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校园十篇

2024-07-01

孩子们的校园 篇1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 中国建筑师追随着教育改革的每一波浪潮, 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为内地90%以上的大学规划、设计、扩建了新校区和大学城, 协助有关部门为城乡各类旧区、新区、开发区配套兴建了数量众多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 帮助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重建了成百上千所中小学, 现在, 正忙着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推波助澜。

十余年里, 教育建筑的建设总量之高和建设速度之快是惊人的, 设计与研究成果之多是空前的, 但是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地域文化发展机会并没有随着大量新校园的建成而到来, 我们对“健康、可持续”理念的追求也似乎像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一样, 种瓜得豆, 差强人意, 脆弱得经不起一场冬雨的冲刷—2009年年末的一场小雨竟使湖南省某中学8位花季少年在晚自习后的校园里死于非命。另据媒体报道, 在2012年年末的短短10天内, 有4位青年运动后猝死。

十余年里, 各个城市新建的大学和中小学规模几乎猛增了5~10倍。二十年前, 大学的学生规模一般是3 000~5 000人, 中小学的规模通常是18~30个班;现在, 大学的学生规模动辄两三万, 60个班规模的中小学很常见, 100多个班规模的中小学也不稀奇, 把幼儿园、小学、中学集中合建的现象近来也越来越多。超大规模校园在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后果和广大乡村撤点并校的影响尚无法预测的情况下便已被广泛实施。社会决策对孩子们的未来如此草率和随心所欲的态度, 令人焦虑不安。

超大规模校园内外潜伏着体制性的重重危机, 尤其是中小学。超大规模中小学校园的建成意味着城市中小学选址布点的极端失衡, 将导致很多孩子失去每天步行上下学的机会, 意味着中小学在城市避难场所的网络构建中失去了应有的重要作用, 意味着政府对中小学建设用地供应的严重不足, 意味着几乎每个中小学校园周围都是交通极为拥堵的区域, 乘车和停车更是让人头疼的事。超大规模校园的建成还意味着每天集体出早操、出课间操甚至放学都成为瞬时超大流量的人员集散, 管理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而校方为保障学生安全和追求升学率, 只好取消早操、课间操, 减少课外体育活动, 这是造成孩子们体质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孩子长大后竟体弱得经不起一场普通的体能测试。

建筑师就像电影中的超人一样, 也许个人能力超群, 却不能左右历史的进程与发展方向, 只能随着时代的大潮沉浮, 创造辉煌或铸成错误。但是, 我们并没有停止思考, 总是试图对一道道错题给出尽可能接近正确的答案, 更何况是为孩子们设计的校园。我们不会忘记约翰·罗斯金的名言:“凡是建筑都必然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而不仅仅为人体提供服务”。[1]

2010年度的阿卡汗建筑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李晓东, 2012年度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 他们的获奖是否意味着中国建筑学界某种转机的出现, 尚不得而知, 但是他们设计的教育建筑作品—平和桥上书屋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和思辨, 却是发人深省的。

培育民族未来与希望的校园不应该成为国际化范式的建筑实验场, 不应该成为建设决策者个人意志和政绩的表演场。校园建筑“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高贵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 对时代精神进行表达和指引”[2], 应该能够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过上朴素、正常的生活。校园建设的每个参与者都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罗斯金J, 刘荣跃主编.建筑的七盏明灯.张璘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孩子们的校园 篇2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 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涂改的痕迹, 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 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 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 举着手, 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 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小男孩找来, 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 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 不知道具体该怎样画。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 对所画内容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 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 艺术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 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 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捉, 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 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 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 从总体上看好像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 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激发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如《画脸谱》, 假设简单地让一些学生仿造涂鸦, 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 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 顿时, 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 以前学生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 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 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 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 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 一个个挥笔抹彩, 似乎人人都是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 是否够标准,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 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 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三、用信心架起通往成功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 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 构思之大胆, 手法之自由, 尽情宣泄色彩而不受约束, 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 让他们发现其中的乐趣, 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 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 让儿童自己想象, 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 这样就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 树立信心, 孩子们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 孩子们就敢画了, 有了自信, 孩子们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 孩子们就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 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孩子们的“天问” 篇3

小熊维尼的原型是英国动物园里一只擅长表演的黑熊,米尔恩的儿子克里斯多夫·罗宾每次去动物园都要拥抱它,认为它和自己的玩具熊一样可爱。米尔恩用绵绵的父爱书写了这些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广受欢迎,很快成为世界经典。这些书在英国重版了七十多次,并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迪士尼接拍这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后,小熊维尼一下子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儿童的至爱。

