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思路八篇

2024-07-30

革新思路 篇1

一、建设开放式管理体制

传统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还延续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模式,上下级观念明显,事务分配明确,经验证明这种管理体制在学校建设初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一个有眼光、有谋略的领导者担任关键职位,带领着一群有志之士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可是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体制不断改革,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如果仅以一人或少数人之谋略带动学校发展显然是不合理的。建立学校的目的是为国家各个方面培养相关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要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上至高层管理,下至师生队伍,都要以团队模式进行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优中选优,达到开放式管理体制建设,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1. 信息传达迅速、公开。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的流通将对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迅速传达是一个团队发展的关键,建设一个高效的信息传达机制将有效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保证了发展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教学秘书工作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必须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准备就绪,讲究效率,不做无效劳动,不做重复工作,争取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效应的最佳发挥。另外,一所高校的发展还与他的信息传达公开性密不可分,信息的公开既可以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也可以让在校人员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学习,信息传达的公开性保证了一所学校的透明度,也可以为学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2. 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

作为学校的管理模式应该脱离传统的绝对服从上级的模式,高层管理作出的决定往往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建设上,有时忽略了所作决定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确保学校的建设在整体和局部上都达到合理的改进。对于高层管理团队公开的信息要做出合理的反馈,对于正确的决定给予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减少了错误决定实施的往复过程,保证了发展的有效性。职工大会是反馈机制的最好方式,现在所要做的重点是要深化各种机制的有效性,不能只是走个过场,重在质量。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将对学校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更新教学秘书职责观念

对待教学秘书职责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提高,教学秘书一职不同于其他职业中秘书一职,不应只处理一些日常琐事、上传下达,所涵盖的任务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适合高校的发展趋势。教学秘书既是基层的管理者,又是面向师生的服务者,同时也是联络者。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管理、服务、协调的工作职能。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秘书一职的重要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更新。

1. 提高任务的具体实施能力。

作为连接高层管理和师生的枢纽,教学秘书的职责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充分发挥该职位的重要性,首要一点就要不断加强任务的具体实施能力。高校高层管理作出的决定或者方针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对上级精神进行一定的细化,细化的好坏往往是学校发展道路中的成败关键,只有实施的好才能说明方向的正确性,否则即使是一些正确的、适应发展趋势的建议也将不能得以实施,成为学校的损失。因此,对于抽象精神的理解能力和细化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学秘书职业能力的首要指标。

2. 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总结能力。

枢纽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对于教学工作的总结能力。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学校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越强,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的能力就越强,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担当更重的职责。因此,需要不断对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调整的首要工作就是对问题的总结,总结越有深度、越全面,问题暴露的就越完整,为学校的发展指引明确的方向,学生满意、老师满意,一所高校才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务。由此可见,教学工作中的总结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学秘书职业能力的另外一个标准。

3. 全面提高教学秘书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都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在岗人员能否更好地完成自己职责的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学秘书岗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的提高,责任感强和奉献精神、业务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心理素质的提高,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勇于面对挫折、创新能力的提高,坚持实干的精神。综上,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将会有利于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使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确保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以上主要从管理体制和教学秘书的工作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一所高校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道路上需要所有管理工作者和全校师生做出应有的贡献,仅有贡献还不行,还需要所有事务的实施上具有相当高的时效性,效率越高,发展得越快。教学秘书作为连接管理层面和师生的纽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岗人员能力越强,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老师的提高起到的作用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管理体制和教学秘书职责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流的高校,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学生。

摘要:“教学是立校之本, 科研是强校之路”, 教学工作已经日益成为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工作的好坏, 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联络者和执行者, 教学秘书在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维护高校教学秩序的建立起着桥梁和枢纽作用, 因此, 探讨教学秘书的管理机制和职业能力, 为以后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岗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革新思路 篇2

大学体育教育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着缺乏新意等问题, 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够高, 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 大学体育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1.1 大学体育教育的含义

大学体育教育概念是: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体育技能并掌握体育技术, 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的教育课程[1]。

1.2 大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大学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大众性和自主性。 (1) 实践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 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能达到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 学生需要通过参与一定的体育活动, 进行合理的训练才能达成最终目的[2]; (2) 大众性:大学体育是一种大众教育, 而不是专项体育训练,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不同, 体育教育目标应放在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拓展上, 而非深入性的教学; (3) 自主性:教育部大纲对大学的体育教学任务开展有所规定, 但对大学体育所教授的内容却没有做出任何规定, 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 结合实际来制定教学大纲, 说明了高效体育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

