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学检查十篇

2024-05-01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超声检查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48例资料, 患者年龄范围为23岁~45岁, 平均 (29.1±19.2) 岁,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临床表现, 按照患者的腹痛情况进行分类:急性腹痛现象者18例 (37.5%) , 慢性腹痛现象有突然加剧现象者12例 (25%) , 阴道出血现象者15例 (31.3%) , 呕吐现象者10例 (20.8%)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48例资料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项调查。

1.2 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仪器为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 探头选择为C5-2 (探头频率3.5 MHz) , 在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之前需要适当充盈膀胱 (如果情况紧急可以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的0.9%生理盐水) , 但经阴道检查时应该排空膀胱内液体, 检查时对患者的子宫及其两侧的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的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子宫的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情况进行评估, 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的结构, 观察子宫的附件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 观察盆腔内是否存在积液现象) 。

1.3 统计指标

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 统计超声误诊例数 (或者漏诊例数) , 计算超声准确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检查后, 再进行临床诊断确认, 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 计算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以此评价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结果

临床诊断结果为异位妊娠者23例, 急性盆腔炎现象者9例, 流产者15例, 黄体破裂者1例, 超声检查结果为异位妊娠者22例 (准确率95.7%) , 急性盆腔炎现象者10例 (准确率90%) , 流产者15例 (准确率100%) , 黄体破裂者1例 (准确率100%) , 具体比较结果如下表1。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在临床上出现月经停止、腹部痛疼、阴道内部有流血的现象,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妇产科急腹症, 通常多发生在输卵管妊娠当中, 其在妊娠当中的发病率为0.5%~1%, 如果病情严重的孕妇会发生晕厥甚至休克现象。此类病症从声像图上观察可以看出, 孕妇的子宫比正常情况下要增大并且显现饱满状态, 子宫的内部不能看见妊娠囊出现的光环, 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回声出现在子宫腔内, 在有附件的区域可以探测到小包块, 如果孕妇的异位妊娠发生出血的现象, 就能够从子宫的直肠的窝部探测到一些液体性质的暗区, 如果孕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查体就会感觉到宫颈有摇摆性的痛疼或者是举痛等非常剧烈的疼痛[3,4,5]。

总之, 在妇产科上对急性症状的诊断当中, 超声检查是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不仅能提供关于患者大量的、丰富的信息, 并且能够观测到不同的急性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超声检查还需要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自身的体征相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 这样才能够使得诊断率提高, 使得误诊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胡春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广西医学, 2012, 34 (6) :801-802, 804.

[2]徐翠芳.经腹、经阴道及两者联合超声诊断宫外孕的临床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2) :2033-2034.

[3]王冬梅.超声在以急腹症就诊非典型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2) :488-488.

[4]杨华, 喻华平, 张明宏, 等.经阴道超声检查结合血孕酮值在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3) :450-452.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2

1 囊性肾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CRCC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以透明细胞型为主。CRCC的发病年龄较高,以中老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2∶1,但需注意多房囊性肾癌的发病年龄可较低[1]。其临床表现与普通肾癌相似,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腰背部不适等,但缺乏特异性;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囊性肾癌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从病理发生学其可能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2,3]:(1)肿瘤呈囊性生长: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其中一些以囊性形式生长,逐渐形成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多房性肿块,囊内可合并有含量不等的出血表现,肿瘤常出现假包膜;(2)肾癌中心供血不足,出血和坏死形成假囊肿,壁厚、不规则,多为单房;(3)肾癌起源于囊肿壁;(4)肾癌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导致囊肿形成。当囊肿增大时,肿瘤嵌入到囊肿内。

2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点

2.1 超声

主要表现为囊壁及多房分隔厚薄不匀,囊液呈不规则无回声区或絮状弱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可测到静脉血流[4,5]。

