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十篇

2024-07-16

十二五期间 篇1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 篇2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东12km处熊官屯乡大白梨沟村, 所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24°8′51″, 北纬42°18′11″。柴河水库库区最大坝高42.3 m, 总面积17km2, 总库容6.36亿m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 占柴河流域总面积的90%。柴河水库是在辽河支流柴河下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 以防洪、灌溉为主, 结合发电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是铁岭市主城区的供水水源地, 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岭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柴河水库水质变化情况, 选用铁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旨在掌握水库水质的变化情况, 为水质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标准与方法

2.1 评价标准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Ⅱ类标准进行评价。

2.2 评价方法

湖库富营养化程度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式中:TLI (Σ) 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为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 (j) 为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湖泊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 (水库) 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 (Σ) <30贫营养,

30≤TLI (Σ) ≤50中营养,

TLI (Σ) >50富营养,

50<TLI (Σ) ≤60轻度富营养,

60<TLI (Σ) ≤70中度富营养,

TLI (Σ) >70重度富营养。

3“十二五”期间柴河水库水质状况

3.1 柴河水库总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状况

据文献指出, 无机氮含量在0.5~1.5mg/L时, 湖泊生产力为富营养型, 大于1.5 mg/L时为超富营养型;国际上则一般认为总氮浓度为0.2mg/L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柴河水库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 2011~2015年总氮年均值在1.35~2.81 mg/L, 超标倍数在1.70~4.62, 表明柴河水库已存在富营养化危机。2011年柴河水库总氮年均值最大, 为2.81mg/L, 2015年总氮年均值最小, 为1.35mg/L, 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 (图1, 2) 。

柴河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37.71~38.51之间, 均为中营养程度, 基本持平。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

3.2 柴河水库中总氮水期、月变化情况

柴河水库枯水期、丰水期峰值出现在2011年, 为3.83mg/L、3.20mg/L;平水期峰值出现在2013年, 为2.70mg/L。柴河水库丰水期总氮小于平水期, 这可能与丰水期处于雨季, 水库水量增大有关。“十二五”期间总氮枯、丰、平水期变化见图3。

由图4可以看出, 2011~2015年总氮的月均值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4月, 为3.83mg/L, 超标6.7倍。柴河水库中总氮呈波浪形下降趋势。

4 总氮超标原因分析

(1) 柴河水库的供水源主要是柴河, 柴河在汇入的过程中携带了沿途的生活、生产废水, 容易造成氮、磷的富集。

(2) 水库水质流动缓慢, 自净能力较差, 容易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聚积。

5 对策和建议

5.1 做好水库上游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柴河流域城镇人口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加强排污沟的导引作用, 尽量避免对柴河造成径流污染。加强直排或间排柴河的工业污染源管理, 要求治理达标后排放。

5.2 加大农村面源治理力度

由于水库的水大部分来自于地表径流和降水补给, 因此水库周围农田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周围村庄畜禽养殖对水库的水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大力提倡绿色农业, 减少耕地中农药及化肥施用量;提倡禽畜规模化养殖, 加大禽畜粪便利用力度, 严格禁止禽畜粪便随意排放;充分利用有机肥料, 减少化肥使用。

5.3 完善水质监测, 合理使用水库水域

重视水库的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人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利用行政手段科学地进行管理, 科学合理地实施渔业, 对以生活饮用水源为主要功能的库区, 严禁网箱养鱼、肥水养鱼, 提高柴河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 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适时对水库底泥进行清淤, 降低水库富营养化几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S].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十二五期间民生制度保障 篇3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障就业,“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淡化了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下一个五年,国家将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此外,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对劳动力实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层次。

医疗保障

医疗问题历来也是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据介绍,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经累计权益到7000多亿元。全国城乡已经有超过12.5亿的公民被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中,其中包括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加快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初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增加到8亿张以上。筹划安排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并且逐步缩小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稳定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极力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也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在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政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乡居民的门诊统筹,把那些常见病、多发病也纳入到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扩大群众的受益面。比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大病费用的比例和统筹基金的统筹限额,并且逐步缩小跟城镇职工待遇水平的差距。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透露,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

养老保障

近年来“银色浪潮”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民政部统计,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势在必行。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将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将无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全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朝着城市街道社区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县(区)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区市有多所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40%、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迈进。

