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油画作品十篇

2024-09-12

鉴赏油画作品 篇1

一、了解油画的基本概念

1. 对标准油画概念的分析。

人们对油画艺术作品的欣赏标准, 是乎只有一个, 以“象”和“记录”作为重要标准, 如西方古典油画的代表《蒙娜丽莎》, 又如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这些油画作品在人们心中属优秀的、典型的、标准的油画概念定式。要知道, 西方古典油画当时追求的重要功能是代替现在的照相机, 过去的宫庭油画家就相当于宫庭专职摄影师, 过去在西方反映帝王题材的油画特别多, 如《拿波伦加冕》等。同时油画家还担负记述重大历史的任务, 如重大战争题材油画, 所以油画给人的印象是属于上流社会的附属品。人们对标准油画根深蒂固的植入, 使他们对油画作品非“象”产生排他性。

2. 对油画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

随着现代照相技术的高度发达, 现代油画追求“象”的目的己让位摄影家, 其最主要的艺术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形”在绘画艺术中己退居第二。所以, 油画也可以表现非“象”, 也可以表现“象”。“象”和非“象”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如董希文的写实油画《开国大典》和朱德群的抽家油画都属不朽的优秀作品。

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很多人在鉴赏油画作品时, 尤其是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时, 常常会觉得这些名作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他们甚至会认为很多匠人临摹的作品超过了原作。但是匠人与绘画大师是有本质区别的, 因为大师是开创者、先行者, 探索者, 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比如, 达·芬奇被后世称为伟大的画家, 之所以这样评价他, 是因为在他之前的所有画家笔下的人物都是线条生硬、动作僵硬, 而达·芬奇却凭借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 使作品中的人物更加人性化, 而且作品营造出了柔和的氛围, 即使是后世的画家也没有能够超过他。再如, 米勒和库尔贝都属于写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 农民是他们画作的主要描绘对象, 这是因为他们都处于法国大动荡的年代, 对农民形象的刻画非常符合时代的要求。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 但是二人的农民题材油画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是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性格差异造成的。再有, 印象画派在成立之初, 受到了古典画派的排斥和讥讽, 但是印象派却给当时死气沉沉的西方画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触动了人们的思维, 开创了后来多派纷争的繁荣局面。总之, 每幅优秀的油画作品都有其创作背景, 如果在鉴赏作品的时候没有充分掌握其创作背景, 也就无法体会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掌握分辨作品优劣的方法

首先, 画面的色彩。油画最重要的元素是色彩, 这里所说的色彩不同于调色板上的颜色。画家从来不会把调色板上的颜色, 也就是工厂制造出来的颜料, 原封不动地搬上画布的。这些颜色必须经画家精心地加以艺术化的调制, 以求得色彩的柔和、逼真, 色块与色块之间搭配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子或色调。一幅油画的颜色不能是五颜六色的胡乱拼凑, 也不能是纷繁庞杂, 令人眼花缭乱的, 而应该形成能体现出某种色彩倾向的, 并且变化无端, 微妙细腻的画面效果。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 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优秀的优油画作品, 纵使画面上有千笔万笔不同的颜色, 但必定有几种是主要的色彩, 由它们构成色调, 控制全幅, 或典雅、或幽静、或淡定、或浑厚、或庄严、或压抑、或激情……统一又有变化的美。这就像交响乐一样, 有主旋律始终活跃与贯穿在全曲之中。例如, 俄罗斯画家列宾在创作《伊凡雷帝杀子》时, 紧紧把握血的红色这一主调。那迷狂间杀死儿子的伊凡, 捂着儿子受伤的头, 血缓缓地从他的指缝里流出来, 淌向皮肤, 衣服, 地毯。画面的殷红, 暗红, 紫红构成强烈的色调, 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油画作品如果没有形成一种基调, 没有和谐统一且又富于变化的色块组合, 它就是不合格的创作。

其次, 画面的内容。画面中的内容是指是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景观、实物等。其实, 画面中的内容多少没有定论, 外行人看多, 内行人看少, 专家看精。繁多内容当然是著名画家美名流传的关键所在了, 能够完成规模庞大的精致绘画无疑需要很高的画技和布局观。但是, 不管艺术家选的是什么内容作为绘画主体, 都必须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并赋予绘画对象以生命力。在欣赏油画的过程中, 如果这幅画面中的物体 (包括人物) 能够让你产生共鸣, 让你能够有所感动 (这感动是好是坏不论) , 那么你可以慢慢的观察, 你会在画面中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甚至会让你迷恋。但如果你看到这画面的事物无动于衷, 那么你完全可以远离这幅作品。

再次, 绘画的笔触。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 恰当的笔触应当述说着画家的情感和对美学偏好, 也能敏锐地显现着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变更。比如, 鲁本斯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 涂抹留下的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 给人强烈动势和戏剧性冲突之感;哈尔斯轻快灵活的笔触下描绘的肖像, 让人读出人物神采奕奕的生动感。

今天, 艺术多元的观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 油画在多元的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它不仅是中国美术教育所必需的手段, 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样式, 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探讨鉴赏油画作品的方法能够使人们领略作者的绘画技巧, 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 能够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摘要: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 不但能使人悦目, 得到美的熏陶, 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很多人喜欢油画, 也有很多人表示对油画不了解, 受到现在时代艺术的影响, 近年, 油画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多多少少会接触一些油画或者是字画。但是, 很多人去看油画, 却不知如何欣赏,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欣赏。笔者在本文中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 探讨一些鉴赏油画作品的方法, 希望能够对广大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油画,鉴赏,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胜军.浅析油画技法和鉴赏的认识[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8) .