2.2 CT表现

各种肾癌囊性区的形态及特点:(1)当肾透明细胞癌增大到一定程度(大于5.0 cm)时,肿瘤恶性程度极大提高,因肿瘤生长迅速,中心供血不足,极易出现坏死、液化、囊变。CT多表现为囊壁厚薄不均、内壁毛糙,以单囊多见。(2)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为肾脏囊性肿块中的一种较少见的表现形式,约占囊性肾癌40%[6]。肿瘤囊壁多菲薄,形态规则,境界清楚。瘤体张力高,边缘规则光整,周边缺少恶性肿瘤的膨胀性结节[7]。囊液密度略高于水,部分因出血为高密度[8]。缺少多个肾囊肿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分叶和切迹。肿瘤实质成分低于10%~25%[9]。对于囊壁较薄的CRCC,平扫囊内分隔或壁结节常因囊液密度较高而显示不清,极易误诊为肾囊肿,增强有助于诊断;对于囊壁及分隔纤细均匀的MCRCC,极易误为多房囊性肾瘤或复杂性囊肿,文献上有类似报道[10]。(3)肾囊肿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0.5%合并癌或9.1%发生癌变[11]。由于部分囊肿可缓慢演变,故定期随访十分必要。在诊断肾囊肿时,应仔细观察与平扫平行的囊肿壁有无异常软组织影,或当囊壁结节以及发生于分隔的瘤组织较小,而扫描层厚较厚时,不能充分显示囊壁或分隔的细节增厚改变,极易误诊为肾囊肿,当怀疑时,薄层扫描或增强有助于诊断。有作者认为如分隔薄(小于等于1 mm)而光滑,则无临床意义,如分隔不规则增厚(大于1 mm),附着处伴实质性成份,则提示恶性病变可能,若出现壁结节,更有助于诊断[12]。因此,囊壁或囊内分隔增厚或厚薄不均、出现囊内壁结节,是CRCC的主要特点[13],囊内密度高并出现碎屑、絮状物或液液平面,提示恶性肿瘤的出血、坏死特征。CT增强对囊壁、分隔及壁结节的显示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密度及增强表现:囊变区密度不均匀或偏高系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所致,囊内蛋白含量较高,有别于单纯性囊肿或其他良性囊性病变的均匀低密度的囊液,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可见钙化,其形态多样,如钙化位于病灶中心,且钙化外有软组织成分是恶性的特征。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实性部分大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15],甚至高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呈“快进快退”改变,这是因为肾癌实性部分大多富血供,内含丰富的血窦,其血流速度也快,且不经过肾小球滤过,直接通过血窦经引流静脉引出,对比剂通过癌灶循环时间短。在肾实质期,其强化程度一般均小于正常肾实质,这一方面由于肿瘤的坏死、囊变等表现,另一方面由于肾癌破坏了正常肾实质浓集、排泄含碘对比剂的功能,而肿瘤本身缺少正常肾小管,因而不具有浓集、排泄含碘对比剂的功能,肾实质后期及排泄期,肾实质密度逐渐下降,癌灶可出现短暂的等密度,进而渐为低密度[16]。

肿瘤的其他征象:由于肿瘤的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肾组织,可形成假包膜,尤其是MCRCC出现假包膜的概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肿瘤又具有侵袭性,导致其边缘有不同的形态。

2.3 MR影像特点

MRI对于肾囊肿内的分隔及出血的检出有较高的价值[17,18]。坏死出血性囊性肾癌在MR上表现依出血时间不同其信号不同。MR对钙化显示不敏感,钙化完全的T1WI、T2WI均显示为低信号。当钙化不完全时,可仅显示T1WI呈不均高低混杂信号,T2WI亦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T2WI图像均可呈高信号,也可近似等或略低信号,其间的房状结构内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当囊壁及间隔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时,可有弧线样低信号带。

3 囊性肾癌检查方法比较

肾脏囊性病变临床多见,B型超声(US)对肾脏囊、实性肿块的鉴别准确且经济,但对部分囊性病变定性的特异性差。因囊性肾癌实质部分和间隔内可以出现少量新生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时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对诊断有一定帮助。CT扫描快速、覆盖范围大、密度及空间分辨率高,对肾脏囊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肾脏病变最常用的诊断手段。CT对囊性肾癌囊壁、分隔、壁结节、钙化及囊肿内成分的显示明显优于US,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在囊性肾癌的诊断中已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螺旋CT能明显提高肾囊性占位病变特征的显示,能发现常规CT不能显示的囊性病变边缘的细微改变,利用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好地显示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情况,有助于囊性肾癌的早期诊断。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进行任意方向扫描,对诊断肾脏囊性肿块的特异性高,在显示假包膜、囊壁、分隔、小的壁结节及囊内成分方面较CT有一定优势,但其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分辨率较低且对钙化灶不敏感,检查限制条件也较多、费时且费用昂贵等,难以普及应用。初步总结囊性肾癌的检查流程如下:首选B型超声筛查肾囊性病变,若发现复杂的肾囊性肿块则宜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以显示假包膜、附壁结节和分隔的特征,测定囊液密度和增强前后变化,尤其多层螺旋CT对此具有更大的优势,多数囊性肾癌可获得正确诊断。对部分疑诊病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了解囊壁厚度、分隔和壁结节及囊液成分等,对假包膜的显示MRI也优于CT。在应用各种检查后,若囊性病灶仍不能确诊,且根据Bosniak分类在三级或以上时,可行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于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3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多层CT;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11-01