教育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也将完善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住房保障

历来饱受争议的住房保障也将在“十二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2011年-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2011年将继续建设680万套保障房,2012年要建设620万套保障房。

从1995年开始的“安居工程”到1998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到2007年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虽历经十余年仍然发展缓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必须要将约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欠账还清。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日前表示,房地产高暴利时代结束,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新的投资热点,“虽然回报率不高,但政府能保障其本金的安全。”

“十二五”期末,全国6.6%左右的城镇家庭可享有廉租住房,5%左右的家庭将享有经济适用住房,10%左右的家庭将从公共租赁住房和改房政策中受益。如果加上其他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和退税)受益群体,5至10年后,预期将有30%城镇家庭可能享受到住房保障。

实际上,经过不断摸索,保障性住房的类型细分和实际操作也日益成熟,这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目前,除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业已成型的品种外,公共租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也在跟进。另外,土地政策的倾斜和多渠道资金的支持也将随之而来。

“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 篇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进一步增强全乡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消防安全状况根本好转,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使消防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贵州省消防条例》、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厅《贵州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精神,党委、政府决定启动全乡“十二五”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规划如下:

一、xx乡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1.我乡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消防事业随之调整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从当前义务消防队所担负的职能来看,我乡义务消防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消防工作的重点领域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消防队伍的任务要从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向以处置抢险救灾、突发事故等抢险救援为主进行职能转变。同时,对消防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以及相关的设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乡消防工作有一个新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我乡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可或缺。长期以来,我乡消防事业的工作重心在城镇,对农村重视不够,这也是近几年农村消防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我乡未来几年的消防工作要着重加强农村的消防事业,加快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消防队和专兼职消防队员的数量,加强农村消防设备的更新换代,真正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消防防护体系。

3.建设“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乡消防工作积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党委、乡政府提出了建设“平安xx”的口号,其主旨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社会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然而,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乡的火灾形势也十分严峻。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我乡消防安全责任不够落实,消防基础落后,消防装备不能够适应现代火灾扑救需要等深层次问题。

这就要求乡的社会消防工作要快速发展,加大配备救援装备的力度,提高救援装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将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防患有力、救援有效的队伍,真正使之成为一支集灭火战斗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群众救援、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二、“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乡消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统一布置,遵循现代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的客观规律,按照乡党委建设“平安xx”的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主线,以建立健全我乡综合防灾救援体系和预防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动力,全面提升消防工作水平,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我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消防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消防事业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立足于xx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实际需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要求,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林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火,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公共消防政府负责、企业消防企业负责、区域消防区域合作联建共享、行业消防行业统筹联建共享的消防体系和消防体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2.注重整体和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

一方面要立足于消防事业的实际需要,注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统筹排布全乡的消防力量,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另一方面要以抢险救援工作体系为重点,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消防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消防综合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原则

按照政府为主导,其他投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模式来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的消防事业发展,将消防事业发展投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明确,政府、企业、区域、社会各方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有力,工作到位的消防建设推进体制,形成公共消防政府分级负责,积极探索消防事业发展融资渠道的社会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和途径,力争做到消防建设的科学化、集约化、合理化和适度化。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十二五”消防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包括水上、陆地、空中于一体的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火灾防御体系,全社会对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的抗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具体目标

——坚持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防人员的增加、消防设备的配置与消防规划相一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增加设备、人员、公共设施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节约利用水、电、土地等自然资源。高度重视消防信息网络的建设,以信息服务为纽带,实现软件无线调动、网络调度、统一指挥、互相配合,调度指挥系统最终达到“一体化设计、多信息融合、多部门联动”实战管理目标,着力提高火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人员训练、设备配备、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上为建设“平安xx”奠定坚实基础。xx各地产业结构、生活环境的差异必然要求消防工作也要与之相适应,切实建设一个平安的xx。

——从灭火救援的实战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重点解决消防水源不足、消防装备量少质差以及消防队点稀少等影响消防灭火救援能力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镇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要制定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派出所要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形成灭火、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

——消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快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提高灾害的监督管理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共享能力,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为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指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构筑一个突发灾害救助体系。

