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培养十篇

2024-09-12

科学思维培养 篇1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在科学教学中, 依据课程标准, 根据小学生兴趣广泛, 联想丰富, 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心理特征, 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活儿童创新和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获取创新的成功。利用开放式学习活动, 诱发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捕捉创新的火花。

一、营造氛围, 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知识、原理、技能等产生直接体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活儿童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感受探究科学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食物》这一单元中, 可以模拟设计“我做美食小导游”的活动。创设一个“美食走廊”,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几个小组成一个走廊, 各个小组向别的学生作美食介绍, 比一比谁的美食最有诱惑力, 最能吸引人。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情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满怀激情、生动地把自己了解到的食物中的营养和制作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把本单元所学到的有关食物知识有创造性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情景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有关食物知识, 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情境。

二、积极参与, 争取创新的成功

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但他们有十分巨大的创新潜质。我们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与尝试活动, 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且有所创新。

四年级下册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后, 设计这样一个场景:辩论“导体和绝缘体谁的本领大?”, 让学生主动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 展开辩论。辩论前, 让学生准备观点为“导体的本领大”和观点为”绝缘体的本领”大的有关证据, 并且讨论好辩论的步骤, 辩论时争取创新的成功。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 每个儿童都是创造之人。教师要积极提供儿童创新的条件, 让儿童在自由、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 真正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让他们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三、开放学习, 诱发创新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科学学习, 可以采取开放式学习, 即采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 得出多种多样的结论, 不一定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敏捷性和变通性。

小学生开放式学习科学活动有发布会、辩论会、知识交流会等。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搜集并整理资料, 或制作实物作品, 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之后, 让学生寻找人类哪些地方没有善待动物, 准备资料下节科学课开“研讨会”。会上同学们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人类怎样不能善待动物。例如一个同学说:“我们在幼儿园学过这样几句:‘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 打了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这就证明人类没有善待动物, 应改成‘一二三四五, 公园看老虎。老虎没出洞, 看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

四、开拓视野, 捕捉创新火花

科学教师应随时注意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并且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开拓学生的视野, 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必要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或鼓励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一起合作。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 极大地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在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中, 学生会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和引导, 探究活动的成功愈加明显, 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下册学完《神奇的能量》后, 设计一个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未来能量的科学幻想故事,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未来, 关注我们的生活空间,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与地球资源的意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兴趣极高, 从多个角度, 开展丰富想象, 描绘我们理想的能量未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产生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应及时去捕捉。

科学思维培养 篇2

1 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 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 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 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 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 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 勤于思考, 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 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 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2 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 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 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 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

3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3.1 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 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完成”, 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 选择正确的方案, 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 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 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 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 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并吸取经验, 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 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 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

3.2 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 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 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 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 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 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 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 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 角度更加新颖, 独辟蹊径, 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 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

3.3 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 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 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 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 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 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

3.4 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 (下转第153页) (上接第168页) 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 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 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 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 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 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 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 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 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4 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 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 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 学会发现新问题, 发现新思路, 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S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亮点, 可喜的是科学探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在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同时, 精心设计了在科学探究组成的诸要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希望会在教学实践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整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林.机电类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实施探析.职业教育研究.