急性胰腺炎属于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危险性很高,同时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多,容易发生误诊。以往研究表明,血尿淀粉酶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指标之一,但是该指标并不能反映疾病程程度,故而其增高程度也无法与预后判断相连。因此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往往根据临床表现与生化指标来进行判断,但从以往研究来看,大部分为CT或超声影像检查,而对于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见。为了进一步分析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价值比较,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有完整资料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有50例胆源性胰腺炎,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70例患者中男患29例、女患21例;年龄19~70岁,均值45.8±2.4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序腹痛、呕吐、恶心及腹胀与发热等,少数患者并发黄疸。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进行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其中多层CT为全身16排德国西门子多层CT,而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1多层CT诊断:所有患者行常规扫描,参数设定为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0、重建间隔1.0s。其中有61例患者进一步采取增强扫描处理,对比剂为碘普罗胺,总量控制在80~100ml,而注射速率则控制在每秒2.5~3.0ml。

1.2.2超声影像检查:利用诊断仪经患者的腹部、腰部及背部行多途径扫描,根据病情采取改变体位及探头加压等处理。此外,还要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行床旁超声检查,重点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探查,观察胰腺大小、内部回声、形态及周边腔隙等的声像图表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种诊断方式急性胰腺炎阳性率及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差異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急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急性胰腺炎,70例检出61例,阳性率为87.14%,超声影像检查70例检出50例,阳性率为71.43%,多层CT诊断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胆源性胰腺炎,50例检出27例,阳性率为54.00%,超声影像检查50例检出40例,阳性率为80.00%,超声影像检查检出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多层CT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与病程及预后等都比较复杂,轻者可能出现胰腺水肿,重者则可继发感染、囊肿、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以往研究来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而且基本上可以明确,最多的病因当属胆道疾病与暴饮暴食等,其中胆道疾病又多以胆石症为主。目前,对于本病诊断常采用CT与超声影像检查处理,但对于两者对比诊断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便旨在探讨两者诊断的对比效果。

本次研究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皆采取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结果显示CT诊断阳性率要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P<0.05),同时进一步对5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诊断则发现采取超声影像检查所得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多层CT诊断(P<0.05)。对于急性胰腺炎而言,采取超声诊断显示不清,可能在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早期,胰腺无形态与大小及回声改变,或者并发麻痹性肠梗阻,肠道扩张积气,使得超声无法清晰显示胰腺全貌;CT则不会受到腹腔气体及肥胖等干扰,弥补了超声检查的不足。胆源性胰腺炎其胰腺体积明显增大,采取超声影像检查,其实质可出现不均匀低回声与增强回声区域,胰周探及液性暗区,故而诊断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多层CT诊断可以取得比较高的确诊率,而胆源性胰腺炎则采取超声影像检查可获得更高的阳性率,临床诊断应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朱利飞,王莲英,陈英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与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9(1):25-28.

[2]安利香.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1):135-136.

[3]祖秋菊,许雪英,王燕红等.国内超声与CT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符合率Meta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19):1674-1678.

[4]杨浩,尹家保,周素芬等.超声造影对急性胰腺炎分级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2):892-894.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4

4.17.1 医学影像(超声检查)部门布置、布局、设施合理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4.17.1.1 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科通过医疗结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超声检查)取得《大型设备使用上岗证》。提供诊疗服务满足临床需要。

【c】

4.17.1.1.1.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科通过医疗结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号合(超声检查)取得《大型设备使用上岗证》。

4.17.1.1..2提供医学影像(超声检查)服务项目与医学功能任务一致。能满足临床需要。

4.17.1.1.3超声检查提供24小时x7天的急诊(包括床边急诊)检查服务。

【B】符合“C”并

4.17.1.1.1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4.17.1.1.2超声检查提供24小时x7天的急诊检查服务。【A】符合“B”并

4.17.1.1.1各类检查统一编码,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4.17.1.1.2 医院设有PACS系统。运行良好。图像清晰。3年以上离线存储功能(缺)。4.17.1.1.3 医生工作站调阅,三年在线查询。4.17.1.2

根据医院规模和任务配备医疗技术人员,人员梯队结构合理。【C】

4.17.1.2.1医师、技术人员和护士配备符合相关规定,满足工作需要。各级各类人员具备相应资质和执业资格。4.17.1.2.1 【B】符号“C”并

根据医院功能任务与设备的种类设若干专业组,人员梯队结构合理。【A】符号 ”B”。

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 4.17.1.3

科室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意外抢救的能力。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4.17.1.3 【C】

