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教学十篇

2024-07-28

弟子规德育教学 篇1

中职教育开设弟子规德育课程,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中职学生的基础和层次参差不齐, 学生家长重视其物质上的满足, 却疏于精神上的教导, 导致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认真学习, 互相攀比等。要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中职教育中有所收获, 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因此, 采用弟子规德育教学法, 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与技能, 又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适应社会需求, 改变教育现状, 以此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

二、弟子规德育教学法的可行性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弟子规德育教学对于今天的中职教育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 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 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 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 从而规范自身行为[2]。

三、弟子规德育教学法的特点

(一) 以身作则

《师说》中说“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师, 就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习方法, 解答疑惑的人。也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在运用《弟子规》来教育学生时要做到以身立教, 言传身教, 自己必须认真学习并做到《弟子规》所要求的, 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因为学生会“听其言, 观其行”, 如果一个教师“其身不正”, 学生就会“虽令不从”的, 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在学校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迟到和早退, 那首先我们教师就要做到。记得一个学生曾说起过, 他看到上课的老师在铃声响起的时候, 才匆匆忙忙的走进课室, 心里会猜想老师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 发生了什么事, 甚至上课的时候也会走神想这些问题。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 用心去爱, 灌溉心灵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需要最多的就是心了, 包括心情、心思、心血等等, 同时还要用爱, 包括爱心、爱护、爱惜等等。学生的心思是很微妙的, 他们会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和一个眼神, 就能读懂我们对他的心, 是真心还是假意, 无可辩驳。我们平时在课堂给学生讲授知识, 课后也要注意用心感受学生的需要, 帮助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健康成长。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 才会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 了解班集体, 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体谅, 互相支持, 互相领会的情感叫理解感。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见, 与人为善, 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学生,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力求恰如其分, 富有教育力量。对学生寄予希望, 从而使学生激发出前进的力量的情感叫期待感。学生的任何进步, 都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关。

教育若缺乏情感就会成为无水之池, 情感应成为教育和受教育之间的纽带和催化剂。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 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尊重信任,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一视同仁, 爱中有严, 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爱的情感的信念。

(三) 注重实效

时时用《弟子规》考评学生行为。首先要做到坚持每天诵读《弟子规》, 让学生在一天天的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句句“守孝悌、次谨信”中传递出感恩父母、注重小节的思想, 在一声声“泛爱众、而亲仁”中感染每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其次, 教师应该及时检查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将《弟子规》的精神落到了实处, 并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合适的评价, 以使学生把《弟子规》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2]。

(四) 将《弟子规》的内涵细化

《弟子规》的践行方式可以体现在给家长按摩、捶背、洗脚、倒水, 帮妈妈洗衣做饭, 打扫房问, 吃过饭后收拾碗筷、洗碗擦地等等。将《弟子规》细化,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弟子规》的内涵, 可以让学生将《弟子规》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真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开始时是教师“要我做”, 到了后来, 通过不断地潜移默化, 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变成了“我要做”。

四、弟子规德育教学法的探讨

(一)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的孩子不同于古代的孩子, 他觉得学的知识要和学校学的有关才肯学, 尤其是《弟子规》《三字经》即使他会背, 不懂得含义也没有用。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 古代不会背会做也可以, 身边的环境约束着你, 必须要作到仁、义、礼、智、信。可是今天的社会已失去了实践的环境, 那我们就要先理解意义, 然后去做, 而不是去背。在学习《弟子规》一段时间后, 很多学生会有意识去对照自己的言行, 但是却不能很自觉的去实践, 或者是三分钟热情, 要持之以恒的践行, 做到知行合一, 才真正是有用的学习。

(二) 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 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礼貌做起,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学会主动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 学会打电话回家给父母沟通, 学会回家帮忙家人做家务, 学习首先从我们身边小事做起。在平时看到学生行走在校园步履匆匆的样子, 很难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 真正能弯下腰去做的学生很难能可贵, 我们应该多倡导和表扬这些主动的学生, 形成一个大家一起做的氛围。

(三) 教学和文化课相结合

在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中, 我采取了一边上专业课程, 一边在课程中融入弟子规德育教学, 譬如:在课室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 我发现班上的卫生打扫不够整洁, 物品摆放比较乱, 我在上课时会联系弟子规里面讲的“房室清, 墙壁净”, 让学生注意卫生打扫的一些细节, 让弟子规学以致用, 真正落到生活里面。

(四) 教学和家长相配合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 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 对孩子的教育就越好, 反之, 在学校学的东西就打了折扣。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中, 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 对学习的内容要经常和家长汇报, 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 教学收获会更大。当家长看到孩子回家后帮家人干家务活, 了解到经典文化的深刻含义, 再加上孩子的明显变化, 家长肯定会非常高兴, 从原来怀疑的态度就会慢慢变成了支持和配合, 使我们的弟子规德育教学开展的更加有声有色[3]。

五、弟子规德育教学法的落实

首先, 要做到事理圆融、以理服人。学生天生是爱讲道理的, 最服讲道理的人。溺爱、粗暴或无原则的教育只会导致学生不讲道理。所以, 应该立场坚定、原则分明、温和耐心、智慧善巧地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学生最爱听故事, 如果把道理蕴藏到故事当中, 做到事理圆融, 道理会更易于接受。对于学生身上的毛病要帮助他改正, 就像教学生走路、学说话一样有信心, 有耐心。学习《弟子规》时, 给学生讲《弟子规》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 学生就会效法好人, 做出好事。

其次, 要惩恶扬善, 赏罚分明, 前轻后重。学生在某方面犯了错误, 应该给他指出来, 但是不要“死盯不放”, 以免导致消极情绪, 形成负面影响, 而当他在这个方面有了良好的表现, 就要及时肯定。学生受到鼓励, 会更有积极性做好该事情, 因为他想继续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这就是“惩恶扬善, 前轻后重”。这只是一般做法, 如果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当严惩的就要严惩, 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如果学生首次犯错, 教师不可坐视不理, 要依学生的特点让他记住这个错误今后不能再犯[3]。

再次,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要教育好学生, 父母、教师必须做到亲师配合, 把道理讲透, 把榜样做出来。父母教师做到了, 学生才会服气, 自己一定要带头身体力行, 不管别人做得对不对, 自己要坚持做。从小事开始, 以做榜样的心去做, 以尽本分的心去做。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不良习惯的改变常常需要经历多次教育, 实践《弟子规》要靠滴水穿石的功夫, 须千万次地穿透, 才能使《弟子规》经典变成学生自己的血肉灵动, 多在学生身上找闪光点, 让学生拾回自信, 从此进步就很快。