小熊维尼的全部故事都发生在百亩森林里,这是一处“长满绿树野草、开满鲜花的土地”。故事里面的人物——小熊维尼、小猪皮杰、老驴伊尔、野兔瑞比、袋鼠小豆都是克里斯多夫·罗宾的玩具。说他们是“玩具”他们可能不太同意,因为他们会思考“怎样去迷惑蜜蜂”这样难度很大的问题,会制定计划去做“捉拿长鼻怪”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情,还会背诗、唱歌、种菜、探险。他们虽然个头、性格迥然不同,但是都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参与了罗宾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怎么能说他们仅仅是“玩具”呢?

米尔恩毫无疑问是所有孩子的父亲。他把每个孩子的特点都写得很清楚,你只要看上三两行就会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小熊维尼善良憨厚,特别贪吃;小猪皮杰胆小怕事;野兔瑞比勤劳谨慎,但是性格里明显有些急躁和尖刻;老驴伊尔是一个很消极的朋友;跳跳虎总是不断地跳动以致于干扰别人的生活,而自己一点意识不到。米尔恩似乎特别擅长写这些孩子的“缺点”,事实上在百亩森林发生的很多故事,就是这些孩子们身上的“缺点”在不断地“碰撞”,从而使他们的历险过程显得跌宕起伏。

在“捉拿长鼻怪”这个故事里,贪吃的维尼和胆小的小猪计划捉拿长鼻怪,商量好用维尼最喜爱的蜂蜜做诱饵,放在小猪皮杰挖好的陷阱里。结果贪吃的维尼晚上睡觉的时候惦记着“长鼻怪会给我剩下一点吗”,他“想象着每只长鼻怪好像都是冲着他的蜂蜜来的,而且还把他的蜂蜜都吃光了”,“就这样在床上痛苦地翻来覆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跑到陷阱里,把只剩薄薄一小层的蜂蜜舔了一干二净。

而他那个胆小的朋友小猪皮杰,一睁开眼睛,就“用勇敢而肯定的语气”鼓励自己,然后“用更响亮的声音使劲地高喊”,终于大着胆子来到陷阱旁边。这时候维尼因为“一滴没剩”吃完罐底的蜂蜜,脑袋不幸被困在蜂蜜罐里,“悲伤而绝望地在陷阱里哭喊”。小猪恰好往陷阱里看了一眼,读者都以为这下维尼终于得救了。可是这个胆小的家伙只瞄了一眼,“扯着嗓子”喊了两声“救命”,就“惊恐万分,连忙掉头用最快的速度飞跑了回去”,“一边跑一边大叫着救命”,以致于“脸色发白,舌头发直,不停地喘着粗气,有些口齿不清了”。读者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

米尔恩非常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把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当小熊维尼看到老驴伊尔过生日没有得到礼物而伤心时,准备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小罐蜂蜜送给他。小猪皮杰马上接口说:“我能不能也把这个送给他,作为我俩送给他的礼物?”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当伊尔听到小猪皮杰“愧疚而难受”地告诉他准备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气球弄破了以后,“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老驴眼眶里装满了晶莹的泪珠。”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老驴终于开口了,他努力挤出了一句话:“唉!我的气球!我的生日气球,没了。”然后他十分怀念地问:“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在它还是完整的气球的时候?”“当它还是完整的气球的时候,它有多大?”非常传神地写出伊尔在听说气球破碎后那种失望的心情。在“初涉长鼻怪”这个故事里,维尼和小猪一起谈论陷阱里放什么东西做诱饵,小猪提议放橡子,维尼想到放蜂蜜。这时候,小猪皮杰“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在陷阱里放橡子,那我就得到橡树上去摘橡子;如果放蜂蜜,维尼就得拿出他的蜂蜜,哈哈,那我就省力多了。”于是小猪皮杰说:“那好吧,就放蜂蜜吧。”“其实维尼这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正准备说‘那好吧,就放橡子吧’,但是他晚了一步,只能无奈地同意了这个决定”。这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这么传神生动的演绎,让读者都有心头一动的感觉。这些孩童狡黠的“小心眼”,我们恐怕都曾有过吧。从这一点上,这位儿童文学家真是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

