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论文四篇

2024-09-11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论文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共挑选已婚未孕未育女性志愿者80名,均无乳腺癌家族史,年龄20~35岁,2年内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避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收拾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口服避孕药,n=40)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n=40)。受试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初潮年龄、月经间期、月经期情况详见表1。

1.2 实验方法

实验组受试者(n=40)于月经第1天行常规体检,并行数字化钼靶检查测定基础乳腺密度,同时按药物说明开始服用口服避孕药(复方左炔诺孕酮片);3个月后停药,并再次行常规体检及数字化钼靶检查测定乳腺密度。对照组受试者(n=40)于月经第1天行常规体检,并行数字化钼靶检查测定基础乳腺密度,采用避孕套避孕并服用安慰剂(成分与复方左炔诺孕酮片中的安慰剂相同),3个月后再次行常规体检及数字化钼靶检查测定乳腺密度。

1.3 乳腺X线摄像及乳腺密度测定

乳腺X线检查中,由于间质及上皮吸收更多的X线,这样在X光片上其较脂肪显示的“更亮”,而这些更亮的组织即为乳腺摄像中乳腺密度。

本实验采用全景数字乳房摄影技术,所有受试者均行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斜位(CC)摄像;所得的内外斜位片经编码后,通过计算机计算乳房纤维腺体组织的容量,由此得到乳腺密度--稠密组织的相对体积(the relative volume of dense tissue,Vdr)[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受试者经常规问诊、体检,年龄、体质指数(BMI)、初潮年龄、月经间期、月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实验组中有4位受试者因药物不良反应(类早孕反应、头痛及体质量增加)而终止实验,1位受试者失访,1位受试者拒绝再次行乳腺钼靶检查。对照组中有2名受试者失访。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乳腺密度相仿,二者无统计学差异(9.9±3.3vs9.8±3.0,P=0.89)。服用口服避孕药12周后的妇女乳腺的平均密度较服用安慰药的妇女乳腺平均密度大,但二者亦无统计学意义(10.5±3.2vs9.9±2.9,P=0.38)。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女性乳腺密度较服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9.9±3.3vs10.5±3.2,P=0.17);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乳腺密度无明显变化(9.8±3.0vs9.9±2.9,P=0.43)。详见表2。

3 讨论

口服避孕药作为一种方便、有效、具有良好耐受性的避孕方法,在我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流行病学研究[2]也表明口服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特别是一级亲属有乳腺癌病史,应用早期OCs制剂的女性,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更高[3]。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旧型OCs,现有的证据并未发现新的剂型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4]。

另一方面,乳腺密度的多少也是评估乳腺癌危险性是否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乳腺密度超过75%的女性其发生乳腺癌的几率是低乳腺密度妇女的4~5倍。而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密度都超过50%[5]。乳腺密度一般通过乳腺摄影获得,乳腺组织中纤维组织、腺体与脂肪组织的比例直接决定着乳腺摄影所得的乳腺密度。目前乳腺摄影评估乳腺密度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Wolfe分类系统和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医学影像系统,如全景数字乳房X射线摄影术,使乳腺密度的定量测定变的更加准确客观[6]。

影响乳腺密度的因素包括遗传、年龄、生育、BMI、绝经、口服激素制剂等。既往证据表明,雌激素与孕激素合剂的运用会增加乳腺的密度,特别是绝经后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而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口服避孕药女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明显高于自然月经周期的女性[7]。这提示口服避孕药可能也是导致乳腺密度增加的因素之一。为初步探讨口服避孕药对年轻女性乳腺密度的影响,我们设计了此课题。实验中我们采用复方左炔诺孕酮片作为实验用药,是近年来临床运用较广的口服避孕药之一,其活性药片含左炔诺孕酮0.15毫克、炔雌醇0.03毫克,较之旧型口服避孕药,更接近生理,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少。结果显示对于年轻、未孕未育、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虽然口服避孕药会使乳腺密度有增加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尚不能认为口服避孕药会增加乳腺密度,这也间接提示短期口服避孕药导致乳腺癌的可能性较小,与目前关于新型OCs安全性的研究一致[4]。

我们的研究中受试者接受口服避孕药的时间较短,且要求入选病例在2年内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以减少偏倚,显示短期服用OCs不会增加乳腺密度;但对于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其乳腺密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估。

参考文献

[1] Van Engeland S, Snoeren PR, Huisman H, et al. Volumetric breast density estimation from 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ms. 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6,25: 273-282.

