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2024-05-07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篇1

关键词:欧洲货币市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一、总论

欧洲货币市场 (Euro-currency market) 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 是一种完全国家化的市场, 又称离岸金融市场, 指非居民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货币借贷的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造就了其与传统意义上货币市场的显著区别。欧洲货币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是欧洲美元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契机, 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元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同时, 由于石油输出国的连年获利, 其巨额资金均存方于欧洲货币市场, 而非产油国则倾向于从低贷款利率的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 稳定的供求平衡使得欧洲货币市场日益壮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完善, 如今欧洲货币市场已经发展扩张至北美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 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离岸金融中心, 对我国而言,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欧洲货币市场及其交易机制具备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一) 市场自由

欧洲货币市场由于其兴起的特殊性, 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的管制及税收限制, 其借贷用途不受限制, 市场信贷风险极大。因此, 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即巴塞尔委员会) 于1975年应运而生。2010年各方代表针对08年金融危机再次达成一致签订《巴塞尔协议III》, 强调核心及一级资本充足率, 要求各银行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 形成了更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 市场资金规模大

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规模极其庞大, 除发展时期积累的资金储备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其市场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胀。欧洲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繁多, 可兑换货币种类齐全, 除美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币种外, 发展中国家货币也频繁出现。同时, 欧洲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其交易更加灵活、频繁, 市场规模与日俱增。

(三) 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欧洲货币市场的市场范围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因此也决定了该市场一般从事非居民境外借贷业务的特点。如今, 更凭借现代化的网络体系形成了全球性的统一市场。传统的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凭借充裕的资金, 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及专业的金融领域人才仍引领着世界经济。而像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等新兴金融中心, 通过降低税收、减少管制等优惠政策同样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金在此交易。

(四) 具有信用扩张机制

国内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均与欧洲货币市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市场间相互影响, 从而使得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畅流不息。而欧洲货币市场又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类似的信用扩张机制。由于其资金调度灵活, 进入该市场的存款辗转贷放频繁, 构成了巨大的派生资金来源。但由于其数量庞大, 资金周转期短, 货币乘数难以估量。

(五) 独特的利率结构体系

伦敦成为金融中心的历史悠久, 是重要的欧洲货币市场中心, 其LIBOR报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利率衡量基准。但欧洲货币市场则使用EURIBOR报价, 该利率基准由布鲁塞尔的欧洲银行业联盟制定, 更广泛的被市场所接受。

欧洲货币市场最初由于缺乏政府管制, 降低了其经营成本, 可以报出比外币发行国自身更小的存贷利差。如今, 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资金流动性加强, 欧洲货币市场的存贷利差优势有所削弱, 但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交易者多为政府、跨国公司等高信誉度团体, 降低了交易风险, 仍吸引着大批交易者继续融入该市场。

三、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程逐步加快, 我国凭借雄厚的外汇储备及庞大的资本市场备受世界瞩目, 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8年以来两次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严重受挫, 美国经济持续疲软, 欧洲各国经济动荡不安, 人民币再次被推向世界舞台, 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强有效的推动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仅能够刺激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更能有效实施对外开放, 发展多边经济贸易, 融入国际资本的大循环中。

(一) 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策略

我国香港, 上海等地已积极发展成为新世纪离岸金融中心, 为我国沿海地区先行试水。离岸金融中心按照功能模式可分为内外一体型、渗透型、避税港型和内外分离型。所谓内外分离型离岸中心是对境内金融市场和离岸中心市场严格分离, 即在岸和离岸业务分账管理, 以减少境外金融波动对国内的冲击。由于我国还未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化, 离岸与在岸市场尚未严格分离, 为维持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削弱离岸业务对在岸业务不稳定性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应选择内外分离模式。

根据我国的国情, 内外分离模式有利于加强风险防控, 减缓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 提高国内经济对金融危机的防御性, 保证国内金融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同时, 可以吸纳其他国家的资金, 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均有积极影响。此外, 可以通过引进外国金融机构, 发展国际信贷业务, 积攒我国技术人员的实务经验, 弥补我国专业人才匮乏的不利因素。我国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业务以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严格分离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 隔绝由此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正如荷兰ING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师提姆·康顿在ING银行近期发布的关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所言: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空前波动的时期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由此, 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业务

对于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开发, 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周转率, 降低机会成本, 使得我国跨国投资企业的境外公司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首先, 应着力发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通过债券、期权、期货、外汇等多渠道开展离岸业务, 吸引对人民币有强烈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到我国离岸市场进行交易。2010年8月麦当劳公司首发的“点心债券”, 不仅降低了香港囤积大量人民币的机会成本, 同时也使得跨国公司自身货币汇率敞口得以对冲, 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应注重离岸产品与在岸产品的有效整合, 通过协同作用将客户的在岸、离岸金融需求有机结合, 便于客户对境内外账户的统一管理。同时提高互联网的利用效率, 将网络与电信业务相结合, 通过电子化的创新服务, 为客户提供迅捷个性化的离岸业务。