[2]袁琳.对现在油画鉴赏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11 (16) .

[3]杨明清.油画语言之管见——论油画语言的时代特性[J].艺术教育, 2007 (10) .

鉴赏油画作品 篇2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1.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的曲目是《和平进行曲》, 是由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正式发表的, 中国钢琴民族化创作的帷幕就由此中国钢琴作品拉开了, 也就代表着中国开始有了自己创作和改编的钢琴作品。文化意义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真正出现应当是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它193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现于齐尔品 (俄国作曲家) 发起的“中国钢琴曲征集”活动中, 最具有代表性。它凭借简洁明了的旋律, 形象生动的勾勒出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中的里程碑, 带领着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具有中国风味的时代, 有效的融入了中华民族音乐表现的艺术方式, 以其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 开拓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局面。

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的同名乐曲改编, 显现出独具特色的情致。它音色对比鲜明、织体丰富。《二泉映月》这首钢琴独奏曲是最传统的民间音乐用最典型的西洋乐器表现出来的范例。总而言之,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对比雄辩的说明, 只有吸取了民间的特色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才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使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而也才真正成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2.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通俗性

任何一种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为给听众欣赏, 钢琴作品更是如此。因而人民的意见决定了对一部钢琴作品是否能够跻身优秀行列举足轻重, 如果钢琴作品不能得到群众额赞赏, 那么无论它从创作艺术上讲如何完美都无法配得上优秀作品的称呼。大众对钢琴的熟识程度正逐渐提高, 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适应人民的审美趣味是钢琴作品必须具备的审美特征, 非此这部作品无法得以长久流传。以此观之现今钢琴作品过多盲目追求个性、新异, 但这种作品因缺乏审美心理基础群众难以接受, 当然, 这样的作品要想流传开来也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举个例子, 《黄河》, 凭借其本身的较高艺术成就, 普及程度在中国普通大众中较高, 可以说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其他钢琴作品可与之比肩。此外, 从审美需求角度来看待中国钢琴的发展, 不断加强钢琴教学和音乐教育的需要凸显出来, 只有这样, 大众审美文化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色化

首先, 特色化的乐器模仿手段, 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 对吹拉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 这就使中国民间音乐的意境和韵味在钢琴音乐中体现出来。《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这两首钢琴曲就是弹拨乐器模仿的运用, 通过运用钢琴不同的表现手法, 在钢琴音乐中作曲家模拟再现了古琴声, 曲中用钢琴的依音模仿滚拂散音、琵音模仿古琴的单散音、和旋模仿复散音, 古琴音色的空旷之感在音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冀北笛音》则是吹拉乐器模仿的例子, 笛子的各种声音特点同样通过创作者不同的钢琴演奏手段得以再现, 笛声的花舌音、颤音、滑音通过钢琴的各种装饰音来模拟了出来, 飘渺悠远的笛子感觉听众在钢琴音乐中可以品味到;

其次, 特色化的和声和旋律, 在调式上, 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 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 就如黎英海的《绣荷包》《蓝花花》《嘎达林海》《三十里铺》《采茶扑蝶》等, 在旋律上, 转调在这些钢琴音乐有多次运用, 许多当地地区的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 从而呈现出了更加浓烈的民族化氛围。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欣赏

1.《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完美把握

“意境”的塑造在我国传统审美概念中最为讲究, 无论是绘画书画还是诗词歌赋都十分讲究意境。意境落实在中国音乐风格上, 体现为情感交融与情景合一的效果, 要达到这种效果, 必须要有人声与乐器的绝妙配合。例如, 夕阳、扁舟、山川、月亮、暮鼓、花枝、树影等是钢琴曲《春江花月夜》中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如同将柔和清丽、色调淡雅的一幅水墨写意画在听众面前展现。曲中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含蓄恬淡的意境中体现出来, 这首钢琴曲因此而成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阐释, 经久不衰, 至今常演常新。

从演奏技巧上来看, 全曲中传统的变奏体结构的采用, 使得节奏呈现多变流畅的效果, 基础为高调式, 在变奏中将旋宫转调的调性对比进行了运用;从表现手法来看, 古筝、琵琶等的演奏技巧被巧妙借鉴, 对中国支声复调织体的表现方法有所吸收。全曲循序渐进的情绪扩展, 有着逐步增强的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变化, 渲染润色十分细腻。

2.《平湖秋月》——气韵的表里相应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艺术作品强调情与理统一、文与质兼具、天人合一, 是人心与自然的交融, 滋长出的审美情趣中和平淡。“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有多种意义, 中国古代的哲人对这一概念都有所论述。儒家和道家学说都将心性论气, 强调主体在心性之内包容气, 气贯通, 而后韵足, “气”“韵”能合而一体、表里相应, 并由此达到推崇的境界。

