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的意境美六篇

2024-06-17

花鸟画的意境美 篇1

中国花鸟画的灵魂就是画中的意境, 在两千多年的花鸟画创造中, 五代之前主要采用的是工笔重彩, 这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整个的中国花鸟画发展中, 一直都包含着画家对于生命的关怀, 画家将意境、生命等贯穿于花鸟画的始终。

一、花鸟画的生命流变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自然界中美的精华就在于花, 它可以视为生命的象征。从花的生长历程中, 人们可以对于生命进行参悟, 体会禅道, 从而让人类的精神也能像花儿一样, 可以得到自由的开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许许多多的艺术题材都选取了花, 进而形成了中国画史上别具一格的花鸟画形式。作为自然界中的精灵, 鸟由于其种类繁多以及多彩的形态, 在绘画中也经常被选取为对象。花的静之美与鸟的动之美, 构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自然画面, 鸟语花香人间天堂。中国绘画的生命精神是在老庄的思想上形成的, 而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则是受到鸟自由飞翔的启发, 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也”。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狩猎时代、先秦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代, 在进入到五代、两宋时期以后, 花鸟画发展到了巅峰, 甚至达到了与山水画分庭抗礼的地位。进入到元、明、清时期以后, 花鸟画的工笔逐渐地向平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阶段, 一些没骨花鸟画以及写意花鸟画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近现代以来, 花鸟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意境方面也有了一些创新, 促进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二、花鸟画的抒情精神

自然界中的花鸟作为绘画题材, 在表达大自然的美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借物抒情, 以物言志, 进而达到物我两忘以及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具有优美意境的花鸟画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及“万物有灵”的思想表现出来, 将儒释道共融的文化进一步阐释出来。在整个的花鸟画中, 大部分都是采用以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画家内心的想法, 梅兰竹菊经常被当成是绘画的题材。比如说梅花, 它代表着万物复苏的春天, 可以将其视为春的使者, 而对于兰花而言, 它的高洁品质一直是文人雅士所追逐的。因此, 通过对花鸟画的抒情精神研究, 可以更好的了解花鸟画的意境, 进而促进花鸟画的创作。意境是一种美学上的概念, 对于中国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绘画中一直都在自觉持久地追求着画中的意境。而一幅优秀的花鸟画, 吸引人的不仅仅是那艳丽的色彩与精湛的笔墨, 最主要的是画面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 是画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独特的气韵与意韵。当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时候, 才能让我们更加用心地去进行领悟, 不仅仅局限于画面自身的意象, 而且是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意境的了解。花鸟画的意境有许多都是由画中的事物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构成的, 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花鸟画意境的了解更需要对其中的抒情精神进行分析, 更好地了解花鸟画中的意境。

三、意境美的表现

(一) 有气韵则有生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 谢赫就在《六法论》中指出, 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在他看来, 绘画作品的总体要求就是气韵生动, 同时气韵生动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就气韵生动来说, 它最早是应用在人物画上的, 后来逐渐地运用到花鸟画之中。画面的风姿神貌称之为韵, 而韵又是经过气而演化形成的, 因此可以说, 韵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花鸟画有了气韵以后, 画面才更加生动。因此气韵生动所体现的审美要求, 符合绘画创作的最高要求, 进而得到了长时间的沿用, 而且经久不衰。对此, 《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生动之可状, 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 笔力末遒, 空善赋彩, 谓非妙也。”这也就体现出了中国花鸟画的第一要求, 即气韵生动。花鸟画的画家在创造的过程中, 应该对自然进行仔细的观察, 将万物的意境表达出来, 将生活的情趣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 花鸟画的最高意境就是通过具体的构图以及笔墨的渲染, 将生命的韵味传达给每一位看到作品的观众, 让他们通过细心的观察, 了解画中所渲染出的韵味与意境。气韵生动, 简单的四个字, 为花鸟画的意境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进而提升了花鸟画的整体艺术性。