2、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条件。

首先, 在市场主体的准入原则方面, 我国应采取统一的国民待遇, 弱化国籍、非居民的差异, 特殊情况可采用审慎例外的措施。其次, 对于各市场主体应按其性质、特征分类, 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准入机制, 分类管理。可逐步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离岸金融市场中, 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最后, 应随时跟进市场监管, 严格把控市场准入门槛, 审慎核查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 对市场主体的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 防止腐败的滋生, 从根源处降低金融风险, 维护离岸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加强对国际优质客户的培养

由于我国人民币自由化程度低, 对离岸金融市场的拓展起步较晚, 国际化不够完善, 使得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迟缓, 客户资源紧缺, 国际信誉度不高。因此, 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对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及其跨国公司给予优惠条件, 吸引至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并引入竞争机制, 防止外国金融机构垄断经营的同时, 促进国内离岸金融机构的迅速成长。通过逐步推进市场主体的多样性, 吸引国际资本内流, 挖掘潜在优质客户, 推动我国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防范

针对离岸金融市场自身的多重特点, 虽然我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风险防范, 但由于我国的在岸金融市场相对封闭, 缺乏经验的监管部门未能形成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缺乏对相关高风险业务的应对措施, 使得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仍具有颇高的不可控性。

1、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使得各大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对利率、汇率的波动敏感性较差。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又缺乏创新动力, 现有的各金融工具基本沿袭于欧美等发达资本市场, 不能与我国自身金融市场紧密融合, 使得我国离岸账户完全暴露于风险缺口之下。

离岸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效力。当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离岸金融市场中筹措资金, 应用于在岸市场, 使得金融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独特的利率结构和较小的存贷利差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及企业更愿意从离岸金融市场融入资金, 使得外汇风险敞口加大, 面临更高的汇率风险。而市场上大批投机者更能借此炒作汇率, 对国内金融稳定是极大的挑战, 同时通胀压力增大, 资产泡沫化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对此, 首先应注重对离岸金融机构的管理。有关当局可针对《巴赛尔协议Ⅲ》的相关条例制定我国离岸银行管理办法, 规定银行资本金及资本充足率, 对于外汇业务加强监管。其次, 应加强对在岸、离岸业务分离管理的力度。规定每日资金流动总额, 对大规模资金流转加以严格监控, 减缓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采取逐步开放的方式扩大交易范围,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最后, 应积极推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鼓励创新, 创造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 并注重与国际其他金融市场相融合, 吸引更多投资者融入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2、政策风险

我国对于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环节尚且薄弱,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直接规范离岸业务的法律条文追溯到1997年, 法律制度相对滞后, 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离岸业务的种类繁多, 而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未能覆盖全部, 给商业银行及相关企业留有自由发挥余地, 滋生了逃税、洗钱等不法行为。

为有效降低政策风险, 政府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 明确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与国家税法体系相关联的离岸税法体系, 保证规章条例的时效性及完整性, 使之达到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对于优惠税率政策应加以控制, 要维持低于国内及周边国家地区的相关税率, 以确保离岸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 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投资融资。通过政府出台法规政策、明确市场规则等一系列举措, 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洗钱等不法行为, 同时, 应注重国际范围内的相互监督管理, 加强合作, 联合打击跨国金融犯罪,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

3、操作风险

相关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配套工具设施不够完备, 使得从业人员易发生主观性错误, 有较高的操作风险。由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方兴未艾, 相关专业人员配备未能齐全, 从业人员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 银行相关业务人员素质达不到标准高度, 对风险的管控意识尚需加强。

政府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或聘请专业知名人士等方式, 对技术人员进行特训, 提高其专业素养, 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可派优秀团队与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市场有关当局合作, 学习先进业务及工作经验, 培养专业素质。在人员聘用上可以优先选择有相关工作经验及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更应注重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综合水平。引入世界高尖端设备, 紧跟时代步伐, 启用IT产业人才, 将互联网有效开发利用, 研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网络系统, 以减少操作失误, 降低操作风险。

4、信用风险

对于离岸金融市场而言, 信息透明度低, 信用交易流动性差, 没有相关二级市场分担风险, 违约成本相对低廉, 信用风险难以量化。跨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内部信息披露不全面, 通过高负债经营, 忽略内部杠杆, 加大公司违约风险。同时, 由于管制条件宽松, 游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增强, 易导致更大的市场波动, 市场参与者违约可能增强, 非法逃汇骗汇的机会成本有所下降, 信用风险加大, 对国际信誉也有影响, 对在岸、离岸市场的稳定性是极大的冲击。