科学地思维,培养思维的质量 篇3

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为了适应今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了完成历史的重任,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发扬创造的精神,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增长创造的才干。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势在必行。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启发学生想像,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由再造想像向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像。例如,教了《我叫“神舟号“》,可以让学生驾着“船儿”去想像太空的情况;教了《大海睡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像白天和夜晚的大海各是什么样的美景,跟大海在一起,就像和妈妈在一起一样温馨。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像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像活动。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如《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自编课本剧。要求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不加旁白,让人一看就懂。另外,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这样就把想象和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纵向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三、横向拓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如《青蛙看海》写青蛙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章是以具体事例说明哲理的。假如仍用这个题目,却要改变角度去写,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一经启发,一定会想出不少中心和题材;如为表现青蛙的坚强,可写青蛙在登山时的情况,为表现友爱的伟大,可写松鼠的鼓励、苍鹰的指点。再如,谈谈“鲁班和鲁板”二者是什么联系,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要想有发明创造必须怎么办?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不再囿于课文内容,而是钻进去,跳出来,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例如,《蜗牛的奖杯》一课的课后练习,用“唯恐”造句,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家长担心”这一方面去考虑,什么“唯恐不安全”“唯恐身体不健康”……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家长对我们的关心以外,自然景物不也有感受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思维呈现滞涩状态。片刻之后,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小草唯恐践踏”“小区环境唯恐被破坏”……学生的思维角度从人的心理转到自然景物,这时,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老师唯恐我们上课不听讲。”“地震后,全国人们唯恐灾区人们精神上遭到打击。”

四、求异标新,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如在教学《槐香五月》时,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同学们,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品尝了槐花香饭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展示槐乡槐花的美。”“我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槐乡的故事。”“我想做一回导游,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我要办一家饭店,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虽然孩子们的创意不失天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更加深刻,对槐乡的文化更加亲近。同时,以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到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吗?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教师应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应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以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意志努力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篇4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要想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就,需要发挥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中就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读书法。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什么是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分别加以界定、阐释、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2、为什么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1)客观依据——是由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的客观性决定的;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作为整体的事物”,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组成,所谓“整体”是对事物的一种“静态”理解

二是“作为过程的事物”,过程是阶段的有机联结,所谓“过程”是对事物的一种“动态”理解,整体是个过程,过程也是整体。

事物自身的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认识它的时候必须既分析又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由客观事物客观辨证性质决定的(2)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需要。只有对各个要素作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同时也只有对事物各个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3、分析与综合的联系

(1)分析与综合相互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提。

(2)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过渡。一分方面是分析向综合的转化;另一方面是综合向分析的转化。

4、怎样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1)总体说来,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

(2)具体而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很多。具体学科的内容、具体问题的内容不同,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就不同。

各种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的共性都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

(3)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做到: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 1

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二、合理想象

在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力

1、什么是合理想象?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2、为什么要有合理的想象?

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是推动事物发展必然要求。具体地说:(1)合理想象可以促进人们提出假说,发展认识。(2)合理想象是科学发明的重要途径。

(3)合理想象也是“思想实验”的重要途径。

3、怎么进行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不能不立足客观事实、不根据规律的胡乱猜想。

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创造性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3、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2)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它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

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5、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

二是要敢于超前。对待前人的理论要以实事求是 的态度正确对待。对正确的要坚持和发扬,对错误的要敢于纠正和超越。

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与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知识经济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我们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更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说来:

(1)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就决定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决定性意义。

(2)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创新。进行创新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需要。热点点拔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分析]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题例解析

1、下列关于分析与综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①综合就是对通过分析与分解的各个要素进行机械相加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要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④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核心方法是(D)

A、从实际出发的方法B、实事求是的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的方法.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指手画脚,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官僚主义引发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据此回答3-5题

3、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这一事实说明(A)

A、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C、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关系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4、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这种做法违背了下列哲理(C)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5、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从哲学上讲(D)①是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属于感性认识 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③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属于真判断④是由已知判断提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属于演绎推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放军第三医院和西安希莱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教授大胆地将无限遥感技术和微电极技术结合,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电生理记录、分析及细胞功能定位系统,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获得重大突破。据此回答6-7题

6、难治性精神病治疗的重大突破蕴涵的哲理是(B)

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7、专家教授在难治性精神病治疗过程中的大胆创新说明(C)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B、看问题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C、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和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D、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据此回答8——10题:

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B)A只要有理论创新就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创新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9、人们要做到创新,就必须(A)

①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②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③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④突破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是(C)

A、科技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

B、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

C、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

D、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二、非选择题

11、恩格斯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1)这里的“联合”、“分解”的含义各是什么?