六、弟子规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 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 无论课上课下, 教师都同本班学生朝夕相处, 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学生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两只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 视为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教师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 敢于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 不隐瞒自己的失误, 接受学生监督;能够运用正确的教育对策, 有效地处理班级的各种问题, 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对学生能产生最直观的影响。

其次, 用真诚和爱心去打动学生。《弟子规》中的“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应该是爱学生。一位好的教师, 应具备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要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 无论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 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 均应一视同仁, 让教师的行为使《弟子规》经典变成学生自己的血肉灵魂[3]。

通过这种每日每时的现实关系,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学生就会在这方面或那方面趋向于教师。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灵魂中是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难以比拟的, 也是其他任何手段代替不了的, 因而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 也是最有成效的教育手段。要求学生勤奋学习, 教师就应该是个好学不倦的人;要求学生正直善良, 教师就应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要求学生志向远大, 教师就应该是个在平凡岗位上不甘于平凡、自强不息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 运用内涵丰富, 浅显易懂的《弟子规》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 以心灵塑造为宗旨, 从习惯抓起, 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也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 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 提升了道德修养[4], 希望通过《弟子规》这门课程的教学, 教师都能用爱打动学生, 以身作则来践行《弟子规》的要求, 真正把《弟子规》落到实处, 能够让孩子们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下, 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

摘要:《弟子规》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 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 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和升华思想意境, 从而规范自身行为。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向是技术工人和应用人才,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 但是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 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 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 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弟子规德育教学法,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教学,中职教育,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罗永惠.《浅谈弟子规与教师管理工作》 (云南省勐海县第一中学)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2.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临汾041004)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6, 3.

[3]郭向荣.《〈弟子规〉对家庭教育失衡孩子的教育意义》 (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 .成才之路, 2010, 22.

弟子规德育教学 篇2

现在许多的德育工作者都开始走出国门, 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新的、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 以促进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都有自身的发展史、文明史和国情, 其发展必须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中华民族这个拥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无数灿烂的文明,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 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 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一本指导我们为人处世规范的行为宝典, 具体列述了弟子也就是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和规范, 指导我们怎样做到仪表端庄、言行规范、礼貌诚信、孝亲尊师、友爱同学、积极进取、品学兼优……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若能将《弟子规》渗透到我们的德育工作中, 不仅能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而且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在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得以落实。

其实, 将《弟子规》渗透到我们德育工作中的想法, 也是一次偶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和教育很留心, 教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看着他们的各种观念的变化, 我们就总在想: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我们不能一味地受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而全盘否定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学习他国优秀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能丢, 而且要继承和发扬得更好, 因为它才是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所在, 尤其是在我国独生子女现象日益严峻的今天, 更要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扬好。但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记得那是2011年3月份的时候, 在一次班会课的内容选定上, 我们从学校政教夏老师那里得到一段视频, 是有关一个步入歧途的19岁少年的讲话, 他在当中多次提到了《弟子规》, 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想详细了解《弟子规》的念头。后来通过仔细查阅各种资料, 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从进入初一, 学校就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弟子规》, 这既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又让我们的孩子在言谈举止方面养成好的习惯, 更能消除我们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现象而衍生出的弊端, 同时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目的所在。于是, 我们通过多次讨论、交流、分析, 设计了一个三年规划课题——“将国学经典《弟子规》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的课题研究”, 计划通过三年的时间, 在每个阶段通过不同的内容、活动的安排, 最终达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的。

下面就把我们已经做了的相关的事情、设想及在其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 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

第一阶段:初一一年时间

初一一年时间, 让学生认知《弟子规》, 理解当中的含义。具体做法:

1.入学教育树理念, 知其文

在开学的时候, 我们对学生有一个星期的入学教育, 在当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同时要求学生熟读熟背《弟子规》。为什么要求学生先背呢?因为几百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在他年少时 (0~13岁) , 记忆力非常好, 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 牢牢地背记, 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 但是先记住, 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 有时机再反刍一样,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也在成长, 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 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记忆力强的时候, 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 没有“厚积”, 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所以我要求学生必须先会背。通过一星期的学习, 所有的学生至少已经知道我们的《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主要内容是什么, 而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背记《弟子规》了。这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了我们作为子女、兄弟姐妹、学生、朋友等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2.组织活动, 强化认知

在初一的第一学期, 我们共计划组织了两个与之相关的活动:一是《弟子规》背诵的海选比赛;另一个就是对海选获奖者进行表彰的颁奖典礼。在第一个活动中, 我们首先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比赛 (人数不限) , 然后通过初赛决出五十名参加决赛, 最后从他们当中分别决出一、二、三等奖。这个阶段时间较长, 前后大约用了两个月时间, 当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可是不辞辛劳, 牺牲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第二个活动是为海选前五十名举行颁奖典礼, 目的是对《弟子规》的宣传和升华。在这个活动当中, 我们与语文组的老师分工协作, 在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这两个活动, 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地认知了《弟子规》。

3.德育活动月强化《弟子规》, 主题班会渗透《弟子规》

在第二个学期我们进行的就是巩固、强化对《弟子规》的理解, 使学生由认知到感知。我们把《弟子规》的几部分分别以“入则孝”——常怀感恩主题活动月、“出则悌”——融入集体主题活动月、“谨”——严于律己主题活动月、“信”——求真务实主题活动月、“泛爱众而亲仁”主题活动月的形式纳入德育工作方案中, 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具有现实意义。在活动中一是要求各班以当月的主题设计班会课。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如:135班“寸草心春晖情”, 136班“我的成长, 您的微笑”, 137班“感恩的心”, 138班“入则孝——感恩父母”……学生通过主题班会课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孝与感恩”。二是每个活动月对该部分内容的翻译解释进行笔试, 通过试卷形式进行, 让我们的学生由会背到能理解其中的详细内容。三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其意。如:以此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主题活动月的明星评比、篮球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参加公益活动等。