[2]Kahlenborn C,Modugno F,Potter DM,et al.Oral contraceptiveuse as a risk factorforpremenopausal breastcancer:a meta-analy-sis.Mayo Clin Proc,2006,81(10):1290-1302.

[3] Grabrick DM, Hartmann LC, Cerhan JR, et al.Risk of breast cancer with oral contraceptive use in women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JAMA,2000,284(14):1791-1798.

[4] Casey PM, Cerhan JR, Pruthi S.et al.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Mayo Clin Proc. 2008; 83(1):86-91.

[5]HarveyJA,BovbjergVE.Quantitative assessmentofmammograph-ic breast density:relationship with breast cancer risk.Radiology2004;230:29-41.

[6] Martin KE, Helvie MA, Zhou C, et al. Mammographic density measured with quantitative computer-aided method: comparison with radiologists’ estimates and BI-RADS categories. Radiology 2006; 240:656-665.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论文 篇2

1 COC安全有效, 益于健康

目前我国使用的COC产品有许多种, 如复方左炔诺孕酮 (21+7、三相片) 、复方去氧孕烯 (妈富隆、美欣乐) 、复方孕二烯酮 (至爱) 、复方醋酸环丙孕酮 (达英-35) 等, 如果能够做到坚持和正确使用, 各种产品的妊娠率都能控制在每百妇女年2以下。COC中所含孕激素的更新, 不仅提高避孕的有效性, 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益处。

1.1 抗雄激素作用带来的益处

达英-35中的醋酸环丙孕酮具有较强的抗雄激素作用, 可阻断雄激素受体, 可以治疗痤疮、皮脂溢和脱发, 也可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控制。近年来上市的复方屈螺酮 (优思明) , 其所含的孕激素屈螺酮来源于17 a螺甾内酯, 具有更接近天然孕激素的药理学特征, 屈螺酮也具有抗雄激素活性, 但这种活性仅是醋酸环丙孕酮的三分之一, 同样具有减轻痤疮和皮脂溢, 使女性皮肤光洁的作用。

1.2 抗盐皮质激素带来的益处

优思明所含的屈螺酮还独具抗盐皮质激素活性, 可对抗因雌激素导致的水钠潴留, 进而改善由此引起的体重增加、水肿、乳房胀痛等, 并可缓解经前期紧张、焦虑症状, 改善女性消极情绪, 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1.3 改善月经相关症状

在生理情况下, 排卵时前列腺素 (PG) 水平高, PGF2a和血栓素B2是收缩子宫及子宫动脉的物质, 使子宫收缩和子宫肌肉缺血, 导致痛经, 而月经后半期, 孕酮水平高, 抑制了产生疼痛的前列腺素。COC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厚度并使产生PG的月经血量减少, 这些作用均使妇女体内PGF2a、6酮PGF1a、血栓素、PGE2的降低以及PG产物减少, 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1.4 降低生殖系统肿瘤的风险

COC可对卵巢上皮癌、子宫内膜癌有保护作用。对卵巢上皮癌的保护作用随服用时间递增而增加。4种主要类型的卵巢上皮癌 (浆液性癌、粘液性癌、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 发病风险的降低程度是一致的。对存在有遗传性卵巢癌风险的患者, COC也具有保护作用, 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连续使用COC 10年以上时, 其发生卵巢癌的风险与无卵巢癌家族史者无明显差异。对已确诊的卵巢肿瘤, COC中的孕激素能有效地促进卵巢上皮细胞和卵巢癌细胞的死亡。COC对卵巢癌的防护作用在停药后可以持续10年或更长。

COC对子宫内膜癌同样有较强的防护作用, 服药时间越长, 其防护作用越明显。COC使用者, 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 (RR值) 在服药4年时为0.44, 8年时为0.33, 12年时仅为0.28。停用COC后其对子宫内膜癌的防护作用依然持续存在, 停药20年时子宫内膜癌RR值为0.5, 即既往服用COC者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仅为未服药者的一半。