(2)“它们”指什么?与(1)中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既要“联合”又要“分解”?

参考答案:

(1)“联合”即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解”即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2)这里的“它们”指事物本身。二者的关系是: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

(3)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作周密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各个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真正认识客观对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如果不分析各要素,就无从认识事物;如果只分不联、不综合,就会导致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都有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创新和完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这就要求我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上述材料说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试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党的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完善执政理念。

(2)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前进要求执政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③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过程。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13、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和所涉及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什么影响?

(2)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说明“创新”对于认识事物的意义?

(3)从政治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4)运用经济学常识说明科学技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中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对国际经济格局影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加大。对所涉国家经济结构影响: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创新性思维可以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②创新性思维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方法,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③现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创新性思维。

(3)①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有的全部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总和。②综合国力竞争将最终决定一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③历史和现实都说明,综合国力的低下会受制于人,甚至被动挨打。

科学思维培养 篇5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国家, 将无法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 将是新世纪的文盲, 只能简单机械地从事乏味的劳动, 很难体验生活的幸福感。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型思维品质的黄金时间, 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品质已经逐渐从小学时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挑战。

二、科学教学中创造思维培养的着力点

1. 想象能力——创造思维的鼻祖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所谓联想, 就是因一个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它的产生需要借助一定事物, 这个一定事物也就是创造事物的思维基础。一个善于联想的人往往具备更多的能力去创造。在传授初中科学知识的时候, 知识就像一张网, 很多节点是息息相关的, 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石, 教师若要引领学生进行联想, 可以借助这些基石。科学课程中, 教师在讲授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时, 不能采用平铺直入的方法, 这样效果往往不好, 甚至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作为科学教师, 不仅要求自己在授课的时候具备科学性、严密性, 同时还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便于理解、便于掌握。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 建立与新概念的联系, 提出辨别性的思考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例如:在“机械能”一章的学习中, 学生很容易混淆“功”、“功率”的相互关系, 对于“做功越多, 功率越大”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对的。教师可以用联系类比:“做功多少相当于同学们做题目的多少;功率相当于同学们做题的快慢。”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做题越多, 不一定做题越快”, 从而轻松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

初中生喜爱想象, 又善于想象,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点, 为学生营造想象的氛围。假设是创造想象情境的良好手段, 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在学习摩擦力、重力之后, 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 “没有重力的世界”;糖溶解在水中之后, 水又变成什么样了呢?这些都是打开学生思维匣子的方法。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之一。通过培养学生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浓的学习热情。

2. 发散性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素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性思维, 它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途径探求得到多种多样的答案, 最后获得圆满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以常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 要求针对给出的问题情境, 从不同方向、运用不同的解决策略来探究。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知识有效串联、综合沟通、触类旁通;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对发散性思维及其问题解决策略的评价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难以制定标准答案。一般来说, 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 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即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在头脑中呈现更多的知识体系、列举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探究更多的有效解决途径。比如对于“氧气的制取”实验的复习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列举出以下方法: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电解水等。

(2) 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即通过事物之间灵活的转化来思考问题的品质。比如在氧气的制取中,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 比较出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从装置方面看, 用高锰酸钾加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比较简便, 不用使用酒精灯等复杂的器材;从经济成本角度看,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成本都相对较高;从安全方面考虑, 使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由于冷凝水倒流, 容易使试管爆炸;从氧气的纯度考虑, 使用氯酸钾会有较多杂质氯气;另外, 我们还应该有环保意识, 实验中出现的固体废弃物都将带来负面影响。学会灵活地根据物质条件的提供和当时环境的需要来选择实验, 这正是思维变通性的表现。

(3) 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培养学生勇于突出常规思维方式、形成个人思考风格的品质。比如有个教师提出, 既然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催化剂帮助氯酸钾制取氧气, 那可否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一起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呢?实验又如何设计, 试管口该向上还是向下呢?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设想, 很多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这就摆脱了教材的束缚, 给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带来了生机。

