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性运作模式四篇

2024-09-12

主导性运作模式 篇1

一、制片人对电视节目题材的策划和选择

策划在电视节目中是基础和关键,策划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制片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电视节目的策划,好的策划会让电视节目大放光彩,电视节目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也能使电视栏目办得更加成功。

(一)在艺术策划方面,制片人要敢于创新,策划的重心要独具一格,这是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选题是征服观众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制片人对选题价值的判断尤为重要,这是证明制片人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据。由此可见,制片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承担的是行政官员的角色。电视制片人在节目中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其个性、意愿的表达,制片人通过自己的艺术感悟,以电视节目为依托间接地表述出来,让导演理解、让大众接受,以此可以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比如“苹果”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要不是他独到的艺术天分,我们现在就很难体验到文字艺术的魅力。其实,制片人的创作大多是其个性的扩大与表达,另外在别人看不到的高度进行创作,也是呈现其作品深度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我们发现,像《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虽然是站在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和报道,却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节目特色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二)在物力、人力等资源比例决策方面,制片人要考虑周密。电视节目需要营利,这就要求制片人在节目前期对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算,不能一味地追求节约成本,这样会影响节目的总体质量,如果制片人在人力、物力决策这一部分不能够准备把握和判断,那么可以通过和专家沟通、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有效评估。一个电视节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在很多地方取景和拍摄,只靠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往往显得单薄,如果既想节约整个电视节目的投入成本,又想保证节目的质量不打折扣,寻求其他相关媒体和单位的合作是更好的选择,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制片人在节目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对全局的把握

(一) 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

制定拍摄计划是电视节目中的基础性工作,详细的拍摄计划有助于推动整个节目的拍摄和完成,能让节目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制定拍摄计划前,制片人要做的就是对拍摄地点进行走访和查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出多个计划和方案。不是每个电视节目的拍摄计划都一成不变,很多节目的拍摄往往只有简单的提纲,使得拍摄难度增大,期间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情况,这就需要制片人要有现场把控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监督整个拍摄计划的顺利实施

有一句老话叫作“计划没有变化快”,说的就是凡事都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拍摄过程中制片人除了要监督节目是否按照计划拍摄、拍摄是否达到预想效果等,还要根据现场拍摄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例如拍摄对象不配合、拍摄器材出现问题,这都需要制片人及时解决,展现出制片人对现场的把控能力。为了使拍摄计划顺利实施,平时加强员工业务能力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例如组织职工去外地观摩学习、召开业务交流会议、邀请摄影专家前来授课,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提高节目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制片人对节目后期制作的监督和评估

制片人最基本的任务是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编导,对节目后期制作的监督与评估就尤为重要了,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承担制片人的角色。

(一)严格把握质量关。一部电视节目作品完成以后,确保节目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方案的确定、主题的深化都是需要制片人把关的部分,只有通过对节目的严格把关,才能让所办的节目提升到一定的档次,当一个节目初步完成以后,制片人要与编辑和导演共同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对节目价值取向、编辑技巧的应用,使整个节目的质量大大提升,并结合节目内容和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要做到既保持节目整体的价值取向,又要鼓励职工去创新。

(二)评估节目的播出效益。节目是否成功、是否获得受众的欢迎和认可,主要看节目播出以后收到的效益。节目播出以后的效果和电视节目的收视效益息息相关,其收视效益不仅能够给单位创收,还能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规划推广电视节目

(一)在节目流程的连贯上体现对节目市场规划的目的

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制片人首先要完成市场预期的评估任务,进而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宣传,同时应将推广工作放在节目策划流程的重要位置上,贯穿在整个节目的制作流程中。在实际节目策划过程中,制片人会依据节目的主题,通过包装、加工、炒作进行前期宣传工作,由此来打动投资人,从而获得资金支持。大多时候,制片人会在节目未播时运用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通过新颖、深刻的时代主题,传达出作品的理念,以此来吸引观众眼球,调动观众的热情及观看欲望,达到购买的目的。制片人在推广节目的方法中,还要侧重后期的节目包装,包括形象包装设计、高质量剪辑、积极宣传等,使产品更接近大众审美,符合大众接受心理,达到高收视率、高收益的目标。由此看来,制片人不仅要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还得培养一大批市场营销的推广人员。