第二阶段:初二一年时间

我们的设想是在这一年中, 通过演讲、辩论活动的开展及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创新理解《弟子规》, 并能实际践行《弟子规》。为什么在这一阶段是创新理解《弟子规》呢?因为我觉得, 毕竟时代在向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思想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停滞不前、一成不变。而且《弟子规》当中也有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 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当中有些就已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且, 学生到了初二, 其认知理解能力与初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通过演讲、辩论等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弟子规》中的内容, 也能让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三阶段:初三一年时间

这一年学习任务较重, 学生面临升学压力, 在生理、心理上都需要调整, 而在此前的两年, 学生已经对《弟子规》中的内容应该说是非常熟悉了。而且由于受到两年的熏陶, 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其中的影响, 尤其是当中的“信”“谨”“仁爱”“余力学文”等。我们的设想主要是通过讲座、咨询等形式, 使《弟子规》通过三年的时间渗透,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生理、心理、道德、学习、发展、适应等各个方面都健康的学生。

上述仅是将国学经典《弟子规》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总的来说,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 让《弟子规》中的一些优良的行为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脑海里, 使之成为学生的潜意识, 并进而付诸行动。其实要想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并运用于实践当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短时间就能做到的事, 它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传媒、多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当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 因此, 这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创新的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同时报告强调, “要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正是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德育工作者认真思索, 努力钻研, 创新思维, 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文化多元化进程日益加快, 东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磨合也在悄然进行中。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结合我国的国情等方面的因素, 人们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但只要我们能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 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意识中, 那么我们一定能在这多元文化的时代取得更好的发展。

《弟子规》与德育教学研究 篇3

作者简介:王清芳(1970-),陕西榆林人,现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摘 要:《弟子規》是对中国传统德育的总结和集中反映,强调对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此达到对学子的德育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行下,我国德育教育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弟子规》德智并重的理念对此有其超时代的研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弟子规 德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文义,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诠释了中国传统德育的经典思想。当代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实质性的推动,然而现阶段的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建设形式化的弊端,盛极一时的《弟子规》对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1 当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接受到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多元化价值取向,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匮乏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各类外来价值观的冲撞,使得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雄的示范效应逐步减弱。多数学生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集于一身,在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中产生一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兴趣爱好逐步广泛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但过于庞杂而充满诱惑的课余生活逐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科普、法治等文化领域的距离。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繁多的兴趣爱好正一步步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1.2 知识技能培养充分,道德素质熏陶不足

尽管全国早已推行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但受高考指引下的教育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实质,加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集中与技能与学历的看重,课程成绩成为中小学生以及教师家长更为关注的焦点。应运而生的是培训班、请家教、学外语等,这些元素逐步成为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至于思想道德素质却时常被忽略,更有甚者认为文化素质好就是道德素质好,以至于大部分学校在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仅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从而也使得大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劳动观念差,不讲诚信,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文明礼貌缺乏,音体美素质薄弱。

1.3 注重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但过于功利与现实

现阶段中小学生较之上一代更理性也更务实,在人生道路的规划上大多考虑较为长远,渴望在现实中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明确且强烈,但与此相伴随带来的是自身价值的过于现实与功利。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现实效应和眼前收获,而忽视长远发展和自身修养的提升,相较于对艺术的感悟、对修养的提升以及对文化的领悟,某奖项的获得、成绩的排名或者某荣誉的取得更具诱惑力和鼓动性。

2 《弟子规》对于当代中国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2.1 “入则孝”——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弟子规》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强调对感恩之心的重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乃至以后的修身养性无不伴随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对父母心存感恩是对社会对他人心存感恩的基础和起点。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会明白如何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才能更准确的定位自己,才能更坦然的面对人生和命运。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在如何感恩方面进一步强调了身为子女理应有的行为规范,更重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养成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习惯。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坚韧不拔。反观现今大部分学生对父母少有心存感恩,行为方面也疏于礼节约束,对父母颐指气使,骄横无礼,静则冷眼旁观,动则吵闹抵抗,完全将父母养育之恩抛之脑后,与儒家思想行为规范完全相悖,如此发展下去,纵然学生文化成绩如何优秀,技术水平如何高超,因没有心存感恩,自私自利之心都将导致其无法在社会上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2.2 “出则悌”——培养学生尊重之礼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得体的举止仪态,在生活中对长辈,对朋友做到尊重有礼,温文尔雅,礼貌得体。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只有尊重他人,懂得礼让,懂得为他人考虑,才能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现今大部分学生为家中掌上明珠,父辈的关怀,祖辈的宠爱逐渐让学生淡化了长幼尊卑,礼让谦逊的意识,对长辈没有应有的尊重,对他人没有过多的关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与人交往出现障碍。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理解、相互礼让、团结共进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

2.3 “谨而信”——培养学生诚信之习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弟子规》明确提出讲话首先要讲求信用,不能心存欺诈和不可讹传乱语,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学生的处事准则。同时“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进一步要求学生明白对于尚不确定的事情不轻易许诺。《弟子规》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自在学生人格最具塑造性时期就把此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约束,以形成一种“自觉自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太多的欺骗与伪善,这些社会习气也逐步侵蚀校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骗人等等,这些行为完全违背诚信的约束,在校园中却似乎已习以为常。诚信缺失,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作为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如果不讲诚信,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对社会未来的进步都将带来无法设想的后果。

《弟子规》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德育,其中德智并重的理念时至今日仍有其超时代的价值,“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其寓德于行为习惯的理念值得在当代德育工作中推行。当然《弟子规》中的思想也有一定封建思想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毓秀.弟子规·龙文鞭影[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 史文政.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弟子规》的德育方法 篇4

《弟子规》是我国蒙学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弟子规》在德育方法运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当今的青年德育实践从中吸取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全球化与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不但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层面给我们带来挑战。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荡,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在青年们面对这些问题不断鉴别、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面临着意识层面价值选择的混乱,从而没有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我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灌输而忽视了德育的疏导,并且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导致了德育效果不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全面的德育目标、立体的德育内容和灵活的德育方法,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探析《弟子规》的德育方法,研究《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启示,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作为童蒙读物,《弟子规》独具韵律,使孩童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其中“”、“定”押去声韵。又如“朝气早,夜眠迟;老易知,惜此时。”,其中“迟”、“时”押上声韵。韵脚的转换使文章具有传统诗歌的乐感美,便于朗读和背诵。语言亲切,简单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并且作为道德启蒙读物,《弟子规》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从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语句入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辄净手”,这些句子意思浅显,在日常生活也碰到的多,对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又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引用了典籍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这些句子在儿童生活中耳熟能详,有利于儿童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这种灌输与言语疏导相结合的德育方法。我们以往的德育方法仅注重一味灌输具体的思想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单一的灌输从根本上削弱了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只能使被教育者口头上信服,达到虚假的德育目标,具有滞后性,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德育的需求。我们对灌输的理解必须做出转变,对灌输方式的运用也应该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坚持灌输与言语疏导的统一,应以灌输客体为中心,在充分考虑灌输客体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上,借鉴《弟子规》中通俗而不庸俗的言语疏导方式阐述道德理论,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客体,建立主体与客体平等的对话与情感沟通,使受教育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