例如,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它由陈培勋改编自同名广东音乐, 在钢琴音色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保持了广东粤曲浓郁的风格, 乐曲中包含着钢琴织体的充分运用, 琶音多种音型的贯穿使用, 描绘了一幅西湖湖光秀丽、风光旖旎的图画。充分继承了虚实相间、宁静淡泊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征, 是一首极具演奏水平并十分受欢迎的钢琴作品。

3.《谷粒飞舞》——生活的完美演绎

《谷粒飞舞》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 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人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热闹的场景, 从侧面刻画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带之情, 讴歌了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整首钢琴曲以清新的曲风, 生动的音乐表现, 优美的旋律, 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 成为一首优秀钢琴作品, 极具表现力。

整首乐曲的风格演变包括欢快、活泼与抒情的风格, 悠扬的歌唱性具有鲜明的色彩。尽管这首钢琴曲篇幅十分短小, 但富于变化的曲调和音调, 十分自然的不同段落和部分的过渡和转接, 使旋律优美动听, 流畅自如。《谷粒飞舞》根据浙江民歌改变, 此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第一部分中, 展现了谷粒飞舞的场景, 乐曲采取中国最通行的锣鼓节奏, 听到此部分, 丰收忙碌的景象浮现眼前。漫天纷飞的谷粒中, 人们脚踏打谷机, 热火朝天地进行丰收劳作;第二部分中, 旋律逐渐变得悠扬抒情, 展现的是农民围在一起小憩, 休整忙碌的劳作。此部分音乐流畅, 然后歌曲开始歌唱丰收, 描绘了一片欢庆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三部分有第一部分节奏的再现, 描绘了一派喜庆场面, 锣鼓喧天;采取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大力度的强奏, 推动乐曲进入另一个高潮, 表达出了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总之,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的主要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为主, 节奏节拍具有民族特色, 同时, 还通过通俗化以及特殊化的乐器模拟, 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钢琴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创作之后, 中国钢琴音乐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但是, 与西方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意境表现和音乐作品的深度等方面。中国钢琴音乐至今仍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需要努力, 不断进行发展, 但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今后的发展中定会有不一样诠释, 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席悦.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J].青春岁月, 2012 (04) .

[2]张卫华.传统与现代的完善结合[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张璇.论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洪浩昌油画作品鉴赏 篇3

关键词:洪浩昌;美术鉴赏;油画鉴赏

一、研究目的及画家简介

1.研究目的。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洪浩昌老师,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越来越喜欢他和他的画。洪浩昌老师最初和我们一样,是人民教师,但后来成为了很多人敬仰的油画大师,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了很大的鼓舞,同时,我把他作为我的榜样不断向他学习着。

我有幸时常听到他的教诲,真实的感受他的个人魅力,还能经常欣赏他的很多作品,并多次观摩他创作油画,我对他和他的作品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2.洪浩昌个人简介。洪浩昌老师于1973年生于云南昭通,自幼酷爱绘画,1994年在昭通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文化界好评。1996年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凭借他对艺术非凡的领悟能力,以及学院艺术文化的滋养,江南美景的陶冶,使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洪浩昌老师是七零后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性艺术家,作品具有浓厚的“东方、东亚情结”。六百余幅作品被美、日、法、瑞典、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内外艺术博物馆、画廊、私人收藏。

2002年,洪浩昌老师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园林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的作品关注。他的山水间系列、花卉系列作品,其明艳而丰富的色彩让你体会到身临其境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可以展开无穷的想象。

二、洪浩昌作品鉴赏

1.洪浩昌作品往往令人一见钟情。我在课余时间经常翻看他的画集,或是到画室细细触摸、品读他的作品,很多作品我已经看过几十次了,但每次看心里依然还是被触动,偶尔身体或心里有什么不舒服,品读他的作品后,心里总会暖暖的,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他的画面用丰富而明快的色彩组成,由不得你不有所触动,或者为之魅惑,或者为之感动,或者为之震撼……画中经常可以读出非常纯净的感觉,好像能把人吸引到另一番景致里去。

2.作品常采用俯视的视角。洪浩昌老师作画时习惯采用一种俯视的视角,宏阔壮观,仿佛从高山之巅俯瞰世间万般变迁。

他作画的视角,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三远”,更不是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是他画中所葆有的那双“透视”世界的慧目。用他经常教诲我们的话说:“在绘画里,像帝王一样“俯视”世界(我曾经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像帝王一样“俯视”》,再次鉴赏他的作品时,这种感觉更加深刻),超群绝伦,俯览时物。”

在云南生活,高原独特的透视性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他在温润的江南走上艺术道路,南国的潇洒细腻中,也包含着刊落表相、直溯本真的气质,那粉墙黛瓦的黑白世界中就蕴涵着一种超脱。七年来居于北地,此地文化雄强博大的控制力,纵肆野逸的格调,对他也有影响。