三、“十二五”消防事业规划的重点领域

(一)促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消防水源的建设

随着小城镇建设开发和通乡通村油路的建设,各类建筑会随之增多,应同步建设消火栓等消防基础设施。鼓励农村地区建设消火栓。消火栓不足的,要充分利用水库、河道修建消防取水口。供水部门应结合管道的扩建、改建或更新,保证消防给水管道水量足、压力足,满足消防供水要求。乡政府所在地应修建公共消防蓄水池,水井等消防设施;建筑施工单位也应积极修建本单位消防蓄水池、水井等储水设施。突出加强消火栓的建设,城乡道路按国家要求每120米设置1只消火栓;住宅区道路每80米设置1只乡政消火栓;道路十字路口在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消火栓。对于新建设(改建)的住宅区,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建设。

2.加快义务消防队建设

要根据xx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把消防队建设纳入城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使消防队建设辐射至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消防救援格局,形成消防救援网络体系。消防队建设应按照街道5分钟、50户以上自然寨8分钟、其他农村地区15分钟的要求,进行建设。根据不同村寨的规模确定消防队伍人数,保证救援力度。

(二)完善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乡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抓好城乡(镇)消防规划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同步实施;并根据总体规划一并实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新城镇(街道)建设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同步抓好《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做到一步到位。农村的消防规划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抓好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安全布局等规划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消防装备现代化程度

要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十二五”期间的消防装备,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配备。具体应根据我乡的产业结构和火灾特点有侧重地落实配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消防责任体系建设

乡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04〕4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把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各单位的消防责任制和各重点协作区的联防联建共享消防体系的责任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切实可靠、不留死角、高效运作的责任体系。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义务消防队力量的建设。

乡人民政府对不符合城乡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要限期搬迁;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派出所要加强本地区的消防监督工作,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研究本地区火灾特点,掌握火灾规律,提出针对性措施和意见,要充分发挥义务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

(二)保障消防资金投入,确保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区域消防建设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到位、保障有力的责任体系。乡人民政府按照我乡“十二五”期间的消防总体建设情况,加大对公共消防的投入,将公共消防投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消防投入渠道,城乡消防维护费,根据城乡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消防正常维护经费的投入;基本建设经费、消防装备经费、义务消防队经费,有计划地安排,有效支撑消防事业发展。

(三)加强消防法制建设

1.完善地方消防法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依据,分步制订符合xx实际、便于操作的相关地方消防法规。2010年制订《xx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2011年制订《xx乡消防监督简易检查规定》;2012年制订《xx乡村居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2.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消防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工作,坚决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严厉打击消防违法犯罪活动,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完善消防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以消除火灾隐患和查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为重点,严格落实公安派出所对农村、居民区和辖区授权列管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严防失控漏管。

(四)加强消防事业发展研究工作,落实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xx将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xx”。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消防事业应该更加注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好地理顺“十二五”期间xx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我乡的消防工作。

(五)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十二五”期间推进党的建设浅析 篇5

一、“十二五”期间推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一) 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必须积极推进党的

加强和党的建设, 是我党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进京赶考”, 再到“入世再考”, 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成为世界第一大党, 秘诀就在于时刻不忘加强党的建设。其中, 经历了政治上60余年执政的洗礼, 经历了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 在这些经历中, 党始终把自身的建设放在首位, 在困难中不断磨练, 终于走出一条由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与发展道路。同时, 十一五规划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明,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 应付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 实现“十二五”计划目标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看, 由于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面临着重大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阴谋颠覆现存政权之心昭然若揭, 对中国共产党也是百般诋毁, 揭露党的阴暗面, 妄图激化党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从国内形势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个领域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新问题、新矛盾逐渐曝露出来, 亟待解决, 这无疑加重了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而“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雄伟目标更紧迫、更繁重、更艰巨, 需要党和人们齐心协力的完成。因此,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为了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稳定局面,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向前发展, 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推进党的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 在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动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后, 还必须研究从哪些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 明确目标

要推进党的建设, 首先必须明确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既定目标:第一, 将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第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的素质与能力;第三, 在政策的制定、工作的落实等方面注重与人们群众的血肉联系, 继续保持与扩大我党的群众基础;第四,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紧紧围绕营造加强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总之, 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 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形式。不断提升这一形式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雄伟蓝图。通过争先创优活动, 可以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与事业观问题, 可以有效提升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发展经济的能力, 可以培养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可以推动党的作风的转变,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效果, 进而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搞好十二五期间的工作, 就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面下功夫, 通过学习,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把理想信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转化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转化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技能, 转化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感, 转化为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觉悟的行为。

