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三篇

2024-09-11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1

关键词:美声唱法,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 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并逐渐的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老一辈歌唱家最初在向外国人学习美声唱法时, 学习了美声的发生、技巧、共鸣和外国语言的唱法, 他们学习的大多都是外文歌曲, 因为外国人不会中国语言, 更不懂中国语言的讲究。因此, 有一些老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都是咬字不够好, 吐字也不清楚。在解放以后, 声乐学者在探讨美声唱法的过程中, 有人提出了美声唱法的咬字和吐字问题, 因此, 美声唱法开始研究中国语言的唱法。

美声唱法在中国仍然面临着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正需要人们去解决。中国的美声唱法源于西方的美声唱法, 换一种说法, 美声唱法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进口品种”、“拿来主义”。

我们所谓的美声唱法, 本身起源于意大利, 追求的是声音效果, 讲究的是科学的发生方法, 注重的是华彩和装饰。提到美声唱法, 大家都会想到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拉雷斯, 他们都是美声唱法的最鲜明的代表。但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的美声唱法跟中国的美声唱法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中国美声唱法向传统艺术的学习与借鉴

中国的美声唱法开始时, 基本上是完全学习西方美声唱法的, 但是又由于汉字发音的特点进一步有了新的研究和变化。中国语言的四声问题, 戏曲里的咬字和吐字方法等等, 必然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美声的唱法。实际上, 很多名为“民族唱法”的歌唱家, 美声占有了相当大的成分。

美声唱法在咬字和吐字方面, 特别需要向民族的传统吐字学习, 尤其是向说唱音乐学习。当时的说唱艺术大多都是单弦或者京韵大鼓这些, 这些说唱艺术的吐字方面完全可以适用于美声唱法的语言中。北京的单弦都不离说话的成分, 不论怎么唱都还在说话的范围。相比之下, 京韵大鼓相对共鸣更多一些, 声音更不像是在说话了。京韵大鼓比单弦稍微夸张些, 而我国的国粹京剧相比前两种就更夸张了。语言夸张到什么程度, 或扩展到什么程度, 也决定于方法的不同。在美声唱法中, 男生的唱法不像老生那样的唱法, 老生大部分用真声的比较多。女声的唱法是真声假声混合, 主要的区别还是在共鸣的运用上。

共鸣还是要尽量的运用有度, 用太多的共鸣就不自然了, 想要用好共鸣, 用的自然, 就要有适当的分寸, 可是艺术中又很难用尺度来衡量。各种不同的类别、不同的时代, 风格和形式也会不一样。歌剧和艺术歌曲在美声唱法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这是需要用歌唱的感觉和很好的听觉能力去辨别的。总而言之,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 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音高的升高,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 从而变得以假声为主。想要更全的共鸣, 男声和女声、唱的高低等都是统一的, 这是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

二、中国的传统剧种和民族唱法

中国的民族唱法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在这里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我国戏曲声部的划分不是按照男高、女高、中音、低音;而是按照行当来分的, 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唱法, 同一样的人物和行当, 唱法也是不一样的。在戏曲中的人物划分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丑角人物等等, 他们的唱法都是不一样的。而美声唱法表现各种人物, 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在唱法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唱出来的人物性格是不一样的。美声唱法是声部的高低不同, 戏曲唱法是行当不同, 高低差不多。我国的传统戏曲, 特别是水平发展较高的剧种, 比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声方法。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 中国传统的戏曲中高音用的比较普遍, 随着音的升高, 喉位也向上移, 声道变短, 于是共振频率提高, 这样有利于提高汉字的发声清晰度。因此, 戏曲唱法起来往往要比一些没有掌握好的美声唱法来的清晰、明亮。

在中国民间, 许多民歌的唱法的特点是直声唱法, 口语化, 多数地区以真声为主。关于唱法, 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说, 嗓子的用法也可以有各种各样, 共鸣状态也可以不同, 从语言的状态, 加上带共鸣的语言状态, 就能区分出是什么唱法。