对此, 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信息资料公开化, 提高其透明度, 便于各界人士监督审查, 降低金融犯罪的可能性。对于高杠杆的负债企业加以重点监督, 必要时请专业人士指导管理, 以免破产倒闭及所带来的连锁影响。对于离岸银行的倒闭清算应制定相关规范步骤, 监督银行严格执行退出过程。对资本金进行逐级划分, 明确当日拆入拆出上限, 对于大额资金跟踪监管, 防范风险。离岸银行可通过强化抵押、担保等措施手段降低信用风险。央行应加强对离岸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追查检测, 通过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焕永, 代美芹.离岸金融市场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

[2]蔺豆豆.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12期

[3]李小牧, 于睿.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 2005年11期

[4]曾之明, 岳意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5]许明朝, 高中良.《论中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 2007年第12期

[6]罗国强.论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J].上海金融, 2010年第6期

[7]鲁国强.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 2007年第6期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篇2

——最优货币区理论,再以最优货币区所应具备的条件为基础,分析欧元区是否为最优货币区,得出虽然离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从汇率、投资、政策等各方面都有利于欧元区向最优货币区发展。最后论述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对国际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各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欧元 货币一体化 金融市场

随着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它不仅改变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的格局。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端——煤钢联营和罗马条约的诞生到如今欧盟不断的东扩,欧元和欧洲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几种货币,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区域。“最优”是从宏观经济目标——保持经济的内外均衡的角度来定义的。内部均衡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最佳置换点上取得。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即收支头寸的持续保持。而货币一体化是指采用单一货币的最优货币区,区域内流通单一货币,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因此,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单一货币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最早提出“最优货币区”概念的是当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研究处研究员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随后英格莱姆、麦金农等共同开创了最优货币区这一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最优货币区的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国际经济学家,比较突出的有格鲁贝尔、考登、伊师亚玛、托尔和威利特,他们关注的是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随着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考察了欧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以及实现货币联盟的途径和模式安排。迄今为止,最优货币区理论仍是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核心。

最优货币区所应具备的条件:价格和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二、欧元区是否为最优货币区

最常见的是运用蒙代尔、麦金农等人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对货币联盟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实际汇率水平变动的相关性,如果分析表明这些国家以上这些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低,通常认为这些国家容易遭受非对称性冲击,从而不宜组成货币区。然而,理论上对相关性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通常就是把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例如,爱琴格林研究发现,欧盟各国的实际汇率差异要比美国主要各州的差异要大;名义工资刚性强于美国;而内部的劳动力流动程度要比美国各州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来得低。

大多数研究表明,欧元区总体上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从贸易结构的相似性,产业内贸易程度,实际GDP和失业率增长的相关性等六个主要指标的比较结果看,只有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五个核心国家基本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其余各国均在不同方面有着差距。

这些研究的结果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传统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后人对实际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得出了与欧盟委员会一致的观点,即虽然离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欧盟放弃浮动汇率的成本不会太高,非对称性冲击产生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欧元启动以后,各国的贸易,投资会进一步扩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更加明显,非对称冲击会进一步减少,而且考虑到实行单一货币以后,货币政策高度统一,财政政策受到约束,来自于政策方面的扰动会大大减少。

三、欧盟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1、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

总的来说,随着欧元区规模的逐步扩大,欧元区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金融市场。仅到1995年底,欧洲联盟国家发行的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270000亿美元,而美国资产的市场价值为230000亿美元。欧元是一种金融制度上的创新,金融制度所引发的效应是金融市场结构的改变,短期之内体现在货币市场上。从更长远看,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市场将慢慢结束过去的分割状态,逐步趋向统一。

欧盟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表现在:直接降低金融市场交易和管理成本,欧元启动给成员国每年节省的交易和管理费用达600多亿欧元,相当于整个区内GDP的1%以上。降低全球性跨国公司及金融机构投融资的风险,增加了融资的便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会发生相对变化,欧元区内金融中心将逐渐在国际金融中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合作与协调会有加强。

2、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

1999年1月1日以后,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区内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欧元区的国家将使用统一的货币并采用统一的短期利率,这无疑会对国际货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欧元区货币市场的统一使市场容量快速扩大,交易量上升,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不同,货币市场工具期限较短,因此,各国的信用风险差异造成的收益率差别不大,资金的跨国流动会有更多的机会。此外,欧元区货币市场容量的扩大和良好的流动性还会吸引去外资金的流入,逐步形成与美元货币市场和日元货币市场竞争的新三元的格局。

