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十篇

2024-08-09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1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2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潮, 其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模式。具体而言,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目标, 以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为模式, 以共同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因此, 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完善、情感的丰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问题的教学模式。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一门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课程。该课程全面、综合地介绍了机械行业里的各种机构和传动, 各个章节互不联系, 各自独立。但因为该门课程对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很容易陷入课堂乏味无趣、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的状态。为此, 本文拟通过以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 以弥补机械类课程缺乏趣味的缺陷, 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丰富对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思路的把握,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 课程教学中实践的主要思路

2.1 师生角色的转换与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想达成“教与学”的高效性, 首先就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自然的, 我们就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思想的发挥。比如, 以前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 现在思路要转换, 重新定位课堂身份关系, 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教师的过程中, 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一种考核, 因为他能提问出来, 提问得有意义必然说明他对这部分知识把握得相当好, 否则他不可能提出问题来。或者每堂课留出10分钟, 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 按照小组循环的方式, 每个小组主持一次, 分别针对一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先是小组商议、查阅文献、整理和组织语言, 最后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前发言, 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方式对于调动一向呆板的机械基础课堂的氛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2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高效发挥

以前, 我们中职机械基础课堂上许多教师都认为, 教师教的是知识,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无关,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 就是传授书本知识, 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不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因此, 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课就来, 下课就走, 很少真正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能力、素养的形成等。其实, 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集合体, 单纯的“教书”就会陷入培训知识的怪圈, 单纯的“育人”就会忽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书与育人的双向发展。比如通过合作学习、差异化学习等方式来探索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各种模式, 比如学习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部分知识的教学内容时, 以往我们都是教师来讲解通过模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 让学生先观看, 然后学习, 再去模仿, 几乎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而在现代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用行为导向法后, 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 结合了解到的生产实际, 自己模拟演示。比如有学生模拟CA6140车床的装配工作, 包括带各种传动部件和轮系的装配、维护, 其他小组可能也有模拟别的机床、车床的, 然后学生们分小组比赛, 教师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点评。

2.3 注重情境与案例教学的开展

以情境和案例为导向开展教学, 是行为导向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部分知识时, 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们分小组各自动手制作某一种类似类型的模型, 如曲柄摇杆机构, 然后课下让学生布置好材料, 想好了步骤, 课上开展现场操作制作, 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 这种“热火朝天”的情景显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使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另外, 可以结合所学知识, 让学生们走进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 现场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认识学生们在生产中找到了学习知识的载体, 逐渐的也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行为导向教学法显然更符合中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尤其对于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这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运算能力要求很强而且实践性也很强的学科, 非常有必要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为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从技能学习、理论学习到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摘要:探讨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在课程教学开展中的作用, 介绍了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定义, 提出了机械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重点的地位。以行为导向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为例, 介绍了课程教学实践开展的意义。之后, 经过分析, 提出了课程教学中实践的主要思路, 包括:师生角色的转换与重新定位,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高效发挥, 注重情境与案例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践,行为导向,机械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行为导向教学法[EB].

[2]陈连云, 谢少芳, 李明惠.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自信心;学习兴趣;创新素质

随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因此,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必须加大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从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要使学生真正喜爱上这门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堂课,要好好重视课程的导入,可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通过参观现代化实训操作设备,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同时指出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好本专业意义重大。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1.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

机械基础教学中,有许多概念理论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在理解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

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而很多理论和发现也正是在联想和思维的推动下发生和发展的。例如,在讲解曲柄滑块机构时,只要通过变换不同固定件的自制教具,并做适当演示,学生就很容易地联想到所见汽车的翻斗起落、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压力机的锻压等,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效果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想,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4

摘 要: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职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基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一、我国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来说自身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习惯也比较差,因此他们也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2.教材五花八门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各学校自行订的,教材五花八门,版本不一,有些是太简单了,知识点没讲清,有些则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因此理论知识难度很大,使得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所以选用合适的教材很重要,教材的选用与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没有兴趣

很多中职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现阶段的要求,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导致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课堂参与率低

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课时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为赶进度不停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跟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改进和创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效率