2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趋势, 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逐渐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关注。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环节, 在当前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只有将这当中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才能方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2.1 教育思想不够先进

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中, 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对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3]。在教育中常常关注的是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而忽视“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造成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导致体育教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

目前,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发展也比较滞后。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多数仍以体育竞技类为主, 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4]。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 不同的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这对于强健体魄的教学目的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生面对一成不变的体育课堂早已厌烦, 导致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2.3 教学形式单一

当代大学体育教育重点应放在教学广度上, 而我国目前大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教学的观念, 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教学形式古板单一, 忽视了对学生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5]。

2.4 师资力量欠缺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师资欠缺是重大问题,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素质的培养。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其他的学科教师中不乏有很多的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等的加入, 而体育教师中则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教师, 他们通常是专项体育专业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 对体育竞技有一定的能力, 但无法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起到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 也充分地说明了大学体育教师人才严重的缺乏。

2.5 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参与性

传统教学中, 教师始终处于中体地位, 而学生在教学中是被动的参与者,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在现代教育改革的环境和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 这显然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当前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性, 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共同合作, 来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而当前的体育教学普遍在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上比较重视, 对学生身体和心里素质上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这也是造成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3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

3.1 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

美好的人生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来共同达成, 在大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首先应从教师着手, 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思想, 将旧的技术性教学进行转换, 加强知识构建的革新, 不断地更新自身观念和知识, 拓展视野, 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接受新的健康理念[6]。此外, 教师应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帮助学生, 将愉快健身所需要和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实用知识教授给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提倡合理饮食, 适量的运动, 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运动不仅在课堂中进行, 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 正确地认识到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只有亲身参与到其中, 才能真正体会到它所带给我们的快乐。

3.2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大学体育教师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状态, 就必须在师资上进行调整。教师应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将自身对健康的理解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7]。同时, 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与时俱进, 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 让自己能够走在健康和运动的前列。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让自己成为合格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等的组织者, 成为能够抚慰学生心理和运动创伤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心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学生更好的认识健康, 热爱体育。此外, 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学科,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 已经不再接受本科生毕业入职, 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而大学的体育教师却没能达到这个要求, 学校应逐渐的提高教师选拔的门槛, 对在职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培训, 保证教师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 顺利地开展改革计划。

3.3 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一直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要想满足时代的要求, 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变[8]。首先, 体育教材应与时代接轨, 要有一定的使用性, 尽量与学生的生活想贴切, 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时事体育新闻和最新的成果及动态。第二, 在教学中应提高理论课的基础教学, 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体育的基本结构。其次, 应丰富体育教学,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结合多样化和趣味性的教学, 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3.4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

要想不断地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使大学体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不仅要将学校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并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学校无论是哪方面的努力, 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强健的体魄, 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一方面有力于学生的肌肉生长和骨骼强化, 增强抵抗力, 此外, 在心理上, 能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 消除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为满足其要求, 虽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想和方案, 但在这当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大学体育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积极的做出相应地调整, 改变改革困境, 使大学的体育教育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并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学体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学校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也要在师资上建设较高的教学队伍, 营造更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在改革道路上, 不断地更新理念, 与时俱进, 才能保障为国家的未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全民健身”意识也不断的提高, 高校体育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但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显然不尽人意, 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建勇, 李爱君, 赵建芳.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11, 02 (27) :10-19.

[2]余玲玲.浅谈构建和谐大学体育教育[J].体育世界 (学术版) .2011, 02 (12) :45-49.

[3]金兵.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01) :12-17.

[4]尹干闽.新课程标准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03) :30-36.[5鲁飞.现代大学职能与拓展延伸大学体育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0 (09) :11-16.

[6]刘蓉, 张文, 陈晓英.“人文奥运”与和谐大学体育教育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03 (06) :23-29.

[7]寇磊.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大学体育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1 (08) :22-26.