我们看到了百亩森林里的孩子们这么明显的缺点,也看到了他们彼此的小心眼,但是没有感觉那是瑕疵或者缺陷,反而感觉他们那么可爱,那么纯真,浑身散发着和我们童年几乎一模一样的气质和情趣。只有米尔恩这样用慈父的柔情和细腻的童心,才能写出这么精彩真实的儿童心灵世界。

在阅读《小熊维尼历险记》系列丛书的时候,读者总是怀疑米尔恩手里有一支点石成金的神笔。因为他讲述的故事情节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生活化,可是他总能将平淡简单的情节变幻得摇曳多姿,妙趣横生。“伊尔的两个生日礼物”里,小熊维尼本来是准备送一小罐蜂蜜的,可是他因为饿了忘记了这是送伊尔的礼物,就吃完了所有的蜂蜜,只拿来一个洗干净的蜂蜜罐子;小猪皮杰送给伊尔的礼物气球在伊尔还没有看到之前就爆炸成碎片了。这样的情节读者都觉得没戏可看了,但是米尔恩天才的点化却有了神来之笔:伊尔觉得这是一个太合适的罐子,“他用牙齿把气球碎片衔了起来,然后小心地把它们放进罐子里”,“然后又把气球碎片从罐子里衔出来,小心地放在地上”。“伊尔带着愉快的心情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这些动作。”

伊尔的这个动作,使他的两个好朋友都很开心。维尼说:“我真是太高兴了,我能够送你一个这么有用的罐子,可以装东西。”小猪皮杰说:“我也好高兴,我能够送你这么一个东西,你可以把它装进一个有用的罐子里。”“但是伊尔似乎并没有听见他们在说些什么,只是专心地把那些五颜六色的气球碎片衔出来,又放回去……再也没有比这更开心的时候了……”

应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就算在你眼中破碎不堪毫无用途的东西,他们同样能从中找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米尔恩塑造的“百亩森林世界”不仅环境优美,长满绿树鲜花,而且祥和快乐,自由宽松。米尔恩像一位慈父,精心守护着这片乐园。他对孩子们极为宽容,小熊维尼可以说“亲爱的蜜蜂酿蜜的目的,就是让我去吃它”;小猪皮杰可以说“袋鼠只有在冬天才会变得凶猛”,他们说什么话都是合情合理的,米尔恩默认这些,而且含着微笑点头赞同。他不允许孩子之外的“异声”,不允许有成人的观点去否定孩子们自由发散的思维。在那片冬天里会铺满白雪的百亩森林里,留下了孩子们各式各样的脚印:深的浅的,大的小的,充满疑问的,欢声笑语的,那是他们成长的脚印。

成年人面对大自然的神奇莫测,经历人生的艰苦磨难,会不由自主发出“天问”,问天,问大自然,想穷极宇宙里无尽的奥秘。孩子们在试探着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也会发出孩子们的“天问”,他们用的是白雪一样纯净的心灵,发出的是天籁一般稚嫩的疑问。米尔恩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和关爱,让他们嗅着好奇的空气,踩着想象的空间,做着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固定,他们的个性才能够充分释放,他们成长的路才会充满主动性和进取心。

所以说,《小熊维尼历险记》系列丛书真是一套温暖的书籍。我们可以捧着这些写满朴素文字的书本,脸上露着不由自主的微笑,怀着沉醉般回忆的心态,观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充满生气地在眼前一个一个走过。很多时候,我们会恍然如梦般回到童年。

发稿/沙群shaqun2010@163.com

《孩子们的校园日记》作文 篇4

开学了前一天

主人公:莫静

年级:四年级下册

性格:大大咧咧

最好的朋友:江雨

最讨厌的人:苏建

星座:巨蟹座

外号:镜子

这是个晴朗的早晨,我还在床上咪着眼,似乎什么也不在乎了。“滴滴……滴滴……”客厅传来了让我讨厌的电话声。五秒之后,电话声停了,也许是把电话挂了,或者是有谁把电话接了。

“静静,江雨给你打电话,快来接呀!”妈妈那像狮吼功一般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中。我一听是江雨,立马兴奋起来,手舞足蹈的跑过去接电话。

“镜子,你作业做完了吗?”

“我做完了呀,怎么了?”

“没什么,我还以为你还是像以前一样,到了最后几天才赶着把作业做完呢!”

“已经最后几天了吗?”

