅针对“少之时, 血气未定者”而言, 在中老年阶段也应该注意。“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之“斗”, 指的是血气方刚, 争强好胜, 如果出现矛盾, 不能够控制自身, 导致冲突激化。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能够导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紊乱, 从而导致疾病的出现。“戒之在得”中的“得”, 指过分的需要。到了老年时期, 人的身体逐渐衰老, 免疫力下降, 倘若还有过高的欲望, 却无法达到, 精神上会有压力, 心理不平衡, 精神上苦闷空虚, 以至于损害了身心健康, 这对老人是极为有害的[3]。

三、食居慎节

孔子非常注意饮食起居, 对吃饭睡觉都有严格的规矩。孔子同样注意饮食的卫生, 堪称食品卫生的专家, 他阐述了六个避而不食: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食物变色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时令不到的不吃。在个人卫生方面, 在《礼记》和《论语》中详细的记载, “食不共器”, 即吃饭不要共用一个器具;“共饭不泽手”, 即手不要伸入碗中;“毋放饭”, 即不要把剩饭倒回公用的饭盒里;“毋嘬灸”, 即不要狼吞虎咽地吃;“沽酒市脯不食”, 市场出售的不卫生的酒和肉不吃。他提出了“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 “食无求饱”, 也就是说, 吃的可口, 但是要防止暴饮暴食, 这对身体大有益处。但也不一定要食用美味佳肴才行, 孔子对食用粗粮菜蔬也是认可的, 他曾说道:“饮蔬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 吃粗粮, 喝白开水, 也可以有生活的乐趣。由此可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孔子就具有了食物的精工细做和饮食控制的观念[4]。

孔子也认为衣着打扮和养生息息相关, 他认为在上朝时, 要穿戴整齐, 衣冠楚楚, 而在日常生活中, 衣着应该宽松和舒适, 例如, 他提出“红紫不以为亵服”, 也就是说, 在家里穿衣服不应该大红大紫的, 而是朴素和柔和。孔子主张穿睡衣的时候要“长一身有半”, 夏季应该穿粗布单衣, 有利于散热与排汗, 冬季应该穿着皮袍, 年长者最好还要有个厚毛皮的坐垫, 即“狐貉之厚以居”, 这些做法对养生大有益处。

孔子提出“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即食不过饱, 饮食要有所节制。在孔子的观念中, 酒是助兴之物, 每个人的限量不同, 但是要根据情况饮酒适度。在饮酒方面, 孔子有一个根本的原则, 就是能因为饮酒而乱心志, 损精气, “惟酒无量, 不及乱”, 这对经常嗜酒的人有很大的启发。

四、志趣广泛

孔子一生学识渊博, 志趣广泛。他的弟子这样评价他, “固天纵之将圣, 又多能也”,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孔子自己也说:“志子道, 据于德, 位于仁, 游于艺”, 他擅长诗书礼乐, 对弹琴、唱歌、打猎、射箭、游泳、登山、驾马车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孔子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自己精通弹唱, 具有高超的欣赏能力。孔子认为“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所以他经常带着弟子们到去郊游, 在河里洗澡, 并且在游泳的时候, 面对滔滔的水流, 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叹, 他也喜欢登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至今泰山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5]。当然, 孔子对读书最感兴趣, 第一个提出了“读书养生”的理念。孔子觉得读书既让人增长见识, 又可以修身养性, 活跃思维, 由此提出“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总而言之, 兴趣广泛, 既陶冶性情, 又锻炼身体, 这也是孔子长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畅友.孔子养生之道在中国养生学上的地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4 (6) .

[2]高嵘.孔子养生思想的阐释及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1) .

[3]沙涛.孔子养生思想探讨[J].中医药文化, 2009 (6) .

[4]王宏海.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 2007 (2) .

孔子论养生 篇2

首先,孔子认为,在养生的三要素中,修养是基础,调养是核心,颐养是提高。

良好的思想情绪(修养),再配合有益的生活习惯(调养)和文明的举止行为(颐养),三者相互作用,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韩诗外传》(一卷)记载: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现在释为:人有三种死法与命运无关,是自己招致的。对居屋(住所)不讲清洁卫生,对饮食不加节制,逸乐和劳累过度的人,疾病就会来危害他;处于下级而经常冒犯上司,贪得无厌,追名逐利没有休止的,刑律就会来杀害他;以少数抗拒多数,以弱小凌辱强大,自不量力,仅凭个人好恶随意行事的人,兵器就会来杀害他。所以说人有三种死法与命运无关,是人自己招致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他所说的三种行为有损于健康的原因。但很显然,这三种死因与环境卫生、心理卫生和个人文明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孔子认为稳定的思想情绪、健康的心态是保养的基本内容。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这就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创造了生命,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其自身的规律,或单或双,或飞或走,很难弄清其中的缘由。有通达自然之道和万品之情的人才能推究它们的本源,才能以平静、宽广的心境对待万物、对待自己,才能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为此,孔子把追求学问、追求知识也纳入到养生的范畴中去,他自述“敏以求之”“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到了晚年还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孔子之所以博学多才,就在于他以终身学习作为养生之道,可谓“少而好学,晚而闻道,此以博矣”(《慎子·逸文》)。孔子之所以能一生“学而不厌”,其生命动力就是不自满,永谦虚,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求学心,保持稳定的思想情绪,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就是孔子内心的自白,也是孔子的养生之道。