他的“俯视”,不是高自标置,而是横而不流,不为人的盲动所拘。他画人物活动的场景,总是高高地悬望而下,人在世界中是那样的渺小。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本来就脆弱而渺小,但人却迷惘地去征服世界,解释世界,控制世界,消费世界,这不是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却常常将自己从世界中抽离出来,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这是造成人生命困境的根本原因。他画人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依偎世界,谛听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优游。他的画反映的是人与世界密合的关系,这是他在生命直觉中发现的,是他在人生的沉浮中发现的。看起来人的活动空间变小了,但人心灵腾挪的空间却变大了。这是浩昌老师的画的亮点。

3.人与自然地和谐。与自然的亲和,几乎是其作品不变的主题。波诡云谲的云南,烟雨迷离的江南,原野莽苍的北国,唤起他沉睡的知觉。他直面世界,袒呈心胸,向大地诉说,向天穹诉说,向密林诉说。他说齐白石“干净明朗,脚踩大地,头枕蓝天”,其实他的画也是如此。心扉打开在寂寥的春里,意绪飘飞在萧瑟的秋中。在他的画中,是处即为绚丽色彩点缀的山花烂漫。他追求的“手工性的生命之美”,就是人的生命融入自然之美。读他的作品,真能感到亲和自然时的体温和心跳。他的《云南作品》系列尽现这自然之美。

4.用西方油彩来画中国画。洪浩昌老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却选择了从西方传来的油画的表现方式。他更多的是从材料层面而不是文化层面来选择油画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用油彩来画中国画。

他认为水墨技法有它的局限性。仅从色彩层面而言,水墨往往表达的是纸与颜色的混合色,是墨与纸的一种综合体,而不是颜色本身。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而油彩是有体积感、有肌理、有厚重感的,而这在国画中是没有的。这种肌理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

他画出来的油画,虽不难看出西方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它散发着浓浓的东方情调、中国情调、中国的文人情调。

他使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画框,如长幅、横幅、斗方、条屏来进行创作。注意光影、明暗、虚实、繁简、疏密、色块、线条的对比,使之服务于自己的智慧和激情,挥洒自如地用这些因素表达他心灵之眼看到的自然。因而他的写生不再是客观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气韵流动、生机无限、诗意和哲理交融的抽纯的视觉形象,有着宋元山水画的意境之雅和明清花鸟画的生气之逸。

我曾数次在现场看他创作的过程,与旁人谈笑之间,用刀极度从容而自信,构图和用色都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丝毫不受外界嘈杂的影响。洪浩昌老师总是乐于外出写生,他认为,最准确的构图和色彩一定是来自于身临其境的时候。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一花一草,都有着微妙的变化,能够用自己的画刀去表现这种和谐生动,在他看来,是一种享受。

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篇4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篇5

一、找准通感体验,激发鉴赏兴趣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共鸣和同情基础上的语文学习。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寻找到相通的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点滴积累,致力于细节观察和兴趣共鸣,激发学生的自觉欣赏的主动性,并通过通感表达,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将文学作品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应选取贴合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作为鉴赏对象,引导学生自发感悟,做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如《赶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 舅舅答应了”。句中的“闹”成为句中的点睛之笔。“闹”之一字除去字面含义,还包含着一种丰富活泼的情趣。对此,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热烈的。你能试着模仿一下主人公是怎么闹的?你强烈要求家人共同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怎么做呢?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个闹是闹事,还是热热闹闹呢?多名同学给出了多姿多彩的答复,通过语言和动作等使大家对“闹”字有了直观的趣味感受。 甚至有一名同学改写了句子:“我扭着舅舅的胳膊带我去赶海”, 引发了大家的积极讨论。这对锻词炼句和情感体验的帮助非同一般,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反复推敲揣摩,提高鉴赏能力

推敲揣摩是精读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比对不同的字词,鉴别其中的细微差异,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语感精准是一种较高境界的阅读能力,而要获取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的字词表层意思出发,通过反复的体味和品尝,达到透彻理解。

如《荷花》一文中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的本义学生一般可以领会,但用在此处好处何在?通过提问“是否能用其他字词来替代‘冒’字?”时,学生作了多种回答。在探讨了诸如“顶”“撞”“长”以及“露”等字词之后, 学生领会了“冒”字的传神之处,“冒”既是轻柔可爱的小动作, 也表现了它带给观者出其不意的惊喜。通过对“冒”的揣摩,学生感受到了准确用词和表情达意的乐趣,逐步的推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感受作品的音韵美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汉字作为形音结合的文字形式,具有不朽的魅力。而语言的音韵美感是刺激语言学习和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是通过感性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强化心理感受的过程。对于已经具备了基本理解能力的学生来说,对文学作品中的精美段落进行反复吟诵,使得学生能够直接感受作品的音韵美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情景和意境, 通过语言音韵刺激,达到和加强语言内化的效果。

四、文学鉴赏的终极是培养健全的审美意识

语文学习是一种灵性和流动性的学习,而文学作品鉴赏作为其中的最高形式,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体悟能力。在具体的文学鉴赏过程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就是以人本思想为根,以个体的独特性触碰意识感情的价值普适性,从而产生和谐统一以及共鸣的过程。