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路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分层教学;师资队伍;校企结合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使之不断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下面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目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看,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生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岗位技能的科技含量增高、岗位技能变化速度加快、岗位转移不可避免等成了现代职业范畴的客观属性。据此,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满足“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这两方面的实际要求。

所谓“职业上的合格性”:是指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岗位技能合格;二是态度合格。岗位技能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能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要求的纯技术性指标。例如,学外语的能听、说、读、写;搞管理的会正确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搞技术的能熟练地操作仪器等。态度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包括遵守劳动纪律、维护设备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等意识)和行为习惯(包括听从指挥、保持记录、办事有计划等习惯)。所谓“职业上的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能够在不同的企业和经济部门从事所学会的职业;能从事在性质上与该职业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职业活动(有时需要补充所缺技能);应当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劳动结构、生产方式和工艺学;能够接受各种继续教育。

因而,职业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人才。

2.高职教育培养对象

我国高校招生分批次录取,首先是一类本科,其次是二类本科,然后才是高职高专。所以从整个生源来看,我国的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处于中下游,在知识接受能力上稍次于本科类院校学生。从总体上来讲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文化基础较差,自我约束力较差,抽象思维较差,上课时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乏味。这就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教好他们,必须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

3.高职教育的现状

虽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走上轨道,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

3.1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了: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就在听天书,一脸迷茫。可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原有的,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学生现在的实际。其次,硬性的管理制度,又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课堂上,除睡觉、看课外书、小声说话之外,还有许多目光呆滞。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组织其它活动,他们都毫无参与的欲望,没有丝毫的热情,认为一切事情都与他无关,更不要谈生气和灵气了。

(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从来没有人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必须得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坐在规定的教室,听教师讲课,哪怕这门课根本听不懂。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如此稳如泰山、撼之不动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和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师上课累,学生学习也很痛苦。

(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技能操作较少,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其实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特长却得不到施展。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等等。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3.2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提高职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4.教学改革新思路

4.1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给课堂注入活力,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由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4.2.1加强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4.2.2广开校门从外界吸引人才

①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②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③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

4.3加强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的一方是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确定均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日本的高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企业和学校都承认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

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学生接收的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论实践同时进行,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可见,实践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想有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8、11、12).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先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张英华,凌培会.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辽宁省教育厅,2000-9-1.

农业科技革新思路论文 篇4

1农业科技创新是建立农业增长长效机制和我国粮食安全长城的一道屏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南方“水深”,北方“火热”;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阶段性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全球气候不同寻常,“极寒天气”成为全球焦点,近期南方雨水成患,等等,农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正是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异常气象频繁,但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八连增”。其中,科技抗灾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灾中求稳,稳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科技对粮食保稳增产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种子。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实践证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用了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强调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这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3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员的实践和创造,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事实上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撑起粮食安全的大厦,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好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两者合一所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强力后盾,有助于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研究及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在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农业战线的方面军,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4.1发挥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支撑作用,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农民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生产劳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机技术推广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就为农机研究和技术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4.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把科技传到农民家

基于伦理观文学创作革新的新思路 篇5

一、文学创作的论理性

“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准则, 涉及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两大关系, 以及对待这两种关系所遵循的准则。虽然现代社会理念发生了诸多变化, 但基本伦理道德依旧处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范畴, 并且对实际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在遵循时代思想变革趋势下, 也开始进入“伦理文学”改革时期, 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编制文学活动, 进一步优化了文学作品的构思与题材。对文学的伦理性进行评析, 必须要掌握文学本身结构发展趋势, 才能弄清具体的伦理道德范畴。

二、文化因素:生活流的戏剧冲突

受到西方哲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学伦理观在编排方面也更加道德化, 编剧人员不仅考虑文学标本制作的基本要求, 也开始顾及到社会大众对文学的心理需求, 对整个文学流变趋势的回顾。从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发展趋势看, 文学伦理关系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方面变化,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学伦理模式, 这是伦理类文学创作的本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是主观世界的载体, 任何主观事物都是由人参与创作过程, 体现了人在主观世界改造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东方传统文明古国, 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十分重视的, 这奠定了伦理关系变化的基础。随着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变化, 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水平不一, 社会文化是推动伦理剧主体流变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 主观意识也是人特有的思维模式, 根据个人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进行调整, 适应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三、政治因素:社会转型、文化转型逐步深入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思维, 文学伦理观主题流变往往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例如, 中国文学伦理文学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前提, 文学关系只是其中的表现形式, 当国家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文学关系也将有所变动。对现代社会的综合预判中, 作者主观思想缺少广泛的认识, 导致编剧过程出现了能动性误区, 所写文字内容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事实, 这是编剧过程需要调整的。此外, 文学作品也是要靠作者主观能动性为支撑点, 才能激发出伦理在文学领域的思想认识, 从不同角度思考社会变迁、时代转变、思想变革等方面内容, 体会主观能动性对编剧的指导价值。中国文学伦理文学具有两重性特点, 这种两重性相比于国外文学作品而言, 体现出了中国社会伦理观念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但正是由于中国文学伦理的两重性, 才使本国文学伦理观呈现出多样化姿态, 满足了不同观众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一般来说, 文学伦理文学是最能体现创作者主观思想的方式, 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主观思想表达的历程, 通过对文字语言的艺术性加工处理, 可以体现出编剧的思想观念特点。