(二)打造品牌战略

通过打造品牌来占领市场份额。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关注的焦点来选择电视节目,放眼望去,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和收益的节目大多数是品牌节目,打造品牌栏目,也是占领市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通过实施价格策略来推广节目

在电视节目刚面向市场、没有多少知名度时,可以实施低价格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时机成熟时可以将电视节目更好地推向市场,所以制片人应在价格上下功夫,实施分阶段的价格策略。

五、结束语

制片人是一个节目的监督员和领导者,在节目的策划、选题拍摄和把关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己的新闻素质,才能在电视节目制作这个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将电视节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军.探讨执行制片人在电视台节目运作中的管理主导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4,5(5):51.

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运作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政府主导 农业展会 运作模式 市场化运作

在我国,展览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因此,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

所谓政府主导型展会是政策性投入占会展项目投入的40%以上,主承办机构以政府部门为主,招展招商较多依靠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我国展会发展中,政府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2011年我国展览会项目中由政府主办的约占14%。

而对于农业会展来说,政府主导型会展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上述数据,2010年政府主办会展占到年内农业会展总数的52.8%,2011年这一比例降到了47.3%,仍然高出会展全行业数据较多。

一、农业展会政府参与程度较高的原因

(一)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业会展在行业类型上具有弱质性

农业展会面临的是弱质产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决定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其低下。农产品价格低利润薄,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第二、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风险;第三、投资回报率低。

农业领域的参展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绝对主体,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企业内部鲜有专门的营销部门,难有更多的资金和能力来做产品宣传推广,农业会展活动是其扩大宣传、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参展商对参展成本的承受能力有限,使得办展企业不得不尽量减低收费标准。

因此,农业展会相较其他展会更需要强调政府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此。

(二)农业会展经济带有鲜明的规模经济特征

展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往往越低,投资收益率相对越高。政府主导型展会一般规格高,因为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提高了展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招商招展工作的进行。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展会的规模还较小,近八成展会还达不到农业展会行业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达到或接近会展活动的最优经济规模。借助政府的力量运作大规模展会活动,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和增强展会的品牌效应。

(三)农业展览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截止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农业经济和农产品贸易连续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农业会展的活跃程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农产品出口规模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农业展会已成为各地宣传党的农业政策、开拓农产品市场、推介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和农业产销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不仅为农业会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各地各级政府举办农业展会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运作模式分析

根据主题功能定位和展会宏观目标的不同,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在运作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型展会

农产品产销对接型展会多为综合类农业展会和应急促销类农业展会。按照农业会展的自身特点,政府投入可观的资金或行政资源直接策划主办,达到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这类展会在初期,政府或政府单位作为展会主办方,为举办活动专门组建筹备班子,抽调行业业务骨干和行政人员,而非会展从业人员,利用会议、发文等形式促进展会的展商、招展工作,参展费用部分或全部免费,经过几年市场的培育,随着参展商和客源的稳定增长,部分展会通过企业承办逐步实现经费的自筹平衡,部分展会逐渐退出市场。例如2009年,乌鲁木齐突发的“7.5”事件,造成外地采购商不敢进疆采购,导致新疆大部分地州出现特色农产品滞销,自治厅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会,抽调农业厅业务骨干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展会筹划、组织协调、并负责新疆农产品在不同市场表现调查跟踪,发挥信息收集综合作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这种模式有其显著特点:1.举办地多在中心城市或农产品集散区举办,这样有利于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流和贸易。2.展会规格高,权威性强,这种展会一般都会邀请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莅临指导,参展单位数量多。3.政府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的管理者,还是会展的实施者。4.展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这种模式适合在农业展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但这种运作模式也有其缺点,首先,易造成资源浪费,因为政府办展更多的考虑社会效益,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不计投入产出比,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易盲目召开各类会展,但特色不明显。