3. 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的独特视角

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人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 即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或者“换位思考”,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两者相辅相成。正向思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而逆向思维却因其与常理相悖, 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结果。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情境, 在一辆汽车的座位上平放一瓶矿泉水, 在平躺的瓶子中央有一个气泡, 假如汽车忽然前进, 气泡将如何运动呢?往往许多同学思维定势, 在他们看来气泡将往后运动, 而事实上恰恰不是,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得以验证。那么这个现象该如何解释呢?解释的过程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假如气泡往后运动, 则水应该相对气泡做往前运动, 那么汽车应该是做倒退的运动了。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 这会给学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与独特的分析方法。

三、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1. 示范性:教学相长是创造思维培养的土壤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 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因此, 他们的言行深受教师自身行为的熏陶和感染。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更应该尽全力去寻求教材中可以再加工创造的因素, 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最合理的教学方式。任何一个潜力的挖掘都需要好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充分调动和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 为学生营造宽松有序的活动环境, 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由开放的追问氛围。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才能不断地改造自身, 变得更加优秀, 更有创新理念和创造意识, 才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树立榜样。

2. 活动性:实验设计是创造思维培养的良机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实验是学生理解科学原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过程中的奇异变化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求知欲, 刺激学生用创新思维去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在学生面前变一个魔术:首先在杯子中装满水, 然后将纸放在杯子口, 当教师将杯子倒扣时, 出乎意料的结果出现了, 杯子里的水竟然没有流出来, 究竟是什么力量将杯子里的水托起来了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现象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同时趁热打铁, 继续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矿泉水瓶子里放入温开水 (温度在瓶子承受范围内, 保证瓶子不瘪) , 随后将温开水全部倒掉, 将瓶子的盖子拧紧。让学生猜想瓶子会是什么样子, 几分钟之后再观察瓶子, 发现瓶子变瘪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进入大气压的学习中, 相信好奇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也会因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3. 探究性:有效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

“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奇和疑问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问题的呈现使学生产生解决疑惑的欲望, 从而引发人的创造力。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 有意地制造一些悬念, 强化学生的思维动力, 激发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

例如在《声音》一课中, 可层层深入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从书中了解到是振动产生的。教师再提出问题二:你怎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这一点?总结学生不同的方案后要求学生现场做实验:在桌上压住尺子的一部分, 然后弹露出桌子的另一部分, 使其振动发声。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三:振动快慢与声音的音质有何关系?这时学生会想到通过改变尺子露出桌子部分的长度来改变振动的快慢, 再做实验, 发现现象不太明显。这时教师抓住软管 (洗衣机的排水管) 一端用不同速度在空中旋转, 随着转速的增加, 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4. 激励性:及时评价是创新意识的催化剂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被夸大的。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鼓励与肯定学生。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比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绝大多数学生知道的只有教科书上的实验装置, 这个装置比较简单, 但是测量的精确度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实验装置上进行创新, 课堂上学生的想法就会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提出在烧杯上刻上刻度, 也有的学生认为直接使用有刻度的容器,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使用U形管。作为教师, 无论学生的想法是否合理, 是否真正达到了创新, 都要给予肯定, 因为这对后进生课堂思考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 我们在激励后进生课堂参与的同时, 对于那些在思考问题时只会沾沾自喜的学生, 也要学会使用一些负面的激将法给他们发热的头脑降降温。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想也没想就直接说出了实验的设计方案, 而且是根本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东西和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 我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太聪明了, 可惜你的思考没有踩刹车, 危险呀!”通过这样一种幽默的评价, 学生就开始反省自己的思考习惯了。所以, 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应该有激励, 也应该有提醒与鞭策, 它就像科学实验中的正催化剂, 孵化着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地去探索与冒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人创造力培养的核心, 需要教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特点与科学学科的特点巧妙诱导。如果教师具备这方面的基本功, 同时又有意识地将创新素质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来抓, 科学教学就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窗口,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根基。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型思维品质的黄金时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挑战。科学教师要从创造性思维的组成与内涵来精心组织指导, 并设计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意识地将创新素质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来抓,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根基。

关键词:初中科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棋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12 (3) .