1.凸显教学重点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结构、液压传动、机械传动以及常用结构四大部分,这其中常用结构以及机械传动又分为很多种类,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这部分内容很繁杂,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想要学生掌握传送知识整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将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进行一种机构的学习时就可以联想到另外几种机构,并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各种机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2.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课程系统也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来说,将多媒体、网络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机械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结合起来以PPT 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关的动画、微课小视频等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这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更为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见到机器和机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析以及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最佳效果。目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已经具有多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教室,很多机械类的专业课程都可以在这些教室里进行教学,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配备了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惯性筛以及剪板机等机构和机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分析其所属机构,这就使学生对双摇杆机构、曲柄机构以及曲柄摇杆机构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的理论知识少了,但学生却学习和掌握到了更多的知识。

4.采用教学模型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所有的知识都和现代机械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实物直观演示教学以及现场参观教学的方法,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系统的运动特?c和工作原理进行领悟和理解。

三、加大实习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以及“机械制图”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的教学时要与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在《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这几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再以车床主轴箱为例进行轴的讲解,车床主轴箱这个例子涉及前面我们提到的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点,即轴和齿轮等零件的尺寸确定、零件的结构图、热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加工工艺、末轮转速计算等。将各科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重新将原本孤立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进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初中时接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升入中职后实践动手的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听与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中进行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仔细地观察演示操作,观察完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领悟程度来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尖子生和学困生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将教学重点凸显出来,能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领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法,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意识,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全方面地进行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 篇5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方法

目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企业的需要, 且落后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差, 无法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亟待改进。本文主要对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完善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1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目前,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大部分学校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丰富教学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 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机械基础的相关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 并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现机械基础中相关的原理和结构, 便于学生深入理想相关知识。例如, 教师对平面连杆机构知识进行讲解时, 可以播放该部分运动的视频, 以动态的模式表现出该部分的原理和其他相关知识, 而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视频了解铰链四杆机构运动过程, 掌握该结构各个构件的运动速度, 让学生易于理解“急回特性”、“死点”等相关知识。再如, 教师对液压回路知识进行讲解时, 可以将该部分知识制成动画的模式, 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程度。总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机械基础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够积极学习。

2 增加实践性教学

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较多, 知识内容较枯燥, 且教师通过课堂的形式不断地讲解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实践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且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对此,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课程的需求, 与相关企业互动, 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并参观机械制造现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机械原理和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知识。通常情况下, 学生到企业实习时, 主要对机械基础中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基础结构以及应用进行学习, 观察机械工作人员操作的过程, 掌握机械的工作特征, 并向机械工作人员学习课堂上难以学习到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例如, 教师对定轴轮系进行讲解时, 可以带领学生对普通车床的主轴箱进行观察, 了解该机器内部齿轮转动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确定奇偶值对方向性的作用, 进而加深对“i1k=n1/n2= (-1) m”的理解。

3 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中职机械课程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机械类技能型的人才, 而不是让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中职机械课程培养的学生只有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 才能发挥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利用牢固的知识开展各项工作。而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该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开始思考,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或者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 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学生, 辅助学生利用更好的办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进行机械基础教学前, 应根据教学大纲, 结合机械基础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 规划教学内容, 对相关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重视讨论环节的设置, 可根据课堂知识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对机械基础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讨论环节, 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时, 可以加深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 可能会发现以往没有注意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时, 教师应起到辅助作用,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不让讨论偏离主题, 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例如, 教师对棘轮机构进行讲解时, 可以先讲解该机构的基本结构, 并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反踏自行车踏板而自行车不动的原因进行思考,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之后对棘轮机构的原理进行讲解, 让学生理解该部分基础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结束语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对培养机械技能人才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积极完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主动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机械基础课堂学生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机械基础知识, 进而加强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且中职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 增加实践性课程, 让学生能够到实地机械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 了解机械制造、加工的过程, 掌握机械操作程序,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应用机械理论知识, 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雪梅.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8) .

[2]殷召梅.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07) .

[3]黄蓓.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 (中) , 2015 (01) .