(二)特定产业规模化农业展会

特定产业规模化农业展会多为专业型农业展会。按照会展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本地影响。这类展会多为地方政府或政府下属行业协会作为展会主办方,依托特色农业产业或农业产业链中的市场机会举办的展会,如中国有机食品展览会、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种展会类型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明显比其它两种要高,虽然政府还是主办或者承办单位,但展览具体运作已经交由专业的展览公司,有的还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举办地多在特定产业集群地举办,这样可以将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企业汇聚到集群地,有助于区域产业规模化,提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果。2.特色农业产业的地域优势明显3.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4.产业链开发较成熟。5.已形成了品牌优势。6.特色农业展会举办时间较长,已成规模。但这种模式要长期发展,必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新品种开发,同时深入开发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三)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

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相对其它两种展会所占比重较小。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是指按照会展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以政府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农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本地影响。例如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至2013年已是第二十届,由科技部等18个部委联合主办,陕西省政府承办的中国最高级别的国际级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日常办事机构为“杨凌农高会办公室”,设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职责主要由杨凌示范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承担,通过外经贸部邀请国外的农业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参加,国家8个部委领衔组团参展,政府发文邀请国内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参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举措。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举办地多在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丰富,急需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的地区举办。2.组织运作一般由政府成立固定项目小组来承办,展会期间抽调其他相关部门人员临时负责会务组织和保障工作等。3.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高,展会资金基本全靠政府投入,具体实施中较多使用行政手段,招商招展以政府发文为主。4.展会规格高,权威性强,展会规模大,一般都会邀请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莅临指导,参展单位数量多。但这种模式自身竞争力不强,运作过程存在非市场化的缺陷,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支出。

三、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足,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

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主要由政府负担开支,以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特定农业产业规模化、吸引国内外投资,多以政策而非市场实际需要为转移。由于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主题定位以及活动安排大都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很可能与市场需求产生错位。此外,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普遍成立临时机构操办或委托事业单位承办,相关工作人员大多缺乏市场化展会项目运作经验,招商招展缺乏经验和力度,政府各部门抽调大量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展会组委会也造成当地政府部门其他工作放缓甚至停滞。招展模式为行政手段为主,多由政府相关部门将展位分摊给下级单位,再由下级单位分摊给企业。招商模式也大多以行政命令为主,安排相关单位部门或者免费邀请组织参观展会,专业观众组织力度不够,这使得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排场热闹,但参展企业实际收效甚微。一些展会若缺乏政府的资助和组织,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独立生存。

(二)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差,缺乏自身完善机制

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运营特点之一是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在支持和推动展会发展的同时,常常缺乏对经费投入有效性的评估,除场地租赁和搭建费用外,经费的投入重点往往是国内外嘉宾及相关领导的接待工作,而较少用于招展招商和宣传促销工作,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无论盈亏,无论举办效果如何,政府照样买单,由此使得大部分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长期以来缺乏完善自身的动力机制。“以会养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

(三)不注重实际效果,“叫好不叫座”

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绝大部分是农业生产企业,企业参展的目的虽然有多样性,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与更多的专业观众交流,实现贸易成交。专业观众需求的同样是与展商互动的实际效果。但多数政府主导型展会追求的却是扩大本地影响,推动招商引资等政绩目的,在如何组织专业观众和如何为展商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够或做得不好。

(四)服务效率低下,过分强调社会效益

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展会的组织层次多,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分工不明确,前期筹备耗费时间长,难以对市场情况进行足够的可行性调研,与服务对象的展前沟通,服务不到位,服务效率和专业性较差,办展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这不符合经济规律,造成展会项目投入的巨大浪费。