审美作为一种本能的意识,其技巧的培养必不可少,而情感表达、视觉意象和思想升华作为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逐步地加强。这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殊途同归。

课文《荷花》中有“让咱们再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 在课堂中,学生不限于用语言来表达,我鼓励他们尝试身姿、肢体表达,通过辅助来完善语言赞美。并随同音乐观赏荷花的幻灯图片, 使一堂语文课变为艺术美的感受殿堂。学生们兴致高涨,发言极为积极。“荷花,你就像一个好朋友,那么可爱美丽,简直让我想牵着你的手!”“荷花,你的清香就像一首甜美的摇篮曲,让天空变的高远和闪亮,使我想唱一首遥远童年的歌曲。”“荷花,你的花瓣又白又大,与众不同,你的香气直冲到我的肺里,我快要醉了。”“我和妈妈都喜欢荷花,看到荷花我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妈妈,感受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它是我的幸运花!”这样的表达是文学作品的延伸,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尽管稚嫩,但使我深感兴奋,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得鉴赏主体有了直接的感受和反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了绝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让学生学做文学鉴赏的主人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探索思路,课堂学生情绪的高涨和学习的热情爆发是这一教学方式的直接效果, 但是文学鉴赏之路任重道远,趣味的引导和结合只是开始,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五、结语

鉴赏油画作品 篇6

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欣赏钢琴作品是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 对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不但可以从鉴赏中更深刻的理解音乐, 伴随着音乐理解的享受, 懂得钢琴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 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 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并对其进行鉴别评价的音乐实践活动。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是大学生感知钢琴音乐、理解钢琴艺术、体验钢琴魅力并对其进行鉴别评价的实践过程。在鉴赏钢琴音乐艺术的过程中, 通过对钢琴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和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感知, 欣赏钢琴音乐的节奏变化、旋律进行、和声运用、调式色彩, 分析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体现出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乐变化, 认识钢琴作品的节拍、曲式结构、作品背景、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本文基于对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探索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途径, 希望能为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和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的意义

钢琴作品鉴赏看似单一, 然而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 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如说, 钢琴作品按风格来划分可分成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三大类。在钢琴作品鉴赏过程中, 大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 还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与民族风格, 认识不同作曲家的个别风格特征。钢琴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音乐元素本身, 而且还包括了音乐作品环境文化和背景文化等因素。因此, 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且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因而, 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琴作品鉴赏除了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外, 还涉及到对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认识。钢琴作品作为一门听觉上的艺术, 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音乐的体裁、形式、结构, 同时还展示着演奏家的个人特殊风格。另外,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鉴赏钢琴作品就必须对具体的钢琴作品所产生的具体时间背景、地域环境、民族风情、文化意境等方面加以深入认识, 才能对具体的钢琴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如, 钢琴作品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欧洲古典音乐时期、欧洲浪漫音乐时期、印象派风格、20世纪风格。其中, 具体巴洛克时期音乐又包括整个17世纪直到18世纪50年代的一个半世纪的欧洲音乐。巴洛克 (Baroque) 是对这个时期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风格特征的概括, 而事实上, 这个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显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而非常态不变的。也就是说, 要鉴赏具体钢琴作品就要更为准确的认识钢琴作品产生的时间背景和环境条件。而对时间背景和环境条件的认识就必然有助于大学生摄取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

二、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的途径

(一) 注重听的过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钢琴作品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 培养大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首先应该从听开始, 通过听钢琴作品的节奏、节拍、旋律, 以及速度、音色、调式等钢琴音乐的表现要素, 培养大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音乐感受能力与理解力。听的过程应重点听辨旋律的走向, 辨别音乐节拍、分辨声部, 赏析钢琴作品中音乐要素是如何被运用的, 从而感知钢琴作品的结构及不同段落的对比变化关系。通过听具体的钢琴作品, 在实际的感觉过程中培养对钢琴音乐的感受力。

听觉上的艺术可以给人十分丰富的感受。如, 《百鸟朝凰》改编成钢琴曲后不但使人沉浸于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里, 而且运用钢琴的刮奏、倚音、颤音、泛音等手法模仿鸟鸣和自然界的音响色彩效果, 还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 感受到北方乡村那山间小路上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色。钢琴曲《百鸟朝凰》中野鸡、黄鹂、蝉和其他各种鸟鸣的混合音响, 多次的同音重复, 使人身临其境, 足见听的过程所能产生的效果。因此, 培养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首先应注重听的过程, 因为听觉所引发的内心感受最能产生艺术上的共鸣效果, 既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又增强鉴赏教学的实效, 有利于提高对钢琴艺术的认识。

(二) 注重对作品意图的理解

任何一部钢琴作品的创作必然是有一定意图的, 除了钢琴作品本身的意图外, 还包含了作者的意图。要能成功地鉴赏一首钢琴作品, 就要理解和掌握这首钢琴作品所内含的感情, 而对钢琴作品所内含感情的掌握则需要对它的内容和意图进行很好的理解,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因为, 在通常情况下, 作品的意图往往是作者本身的意图, 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体验借以作品的具体表现, 因而对钢琴作品进行鉴赏还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来鉴赏钢琴作品, 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与意图, 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作品, 更合理的进行鉴别评价。

