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因

2024-06-27

死亡病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5例死亡病例均来自于临湘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院前死亡和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所有病例均经抢救且均有完整的抢救记录。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入选病例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抢救时间及地点、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急诊死亡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

235例死亡病例中,年龄7个月~97岁,平均(55.2±14.3)岁。年龄组中年龄50~59岁年龄段的死亡病例最多,其后依次为60~69、40~49岁年龄段,这3个年龄段共死亡115例(48.93%),是急诊死亡的高峰年龄段。23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病例155例,女性病例80例,性别比例为1.94∶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有明显死亡高峰:40~69岁年龄组,女性死亡高峰年龄在70~79岁,见表1。

2.2 急诊死因情况分析

2.2.1 急诊死因顺位

本组235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前5位死亡原因分别是:主要死亡原因是外伤,共65例(27.6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46例(9.57%)。第3位的是脑血管系统疾病30例(12.77%)。这3项共计141例(60%)。外伤在各个年龄都有发生,以≤40岁最多。外伤的原因主要是车祸及打架斗殴致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40岁以后,以60~79岁多发,见表2。

2.2.2 急诊死因性别比较

本组235例急诊死亡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94∶1。除了中毒死亡病例数女性高于男性(男∶女为1∶1.78)外,其余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而外伤的男女比例最高,为4.91∶1。调查急诊病例中死因为各种创伤病例共有65例,车祸为第1位35例,占外伤总数的53.85%。其余30例外伤为刀刺伤、坠落伤、炸伤、挤压伤和枪伤等,见表3。

2.2.3 院前与急诊科内抢救室死亡原因比较

院前与急诊科内抢救室死亡原因存在差异。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为主,占同期死亡的54.47%,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急诊科抢救室主要以各种创伤、脑血管疾病、中毒、肿瘤为主,占同期死亡的45.53%,见表4。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235例死亡病例的调查分析发现,急诊死亡病例中:(1)儿童以意外为主,4例溺水死亡者均为2~4岁幼童,这与幼童自我保护能力低及监护不力有关。(2)中青年患者以严重创伤和急性中毒为主,其次以猝死多见,这与中青年参与社会活动较多,接触生产生活危险因子(如交通、高空作业等)机会多。(3)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急症为主。这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功能衰退,多少存在系统潜在疾病,因此应重视老年人的常见病预防、保健及看护是降低老年人病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2]。(4)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以急性中毒和脑血管病为主;男性以心血管病和严重创伤为主。这与男性工作压力大、易冲动打架斗殴、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工作性质及社会活动多等因数有关[3]。(5)工业事故事发突然、危害严重。1例工业锅炉爆炸事故影响3人,均为当场死亡,人成焦炭状无法抢救。

调查还显示,院前与急诊科内抢救室死亡原因存在差异。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为主,占同期死亡的54.47%,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原因是公民缺乏急救知识、技能,虽然部分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得到抢救和治疗,但多数抢救措施不规范。因此,我们认为应加快普及全民的急救基本知识,特别是加强有关人员如患者及患者家属、驾驶员、警察、各种服务性从业、消防队员等人员的基本急救技能训练[4];尽快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缩小急救半径,以便使急救患者能得到快速救护,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一项重要措施[5]。

总之,加强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基本救护知识的宣传和基本急救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健全网络急救体系,缩短呼救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科室必须装备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并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急救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理念,更新观念,尽快提高综合素质,经特别培训的危重病医护人员比内、外专科人员治疗危重患者会更有效;完善急救网络系统的快速反应机制;缩短急救半径;改善城市通信、交通状况;完善畅通急救绿色通道,简化抢救流程,整合多科协作机制,缩短抢救时间,将有利于及时准确了解患者信息,提高救治成功率。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院前及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一般资料、最后死因等资料。结果 急诊科抢救室主要以各种创伤、脑血管疾病、中毒、肿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94∶1,女性以中毒为主;男性以各种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儿童以意外事故为主,青少年患者以急性中毒和各种创伤及猝死为主,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各种外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为主。结论 应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的基层与城市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急诊死亡,院前急救,死亡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德林,卢巍,吴珊珊.实施救治程序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提高急救水平[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7):132-132.

[2]林汉森.急诊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53-55.

[3]褚海,姚玮,张宇明等.1088例院前及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32-35.

[4]黄富军.院前急救技术在社区中普及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7):198-199.

上一篇:地方院校辅导员下一篇:制造研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