“是啊,明天就开学了。”

“这么快!”我十分惊讶,但是那个作业确实也像江雨所说,我昨天做完的。

“当然也就那么几天,镜子,我还是担心你,你这次千万不要像以前一样,开学第一天就迟到哦!”

“江雨,你今天怎么了?怎么今天这么语重心长的。”

“啊!是吗?“说着江雨挂掉了电话。

孩子们的校园 篇5

带孩子逛德国儿童旧货市集,可让人学习到德国人惜物如金的精神。很多家长将孩子的衣物保存得很好,即使一件衣服可能洗过上百遍,但因为是好品牌加上细心的保存,常常看起来像新衣服一样。

另外,德国人在环保观念的驱使下深信:买一件洗过上百回的二手衣给孩子是最安全放心的,因为洗过的衣服已没有太多的化学成分或毒性。另外,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相关的童书、玩具及生活用品,德国父母都会将原产品的相关说明书及所有配件保存得很好,为的就是以后在旧货摆摊时可以顺利进行交易买卖。

德国儿童旧货市集,一般规模都在五十个摊位以上。许多摊位都是孩子自己当小老板,卖小时候的衣服和玩具。当顾客询问价钱或议价时,小孩要学着跟大人们打交道。小老板们大多会卖售自己曾经拥有的宝贝玩具,比如,小女生的摊位有很多粉红芭比或甜美的衣服,男孩们则是变形金刚与乐高飞机模型等。五十个摊位逛下来会让孩子过足瘾,挖足宝。

莫当娜妈妈曾聊到给孩子摆摊的想法,她分享道:德国的儿童旧货市集,对孩子的生活教育有相当重要的启迪作用,除了让孩子从小学会珍惜自己的玩具、开始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实际演练真正的金钱交易买卖,一举数得。将东西卖掉后所获得的金钱,孩子可以自行决定存到自己的户头或买想要的书或玩具。

让即时评价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篇6

一、真情赏识——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把真挚的师生情谊, 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神、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 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 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 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 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使课堂上真情涌动, 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 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请看窦桂梅的《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她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 富有激情的评价。

师 (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 :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 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 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 了不起!

师 (笑得很灿烂) :我看到你们脸上这种灿烂的笑了!

师 (翘起大拇指) :真是太精彩了, 掌声送给你。

师:你的朗读, 你的认识, 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

评价应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即时评价, 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判断, 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 注重发展功能。窦桂梅老师的这种发自肺腑的鼓励,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她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

二、用心倾听——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 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常常传递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如果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及时把握有效信息, 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 会给我们带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根据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录音想象写作后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只要认真倾听, 任何人的作品都会对你有所启发。要特别注意听于老师是怎么评改作文的, 在评改中学会作文。

指名一生读自己的作品, 于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专注地倾听。

生 (读到) :那男青年衣着革履。

师:请等一下, 没有“衣着革履”, 应该是“西装革履”。

生 (继续读) :那穿着时尚的女青年瞪大眼叫道:“哎, 你挤什么挤, 没长眼呐!”男青年的脸立时变成了螃蟹壳。

师:用“烧熟了的螃蟹”更恰当, 壳不要了。

生 (往下读) :男青年一听, 眉毛往上一挑, 瞪圆了眼, 毫不示弱地大骂:“年轻轻的, 怎么不说人话?来劲啦, 是吧?”那眼瞪得比女青年还圆, 目光变成了火苗。

师:什么叫生动, 什么叫具体?这就是生动, 这就是具体。加20分。这样边倾听边点拨, 边倾听边引导学生评改、领悟的方式延续在两堂课中。

于老师在自己的用心倾听中捕捉着学生随时流淌出的语言信息, 给予指导;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阐释着“用心倾听之重要”, 给学生、听课者以无声的影响。

三、评价语言多样化——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文是最具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因此, 可以用不同的“音符”, 弹奏丰富多彩的“乐曲”, 让评价生动起来, 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获得思想启迪, 从而深深地爱上语文。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美”, 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 走向丰富多彩,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岛上种上了鲜花, 他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以后, 教师这样评价:“说得真好!那些盛开的花朵, 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 还留下了一份深深的情意, 留下了对爸爸深深的祝福!”这里, 教师的评价语言充满诗意,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教师的评价语言还要“准”。《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 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反馈学生的长处和不足, 既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加以肯定, 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其中有一段朗读训练:“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名学生朗读得很流利, 但没有感情。