(二) 因心而境

中国画的一个独特的艺术特征就是“因心而境”。在“因心而境”的创作中, 主要体现出的是画家内心想象出来的美妙飘渺的艺术境界, 而不是像其他形式中对于自然以及生活环境的反映。然而, 对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仅仅要依靠画家的想象, 同时还需要联想生活实际, 所有的幻想都应该以现实为依据, 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花鸟画作品。画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 会在脑海中想象出所要创作的画面, 并且将现实中的事物引进到画面当中, 启发观众的无限遐想, 让人流连忘返。就拿顾恺之的画来说, 他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将迁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得顾恺之的画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 而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对生活的想象以及联想。只有当花鸟画的创作中引入生活的想象, 才能让作品的内容更加的深远而引人入胜。花鸟画的创作, 更加需要作者因心而动, 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三) 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 惯用的处理意境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面积的留白。在绘画的过程中, 采用大面积的留白可以更加有效的衬托出绘画的主体内容, 同时又能利用空白给予观众更加丰富的想象。比如说北宋画家崔白的《双喜图》中, 在画面中没有进行背景的设置, 但是将前景中的兔子以及鸟儿衬托得更加突出, 让观众的思绪跟随着画面中的鸟与兔进行驰骋。《古今名画记》中记载“八大之画, 惜墨如金”, 这句话就是对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明确解释。在国画中, 空白的地方也被称之为“虚空间”,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去当做画面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将留白的地方恰当地进行安排, 会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如果将其运用得恰当, 就可以将整个作品的特点突出出来, 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 我们对于虚空间不能产生误解, 不要认为它就是一种空虚, 它还是一种东方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观念, 可以将画面中充满奥秘的方面表现出来。因此, 在进行花鸟画的意境的创作中, 善用留白, 形成一种无画之处皆妙境的形象, 进而提升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性。而对于花鸟画意境的分析中, 不应该只注意到画面中的花与鸟, 对于画面中的留白也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从而更好的了解花鸟画的整体意境。

(四)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画的内容通过诗表现出来, 而诗又将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这句话自从唐代大诗人王维提出以后, 在后世的画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花鸟画的构建也融入了这一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诗意与画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将花鸟画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因此, 在花鸟画的意境分析中, 对于诗与画的结合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从而更好地了解花鸟画的意境内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将诗人的诗意与画意结合起来, 将诗人对于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画意当中, 将诗中优秀的语句与画中的笔墨相结合, 展现出诗之韵与花之美, 让花鸟画的意境绵延无尽。

结语

对于花鸟画的意境研究, 不能仅仅简单地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应该结合各种不同的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中国花鸟画的意境将整个画面情调统一了起来, 让人们体会出了充满诗意的安雅宁静的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司马列东.清末民初西洋风格绘画对大众传播的影响[D].西南大学, 2008.

[2]陈丽佳.论中国花鸟画意境的美感与表达[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12) .

[3]楚文君.对中国花鸟画形与意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12) .

花鸟画的意境美 篇2

一、装饰性元素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

装饰性元素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广泛运用, 主要体现在对于画面形式语言如线描、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装饰效果的提炼, 即通过特定的手法将客观描绘对象进行主观性的艺术加工, 达到画面效果强烈且富有冲击力的目的, 使其更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心理。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画面装饰视觉效果, 工笔花鸟画家往往会对作品画面的构图、组织线条、勾线、设色及细部刻画等处理手法进行取舍、提炼, 然后将其适当地夸张变形, 最后整体调整画面的装饰元素。

从近几年的当代画展中, 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装饰性元素的运用不仅仅存在于工笔花鸟画中, 而是涉及到绘画领域的方方面面, 这就意味着当代受众的视觉审美感受更加倾向于装饰美的感受。这些具有装饰意味的绘画, 在表现技法上, 相较于传统绘画方式而言, 更富有新意, 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推动了绘画意境、气势和韵味的表现, 而且还从侧面反映了画家的美学修养。

二、影响现代工笔花鸟画装饰美感的几个因素

现代工笔花鸟画对于装饰元素的大量应用, 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在绘画形式和题材上的限制, 另一方面使其作品更加符合当代受众的视觉审美要求, 为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市场的新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当前多种文化交融, 艺术市场商业化的情形下, 影响现代工笔花鸟画装饰美感的因素也不是单一存在的, 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广泛的绘画题材