[4]蔡红琴.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 (03) .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6

一、设计形式采用设计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组成设计小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的调整,每组人员由3至5人组成。设计小组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又必须与别人进行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使学生们不仅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部分,有一种归属感,同时又使他们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了解自己在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使自己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这样的组合形式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利的。采用这种设计形式,学生不是闷头搞自己的,而是共同讨论,甚至热烈的辩论,思维得到碰撞,方案得以创新。

二、设计要有前期准备

题目确定后,设计小组首要的工作是要进行设计前的准备,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现有相似产品或样机;充分讨论设计方案;做好设计前的各种准备,最后确定初步的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高有很大影响。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转化能力,扩展相关的知识面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阅读理解及社会调查能力;分析样机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及想象能力,使设计过程有所参照,避免了盲目性,同时可以使设计结果有可比性和创新性;讨论设计方案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更是受益匪浅,因为讨论需要运用语言、文字和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反驳意见,因而有助于加深、巩固和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能有机会吸收他人的思想、思路、知识,并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拓展思路、启迪心智,极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同时在激烈的讨论争辩中,要求讨论者快速思考、推理,既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无误的表达,又要善于抓住他人的问题进行辩论,因而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有助于提高大脑思维的敏捷性和工作效率。

三、设计内容应属于一般机械产品设计

一般机械产品设计包括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设计,工程绘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等。我们认为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应包括:(1)机构运动方案设计。这部分内容最具有可创新性,它培养与训练学生如何选择机构的类型,如何构造新机构,以及各执行机构的运动或动作如何协调、配合,以满足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在讨论方案时每位学生都拿出自己的方案草图,经过讨论、研究与分析,采纳所有方案中的优点,最终确定一个全体设计小组成员都认可的方案作为以后设计的依据。(2)运动学与动力学设计与计算。一个较复杂的机械产品的子机构一般不止一个,若每个学生全部参与所有子机构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既没有时问,也没有必要。这时,设计小组可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每位学生可分别各设计一个至两个子机构。总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部分设计与计算的具体内容有:每个转轴的转速、转矩、功率;连杆机构中每个构件的运动学尺寸;凸轮机构的基本运动参数与几何尺寸;齿轮机构的基本参数与几何尺寸;其它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带传动机构等)的基本运动参数与几何尺寸;各子机构与整机的机械效率,并选择出原动机。(3)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强度设计。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各自设计部件中的零件结构化设计。其中应包含有轴、轴承的结构设计,盘状零件的结构设计,机座的结构设计;在结构化的基础上计算并校核自己设计部分中联结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的强度;并绘制主要零件工作图(轴类零件,盘形零件);绘制出自己设计部分的部件装配图。(4)设计资料的整理。集体整理并编写设计说明书,在编写说明中注明每位学生编写的章节。说明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编写说明,目录,设计题目与功能要求,各子机构的设计计算全过程,执行构件的运动线图,整机的机构运动循环图,每位设计者的感想与建议,参考资料。设计资料还应包括设计小组的所有设计图纸。

四、考核方式采用自评、师评、集体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应该把成绩评定也当作一次培养与训练的过程。首先拟定出设计评价标准,包括:方案设计的创新性;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用性,创新性;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机器安装、维护、保养、使用等方面的可靠性、方便性。给出评价指标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成绩评定。“自评”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工作进行自我成绩评定;“师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定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进行答辩,最终将成绩确定下来;“集体评分”是指对自评为优秀的学生进行集体答辩与评定。在成绩评定中对于合理的创新设计给与成绩的肯定。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7

一、根据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活动

现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进行机构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进行机构分析,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想象、讨论, 或者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 如常见的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 然后进行简单的竞赛, 学生在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一些相应的问题, 比如说针对自行车的结构进行分析为什么不能实现倒车的原因,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 针对学生思维的一些闪光点, 要积极地去表扬、鼓励, 给予学生肯定的态度, 对学生的一些思维误区, 要及时地引导,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得以成长。