师:读得真好, 声音响亮, 口齿流利, 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天游峰台阶多, 爬起来累那就更好了。

课堂上我们一般会这样评价第一位同学的朗读:“你读得很流利, 但感情不够。”而孙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既准确客观、具体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长处——读得真好, 声音响亮, 口齿流利, 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 又十分得体、明确清楚地提出了教师的期待和改进的目标——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天游峰台级多, 爬起来累那就更好了。

当另一位学生读到“一千八百多级”的时候, 孙老师在一旁仰天长望, 并倒抽一口冷气。说“这天游峰可真高啊!爬天游峰可真累啊!”学生都笑了。

孙老师的这句“这天游峰可真高啊!爬天游峰可真累啊!”这种联系语境的随机评价, 是对学生朗读得有感情最为直观的肯定与激励, 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爬山”的办法,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相逢何必曾相识

长期以来, 教师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总是以前辈、长辈、知识的化身自居, 平时在课堂中动不动就说:“是什么?”“为什么?”“对!”“很好!”俨然自己就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发问者、决定者、评判者, 教师的评价就是“终审裁定”、“标准答案”。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师生互评更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利于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自我评价, 是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 相互取长补短, 还可以锻炼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生生互评, 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评价结果, 发挥评价效用, 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评价需求。“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对他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觉得老师写得怎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不是一味的接受, 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 同老师商榷, 甚至可以推翻, 使评价动态地呈现, 持续地发展,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在一次语文课上, 有位教师问学生:“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蚕姑娘》最后一段?”学生回答:“应用高兴的语气。”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生小声嘟哝了一句:“没什么可高兴的。”细心的教师听见了, 只见她微微一顿, 笑着说:“让我们听一听这位同学的想法。”“蚕姑娘产下卵后, 就要死了, 有什么可高兴的?还有, 这时候还叫蚕姑娘不对, 该叫蛾妈妈。”老师竖起大拇指:“你懂得真多,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一下, 其他同学也插话了:“老师, 课外书上有, 课文插图上也有。”老师充满情意地说:“是呀, 同学们, 蛾妈妈产下蚕卵后要死了。第二年春天, 天气暖洋洋的, 蚕卵里又会钻出可爱的蚕宝宝。蛾妈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蚕宝宝, 还留下了漂亮的蚕茧, 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她对自己很满意。”“她觉得自己很能干。”“让我们通过朗读, 把她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因为教师的巧妙引领, 看上去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就在这样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中愉快地思考、辨析、感悟、升华, 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了。

一直以来, 笔者都坚信, 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育心。恰当地进行即时性评价, 可以巧妙地拨动孩子的心弦, 会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争取新的进步又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终将会弹奏出一曲美好的语之文乐章。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杨海燕.让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彰显活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2) .

让区角游戏成为孩子们的活动乐园 篇7

一、音乐是活动的指挥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发展内容指出:“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幼儿年龄较小, 人数多, 如果一味地要教师来喊活动的开始和结束, 不仅对教师的嗓子造成很大的负担, 而且不容易组织好活动。因此, 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两段不同风格的幼儿熟悉的幼儿歌曲旋律, 编配了开始和结束的短小的歌词, 入区歌曲中表达了一起游戏的快乐的心情, 结束音乐中不仅告诉幼儿活动结束了, 而且将幼儿要自己收拾整理玩具, 并把玩具放回家这一良好习惯培养编进歌词, 使幼儿在边唱边感受欢快和稍慢音乐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进行出入区角, 小小的音乐成为了孩子们活动的小小指挥者。

二、图示是活动的提醒者

《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行动指南中指出:“教师不只需要运用语言, 还需要细心的观察、敏感的领悟与到位的反省,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倾听孩子”,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对幼儿来说直观的画面比抽象的文字更具有魅力。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则, 这些规则不仅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讨论出来, 而且其中选择的图示也幼儿自己来处理的。比如:每个区域的人数就用小朋友加上数字表示、安静就用嘴巴上有斜杠表示, 听就用耳朵表示, 卡通的房子表示玩具的家等等。每每幼儿到了相关的区域, 他们会首先看看活动的规则, 然后在进行活动, 在活动中也会相互提醒, 比如:要爱护书籍、轻拿轻放等等, 小小的图示成为了孩子们活动中很好的提醒者,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监督。