二、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感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其道德品质并且使之得到升华与提高。《弟子规》运用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法进行教育,使其德育过程中道德理论的传授与双方情感交流同时进行,进而达到德育的目标。《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生长在同一地球之上,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因为东西小而私自隐藏,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会因此而伤心。《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又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双关的文学修辞,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式。将感性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情感之中,对受教育者能起到一种独特的感化与教化作用。教育者应当树立“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的观念,在尊重青年认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感性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这种德育方法的运用中应当注意,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教育这一媒介与受教育达成双向的情感交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不再禁锢于书本中,而是内化于受教育者内心,达到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统一。良好的感性教育可以使青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有利于感性教育的情境,并且应淡化职业角色,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建立于受教育者教育者真诚平等的对话,将德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从而发挥更大的德育功效。

三、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德育是道德伦理的认知向道德行为习惯升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双向的运动过程。《弟子规》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教育青少年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以巩固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知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道德教育领域中也一样,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道德理论,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道德认识。受教育者产生道德认识,并且内化为道德情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道德实践锻炼来展现,例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此句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即只有“知行统一”才能使人达到自身德行修养的目标,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中“力行”,即实践锻炼,如果只是一味的研读典籍中的人生道理,而不能把所学的人生道理与知识用于实践,自己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得浮华习气,最终将不成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会导致人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行事,做出不符合伦理纲常的事来。而在这里,《弟子规》运用反问的句子,阐述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塑造来源于实践的修养锤炼的道理。实际的道德锻炼能够促进人的知识和道德品质的改变。又如“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来源于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目,且为“文之首”。也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必须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修炼,对道德准则能自觉遵循,认真履行,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弟子规》更是从实践行为中最细小的部分对孩童提出了道德行为准则,如“凡出言,信为先”是教育孩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诚信为先,“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诚信待人,借人东西及时归还,别人来借东西,有的话不要吝啬。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道德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实践锻炼能使有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践锻炼也是道德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避免单一地灌输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应该更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在德育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良好结合,使德育过程寓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学习或探索之中。实践锻炼不仅巩固了道德知识的教学成果,更能促进青年道德技能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者在运用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时,为了避免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偶尔存在,应该开展日常道德规范的训练。教育者应尝试借鉴《弟子规》中对青年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道德规定,使青年懂得从生活细节中日积月累地积累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产生进取之心,不断自我认识自我省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弟子规》十分重视孩童的自省,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学习,在不断反思中成长,例如“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是教育孩子们要见到别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立刻去学习,即使与之相距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也就是说要求受教育者能时刻以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规范,自动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又如“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则警。”是指看到别人的恶劣的品行,要即刻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也有这些道德品质上的瑕疵,要立即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时刻警惕。这是要求受教育者自省自查道德品质上的缺失,将道德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是教育孩子当自己的道德品质、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迎头赶上。也就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当自勉自省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产生信心,不断自我鼓励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当今我国青年思想教育,应当积极提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育活动只是外因,永远无法代替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所说的“不教育”可以理解为自我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不断自检自省自勉自励,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做到把道德融入思想灵魂,内化为道德理念道德情感,增强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的过程,也是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扬的表现。受教育者必须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弟子规》文如其题,阐释的是弟子如何在漫漫人生中树德立命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而这种规范与准则并不是以单一而冰冷的方式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循循善诱,将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讲述的是作为兄长要爱护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间和睦相处,“孝悌”之道才能尽在其中。这句阐述了“悌”之道,也就是兄弟之间如何相处的准则。《弟子规》将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细微之处,却并不是单一而生硬的强加于孩童,而是通过价值引导的手段,循循善诱地使受教育者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谊友信这样的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规范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引导片面强调规范,教育将变得空洞而无力;忽视规范,引导也将失去其目的和意义。坚持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能够使受教育者明确规范、守则、章程、制度的,通过教育者积极的引导,使其遵守教育者设定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应当注意的是,道德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结合必须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道德规范必须是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不能以封闭、禁锢受教育者的思想为目的。而价值引导应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使其能够接受并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不违背自主意识。

弟子规德育教学 篇5

一、置身国学环境, 营造感恩氛围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 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彰显国学气氛, 我们制作了扇形的KT版块, 包上古色古香的蓝印小花布, 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内容, 供孩子们时时刻刻观看、阅读和学习。如“娃娃家”墙壁上, 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理发店”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盥洗室里面贴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在我们的布置下, 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定时在一些环节和孩子一起朗读, 并不定时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认一认, 孩子们在游戏、午餐时间、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同伴一起指指读读墙壁上的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被孩子们所关注。教师要时刻思考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处处以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对照自己, 做好孩子的表率。比如, 要求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自己首先要每天很主动地和孩子问候,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礼仪, 要求孩子衣服整齐, 坐要坐端正, 自己也要首先做到。一日生活中有时会让孩子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无论事情大小我都会对孩子说, “谢谢。”接到来自老师的谢谢, 做事的孩子心情是愉悦的, 做事更积极了。其余孩子也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时候也不忘相互说声谢谢, 脸上还露出满意的微笑。久而久之, 孩子们知道别人帮助了你要知道感恩谢恩, 感恩意识也初步形成。

二、随机学习经典, 萌发感恩情怀

弟子规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理解其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随机抓住生活或学习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们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语言活动《贪睡的太阳宝宝》中借以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 “不要贪睡”, 我想起我们《弟子规》中刚学的一段话, “朝起早夜无眠老易至惜此时”不正是讲得这个道理吗?我们已经学过这段话, 但孩子们并未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那时刚好是冬天, 有几个孩子经常会很晚入园, 家长反应早上孩子怕冷不肯起床。于是我问孩子们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贪睡的道理, 我们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帮助太阳宝宝和班上几个晚来的小伙伴呢?孩子们一听立刻对着太阳宝宝读起了弟子规中的这段话, 可谓是恰到好处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 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太阳宝宝的关爱之情”。这种随机学习的方式, 起到了对国学经典一种复习理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学以致用, 懂得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去关心自己的小伙伴, 萌发了孩子们初步的感恩意识。