(四) 加强党的建设关键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 是体现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最直观的部分。如果党的基层组织涣散, 组织性、纪律性不强, 必将导致党群矛盾多发,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难以及时反馈, 这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而且还有可能动摇我党的群众根基, 是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因此, 必须重视基层党的工作,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具体而言, 在制度上, 要规范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制度, 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都纳入到规范治理的正路上来, 加强党组织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建设。在人才素质上, 可以以争先创优活动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 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与教育, 并积极引入新鲜血液, 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

总之, 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任务是密不可分的。在“十二五”期间, 只有积极推进党的建设, 才能把党建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把党建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源, 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使党的各县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为“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秋玲.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教育事业“十二五”新跨越[J].宁夏教育, 2011, (1)

十二五期间 篇6

1 苏州市土地利用特点分析

1.1 农用地比重较小

苏州市经济发展迅速, 总体开发强度较高, 而且拥有太湖大水面。相比而言, 农用地面积较少,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56%, 其中耕地为其主要地类类型。2010年, 全市耕地面积239911.7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9.13%。

1.2 耕地面积减少较快

苏州市耕地面积从2006年初的245345.31公顷减少到2010年末的165594.43公顷, 减少了79750.88公顷, 年均减少15950.17公顷。

1.3 建设用地扩展较快

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GDP从2006年的5457.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28.91亿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 建设用地也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从2006年初的166990.21公顷, 扩大到2010年底的233822.43公顷, 增加了40.02%。

1.4 土地利用效益提高

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耗地率由2006年的32.04公顷/亿元, 降低到2010年的25.33公顷/亿元, 比南京市低8.93公顷/亿元, 土地利用效益位列全省前两位。

2 苏州市“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土地利用监管问题

2.1 供需严重失衡, 用地矛盾进一步加剧

根据供需平衡分析, “十二五”期间, 建设用地供需缺口在14483.7公顷左右, 是全省13个地级市中供需缺口最大的, 矛盾十分突出。当前土地资源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要素, 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土地刚性需求短期内无法削减。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将着力发展新产业, 新建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城, 建设区域一体的基础设施,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 其他惠民项目也将逐一落地。这表明投资拉动仍然是重要的增长模式, 用地需求仍呈扩大之势。

2.2 基本农田保护率过高, 保护压力大

根据《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苏州市在规划期间需要保有207453.3公顷, 而2010年苏州市实有的耕地数量是165594.4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已远大于实有的耕地数量, 两者的比例为125.28%。按照相关规定, 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确属必要时, 可将水土条件良好的可调整地类划入保护范围。由此可见, 苏州划定的基本农田中有相当数量的可调整地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苏州市耕地保护的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 随着新增建设用地量的增加, 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在基本农田保护率如此高的情况下, 占用基本农田也是无法回避的。

2.3 县域经济活跃, 违法行为趋增

苏州市下辖五个县级市经济实力雄厚, 均列全国百强县前十位, 县域经济与园区经济已成为支撑苏州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活跃的县域经济对土地的旺盛需求与用地指标的紧缺依旧是今后土地利用上的主要矛盾。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4.7%, 但用地指标却仅为全市的47.5%。由于下达的用地指标向市区倾斜, 且苏州市域内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资源匮乏, 导致县域“双保”难题难以破解, 经济利益又催生违法用地行为。同时市域内产业布局与分工的不同, 再加之一些乡村远离市区容易成为监管薄弱环节, 造成县域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反弹。

2.4 城乡统筹迎来压力与创新并存的新阶段

按照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2011年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提升年”, 将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 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2011年苏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重点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的试验。由于苏州市城乡统筹由试点转向全面铺开, 要重点防止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 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 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因此,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成为破解重重压力的唯一选择。

3 苏州市土地利用监管对策与建议

3.1 稳步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内部挖潜

农村土地整治是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破除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一个重要的平台。要在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坚持“拆旧”和“建新”并重、“用地”和“复垦”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 适度扩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 通过综合土地整治,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 借助建设用地的空间置换, 缓解苏州市土地供需矛盾。要对全市域内企业破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开展拉网式清查, 大力开展工矿废弃地整理工作, 充分利用存量土地,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3.2 适度调减苏州市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由于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指标是以变更调查的数据为基础, 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各地资源禀赋的基础分解的。根据苏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 下达苏州市基本农田保护的指标已经是现状耕地面积的1.25倍。基本农田保护的调控指标超出了苏州市耕地保护的能力, 既不利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落实, 也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过度的约束。在现行的制度背景下将会加大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因此, 建议在将来的规划调整中适度调减苏州市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指标。