2 流产后即时使用COC具有优势

根据WHO《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 (简称《医学标准》) , 妇女在早期和中期妊娠终止后, 甚至是感染性流产终止后都可以安全地立即使用COC, 在《医学标准》中, 并未对流产方式做任何说明, 表明手术和药物流产对COC的使用并无影响, 而宫内节育器在药物流产后是不能马上放置。COC在流产后立即使用的优势包括:

2.1 使用不受限制

在WHO制定的《流产后计划生育管理者实用指南》中强调了COC在流产后任何条件下均可立即使用 (即在流产当日开始服用) , 既不受流产方式限制 (药物流产或手术流产均可立即使用) , 也不受流产并发症的限制, 可疑或已发生的感染、出血、损伤均不影响COC的即时使用。而且, 无论是经产妇女还是未产的年轻女性也都可以选择COC。

2.2 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流产后即时使用COC, 由于其所含雌激素的作用, 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 由此减少流产后出血量和出血时间。雌激素还有减少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 与COC有助于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协同, 可防止宫腔或宫颈的粘连。

2.3 预防感染

COC在流产后的即时使用, 可通过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和孕激素使宫颈粘液变稠, 对外源性感染的防御作用, 共同预防术后宫内感染和盆腔感染的发生。

2.4 促进规律月经周期的建立

作为雌孕激素复方的避孕方法, COC的使用可在流产后短期建立起规律的月经周期, 并可使经血量得到控制, 改善妇女的铁平衡状态。

有报道对已有两次以上人工流产史的妇女于妊娠50~70天行人工流产术后, 立即服用COC, 观察3个月后月经周期控制良好, 无宫腔感染和粘连, 无闭经和妊娠, 无组织残留。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 药物流产后立即开始服用COC对流产后出血时间、药物完全流产率、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与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越来多的证据证实流产后即时使用COC安全、可行。

3 COC保护妇女的生育能力

未育妇女对COC的主要顾虑是担心药物对今后生育能力的不利影响, 实际上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相反COC还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提供对生育力的保护作用。

3.1 COC可避免非意愿妊娠, 减少重复流产

已有的证据显示, 人流术后发生并发症和重复流产是影响妇女今后生育能力的主要不利因素, 主要是对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的损伤。

3.1.1 输卵管

人工流产手术需经阴道操作, 手术器械从宫颈口进入宫腔, 在进行负压吸引和搔刮时, 强制性地快速地将胚胎、蜕膜从宫腔内清除, 其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 破坏了生殖系统的正常防御机制, 易导致自阴道向子宫和输卵管的上行感染, 进而增加盆腔感染发生的风险, 输卵管堵塞不仅成为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 还会使异位妊娠风险增加。

3.1.2 子宫内膜

人工流产对子宫内膜的损伤, 一是来自器械搔刮造成子宫基底膜损伤, 二是损伤和 (或) 感染造成的宫腔粘连, 反复人工流产会使宫腔粘连发生率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分泌不良, 使宫腔内环境不利于精子储存、成活及获能, 同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也产生影响, 不利于孕卵着床, 胚胎植入和发育, 致使不孕。三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人工流产进行负压吸引时, 宫内压突然降低, 可造成子宫血液, 蜕膜倒流入腹腔内, 使内膜易种植在子宫直肠凹、盆腔等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灶分泌一些不利于配子结合或胚胎着床的因子, 直接影响妊娠。

可见, 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减少流产的次数, 在流产后即时服用COC,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有效避免人工流产对生育的不利影响, 保护妇女的生育能力。

3.2 预防盆腔感染

国外学者将盆腔感染作为包括性传播感染在内的生殖道感染的并发症, COC对女性以下生殖道急性感染为主要症状的生殖道感染无防护作用, 但值得提出的是, COC中的孕激素使子宫颈粘液变得粘稠, 可阻止或控制导致下生殖道急性感染的致病菌微生物向宫腔内的入侵, 使盆腔感染的风险显著降低。有研究表明COC的使用可使输卵管炎发病率下降50%~80%。由于减少盆腔感染而对妇女提供的生育能力的保护作用显而易见。

3.3 预防异位妊娠

近十余年来, 随着人们性生活观念的开放, 异位妊娠已成为严峻的生殖健康问题, 异位妊娠威胁妇女的生命, 并对其今后的生育能力产生严重的伤害。COC几乎完全抑制排卵, 可有效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对未生育的妇女提供有效的生育能力的保护。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 篇3