弟子规学习有专门的特色活动时间, 但如果时间过长, 孩子们会没有耐心, 所以要能在一日活动中努力寻找学习的最佳契机。比如, 开学以后, 很多孩子出现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每到吃饭时间, 就有孩子对老师讲要求要少吃点, 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少点, 这个肉喜欢吃多点。针对这种现象, 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于是将这句话在餐前活动教给了孩子们, 并把其中的道理用通俗的话语告诉孩子。以后如果哪个孩子挑食, 我们就把这句话告诉他并帮助他好吗?就这样, 孩子们轻松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进餐情况也有所好转。教师首先要自己熟读弟子规, 了解弟子规每句话的含义, 这样才能灵活引用, 随机安排。

三、经典联系生活, 挖掘感恩元素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 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契机, 教师要努力结合孩子们的生活, 让他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学会感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弟子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挖掘弟子规内容中与孩子们生活相结合的元素, 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

记得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在活动开始前,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 让孩子们说一说醉酒的样子美不美?“你喜欢喝醉酒的人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不喜欢, 样子很丑, 还有的说像疯子一样。我接过孩子们的话, “饮酒不仅会让你的样子变丑, 而且还容易发生危险。”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发生车祸、酒后失态等场景的照片, 因为有直观的图片, 孩子们看得很认真, 听得津津有味。“喝酒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坏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前面的一系列引导之后, 我问, “你们家谁喜欢喝酒?会喝醉吗?”一听这个问题, 孩子们兴奋了, “我爸爸喜欢喝酒”“我爷爷喜欢喝酒”“我爸爸喝酒说是因为应酬没办法”……“爸爸妈妈工作很忙, 还要忙着照顾我们。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 你应怎样去关心他爱护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 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说的就是喝酒的事情,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 好吗?因为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 所以, 讲起来滔滔不绝, 学习起来也非常认真。过了几天, 早上君君的爸爸送孩子时对我说, “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 ‘你要少喝酒。’虽然不能讲得很清楚, 但是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 我很感动, 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 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得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家园积极配合, 诠释感恩真谛

《弟子规》这篇经典国学, 是人们的生活规范, 是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中有一例小故事, 说一个小朋友从来不知道和老师问早, 忽然有一天早上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从不打招呼的孩子叫了声老师早, 老师想, 这个孩子这两天在家肯定不是学的英语, 学讲故事, 或学写数字, 而是练习的鞠躬和问候。可见, 家长重视了孩子的感恩礼仪教育。孩子只有学会尊敬父母、感恩父母, 才会知道去尊敬他人、感恩他人。

《弟子规》之我见 篇6

从“首孝悌, 次谨信”可以看出, “孝”和“悌”是圣人训中最根本的东西。孔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由所生也”。所以“孝”是一切德性的根本, 也是圣贤教育的起点。“孝”是一个会意字, “老”与“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 子是下一代, 上下两代融为一体即为“孝”, 所以上下两代不可分。“孝”字又像儿子背着老子, 老子为儿子指引方向, 二者紧密相连。在对孝的认知上, 狭义范围的理解是对自己的家族的长辈和父母行孝、尽孝, 也就说“孝”只是针对家族、血缘关系而言的。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个广义层面理解的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人们要有“博孝”, 对待他人的长辈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

人们常说:“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实践证明, 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在大千世界里, 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万事、万物、万情、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 改变着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 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而传统文化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仪庸耻、仁爱和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真诚恭敬、淡泊勤俭、谦虚守礼、责任智慧”等, 这些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德, 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有道”, 也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精神, 而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就是“孝悌之道”。

古人修学讲求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 知决定行。明武宗正德三年,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 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而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以及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凡事要学以致用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地提升德行和学识。《弟子规》要求我们活在当下, 引用孔老夫子的“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延伸出另一个涵义“在其位谋其政”, 即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找到自己。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严格认真的审视自己的行为, 克服自己的懒惰;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怀有一颗虔诚、感恩之心, 让我们的心脉和古圣先贤的心脉一起跳动;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要有一个颗“知耻”之心, 曾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要生发“勇猛”心,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应该把《弟子规》当成表演的教材, 将剧本演出来给大家看看, 从中体悟人生的收获和喜悦, 将阅读《弟子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 “熟完而勉行乎, 勿自旷也”。

每个人对《弟子规》的认知不同, 各有千秋, 就像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 那就是圣贤的慈悲化世心静。修习《弟子规》要举一反三, 一闻千悟, 一听“父母呼应勿缓”就应该想到, “事诸父, 如事父”, 普罗众生犹如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把弟子规做圆满, 百分百落实。听闻《弟子规》更不能以偏概全, 靠自己有限的理解和知识, 妄加评判, 歪曲误导。“只有增强信心, 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知行合一, 才能潜心修正自己的心地、言行, 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 让人受益匪浅。首先在意识得到增强, 领悟到每天应该做哪些事, 不应该做哪些事, 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 不应该做哪些事, 怎么做好, 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 是教育小孩子的, 对成年人没有多大用处, 但是《弟子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 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 历久不衰, 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下, 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加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弟子规》作为一种文学阅读, 可以净化心灵, 仿佛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 让人明白要克服惰性, 必须自己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为同学做好表率。

