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十篇

2024-09-10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1

(一) 均体现了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在《论语》选文的课后习题中对上述语文课程标准有所体现, 如《论语十二章》中训练系统如下设置:

『研讨与联系』

一看注释, 查工具书,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2.五日三省吾身;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士不可以不弘毅;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 对此, 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由上面两题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的初衷是要在一课中既要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又要让学生辩证的领会《论语》的内在精神。

(二) 体现了教科书编写建议精神

七年级的课程安排, 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让学生对于《论语》有初步认识。

在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实践, 便是通过大量的语料积累, 由不抵触到接触, 由接触到理解。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

(三) 符合学生年龄与时代特点

不止一本教材中提及到了结合日常生活, 站在自己角度对《论语》中精神作出解读。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

『思考·讨论·练习』

一《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的品性……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来, 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 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

三儒家和道家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经常有报道说中国人到国外求学、谋职, 不善于表现自己, 而这与儒家强调的礼让谦和、道家强调的无欲不争的文化传统有关, 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由此我们看出对于学生的引导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 且更多的联系实际, 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论语》中的有关知识去面对生活, 处理人际关系。

(四) 局限涉猎, 并未成为系统

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论语》的收录过于零碎, 并未形成系统, 编者初衷是让学生领会精神, 在课下让学生自行研读。在《论语》的二十篇目中虽然选文收录涉及到其中的十八个篇目, 但内容较为零碎分散, 让学生不能对《论语》形成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学生的记忆力有限, 在学习高中的知识时难免会对初中知识点产生遗忘, 尤其是《论语》这种古文类篇目, 在老师讲授时也难免疏忽整体介绍, 最终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零碎。

仅仅是此一个出版社中所选录的, 在正文里就有所重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先进》篇与《名著导读》《先进》篇其一相同。在课后链接中也有很多重复之处, 这些都足以证明编者们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

二、《论语》选读教材中孔子思想在当下的转型接受

《论语》固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 其思想需要经过筛选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当代人有很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比较混乱。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 忽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孔子思想加以现代化, 并建立起比较合理、有序、先进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以适应当代社会并让大众重视和继承。

如必修一“名著导读”的课后练习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思考与探究』

一孔子说他“十五至于学”, 这与现在上高一的同学的年龄大体相当, 请结合你的学习兴趣, 谈谈将来的志向。

二《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讲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相关行为方式, 如“知者动, 仁者静”“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之类, 你能否在《论语》中找到接近自己性格的描述?

三《论语》中有很多格言警句, 你觉得哪一句给你启发最大?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你认为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意义? (3)

通过上面这四道题目, 我们可以看出, 在教材编写方面, 编者把《论语》放在历史大结构上。在具体的内容引导方面, 编者还是强调了对于学生的接受以及在当下的实际价值。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从学生自身出发, 强调个体解读。第三题与同学交流感想, 第四题联系当下社会。总体来说在并没有偏离《论语》本质的前提下, 尽量强调学生解读和实际意义。

在选修教材的收录上, 如《先秦诸子选读》中编写组成员说道:“开设这门课程, 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 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总体来看, 编写组人员还是从各个角度对于篇目的选择做出了考量。

三、《论语》选读教材编写建议

(一) 对于选文的编辑目标建议

语文新课改规定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 必修还是选修, 都应当遵循课程标准, 有一定之规, 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不能让教材割裂, 导致联系不清等状况的出现。

(二) 对于选文标准的分类建议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论语》有如此分类:“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之教训;二、关于社会伦理之教训;三、政治谈;四、哲理谈;五、对于门人弟子及时人因人施教 (注重个性的) 回答;六、对于门人弟子及时人的批评;七、自述语;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颂美孔子之语 (映入门弟子眼中之孔子人格) ”。 (5)

那么在选文时也应有所注重, 在内容上对于《论语》的二十章节都有所涉及, 让学生对于《论语》有整体认知, 其次在内容上也应有所分类, 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孔子学说及其思想。

(三) 对于编者编写建议

当下教材编写各自为战现象层出不穷, 编者与其闭门造车, 不如联合起来形成统一规划。如人教版教材中, 选文重复屡见不鲜。而且当下很多不同出版社对于《论语》的接受多种多样, 如语文版、粤教版中录有《论语》选读, 苏教版、鲁教版有《论语》《孟子》选读 (6) 等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教材编写的借鉴, 让教材设置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 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可多涉及相关链接, 让学生在典籍中畅游一番, 并非为了考试强行记忆。同时也要多涉及开放性试题, 如台湾版有一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 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7)

这样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更加有主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先秦诸子选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

[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2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一词课文无注释,教参译为“地上绿草鲜嫩美丽”,笔者认为不够妥当。

首先,关于“芳”字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个义项:a花草发出的香味;b花草。杜甫《叹庭前甘菊花》诗“篱边野外多众芳”中的“芳”就是“花草”的意思。从“芳草鲜美”的结构上看,“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构成主谓句式,故此处的“芳”应理解为“花”。

其次,“鲜美”一词教参解释为“鲜艳美丽”,是对的,但课文无注解,学生容易理解为“形容食品味道好”,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草”,显然不通,课文应加以注释。另外,这一注释中“鲜艳”对应“芳(花)”,“美丽”对应“草”,刚好印证了上段对“芳”的解释。

另外,“落英”一词课文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列出了两种释义,不下定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初开的花”这一释义的依据是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一句中,“落”字训作“始”,屈原品尝的是初开的菊花。但笔者以为,首先,该解释本身缺乏说服力。其次,查陶渊明诗文集,“落”字一共出现八次,除“落英缤纷”外,其余七次均为“坠落、陨落”义,而不能训作“始”。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又:“常恐霜雪至,零落同草莽。”

《酬刘柴桑》:“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杂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又:“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闲情赋》:“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风吹君帽堕落。”