四、发展对策

(一)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展会运作市场化

在进行展会策划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展会项目活动和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应逐渐从商业性展会中淡出。政治性和公益性很强的展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资金保障展会成功举办是必要的,但是也应综合考虑政治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外的经验,随着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运作组织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了专业会议公司(PCO)、专业展览公司(PE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政府把大量展会服务外包给企业。政府把具体会议、展览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会展公司,不但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办会办展质量,还能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会务中解放出来,最终的发展结果会朝着政府的主要精力只抓与上级政府的协调、会议议题的制定、重要嘉宾的邀请以及落实重要赞助,其他事宜全都由会展公司来操办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展会资金管理,提高经费投入的有效性

如今政府预算越来越严格,财政也越来越趋紧。2013年农业部大幅压缩了农业展览数量,展会数量较上年减少近4成。未来的农业会展业的发展中,政府办展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以行业服务与专业展览为主的活动会越来越多。要对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所有投入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各阶段农业工作的重点,合理确定资金投入,确保展会项目运作的持续性和经费投入的有效性。

加强监管和监督,寻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和效率,对于后期市场化运营做好协调和管理,以减少腐败滋生,保持会展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三)重视展会效果,提高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会运作中盲目招商引资,对采购商特别是国际采购商不问质量、不问缘由的上宾款待,无形中加大了农业会展的支出而收效甚微。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应更重视专业的观众和采购商的组织。注重展会品牌化的培养,而展会的品牌化与专业化和国际化是分不开的,只有提供企业参展、个人参会想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把参展企业和个人牢牢地粘住。

确立以“以会养会”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开发程度。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展会为载体,整合展会资源并与企业的资金和社会团体的公共资源进行置换,从而筹措一定资金,以支持展会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在于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指以会展项目的标志、名称、形象等所有知识产权的转让或使用为条件,从而筹集所需的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的行为。市场开发的收入主要包括赞助收入、供应商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特许经营权、捐赠收入、主体文化活动收入、票务收入、纪念品收入等。

(四)转变展会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大多沿用行政体制、依靠行政手段运转,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与市场脱节。转变运作机制落实到底是要使展会有一个与其服务水平、实际效果、未来发展、经济效益休戚相关的利益主体。这样的主体在现行体制下往往是政府成立的事业机构,它应该是展会品牌和展会产权的承载人和拥有者,政府要赋予其用人自主权、财务自主权、分配自主权,展览规划与自主定价权,一定的流动资金,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机制转变之后,政府与它的关系,应从行政领导关系为主转到协议合作关系为主,要使展会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往往比单纯的财政补贴要有效。

同时必须改变现在这种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组织模式,建立以实体承办单位(企业或企业化事业单位)为运作核心的高效组织模式。展会组织模式与展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组织机构本身的企业化是密切相关的。组织模式改变后,可以由企业或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作为展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归属单位,以有利于展会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主体利益与展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在组织模式的转型中,那些本地会展活动承办主体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走与国际展览公司合作之路,充分利用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和丰富的会展组织管理经验。从而促使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在用人、规划、服务等方面对展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进行整体提升,实现展会运作的专业化、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于孔燕.关于农业类展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2]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业会展理论与实践问题[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会展研究中心. 中国规模以上会议展览机构调研分析报告[M].北京: 中国会展杂志社,2009

[4] 陆红. 中国农业会展经济的初步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2010.

[5]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中国农业会展发展策略研究[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 邬国梅.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运作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9(3)

The Study on Operating Mode of Government-Leading Agriculture Exhibition

Mo Hui

Abstract: Taking government-leading agriculture exhibition as the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e exhibition which can explain why so many government-leading exhibitions exist in agriculture field. Based on the three different operating forms of the government-leading in agriculture exhibition, the paper analyze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government-leading agriculture exhibition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主导性运作模式 篇3

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一:中信集团的运作模式

中信集团作为国家经济改革试点及对外开放窗口,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开拓了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为国家开放和建设服务的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一家金融(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与实业(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跨国金融控股集团。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放大资本效应,在保证资本控制力的同时延伸产业范围,是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