民间唱法也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 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也可以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分类, 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 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都有大致的区别, 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一些, 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 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 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民歌也好, 戏曲也好, 都有唱法上的区别。对于美声和民族, 如果人们同时都学, 在唱法上的关系都是一样的, 但是共鸣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唱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汤雪耕, 著.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试论美声唱法的艺术特质 篇2

关键词:美声唱法 艺术特质 传承发展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后来在意大利流行开来,最后覆盖了整个欧洲。美声,顾名思义,就是美丽的声音,它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人们审美价值观念的艺术体系,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无限喜爱。在歌剧没有产生的时代,美声唱法在欧洲的演出活动要受到宗教的限制,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就是格里高利圣咏,声乐一定要为教皇和宫廷服务。

自歌剧诞生之后,在演唱风格也分出了不同的流派,而且对演唱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要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去,所以在这一时期歌剧的美声演唱方式对日后的美声演唱技巧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格鲁克歌剧改革之后,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阉人歌手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之后的岁月里,女性歌手可以登台演出,为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不断探索改革,美声唱法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普遍认可。

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初期,是由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专的时候引进的,同时也聘请了一批非常有声望的美声歌唱家来担任教学工作。周小燕老师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她经常举办音乐会、录制唱片,培养了一代代新人,她的教学活动和艺术演出都对西洋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建国后,我国成立了很多音乐院校,为音乐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美声唱法盛行于欧洲,加上我国民族歌唱艺术的蓬勃发展,美声唱法在传入我国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困难。1978年,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美声唱法也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新一代歌唱家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取了美声唱法的优秀精髓,演绎出了更加优秀的作品。再加之中央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和各类赛事,也为繁荣美声唱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美声唱法的艺术特质

美声唱法非常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因为它自身具有音域宽广的特点,并且能够跨越三个八度的位置,歌曲中每个音之间的衔接都可以圆滑的连接在一起,音量忽小忽大,旋律十分流畅。气息支持要做到保障,用气息去歌唱,美声的华腔唱法灵巧华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美声歌唱又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于塑造歌剧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声乐歌唱来源于人的自然的生理训练,声音与肌体保持调谐同步,而非用嗓音歌唱。在发声器官科学的发出声音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声音才能感情饱满真挚,力量张弛有度。

美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如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他们都对美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得益于他们的艰苦训练,只有在艰苦的训练中才能不断的升华自己,演唱水平才能得以提高,虽然这中间会有无数次的失败困扰着,但这也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锤炼。情感是美声歌唱的内在推动力量,感情一定要饱满,不能空虚,唯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语言的准确性、技术方法运用自如,达到声情并茂,才可以真正的让广大观众折服。在美声歌唱训练之中,自然的感情流露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要和生理、心理以及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想联系。歌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美声歌唱更应该遵循它正确的发声方法而去为歌曲的表达感情服务,唤醒人们的心灵。让歌唱者进入一种自然的歌唱状态,并在歌曲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毕竟真实的情感是最沁人心脾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后来风靡全世界。这主要依赖于美声唱法的独特性,对歌曲呼吸的处理上以及演唱者饱含深情的演唱。一首歌唱完整的美声作品,气息与声音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气息是美声歌唱的动力和基础,要求歌唱者达到身体的协调共鸣,并且一定要在平时进行艰苦的训练,在歌唱中抒发真挚的情感,为歌曲的演唱增添一抹亮色。美声歌唱的艺术特质也是独一无二的,纯正的发音、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保持良好的听觉分析能力,要在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不断的锤炼演唱者的声音,必定可以获得美好的音质与艺术特质,美声的艺术特质也是检验歌唱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美声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学习者和歌唱者不懈努力。美声唱法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我们广大群众,吸引着许多学习者对它的艺术特质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远.美声歌唱的艺术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2]王东成.美声歌唱中的音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04).

[3]陈彦合.浅谈美声唱法的特点和发声方法[J].黄河之声,2015,(04).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3

民族唱法是那些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也是各有各的民间唱法,可谓丰富多彩。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等特点,构建了各自民族的音乐体系。当今的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的基础上,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欧传统唱法的优点发展而来的。而美声唱法则起源于欧洲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形体表演的比较

在中华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华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华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电力定价下一篇:人体解剖组织学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