以上7例,“落”字均作“坠落、陨落”解释,确定无疑。据此,《桃花源记》中的“落”字不可能忽然变为“始”的意义,“落英缤纷”也不宜翻译为“初开的花繁盛错杂”,还是翻译成“落下来的花瓣纷纷扬扬”为好。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教参翻译为“山下有个小洞,(洞口)隐隐像有一点亮光透出来似的”,“仿佛”一词课文注解为“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与教参基本一致,但笔者总感觉这一解释不是很妥帖。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似乎、好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好像、似乎”。网上查找《金山词霸》:“仿,相似也。———《说文》。‘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仿佛:好像,似乎。‘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仿佛陈涉之称项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综合上述资料,“仿佛”解释为“隐约”可能是意译,其恰当解释应该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同,为“似乎、好像”。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一词历来是有争议的,课文注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参的翻译也是“男男女女的穿戴装束,完全跟外面的人一样”。“外面的人”,即桃花源外的人,也就是说,桃花源中的人与渔人所在地方的人的穿着是一样的。这种解释显然欠妥。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很显然,诗与记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诗里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结合“记”中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人不可能和外面的人穿着一样。那么,这里的“外人”该怎么理解呢?先来看字典中对“外”的解释。《说文》:“外,远也。”《中华大字典》:“外,远也,又本国而外称外国。”《辞海》:“外人,指某一范围或某一集团以外的人。”显然,渔人眼中的“外人”肯定不能理解为“跟渔人同地方的人”,而应该理解为“渔人所处地方以外的人”。再说,自秦至晋太元约六百年,又经过了这么多个朝代,社会上衣服式样肯定变化很大,而桃花源中的人因与外界隔绝,“衣裳无新制”,保留的仍是秦朝时的着装样式,武陵捕鱼人猛一瞧见,自然觉得他们男女衣着,完全如同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所以,这里的“外人”应解释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意思类似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世”课文无注,教参翻译为“(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显然,是把“世”解释为“朝代”。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而《桃花源记》写于东晋,自然不能把“世”解释为“朝代”。再者,从上下文看,桃源中人一直与外界隔绝,根本不可能知道外面的朝代是否发生变换,又因桃花源中的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秦始皇是第一代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所以“何世”应解释为“哪一代”,即秦几世。下文的“乃不知有汉”“皆叹惋”等句也可印证这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处处志之”课文无注释,“寻向所志”课文注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显而易见,编者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了标记。但笔者综合“志”的释义和课文语境,认为这种解释并不恰当。

首先,寻根溯源。《广雅》:“志,识也。”《集韵》:“识,记也。或作志。”《字汇》:“志,记也。与识志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古文有志无识,从篆乃有识字,保章曰:‘志,古文识。识,记也。’《哀公问》注曰:‘志读为识。识,知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文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记也,知也……古只有一字一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汉时志、识已殊字也。”《〈论语〉选读》中“默而识之”、《礼记·檀弓下》中“小子识之”的“识”,均为“记在心中”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即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的意思;《新唐书·褚亮传》“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客有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两例之“志”显然都是“记在心中”之意。

其次,结合语境。渔人往返桃花源都是以船代步,船行溪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做记号的。最大的可能是在行船过程中把岸上各处树木、山石之类作为对象记在心中,以便寻找桃花源。可见,课文中的“志”应当作“记”解释。“志之”也应视作动宾短语,理解为“记住它们”,即记住沿途有特征的景物,“寻向所志”中“所志”应理解为“所记”,才显得更顺理成章、符合情理。

纵观2007年的语文版本,这几年每次重新印刷都会修正其中的缺失或失误之处,仅仅《桃花源记》一文的注释,笔者就惊喜地发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叹惋”一词原来注释为“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014年印刷时改为“感叹,惋惜”。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一修改有理有据。查《辞海》:“惋,怅恨;叹惜。《韩非子·亡征》:‘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在其下的“惋惜”一词注:“惋惜,可惜;怜惜。表示遗憾或同情。《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赐恺(王恺)……恺以示崇(石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可见,“惋”字本没有“惊讶”一解。再结合文章内容,桃花源中人在听闻外界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后,固然会感到惊讶,但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因战乱而躲避于此的,他们也正是因为惧怕战乱才不与外界交流的,可见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应在他们意料之中。他们此时心中更多的应该是对外面和平生活被毁的惋惜,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所以,“叹惋”一词释义由“感叹、惊讶”改为“感叹、惋惜”,非常妥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材也是如此。尤其是本身就颇多争议的文言文注释,只有不断地审阅、勘误,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本意,而不致误解了古人之意。另外,笔者还发现,质疑、考证教材文言文注释,本身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提倡。

摘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编的《桃花源记》的课下注释很是详细,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作用很大,但是个别词语的注释还有待斟酌。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3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体裁丰富多样、选文朝代跨度大、选文篇目比较多,其选文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选文具有多元性,编排方式灵活多样。

关键词: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 选编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统计与分析

1.文言文选文数量及所占比重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在整个课文的总数中所占比重较大。整个中学阶段267篇选文中就有113篇文言文,其比重为42.32%,接近一半。其中,初中阶段197篇选文中有74篇文言文,占该学段选文总数量的37.56%;高中阶段共有文言文39篇,占该学段总选文70篇中的55.71%。很明显,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从学段来看呈增长趋势。但学段内部各年级之间并不都呈上升趋势,这个比重从学年来看是不均匀的且分布状态也是没有规律的。例如,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明显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七年级的26.03%到八年级的43.75%,再到九年级的45.45%。而到了高中阶段,各学年之间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这个比重是时高时低的,如必修1中文言文共有3篇,其比重是21.43%,相对初中三年级来说是有所下降的,而到了必修2和必修3时分别到了76.92%和78.57%。很显然,从必修1到必修3是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必修4却又有所下降了,比重为68.75%,到了必修5进一步下降到了30.77%。所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各学年之间的分布状态没有固定的趋势,文言文选录篇目的多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文言文选文的体裁

体裁,是指文章的体制、样式,也称文体。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散文与韵文两大类。散文一般形式疏散、语意畅达,但不讲究固定的格律和押韵;韵文讲究押韵,追求固定的格律。古代诗歌就属于韵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11册选录的文言文中,韵文(包括古诗词曲)共有52篇,占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总数的46.02%。其中诗歌选入了35篇,占总数的30.97%;词选录了15篇,占总数的13.27%;而戏曲,在11册教材中只录了2篇,占1.77%。散文选入了61篇,占总数的53.98%。其中散文的类别涉及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笔记散文、传记散文、游记散文、说、序、书等。但是在这诸多类别散文中,选入最多的是先秦诸子散文,11册教材61篇散文中就有12篇先秦诸子散文,占总散文数的19.67%。其次是游记性的散文与笔记散文,他们分别都是9篇,占总散文数的14.75%。最少的“书”类,只有两篇。可见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体裁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文言文作品所有的体裁,但他们各自在文言文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众多的体裁中,教材的编写者在选录时是有所侧重的,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歌上,尤其以散文为重,而散文又是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这样选录是因为散文和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部分,而文言散文的语音、词汇甚至语法都极具文言代表性。