知行《弟子规》学做有德人 篇7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释义:弟子规这本书,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要做到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姊妹。其次,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 要讲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释义: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 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向他人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 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 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第一章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释义:父母呼唤, 应及时回答, 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 要立刻动身去做, 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释义: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是为了我们好, 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 父母责备教诫时, 应当虚心接受, 不可强词夺理, 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 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释义: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二十四孝的黄香 (香九龄) , 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 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 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释义:早晨起床之后, 应该先探望父母, 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 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 向父母报平安, 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 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 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 要保持正常有规律, 做事有常规, 不要任意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释义:纵然是小事, 也不要任性, 擅自做主, 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 容易出错, 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因此让父母担心, 是不孝的行为。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释义:公物虽小, 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 品德就有缺失, 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释义: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 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 要小心谨慎地去除 (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释义: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 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 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释义: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 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 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 我们一样孝顺, 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 体会父母的心意, 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 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释义: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 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态度要诚恳, 声音必须柔和, 并且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 要耐心等待, 一有适当时机, 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 再继续劝导。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释义: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 甚至生气, 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 也要恳求父母改过, 纵然遭遇到责打, 也无怨无悔, 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使父母一错再错, 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释义:父母亲生病时, 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 一旦病情沉重时, 更要昼夜服侍, 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释义:父母去世之后, 守孝期间 (古礼三年) , 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 不能贪图享受, 应该戒绝酒肉。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释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 不可草率马虎, 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 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 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二章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释义: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 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 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 一家人和乐融融, 父母自然欢喜, 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释义: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 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 多说好话, 不说坏话, 忍住气话,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释义:良好的生活教育, 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 都应该谦虚礼让, 长幼有序, 让年长者优先, 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释义:长辈有事呼唤人, 应代为传唤, 如果那个人不在, 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 可以帮忙就帮忙, 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释义:称呼长辈, 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 要谦虚有礼, 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释义:路上遇见长辈, 应向前问好, 长辈没有事时, 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 等待长辈离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释义:不论骑马或乘车, 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 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 约百步之后, 才可以离开。 (古礼, 意在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释义:与长辈同处, 长辈站立时, 晚辈应该陪着站立, 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 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释义:与尊长交谈, 声音要柔和适中, 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 也是不恰当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释义:有事要到尊长面前, 应快步向前, 退回去时, 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 应当专注聆听, 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释义: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 (堂兄姊、表兄姊) ,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姊一样友爱尊敬。

第三章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释义:早上要早点起床, 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 转瞬即逝, 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悲伤。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释义:早晨起床后, 务必洗脸、刷牙、漱口, 使精神清爽, 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 一定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才能确保健康。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释义: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 戴帽子要戴端正, 衣服扣子要扣好, 袜子穿平整, 鞋带应系紧, 否则容易被绊倒, 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释义:回到家后, 衣、帽、鞋袜都要放在指定位置, 避免造成脏乱, 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释义:穿衣服需注重整洁, 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 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 才是持家之道。 (不要为了面子, 更不要让虚荣心做主, 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释义: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肉, 不要挑食、偏食, 三餐常吃八分饱, 避免过量, 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 危害健康。 (论语:“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 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 而不为外在的美观。)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释义:饮酒有害健康, 要守法, 未成年人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 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 惹出多少是非?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释义: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 不慌不忙, 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 须抬头挺胸, 精神饱满, 不可以弯腰驼背, 垂头丧气。 (立如松, 行如风, 坐如钟, 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 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 不能敷衍了事。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释义: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 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 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 腿更不可以抖动, 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 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释义:进入房间时, 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 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 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 以免受伤。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释义:拿东西时要注意, 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 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 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 也要像有人在一样, 不可以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释义: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 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 也不可以草率, 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释义: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 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 要勇于拒绝, 不要接近, 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 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 不听、不看, 不要好奇的去追问, 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释义:将要入门之前, 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 应先提高声音, 让屋里的人, 知道有人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释义: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 而不是:“我, 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释义:借用别人的物品, 一定要事先讲明, 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 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德育教学 篇8

关键词:透析精选巧学

《弟子规》内容涉及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处事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结合日常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很好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幸福积累财富。那么如何科学、创新地运用《弟子规》教材,设计有效的品德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不厌其烦,透析《弟子规》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取之不竭的“源头”。所以,品德教师必须先准确把握品德教学目标,透彻品德教材,学习、了解、熟知《弟子规》。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使品德教学与《弟子规》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教材内容再挖掘:品德课程的教材根据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教学目标,挖掘品德教材与《弟子规》相结合的内容,自然渗透。

2.教学内容再整合:《弟子规》涉及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的主题单元中,如果按原来的教材顺序来教学,那样的引导是零碎的,不能较好地把教材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进行对接,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可以把教学内容再调整,以《弟子规》的思路组合主题单元,把原先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相应变动,整理出一套以《弟子规》为主线的品德教学体系。

二、不断反刍,精选《弟子规》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要让《弟子规》的品德教学真实、有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们的当下生活,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精选,对其含义再创新,对其容量再扩充。为孩子提供科学而有实效的行为准则、选出为孩子们生活“保驾护航”的“弟子之规”。

1.《弟子规》内容再精选:《弟子规》涉及各个方面,对于规范孩子们的行为的确有其科学性与道理。如“父母命,行勿懒”让孩子学会了帮父母做事,“借人物,及时还”让孩子们明白“有借有还”,“心眼口,信皆要”让孩子们明白了读书的方法……但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如“丧三年,常悲咽”似乎很难做到,如“居处变,酒肉绝”是否太不近人情,再如“不关己,莫闲管”那就没有正义可言了等等。对于懵懂无知的少年儿童,我们教师要帮助孩子选取,帮助孩子们分析,帮助孩子们取舍。我们应该吸取其科学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我们教师要学会“选取有度,把握尺度”。同时,让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应该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跟孩子们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为重点,其他为延伸的原则。

2.《弟子规》含义再创新:《弟子规》是清朝的产物,必然有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必然与孩子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现象有着不协调或不一致。所以,我们要对《弟子规》的含义再创新,让它富有时代气息,让它适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如“亲有疾,药先尝”中的“尝”不应是让孩子们先去尝药的冷暖与安全,而可解释为:用手去摸一摸,感觉温度是不是刚好;再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如若按原意,孩子们对父母的规劝是否太夸张了点,可以让孩子们做到“父母有错我们要好好规劝”就可以了。再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原义是“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特长辈离去”这样的尊敬是否太死板了,我们可让孩子们知道“尊敬长辈,见到长辈要问好”就足够了。

3.《弟子规》容量再扩充:《弟子规》虽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但要让孩子们能熟知它的内容和意义,把这些“规”牢记在心,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品德教师要再开发。如“兄道友,弟道恭”可补充为“哥爱弟,弟敬哥,互和睦”让孩子们更能明白,如“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可改编为“有仁德,人敬畏,不隐瞒,不讨好”让孩子能更能理解。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是古代贤人们所未知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更是蕴含了无穷的教育资源。如乘公交车,我们可以编出“上公交,先买票,见老幼,即让座”让孩子们明白如何文明乘车;关于上网,我们可以让孩子记住“若上网,学知识,时间短,效率高”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品德教学目标和内容补充、改编和创造,以满足孩子们当下生活的需要。