科学思维培养 篇6

一、批判性思维和生命科学史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 疑辨析、有严格推断做基础并且机智灵动、清晰敏捷的思维, 是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进行判断、评判、鉴赏、审定等的思维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有利于个体客观评价自己和整个世界;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新感悟的产生, 进而作出正确的行为判断;有利于创新和建设性意见的提出。

生命科学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研究观点和态度, 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生命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 是人类思想解放, 与暴力、专横、错误、迷信等进行斗争, 最终逐渐成熟, 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生命 科学史以解释生命科学的发展为目标, 解释真理被逐步发现的过程。广义的生命科学史可以说是人类的思想史和文明史。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教育大都注重要求和强化学生的服从性, 而不允许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同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和高考重要性的强压下, 课堂教学多以大容量的重点知识灌输为主, 于是导致了多数学生思想独立性差, 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于评价、探索和发展等活动的进行有着最基本的作用, 并且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教育方式方法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生命科学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 不断的进步和创新的。因此, 利用生命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不仅是学生健全思维的需要, 而且也是高中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批判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生命科学史知识储备 欠缺。大多数 教师对生命科学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教材, 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上, 导致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生物课堂教育教学无法深入, 更不要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缺乏, 在运用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2.教师对生命科学史教育的认 识不全面。部 分教师对教育中引入生命科学史认识不全面, 认为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往往被忽略了。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也不仅仅是吸取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对于知识和思维的塑造举足轻重。

3.运用生命科学史进行探究的 力度不够。知 识的探究不应该停留在知识表面, 何况生命科学史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所体现的知识。生命科学史的引入, 教学上要求探究、发问、实验等, 通过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实现学生思维的丰富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目前这方面的力度仍不够。

五、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注意事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安静的教 室环境不 一定就是良好的教学氛围, 反而可能使学生反应冷淡, 减少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营造活泼、温暖、民主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放自我, 主动接受知识, 大胆猜想和质疑, 并且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想。

2.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 仅仅是学 生学习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 教师不可让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这样只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师生间要分享交流、相互 学习、共同进步。

3.建立合理的考评标准。学生知识 掌握情况 的考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 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不论是什么科目, 在新课程教学下, 都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注重开放性试题、探究性实验试题等新题型的考查与改革。考评标准创新了, 才有利于教育和教育成果的创新。

长期以来, 高中生物只是注重知识 的灌输, 而忽略了兴趣的激发、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然而, 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 决定了他们能否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能否形成创造意识。因此,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 .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 .

科学思维培养 篇7

(1)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2) 大胆探索, 寻找让橡皮泥浮起来的不同方法。 (3) 学习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活动准备

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有关死海的视频、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出示材料, 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出示橡皮泥) 小朋友, 你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 (摊开手, 孩子们看到橡皮泥) , 你猜猜它在我的水杯中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沉下去)

(2) 借助外力, 将橡皮泥浮起来。

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也浮在水面上呢?你来帮忙想想办法。

在每个桌上有一些材料, 你看看能不能借助于这些材料将橡皮泥给浮起来呢?

幼儿操作。

小结: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3) 改变自身, 将橡皮泥浮起来。

不过, 橡皮泥可跟我说了, 老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觉得挺难过的, 它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浮在水面上。你有办法吗?

你可以动手试试。

小结:我们将橡皮泥变成船、碗等, 船在水中, 排水质量等于其重力时, 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因此船能浮在水面上。

(4) 改变溶液, 将橡皮泥浮起来。

我也找到了一个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你们看:我不需要其他物品, 也不需要改变橡皮泥的形态, 你们信吗?