3.3 建立土地监管前置机制

督察前置是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违法用地发生的有效途径, 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督察前置机制就是坚持预防为先的措施, 做到早巡查、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降低执法成本, 把违法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采用“3S”技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发挥监测点作用, 充分利用基层土地管理所、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等人员形成的土地违法行为报告机制, 提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覆盖面, 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提高预知风险, 发出警报[2]。

3.4 农村居民不动产权市场化

农村产权的模糊性与无法进入市场自由流转是城乡差距的重要特征, 以此为根源引发的一系列诸如土地违法征用、农村群体性事件等已成为社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的障碍。应吸收借鉴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中的经验, 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谋求农村资产的合法有序流转, 破解当前城乡统筹瓶颈, 保障农民利益, 维持社会稳定。

3.5 建立社会监管体系

根据欧洲、日本和美国环境监管的经验教训, 没有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在内的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环境目标难以实现。借鉴环境监管中成立的第三方监管, 建立土地社会监管体系。它是指独立于政府与行政行为相对方之外的具有较强组织性、自愿性、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共利益, 能更好地调整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冲突, 实现两者利益的平衡, 有利于土地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同时, 由于第三方的介入, 使土地监管更具有效率性、公正性、专业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大大降低了土地监管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志刚, 王青, 赵小风, 等.中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 2010, 32 (7) :1387-1392.

十二五期间 篇7

2012年8月, 从山西省环保厅了解到, “十二五”期间, 山西省将投资1080亿元用于污染物减排工程、区域环境安全综合整治工程等环保重点工程。

据了解, 山西省环保“十二五”重点工程包括焦化废水污染控制工程, 矿井水深度治理及废水资源化、电厂废水深度治理、化工生产废水回用工程, 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 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脱硫、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硝示范工程, 有色金属行业硫酸尾气治理工程, “四气”替代工业企业燃煤、“四气”替代生活燃煤工程, 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改造工程等。

(摘自数字水泥网)

十二五期间 篇8

《实施意见》将国务院提出的内河水运发展6项主要任务细化为8项重点工作,并根据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内河水运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内河水运建设和发展目标,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中游荆江河段(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治理、下游€Ha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两大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

二是加快其他高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和珠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网全面或基本达到规划标准,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60%达到规划标准。

三是加快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重要港区建设。加快老旧码头的加固改造和港区功能调整;实现高等级公路或高速公路与内河主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主要港口向货物中转基地、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发展,逐步建成综合货运枢纽。

四是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内河客船、危险品船等重点船型的标准化、系列化,其他船舶的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内河船舶的平均装载量达到800载重吨,其中长江干线船舶的平均装载量达到1 600载重吨。

五是着力提升航道及其设施的养护和管理水平。制定实施《全国航道管理与养护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开展内河航道定级或重新评定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改造,健全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强化内河航道行政执法。

六是着力优化内河水运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继续推进内河航运的公司化经营;完善江海直达、干支直达、江海转运运输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集装箱、大宗货物的水铁联运;鼓励港航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是着力提高内河水运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内河水运安全监管、应急处置及治安防控能力建设,建成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搜救体系;制定内河防污染、水上搜救和航道保畅等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八是着力构建绿色内河水运体系。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内河水运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运营全过程。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重点地区建设船舶溢油和危险品应急基地,力争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达到一般水域100 t和重点水域200 t的清污能力。

街道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9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街道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完成税收1.11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属地税源为首要目标,以马山国际城市综合体建设为重要抓手,结合区街特点,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利用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全处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及时掌握招商信息,着力引进一批资源占有率低、税收贡献大的优质企业。其中,,我街道荣获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一等奖” 和“经济发展鼓励奖”。