钢琴作品和其他很多作品一样, 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例如, 肖邦在1830年—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钢琴作品反映的就是他对苦难祖国的深切怀念。其中的前奏曲、奏鸣曲、练习曲、叙事曲等都是为了表达出他对波兰局势的悲愤, 同时也表现出他祖国局势的焦虑。通过对其钢琴作品背景理解, 就能对它完美内容有很好的理解, 并能产生共鸣。再如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爱格蒙特》序曲, 其内容反映的就是人民群众对专制暴政的反抗与斗争, 其时代背景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当然, 有的钢琴作品直接从标题上就能看出乐曲要表达何种情绪意境和内容, 称为标题音乐, 而有的钢琴作品则没有说明乐曲要表达的内容, 称为非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提供了去想象和理解音乐的具体范围, 非标题音乐往往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或类别。但无论是哪一类, 它都有一定的思想和意图。对钢琴作品进行鉴赏就要注重对作品意图的理解。

(三) 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

在理解钢琴作品的感情表达上, 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文化背景和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从钢琴艺术的产生到21世纪的今天,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地域、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与历史的积淀, 形成了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人类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各个民族的内在发展, 充分体现了不同族群文化的多种观念与价值。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一个群体 (比如:民族、阶级) 往往都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即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 该群体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凝聚起来的个体组合, 由于他们的文化观念趋向一致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反过来, 群体的形成又强化了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由于生活实践的地域性, 形成了不同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社会组织, 等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多种类型的群体,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钢琴作品或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身观念与价值, 或只是有相应文化背景的元素。文化多元性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导致了钢琴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类型。因此, 鉴赏钢琴作品还要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认识。

(四) 注重与其他艺术相结合

钢琴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同时又与其他各门艺术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在鉴赏钢琴作品时, 可以结合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来加深认识。真正的艺术最珍视朴素、自然的表现, 所以钢琴作品鉴赏可以融会贯通各门艺术, 有助于对钢琴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是钢琴作品有和声声部的变化。钢琴作品和其他艺术一样情绪转折较多, 通过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钢琴作品的丰富感情, 及其变化幅度的大小, 还应将钢琴艺术与其他艺术进行对比, 不仅有声音大小的对比, 还有情绪、感染力的深刻对比。而且, 通过与其他艺术的结合与对比, 可以使大学生掌握更宽广的文化艺术, 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很深的启发, 从而提高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 为进一步提高钢琴艺术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结语

对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要纳入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规划, 通过音乐教师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播放经典名曲, 既为学生掌握中外音乐史料知识提供素材, 又为学生提高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提供帮助。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有系统按步骤地播放, 再配上简明扼要的解说词, 不但可以使大学生的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在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还能收到一举三得的良好效果, 既使大学生钢琴作品鉴赏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发生质的飞跃, 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

摘要:欣赏钢琴作品是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 既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欣赏水平, 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提高对钢琴作品的鉴赏力, 结合相关音乐知识的了解, 伴随音乐理解与享受, 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增进其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C]。2006-03-08。

[2]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3]孙维权, 巢志钰, 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4]金鸽平, 试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鉴赏[J]。艺术百家, 2005, (2) :118-120。

[5]张文华, 从欣赏钢琴作品中培养音乐鉴赏力[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12) :112-114。

鉴赏油画作品 篇7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赏方式, 轻松愉快地熟记音乐主题

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是一个乐曲的灵魂所在, 记住音乐的主题旋律是欣赏音乐作品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是音乐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 也是学生将音乐艺术文化内化为自身音乐审美艺术修养的必要过程。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钢琴写法文采斐然, 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 每一段乐曲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 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犹太人》, 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 几乎是哭丧的样子。有两个形象和情绪不同的音乐主题。为了让学生熟悉并记住这两个主题, 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听熟, 再唱谱, 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听的过程不是单一的, 每一次的听都有不同的目的。第一遍静心聆听, 感受情绪和形象;第二遍敲击节奏为主题伴奏;第三遍随着主题的音乐模仿, 分辨乐句, 解决难点;第四遍随钢琴划拍唱谱。连续四遍下来, 学生已经将主题牢牢记住了。就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中, 学生很快就将两个音乐主题熟记于心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同时, 熟悉和记住了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 为后面深入体验和理解整首音乐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对比之中寻找音乐特征, 灵活巧妙地了解音乐基本元素