一是模式定位。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股东平等的市场化机构,多元化投资,放大资本杠杆效应的同时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各子公司通过以金融为主体,制造业、文化体育、信息产业、房产为辅助的多元化专业化经营,提升运营水平,保障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中信集团通过构建银行、信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务与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等实业业务的内部资本运作平台,强化集团对金融及实业板块的资本管理、控制、监管能力,利用多层持股等方式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利用产融结合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控。

三是模式价值。中信集团跳出单纯金融或单纯实业的产业经营思维,以投资、金融服务等资本运作作为驱动力,以信息、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承包等产业实体形成支撑力,通过金融与实业的结合形成资本组合效应,获取结构价值;以资本杠杆撬动实业资源获取运营价值。同时还通过集团整体对成本的压缩和风险的管理获取负向价值和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中信集团可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银行、证券、信托、保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险、期货等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地产、矿石、制造业等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航空、旅游、医疗等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本—产业的强关联,创新运作的新模式,向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中信集团发挥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组合、协同效应,通过对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及产融结合优势的利用,通过对行业控制力和产业链卡位效应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保险、小贷、股权投资等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获取产品组合红利;通过集团整体运作及营销与品牌优势获取集团层面红利与营销与品牌红利;同时,集团旗下各版块也向集团贡献红利。

中信集团在稳固打造金融投融资平台的同时,还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驾驭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制造业等多元化实业板块,以资本运作的强大力量提升实业板块的竞争力,发挥金融与实业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驱动多层次多维度的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升级,不断拓展资本升值空间。

案例二:华润集团的运作模式

华润集团是大型多元化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旗下5家上市公司。以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为定位,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构建了华润商业帝国,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特点。

一是模式定位。华润集团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通过集团层面主导,以并购、重组、控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人口驱动性行业,并以“孵化注资”的方式推动旗下公司上市,打造多元化的产业板块,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层面,在“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导向下提升产业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形成了零售、啤酒、电力、地产、燃气、医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格局,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有效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华润集团通过集团整体资本的高效配置,帮助子公司进行收购等活动,通过产融结合,快速切入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张集团版图,而且,集团还通过旗下业务正负现金流的组合,产产结合,形成一定的互补,构成“优币效应”,进而又更加增强了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同时通过对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华润集团在集团总部对实业板块趋势及政策导向敏锐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资本运作及高杠杆效应驱动子公司经营升级,跳出了单纯实业或单纯资本运营的经营思维,利用产融结合、产产结合获取结构价值;利用资本运营杠杆效用的产生获取运营价值。同时通过集团整体对各版块效率的挖掘获取负向价值,通过对产业风险的预判和管理获取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华润集团以实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将旗下增长较好,但资金压力较大的水泥、电力、地产、电子等业务分拆上市,实现风险隔离的同时又提高了外部融资能力,增强集团资本驾驭能力;同时,华润创业、华润电力、华润置地等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具有内部资本市场,增强了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华润集团可以向资本—产业强关联下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华润创业、华润置地等上市公司和其他板块公司的联营互动,产融结合获取资本与产业利润;通过零售、医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与资本运作结合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央企的背景资源获取能源类霸占性红利+医药类政策调控性红利+基础设施、产品补助性利润+房地产掠夺式开发利润+协同利润+产业搭配溢出性红利,同时通过集团整体的搭配运作获取集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团层面利润。

华润集团立足自身优势,巧妙的利用政策导向,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实现了集团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案例三:泛海控股集团的运作模式

泛海控股集团作为大型集团型民营企业,形成了以金融产业为龙头,地产、能源、文化传媒及战略投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业务格局。业务遍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通过金融板块高杠杆的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资本化、格局化的运作局面,泛海集团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集团运作模式特征。

一是模式定位。集团通过整体的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以金融板块为构造重点,通过股权质押、关联贷款等方式获取数倍融资,以少量成本撬动大量资金,并将其应用于推动集团地产、能源的呢过多元化板块的发展中,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则立足本产业,实现大产业个性化、专业化经营,其中金融板块已形成民生投资为核心的涵盖银行、典当、证券、保险等牌照的多远布局;实业板块形成地产、能源为核心的实业板块,通过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放大资本价值。