(二)基层党建稳步推进

街道党工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持续抓党建、强基础、转作风、促发展。党工委班子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一岗双责”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干部问责制,扎实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对腐败行为的预防和惩治,以良好的党风聚民心、促发展;积极推进社区党建示范点创建,打造“党员志愿活动室”、“连心服务卡”等服务品牌;认真抓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围绕目标责任书,深入开展“五抓五送”、联系帮扶工作,以“三有两评”、“五抓五送”和“党建指导员驻企服务”活动为抓手,着力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上水平。

(三)社会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社区软硬件设施大力提升。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扁平化、信息化管理,年12月,我街道将辖区内6个社区撤并为3个社区,通过资源整合,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其中,腊树园社区和大观亭社区均实现了办公用房的改扩建,办公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二是民生工程硕果累累。“十二五”期间,我街道新增就业4500余人,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0余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余人,对200余人进行了再就业培训;低保金累计支出2300余万元,低保覆盖面达3.9%;享受廉租房补贴家庭94户,享受实物配租家庭68户;为14例白内障患者申请进行了免费复明手术; 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及时维护城乡医疗救助平台,审核上报大病医疗救助13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6万余元;201人享受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发放救助资金8万余元 ;40名精神病人享受用药补贴,补贴资金16万余元。三是文明创建初具成效。在我市积极争创 “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我街道多措并举,在全面加强日常清扫保洁管理的同时,集中整治小街小巷小区的“三乱”现象,辖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改观。各社区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争当文明市民、共建美好家园”知识讲座和“文明之星”评选表彰等活动多形式广泛宣传文明创建,大大提高了居民对文明创建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和文体队伍作用,以春节、“六一”、“七一”、“八一”、中秋、重阳等节日为契机,举办了“幸福大观、和谐家园”迎新书画展、“迎新春送祝福送春联”活动、“新春祝福送军营军民共叙鱼水情”、“颂高歌 迎端午”、“党群同乐庆七一 唱响美好中国梦”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开展送电影进社区60余场,极大的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十三五工作规划

展望“十三五”,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但也是我们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街道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进一步坚定信心,准确定位,认清经济形势,珍惜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将发展经济作为街道中心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一是强化服务理念,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对在手信息实行跟踪服务,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以促进企业早落地、早投产、早出效;二是结合区街特点,充分挖掘和整理辖区内的老旧厂房、办公楼及深厚的文化资源,完善招商引资平台,发展楼宇经济,力争在新兴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有所突破;三是继续发扬街道协税护税的一些好的做法,进一步调动全处上下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认真分析税源结构,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二)全方位加强社会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实施好民生工程,将民生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大众创业,加大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居民充分就业;严格政策把关,实现低保评议常态化,真正做到应保尽保,提高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完善考核和奖惩机制,强化计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督查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创“平安街道”为目标,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创新普法宣传的形式,扩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大观亭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热北巷等重点区域的改造步伐,全面加强矛盾隐患排查和反馈,争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加大对重点对象的稳控力度,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探索党工委运行机制,完善党工委议事规则,切实增强工作合力,促进决策民主科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大力加强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合理整合资源,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指导,深入推进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工作的.开展,指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好“三有两评”、“双比双争”活动,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整体活力。

十二五期间 篇10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城市非就业居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居保”),以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城居保制度发展迅速。

1.1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截至2014年底,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1451万人;比2009年增加13241万人,年平均增长11.5%。

1.2基金收支快速增加,基金结余率持续下降

基金收入、基金支出与累计结余分别从2007年的43亿元、10.1亿元和32.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86.6亿元、971.1亿元和987.1亿元。当年结余率从2007年的76.5%快速下降到2014年的12.90% (见图1)。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3享受医疗服务的人数与报销比例均不断增长

2014年,城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待遇41640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34257万人次,年平均增长41.3%。其中:享受住院待遇280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2124万人次,年平均增长32.8%。城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均门诊就诊1.2次。2014年,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70.9%,比2009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总体来讲,目前城居保制度在广度上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制度的深度(补偿水平)和宽度(服务范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保障制度功能评估的分析框架,对城居保的功能发挥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

2“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功能评估

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资金筹集、风险集合与服务购买 (WHO 2000)。任何一个国家实施的政策都通过影响健康保障制度的上述三大功能,来动员足够的资源提供基本卫生服务,降低公众在支付能力上存在的不平等,为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的社会成员提供财务保障,避免其陷入贫困(Gottret and Schieber 2006)。