四、历史因素:文学作品人文化主题发展

文学伦理观取得如此之成功, 让“创造者、研究者、观赏者”对文学伦理文学发展历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基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对文学作品欣赏标准也越来越高,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带有某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 “伦理”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有的关系准则, 文学创作的发展与伦理道德也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些都是加快文学伦理观流变的主要动力因素。文学伦理文学策划阶段, 最先考虑的是文学伦理观的历史蕴涵, 从相关历史题材中挖掘可利用资源, 对文学伦理观进行多方面的策划与编排。新伦理剧作品要懂得知识领域的广泛性, 任何题材、内容、主题都是文学伦理的客观反映, 都能表现出各种编剧意识。例如, “孝道”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 文学伦理观作品也广泛采用了“孝”为题材。因此, 在脑力创作阶段, 作者要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资料, 广泛思考与伦理剧主题相关的思路, 才能提高自身的编剧水平。

五.结论

总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一直注重伦理道德规范, 对人们社会活动及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文学是人生经历的综合描述, 是人们用文字语言表达出编剧情感、客观事物的一个过程, 文学创作需要人生履历作为基础, 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伦理观, 能够进一步挖掘当代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依据文学伦理性及伦理剧发展历程, 概述了文学创作的论理性特征, 总结了基于伦理文学创作及其流变方向, 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对文学创作革新进行探讨。

革新思路 篇6

关键词:生化分离工程,现状,新思路

0前言

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四大主干专业课之一, 在全国各大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涉及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机械学、工程学等相关领域背景知识;教学对象特殊, 为面临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高年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学成果重要, 课程内容在生物工程学生就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企业在生化分离工程方面的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70%左右[1]。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关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命脉所在。

1 教学现状

生物工程专业的飞速发展, 关于生化分离工程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也势在必行[2]。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类专业课, 生化分离工程一般被安排在经历过一些实习后的高年级教学中。我校目前生化分离工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四的秋学期, 学时为56学时, 教学内容涉及预处理, 细胞破碎, 离心分离, 膜分离, 蒸发, 萃取, 沉淀, 吸附, 层析, 电泳, 成品加工等22个章节的内容, 各个内容均为独立的操作单元, 但又密切联系, 使得课程内容纷繁复杂;随着分离技术和上游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些新的分离技术涌现出来如:离子液体分离技术, 也需要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 课堂中需要给与学生的信息量猛增, 课堂容量扩大的要求愈加强烈;作为教学对象的高年级学生在大四秋学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 普遍存在课余时间紧张, 课堂吸收效果下降的问题;课程内容的实验环节需要的大型或贵重设备较多, 仅仅依靠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条件不能够完全满足课程内容的实践。

目前, 针对生化分离工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内各个高校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充教学时间和改变教学方式, 以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配合理论课同步开设生物分离实验课, 本校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了生化分离工程建设;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等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 将生物分离的单元操作实验融入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之中;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开设了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及创新实验的三个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在实践, 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无疑从较高的视野上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目前各高校采用的结合方式为简单的累加结合, 甚至存在脱节的情况, 导致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更是扩增了课时, 降低了效率, 分散了学生学习重要知识的注意力[4]。此提高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从更贴近专业教学, 更细致的创新角度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 就必须有机的联系除了课程实验以外的各个实践环节, 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2.1 建立明晰的内容主线

由于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 内容多, 因此建立两条课程内容知识主线, 横向和纵向把握课程精髓内容, 以点牵线, 可以让学生抓住知识内容的纲领, 快速把握学习脉络。

横向主线以建立单元操作间的联系为主, 将分离原理类似的单元操作相联系,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条主线的建立, 尤其应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大学物理, 无机化学的基础课的知识, 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 拓展向课程中的内容, 帮助学生从基本原理抓住知识的关键所在, 更可以从类似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发展创新出新的分离方法, 如离子交换、等电点沉淀和电泳都是利用物质表面电荷分布的原理, 因此在单元操作过程中对于电解质浓度和p H值范围具有严格的要求。