3.文言文选文的朝代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朝代跨度比较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从先秦到元明清时期的典范性作品。其中唐朝的最多,一共有26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23.01%,而所选唐朝作品中主要是诗歌,也有2篇散文,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宋朝与先秦时期的一样多,都是24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21.24%。先秦时期所选录的作品主要是先秦的诸子散文,另外还有几篇诗歌、寓言与神话,如《蒹葭》、《愚公移山》等。而宋朝所选入的作品主要是词,但也有几篇散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魏晋南北朝有16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14.16%,这时期被选入的作品就体裁方面来说,相对其他朝代更加丰富,有诗、赋体散文、游记散文、序文、小品文、笔记小说等等。两汉时期有12篇,占总文言文选文的10.62%,这时期主要是散文。所选篇目比较少的是元、明、清三个时期,分别只有2篇、3篇、6篇,元朝所选录的作品主要是散曲,明清时期主要是小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学风格。而从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涵盖了先秦至明清时期,而且每个朝代编者所选录的篇目都是具有典范性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样的选入原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从有限的选文中去感知古代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从中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也遵循了语文教材的选文经典性原则。

4.文言文选文的编排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主要有按单元集中编排和分散编排两种方式。按单元集中编排指的是一个单元中所有的课文要么都是现代文要么都是文言文,按单元分散编排指的是同一个单元中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起。具体来看,七年级是按单元分散编排,八九年级直到高中阶段都是按单元集中编排。如在七年级,每个单元选入一课文言文并都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课文之所以能与另外几篇课文组合成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童趣》这5篇课文,这5篇课文中最后一篇课文《童趣》是文言文,它与其他4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的依据就是它们有着相同的主题,即“体味人生和关爱生命”。从八年级到九年级直到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不再以分散编排形式散见于各单元,而是和现代文一样独力成单元编排于教材之中。而在文言文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是有着共同的主题或者是一样的体裁或者两者兼顾。其中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组合单元的依据主要是课文的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游记》、《观潮》、《湖心亭看雪》、《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这几篇文言文都是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高中阶段组合单元的依据主要是文章的体裁,如必修2的第二单元就全部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第三单元全部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5.文言文选文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指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每篇文章都会有一定的主题。而语文教材历来的选文标准就是“文质兼美”,也就是说,被选入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除了形式要美,思想内容上也应该是积极向上、情感丰富、具有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录的文言文选文都是经典著作,主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医学等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伤仲永》一文,启发学生的成才不仅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有关;《鱼我所欲也》一文则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在面临困难时,要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主题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主要有山水风光、人性人情、神话传说、文化教育、人物故事、历史政治、理想寄托。在113篇文言文中,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古人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古人文化艺术的智慧以及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看法,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了解、传承文化”这一功能。

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文特点

1.选文的选编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并不是完全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顺序进行选编,而是考虑到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按照由容易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选编,正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兼顾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理念。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沈复的《童趣》,第二篇是《〈论语〉十则》。《童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有关童年的回忆,这个话题对于刚走进初一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这个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便于他们学习与掌握。从时代上来看,这篇文章是清代的作品,清代与我们的时代相隔是最近的,时代越接近现代的文章就会越容易理解。《〈论语〉十则》虽然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但其篇幅短小,而内容又是有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的道理,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们平常也有所思考。有利于降低学生在初一刚接触到文言文时的学习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害怕心理,进而有利于培养他们日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到高中阶段的《离骚》这类文章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些,因为文章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语言阅读起来比较拗口,其思想内容也较难理解。但因为这个学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借助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还是可以理解的。可见选文是考虑到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时的阅读实际,考虑到了不同学段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不同。

2.选文多元化,但多为名家名篇

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多元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学语文教材编录的文言文选文的主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医学等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伤仲永》一文,启发学生的成才不仅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有关;《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精练,除此之外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面广。从最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到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诗经》,再到两汉的《史记》《淮南子》《战国策》,然后再到魏晋的《桃花源记》《世说新语》,再到唐宋八大家的诗文,最后到明清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等。共选入的113篇文言文涉及到了13个朝代。第三,选文的体裁丰富多样,几乎对古代诗、词、散文等各种文体都有涉及。第四,在选择作家作品方面,共计有刘向、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王安石、司马光、周敦颐、苏轼、范仲淹、欧阳修、刘禹锡、韩愈、蒲松龄、纪昀、袁宏道以及先秦诸子等30多位历代作家的作品入选。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多元性还是很有限的。就体裁方面而言,虽然已经涉及到了多个体裁,但仍然是以散文为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多个体裁中选录较不均衡。就作家而言,113篇文言文中只涉及到了30多个作家。在113篇中有很多作家重复出现了多次,其中杜甫就有7篇,并且其中有6篇是集中在两个单元出现的。陶渊明的诗文出现了6次,而且在八年级上下两册中都是同一册中就出现了两次,并且不在同一单元。很显然这些体裁与作者交替重复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便于学生各种知识的统筹兼顾。

3.编排方式有一定的规律,但更见其随意性

教材的编制是语文教材编写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编排方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从具体学段和年级来看,规律性少且随意性见多。七年级是按单元分散编排,并且都是每个单元只有一课是文言文,且都在最后一课。从八年级开始按单元集中编排,八年级集中安排在第五、第六单元,九年级集中在第六单元。而到了高中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必修1的文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共3篇散文;必修2、必修3中的文言文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单元;必修4的文言文又安排到了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必修5文言文又回到了必修1的样式,只安排在第二单元。由此可见,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就其编排来看,总得来说是由文白混编走向文白分编。在各年级之间,其数量与其所处的位置呈无规律分布,随意性强。但按照人的一般认知发展规律可知,选文的数量应该是由少到多,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2]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广东:凤凰出版社,2010.

[作者:周志红(1977-),女,湖南攸县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罗林(1987-),女,贵州毕节人,贵州毕节市普宜中学教师。]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4

一线老师:“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中学校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网友:“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

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中国人怎能不学鲁迅文章?”

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王铁仙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王铁仙称:“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吧,这部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把它选进我们的教材中去?”

“再拿《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说,我在编教材的时候,将它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编在一起,另两篇都是举世闻名的为理想斗争的文章,而我们中国的作品中,我认为同样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网上力挺鲁迅先生的网友也表示:“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应反思与鲁迅的“时代隔膜”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5

一、把人文精神的熏陶贯穿在教学中

语文教学有突出的思想导向, 那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如《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背影》等。要通过阅读课文,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 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 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经过艰苦的努力, 就一定会成功;《散步》一文中, 通过对一家人散步的描写, 表达了祖孙三代人之间那浓厚的亲情, 启发学生去思考:“我们应该在家庭和社会中如何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 使其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这些训练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语文材料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这是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只有把语言这个工具掌握了,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精华。对相关文学常识的了解, 为阅读名著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文学背景, 有利于学生鉴赏和品味文学名著, 掌握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审美价值, 从而打好人文精神的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价值