噢, 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这杯水里。我在这杯水了加了足够溶解的盐, 改变了水的浓度, 也能让橡皮泥团浮出水面。

(5) 经验拓展, 介绍死海。

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水分不断蒸发, 矿物质沉淀下来, 经长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

四、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在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 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 激发幼儿一步一步地探索、尝试与总结。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活动是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的探索活动。

一个活动的开展, 不仅要我们备好课, 还要备好孩子, 备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于是第一个环节, 我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经验, 猜猜橡皮泥在水里的现象, 这一关孩子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科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在第二个环节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 我为每个孩子们提供了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材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尝试, 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 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活动中我步步设疑, 在第三个环节时, 我又借助于孩子渴望战胜困难的心理, 提出疑问:不依靠别人的力量, 自己能否浮出水面。于是我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们再次动手尝试, 解决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几次不同形状的尝试, 发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将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出水面。

科学活动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逆向思维的培养最能改善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因此, 第四个环节, 也就是我活动的亮点所在, 孩子们是从改变物体本身尝试着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通过观察我的实验, 他们惊奇地发现我没有改变物体本身的形状和重量, 而是通过改变水溶液让橡皮泥在水中浮出水面。该环节我着重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思维培养 篇8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不仅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还可以使学生取得思考并掌握探索问题的主动权。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准确的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几年来,笔者借助物理概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感性体验

对于初中生而言,初次涉及高度概括的物理概念,无疑会感到生涩难于理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要在如何给学生解惑方面各显神通,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感兴趣的且又恰当合理的情境,情境的创设途径可以不拘一格,关键是创设出一种激起学生疑惑的学习心理,并由这种疑惑的学习心理引发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用差异性的物理实验、日常生活事件和经验、科学探究模拟、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业活动等途径来创设,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摩擦力概念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一张薄纸片提起一本较重的书”、“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的课本”、“吹大的气球吊杯子”等。

二、重视科学抽象,使学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

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介绍一些感性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利用比较、分类、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再加工,这些过程必须要经过学生的自己思考,由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比如,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力分析,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辩论,“去伪存真”把所谓的下滑力的本质认识清楚,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滑力”不存在。……学生经历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对他们记忆、理解、应用物理概念是有帮助的。

三、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物理概念

初中生对于有些概念,看起来相似,其实本质却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如压力和压强,功率和机械效率,热量和内能等一直搞不清。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就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如压力和压强,物理课本的定义压力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其单位是“N”,很多学生认为压强就是压力。实际上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质的规定性),其数值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其单位是“N/m2 (即Pa) ”。物理和数学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物理量有单位而数学没有。通常,笔者让一些基础中等的学生区分不同的物理量的方法,就是看它们的单位。很明显,这两个物理量的单位不同,它们就不是同一个物理量,但两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对这些学生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教学时,应该不断地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质和量的规定性的对比,知道他们的区别,由量的规定知道他们的联系。

四、注重物理概念系统的归纳、梳理,形成有序的概念结构

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并指导学生把众多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归纳、梳理的方法是:

(1)回顾全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比如主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实验等;

(2)找出哪些物理知识点具有包容的关系,哪些知识点具有并列的关系;

(3)整理这些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形式可以是提纲形式,也可以是“树形”结构图、表格等方式。

五、从物理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有些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知识点能够较流利地表达出来,但他们并不一定会用。比如一个电路设计题:闭合前面开关,铃响而灯不亮;闭合后门开关,灯亮而铃不响。笔者问某学生,根据题目描述,你能判断灯和门铃是什么联接方式?该生茫然不知。若问你知道串、并联的电路的特点吗?该生能顺利回答。再问,如何判断用电器的联接方式?该生仍能回答出一看电流路径,二看各用电器是否互相影响。进一步问,什么是用电器“互相影响”?……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该生最终恍然大悟——灯与铃是并联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理解知识,会应用物理知识的引导者。