也许你和很多女性一样,担心服用口服避孕药会带来某些副作用,比如发胖、致癌、降低生育力等等,于是宁愿心存侥幸去冒险也不愿意吃药

香闺私语,悄悄说给你听

“是药三分毒”,从古到今,没病没痛,谁会傻到去吃药。可是,如果想和你的他来个最亲密的接触,又不想意外“中标”的话,口服避孕药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它是药,但此药非彼药,与“意外小蝌蚪”的侵袭相比,它可是让你的情爱生活甜蜜幸福的功臣哦。也许你和很多女性一样,担心服用口服避孕药会带来某些副作用,比如发胖、致癌、降低生育力等等,于是宁愿心存侥幸去冒险也不愿意吃药,可事实上,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误区一:致癌

很多人都认为激素会致癌,而避孕药的成分含有激素,所以她们由此推断避孕药会致癌。千万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哦,其实激素只要使用得当,不仅不会致癌,还可以预防很多癌症呢。比如卵巢癌,每月一次的排卵都会在卵巢留下一个伤口,伤口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就可能引发卵巢癌。避孕药由于抑制了排卵,卵巢就不会发生每月一次的破损和修复,从而起到了预防卵巢癌的作用。

误区二:发胖

很多年轻女孩都是从父辈的经验推断,认为避孕药会引起发胖。其实,那些有发胖副作用的避孕药是N年前的历史了。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发出了第三代的避孕药,第三代的避孕药对人的体重没有影响,不会引起发胖,爱漂亮的MM大可以放心使用。

误区三:降低生育力

吃了避孕药就不能怀孕?真是谬论!避孕药是通过抑制排卵来发挥避孕作用的,它对排卵的抑制是完全可以恢复的,而且由于服用避孕药时卵巢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停药后的第一个月生育能力反而比服药前更强,是怀孕的最佳时机。目前很多试管婴儿中心也建议妇女在做试管婴儿之前服用3个月的避孕药,以增加试管婴儿的成功概率。

误区四:性冷淡

网上一直流传着避孕药影响性欲的说法,这恐怕可以放上2005网贴TOP排行榜了。避孕药已经有50年的使用历史了,由于避孕药是给年轻健康女性长期服用的药物,因此也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最为透彻的药物。大量的经验表明,由于避孕药是最可靠的可逆性避孕方法,在性生活的时候再无怀孕的后顾之忧,所以,避孕药是保证性生活质量的好帮手。

误区五:毛发增多

许多年轻女孩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30年前服用避孕药的时候,会出现胡须增多,甚至体毛增多的情况。不想当长毛怪,成了女性抵制避孕药的重要原因。千万不要乱扣帽子哦,老一代国产的避孕药里面有雄激素活性,所以会引起毛发增多。而现在新型的避孕药不仅没有雄激素活性,还可以降低体内过多的雄激素,不仅不会长胡须,还能治疗多毛症呢。

哪些人最适合口服避孕药

■吴敏霞主任医师

服用任何药物,都有一个适应症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健康的女性而言,口服避孕药所带来的利要远远大于弊。除了达到避孕目的外,还可享受它的非避孕益处。如果你有下面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口服避孕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希望采用可逆避孕方法:持续正确地服用口服避孕药,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孕,给予女性完全控制自己生育的能力。新型的口服避孕药如妈富隆停药后就可以计划妊娠,为了便于计算预产期,可以在来一次自然月经后尝试怀孕。

·经量多、痛经或月经周期不规则:口服避孕药可以让月经周期变得非常规则。同样,它也是对有月经紊乱以及因月经周期推迟而焦虑的女性最安全的避孕方法。对不需要避孕的女性,也可作为调经药物。雌/孕复合的口服避孕药还是治疗痛经有效的办法之一,几乎90%的痛经症状会因此得到缓解。

·通过抑制排卵,口服避孕药可以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反复发作的卵巢囊肿:因为口服避孕药抑制了促性腺激素对卵巢的刺激作用,所以在口服避孕药的服用者中功能性卵巢囊肿的发生率也降低了。

·经前期综合征,周期性头痛或周期性抑郁:一些妇女在服药期间经前期综合症的症状也减轻,如焦虑、抑郁、头痛和体液潴留等会有所减轻。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且近期不打算怀孕。