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主体和审美观念, 给工笔花鸟画们提供了乎更多可供选择的创作题材, 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主题, 更倾向于选择当代生活内容作为绘画题材, 其视点从宏观到微观、从现实到理想、从白昼到黑夜无所不及, 表现内容广阔且丰富。也就是说, 当下广泛的绘画题材扩宽了, 现代工笔花鸟画家的视野, 也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美。例如, 现代工笔花鸟画家除了选择传统的富贵疏野内容作为其主题之外, 还可以选择春、夏、秋、冬以及雨、雪、雾等自然意象作为表现内容。然而, 不论是选择传统题材, 还是选择顺应时代的审美题材, 仔细观察其作品之后, 我们发现现代工笔花鸟作品中已经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有别于传统的绘画表现技法。

(二) 介入于绘画创作中的意象造型

在现代工笔花鸟作品中, 工笔花鸟画大量使用现代构成意识和解构意识, 使意象造型无意中介入了其艺术创作中。两种观念的使用将现代工笔花鸟画在表现客观自然上进带了一个新的创造空间, 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视觉习惯, 将其引向对绘画作品平面视觉语言的观赏和形式意味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意象造型特点与古代形神兼备的特点相去甚远, 从尊重客观物象角度来说它更远地脱离了客观物体的实体形态, 使现代花鸟画家摆脱了对客观模拟的束缚, 通过将形进行分解、组合与重建来构成新和谐的画面语言, 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造型风格。因此, 我们可以说意象造型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介入, 进一步强化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美。

(三) 多变的构图形式

多变的构图形式是现代工笔花鸟画家常用的创新手段, 他们在熟练运用工笔花鸟画技法、技巧的基础上, 又采用开放的视野, 巧用平面构成的现代手法和平面构成规律, 将绘画意象在画面中平面化地重复、平均排列分布, 并且在画面空白与构成中有较大突破。饱满、大等构图形式构成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风格特征, 现代工笔花鸟画家或通过对素材堆积或特写描绘, 或通过对画面进行空间、色调、形式以及肌理技法上的处理以达到布满画面的效果, 使其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

(四) 东西方色彩的融合

色彩作为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的灵魂之一, 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美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东西方色彩的融合, 使现代工笔花鸟画在重色的表现上更具有灵活性, 它选择性地洗后西方绘画在色彩处理上表现语言,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的色彩, 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工笔花鸟画色彩美感。在此环境下, 现代工笔花鸟画家们试图摒弃传统工笔花鸟画面的平光处理方式, 采取西方油画的光色表现手法, 再运用逆光、投影、光色抽象处理和光色写实等方式进行创作, 为现代工笔花鸟画装饰性的色彩语言提供独特的新表现形式。

(五) 随机多样的肌理特技

现代工笔花鸟画家为了追求丰富的画面效果, 不仅从材质上进行探索, 还对于表现语言都进行大胆地尝试, 不拘泥于已熟悉的传统材料和笔墨语言, 而是主动从其它画种借鉴绘画技法, 这也是为何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不难看出油画、版画和工艺等风格特点的原因。从材料上讲, 现代工笔花鸟画不仅采用传统的宣纸和绢, 也选择了皮纸, 布和工业用纸等。从表现技法上讲, 现代工笔花鸟画在现代各种材质上用肌理的表现技法, 如积、撞、堆、喷、洒、拓、印、揉、贴、拼等增强笔触的效果, 扩大平面色块的表现容量, 从而提供了多层次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表现空间。因此, 我们可以说, 随机多样的肌理特技使现代工笔花鸟画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强化了画面的装饰美感。

三、现代工笔花鸟画装饰美的审美意义

现代工笔花鸟画对于装饰性元素的多效运用,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批工笔花鸟作品, 它不仅对于传统装饰性的绘画语言有很好的传承, 同时由于其中学习、借鉴、融入西方装饰性的某些观念和技法, 使其作品更有时代气息, 是中国传统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人新的审美情趣的完美契合。不过,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双向性的,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意味, 作为创新探索中的一个阶段, 存在着其特有的局限性。如装饰性的工笔花鸟组品更注重视觉上的强烈效果, 而弱化了视觉的直观性、差异性、新奇性等因素。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装饰性元素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广泛运用, 对于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开拓意义, 它不仅仅大大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使其作品更加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要, 使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2]陆宇澄.试论装饰性特征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 (6) .