三、不失时机,巧学《弟子规》

纯粹的读、背《弟子规》,对于孩子们来说必然是枯燥,难懂的。所以,我们要会有机融合,巧设《弟子规》的学习时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乐学、爱学。

1.教学情景再创设: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弟子规》的运用,把教学有机的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班级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与教育和学习相融合的外部文化环境,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长期学习后所产生的疲劳,又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如在黑板报边上设立“加油站”,贴出《弟子规》中的句子,把《弟子规》的内容编成书签,孩子们人手一套,不时与《弟子规》亲密接触。整个教室环境,处处有《弟子规》的“影子”,时时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环境中渲染浓厚的学习氛围。

2.教学时机再创造:在品德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经据典,适时展开,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生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弟子规》。如可以每节品德课前的五分钟“《弟子规》微课堂”,用来诵读。课堂可以更精彩,如:生动的讲述——将《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们听懂故事,轻松体会里面蕴含的道理;直观的展示——把对于孩子们来说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视频、动画、图片等,或让孩子们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从而加深孩子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真实的再现——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孩子们在演中学,在玩中学,从而学以致用。

品德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透析《弟子规》,把品德教材内容再挖掘,教学内容再整合;我们应该不断反刍去精选《弟子规》,精选内容、创新含义、扩充容量;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巧学《弟子规》,创设情景、创造时机。品德课中科学、自然、有机地渗透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圣学的根基——《弟子规》,两者必然互相补充,必然全面合理地促进孩子们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弟子规》 篇9

关键词:《弟子规》,高校辅导员工作,必要性,学习方法

“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大都有极为优裕的物质条件, 多为独生子女,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 在适应性、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在应试教育下, 这些同学的传统观念侧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 却忽视了个人品德素质的养成, 这尤其体现在他们价值观念的不稳定性, 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1], 比如说信仰缺失、随大流、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好高骛远等。

作为一名参加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久的新同志, 我认为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除了要强调他们的学习能力之外, 也要注重其品德的塑造与提高, 这样才能使他们符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标准。《弟子规》虽然只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 但简明易行, 站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适应企业及社会需要的层面上, 学习《弟子规》是可行的。

下面我仅就大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必要性

1.1 个人需要

俗话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它以“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2]”为总叙, 详细叙述了:为人子弟要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要谨慎, 讲信用;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 亲近仁德之人;余暇学习这五个部分。“90后”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 个性鲜明, 有了矛盾不能妥善处理, 极容易与人发生这样那样的摩擦, 导致与父母、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而《弟子规》就是非常好的处理人际交往的导则。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认为一个人能够孝顺, 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 有了这份仁心, 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在中国古代亦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说, 孝顺父母的美德早已根植在了人们的血脉中, 深深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试想如果连孝顺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做不到的人, 谈何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现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嫌母丑家贫, 认为有个好工作不如有个好爸爸;有的不顾家庭条件盲目攀比, 追求享受;有的为了恋爱大手花钱, 甚至轻生等, 非但没有顾虑到家长的难处, 而且还不听劝告。《弟子规》则强调首先要孝敬父母, 这是它的核心思想。它讲究“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意思是, 在家中, 父母叫唤我们时, 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 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 要赶快行动, 不要借故拖延, 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是说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时, 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 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 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 不可忤逆他们, 让他们伤心。但它所说的并不是愚孝, “亲有过, 谏使更”指父母亲有了过失, 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与我们印象中的对父母只能顺从的老旧思想是不同的。

新的时代强烈呼唤诚信, 不论对个人还是集体, 这都是一块无价的金字招牌。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却令人忧心忡忡: (1) 小从上课迟到大到四六级考试作弊, 都被认为是无所谓, 无损品格; (2) 言行不一, 投机取巧, 换来各种荣誉和奖励; (3) 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 甚至换名更姓逃避还贷。我发现, 有的学生以虚假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平时表现不错, 热情、克己、守纪律, 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原形毕露, 使人瞠目结舌。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而《弟子规》则强调“凡出言, 信为先”, 即凡是开口说话, 首先要讲究信用, “事非宜, 勿轻诺”指觉得事情不恰当, 不要轻易答应……可以说它是指导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 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1.2 社会需要

很多大学生误认为工作只需要技能, 而与个人品德关系较小, 显然这是错误的。现代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 15%取决于他的专业本领, 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据笔者观察, 大学生干部尤其是班长等主要学生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比例较大, 这与他们平时接触人事较多是分不开的, 而喜欢“宅”着上网的学生则在工作上碰壁较多, 特别是在刚工作时懵懵懂懂, 不知所以, 实在难以达到一名合格员工应有的素质。

在当今商业竞争环境下, 企业、社会对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道德、忠诚度及综合素质方面, 即职业道德, 包括敬业、忠诚、守信、乐群等品质。这体现在各种职业道德培训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流行。与其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再被强迫树立这种观念, 不如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刻意培养, 学习《弟子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与途径, 其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谨慎、讲信用, 等思想, 均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启迪作用。通过学习, 大学生可以填好自己的道德档案, 为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打基础, 成为社会所需之人。

2. 学习方法

2.1 学生学习

通过调查, 我所带的学生对《弟子规》知之甚少, 基本没有学生以前接触过, 针对这个情况, 开展集体学习活动是必要的。首先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学习, 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推动《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开展全校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征文等活动,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到大环境中进行社会性的宣传,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扩大学习范围, 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弟子规》,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反映教条性地遵守《弟子规》比较困难, 一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二来随着文化的变迁, 有些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观点。比如“晨则省, 昏则定”:每早起床, 一定要看望父母亲, 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 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路遇长, 疾趋揖”:走路时遇见长辈, 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等, 不仅是“90后”大学生们, 甚至是我自己也无法做到的。所以开展讨论活动, 应让学生们讨论哪些值得继承, 哪些不符合时代, 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去除形式主义, 留其中心思想, 使学生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2.2 辅导员表率

要推广《弟子规》的思想, 辅导员的带头表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为工作在高校教育岗位第一线的人, 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或者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有几百双眼睛注视的辅导员, 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们的指向标, 辅导员自己做不到“泛爱众”, 谈何要求班干部以公仆的态度处理班级事务,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同学;辅导员自己做不到“亲仁”, 谈何要求学生端正品行, 以正确的方法争取自己的荣誉。只有辅导员自己做到了孝悌之礼, 爱众亲仁, 才能对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教育。