纵向主线以下游处理流程为主线, 揭示由发酵液到细胞破碎再到初级分离、精制以及成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从生产的流程的角度为学生建立工厂中分离工段的整理概念, 为就业后相关知识的应用建立基础。这条主线的建立应该以学生之前实习过的相关企业的分离工段为例, 从感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的建立分离工段的立体工艺。如以金霉素发酵分离工段为例:从沉淀到板框过滤, 到萃取, 再到结晶干燥。使得学生深入感觉整个生化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2 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包括生化分离工程在内的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是独立于培养计划的理论课程, 这就决定了对于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从整个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高度建立合理的有机理论, 才能够更好的进一步指导课堂教学的发展, 更全面的引导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建立体系的主旨。

首先, 对基础课设置应全面考虑专业课的需求, 如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对与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要求较高, 因此在对化工原理的教学要求设置是应考虑全面为今后的专业课服务。

还有, 有效安排专业课的开课顺序, 生化分离工程主要涉及的是生化工艺下游的内容, 因此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对上游的知识如微生物和发酵工艺学的内容有过学习, 才能更好的了解分离对象的组成, 从而明确生化分离的目的。

在再有就是在设置专业的培养计划时就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细致考究, 使生化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精简与其他课程有过多重复的内容, 如包含体相关内容的介绍与基因工程重叠, 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微生物重叠;类比相类似的课程原理, 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 如蛋白复性的内容与反应动力学中竞争性抑制原理相同, 介绍时相互联系, 既对已学的其他课程知识有所巩固, 又加快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2.3 密切联系实践环节

生物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专业的设置基础是建立在理论发展的实践应用。将生化分离工程理论课程的应用建立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实践就业过程当中。不仅仅拘泥于生化分离实验, 更应该在整个本科教学阶段都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有所体现。

在开课前的实践阶段, 如:生物工程的工程教育和生产实习, 在工厂参观和实习的同时, 为学生介绍更多不可能出现在实验室中的大型生化分离设备, 讲解生化分离的工序, 从感官上给学生更多生化分离的概念;在开课过程中, 进行密切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课程, 结合生化分离实验向工厂实际应用拓展, 为学生就业后的生产操作讲清原理, 铺平道路;对开课后的就业前毕业实习, 要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生化分离的各个工段, 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应用的环节, 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对生化分离工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发展创新, 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融入已有的生化分离工程知识, 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 对生化分离工程的教学成果进行生化。

3 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 生化分离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的内容更是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不断开拓新思路, 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增加课程在学生就业及科研方向的实用性, 为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世光, 杨超英.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23) :181-182.

[2]高峰, 黄儒强.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13-16.

[3]王维维, 钱玉梅.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5 (27) :120-121

革新思路 篇7

1 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与法人治理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模型分析

1. 1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是以科斯为代表的、强调交易费用和制度重要性的学术思潮, 以科斯定理、交易费用理论以及产权理论著名[3]。

1. 1. 1 科斯定理与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认为, 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 产权的明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 改进经济效率。现实社会总存在交易费用, 医院可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制度提高其效益。目前, 公立医院由于产权虚置导致了诸如医患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 科斯定理与交易费用理论为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科斯定理可看出,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为达到激励与约束效果, 公立医院必须在产权制度改革后实行相应的法人治理模式, 从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角度降低交易费用,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1. 1. 2 产权理论

科斯定理揭示出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明晰的产权制度可显著减少社会不确定性。产权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理论: 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资产拥有理论、私有化理论。产权理论揭示出在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下, 产权主体能够得到最大的激励。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多学者发现, 产权变化并不总能带来效益的提高, 而真正决定组织效益的是其治理机制的改善。所以并不能单纯追求产权多元化, 更重要地是相应进行法人治理改革。

1. 2 委托 - 代理理论

委托 - 代理理论是研究委托 - 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合同问题及其解决的理论, 旨在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 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 从而放手经营权[4]。公立医院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有: 股东与董事 ( 或理事) 、董事会 ( 或理事会) 与院长、政府与院长等。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 常常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减少此类问题发生, 需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但监督成本是昂贵的, 所以公立医院需实行法人治理, 通过构建一套新制度减少代理成本。