[3]褚晓莉.谈谈工笔画的装饰性[J].《新疆艺术》.1996, (4) .

[4]赵溅球.论中国画的装饰性[J].《装饰》.2004, (4) .

[5]邹明.绘画肌理断想[J].《美术观察》.2001, (10) .

花鸟画的意境美 篇3

中国花鸟画以其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固定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精致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令世人折服。在花鸟画中“意境”是衡量其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幅成功的花鸟画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笔墨功力、娴熟的线条表现力、和谐的色彩构成,还要有合理的想象力、感染力,从而给欣赏者一种超然于物象本身之外的诗意的情境,以独有的魅力把人们引进特定空间意境中,让你体验到一种审美激情,精彩的花鸟画能带给人以无限的畅想。

花鸟画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即意与境的统一。他认为“境界”应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他把“境界”看作是艺术美的本原,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就是说在艺术中,如果达到情景交融,自然也就产生了神韵,体现了气质。所以他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他还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尽管这是在谈诗词的意境,但中国的诗与画,古人一直是把两者相提并论的,把诗与画放在同一套理论体系中去看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曾下过一个定义;即“诗画异名而同体”……后来人们甚至认为诗与画是一种东西,其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诗只不过是诗人用文字写成的画,而画则是画家用笔墨画出来的诗。一位写诗的人如果仅能用文字去表达物象,是不能称为诗人的,一位画画的人如果仅凭技术去表现图形,是不能够称为画家的。一位真正的诗人或画家,要具有诗情画意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诗人或画家。同时古人还强调“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认为作诗必有立意,作画同样必有立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中国画中意境美是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说,中国画中的意境美要情景交融、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从画家思想里开出的花朵。

意境的创造

意境既体现客观对象的真实性,也体现着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人们在谈绘画的意境时,常常会从画有诗意、诗境的角度来谈论,这说明浓郁的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独有的特点。欣赏一幅好画,会令你产生在一种精神境界里神游的感觉,进而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形式既为意境,意境体现着“物我合一”的创造精神。意境深远才能耐人寻味。

创造绘画的意境,既要求“外师造化”的描绘,亦要求“中得心源”的抒情。自然界的生物本无精神可言,它只有自身的自然属性,而画家依据它们自然属性以及特征、环境等特点,赋予它们以人格化的精神内涵,这样原有的自然动植物在花鸟画家的笔下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物,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一幅花鸟画的意境表现是花鸟画作品中画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转化为艺术力量后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美。这种美,源自生活,造化自然,情意发自主观。意境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题材与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

不同的画家创造意境的方法不同。

如八大山人的绘画,往往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一种意境,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作品,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他的花鸟画别具个性特征。构图或奇险或空灵,虽寥寥数笔,却饱满有张力,很容易把读者带入凄神寒骨、萧散清冷的艺术境界之中。这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另一位大画家的画的意境则不同,齐白石的花鸟画中趣味性与幽默的表达使其更加生动自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通过对齐白石的性格特点、出身经历的分析,他性格的趣味与幽默来源于他的农民出身、淡泊名利和画家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故乡生活的眷念。绘画的趣味性与幽默性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观察及绘画技巧的运用。最具特征的是笔触、墨色、构图、题材等。当这些集中体现在一幅画面中形成一幅好的作品,正是因为画面处处有趣,才能让观者看来觉得有无限乐趣。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与其说是对趣味性与幽默性的追求,不如说是艺术家人生阅历的沉淀。

每个人的绘画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意境之美因人而异。有思想的艺术家善于拓宽思路,不落陈规,正如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绘画境界的生成各有天机,每个人的绘画创作也汇入到时间的洪流中,具有意境之美的画始终离不开画家对于不同物象的瞬间感受。对于意境的追随首先应该师法自然,截取最能感动人的瞬间。欣赏一幅画作的好坏,我们首先要能看懂画中之物境,即使是相对意象的写意画也不是随意捏造的,画家的使命是伟大的,在优秀的作品中映现的其实是天人关系和生命之道。契合自然,表现天人合一思想,才能成造化之功。有的画家喜用绚丽的色彩来表现心中的意境美,而有的画家善于以墨色来营造,不同的表达方式,正体现了画家自己独特的风貌。