欧元的启动对市场的整合应该有很明显的推动。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认为欧元区诞生以来,货币市场一体化的表现还是相当突出的,因为无担保拆借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的跨国业务量不断上升,已占其总业务量的50%以上。欧元区范围内的货币市场运行以TARGET(泛欧洲自动实时清算系统)起用为标志。银行间同业市场操作以及商业银行与ECB之间的操作都可以通过TARGET进行,尤其是信贷机构进行与货币政策操作有关的支付必须使用TARGET结算。它为跨国资金的流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2004年欧元区内通过TARGET支付结算体系进行的银行之间的转移交易,其日平均量267千次,日平均交易值为17410亿欧元,超过2001-2003年的日平均水平,交易值比2001年(12990亿欧元)增加了4150亿欧元,涨幅为3.9%。2004年3个月期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各月内均无大的波动,一直保持在2.11%的水平,与同期的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比,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显得较为缓和。这对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对国际债券市场的影响

欧元启动最直接的效应就是促使各国的债券市场融合为一。从1999年一开始,各国的政府债券便陆续转换为欧元债券,新的市场发行业采用欧元进行。从市场规模看,1999年末,政府债券市场的债务余额已达到22000亿欧元,超过了日本的国债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政府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国债市场。

然而,欧元给债券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将使市场面临着广度、深度和流动性的一系列变革。市场越是统一,信用风险越是会成为投资者集中考虑的因素。欧元启动以前,欧洲市场的投资者比较注重国别资产的选择和风险的分散,这种情况阻碍了投资者去追求高收益的债券,从而阻碍了欧洲高收益债券市场的成长。因此,欧元启动的一个必然效应就是带动欧洲债券市场高收益的成长。

欧元债券市场在国际债券市场的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欧洲央行发表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欧元自启动以来,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起到了替代货币(美元)的作用,欧元的投资作用正在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来。2002年,欧元债券已占到国际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55.6%,同期发行的美国债券占到31.8%。欧元债券已占据了债券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规模来看,2003年欧元区的债券规模是美国的2.8倍,2004年第二季度竟然达到31.7倍,欧元区债券发行的规模已超过美国,欧元区已成为债券发行市场的超级主体。

4、对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影响

欧元引入会引起欧洲衍生金融产品品种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些衍生品种会消失,如过去区内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货币对冲交易,货币掉期等交易消失;由于区内各成员国利率趋同,给予各国之间利率差价的期权合约等交易减少。但欧元启动同时又会创造一些新的衍生金融产品: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欧元货币需求的增加,加之单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形成增强了对区外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国际资本在欧洲市场上进行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之间的转移量增加,相应会增加对于货币转移过程相关的衍生工具的需求。

欧元启动后,衍生交易另外一个变化是各种以欧元标价的期货合约会增加。1999年后新发行国债会以欧元标价,相应地各种新债券期货合约会改以欧元标价。

欧元启动还将改变衍生交易市场的竞争格局。由于丧失了其主导产品,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等小交易所将面临生存问题,出路在于建立与大交易所的连接和通用的结算程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三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德国期货交易所(DTB)、法国国际期货交易(MATIF)之间的竞争也将更激烈。

2000年欧元区内新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建立,成为打破国家和货币的限制、刺激各相关证券和金融交易中心业务量的增长的一个典型范例。2004年欧洲的Deutsche Borse和Euronext两大证券交易所的ETFS(交易所买卖基金)交易值除10、11、12月三个月份外,都远远超过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值,创造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新格局。

5、对国际股票市场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欧元区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欧元区各国股票总市值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但分散到各国股票交易市场,数量依旧很小。整个欧元区缺乏一个可以同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大型股票市场相抗衡并同欧元区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主导市场,其整体的合力作用还远未发挥。

衡量一个国家股票市场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是资本化率(或称证券化率),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日本股票的资本化率曾居全球金融市场之首,但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后,股票市场最发达的要数美国、英国、瑞士这些国家,资本化率均超过了180%,欧元区股票市场的资本化仅为85%。

但从长远来看,统一货币将会给股票市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欧元为纽带,各成员国企业制度、税收财务制度、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文化传统、投资心理等都会发生潜在的变化。市场的传递效应有会影响整个欧洲股票市场的发展,并进而改变世界股票市场的力量格局,增强欧洲股市对境内外投资者和国际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亚温、林东海:欧元续论:欧元基础、运作与效应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经济发展报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杜厚文、李小牧、王广中: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矛盾与挑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朱青:欧元与欧洲货币联盟——欧洲货币统一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冯兴元: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上一篇:功率超声下一篇:二十一世纪的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