1. 3 利益相关者理论

所谓利益相关者, 是指在组织内外与组织绩效有相关利益的人或团体, 对公立医院而言, 是指所有与医院营运利益相关的人或团体[5]。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在医院运营过程中必须引入利益相关者以满足多方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 不能仅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 侵害其他利益集团。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很多, 包括政府、医院领导层、职工代表、患者及其家属、医疗保险机构、医药及医疗器械供应商、银行代表、医师等专业协会等[6]。为平衡各方利益群体, 可考虑在公立医院实行法人治理改革, 在改革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 由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医院运营中, 监督医院的经营管理。

1. 4 冰河模型

冰河模型, 又称冻河模型, 是由我国学者赵棣在研究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中提出的[7]。她将政府政策的影响看作冰冻层, 将医院产权与社会保障系统看作水流层, 将医院面临的问题看作河床层, 由此建立的冰河模型如图1所示。

冰河模型的三个层次反映了我国医疗体制的特点, 即由于公立医院产权虚置问题, 政府的政策很难有效解决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各种问题。

强化政府影响, 一种可能的做法是全面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将水流层全部冻结。此时冰河模型只有两层: 冰冻层和河床层, 如图2所示。

冰河模型演化模型Ⅰ从理论上可强化政府的影响, 达到直接解决公立医院现存问题的目的。但基于我国国情, 面对庞大的医疗市场, 政府很难有充足的财力补偿公立医院的发展。面对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 需要财政投入的地方很多, 纵使从绝对数上增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 也未必能将水流层完全冻结, 达到解决医院现存问题的目的。

鉴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有限, 可考虑通过改革产权 ( 水流层)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此时冰河模型也只有两层: 水流层和河床层, 是一条常态下的河流, 如图3。

冰河模型演化模型Ⅱ中, 冰冻层完全融化, 与水流层合二为一, 意指在产权多元化下, 政府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到河床层。同时, 为更好地解决公立医院面临的各种问题, 需要在产权多元化下实行法人治理改革———董事会型治理模式, 改善治理机制。冰河模型演化模型Ⅱ为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及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了模型依据。

2 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内涵与改革实例

2. 1 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内涵

法人治理 ( Corporate governance) 一词源于公司治理, 它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被提出, 以权力分工、相互制衡、效率与责任并重为理念, 为保障财产所有者利益而在所有者和代理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和制度结构[8]。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其中内部治理是指医院内部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互相制衡的制度设计, 又可分为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是指从外部性出发, 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通过不同途径对医院内部治理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

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是在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下的一种法人治理模式, 在该模式下, 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内涵包括: ( 1)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公立医院的运营, 而只是间接管理医院; ( 2) 公立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成本控制等目标, 达到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有效解决医院现存问题的目的。

2. 2 改革实例

2. 2. 1宿迁模式

从2002年开始, 宿迁市对134家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形成产权多元化的办医模式。以宿迁市人民医院为例, 2003年7月, 该院在被南京金陵药业集团及南京鼓楼医院集团收购完成后成功进行改制。改制后的南京金陵药业集团占医院股本结构的63% , 当地政府 占27% , 南京鼓楼 医院集团 占10% 。改制完成后, 宿迁市人民医院实行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 其中董事会成员来自宿迁市卫生局、南京金陵药业集团及南京鼓楼医院集团的代表, 院长来自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实行董事会型治理模式以来, 医院加强人才引进与设备投入, 强化科学管理, 逐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德医风建设、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 2. 2 菏泽模式

2003年12月, 菏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标志着当地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始。以菏泽市立医院为例, 2004年9月, 该院被上海道勤集团公司宣布接管。随后, 由于上海道勤集团公司在财力和管理能力上都达不到运营医院的标准, 深圳宝福集团收购了菏泽市立医院80% 的股份。宝福集团接管后, 医院的境况并未得到改观, 医院职工自产权制度改革后意见一直很大。最后, 于2005年9月, 菏泽市立医院被当地政府收回, 产权制度改革持续了一年时间。事实上, 不仅菏泽市立医院被收回, 其它被转让的医院也相继被收回, 整体出现越改越差的情形。至此, 菏泽模式备受争议。

2. 2. 3 宿迁模式与菏泽模式的比较

宿迁市与菏泽市均对当地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但取得的效果完全不同。以下采用PEST分析法比较宿迁模式与菏泽模式, 探讨不同地区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