科室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

【B】符号“C”并

4.17.1.3.1科室人员熟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意外抢救的能力。

4.17.1.3.2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A】符号“B”并

4.17.1.3.1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有演练,急救用药品器材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

4.17.1.3.2患者发生紧急意外事件时能够迅速开展紧急抢救,并对抢救过程有记录和讨论。

4.17.2.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4.17.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岗位职责,开展质量控制。【C】

4.17.2.1.1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4.17.2.1.2 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4.17.2.1.3有质量控制指标。【B】符合“C”并

员工知晓各项规章制度和本人岗位职责,掌握岗位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并能够认真遵守和执行。【A】符合“B”,并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工作需要,及时对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完善和修订。4.17.2.2定期校正超声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并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C】

定期对超声设备及相关设备进行校正和维护,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B】符合“C”,并

4.17.2.2.1 有专职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定期校正和维护,并有记录。

4.17.2.2.2 每件设备的定期校正和维护均落实到人。【A】符合“B”,并

设备运行完好率在95%以上。

4.17.2.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C】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B】符合“C”,并

4.17.2.3.1 有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4.17.2.3.2 将图像质量评价的结果纳入对部门服务质量与相关人员技术能力评价的内容。【A】符合“B”,并

有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提高影像图像质量。4.17.3 及时提供规范的医学超声诊断报告,严格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4.17.3.1医学超声诊断报告及时、规范,有审核制度与流程。【C】

4.17.3.1.1 科室有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4.17.3.1.2 超声报告由具备资质的医学超声诊断专业医师出具。

4.17.3.1.3 有提供超声报告时限要求。

4.17.3.1.4 每份报告书有精确的报告时间,普通报告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确到“分”。

4.17.3.1.5 诊断报告按照流程经过审核,有审核医师签名。【B】符合“C”,并

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有监督检查,追踪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对科室服务质量与诊断医师技术能力评价内容。

4.17.3.2 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C】

4.17.3.2.1 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相关制度。

4.17.3.2.2 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4.17.3.2.3 有临床医师参加的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由科主任主持并记录。【B】符合“C”,并 有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疑难病例分析读片会的完整资料。【A】符合“B”,并

4.17.3.2.1 通过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改进诊断工作,提高诊断质量。

4.17.3.2.2 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参加人员覆盖科室80%人员。

4.17.4 有医学超声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4.17.4.1 有医学超声设备定期检测、放射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医学超声科通过环境评估。【C】

4.17.4.1.1 有超声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落实措施。

4.17.4.1.2 有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测制度与落实措施。4.17.4.1.3 有超声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并按规定执行。4.17.4.1.4 在影像检查室门口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4.17.4.1.5 医学超声科通过环境评估。【B】符合“C”,并

4.17.4.1.1有定期放射设备、场所检测报告并对超过标准的设备或场所及时处理的完整资料。

4.17.4.1.2 有放射废物处理登记和监管记录。4.17.4.1.3 有医学影像科通过环境评估的环评报告。4.17.4.1.4 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4.17.4.1.5 有落实相关制度的具体措施。【A】符合“B”,并

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至少每季度有一次常规安全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持续改进安全管理。4.17.4.2有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防护措施。【C】

4.17.4.2.1有完整的放射防护器材与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医疗防护需要。

4.17.4.2.2 有受检者的防护措施,对受检者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4.17.4.2.3 影像科人员按照规定佩戴个人放射剂量计。4.17.4.2.4 影像科人员按照规定每年进行健康体检。【B】符合“C”,并

4.17.4.2.1影像检查前医务人员主动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指导受检者进行防护。

4.17.4.2.2 有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

4.17.4.2.3 有专人负责对放射剂量计进行收集、发放和监测结果反馈、登记工作。

4.17.4.2.4 有员工放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和针对超标原因的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4.17.4.2.1 有员工定期进行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和资料。4.17.4.2.2 有完整的放射人员放射防护档案与健康档案。4.17.4.2.3 无放射安全(不良)事件。

4.17.4.3制定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C】

4.17.4.3.1 有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4.17.4.3.2 有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4.17.4.3.3 各相关科室和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相关流程以及本部门、本科室和本人职责。【B】符合“C”,并

对于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综合演练。【A】符合“B”,并

有演练或安全事件的总结分析,有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4.17.5 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

4.17.5.1 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够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科室医疗质量。【C】