列宁说过:“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反映,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学生对这样高度概括的科学抽象产物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培养抽象思维的过程。比如,对“静止”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多学生简单的理解为速度为零就是静止。如单摆的摆球摆到最高点时,很多学生会认为这时摆球处于平衡状态中的静止状态。这其中就涉及“静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条件”、“平衡力”等概念的应用。对于静止的概念,初中物理课本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保持为零,是静止。速度为零和保持为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摆球速度是为零,但只是某个时刻的速度为零,并不能保持,哪怕是很短的时间。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这不是静止,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是由其受到的力决定的,物体要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而摆球在最高点时,摆球受重力和拉力,而这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摆球不是静止状态。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地记住概念的过程,而是要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培养 篇9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亮点,可喜的是科学探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在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在科学探究组成的诸要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希望会在教学实践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整合思维 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1]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思维科学36讲 篇10

1

2011年7月21日, 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都讲了“前瞻性”问题。胡锦涛同志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 保持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

温家宝同志说:“必须根据形势变化, 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 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2011年8月9日, 温家宝同志在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的讲话中又提到了“前瞻性”问题,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

这种“前瞻性”的前提条件就是科学预测。因此, 科学预测如何, 决定着“前瞻性”的决策效果。

当前, 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也出现新形势,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我国正处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各级领导者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因此, 具备前瞻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那么, 什么是前瞻性思维?如何培养强化前瞻性思维能力?这是摆在每个人,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所谓前瞻性思维, 其实质是一种理性思维, 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基础上超前预见、超前谋划、超前决断的一种科学思维。具体来说, 作为现代人首先必须具有超前意识, 并能以维护大局、顺应大潮、把握大势的姿态, 在充分了解国情、深知社情、体察民意、摸清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形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变化格局和发展态势的深邃洞察和科学预测的思维过程。

前瞻性思维是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任何一项创新工作都无一不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工作。古往今来, 凡成功的创造者都非常注重创新工作的未来效应。所以, 身处创新工作岗位的每一个创造者, 都必须注重超前意识、注重预测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会运用前瞻性思维来制定科学的创新工作。平庸的领导者只追求“小富即安”“短期效应”, 摆出一副小家子气;善于作秀的人只会“表面文章”“装腔作势”, 常常以石为玉炫而又炫。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深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有了前瞻性思维, 就会预察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有了前瞻性思维, 就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决策, 有正确的目标和战略的行动计划, 从而更好地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 前瞻性思维十分重要。

3

任何工作的实质都应是一项创新工作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其中, 影响创新工作进程的有确定性因素, 也有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实现领导创新目标最佳, 决定性的条件是创造者必须实施宏观控制。对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趋势, 就应有效控制, 借以保证符合目标实现趋势超常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 科学发展就是一门主导发展的思维科学。

这样一种前瞻性思维的控制能力, 是创造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而这种前瞻性思维的控制能力的素质, 又是在坚持运用科学预测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有了这样一种前瞻性控制能力, 就能做到“水不来, 先修坝”, 就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就能争得工作的主动权。早在20世纪50年代, 周恩来同志就指出, 林业生产一定要贯彻“采育兼顾”方针, 不要造成“吃祖宗饭, 造子孙孽”, 并举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为例 (由于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森林, 后来成了沙漠) 告诫林业生产。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 就是因为破坏长江和嫩江上游的森林等造成的。可见, 预测到了, 不去执行也不行。

在运用前瞻性思维时还要关注事物的模糊性, 世间的事物既是清晰的, 又是模糊的。清晰和模糊布满整个空间。由于事物具有模糊性, 因此, 任何科学预测都带有一定的模糊度, 因而, 以预测为依据的前瞻性思维也必须具有一定模糊性, 按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模糊数学》的说法, 如果人们所认识的事物的模糊隶属度达到或超过60% (即隶属度为0.6) 时, 就可以认定基本认识该事物了。可见, 所谓的清晰、模糊, 都是相对的, 前瞻性思维的结果也是如此, 绝对的清晰和准确无误是不存在的。

上一篇:履行职责下一篇:解构主义建筑