三、出入卡是活动的身份证

别看小小的区角活动, 正如麻雀虽小五张俱全一样, 区域活动是幼儿世界里的一个缩影。如何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能够有序进行活动?如何既避免了幼儿间的相互争抢又能让幼儿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这些都是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幼儿数学《图形身份证》活动后发现, 为何不制作一张属于幼儿的身份证呢?有的幼儿认识名字, 有的幼儿认识标记, 于是在孩子们共同讨论下, 名字和标记相融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身份证由此诞生, 幼儿可以将它插到自己喜欢的各个区域中进行活动, 这样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进去插卡出区收卡的好习惯, 还使活动避免拥挤, 井然有序地进行。

四、两图是活动的引导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 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 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 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区域活动中离不开两图———流程图和步骤图。流程图将幼儿入区后操作的顺序用图或者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根据流程图的前后顺序进行操作活动。游戏的步骤图则是让幼儿通过解读配有数字的图文内容, 了解游戏应该如何进行。例如在《快乐灵巧手》的游戏中, 第一步请选择一个小手;第二步观察数字是几?第三步套几个指环验证;第四步, 收拾整理。这样简单的图谱和数字的结合, 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了解操作的过程, 让每一个过程都充满探索的乐趣, 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幼儿是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在他们操作的同时, 他们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老游戏的新玩法。如在《有趣的磁铁》中, 开始老师只是给出了一些不同的材料, 如回形针、纸屑、橡皮、笔等, 幼儿在探索了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起后, 他们对有着不同颜色的磁铁的两端产生了兴趣, 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于是新的步骤图产生了;在幼儿吸附回形针的时候, 他们对如果去掉磁铁回形针一个个还能吸附在一起吗?产生了兴趣。就这样, 在幼儿一次次的不断实验中, 步骤图也一次次得到丰富, 玩法也越来越多。这样, 小小的图谱不仅培养了幼儿读图解图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总结归纳的能力, 让活动充满新的乐趣。除了以上的内容, 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兴趣点, 我们每周都会有“一周新游戏”的创设,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周周都认识新“面孔”, 让活动常换常新。

五、相互渗透, 多方展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展示幼儿的作品,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每每区角结束, 幼儿会制作出很多作品, 如果让这些通过幼儿努力完成的作品得到更好地发挥呢?———主题墙就是幼儿布置的最美的风景线。如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 我只制作了大树的枝桠、池塘, 幼儿通过区角的活动, 他们用柳条装点出春天的绿、用桃花点缀出美丽的红, 随后小燕子、小蝌蚪、小鸡等一些列的制作将整个“春天”的秘密展露无遗。在《我居住的地方》的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感受着蒙德里安大师的三原色, 用黑笔先勾画出框架再用撕贴的方式表现未来的城市, 创意无限, 不仅成功展示了区域活动作品, 而且及时丰富了主题环境。另外, 幼儿的作品还可以投放到其他的区域中去, 如美工区的作品可以投入到益智区给孩子们进行再游戏, 这样让幼儿的作品有用武之地。

六、自我评价, 快乐表达

每次区域活动之后, 都有“快乐5分钟”的集中评价的时间, 孩子是活动评价的主人, 他们会将自己在区域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讲述出来, 寻求大家的帮助, 也会将自己与好朋友在一起是如何合作和共享的地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别看这里短短的几分钟, 孩子们通过这个时间段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如:有的两个人合作不好, 一人收玩具, 另一个人不拿垫子就走了, 结果造成没按时收拾整理的局面;又如:两个人同时想看一本书造成的不愉快, 等等, 这些问题在“快乐5分钟”中, 在伙伴们的共同讨论下, 帮助他们找到了原因, 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幼儿进行的评价不仅能培养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孩子们的“竺妈妈” 篇8

在竺晓凡主任的辛勤努力和领导下,短短十余年的时间,血液儿科由一个不到10张普通病床的科室发展壮大成为拥有80余张病床、合理的人员梯队、国内知名的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与亚太多个儿童血液病中心形成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要诊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一些儿童少见甚至罕见的先天性血液系统异常性疾病,如: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等一系列疾病,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诊疗流程。

多年来,竺晓凡主任带领儿科医护人员认真工作,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不断对临床各类疾病进行详尽的归纳总结。