4.17.5.1.1 有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4.17.5.1.2 有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4.17.5.1.3 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培训计划、质量与安全指标。

4.17.5.1.4 有质量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常规。

4.17.5.1.5 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4.17.5.1.6 有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B】符合“C”,并

4.17.5.1.1 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落实相关措施。

4.17.5.1.2 大型X线设备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60%.4.17.5.1.3 有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与分析,符合率≥90%。

【A】符合“B”,并

4.17.5.1.1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现持续改进。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到我院进行囊性肾癌治疗的患者有72例。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2.5±4.3)岁,患者病程1~11年。其中伴高血压7例,心脏病12例,脑血栓12例,眼底动脉硬化5例。60例为良性病变,12例恶化成恶性肿瘤。产生临床症状的患者有13例,其余没有出现临床症状。72例囊性肾癌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CT组和超声组,每组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社会经验及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1.2.1 CT组。

采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制造的64层螺旋CT扫描设备,每过一段时间,患者就需要进行1次CT检查,为了让药液充满胃肠道,在检查之前需要服用1 000ml纯净水,或者是在扫描之前4h服用2%的泛影葡胺。要使用浓度为320mg/ml的常规造影剂,当整个扫描完成后需要用静脉穿刺团注,注射的速率应控制在3ml/s的范围,注射量约为90ml,扫描方法采用多期扫描。计算延迟时间要在适当的情况下,要从注射造影剂后开始计算。其中,皮肤髓质的延迟时间为2~4min,分泌的延迟时间为3~5min,实质的延迟时间为45~59s。扫描参数:球管电流为320~340mA,球管电压125kV,间距1~1.4mm,层厚5mm,重建间隔1.30mm,重建的差距1.25mm。扫描时使用多平面重组的方式,联合曲面重组(CPR),采取多位、多角度构建位置和形式的关系。

1.2.2 超声组。

采用美国GE Vivid-Ⅲ、西门子X300-PE型等仪器,3~5MHz的宽频超声探头。采用肾脏以及腹部条件的设置。使用二维超声持续横切与纵切,观察并记录肾脏体积、形态、内部回声;记录囊性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内部回声等囊肿的相关信息。随后观察肾动静脉以及下腔静脉和囊性肿块的关系和血液供应情况。

1.3 统计方法

本文分析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精确Fisher检验进行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1.1 超声表现。

超声组36例患者中囊肿位于右肾21例,囊肿位于左肾15例,囊肿大小体积不等,直径2.5~6.0cm,平均(3.8±1.1)cm。其中,单囊型14例,单囊伴壁结节9例,单囊伴有分隔10例;多囊型22例,多囊伴壁结节7例,多囊伴有分隔13例。

2.1.2 CT表现。

CT组36例囊性病变情况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这种肿块是以肾内囊性密度为主的。右肾囊肿患者22例,左肾囊肿患者14例。肿瘤直径2.0~7.0cm,平均(3.7±1.2)cm。13例囊肿向肾的外部突出生长,和肾脏构成“8”字形,压迫肾脏,使其呈逆时针转位,交界缘为“杯口征”的有4例。多囊型19例,多囊型17例。

2.1.3 正确率比较。

超声术前诊断囊性肾细胞癌的准确率能够达到61.11%(22/36),CT仅为55.56%(20/3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811);数据认为两者准确率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超声准确诊断率高于CT。

3 讨论

囊性肾细胞癌一般会有完整囊壁,因此不易出现肉眼血尿。主要依靠临床超声和CT成像方法诊断。超声检查可有效区分囊性肾癌的实质成分。反复检查通常能够协助临床医师,提高病变样本形态学显示的可靠程度。利用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CDE(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可显示囊性肿块动脉和静脉血流,有助于得到诊断。CT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晰地反映病灶的密度,可以反映囊壁隔开的形态,更清晰地增强扫描。CT扫描结果优于超声检查,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被部分容积效应所影响,不易使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清晰准确的显现,因屏蔽囊壁以及分离的真正形态,引起漏诊误诊的风险增高,薄层CT扫描能够协助减少、减轻部分容积效应对于CT图像显示的影响。对于CT组36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证实在钙化检测方面,CT在对其检测区域方面存在优势,而超声检查则占据了肿瘤血液供应方面的显著优势和领先地位。对超声组36例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该项检查对于囊性肾细胞癌的血液供应显示率并不理想,低于CT组的囊性肾细胞癌的血液供应显示率,该项研究结果证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囊性肾脏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低于预期。因此,虽然肾囊肿病常常由超声波首先发现,但由于传统的超声在检测肿瘤微小血管及低速血流方面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行增强CT。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囊性肾细胞癌行超声、螺旋CT检查时影像学差异,对两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病理结果为多囊性肾细胞癌的患者72例行相关超声、CT检查,收集其图像资料,观察肿块形态特征和超声、CT特征。结果:超声术前诊断囊性肾细胞癌的准确率能够达到61.11%(22/36),CT仅为55.56%(20/3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811)。结论:肾囊肿病应优先使用超声波检查,但由于传统的超声在检测肿瘤微小血管及低速血流方面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行增强CT。