教育心理学认为, 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 还有利于学生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所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培养其人文价值, 并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这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思路。阅读材料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人文价值的绝佳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各种道德素材, 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充分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和道德标准, 无论是孟子《鱼我所欲》一文中对“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理解, 还是对《谈生命》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感悟, 都要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触动心灵世界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交流探究的空间, 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 开展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有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能力。勇于探究是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有目标地调整教学目标,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 这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还给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深层次的思索。例如, 结合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开展“老照片的故事”以及“我家的一件珍品”等活动, 去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文化背景, 这都触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教学中, 我们应该用体察之智和善待之心, 去关爱弱势群体, 使之共享学习资源。

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成长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如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中, 让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以高尚的人格熏陶着学生的潜意识, 成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不仅是获得知识的平台, 更是塑造人格的圣殿。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以其优秀的品质,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邹忌勇谏齐王, 三言其美;孟子的得道失道, 生死忧乐;海伦·凯勒坚强乐观, 积极进取, 等等, 在教学中, 若能让这些伟大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 学生就会肃然起敬,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6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首先,人教版初中教材按主题编排,按主题组合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话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话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为例, 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成长、祖国、名人、文化艺术、探险、动物。

其次,突出“同类比较”。人教版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 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从而实现自主性探究的深入。

最后,突出“独特体验”。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编写方式。人教版语文教材以模块为模式编写,每个模系统分解为“阅读鉴赏”(4个单元)“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各相关板块(模块内、模块间)相对独立又有联系,可以灵活组合,呈立体结构。

2.非线性和探究性。高中语文教材的非线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模块教材内部各部分内容联系和各模块教材之间联系的非线性上,模块教材内部相互之间线性联系很弱,如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第一单元戏剧和第二单元宋词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很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并列、跳跃甚至是毫无关系的。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而不像以往那样必须先学习教材前面的内容,才能继续后面教材的学习。选修教材各模块之间联系几乎就不存在。同时整套教材编排体系,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独立性和灵活性。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都独立呈现某一方面的课程内容。高中语文教材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材课程内容学习的可选择性上,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设置不同选学内容供教师或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 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对策

(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了对课程标准之异同心中有数,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必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首先体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力和情感的衔接。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应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创建高效课堂模式,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高中的课堂教学应更具开放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 (更重要的是思维过程) 还给学生,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单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行的是学分管理,更注重培训学生的语文实践探究能力,更多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修课程的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互助合作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因此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要积极主动及时总结,调整学法,应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生字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修订之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大纲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一、生字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汉字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将字典以及汉语词典常备身边,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马上拿起字典查阅这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等。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检字方式认识生字、积累生字。针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要全面掌握,如果发现学生生字记忆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拼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生字。

(二)规范数学汉字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硬笔楷书,可以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对这些书法家的字进行选择并临摹。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先“描红”,然后再进行“仿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喜爱书法家的事迹以及书法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识某一字体的书写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字书法的练习,帮助学生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阅读部分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整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文章中的生字解决。此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使阅读更加流畅。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大意。这些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学习《化石吟》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造物主的存在”主要指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相继抢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三)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文体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在语文上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并从这一文章中总结人生道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延展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语文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道德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文章写作技巧、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思路、总体思想等等内容。还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延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等观念。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将课本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远古时期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科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积极地将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并进行自我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带到朗诵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均要记下阅读笔记,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这些阅读笔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征文活动,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自主作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

六、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后,要本着新课改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无论是文字方面的教学还是阅读方面的教学,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功连.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德育;选文;表现形式

G623.2

一、引言

德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德。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规范中明确提到,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以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以形成健全的思想品质为基础;以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德育选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改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以科学为目的的教学风格,真正的形成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们必会将课本知识全部吸收,并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因此语文教材在德育方面的选文也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德育,人文,科学知识。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

选文作为语文教材编排最为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选文也是被各位研究人员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论是从教育层面还是德育层面都体现出了选文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一至六年级12课本353篇必读课文的学习能够明白:(1)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在集体中发展自己,如何与他人交流;(2)个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3)人与家乡民族国家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对于家乡民族国家的责任感;(4)个人行为德育的全面发展,严于利己,做个真正对社会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小学生们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基础,是正确道德观念开始树立的基点,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其中选文的多样性,正是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全方面的发展完善自己。选文的主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们价值观的建立,情感的培育,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及侧重点

1.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文考虑的德育因素和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德育方面的选文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的德育发展;集体层面的德育发展;社会国家层面的德育发展。三个层面环环相扣,递进发展,既有其独立性,又相互依托。个人层面的德育发展主要侧重在个人品质的养成,集体层面的德育发展,则进一步发展到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的关系,以及与他们的相处方式。社会国家层面的德育发展,则升华到对于国家的层面。

2.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文德育因素各层次内容的侧重点

(1)在个人层面的德育发展。个人的德育发展是其他班两个层面发展的前提,一个人只有自己能够做到严于律己,才有可能利于集体和国家的发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这方面的选材也是精心准备的,既有体现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比较欢快的文章,也涉及到对于美丽大自然的描述,其中浩瀚的海洋,灵动的小动物,花花草草都是可以吸引到学生的眼球。《童年的发现》、《槐乡的孩子》、《儿童诗两首》等等这些选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自己生活相比较加深记忆。

(2)在集体层面的德育发展。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的关系,以及与他们的相处方式。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这方面的选材也是煞费苦心,亲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在这方面的选文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两个角度来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慈母情怀》作为其中的一篇选文就很好的体现出母爱如山。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出了与父母的相处外,还要学会与周围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她是我的朋友》作为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得小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想了生动的一课。

(3)社会国家层面的德育发展。从小就培育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是对学生最深层次的教育。《我们成功了》文章主要讲述了国家实力增强后,北京申奥成功,所带给我们的国家民族的那种荣誉感,表达出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教材在选文上深思熟虑,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去消化理解。

四、选文中德育因素呈现方式的特点

(1)直接与间接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主要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相关知识的教学,即通过文章故事情节,来说明一个道理。在一至六年级的所有选文中,间接表达德育性教学的文章占到296篇而直接式的选文则只有57篇。间接性的表达德育内容,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达到目的。

(2)正反人物对比,肯定积极形象。通过正反人物的对比,然后在烘托肯定积极地正面形象,能够起到教育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正面的或负面的任务形象而没有对比,学生们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也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选文中可能阻碍德育的因素

1.选文要与时代相结合

21世纪的小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在选文的过程中尽量的选一些与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章,以此来表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如果选文中出现过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文章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无聊,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2.选文应该与学生年龄相符

小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接受能力有限,我们不能为了过分强调德育教育而不顾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些过于偏向成人思维的文章会使小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其中选文故事情节的设计也会想的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让学生很难真正的融入到文章中去。

六、引言

通过以上的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们进行系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选文深思熟虑,并考虑全面。既要兼顾到各个层面又要内容多样新颖,符合孩子学习的实际年龄;通过间接与直接相结合,正反人物形象对比的手法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让书本中的德育知识化为学生的真实技能,使其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做一位德育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10):11-17.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9