二、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 由形象引入实例

先培养起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再进行知识的教导,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导时, 可以先进入相应的模型, 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感性认识, 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物理形象模型, 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兴趣, 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 在进行凸轮机构的讲解时, 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凸轮机构的模型, 给学生进行实际的讲解, 调动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利用凸轮机构模型, 对知识有一个清晰、具体的认识, 再讲一讲生活中常见的凸轮机构实物, 如修鞋机,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 创设生活情境

合理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气氛,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进行制动器的讲解时, 可以联系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场景创设教学情境, 自行车在刹车时, 选择什么样的刹车方式, 这个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告诉学生最合理的刹车方式, 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展制动器的教学。

(三) 将生活常识与课本相结合

机械基础具有非常强的知识理论, 同时与其他相关的机械专业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 往往凭借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 不能起到很好的背诵效果,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常识与课本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进行皮带种类的讲解时, V带让学生联想汽车的发动机, 平带联想传送带。在进行机构的讲解时, 移动导杆机构可以联想手摇式抽水机, 曲柄滑块机构可以联想翻斗车的自动卸货过程等。

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去相关的单位、企业参观学习, 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机械加工以及机械设计工作, 让学生了解自己毕业以后所面临的工作, 了解工作的侧重点以及需求, 再去有针对地加强自己的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 挑一些与课本知识比较接近的机械设备进行重点讲解,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 可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机械原理, 了解设备在设计时所采用的机构和结构, 让学生真正地理性认识所学习的知识, 找到学习的方向。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抽象, 教师常常是通过带领学生去想象、去理解一些相应的机构运动, 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性, 缺乏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没有广阔的机械视野, 仅仅靠想象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寻找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 比如机构运动动画等, 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知识。同时, 采用多媒体设备,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机械基础这门课是学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的基础课程, 教好机械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进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摘要:机械基础在中职机械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为学生日后机械专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市场需求, 中职学生需要学好机械基础课程。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 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与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罗肖.浅析创新教育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6 (6) :71-72.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8

一、中职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中的教学方式有了诸多变化,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应用到了教学课堂上。虽然老师不再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变,照样是照本宣科,无论好坏,实施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算近年来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加入,大多数老师也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教学手段虽然有了变化,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没有变得更好。

2.重理论,轻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在讲课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缺乏对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学生们在上完一节理论课之后,往往不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最有用的,也不明白自己将要就业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技能知识。

3.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专业理论课程时,往往比学习普通的基础知识有更高的能力要求。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毫不讳言地说,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在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得不够扎实,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不是很高,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消极倦怠的心态。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很少能够看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澎湃的学习激情。枯燥的教学内容,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的引航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充满弊端的情况下,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入新的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笔者通常所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当中的职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在职业技能的锻炼中对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和研究,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联,互为依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倡导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的学习为主导,职业技能的操作、形成以及动作要领的解释都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而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扎实地锻炼职业技能。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际应用流程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授课老师事先安排好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本门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在理论知识课上,教师需要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其中涉及的关系进行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模型等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机械物理知识。这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具体实物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抽象的知识内容。

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就是具体项目的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讲解的理论知识内容对需要学生们动手的训练项目进行巧妙的设计。在训练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并明确告知学生此次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限制,另外,教师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的掌控,以防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项目训练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让学生们观察零件的结构特征,也可以是机器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等相关的机械物理实验。在训练方式的制订上,教师既可以选择让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让学生们独自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个人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来学习。在项目训练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和指导,让学生们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来完成。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操作轻理论

由于实践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更加偏爱实践操作类的课程,面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兴趣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机械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从增加理论课程的趣味性入手,否则会使学生养成只愿动手不愿动脑的习惯,从而陷入“师傅带徒弟”传统的授业模式,过早地扼杀了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2.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让二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然而有些院校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则变成了完全无关的两块教学。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教师没有将理论知识融合进来,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讲每节课时都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做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

3.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应有的实际效果

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学生们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加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模块化的实践操作设计要紧跟在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学生们就可通过实践的操作来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中职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被学生们所接受,在此情况下,教师们应该转变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给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增添实践操作环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9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策略浅议 篇10

一、通过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正投影(视图)形成原理的认知

通过学生操作训练,提高对正投影(视图)形成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工程实体与其图样之间联系的认知和空间想象力。