关键词:囊性肾细胞癌,CT,超声,影像

参考文献

[1]王家强,邱书珺,乔智红,等.囊性肾细胞癌13例CT报道并文献复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2):229-231.

[2]黄玉勇,秦将均.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7.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1~2015-06本院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 共98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3年鹿特丹制定的诊断标准[2], 年龄22~35岁, 平均 (27.34±4.19) 岁, 平均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为25.64±4.62, 所有患者近3个月均无激素类用药史, 并知情同意。按是否BMI≥25分为肥胖组45例和非肥胖组53例。

1.2方法

1.2.1常规检查测量身高及体重, 计算BMI, BMI=体重 (kg) /身高 (m2) , 并做好记录。

1.2.2超声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已婚者经阴道三维探头, 频率为5~9MHz, 未婚者经腹部超声, 频率为2~5MHz。于患者月经周期第3~5天检查, 闭经者任意时间检查。测量卵巢长度、厚度及宽度, 计算卵巢近似体积OV=0.5×长度 (mm) ×宽度 (mm) ×厚度 (mm) ;在卵泡最多的切面由内及外依次计数卵泡数目;选取卵巢最大纵切面, 计算卵巢间质面积 (stromal area, SA) 、卵巢总面积 (ovarian total area, TA) 以及SA/T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 选取间质内最粗的小动脉测量脉冲多普勒频谱, 当连续5~7个心动周期频谱波形和高度一致时, 测量观测动脉的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 RI) , 为避免测量误差, 应连续测量观测目标3次后取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肥胖组卵巢体积大于非肥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0.05) , 卵泡数多于非肥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 P<0.05) , 卵巢间质动脉RI低于非肥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 P<0.05) , 肥胖组SA及SA/TA均高于非肥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t=9.04, P<0.05) , 见表1。

3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是育龄期妇女最为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 约占育龄期妇女的7%~12%, PCOS是一组累及多系统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 可能伴随患者终身, 由于长期的雄激素作用所导致的子宫内膜增生将增加子宫内膜癌变的风险。目前对于PCOS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PCOS患者存在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Hypothalamus pituitary ovarian axis, HPO轴) 调节功能异常和肾上腺功能紊乱可能是代谢、遗传、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高雄激素和胰岛素抵抗及其伴随而来的高胰岛素血症, 同时伴有肥胖、卵巢功能障碍等。胰岛素抵抗、肥胖已被证实为PCOS发病的卵巢外的危险因素[3]。

按照国际公认的2003年荷兰鹿特丹制定的P-COS诊断标准, 超声是诊断PCOS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PCOS研究的不断深入, 逐步发现不同类型PCOS患者的超声影像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MBI≥25的PCOS患者而言, 卵巢体积明显增大, 卵泡数明显增多, SA/TA比值较高, 卵巢间质动脉RI较低, 肥胖导致PCOS患者卵巢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这与相关的文献报道一致[4~6]。肥胖患者分泌的促卵泡生成激素 (FSH) 的浓度更低而雄激素浓度相对较高, FSH的减少将不能保证小卵泡发育成优势卵泡, 雄激素抑制卵泡成熟, 而小卵泡不断释放早卵泡雌二醇 (E2) , 卵泡发育和成熟障碍, 导致卵巢内小卵泡增多, 卵巢体积增大。肥胖型PCOS患者中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较大[7], 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性激素共同作用将导致卵巢间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8], 肥胖型患者卵巢间质动脉RI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 肥胖型的PCOS患者超声下具有卵巢相对较大, 卵泡相对较多, SA/TA比值相对较高且卵巢间质动脉RI值相对较低等特点, 对于该类患者的病情评估和远期并发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zziz R, Marin C, Hoq L, et al.Health care-related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life spa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5, 90 (8) :4650-4658

[2]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 2004, 81 (1) :19-25

[3]高金玲.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6) :151-153

[4]Loverro G, De Pergola G, Di Naro E, 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ovarian stroma measurement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olycyctic ovary syndrome:a case control study[J].J Ovarian Res, 2010, 3:25