入学教育

汉语拼音

*复习一 我的家 *复习二 我会拼图 *复习三 可爱的小动物 *复习四 有趣的游戏

看图读拼音识字 1香山红叶 2一去二三里 3山石田土 4日月水火 5上中下大小 *复习五看谁背得好 课文

1爱爸爸妈妈 2爷爷和小树 3比尾巴 4影子 *复习六有礼貌 5小竹排在画中游 6哪座房子最漂亮

7神奇的塔 8我坐上了飞船 *复习七 我爱画画

9猜一猜 10小小的船 11自己去吧 12三个小学生 13老公公 *复习八 过新年

14画 15雪地里的小画家 16小猫种鱼 17小山羊 18小公鸡和小鸭子 *复习九 小兔运南瓜

生字表 笔画名称表 常用偏旁表

第二册

识字学词学句

(一)*复习一 猜谜语

课文

1草 2春晓 3古朗月行 4登鹳雀楼 5寻隐者不遇 *复习二 找春天

6春风吹 7我爱祖国 8王二小 9我选我 *复习三 我会画

10人有两件宝 11司马光 12聪明的华佗 13小猴子下山 *复习四 错在哪里

识字学词学句

(二)*复习五 传话游戏

课文

14浪花 15大自然的语言 16要下雨了 17“红领巾”真好 18小狐狸卖空气 *复习六 爱吃的水果

19好孩子 20明明上学 21两只小狮子 22小白兔和小灰兔 *复习七 请到我家来

23王冕学画 24达尔文和小松鼠 25小壁虎借尾巴 26三只白鹤 *复习八 皮球掉进池塘了

生字表

第三册 学写留言

识字学词学句

(一)*复习一 让我告诉你

课文

1悯农

(二)2蚕妇 3夜宿山寺 4梅花 5江雪 *复习二 秋天里

看图学文 6秋天 7我要的是葫芦

课文

8难忘的一天 9兰兰过桥 *复习三 打电话

10捞月亮 11狐狸和乌鸦 12坐井观天 13小马过河 *复习四 说说有什么不同

识字学词学句

(二)*复习五 说绕口令

看图学文

14精彩的马戏 15骆驼和羊

课文

16诚实的孩子 17蓝树叶 *复习六 买文具

18四季的脚步 19我是什么 20清清的溪水 21植物妈妈有办法

*复习七 我说你猜

22初冬

23看雪

24北京

25动物过冬

*复习八 小鸭子得救了

生字表

第四册 学查字典

识字学词学句

(一)*复习一压岁钱怎么用

课文

1所见 2小池 3咏柳 4村居 *复习二 在家里

看图学文

5小蝌蚪找妈妈 6骄傲的孔雀

课文

7春雨 8小黄鸡 9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 *复习三 保护有益的动物 10北京亮起来了 11日月潭

12妈妈的爱 13校园里的画 *复习四 应该帮助他们

识字学词学句

(二)*复习五 我该怎么办

看图学文

14黄山奇石 15雷雨 课文

16葡萄沟 17难忘的泼水节 18蜜蜂引路 *复习六 小熊真可爱

19看月食 20画风 21清澈的湖水 22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复习七 怎么过“六一”儿童节 23称象 24刻舟求剑 25狼和小羊 26丑小鸭 *复习八 我们的成绩

生字表

第五册 学写日记

看图学文师生情亲人

课文灰雀

4* 三个儿子

积累·运用一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爬天都峰

7* 动手做做看

8* 一次成功的实验 积累·运用二 美丽的小兴安岭 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11* 路旁的橡树 12* 在南极的日子 积累·运用三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14 会摇尾巴的狼 15* 群鸟学艺 16* 七色花 积累·运用四 小摄影师 18* 可贵的沉默 19 中彩那天 20* 第六颗钻石 积累·运用五 古诗三首 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23* 雨 24* 大海的歌 积累·运用六 做风车的故事 26 一定要争气 27* 不懂就要问 28*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积累·运用七 曼谷的小象 30 手术台就是阵地 31* 难忘的八个字 32* 新年礼物 积累·运用八

生字表

第六册

看图学文

1放风筝 2小足球赛

课文

3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小儿垂钓 4*我和企鹅 积累·运用一

5画杨桃 6*找骆驼 7春蚕 8*一束鲜花 积累·运用二

9赵州桥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11*纸奶奶的生日 12*万能胶水发明记 积累·运用三

13翠鸟 14我爱故乡的杨梅 15*杏儿熟了 16*信箱 积累·运用四

17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 18火烧云 19*院子里的悄悄话 20*女娲补天 积累·运用五

21荷花 22*雨中 23海底世界 24*在金色的沙滩上 积累·运用六

25李时珍 26*爱迪生 27飞机遇险的时候 28*千里跃进大别山 积累·运用七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30惊弓之鸟 31*神笔马良 32*猪八戒吃西瓜 积累·运用八

生字表

第七册

看图学文

1卢沟桥的狮子 2三味书屋

课文

3和时间赛跑 4*加了一句话 积累·运用一

5珍贵的教科书 6*爸爸和书 7黄继光 8*壮丽的青春 积累·运用二 9古诗两首 绝句 早发白帝城 10颐和园 11*高大的皂荚树 12*海滨小城 积累·运用三

13五彩池 14*珍珠泉 15小狮子爱尔莎 16*朱鹮飞回来了 积累·运用四

17捞铁牛 18科利亚的木匣 19*陶罐和铁罐 20*长城砖 积累·运用五

21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山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观潮 23*江总书记来我家 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积累·运用六

25爬山虎的脚 26*蜜蜂 27新型玻璃 28*2030年的一天 积累·运用七

29钓鱼的启示 30*打赌 31小珊迪 32*同一个名字 积累·运用八

生字表

第八册

看图学文

1趵突泉 2长城

课文

3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 4*西湖的“绿” 积累·运用一

5古井 6峨眉道上 7*尊严 8*父亲的菜园 积累·运用二

9麻雀 10猫 11*雪猴 12*鸟情 积累·运用三

13倔强的小红军 14*登山 15西门豹 16*猎人海力布 积累·运用四

17落花生 18*丑菊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20*山雨 积累·运用五

21圆明园的毁灭 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3*黄河魂 24*镜泊湖奇观 积累·运用六

25古诗三首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6*桂花雨 27她是我的朋友 28*争吵 积累·运用七

29太阳 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31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32*地球万岁 积累·运用八

生字表

第九册

1海上日出 2夕照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4*迷人的张家界 积累·运用一

5挑山工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7*高粱情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积累·运用二

8十里长街送总理 9再见了,亲人 10*秋天的怀念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积累·运用三