2.3 实践作用

学习《弟子规》需要实践, 口头的学习显然是浮于表面的, 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贯穿, 比如, 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各种节日给父母打个电话, 感恩父母亲的生养之恩;利用各种班会、活动锻炼人际交往, 做到“泛爱众”;在个人生活中倡导“衣贵洁, 不贵华”, 在学习中做到“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等。长期坚持, 将《弟子规》的文字表象内化为自身的内在涵养。

通过全面践行, 可以培养严守时间习惯, 树立时间意识;培养爱护公物习惯, 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友爱助人习惯, 树立无私乐群意识;培养诚实守信习惯, 树立诚信为本意识;培养文明礼貌习惯, 树立文明意识。这些习惯和意识, 也是企业和社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

3. 结语

总的来讲, 《弟子规》中的德育内容、思想与主要方法对我们当前的辅导员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是一篇值得学习的经典文章。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生活和学习中引领学生去学习、践行, 我们将会工作得更出色, 为构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 张凯, 卢瑶童.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研究[J].商情, 2010, 4:25.

[2]弟子规.

《弟子规》与小学和谐校园建设 篇10

一、《弟子规》与小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弟子规》作为国学的优秀代表,虽然将其完整引用到现代的小学教育中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但本着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弟子规》对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弟子规》的中心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是一致的,它对社会主义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弟子规》中的孝敬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治国的方略中,并被社会主义文明普遍接受。和谐校园的建设,正是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校园,都是中国社会主义体制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弟子规》 与和谐校园建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弟子规》 中心思想的引用,是小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力工具。

《弟子规》中的孝敬之道、兄弟之道、 修身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学习之道、择师之道不仅适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也同样适合我们广大教职员工借鉴和学习。我们小学在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时, 一定要通过广大师生对《弟子规》的学习,充分把握《弟子规》中“和谐”的中心思想, 把《弟子规》的内涵切实贯彻到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中。

二、《弟子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价值

1.孝敬之道与和谐校园建设 。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精髓,孝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表现。《弟子规》中有言“首孝悌”,孝是人品德修养的基础,孝更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体现。我们在和谐校园建设时,一定要把孝的思想灌输给广大师生,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爱双亲,才会爱学校、爱学生、爱事业。一个学生只有重孝道,才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学习。 《弟子规》中还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爱惜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孝道的一种。一个重孝道的学生,不仅会爱惜自己的身体,也会爱惜自己的品行。不会因为遇到挫折而伤害自己,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背弃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变成“贻亲羞”的问题少年。

2.兄弟之道与和谐校园建设。

《弟子规·出则悌》中的第一句就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正是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表现。在新时期的和谐校园建设中讲求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指的就是老师与学生要像兄长、朋友一样的交流,通过改变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学思想,将老师转变成学生的贴心大哥哥、大姐姐,是最适合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模式。现在的孩子普遍自我意识比较强、逆反心理比较重,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一定要营造新形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弟子规·出则悌》中的中心思想,正是指导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基本方略。但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们也要把握好尺度。《弟子规·出则悌》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之后的内容,讲到了幼有序,尊师敬长,为了更好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讲给学生,让学生在心内扎根“尊师敬长”的思想。老师愿意做大朋友,学生能够做到“尊师敬长”,原本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自然化为乌有,师生和谐、其乐融融。

3.修身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与和谐校园建设。

笔者认为《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是它的精华部分,这部分细致的从言、 行、举、止等方面提出了对修身为人之道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攒下来的文化精粹,值得广大师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对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十分有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指导作用。《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促成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修身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广大教职员工高要求,俗话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小学老师的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狠抓教职员工的道德、操守,让老师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做好修身、为人和处世的典范,做到 “为人师表”,给学生做表率。

4. 择师之道、学习之道与和谐校园建设。

《弟子规》中的亲仁、余力学文中对择师之道、学习之道的阐述,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告诫人们应该亲近有德行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引进到和谐校园的教师团队的建设中,建立和谐融洽的竞争关系,采用先进带动后进的方法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升。 亲仁、余力学文中所提到的择师、学习之道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个人学习的,它不仅辩证地讲述了治学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还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学修身的方法。 人的修养好比是“容器”,它的学识就是容器中的物品,只有修养这个“容器”容量大了,才能装更多的学识。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弟子规》中亲仁、余力学文同样也适用于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我们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学生都热爱学习,枯燥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快乐的习惯。 由此可见,通过《弟子规》的德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对学生的学业进步有还有很大帮助。

三、如何运用《弟子规》做好小学和谐校园建设

做好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只做表面工作是不够的。虽然《弟子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引起了很大的重视,很多学校展开了对弟子规的学习,甚至还用大篇幅的图文将《弟子规》画在学校的黑板报或者围墙上。如果只做这种表面功夫,只注重学习背诵而不能把弟子规的真正文化内涵灌输到广大师生的心里,《弟子规》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为了使用好《弟子规》指导小学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首先要让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先受教育。《弟子规》强调由己及人, 如果不能从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始 《弟子规》的教育学习,首先就是违背了《弟子规》中由己及人的教育原则。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放下架子,不能以虚心、学习的态度改变思想,还抱着老一套的领导和教师态度展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那么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谐”二字就变得毫无意义。古人讲,“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孔夫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力行《弟子规》首先领导要先做到《弟子规》,先把《弟子规》 表现出来,让广大师生看到《弟子规》带来的真正利益,这样才能激起学习《弟子规》 的热情。

其次,要积极创造广大师生学习《弟子规》的机会。《弟子规》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其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庞大, 是很不容易掌握的。这就要我们多做“表面功夫”,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创造各种学习《弟子规》的机会,比如说黑板报、公示板、学校休闲区域的景观雕刻等等,都可以结合着《弟子规》进行设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和《弟子规》相关的课余活动,比如说组织一场以班级为单位的《弟子规》辩论会,再比如说对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优秀学生不再奖励学习用具,而是奖励《弟子规》的书籍画册。通过做好一系列《弟子规》学习的宣传鼓励, 学校领导、教师的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形成一股学习《弟子规》的风气,为我们的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基础。

摘要:《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现代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从《弟子规》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出发,探讨了《弟子规》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以及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推行《弟子规》的几点建议。

上一篇:网络隐性广告类型下一篇:实战型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