[5]戴蓓蓓, 任芸芸, 孙莉, 等.不同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参数与内分泌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 23 (7) :609-613

[6]陈慧, 杨志芳, 詹维伟, 等.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超声特征及其与内分泌指标的相关性[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 (2) :159-163

[7]陆新虹, 杨海燕, 罗佐杰, 等.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指标与卵巢超声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 23 (1) :40-42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培养 篇7

1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1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努力培育提高创新能力的环境。为尽快培养创新能力,可以组织综述宣讲、文献抄读会、专业外语学习,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抄读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对疾病进行综述、讲座,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做好对病例的收集、影像病理对照分析、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以及综述等一系列培训工作,培养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临床思维能力。

1.2 重视外语学习

医学影像设备大多为外国进口,机器操作为人机对话形式,现代知识更新快,更新周期短,能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可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动态,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临床外语查房、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

1.3 积极参与院内外课题研究

要积极申报并获得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遇和舞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条件,为训练、指导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4 全面的超声影像临床诊断技能训练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科学,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临床操作和诊断技术。超声影像学科重视临床实践,把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5 扩大对外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积极鼓励和促进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探讨,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研究热点,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鼓励向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投稿,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渠道[3]。

2 提高影像超声技术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在职培养

在职培养是各单位可立即实施,并对技术人员素质提高效果明显的培养方法,是提高影像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1)科技英语短期集训:科技英语是科技人员必修课,它对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提高有极大地帮助。当今各种进口设备的操作界面和程序选择、研究提示全是英文。它的错误提示、软件程序也是英文,不掌握一定的科技英语知识,对进口超声影像设备的应用只能肤浅于常规、普通的检查,不能根据英语提示进行细化、专项检查。(2)计算机知识培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已成为现实。医院影像信息的网络化、HIS、RIS的建立,PACS的应用,这都涉及到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很难想像一个缺乏计算机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在当今超声影像科开展好工作。(3)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搞好影像诊断工作,提高影像质量,保证科室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基础。它包括:(1)各种设备原理、性能的培训,如设备所具有的各种检查功能及可开发的应用程序;(2)影像技术工作的质量保证(QA)和控制(QC)。QA、QC是衡量一个医院影像质量管理能力的强弱,也体现一个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高低;(3)医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解剖、诊断、维修、科研能力等。解剖是各种设备开展检查的基础,直接关系检查水平,相应的基本诊断知识的培训可有利于提高科室的工作质量,影像设备一般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常规维护是影像科室工作顺畅的重要保证。

2.2 外送培训

外送培训包括选拔事业心强的人员到高等院校相应专业进行深造,选送优秀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各种超声影像技术培训班。外出培训的优点是系统性强,理论扎实,学成后对影像技术工作有全局观念,能够担负本单位的技术工作,并能开展一定的科研课题,对超声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4]。

3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内涵

3.1 思想素质的培养

思想素质提高仍然是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搞好超声影像技术工作,医技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是影像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要有制度来约束医技人员的言行,更要有激励机制来管理超声影像技术工作。那种影像医生是"主角",技术人员是"配角"的观念,在当今早已不能适用。一个影像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无上进心,整天被动地完成检查数量的工作态度,绝对不能干好本职工作。因此,首先科室应该进行爱岗、敬业等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不适应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尽早进行适当调整。

3.2 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水平的超声影像专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意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国内外超声影像医学新进展、新技术及超声诊断新方法等,能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一起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3 自我完善机制

具有规范的知识更新体制,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主动的自我更新意识,具有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标准,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超声影像创新人才[5]。

参考文献

[1]郑秋兰,等.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现代医院管理,2005,(3):35.

[2]李义兵,等.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的探讨.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54-555.

[3]陈建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与培养探讨.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63,66.

[4]谢纯平.刘祖民.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挑战.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462-464.

影像学检查做多了会致癌吗? 篇8

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与辐射剂量有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认为,每接受10mSv的电离辐射,会增加死于癌症的几率0.05%。

一张胸片的辐射为0.1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10天,其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CT相对辐射量较高,不同部位的CT检查所产生的辐射也不同。头部CT辐射较低,一次辐射量为2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8个月;腹、盆部CT辐射较高,一次辐射量为10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3年;PET/CT一次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2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PET/CT是将放射性物质输入人体,这些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会向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因此做核医学检查后的患者,需要在72小时内尽量远离人群。尤其是孕妇和儿童,需要多喝水,加快放射性物质从体内排出,患者检查后排出的尿便也具有辐射性。

孕妇和儿童能做影像检查吗?