·流产后有立即避孕需求。

·有痤疮、多毛:因为口服避孕药可以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水平而且抑制卵巢分泌雄激素,所以可以改善痤疮、多毛现象,让你的皮肤更光滑。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一位女性。在选择避孕药之前,你要确认自己是否有口服避孕药的禁忌症,如怀孕,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肝脏疾病,有血栓或血栓史,激素依赖性肿瘤等。而有心血管疾病等症状的女性也不适合服用口服避孕药。

相关链接

哺乳期可以用口服避孕药吗

哺乳期虽没有月经,但并不意味着不排卵。此时仍有存在意外怀孕的可能。为了身体健康等综合考虑,一定要注意避孕。哺乳期若采用药物避孕,不利于哺乳。因为避孕药属于激素类药物,可以部分经乳汁分泌,还有可能抑制乳汁分泌,所以,最好不要在哺乳期用药物避孕。产后哺乳期可以安置宫内节育器,或者采用避孕套等工具避孕方法。

口服避孕药的保存

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当妥善将其保管好,以防受潮、变质、破碎及误服等等意外情况的出现。大多数避孕药是糖衣片,而避孕药的有效成分在糖衣中,因此避孕药片应该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防止受热受潮,否则会使药片外面的糖衣层潮解失效或干燥脱落,影响避孕效果。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妇产科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18-36岁, 平均27.36±14.85岁;其中45例患者为未婚女性, 17例患者为已婚女性;月经周期正常患者47例, 月经周期延长患者9例, 月经周期缩短患者7例;病程0.5-7年, 平均2.48±0.63年。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1) 患者于经期前或经期后有明显的小腹疼痛,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造成患者的昏厥, 并呈周期性发作; (2) 多发生于未婚的女子; (3) 所有患者均没有器质性或占位性的病变。并且通过彩超排除疑为乳腺癌的患者, 排除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异常的患者;排除有血栓疾病或糖尿病史以及吸烟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避孕的要求;并且均为自愿参加此项研究。

1.3 痛经的程度判定

根据患者的痛经评分对痛经的程度进行评价,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法) 进行评分: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9分;剧烈疼痛为10分。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复方口服避孕药环丙孕酮炔雌醇片治疗, 于就诊后的首个月经周期开始服药, 于月经开始的第5d服第一片, 每日1片, 连续服用21d, 停药7d后进行第2个服药周期。

1.5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痛经症状有明显的好转, 其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VAS评分减少2分或以上;有效:患者的痛经症状有所减轻, 其他临床症状有好转, VAS评分减少1分;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痛经症状以及其他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 VAS评分无变化甚至升高。

1.6 观察指标

对患者就诊前1次月经周期, 以及用药后第1、3、6个月经周期的第7d进行月经疼痛评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

患者用药后, 痛经的疼痛评分与用药前相比, 呈逐渐明显下降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疗效

患者用药后, 临床效果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用药后第6个周期总有效率达到88.7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疼痛持续时间

患者用药后, 痛经疼痛持续时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从治疗前的持续8.66±2.72h, 下降到用药第6个周期的3.63±1.42h,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继续用药情况

在用药第1、3、6个周期时, 分别人6人、10人、18人表示不愿意继续用药治疗, 主要是担心长期服药会导致乳腺癌等严重的副作用的发生、以及担心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的发生, 并且有部分患者的原因为不愿每日服药。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 有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80%的青春期少女有过痛经的症状。在有早产史、吸烟史、大量饮酒史以及母亲有痛经史的妇女中,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更高。以前临床上痛经的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 但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 其中以胃肠道反应和肝肾损伤最为主要[2]。而研究表明, 复方口服避孕药对原发性痛经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抑制患者的排卵而减少体内的孕酮, 达到减少分泌期前列腺素的合成、缓解痛经的作用。并且有许多研究证实, 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并不会导致患者发生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风险升高, 并对体机的代谢影响十分微小, 因此, 复方口服避孕药长期服用是安全有效的[3]。

综上所述, 低剂量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以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 具有用药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莫翠玲, 黎娟.复方口服避孕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08) :41-43.

[2]史惠蓉.现代口服避孕药安全性的循证医学支持[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02 (25) :73-74.

上一篇:实施中的问题下一篇:静态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