1. 建立模拟的三投影面体系

在学习了必要的投影理论以后,就要求学生把图纸按图一所示的方法折起来,形成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

2. 把实体恰当地放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分别作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三视图)

选择常用的小零件或模型,恰当地放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见图2),而放置方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图样表达的繁简和难易。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放置实体,投影作图后再总结放置规律,即一般选择实体自然安放位置或使实体的主要特征面对主要投影面尽可能多地处于平行的位置作为放置位置,这样学生也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开始应用正投影原理作图时,要让学生体会投影的原理与视图形成的原理,始终牢记视线穿过实体上观察者侧可见的表面轮廓,垂直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的轮廓图即为视图,从不同方向看,就得到不同的视图,三视图(见图2)、多面视图,这样得到的几个视图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开始学习时,实体应选用如销轴、垫片、平键、支座等简单形体,要让学生逐渐建立某一方向上可见的实体轮廓(平面或曲面)与图纸上的线框的对应关系,图纸上所画的线框对应实体上的唯一可见轮廓,但所画非所见,这就是中职学生刚开始学习制图的困难所在。学生很难把看到的销轴的圆柱面画成图纸上的矩形线框,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建立了一种物体形象的表达技法,即所画为所见,见猫画猫,而非画线框。那么要突破这一难关,就需要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物体形象的表达技法(图样)——用一组线框来准确表达工程实体的形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建立这样一种表达技法的困难,不要以个人当前的图样认知水平去要求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认识了正投影原理,画图就是轻而易举的事,看着实物画图,有什么难的。其实,难就难在所画非所见上,是需要通过训练来重构一种形象思维模式,所以足够时间和多样化的实践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3. 展开三投影面

把折起的图纸展开,也即把其中的两个投影面按一定的规律翻转到与另外一个投影面同平面的位置,这样三个方向上的视图就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了(见图3),空间的实体就用平面图样来表达了。

反过来,把展开的图纸原样折起来去构想实体的形象。说起来就这么简单,教学中需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图样表达能力。

二、通过测绘零件图和装配图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图样表达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投影原理和视图后,就开始要求测绘零件,零件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就测绘一级减速器中的零件,逐渐引入尺寸标注、其它视图表达等,直至完整的零件图。测绘是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测绘,使学生更接近工程实际,学习更多的零件的形状、大小的图样表达方法(如剖视图、剖面图等),在做中学,学以致用。要求每个学生测绘出一台一级减速器所有零件的零件图,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零件图就基本掌握了。

在测绘了一级减速器零件图后,接着就要求学生把各个零件依照设计要求和结构特点组装起来,这个实践操作是中职学生学习装配图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零件与零件的相互位置关系、联接型式及其视图特点,鼓励和要求学生去动手操作、探索、想象。在学生认识了装配体后,再指导学生绘制装配图。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装配体,如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轴组、减速器,一点一点地学,一步一步地画。

最后,学生既认识了常见的零件及其装配体,又学会了工程图样的表达技法,还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工程作业方法及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加强图样标准及规范化训练

作为工程语言,图样是有规范的,是要符合相应的制图标准的,如此才便于交流。因此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都要要求学生规范画图。教师最好是在学生作图时与学生同步绘图,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必须是与学生采用同质的材料和仪器,如铅笔和图纸。不要只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它对学生在图纸上画图的规范性示范作用不明显。同时还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绘图方法及图样,严格要求,出一张图要合格一张,在绘图中去训练才能规范。

四、正确对待计算机辅助绘图

计算机辅助绘图对制图来讲,只是出图的一种比较快捷的手段,且不可因计算机绘图的教学而替代一部分制图课程的教学。当然也有把二者合并教学的尝试,但需要学校能提供方便的设施,如果学校提供的计算机不能达到学生适时运用的话,不适合这种尝试。

一竿子戳到底,少开叉,让学生尽早的看到机械图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这也许是中职教学中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元制培训机械专业理论教材编委会.机械工人专业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7).

[2]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画法几何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上一篇:经济发展出现多元趋势下一篇: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