花鸟画于我,于任何一个画家来说都是继承传统、继往开来的,绘画境界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艺术境界中充满了共性,也有不可忽视的个性显现。因为意境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中国画是一种充满玄学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鸟画的意境美,不单是笔墨、线条等技法的营造,而是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画面中所体现的是人生,是修养。意境是融汇理想与现实、融汇自然与社会、融汇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

美术教学中花鸟画意境的探析 篇4

美术教学中花鸟画意境的探析

本文剖析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现状应该怎样理解和探讨花鸟画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将中国画中最重要的意境呈现在作品中.无论在花鸟画创作中,还是在花鸟画的.理论知识中,花鸟画的意境尤为重要,这就促使在美术教学中对花鸟画的意境要进行悉心地探讨.

作 者:刘香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党委宣传部,河南,开封,475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8)分类号:G633.955关键词:美术教学 花鸟画 意境

漫谈王维诗歌的意境美 篇5

首先, 王维的诗歌给我们营造了诗画交融的优美意境。“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中肯而又艺术的评价。在他的诗中, 有画的意境, 有音乐的流畅。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 作者诗情画意之中抒发了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颔联和颈联同是写景, 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 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 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 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在这首诗里, 空山雨后的秋凉, 松间明月的清光, 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 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 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 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 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 因象得趣, 因景生情。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 不愿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可以说这首诗是山水诗中的上品, 直到现在, 被后人反复吟诵。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 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这首诗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首联和颈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 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 墟里的炊烟, 有声有色, 动静结合, 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 临风听蝉, 把诗人安逸的神态, 超然物外的情致, 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 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 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给人以艺术享受。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 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例如“太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妙处也在于景物的布局上, 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 视角广, 选景深长, 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仅是平面的构图, 再加上“孤烟直”三个字, 才有了立体感。“长河”的形象把画面分割为两段, 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 生动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 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两句诗, 十个字, 四样景物, 在图画中布置得多么恰当, 多么巧妙, 令人玩味。

其次,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 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 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 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 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 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同时诗人王维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 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 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 达到情景交融。如《终南别业》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写得有声有色, 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 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 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十分自由惬意,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王维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情。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就是王维的诗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王维信仰佛教, 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 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 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 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 以至笃志奉佛, 在禅诵中寻找寄托, 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 自在追求心灵的澄静, 在对自然的吟咏中, 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如《山居秋暝》中, “空山”二字既描绘了秋雨初霁、夜静山空的实景, 又表现了诗人此时宁静闲适, 恬淡自如的心境。颈联实写竹喧、莲动, 间接却描绘了人的活动, 从字面上看, 是见物不见人, 但实实在在又有人在活动着。借明月之象表心之澄澈, 借白云之象表心之闲淡, 借柴扉之象表心之隐逸, 借钟声之象表心之清静, 借林之象表心之空寂……虚实相生的意境, 隐约迷离的感情, 使诗中充满了禅意。

再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与裴迪同作) 》:暮持筇竹杖, 相待虎谿头。催客闻山响, 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 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 禅意不仅跃然纸上, 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幽冥的心境。还有《过积香寺》后两句“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作者直接以禅语入诗, 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 遏除妄念的心境。这就是“禅”, 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篇6