PEST分析法是现代管理中分析战略或组织外部环境的一种分析方法, 通过政治 ( Politics) 、经济 ( Economy) 、社会 ( Society) 和技术 ( Technology) 角度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9]。表1呈现了宿迁模式与菏泽模式的PEST比较。

表1显示了两种模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此直接导致当地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不同效果。需指出一点, 菏泽模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产权变更的内涵, 只是简单地“卖医院”, 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进行法人治理改革。

3 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3. 1 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法人治理的基本要求是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 互相监督, 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因此, 公立医院董事会型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建立股东 ( 大) 会、董事会、监事会, 任命医院院长, 并相应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从外部治理出发, 充分考虑市场竞争、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社会监督等因素, 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发展。本研究建立的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架构图如图4。

3. 2 董事会型内部治理结构

3. 2. 1 股东 ( 大) 会

股东 ( 大) 会由全体股东组成, 是医院的最高权力机构, 代表所有者行使医院的所有权。股东 ( 大) 会拥有医院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以及重要人事的任免权, 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均由股东 ( 大) 会选举产生。股东 ( 大) 会必须建立健全出资人制度, 完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 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3. 2. 2 董事会

董事会是医院的最高决策机构, 受所有者委托行使医院的决策权。董事会负责执行股东 ( 大) 会的决议, 制订医院发展战略与规划, 审批重大人事与财务政策, 聘请医院院长等。鉴于医院的特殊性质,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董事会成员建议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 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医院职工代表、社会贤士以及普通群众代表等组成。董事会需设立外部独立董事, 平衡各方权益,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3. 2. 3 院长

院长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代表由董事会任命, 行使医院的经营权。院长负责医院日常经营活动, 实施经营计划与投资方案等。为保证院长的职业性, 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未来需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方式从职业院长市场、经营专家市场、医院管理专家市场中聘请医院院长。此外, 为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 医院应与院长签署聘任合同, 履行法定程序, 并对外公示。

3. 2. 4 监事会

监事会是医院的监督机构, 对董事及院长等高级管理人员行使内部监督权。参照公司法中不得兼任原则, 董事、院长、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医院在必要时可设立独立监事, 以监督医院履行公益性职能。为权衡各方利益, 医院监事同样需要吸纳社会人员共同参与, 具体可由政府代表牵头, 股东代表、人大与政协代表、职工代表、银行代表、财会代表、法律代表、媒体代表等组成。

3. 3 董事会型内部治理机制

3. 3. 1 决策机制

董事会通过决策机制制定医院政策与基本管理制度, 指导财务预算与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董事会是决策机制的核心主体, 只有通过董事会决策机制才会产生作用。为平衡与协调各方利益,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不同的背景知识, 通过不同董事的技能与经验实现科学决策的目标。

3. 3. 2 监督机制

监事会是监督机制的核心主体, 监事会通过监督机制对董事会及院长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监督机制主要由组织监督、内部职工监督、代理人自我监督与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等构成。为解决委托 - 代理问题,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必须注重制度的约束作用, 如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与目标责任制度的建立可有效展现制度的刚性监督作用。

3. 3. 3 用人机制

用人机制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 董事会、院长、监事会三者间的制衡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控制。在用人机制上, 首先需完善医院章程, 明确董事与监事的选聘程序, 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合法; 其次,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需依托市场建立健全以院长为代表的高级管理人员选聘机制, 使选聘过程公平、公开、公正。

3. 3. 4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对象主要是投资者与管理层, 包含物质与精神激励两方面。对投资者的物质激励主要通过资产增值体现。国家明确规定非营利性医院不能分红, 为激励投资者, 可强化精神激励, 如年度公开表彰具有杰出贡献的投资者等; 对管理层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物质激励可采取将医院综合绩效指标与管理人员的薪酬、奖金、社会保险等相结合的方式实行, 也可探索年薪制, 明确责任与贡献并存的薪酬制度。对其精神激励包括目标激励与文化激励等, 注重职位与职称晋升机制。

3. 4 董事会型外部治理

3. 4. 1 独立董事

为防止医院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可借鉴公司法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制度。为避免内部董事行使医院全部决策权, 外部董事需独立于出资者与管理层。鉴于医院的公益性质以及在医疗行业的特殊地位, 独立董事的来源范围应广泛, 可考虑社会贤士、卫生领域专家、高校等研究人员、律师、会计师、银行家等专业人士。