12草原 13威尼斯的小艇 14*三峡之秋 积累·运用四

15狼牙山五壮士 16*小英雄雨来 17军神 18*金色的鱼钩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积累·运用五

19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别董大 暮江吟 20少年闰土 21*一件运动衫 积累·运用六

22鲸 23蟋蟀的住宅 24*海豚救人 25*珍珠鸟 积累·运用七

26可爱的草塘 27蛇与庄稼 28*大瀑布的葬礼 积累·运用八

1旅行家树 2北京的四合院 3心愿 4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生字表

第十册

1燕子 2*阿里山的云雾 3词两首 忆江南 渔歌子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积累·运用一

5白杨 6桃花心木 7*乌塔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8跳水 9*“诺曼底”号遇难记 10月光曲 11*金色的脚印 积累·运用三

12古诗三首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养花 14*理想的风筝 积累·运用四 15田忌赛马 16*晏子使楚 17赤壁之战 18*冀中的地道战

按一定顺序写 积累·运用五

19黄河象 20琥珀 21*最后的辉煌 积累·运用六

22丰碑 23*毛主席在花山 24飞夺泸定桥 25*夜莺的歌声 积累·运用七

26放弃射门 27*鲁本的秘密 28小音乐家扬科 积累·运用八

1、小青石

2、幸福是什么

3、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

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第十一册

1桂林山水 2林海 3古诗三首 墨梅 竹石 石灰吟 积累·运用一

4开国大典 5*狱中联欢 6荔枝 7*梅花魂 体会文章睥思想感情 积累·运用二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9只有一个地球 10*宇宙生命之谜 积累·运用三

11长征 12*争画 13一夜的工作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积累·运用四

15古诗两首 泊船瓜州 游子吟

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7*童年的发现 积累·运用五

18鸟的天堂 19第一场雪 20*索溪峪的“野” 21*鹿和狼的故事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积累·运用六

22凡卡 23小抄写员 24*向命运挑战 积累·运用七

25学弈 26两小儿辩日 27*牛郎织女

(一)28*牛郎织女

(二)积累·运用八

1、生活是多么广阔 2、21世纪社会集锦

3、冬阳·童年·骆驼队

4、生命的林子

第十二册

1卜算子2十六年前的回忆 3*灯光 4为人民服务 5*延安、我把你追寻 积累·运用一

6向往奥运 7詹天佑 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9*走向生活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积累·运用二

10古诗三首 长歌行 七步诗 出塞 11草船借箭 12将相和 13*景阳冈 14*猴王出世 积累·运用三

15古诗两首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匆匆 17*难忘的启蒙 18*三克镭 积累·运用四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20穷人 21*鲁滨孙漂流记 22*奴隶英雄 积累·运用五

23世纪宝鼎 24*清明上河图 25古代寓言两则 矛与盾 郑人买履 26*关尹子教射 积累·运用六

1、有的人

2、难忘的一课

3、科林的圣诞蜡烛

4、半截蜡烛

5、拉萨古城

6、名碑荟萃

第一册(北师大版)上学了

1.字与画

日 月 水 火 山 石 田 土 人 口 目 木 禾 竹 马 鸟鱼 语文天地

2.学写字 学写字 语文天地

3.数字 数字歌 山村

语文天地

4.家 我的家 家

语文天地

5.字与拼音

(一)a o e i u ü 咏鹅 小书架

6.字与拼音

(二)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大家都说普通话

7.字与拼音

(三)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早操

8.字与拼音

(四)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登鹳雀楼

9.字与拼音

(五)复习拼音 东西南北

看图讲故事《妈妈,你看》 一朵云

10.太阳和月亮 小小的船 太阳

语文天地

11.大海

我家住在大海边 浪娃娃 语文天地

12.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

13.手和脑 两件宝 乌鸦喝水 语文天地

14.梦想 小鱼的梦 想飞的乌龟 语文天地

15.劳动 锄禾

小母鸡种稻子 语文天地

16.冬天

冬天是个魔术师 雪地里的小画家 语文天地

17.成长

我长大了一岁 马莎长大了 语文天地

北师大版第二册 1.元宵节 元宵节 看花灯叶 语文天地

2.家园

小山村:教案 课件

水乡歌:教案 课件

语文天地:教案 课件

3.春天 春天的手 插秧

语文天地

4.植物

老树的故事 一粒种子 语文天地

5.动物 啄木鸟 大熊猫:

语文天地

6.爱护

特别的作业 珍贵的纪念 语文天地

7.愿望 拔苗助长 丁丁和牵牛花 语文天地

8.认真

燕子妈妈笑了 画鸡蛋 语文天地

9.车的世界 车的世界 语文天地

10.雨 雨铃铛

美丽的彩虹 语文天地

11.星空

数星星的孩子 问银河 语文天地

12.朋友 冬冬读课文 池塘边的叫声 语文天地

13.时间 长歌行 小闹钟

语文天地

14.丁丁冬冬学识字 丁丁冬冬识字1 丁丁冬冬识字2 丁丁冬冬识字3 丁丁冬冬识字4

15.长大 这个办法好 好事情

语文天地

16.快乐 大家都快乐 快乐的小公鸡 语文天地

第三册(北师大版)1.秋天 秋天到

火红的枫叶 植物妈妈有办法 语文天地

2.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1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2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3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4

3.祖国 流动的画 祖国在我心 语文天地

4.自立 小狮子

妈妈,不要送伞来 语文天地

5.好奇 苹果落地 我的影子 语文天地

6.勇敢 精卫填海 小鸭子回家 语文天地

7.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1 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2 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3 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4

8.合作 比本领

天鹅、大虾和梭鱼 语文天地

9.书的世界 书的世界 语文天地

10.考验 特殊的考试 小马过河 语文天地

11.水和风 我是什么 风 我们知道 语文天地

12.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1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2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3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4

13.诚实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可爱的娃娃 语文天地

14.画

我有一盒彩笔 画龙点睛 王冕学画 语文天地

15.玩具和游戏 绒毛小熊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语文天地

16.岁月 贺年片 松鼠日记 语文天地

第四册(北师大版)1.好习惯 不懂就问 字典大楼 语文天地

2.妈妈 妈妈的爱 儿子们 语文天地

3.识字

(一)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4.植树

植树的季节 杨树之歌 一片树叶 语文天地

5.青青的山 山寨

美丽的武夷山 语文天地

6.动脑筋 称象

壶盖为什么会动 语文天地

7.识字

(二)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8.远行

早发白帝城 南辕北辙 远行靠什么 语文天地

9.体育世界 体育世界

10.讲信用 龙眼和山里红 我必须去 语文天地

11.识字

(三)丁丁冬冬学识字

(三)12.清清的水 瀑布 影子桥 语文天地

13.快乐的生活 快乐的节日 一件好事 语文天地

14.小英雄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声 江凡

语文天地

15.立志

为中华崛起而读 女娲补天 专心致志 语文天地

16.夏天 雨后

多彩的夏天 语文天地

第五册(北师大版)1.色彩

爱什么颜色 金色的草地 五彩池 语文天地

2.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喜爱音乐的白鲸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语文天地