音乐表现要素是音乐作品的基石。《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 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感受与鉴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 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由于音乐表现的要素很多时候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所以, 在欣赏《两个犹太人》作品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 这个作品多处运用了对比法, 比如在音区的选择上, 在力度、旋律上等。通过对比, 来表现、刻画人物形象特征。首先, 比较风格与情绪特点。一开始在低音区富人出现了, 作曲家用间歇的节奏, 出人不意的重音表现了自满、狂妄的富人。紧接着, 在高音区可怜的穷人走来了, 描写穷人的音乐节奏很快, 表现了他看到富人后的紧张、不安和害怕。两个主题同时出现了, 似乎他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低音区富人粗暴的音调始终占有音响上的优势, 而高音区穷人的细弱的音调则显得战战兢兢, 惶恐不安。最后富人用粗暴的音响将穷人的音响打断, 仿佛可怜的穷人被蛮横无理的富人赶跑……在多次的比较中, 学生发现了音乐中速度、力度、音高、节奏等的变化, 以及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由于老师自身钢琴基础好, 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 这给比较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使课堂变得灵活、轻松。

三、教学手段化难为简, 生动形象地感受音乐曲式结构

《新课标》中“感知音乐的结构”是对中学生的要求。但由于这首乐曲的特殊性 (主题一与主题二不断重复出现) , 在学生非常熟悉主题的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听全曲, 用动作记录主题一与主题二出现的次数, 然后用符号记录主题与非主题出现的顺序与位置 (相同的音乐用相同的符号) , 这样, 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就将音乐的曲式结构表述出来了。像这样在思考中、在写写画画中安静地聆听音乐, 不但让学生熟悉了音乐,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又由于前面教学铺垫比较扎实,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复杂的曲式结构也变得很浅显了,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遵循学生身心特征, 大胆自主地参与表现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通过思考、创造, 再现音乐、内化音乐的过程。《新课标》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因此, 音乐情感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加上学生的羞涩感, 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动作来参与, 学生一定会很尴尬, 也不会积极来参与。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教师最难把握的。《两个犹太人》欣赏课中, 从始至终, 没有出现一个画面, 老师也没有提示学生这段音乐就是表现哪个形象。完全都是学生自主的想、大胆地说。总之, 每个人在表达音乐情感时, 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样,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得到了升华。

五、鼓励想象突出个性, 适时适度地诠释音乐形象

同一首音乐, 不同的人听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来听都会联想或想象到不同的音乐形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 无论是标题性还是非标题性的音乐, 都不可将学生的思维过早的束缚在大家公认的音乐形象里。《两个犹太人》一课, 正是由于标题的过早出现, 以及曲调的运用, 包括书本中文字性的描述把学生束缚在了“固有”的形象中, 使乐曲的教学过程过于具体化, 这是整堂课最有争议的地方。我个人也有同感, 在高中音乐表现环节的教学中, 用文字、绘画、色彩、动作等方式参与表现的方式只要运用恰当, 都是可行的, 但是像《两个犹太人》等形象非常鲜明的标题性音乐, 可以在教学结束时才出示标题, 介绍作品。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 想象会更丰富。

不过, 如此一来, 教师的责任也更重, 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又要掌握主体方向, 不可一概肯定, 也不能过于狭隘。这就必须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的提升, 以适应生活在超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们的需要, 我们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也才会生动起来。

从音乐教育目的来看, 该课程的开设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家, 而是为了让学生, 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好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和陶冶, 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 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 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种音乐作品,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过程。在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聆听, 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 音乐风格的感受力, 音乐情景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 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要达到这一目标, 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些知识性的内容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我以为,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育教学中, 感悟与鉴赏音乐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

总之, 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 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 帮助学生分析和把握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法, 把音乐的想象与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 丰富和满足他们的内心知觉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音乐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鉴赏能力鉴赏标准音乐欣赏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其中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位于三者之首。音乐课程标准的制订体现出对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视,以及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就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判断音乐优劣的标准

音乐鉴赏不仅仅是听听音乐,获得快感,而是要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评价,要知道音乐作品的好与差。评判就要有评判的标准,没有尺子,无法衡量物体的高度:没有质量衡器,无法计量物体的轻重。同理,没有音乐的评判标准,就无法评判音乐作品的优劣。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告诉学生鉴别音乐作品的标准,使他们手里有一把衡量音乐作品的尺子。

评判音乐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政治导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些都要融入到评判音乐的标准之中,成为鉴赏音乐的依据。教师教给学生评判音乐的标准,应该是反映我们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优秀民族文化的导向和特色。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要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做出判断。只有通过研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区分音乐欣赏教学与鉴赏教学的内涵

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欣赏是怀着喜欢和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自认为美好的东西。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判断、评价,对音乐作品进行知识性的欣赏。欣赏和鉴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相同。欣赏是一种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感性直观引起精神愉悦产生美感:鉴赏则兼感性和理性于一体,带有品鉴、反思的意思,是比欣赏更具主观成分的审美态度。

美国作曲家科兰普认为,音乐鉴赏有三个阶段:(1)把握音乐感觉阶段(快乐地聆听)。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听者理解音乐,只要感到快乐就可以了。(2)感受音乐表现力阶段(理解地聆听)。在这个阶段,要求听者能够辨别出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变化,以及它们所表现的内容。(3)纯粹理解音乐阶段(识别、评价地聆听)。在这个阶段,要求听者不但要理解音乐的构成,还要能够理解作曲者的意图等。与音乐欣赏的概念相比较,不难发现,音乐欣赏是音乐鉴赏第一阶段的活动,换句话说,音乐欣赏是迈向音乐鉴赏的第一步。