2.1对资金筹集功能的评估

健康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是指卫生系统从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其对于动员足够的资源为基本卫生服务筹资以及公平有效地收取费用都至关重要。

2.1.1充足性。足够的资源是相对于待遇水平而言,二者之间应建立精算上的联系。但目前我国对于城居保报销的待遇水平主要是由行政来确定,并没有建立与之相联系的精算机制。比如,制度内报销率由2013年的64%和2014年的71%提高至2015年的75%,在筹资上则规定2015年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均380元,居民个人缴费提高至人均不低于120元。这种方式强化了政府行政功能,弱化制度自身调节功能,造成地方政府之间某种程度上存在福利竞赛与保险福利化的现象,制度可持续性堪忧。

2.1.2公平性。现阶段城居保资金筹集方式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累退性个人筹资。目前个人按人头定额缴费,无论家庭收入状况如何,都是固定缴费制,不与收入关联。二是累退性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按人头配套,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三是公共财政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参保诉求。虽然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已经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其在享受报销待遇方面尚存在较多的制度障碍。由于不能实现属地参保,流动人口“有保险、无保障”的矛盾较为突出。

2.1.3有效性。一是筹资分类复杂。居民缴费标准繁多,补助标准不一。这进一步带来以下问题:增加经办部门鉴定区分人群、按类登记缴费的工作量;加大财政部门分类统计、结算补助等工作的难度;在鉴定困难人群时容易产生分歧、引发矛盾;往往根据学生入学情况、低保、残疾等不同类别,分别由教育、托幼、民政、残疾人联合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等部门负责收缴,责任的分散导致执行力弱化和效率低下。二是近乎固化的静态。即定额筹资,这一定额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医疗费用不断增长都无关系,与按比例筹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滞后、频繁的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制度调整空间有限和不受欢迎两个方面。

2.2对风险集合功能的评估

风险集合是指把筹集上来的资金集中管理供大家共同使用。这一般被称为健康保障制度的“保险功能”,最主要的目的是大家一起来分摊由疾病带来的费用方面的风险。

2.2.1保障水平。以共付机制为例,尽管需求方分担一定的费用可以帮助其有效地使用卫生保健服务,但使消费者自己支付部分费用,并未达到保障的目的,即将风险强加给了想转嫁风险的消费者。即需求方费用共担是累退的融资,可能成为穷人或低收入群体获取医疗保障服务的障碍,低收入的群体在制度中获益更少,高收入群体则获益更多。这个问题目前在城居保中表现得很突出。由于缴费很低,城居保集合的基金非常有限,且通常都规定了很高的共同支付比例,因而很难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对于低收入居民更是如此。由于支付不起自负的那部分费用,有的居民只好选择放弃就医。因此,需要在防止过度使用医疗服务和防止风险扩散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见图2)。

近年来城居保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基本达到70%左右,支付限额大体达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但应对灾难性医疗费用的止损机制缺失。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比如,新加坡1990年引入Medishield,帮助个人解决因重大或长期疾病所引发的灾难性医疗费用。墨西哥建立巨灾医疗基金(FPGC),由联邦政府管理,提供引起灾难性医疗费用的专科医疗服务。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障计划也建立了止损条款。

2.2.2受益公平性。城居保受益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需求与收入情况不匹配,一个人收入越低,对服务需求可能越高。调查数据显示,低收入群体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卧床率等指标都相对更高,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高。二是服务利用与收入情况密切相关。收入越低,未就诊比例越高。一些地方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的情况分析显示,高收入与低收入组相差达6-8倍。三是因病致贫。灾难性医疗支出家庭比例,高低收入组相差近20倍。

2.2.3基金管理。从风险分担的效果角度考虑,统筹层次越高越好,但目前我国城居保基金管理主要以市县为统筹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弱化风险分担效果,增加管理成本,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不同地区间医疗服务可获得性的不平等。城居保还面临与城镇职保、新农合的统筹与衔接问题。一些参保者可能经历身份变化,如从失业者变成就业者,城居保需要与城镇职保之间有顺畅的衔接。此外,与新农合整合的逆向再分配效应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城乡医疗需求、收入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两个制度的合并有可能造成城镇居民整体上享受更多的报销服务。

资料来源:Kornai J,Eggleston K.Welfare,Choice,and Solidarity in Transition:Reforming the health sector in Eastern Europ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3对服务购买功能的评估