3.祖国在我心中 国徽

回自己的祖国去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语文天地

4.塞北江南 葡萄沟

小镇的早晨 日月潭的传说

语文天地:教案 课件

5.我们和我 儿童和平条约 画里少了什么 说声“对不起” 语文天地

6.鸟儿 翠鸟

一只小鸟 惊弓之鸟 语文天地

7.集市和超市 集市和超市 语文天地

8.成长的经历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丑小鸭 语文天地

9.幻想和想像 我想 七色花

空中花朵——降落伞 语文天地

10.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海底村庄 圆圆的沙粒 语文天地

11.通讯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马拉松

电话的发明 语文天地

12.过年 元日

老北京的春节 冰灯

第六册(北师大版)1.亲情 礼物

平分生命 妈妈的葡萄 语文天

2.春天的脚步 梦已被染绿 理想的翅膀 春天的雨点 语文天地

3.读书

小小的书橱 山沟里的孩子 珍贵的教科书 语文天地

4.可爱的小生灵 花儿也会放风筝 小虾 松鼠

语文天地

5.智慧 田忌赛马 捞铁牛 用冰取火 语文天地

6.奇妙的石头 天外来客——陨石 和氏献璧 中国石 语文天地

7.特产 特产

8.尊重与平等 最美的花束 “这个规矩不能有” 苏珊的帽子 语文天地

9.观察与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 李时珍

装满昆虫的口袋 语文天地

10.奉献 大禹治水 炮手

小河的歌 语文天地

11.书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 送往小木屋的信 信

语文天地

12.走进森林 美丽的小兴安岭 草叶上的歌

失踪的森林王国

第七册(北师大版)1.师生 师恩难忘 孔子和学生 语文天地

2.明月

古诗二首《鸟鸣涧》 《暮江吟》 月迹

飞向月球 语文天地

3.民族之花 爱我中华 草原 中国结 语文天地

4.收获 落花生 拾穗

语文天地

5.桥

飞夺泸定桥 桥之思 语文天地

6.方寸世界 美丽的集邮册 罗斯福集邮 语文天地

7.地名 地名

语文天地

8.尊严 囚歌

晏子使楚 为了他的尊严 语文天地

9.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月光曲 林中乐 语文天地

10.金钱 一枚金币

钱被风刮跑以后 毽子里的铜钱 语文天地

11.大与小

“扫一室”与“扫天下” 井底之蛙

“三颗纽扣”的房子 语文天地

12.风雪 瑞雪图

下雪的早晨 语文天地

第八册(北师大版)1.话语 大地的话 语言的魅力 秉笔直书 语文天地

2.春潮 春潮

三月桃花水 语文天地

3.花

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 《游园不值》 种一片太阳花 花之咏 语文天地

4.手

我们的手 一双手

手上的皮肤 语文天地

5.规则

钓鱼的启示 谁说没有规则 语文天地

6.眼睛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 语文天地

7.纪念日

8.舟船 跳水

沙漠之舟 语文天地

9.太阳 太阳的话 海上日出 太阳

语文天地

10.路 乡村大道 丝绸之路 语文天地

11.快与慢 挑山工

和时间赛跑 欲速则不达 综合活动

12.回归 七子之歌 朱鹮飞回来了 综合活动

第九册(北师大版)1.马 天马

古诗二首《房兵曹胡马》 《马诗》 巩乃斯的马 马背小学 语文天地

2.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 浙江潮 红树林 海市

语文天地

3.变化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黄河象 楼兰之死 中国一日 综合活动

4.韵味 枫叶如丹 我喜欢 推敲

千锤百炼为一“绿” 语文天地 练习4

5.智谋 草帽记 包公审驴 劳动的开端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语文天地

6.水

一个苹果

古诗二首《浪淘沙》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就是生命 渔港基隆

综合活动

7.危急时刻

“诺曼底”号遇险记 生死攸关的烛光 鸡毛信 英雄赞歌 语文天地

8.方法

他发明了什么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看”的学问管道 语文天地

9.面对错误 西门豹治邺 成吉思汗和鹰 我们的错误 负荆请罪 语文天地

10.家园的呼唤 只有一个地球 鸟儿的侦察报告 绿色千鸟湖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综合活动

第十册(北师大版)1.龙

龙的传人 大人们这样说 叶公好龙 乐山龙舟会 语文天地

2.书

神奇的书 忆读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综合活动

3.礼物

献你一束花 微笑 礼物

奇怪的圣诞包裹 语文天地

4.真诚

用目光倾听 信任

修鞋姑娘 修鞋姑娘 语文天地 练习4

5.劳动 幸福在哪里 古诗二首 劳动的开端

崂山道士(幸福是什么)综合活动

6.心愿 凡卡

种子的梦

新月集(二首)心愿

语文天地

7.火与光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奇异的激光 灯光 灯塔

语文天地

8.角度 牛和鹅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 两个农夫 丢失的骆驼 语文天地

9.破除迷信 西门豹治邺 活见鬼

鬼是一棵矮杉树 试胆量 语文天地

10.我们去旅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少年旅行队

古诗二首《夜雨寄北》 《枫桥夜泊》 古罗马斗兽场 综合活动

第十一册(北师大版)1.高尚 一夜的工作 穷人

白桦林的低语 杨震暮夜却金 综合活动

2.美与丑

做一个最好的你 唯一的听众 寓言二则 有些人 丑公主 综合活动

※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

3.母亲河 长江之歌 三峡之秋 古诗二首

黄河之水天上来 最后的淇淇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凉州词》、《浪淘沙》

4.体育 体育颂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学奕

足球史话 手拉手 综合活动

5.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花脸

荷塘旧事 报纸的故事 母亲的纯净水 综合活动

6.地球家庭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黑孩子罗伯特 别挤了 瑞恩的井 阳光皮肤 综合活动

7.战争 古诗二首 夜莺之歌 雨来没有死 狼牙山五壮士 螳螂捕蝉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出塞》

8.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 苍松怪石图题诗 竹颂 梅香正浓 黄山松 综合活动

第十二册(北师大版)1乐趣 养花

爸爸带我去爬树 古诗二首 美猴王 山中杂记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

2.遗迹 长城赞

白鹤梁的沉浮 索桥的故事 秦始皇兵马俑 我站在铁索桥上 综合活动

3珍惜

可爱的中国 古诗二首 城市的标识 吾腰千钱 爷爷的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4.生命 野草 琥珀