区分好这一点,就要加大对音乐欣赏教学的投入。欣赏音乐是感受音乐,在听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的美。对音乐的感受程度是深还是浅,取决于一个人对音乐盼悟性、音乐刺激的强弱、和音乐刺激的持续时间。在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音乐悟性好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要深一些,音乐悟性差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会浅一些。在音乐领悟能力一样的前提下,接受音乐刺激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长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要深一些,反之,对音乐的感受要浅一些。所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效果的基本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听,利用长时间的音乐刺激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9

在当今丰富多元的社会,信息数字化及大众传媒等一些外部新环境对文学鉴赏和创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的改革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基于此,通过转换鉴赏思维和视角,并结合传统经验和时代需求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思维与视角; 实践探索

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从作品鉴赏本身看,传统的鉴赏方法往往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可以说全面有余但个性不足,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而且只是就作品论作品。

为此,我们应该跳出来,把作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探讨。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转换鉴赏思维和视角,结合传统经验和时代需求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改革转换学生的鉴赏思维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学有所用,有利于我们的实际需求。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实践探索

( 一)创新性思维

当下,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那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古代文学的课堂上,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首先从古代文学课堂上的作品鉴赏思维入手,其研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眼,以“教学相长”为基本原则,以“实现课堂和课外双重效果”为根本目标,去进行创新性探索。

争取营造一个语言新、问题新的新的和谐氛围,使教师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创新性思维具体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

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现象并不少见,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鉴赏并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更缺少联系实际需要这一层面。

大多数学生也是被动去听,记笔记、背笔记来应对考试,理解、感受、体验文本并学有所用付诸于实践的学生少之又少。

所以对教师来说,改变传统教法、设计好课堂、增强自身修养尤为重要。

改变传统的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用全新的观念融入到课堂当中。

当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可以把一些新奇问题穿插融入进来,如: 提出“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 谁更可取? 在当今社会,是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庄子? 这个社会还需要他吗? 你想成为他吗?”等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创设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去回答问题,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理念、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把这样的状态和创新性思维投入到教学中去,才会更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教师自身的思维视角不断更新息息相关。

2.从学生的角度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 要求他们也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其逐步适应由束缚到自主,由思索到讨论,由体悟到创造的过程。

课上自读并思考讨论回答出老师设计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课外学生大量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开展一些定期交流、辩论比赛的活动,一方面检验了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收获有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二)综合性视角

很多研究者已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采用针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去探索,具体表现为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角。

1.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文学作品鉴赏的根本还是要注重所具有的审美性: 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从艺术美、情感美等角度去评析作品,比如: 我们赏读陆游《钗头凤》,要抓住其音律节奏和谐的语言美,那透过“一双红酥手”的间接形象美,还有那“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人、美酒、美景的境界美,这些都是艺术层面的审视,我们还应该把握作品的情感美,堪称千古绝唱的爱恋与相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我们在审美愉悦中享受到了这种人类普遍情感,感应到人美情更美。

除了审美,在作品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现实的应用。

比如: 在注重鉴赏审美的同时,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自己的专业及实践技能。

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在鉴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一提,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做中学教师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鉴赏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层面。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 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和文员、秘书工作,那鉴赏时的思维训练及领略精神内涵的层面对其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应坚持传统文论和西方理论相结合,使理论丰富起来,更能全面地阐述作品。

比如: 通过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理论相结合解读杜甫的《登高》,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自然要用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样的传统文论,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具体深刻的分析。

在赏读过程中,我们可运用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的文本有很大的关联性,研究文本应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所以我们应以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去审视《登高》,把其放在唐代甚至整个诗歌史上研究其地位和价值更有意义。

解读作品应该多维度,作者、作品还有读者,如果从不同时代读者对《登高》的阅读接受来加以补充阐释,可以丰富我们对其的解读。

讲授理论的同时,要适时地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 作品鉴赏就是评价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写一写短小的文艺评论,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基础。

还可以针对所讲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即兴地创作,例如散文、散文诗等文学文体,要求学生课下将课上所写加以整理,并在下节课前加以点评。

而且如果鉴赏的篇目很适合朗诵,也可以给学生上讲台上诵读的机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三、结语

在社会需求及学科改革这个大环境下,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有其必要性,但对它的实践探索还在进行中,还需要更多的同人投入到研究和探索的行列中来,以促进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思维与视角,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影像【2】

摘 要:对战国荆轲和楚汉项羽,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大家颇有微词,只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进行一些研究性活动,却有了感言:荆轲,一个与刺客身份极不相符的人物;项羽,一个妇人豆腐心肠的武夫。

关键词:影像;刺客;名将;名不副实

从教二十余载,教学时总有点感言,组成篇文,呈上与同仁们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战国荆轲赞许有加嘉,说他“勇而有谋、城府很深”“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智谋非凡” ①,还拿燕国太子丹和秦降将樊於期来作陪衬呢!对楚汉项羽贬斥颇多,说他“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毫无心计”②等。

文化情境中的美术作品鉴赏 篇10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鉴赏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一篇: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下一篇:衬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