一、散文中寓情于景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灵魂,主要是指采用艺术意象在结合现实意境的基础上把受众带入超时空的想象国度和富含感情的幻境中。对于散文意境来说,境是为意而服务,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意蕴。朱自清的散文向来重视对意境的铺陈,富含个人情感,不管哪种写作方法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情趣。朱自清也是一个诗人,所以散文中也包含了诗的柔美。朱自清有很多借景抒情的散文,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风景各异的如诗画卷:秦淮河上的喧嚣热闹、荷塘月色中的淡泊宁静、梅雨潭边杨柳依依、威尼斯的水上风情、扬州城的古朴威严、微微的春风、柔和的春雨、羞怯的春花等等经过作者的刻画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感。朱自清的笔下的各种自然景物都如同一首乐章,通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妙比喻赋予他们生命,山仿佛能动,水也会唱歌,万物都灵气十足遥相呼应。巧妙的寓情于景让读者如若身临其境。在《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情景结合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月光下的荷塘静悄悄的,各种景物好像都沉睡着,形态各异但作者却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风不时送来阵阵清香。开篇作者表明内心“颇不宁静”,可是沿着幽静的小煤屑路走向宁静的荷塘:“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利用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深远意境。月色下的池塘风轻云淡,如家般宁静温馨,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静心独处的安宁环境,宁静致远的情怀切合了作者的内心追求,给作者短暂的欢愉,但仍然可以读出字里行间那丝淡淡的哀愁,种种都构成了该篇交织纠缠朦胧意境之美。

二、散文中自然朴实的意境美

大自然的美是不加雕琢的纯粹之美,朴素平淡之间又藏着巧夺天工的秀丽。从平淡中挖掘出瑰宝是众多文学大师所向往追求的,因为往往真实平淡反而最能打动人心。古人有云:“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自清的散文并未追求华丽而是刻画简朴之美,这也是和作者自身性格的映照。杨振声曾点评国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平淡朴实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真情流露的情怀

正所谓感人心者发乎于情,纵观朱自清描写家庭生活类的散文,由日常出发描写温馨幽默或伤感悲痛的人之常情,无不引发读者的共鸣。朱自清从尚真实自然,没有徐志摩般的激烈,却又以真实的情感给散文渲染了丰富的色彩。如同《背影》中父亲那远离的背影;《儿女》中令人怜惜的幼童;《给亡妇》中伟大的自我牺牲……各种或心酸或惭愧或伟大的情感在作者平静的渲染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拿最被大众熟悉的《背影》来说,通篇仅有有一千五百字,描写的是很普通的送别,文学作品中写这个题材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朱自清却通过两个男子角色――长大的儿子和逐渐衰老的父亲在车站的告别,刻画出了父子间的感人之情。头发花白的父亲步履蹒跚,却要赶着帮儿子去买一袋橘子在路上吃,“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情难自禁的心酸和感动,字里行间平淡自然却又深刻复杂。

(二)口语化的描写

朱自清的散文中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不过描写社会现实和家庭伦常的的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语言风格通俗朴实,直白易懂。这些作品里很难找到生僻字眼,多为口语化的叙事抒情。其中“京腔”偶尔会被运用,例如儿化音和方言等。虽然不多却胜在恰到好处,给读者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就像《背影》中也有很多直白质朴的对话,如文中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描写出一个想尽力安慰儿子的慈父形象,还有诸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对话朴素简洁,但又饱含了浓厚的父爱,两者形象立刻浮现在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三、散文中层次分明的意境美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文风时而清新自然,时而朴素深厚。在他的散文中比较喜欢结合叠字和长短句,构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跌宕起伏,也有利于突出散文生动形象的意境美。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叠音词,令人眼花缭乱又被深深吸引。比如《荷塘月色》中利用叠音词来描写景色,总共有26个叠字勾勒出一幅美妙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静静”的月光,“田田、亭亭、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等等,意境深远清幽,融合着作者复杂的心绪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共用叠字72处,所以说叠音词在朱自清散文十分常见,极大强化了文字的音乐性。散文仿佛乐曲般和谐动听,包含着层次分明的韵律美。其实是善于句式变换,让文章糅合音乐美。朱自清写作中喜欢将散句搭配整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具有音乐性。例如《匆匆》中的经典名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那里呢?”开始运用排比,中间加入散句,最后突出重点句,读起来结构分明意境悠远。又如《春》中的结尾,作者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本来春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个季节,而作者独具匠心抓住看本体和喻体共同的特点,将春天的生机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般生动鲜活、还有小姑娘似的娇艳靓丽以及青年般的健壮活力,让无形的春天有形态、有声音、有神色还有感情,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上一篇:足球训练心理暗示下一篇:合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