人生礼赞 生命奏鸣曲 孟子语录 综合活动

5.冲突 寓言二则 小抄写员 大自然的秘密 我看见了大海 甘罗十二为使臣 综合活动

※ 寓言二则 《矛与盾》、《鹬蚌相争》

6.英雄

你,浪花的一滴水 金色的鱼钩 白衣天使 苏武牧羊 南沙卫士 综合活动

7.科学的精神 当代神农氏 一个这样的老师 詹天佑

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综合活动

8.告别童年 我们上路了 学步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万岁,母校 童年的朋友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篇10

李老师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历史之辩时, 全面否定了“经义”教育。他认为经义教育就是儒家典籍的经义名理教育,也即学习古人之道,圣贤哲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对“总体性特征”也不赞同,认为其是一种内容泛化的教育,因为它集思想、 社会、自然、伦理、历史、哲学、科学、技术为一体,是为“经义” 教育留下空间的一种教育形式。而“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是不辜负历史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语文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语言专门化教育的深化。

对李老师独尊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定位, 把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的观点,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尽管笔者也赞同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定位,但是它不能是唯一的。

一、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之辨

(一)“经义教育” 真的一无是处吗

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以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或者载体,以训诲儒家正统观念为目的。是代古代圣人立言,记诵古圣人之文,揣摩古圣人之道,束缚个性,禁锢思想,脱离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空耗岁月,枉费精力。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而现代教育就不需要了,我们现代的语文教材中就应该把那些表现儒家经典的课文移出,如《孟子二章》《岳阳楼记》《大道之行》《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等,甚至一些古诗词也不能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儒家经义或者类似于儒家经义,也就是所谓的儒家的“道”。即使是现代文中也有很多包含儒家经义的文章。即使保留,学生在学习时,只需学会文言语言的运用即可,而不必去理会这些文中所载之“道”。

而事实上,现行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以及其他版本,含有经义之类儒家之道的仅仅古文就占据了相当的数量。魏本亚老师说:“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较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而我们让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不仅要积累、理解语言,还要学习其中的思想、文化,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如,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理想、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等不都是需要口口相传、代代继承的吗?也正是这些古人之道、儒家的经义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这些圣人之道并非就是束缚了个性、脱离了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经义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不仅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需。只是现代教育中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

(二)“总体性特征”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李先生说:一身而数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是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一身而数任, 内容泛化。顾黄初、李杏保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刘国正则称之为“总体性”。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笔者妄加理解,抛却总体性教育,就只能在所谓的语文的语言文字中兜圈子。

文史哲历来是不分家的,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讨论哲学问题?他有这样几个观点:功夫在诗外;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应当建立在一个立体坐标系当中;哲学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是一种反思、一种智慧、一种灵气;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个责任。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

国学大师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 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名闻于世,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 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另外还有季羡林、钱锺书、陈寅恪等, 哪个不是一身而数任,但是他们的成就和素养却为后世敬仰。

“总体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欣赏艺术美,在哲学中学会思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邃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健全的人格,不也是有益的吗?

诚然,语文就是语文,不该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和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因此,“总体性特征”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笔者并不反对“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正确定位,只是感觉如果只是片面于语用的定位是不能准确而全面的表达语文教育的精神。语文教育既然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那么笔者就自己的理解而妄下结论:语文教育的最终定位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社会的呼唤,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建议定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依据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习惯于“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不太提及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重视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语言底蕴、 提高语言修养的功夫。

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粗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标的精神和语文素养的提法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通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标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实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强调了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应该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学生才能既习得语言文字运用法宝,又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看作语文教育的第一核心,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看作第二核心。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就是语文素养中的“语文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 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 的综合素养。

“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小语文观念,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的‘求真’、‘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广泛的学识,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时代呼唤具备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封建社会的“经义教育”曾培养出了一个个文学大师和精神巨人。“五四”时期的 “总体性教育”也在科学民主的大旗下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和大师,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对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需要高素养的人。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式语言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试卷上的分数成了评价的唯一依据。学生处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语文的优秀习惯缺乏,情感贫瘠,审美缺乏, 品德修养低下。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世界面临颓废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没有责任感,缺乏诚信,经不起挫折, 不懂感恩,亲情淡薄,自私、唯我独尊。用顾振彪先生的话说“人的物质生活虽日益丰富,而精神世界日趋贫乏,甚至丧失精神家园”。

现代社会呼唤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素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出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人,更要培养出人文素养高的人,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较高素养人的需要。人的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教材赋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重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 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引领他们关注生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充满着生命的气息,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倾向等,编者精心把这些作品选入教材,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寄予着很大的期望。教材赋予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权利,利用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绝好途径。

“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美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想要收获的是具有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完整人格。教材编排的结构,从历史、 文学、思想、社会等多角度构建起了现代美国社会人才的多元素养。”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语文教育从教材的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收获完整的人格。

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例,看看其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意图:

1.学习语言,培育情感

现行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 兼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关注人类的重大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了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如, 提高朗读能力、练习概括文章要点、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体验和评价各具特色的语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等等。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和培育, 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感悟“爱”的精神的博大、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等等。以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来说:《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组文章,就是表现爱国的主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而文章中雄奇壮丽的山河、 英勇抗敌的战士、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审美、价值观、思想同行。

2.关注成长,引导发展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文章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注重情感态度、 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如七下第一单元所选的是表现学生成长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的花落了》《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这些文章中有对童年幸福的回忆,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有成长过程中小小的烦恼。这些文章从孩子的视角,运用典雅优美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娓娓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学习中,除了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体味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因为学习这些文章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正确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3.丰富多样,充满活力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主题,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成长,对世界的认识。从七年级开始依次是:人生感悟、 理想信念、多彩自然、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成长足迹、热爱祖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自然、善待生命(动物)、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园林名胜、 自然奥秘、古文名篇、感悟人生、先哲世界、现代诗歌……这些主题大至爱国、热爱自然,小至家庭亲情、个人成长,题材丰富多样,一篇篇散文诉说着美好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博大;一首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一波三折的小说扣人心弦,给学生人生启示和艺术享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人与动物关系的篇章,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浸润思想,提升语文素养;书法艺术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

语文教材涉及了自然、人生、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且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让学生感悟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在学习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美文作为训练学生的工具,只作语言文字训练,岂不是枉辜了教材编者的。

韩军老师曾说,过去,语文教育只知道对着“语言”下力气,以为对着“语言”下力气,就必然会从语言能力上获得收益。其实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着意——着意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学生语言贫乏,思维凝滞,是与学生的精神贫乏紧密相连的。如果有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那么, 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上一篇:会议电视终端下一篇:生产企业的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