3. 4. 2 市场竞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医院必须重视外部市场竞争问题。医院外部市场竞争机制主要包括控制权市场竞争、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医疗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医院品牌市场竞争、医院核心技术市场竞争、职业化高级管理人员市场竞争等。市场竞争压力起着约束与监督医院的作用, 迫使医院提高效率, 重视公益性。

3. 4. 3 信息披露

医院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 为便于相关利益群体的有效监督, 维护自身与社会利益, 医院必须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医院需公开的信息包括医院阶段性运营情况、引进设备与人才情况、现有病床数与专家数、组织便民、利民等公益活动情况等。信息披露机制可改善医院运营情况, 促进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3. 4. 4 法律法规

股东 ( 大) 会、董事会、院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会的权利、责任、义务都是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 起着激励与约束医院内部主体行为的作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出资人诉讼制度、董事以及院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民事赔偿制度等。医院各种行为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 对不按照执行的人员加大惩罚力度。

3. 4. 5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机制是医院外部治理监督的一个重要补充, 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监督、社会公众监督与社会组织监督等。社会监督机制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医院信息披露机制。网络化与信息化下的社会公众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 使社会监督成为可能。全社会共同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对违法行为及时公布于众, 有利于督促医院经营管理者不断强化其社会责任。

4 讨 论

本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在产权多元化下探讨我国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首先分析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模式改革的理论及模型基础; 其次, 从改革实践出发, 验证了公立医院实行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可行性; 最后, 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出发, 设计了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对于产权多元化及董事会型治理模式, 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 1) 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并不等同于所有制改变。首先, 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部分, 但产权的范围更广, 还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 其次, 所有权的变更并不等同于所有制的改变, 所有权变更后仍可能是公有制; 最后, 产权变更可以不涉及所有权改变, 如医院经营权转让模式 ( 该模式下可能形成理事会型治理模式) [10], 所有制不变。

( 2) 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是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中的一种, 其改革最彻底, 真正实现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但由于涉及产权制度变革, 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改革阻力很大。建议已经改制的公立医院, 全面推行并完善董事会型治理模式, 将产权制度改革落到深处, 而不是仅停留在“卖医院”的层面上。

( 3) 本研究探讨董事会型治理模式, 是对未来公立医院治理模式改革方向的思考, 并非否定其它治理模式, 也不建议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实行该模式。各地应结合自身综合条件及内外环境因素, 研究不同法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以及与当地的匹配度, 探索适合当地的法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左希洋, 张亮.发达国家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7 (10) :77-80.

[2]袁红梅, 何克春, 李明, 等.新医改背景下对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 (10) :57-59.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1-2.

[4]苏晓艳, 熊季霞.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我国公立医院四种法人治理模式比较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9) :91-94.

[5]熊季霞, 苏晓艳.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对综合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11:848-852.

[6]朱乃庚, 夏海龙, 周典.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实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5:339-340, 352.

[7]赵棣.公立医院产权形式多元化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 (7) :7-10.

[8]李文敏.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9]方鹏骞.中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84-185.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改革思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本人认为,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跟风,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就更需要寻求适合学生自身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模式,但不能照抄照搬,可以把各种优秀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在适当的环节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更加深入。

二、正确处理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带动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对语文的实践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识字、写认、读书思考时间。在教学中,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参与到讨论交流当中,使学生全员参考,把“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一思想真正体现出来。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引导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课程的有趣之处,并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读书的领悟能力,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学习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正确处理语文学习的课内与课外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中,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学习语文与现实生活脱离,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发展。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把学生从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进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书、写字、答与问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要向自然、社会开放。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改中,要重视对课外阅读与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移到课外学习中,把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融合到一起。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受到设定的目标、自我归因、技能、行为结果以及其他的影响,因此,在制订学习任务与目标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制订可以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掌握近期的语言知识,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需要达到的水平,而且要逐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通过奖惩实施自我强化,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榜样学习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老师要对其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不能一刀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老师要对他们表现出信任与鼓励,这样及时的鼓励,可以增强这些学生学习的动机。

五、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奉为教学之首。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自主地增加或减少教学知识,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这种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知识面的狭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要把教科书用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与调整,对于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感觉语文学习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学习过程应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之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要继续深入,不断地把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小学语文课改当中,真正把语文课程改革做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娟.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上一篇:肿瘤表达谱下一篇: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