二是模式路径。泛海集团通过高位套现,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在实业板块出现现金流紧张等状况时,通过在资本市场大幅减持套现等形式为实业输血,推动实业的发展,活化资金的用途,并通过交叉持股等运作方式强化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能力,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泛海集团跳出传统的单产业经营的思维限制,打造产融结合的资本运作平台。旗下泛海建设作为地产开发专业平台,开展专业化经营的同时,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土地质押、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推动发展,获取资本组合产生的结构价值;泛海集团还抓住国家能源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整体规划的机遇,推进能源板块等板块的发展,获取运营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泛海集团以资本纽带构建了地产、能源等实业板块的协调效应,实现产融结合的资本放大效应,今后可以向资产—产业强关联为基础、创新运作为导向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发展。

五是模式利润。泛海集团通过旗下泛海建设、民生投资两个上市公司为资本运作平台,获取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资本放大红利;通过对房地产、能源等行业的产业链卡位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集团整体资本运作获取集团层面利润;通过入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民生银行等资本操作获取板块增值贡献的红利,同时通过与自身板块的协调规划,获取产业组合红利。

泛海集团以低成本获取金融资产,并借助股权质押、关联贷款、高位套现等手段,为地产、能源产业注入资金,反哺实业的发展,通过集团整体的资本运作,从战略高度统筹金融、实业板块的发展,产融结合,放大资本的乘数效应。

金融物流运作模式探讨 篇4

根据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参与程度不同,把金融物流运作模式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和综合模式。所谓的资产流通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综合实力、良好的信誉,通过资产经营方式,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资本流通模式是指金融物流提供商利用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合作关系,为客户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综合模式是资产流通模式和资本流通模式的结合。

一、资产流通模式

方案1:替代采购

该方案是由物流公司代替借款企业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获得货品所有权,然后根据借款企业提交保证金的比例释放货品。在物流公司的采购过程中,通常向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并按照借款企业指定的货物内容签订购销合同。物流公司同时负责货物运输、仓储、拍卖变现,并协助客户进行流通加工和销售。

方案2:信用证担保

在这模式中,(1)物流企业与与外贸公司合作,以信用证方式向供应商支付货款,间接向采购商融资;(2)

供应商把货物送至融通仓的监管仓库,融通仓控制货物的所有

权;(3)根据保证金比例,按指令把货物转移给采购商。

二、资本流通模式

方案3:仓单质押

方案3为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最简单的仓单融资是由借款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达成三方协议,借款企业把质物寄存在物流公司的仓库中,然后凭借物流公司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根据质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质押的货品并不一定要由借款企业提供,可以是供应商或物流公司。

方案4 买方信贷

方案4为买方信贷业务。对于需要采购材料的借款企业,金融机构先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借款企业凭银行承兑汇票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交由物流公司评估入库作为质物。金融机构在承兑汇票到期时兑现,将款项划拨到供应商账户。物流公司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借款企业履行了还款义务后释放质物。如果借款企业违约,则质物可由供应商或物流公司回购。

方案5:授信融资

方案5为统一授信贷款业务

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金融机构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根据借款企业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

押贷款和最终结算,在此模式中,金融机构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物流公司在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还为借款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

方案6:反向担保

在方案6中,针对借款企业直接以寄存货品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有难度的情况,由物流公司将货品作为反担保抵押物,通过物流公司的信用担保实现贷款。也可以组织企业联保,由若干借款企业联合向物流公司担保,再由物流公司向金融机构担保,实现融资。甚至可以将物流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借款企业的质押物结合起来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

三、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包括资产流通运作模式和资本流通运作模式,是金融物流高层次的运作模式,其对金融物流提供商有较高要求,例如,金融物流提供商应具有自己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UPS公司,在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rst

International),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UPS作为中间商在沃尔玛和东南亚数以万计的中小出

上一篇:殖民主义者下一篇:点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