2007年,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巯嘌呤(6-MP)停止供应,临床采用同类药物硫鸟嘌呤(6-TG)代替6-M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中使用,在使用6-TG化疗过程中先后有2例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腹水,肝静脉血管缩窄,患儿病情危重,竺晓凡主任带领儿科医疗团队一方面在对病人病情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腹腔穿刺了解腹水性质,观察腹部B超及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一方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6-TG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副作用,最后明确诊断为6-TG相关性肝静脉闭塞症,这是化疗患者较为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不足。诊断明确后,竺晓凡主任立即将此结果及时向全国儿童血液学组汇报,并通过其通知全国各个儿童血液中心,及时停止6-TG的应用,避免了此类药物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

2011年,竺晓凡主任带领儿科部分医务人员,对儿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并积极配合所院临床路径制定工作,按期完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路径的撰写工作。

在临床工作之余,竺晓凡主任还带领研究生开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范科尼贫血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对5名范可尼贫血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已知Fanc易感基因的突变和新发的突变基因,目前对新发突变基因正在进行验证;研究儿童TEL-AML1阳性ALL克隆起源和临床意义。探讨克隆亚型和临床分型及转归之间的关系及白血病克隆起源类型与药物抵抗和复发之间的关系;研究双胞胎患儿白血病致病基因及机制;儿童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iPS建株及血液系统分化体系的建立,为研究儿童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机制提供有益的研究模型。

竺晓凡主任在积极发展科室临床及基础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小儿血液病同行积极协作,共同开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规范诊疗”工作,同时与国内部分大型医院的小儿血液病同行开展“儿童、少年骨髓衰竭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建立”的多中心合作研究。2009、2011年,先后成功举办全国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学习班,与国内儿童血液病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2011年3月举办“儿童血液病诊疗新进展中日专家交流会”,并就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诊断达成共识。12月份参加“亚太再生障碍性贫血专家咨询会”为未来开展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相关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医者仁术,她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医德上同样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关心同事,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始终牢记医务工作者职责,以白求恩为榜样,医德高尚,视患者如亲人。在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她是医术与医德俱佳的好医生。

竺晓凡的心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无论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患者有需要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患者身边。面对络绎不绝的门诊患者,竺主任每一位都认真接诊,耐心解释。从早上八点开始,往往看完全部患者就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简单吃过早就发凉的午饭,她又要开始忙碌下午的工作。也曾经有人向她建议,限一下挂号的数量,她却说“外地患者不远千里来咱这儿看病很不容易,咱们辛苦点,可能帮他们尽早解决问题,这不是挺好嘛!”

竺晓凡认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的立足之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和谐关系的基础。而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有着相互作用力。她向患儿家属解释检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患者分析治疗方案的利弊。

长期的工作经验,细心的竺晓凡总结出了这样一套规律:患儿入院一周之内,家属在孩子生病的强烈刺激下,对医生的各种解释是不能完全吸收和理解的,这需要医生反复、详细的对一件事情做多遍解释。当患儿家属接受孩子生病这一事实后,即开始不断地寻求各种治疗方法,这时需要医生耐心地同患者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从而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当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家属情绪放松时,则需要医生向家属宣教血液病治疗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的重要性,保证患儿治疗的完整性。在这不断的沟通中,竺晓凡成了孩子们的“竺妈妈”,成了家长们的“知心大姐”。

《同一首歌》走进血液病医院儿科以后,血液病患儿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竺晓凡不遗余力的向社会公众宣传血液病常识,让社会更多的关注血液病患儿。

有些人对她的做法很不解“你自己的事情够多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

她答道:“我们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希望全社会都能为这些得病的孩子做点事,这些孩子才会有希望。”

一个多年前治疗过的白血病患儿,现在长大成人,准备结婚,特意邀请竺主任去喝喜酒。婚礼那天,新人激动地对竺晓凡说:“我今天能和爱人在这里接受大家的祝福,要感谢当年为我看病的竺阿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请允许我叫您一声竺妈妈……”这时,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这里的掌声是送给二位新人的,更是送给可敬可爱的竺妈妈的。

竺晓凡主任二十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知疲倦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她坚持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呕心沥血,对病人满腔热忱,赢得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高尚情怀。她执着的追求、精湛的医术、乐于奉献的精神塑造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新形象。

竺晓凡,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获得北海道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27余年,专长小儿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学科重点项目、天津市抗癌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小儿血液学》、《血液科医师效率手册》2部专著,参编6部血液学专著。现为《中华血液学》、《中国小儿血液》等多家杂志编委。