孕妇和儿童是特殊人群,他们能做影像学检查吗?我们之前说到的非电离辐射影像学检查,如MRI、超声对孕妇和儿童都是安全的。对于X线、CT等有致癌、致畸风险的检查,孕妇也不是绝对禁忌,能否做这些检查,取决于怀孕孕周和检查辐射剂量的高低。

孕妇在怀孕8~25周期间,如接受高剂量辐射(20RAD以上)胎儿致畸风险增加;但5RAD以下的辐射或者孕8周之前、25周之后接受的辐射,目前没有科学证明会增加胎儿致畸风险。建议孕妇、儿童做医学检查时对特殊部位如性腺、甲状腺、子宫等进行铅块遮挡,减少辐射带来的危害。

影像学检查,我们该如何选择?

如上所说,影像学检查是一把双刃剑,帮助医生诊断病情的同时,的确会对病人造成潜在的损伤。那么,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我们反对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影像学检查。任何影像学检查,都应该基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其次,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接受检查时应该对重要器官和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最后,不推荐将CT等高电离辐射医学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对于一些疾病的初次检查,提倡用超声、X线平片等无辐射或低辐射方法进行。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9

健康体检中放射影像学检查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于世梅 姜万霞 王文玲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4期

超声影像学检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且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57例和43例,患者的年龄在32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3.3)岁。其中结肠癌病灶位于左半结肠的有45例,以腹痛、腹胀、便秘、大便带血或黏液等慢性梗阻表现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灶位于右半结肠的有55例,以恶心、纳差、食欲不振、消瘦、浑身乏力等中毒表现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44例,合并腹水的患者有10例,合并肝转移的患者有6例,分别占44.0%、10.0%和6.0%。

100例患者中,接受超声检查的患者有65例,接受多排螺旋CT扫描的患者有23例,接受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的患者有89例,接受结肠内镜检查的患者有67例。

1.2 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及百胜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全腹扫查,设置探头频率在3.5MHz到5MHz之间。

多排螺旋CT扫描: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要求患者接受检查前7d内不得使用重金属药物,禁食6h~12h,并在检查开始前口服生理盐水1000ml进行肠道清洁。以温开水800ml~1000ml做阴性对比剂,保持膀胱充盈。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设置为肝上缘至坐骨结节水平,先行常规平扫,扫描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75mAs,层厚和层距均为0.7cm,螺距1.25。经肘中静脉注射碘海醇做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ml/s,分别在造影剂注射之后的22~30s、65~90s、3~5min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的三期扫描[2]。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检查前2d开始给予半流质饮食,并在检查前1d给予番泻叶沸水重印,排空肠道。患者取俯卧位,呈头低足高位,将肛管插入之后,向其中注入稀钡剂300~500mL,至钡剂达到脾曲后,转换体位为右侧卧位,并通过注气结肠充盈[3],继续进行观察。

结肠内镜检查:使用日本奥林巴斯生产的CF2230型电子结肠镜对其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前对肠道进行常规清洁。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四种方法诊断的结果。

2 结果

经常规超声检查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结肠癌患者34例,诊断准确率为52.3%,确诊的患者均可见腹部包块,腹水、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20.0%、50.0%和50.0%。

经CT扫描的23例患者中,共检出结肠癌患者13例,诊断准确率为56.5%,其中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和65.2%。

经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89例患者中,检出结肠癌患者83例,诊断准确率为93.3%,发现息肉样肿物患者4例,结肠不明狭窄患者2例。

经结肠内镜检查的67例患者中,检出结肠癌患者62例,诊断准确率为92.5%,发现肠息肉患者2例,内镜无法达到病变位置而无法诊断的患者2例。

3 结语

该文对常规超声检查、多排螺旋CT扫描、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内镜检查等四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结肠癌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患者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为结肠癌的确诊、后续治疗等提供有效的依据,而超声检查和CT扫描等则可以对病灶的转移情况、具体表现等进行有效显示[4],可以作为临床分期,术式选择等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应用影像学检查对结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的结果,计算其诊断有效率。结果:经常规超声检查,多排螺旋CT扫描、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内镜检查的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3%、56.5%、93.3%、92.5%。结论: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进行结肠癌的诊断过程中各有优势,根据诊断和治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CT,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肠内镜,结肠癌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姜文婷,占波.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诊断结肠癌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15):101-102.

[2]冉勇.螺旋CT与超声结合在结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5):21-23.

[3]谢榜昆,关玉宝,袁小平.结肠癌的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癌症,2003(2):192.

上一篇:固化温度下一篇:锚网支护巷道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