再次,孔子认为,调养是人长寿健康的基本保证之一。

借助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身体锻炼,以期达到身体健康。孔子在饮食、居住、睡眠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习惯。《论语》记载:孔子认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吃饭要荤素合理搭配,要喝足机体所需要的水;睡眠要取弯曲腿而头枕的姿态,这样才能乐在其中。孔子对饮食十分讲究,饭要按时,“不时,不食”;霉烂的食品不吃,“食髓而锔,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对市场买来的食品蔬菜要检查,不卫生的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把平时的运动锻炼看成生命的要素之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从小学习的课程中,其中“射”就是体育运动。后来他广收弟子,所授六艺中也有“射”的课程。《礼记·射义》说:“孔子射于瞿相圃(运动场地名),盖观者如堵墙。”周游列国时,每逢名山大川他都要去登山,以达到锻炼身体之目的,至今在山东泰山还有“孔子登山处”的标志。更可贵的是,孔子把运动和强健身体看作同仁、智一样重要。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身体强壮)不惧。”孔子认为勤劳勇敢、节制欲望也是养生的基本方法。他说:“劳而不伐(勤劳的人不自夸)、有功而不德(有功的人不以功自居),厚之至也(达到厚道老实的境界了)。”

孔子也非常重视生理卫生的宣传教育。他把君子的节制欲望看成君子“三戒”这首,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子的节欲思想为后人建立正确的生理卫生习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最后,孔子认为颐养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养生内涵。

当一个人始终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与天、地、人合一的心境才能发挥尽致,才能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才能长寿。《庄子·山木》载,仲尼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其意是:人产生于天,天也产生于天,人不能据有天,是天性所决定的。人故而安然顺应天的变化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唯物主义观在生命与养生关系中的论证是极其可贵的,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第一点.要善待生活。孔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认为,做人不要奢求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要奢求居室富丽堂皇,要为追求事业而勤劳勇敢,为完成事业而谨慎理性,多思善为。只有这样,心理才平衡,行为才能理智,(事业工作)才会心想事成,幸福一生。

善待生命第二点,要适应环境变化而保持品节。“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高兴时不要夸大其词,无端地抬高自己,伤心时不要极度悲伤和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孔子幼时丧父,家境并不好,中年又周游列国,十数年受尽苦难折磨,但其意志并未消沉,身体未拖垮,回国后又办私学,教书近20年,直至73岁去世。这个岁龄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高寿了,究其原因,与其养生观有着重要关系。

善待生命第三要点是平时举止要文明。举止文明不仅是人品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个人养生的基本点。孔子平时很注意自己的仪表与气质,“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这说明孔子每次外出,总是衣着整洁,举止端重,与邻里乡亲见面,谦和恭敬,一副学者的气质。他不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且把有众多的好朋友看作是举止文明而带来的养生好氛围,故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善待生命第四要点就是养生不仅要练体,更要修心。“心之官则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脑要勤于思考,只学不思,精神迷惑,只思不学则精神怠倦。迷惑和怠倦都不利于健康,不利于养生。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身心健康。劳逸结合,达到养生修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养生名家。他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们的养生有着极其有益的借鉴作用。

孔子论养生三戒 篇3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寿世保元、保生杂志》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二十岁,血气始盛。“如果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养生四要》则认为:“譬如园中之共绅发必先痿也。”所以,必须“戒之在色”,即不应早婚,婚后亦应节制房事,更不能放荡不羁。

人到壮年(一般在40岁左右),便要开始注意抗御衰老。《黄帝内经》说:“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在此时期,人们如能注意保养,对防止早衰、争取长寿是十分必要的,其养生的要求是“戒之在斗”。这里的所谓“斗”据王王圭阐发说:“夫凌晨者,非特头号狠相挂为斗胸中有胜心即自伤和。学未明而傲,养未成而骄,志不行则郁而病矣,自暴自弃,言不及义而狂矣。”一个人如此理解“斗”、警戒“斗”,自然就能保养身心。

孔子的养生术很给力 篇4

精神豁达,乐以忘忧。孔子的心胸是极为开阔的,对待生活一向持达观态度。“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一次,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知道后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乐以忘忧”是对事业的兴趣和信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连自己的日渐衰老都忘记了。他经常教育弟子们也要养成开朗的性格,告诫他们要“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不忧不怨和“制怒”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益于身心健康,是可取的。

知足不贪,戒之在得。孔子在个人修养上时时以“修己”、“克己”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他概括出人生少、壮、老三个生理阶段之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轻时,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应“戒之在色”。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之三宝,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祖国医学历来反对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孔子说的“戒之在色”不仅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有益,中、老年亦应有戒。“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斗”,主要指气刚任性、好胜喜斗而言。中医学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可使人体的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才好。“戒之在得”,这里的“得”指非分的要求。任何一个人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私利,过分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就会大伤元气,有损于健康长寿。

食居慎节,均衡有度。孔子对饮食起居十分注意,吃饭睡觉都有一定之规。他很注意饮食卫生,提出五个避而不食:粮食发霉变质不吃,肉鱼腐烂不吃,食物变色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他的饮食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无求饱”,吃得可口,防止暴饮暴食,但这并非一定要吃美味佳肴。他曾说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也自有乐趣。

上一篇:学生思想教育重在引导下一篇:预防措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