购买服务是指向公共或私营卫生服务提供者获取服务的机制。战略性购买服务是提高卫生系统绩效的核心机制,支付方式是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因而也是完善医保制度的核心议题。

按服务付费会鼓励过度使用医疗服务,卫生服务提供者将诱发需求,而按人头付费和某种程度上的工资包干则鼓励减少医疗服务,并可能带来风险选择,因此,这两种极端形式的某种结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一些健康经济学家已经强调了中间水平的卫生服务提供者费用共担(通常叫做混合支付)的好处。通过支付者和提供者之间分担风险,混合支付可以鼓励卫生服务提供者尽量控制开支,同时又可以避免完全由提供者共担所导致的服务减少和风险选择。图3总结了同卫生服务提供者费用共担水平相关的激励权衡。当卫生服务提供者费用共担水平上升,费用控制的激励也上升,这使得医疗服务的效率提高,但同时使得风险选择与限制使用医疗服务的激励也相应增强。极端的情况是,按服务付费可能导致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浪费和供给诱导需求,但是纯粹的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可能导致怠慢或减少必要的治疗。

目前很多地方开始实行总额控制(预算管理)办法,采取复合式付费方式。有的地方针对不同付费方式的利弊采取管理措施,比如单病种定额弹性结算、按病种分值付费等。但被动购买服务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给财务保障和卫生服务的效率都带来挑战。

第一,医疗服务购买机制不完善。一是购买者谈判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影响购买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于统筹与风险集合的层次太低。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集合,医疗保险部门就缺乏对卫生服务递送的控制力,和卫生服务提供者谈判时就缺乏优势。另外,分割的制度还可能使不同的卫生服务或递送机制面临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激励机制,这也进一步扭曲了卫生服务市场。二是支付机制存在缺陷,难以控制费用攀升。目前按服务付费仍然是对医院卫生服务的主要支付方式。这样,即便采取了起付线、封顶线和共同支付等需求方控制措施,但由于供给方控制不力,卫生服务提供者也仍然有很强的提供不必要卫生服务的经济激励。

第二,与医疗服务体系的互动不足。一是没有涵盖门诊或对门诊补偿不足。虽然很多地区开展门诊统筹,但其影响力相当小。比如一些地方以人均30元统筹一年的门诊,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二是相对忽视社区卫生服务。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初级卫生保健,因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初级卫生保健能够显著改善卫生绩效,并抑制医疗费用。此外,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也是应对我国疾病谱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的重要手段。

资料来源:Kornai J,Eggleston K.Welfare,Choice,and Solidarity in Transition:Reforming thehealth sector in Eastern Europ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鉴于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十三五”时期城镇居民医保的绩效,笔者建议:

3.1在资金筹集方面

要参照城镇职工筹资方式,依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筹资,提高筹资的累进性;补贴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增强公平性;简化筹资的分类,统一筹资标准;增强转移支付的力度,科学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分担机制和财政配套比例。一般性转移支付要考虑外来人口的参保诉求,应该与吸收和承载流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水平的努力程度挂钩。

3.2在风险集合方面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补偿能力和补偿水平,对大病、重病,以及因病造成灾难性支出二次补偿;建立应对灾难性医疗费用风险的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在更高的层级建立灾难性医疗费用分摊基金,使之发挥类似于“社会再保险”的功能,分散地方发生灾难性医疗费用的风险,同时减少分割的基金由于准备金要求带来的资金沉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风险分担程度,促进融资的公平性。

3.3在服务购买方面

要进行支付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与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注重与医疗服务体系良性互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家庭责任医生制度的构建,形成医保费用的“守门人制度”。

参考文献

[1]Gottret P.Schieber G.Health financing revisited:a practitioner's guide[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6.

[2]Kornai JJEggleston K.Welfare,Choice,and Solidarity in Transition:Reforming the health sector in Eastern Europ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李珍.重构医疗保险体系提高医保覆盖率及保障水平[J].卫生经济研究2013,06(06):5-11

[4]孙祁祥.朱俊生.郑伟.等.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民医保的三支柱框架[J].经济科学,2007,05(05):8-17.

[5]朱俊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比较制度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3(3):17-26.

上一篇:电化学治疗仪下一篇:监测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