2012年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优秀教师和天津市十佳医生称号。

孩子们的言行诗歌 篇9

心肝宝贝

你们是妈妈心中

最重的行囊

一日三餐

为你们摆在桌上

各种水果干果

色彩鲜艳

浅释芬芳

给你们洗澡、洗衣

让你们整洁着衣装

接送你们上幼儿园

不怕麻烦一日四趟

你们生病了

妈妈会时刻守护在

你们身旁

焦虑的眼神

透露着心底的

担忧和紧张

你们坠地时的

呱呱哭声

是世上最美的乐章

妈妈顾不得身体的不适

而是忙于见到

你们的模样

不管你们模样如何

从此开始和妈妈一起

把人生旅途丈量

再柔弱的.妈妈呀

为了你们的成长

也会用尽全身的力气

托举着你们成长

妈妈细心着呵护

为你们营造着

幸福的殿堂

妈妈的爱

该怎样去报答

请你们来想一想

冥思片刻

你们开始

叽叽喳喳的开腔:

给妈妈捶捶背

为妈妈倒一杯

茶的馨香

听妈妈的话

主动帮妈妈的忙

给生病的妈妈拿药

和妈妈捉米藏

五花八门的回答

欣慰了我的心房

谁说孩子还小

长大了自会明理

是非短长

其实,孩子的言行举动

都要靠我们

成人引导航向

而幼儿时期

正是最好时机的

教导和培养

孩子是一张白纸

你灌输的点滴

如墨印染在纸张

我希望我眼前的

这一张张白纸

都被我染就上

明媚、善良

写意上文明礼貌

孩子们的校园 篇10

一、低年级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 意识

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能力转化为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采用悬念引新、激发兴趣、启发诱导、发散思维的探究学习方式,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环节, 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撕纸添画》一课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利用一张已撕好的、有较明显图形的纸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逐渐过渡到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小朋友上下左右分别观察撕下纸片的形状, 并适当添画。这一过程是学生思考、发现、创新的过程, 它集脑与手于一体, 既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又促进思维创新的发展;在《美丽的铅笔头》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 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制作一个有个性的铅笔头。要求学生思考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 这些材料又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装饰品, 逐步深入, 促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二、以美术的魅力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要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 对少儿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 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 考, 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 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由于低年级儿童刚接触美术知识, 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 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小动物盖房子》正是集观察、情感、创新于一体, 以故事形式导入, 能吸引小朋友, 以悬念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解答。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房子、事物, 如苹果、橘子、香蕉、西瓜、蘑菇等, 通过观察、思考, 把它们融入美术作品中,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 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 促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感受、演奏和描绘。

三、在创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是美的创造者, 要用心去感悟、表现, 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力。在教导学生什么是美, 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时, 要在艺术活动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表现内心情感, 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 用自己的思想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用自己的意愿创造, 张扬个性, 促使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美好生存。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在玩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寻找美丽》这节课, 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 它美在哪里, 放在哪里最美, 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 并学会表达美, 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玩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在情感教学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吸引, 并将此作为教学目标之首位, 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功与否的标尺。在这样教学动机的指导下, 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模仿, 他们观察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 首先应考虑的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 就如同盲人摸象, 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 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在《小鸟找家》中, 我创编情景故事, 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 在主题表现上注重情感教学在本课中的运用, 体现人文性。我问:“小鸟如何找家?”回答多样, 它可以借用“蜡烛、手电、灯笼、月亮、星星或车灯的光……”照亮。“联系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家是什么样的? 小鸟的心情、它妈妈的心情又是怎样? ”既教育小朋友热爱家园、保护生态平衡, 更要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并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发扬这种优良品质, 很自然地把这节课的重难点连接起来, 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教师要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 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 实现创造美的目标。

五、激发创作兴趣, 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美术这门学科, 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 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外, 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外观形象, 高年级则偏重设计和制作。如中班的《画脸谱》, 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学生仿造涂鸦, 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 变成让学生当京剧演员大师, 顿时, 场面立即变得活跃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 以前学生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 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 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 兴趣盎然。教师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 再借机介绍一些与民族传统艺术有关的知识, 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 一个个挥笔抹彩, 似乎人人都像化妆师。最后的作品如何, 是否达到标准, 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 学生的兴趣激增, 情趣高涨,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 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 让他们发现其中的乐趣, 画自己最想画的事物, 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 让儿童自己想象, 然后老师再做一些修正式的补充, 这样能让他产生成就感, 树立信心, 孩子不再畏难;有了自信, 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 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 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 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上一篇: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下一篇: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